关注手机移动微站
  
转繁体
首页   人民利益  
告别“经济高增长”和“人口正增长”时代,我们应该怎么办?
   日期 2023-1-17 

告别“经济高增长”和“人口正增长”时代,我们应该怎么办?

原创 赵皓阳 大浪淘沙 2023-01-17 云阿云智库•人民利益

导读:今天有两项重要的数据公布:一是GDP增长3%,二是人口负增长。至少可以判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如果没有决定性的产业升级,或者美国解体这种级别的外部环境变动,或者把买办吊在路灯上这种级别的内部环境变动,否则经济高增长和人口正增长都将一去不回了。

(一)

今天有两项重要的数据公布:一是GDP增长3%,二是人口负增长。至少可以判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如果没有决定性的产业升级,或者美国解体这种级别的外部环境变动,或者把买办吊在路灯上这种级别的内部环境变动,否则经济高增长和人口正增长都将一去不回了。

这是一个全新的局面,我们很难从别国找到经验。很多人说比较像日本,然而日本面临这种类似境遇的时候,已经是人均GDP四万美元的发达国家了(我国现在才一万美刀出头)。所以我们不能指望美国哪天自己就解体了,也没魄力彻底清算买办集团和私有化蠹虫集团,那就必须要赌一手产业升级了,必须要在下一波产业革命浪潮中占得先机,否则我们比日本还惨。

但是产业升级也是没那么好“赌”的,产业升级的进步,还必须配合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必须要让大多数人享受到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带来的好处,这个问题才有解,下面我就来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今天国家公布的数据很多,为啥大家都盯着这两个数据看呢,因为就算完全不了解经济社会的普通人,也知道这两组数据是最重要的。确实如此,经济增长与人口增长就是一组“矛盾”——是哲学意义的矛盾,不是文学上“以彼之矛”的那个矛盾——二者是对立统一的。

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里,我们有着每年接近10%的经济增长速度,那时候一个热词叫做“经济过热”。然而这个高增长,是用人口红利换来的。我们刚刚加入WTO,东南沿海的血汗工厂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世界贸易的重要一环——但是属于贸易链的最底端。

所以我们凭借着人口红利的血汗构筑了经济腾飞的根基,然而“红利”就这样干干消耗掉了,并没有给“红利”们生活更上一层楼的机会,很多人就如同“打工诗人”许立志,或者贴上“老去的农民工”标签,消失在了大众视野之中。

如今的996、狼性精神云云,还是逃不脱“血汗工厂”的模式,还是在靠堆人力、往死里剥削,那么年轻人哪里还有生育的动力呢?

同时,21世纪的经济增长离不开房地产业的刺激,以至于最后刺激成了房产泡沫——远远远远远远超出了普通人能够承受的能力。房价早就成了最好的绝育手段,比当年进村挨家挨户堕胎的计生干部们有效多了。

75、85后大多都赶上了房地产爆炸增长前的末班车,别管好坏吧至少上车了,90、00后们是真买不起房了,打死也买不起了,只有一条路就是透支历史和未来:历史是榨干父母六个钱包,未来是要背几十年的房贷。穷则独善其身,说的就是我们这代人。

2015年棚改落地,房价起飞,彻底断了一代人的生育欲望。数据直观到不需要解释——

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是不愿意畅想未来的,因为看不到未来。连房子都买不起,更何况将来的教育、医疗、养老,哪个不是大头?贷款买房,我三十五岁被“优化”了怎么办?

有些人说,你顶多是在一线城市买不起房,为什么不回老家呢,这购房压力可轻松得多了吧?但是我回家乡做什么呢,我在互联网大厂996,好歹还能赚几分血汗钱,家乡有那么多工作机会给我么?而且越小的地方,越是看人情、看关系的社会,回去了无非也是指望父辈祖辈的“蒙荫”。这话虽然难听,但是很真实:如果你爹不是“乡贤”级别的人物,那么去大城市卖血汗是年轻人唯一的出路。

资本确实吸血,但也比封建好一些嘛。这个比烂的现实生活就是这么艰难,艰难到三十五岁之后的未来都看不清,哪里有勇气迎接一个新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呢?

所以我说经济增长和人口增长是一组矛盾,依靠人口红利的经济腾飞(血汗工厂+房地产模式),最终成为了阻碍人口增长的最关键因素,二者从统一转向了对立。根源在于经济发展的成果被少数人所攫取了,大多数人没有享受到——别提惠及下一代了,自己本身就是“红利”的一部分。

而产业升级能解决这个矛盾吗?能解决一部分。现在产业升级的一大方向就是AI产业,而AI+智能机械臂的模式,确实可以非常有效地解决劳动力短缺的问题。然而还是那个问题,不改变生产关系,单纯靠生产力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也注定会被少数人所享有。到时候更多的人反而因为工作被替代而失业,情况进一步恶化。所以这就是我开头所说的,产业升级固然重要,但还是要靠共同富裕。

(二)

人口减少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社保问题。我在2015年的时候就写过文章,当时我国经济有三个短期、中期、长期的定时炸弹:分别是短期的股市和互联网泡沫、中期的地方债危机、长期的社保危机:

这其中短期的股市与互联网泡沫已经释放,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记得2015年大股灾;随即2016年大范围互联网创业公司倒闭,互联网行业迎来融资寒冬,我当时也专门有文章分析过——这个定时炸弹是最早炸的。地方债问题在今年年末和去年年初集中涌现出来,这个问题太复杂太敏感,本文先不提,重点分析一下长期的社保问题。

虽然按照官方公布的信息,全国社保账户尚有盈余,但是其连年亏损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2014年社保基金整体亏损2156亿,2015年亏损3523亿,2016年亏损5041亿,亏损规模年增幅超过50%。根据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2014年出版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十年前,也就是2013年年底大陆个人养老金账户〝空账〞高达30955亿元,超过了当年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的累计结余。

根据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教授李扬的测算,到2023年,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就将出现〝收不抵支〞,2029年累计结余将消耗殆尽,2050年累计缺口将达802万亿元。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舆论放出下图这样的风向也是情理之中。正所谓“咱工人要为国家想,我不下刚谁下岗”。

面对严峻的社保形势,我们普通人的未来将何去何从,隔壁的日本可以给我们一些参考。

日本在1961年就建立起了全民社保,其覆盖范围之广、福利待遇之高在当时世界都是数一数二的。但日本人引以为傲的社保体系仅仅维系了三十多年就已经分崩离析。NHK的纪录片《日本社保危机》就给我们全面展现了这一危机下日本人民生活的图景。

日本的社会保险分为四种,其中年金就是养老金,生活保护就是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大致相当于我们的五险一金。

日本的社保号称是全民覆盖、全民免费医疗,但是仅在2008年就有475人因为没有保险、无法承担医疗费用而死亡,纪录片的摄制组跟踪了这些案例,发现没有交付社保的唯一理由就是——穷。

日本经济从五十年代末期开始,经历了近四十年的高速增长,所以全民高福利社保还是可以从人口红利、经济发展红利来维系的。但是随着经济泡沫破裂,尤其是老龄化的加剧,日本社保体系显得不堪重负。老龄化的负担主要体现在医疗保险上(因为他们的养老金都是自己独立的账户,相当于国家帮他们存着帮他们理财,所以昭和时代的老人如果不生大病,普遍过得很富有)——看病的人多了,交钱的人相对少了。那么国家做的只能提高社保缴纳金额。

在社保加码之后,一方面劳动者的生活出现了困境,纪录片中就记录了一个受访者,为了交齐社保被迫租更小的房子;另一方面,对于企业的压力也大大增加。据调查,有83%的企业认为日本社保负担过重:

纪录片中也展示了一个因为拖欠社保金而面临破产的企业。但是,企业面对国家是弱势群体,劳动者面对企业是弱势群体。企业的负担,还是通过种种方式转嫁到了劳动者身上。

日本企业的做法就是通过雇佣大量“临时工”的方式避免交付社保。纪录片中就展示了,许多劳动者干得好好的就被莫名解雇,再以临时工的方式雇佣,企业还利用法律的空子避免解雇赔偿金。近十年来,日本非正规雇佣员工数量飞速增长,与之相对应的是正规雇佣逐年下滑。

在1995年的日本经济白皮书中,更是赤裸裸地给企业提出建议:只给中层管理人员交社保,其余的工作全部雇佣临时工。这就相当于企业把国家甩给它的锅又甩在了劳动者身上。而劳动者们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找不到工作,要么就只能成为临时工——不享受社保。

所以说弱势群体为什么叫弱势群体,就在于很多时候他们没得选。纪录片中也展示了很多人间惨剧:许多“临时工”因为负担不起医疗费用而无法得到有效医治,甚至连工伤也不能得到应有的保障。前一阵上映的日本电影《小偷家族》中,就有正式员工被解雇、临时工工伤问题的情节。

对于日本劳动者面临的现状,纪录片中采访的这位教授基本都在喷企业。说企业这种中层管理人员交社保、体力劳动工人没社保,仿佛让日本回到了封建等级制的年代,还要搞出一个贵族武士阶层。

这位教授不但头发往左梳,立场也挺左的,比众多微博上的精神资本家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其实了解一下全世界就可以发现,专家、学者、政策像我们这么“右”的其实挺少见的。

危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一方面劳动者被高额保险压得不堪重负;一方面企业也担上了沉重的负担,经济愈发丧失活力;另一方面国家也不好办,巨额的账户亏空只能让国家选择削减社保开支。

于是,本来能报销的费用、能提供的服务,都随之削减。这样一来,依靠社保的老人、病人、失业者的生活都受到了灾难性的影响。纪录片中就有一位脑溢血的老人,本来在正常的康复疗程中,但因为服务内容的削减,只能依靠自己康复,健康状况瞬间恶化;还有一位单亲妈妈,因为失业保险的削减,大儿子被迫退学打工;而二儿子因为每天无法带午饭去学校而开始厌学。

为什么国家急着催生,从独生子女政策到生育基金180°大转弯,不是因为人太少,最关键的一点是劳动力变少(老龄化),社保缺口堵不上了。

相比于日本,我们的社保问题还是有自身特殊性的:一来我们没有像日本一样有着全民覆盖的高标准医保——在经济景气的年代基本可以达到全民免费医疗的水平,只不过近几年有所削弱——而用过医保的朋友就会发现我们能报销的其实没多少;此外,我国的老龄化程度还远比不上日本,大约三十年后我们的老龄化才跟日本当前的老龄化水平持平。

但即便如此形式也非常严峻了,因为我们国家的社保模式很大程度上是靠现收现付制,就是现在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是现在工作人交的社保发下来了;我们老了之后,就是那时候工作的人给我们发钱。所以说劳动力少了,社保缺口就补不上。别说以后真的全面老龄化了,就现在社保都很吃力,所以去年的时候社保金进入股市;今年又出政策,社保税务部门收,企业不许少交。

要知道,这只是补的现在的缺口,我们老了以后还不知道怎么样呢?稍有经济学常识的人,只要算一算我们每年社保上的这个账,就不难发现……所以不能没有人啊,不能没有年轻人啊,这样一代一代要有人“养下去”啊。

我们的社保金问题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1997年建立社保保险制度的时候,大量已经退休或接近退休的人从来没有缴纳过养老金、医保金等社保费,这是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无法补缴以前并未缴纳的费用。但因为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已经退休和正要退休的职工,必须立即纳入社保体系,享受相应的权利,领取真金白银。

由于退休的老人数量庞大,资金需求量非常大。为了使现收的钱够用于现付,社保费率被设计得非常高,而领取养老金的替代率则相对低,也就是征收的高费率和支付的低保障。但是即使这样,钱仍然不够,又将职工个人账户积累的基金挪用于当前的发放,成为典型的寅吃卯粮,形成所谓“个人账户空转”。这就是说,当时设计的“统账结合”变成一句空话,个人账户是空的,只是一个名词。

这就相当于国家甩了个锅,本来应该国家发放的退休金,用现在交上来的社保金弥补。这么大的包袱一甩,经济不腾飞才怪。

我的祖辈,完全是为国家奉献了一辈子,他们享有的只有荣誉,没有经济利益。他们也被剥削了剩余价值,然而在当时的语境下这是全民所有,国家代替你们积累,国家包你们一辈子的所需所求,他们只为奉献,他们无所求。但是我们祖辈三十年积累下来的国有资产,有多少被白菜价卖掉了,有多少官商勾结下的美其名曰“带来有竞争性的先进模式”转手给蠹虫了?事实上就是抢劫国家,简称“窃国”。

很多人说我们现在的社保缺口是因为“老年人欠了年轻人的社保金”,但事实上那一代人从来不欠谁,他们的社保在国有资产里,已经被贱卖了。九十年代末的诸多政策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敲骨吸髓”,其遗留问题至今都有很严重的负面影响。

日本社保危机是一面镜子,其中国家、企业、普通劳动者、病人、失业者所面临的种种困境,都是我们可预见的,让我们不能不有所警醒。

(三)

社保问题背后的逻辑,与第一部分所说的结论是一致的——经济发展的果实被少数利益集团所攫取。所以只有共同富裕的道路是避免危机的唯一道路。

说个我自己的经历,三孩新闻那天,刚刚好,国家宣布这个政策的时候我正在大街上遛弯,看见了一个富佬带着孩子骑着高头大马,瞬间联想到开放“三孩”就是给这些人生的:

这是人来人往的居民区,就这样光明正大地走在人行道上,简直为所欲为。这马还不带粪兜,到时候在大街上随地大小便,还不是环卫工人来打扫。这就很真实了:富佬可以带着孩子宝马雕车香满路,春风十里火树银花,而我们只能跟在后面踩屎。

生育问题是表象,社会资源分配问题是根本。我上周写了两篇文章,分别讲了“内卷”和“躺平”:社会内卷的根源,在于资本家们太坏了》《资本家可以割韭菜,年轻人也可以“躺平”》。用最言简意赅的话概括一下就是:资本家因为掌握了社会资源,他们可以凭借优势地位制定分配规则,资本家要保证自己足够的既得利益,于是劳动者们的奋斗与努力的成果都被剥削了,于是他们的奋斗与努力反而变成了会让群体环境更加恶化的“内卷”,于是劳动者们宁可“躺平”。

想要批判“躺平”,正确的姿势不是批判年轻人不努力,而是要批判背后的社会资源分配机制的问题。年轻人不是不努力,而是努力之后上升通道狭窄,社会资源和资源的分配依旧把持在少数人手里,奋斗并没有用,那还不如“躺平”呢。同理,年轻人不是不愿意生,而是“生不起”。

我去过的这些互联网公司,有一个算一个,都无比骄傲自豪地说过这句话:“我们公司啊,把女人当男人用,把男人当牲口用。”这他妈又是男人又是牲口,都有生殖隔离了,能生出孩子来那是生物学奇迹。

现在的生育政策开放了三孩,但你要生三孩首先得有二孩,要有二孩首先得有一孩,要有一孩首先得结婚……也就是说“三孩”这个政策仅仅是为有二孩的家庭准备的,很明显这是一个治标的政策;如果要“治本”的话,就得考虑年轻人为什么不结婚(或者大大推迟结婚年龄),与为什么不生育了。

所以大家应该明白,其实这个“三孩”政策跟我们普通人关系不大,但为什么大家在社交网络上各种群情激奋,以至于官媒都要关评论了呢?就是因为没有看到能够从“我们”身上卸下担子、鼓励生育的政策。用互联网产业的话说,这就是只考虑深挖高粘性用户的活跃度了,不去考虑拉新——增加新用户了,“只促活不拉新”这可是运营的大忌,甚至代表这家互联网公司开始走下坡路了。

再给大家科普一个数据,先别看下面,按印象流,大家觉得北欧生育率是高是低?下面公布数据:据2017年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的统计,瑞典生育率1.85,丹麦1.79,冰岛1.74,挪威1.71,均高于中国的1.63;2019年同样机构统计的数据,中国还是1.63,冰岛1.92,瑞典1.90,挪威1.82,芬兰1.78——北欧诸国全部都有所提升。现在日本韩国研究北欧的福利模式已经成了一种显学。

忠言逆耳,我还在娘胎里的时候算命先生就指着我娘的肚子说:“这孩子将来最大的毛病就是不会装糊涂”。生孩子的问题,根源永远是经济、生产关系、财富分配的问题。我们可以去开放三孩政策,也可以研究男人和牲口交配生育的科学命题,但如果不提共同富裕的根本,这些对于提高生育率来说仅仅是表面文章。

关联阅读:

国家统计局:2022年中国GDP超12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0%

国家统计局网站2023-01-17云阿云智库•

国家统计局网站1月17日消息,2022年,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应对内外部挑战,国民经济顶住压力持续发展,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就业物价总体稳定,人民生活持续改善,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经济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21020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88345亿元,比上年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483164亿元,增长3.8%;第三产业增加值638698亿元,增长2.3%。分季度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8%,二季度增长0.4%,三季度增长3.9%,四季度增长2.9%。从环比看,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与三季度持平。

一、全年粮食增产丰收,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

全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8653万吨,比上年增加368万吨,增长0.5%。其中,夏粮产量14740万吨,增长1.0%;早稻产量2812万吨,增长0.4%;秋粮产量51100万吨,增长0.4%。分品种看,稻谷产量20849万吨,下降2.0%;小麦产量13772万吨,增长0.6%;玉米产量27720万吨,增长1.7%;大豆产量2028万吨,增长23.7%。油料产量3653万吨,增长1.1%。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9227万吨,比上年增长3.8%;其中,猪肉产量5541万吨,增长4.6%;牛肉产量718万吨,增长3.0%;羊肉产量525万吨,增长2.0%;禽肉产量2443万吨,增长2.6%。牛奶产量3932万吨,增长6.8%;禽蛋产量3456万吨,增长1.4%。年末生猪存栏45256万头,增长0.7%;全年生猪出栏69995万头,增长4.3%。

二、工业生产持续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较快增长

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6%。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7.3%,制造业增长3.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0%。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4%、5.6%,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3.8、2.0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3.3%;股份制企业增长4.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下降1.0%;私营企业增长2.9%。分产品看,新能源汽车、移动通信基站设备、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产量分别增长97.5%、16.3%、15.0%。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环比增长0.06%。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7180亿元,同比下降3.6%。

三、服务业保持恢复,现代服务业增势较好

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1%、5.6%。12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0.8%,降幅比上月收窄1.1个百分点。1-11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9%。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企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8.3%、8.3%、8.1%。

四、市场销售规模基本稳定,基本生活类商品销售和网上零售增长较快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9733亿元,比上年下降0.2%。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80448亿元,下降0.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9285亿元,与上年持平。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395792亿元,增长0.5%;餐饮收入43941亿元,下降6.3%。基本生活消费稳定增长,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饮料类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分别增长8.7%、5.3%。全国网上零售额137853亿元,比上年增长4.0%。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19642亿元,增长6.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7.2%。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8%,降幅比上月收窄4.1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14%。

五、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高技术产业投资增势较好

全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72138亿元,比上年增长5.1%。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9.4%,制造业投资增长9.1%,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0.0%。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35837万平方米,下降24.3%;商品房销售额133308亿元,下降26.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0.2%,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0.3%,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0%。民间投资增长0.9%。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8.9%,快于全部投资13.8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22.2%、12.1%。高技术制造业中,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27.6%、27.2%;高技术服务业中,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研发设计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26.4%、19.8%。社会领域投资增长10.9%,其中卫生、教育投资分别增长27.3%、5.4%。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环比增长0.49%。

六、货物进出口较快增长,贸易结构持续优化

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420678亿元,比上年增长7.7%。其中,出口239654亿元,增长10.5%;进口181024亿元,增长4.3%。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58630亿元。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11.5%,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63.7%,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12.9%,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0.9%,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机电产品进出口增长2.5%,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9.1%。12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37713亿元,同比增长0.6%。其中,出口21607亿元,下降0.5%;进口16106亿元,增长2.2%。

七、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工业生产者价格涨幅回落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2.0%。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上涨2.4%,衣着价格上涨0.5%,居住价格上涨0.7%,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1.2%,交通通信价格上涨5.2%,教育文化娱乐价格上涨1.8%,医疗保健价格上涨0.6%,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1.6%。在食品烟酒价格中,猪肉价格下降6.8%,粮食价格上涨2.8%,鲜菜价格上涨2.8%,鲜果价格上涨12.9%。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CPI上涨0.9%。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8%,环比持平。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4.1%;12月份同比下降0.7%,环比下降0.5%。全年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比上年上涨6.1%;12月份同比上涨0.3%,环比下降0.4%。

八、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有所回落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超额完成1100万人的全年预期目标任务。1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5%,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本地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5.4%;外来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5.7%,其中外来农业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5.4%。16-24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16.7%,比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25-59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4.8%,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1%,比上月下降0.6个百分点。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7.9小时。全年农民工总量29562万人,比上年增加311万人,增长1.1%。其中,本地农民工12372万人,增长2.4%;外出农民工17190万人,增长0.1%。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4615元,比上年增长4.1%。

九、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

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83元,比上年名义增长5.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9%,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283元,比上年名义增长3.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33元,比上年名义增长6.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2%。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31370元,比上年名义增长4.7%。按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8601元,中间偏下收入组19303元,中间收入组30598元,中间偏上收入组47397元,高收入组90116元。全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53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0.2%。

十、人口总量有所减少,城镇化率持续提高

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1041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从性别构成看,男性人口72206万人,女性人口68969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4.69(以女性为100)。从年龄构成看,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8755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62.0%;60岁及以上人口28004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9.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0978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4.9%。从城乡构成看,城镇常住人口9207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46万人;乡村常住人口49104万人,减少731万人;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65.22%,比上年末提高0.50个百分点。

总的来看,2022年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稳住了宏观经济大盘,经济总量持续扩大,发展质量稳步提高。同时也要看到,国际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国内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经济恢复基础仍不牢固。下阶段,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着力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努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关注 5297    返回
李光满:最近这两件事,令人深感不安和担忧!
80、90年代的中国问题回顾
 
 
关注官方手机微站
  
   
 
公司简介      咨询热线:13910949198(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网站版权归  【北京云阿云互联网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所有      技术支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