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手机移动微站
  
转繁体
首页   领袖未来  
毛蒋对决的巅峰之战:没有优势,就打出优势!
   日期 2023-8-16 

毛蒋对决的巅峰之战:没有优势,就打出优势!

栩然说 2023-08-16 云阿云智库•毛泽东思想

导读:我们不禁要问:两位领导人乃至两个党派的差距,究竟体现在哪里呢?原因能找一大堆,但越是复杂的事物,越是有一条最本质、最核心的因素贯穿始终。

文 | 赵清 栩然 

1

在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虽共同抗日,但二者的侧重点不同——

国民党把重点放在了正面战场上,在国民政府统治区域内阻击日军的进攻;

共产党把重点放在了敌后战场上,在日军占领区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正因为如此,在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共两党形成的优势区域范围就会不同。在随后的解放战争中,双方的优势区域都是各自制定战略战术的基础依据。

当然,在抗日战争刚刚结束时,中国还有一片地区是国共两党都尚未形成绝对优势的。这片地区既幅员辽阔,又占据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引起了国共两党的高度重视。

熟悉近代史的伙伴应该知道,这便是东北地区。

从1931年到1945年,日本侵占东北地区长达14年之久。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2年2月,日本占领了东三省全境。

随后,日本便扶植了一个并不被国民政府、中共及国际社会承认的傀儡政权(伪满洲国),对东北人民长期进行统治和剥削。

直到1945年8月,苏军根据“雅尔塔协定”出兵东三省,曾经不可一世的日本关东军才土崩瓦解。

8月17日,就在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无条件投降之后的两天,溥仪宣读了《“满洲国皇帝”退位诏书》,宣布伪满政府解散,“伪满洲国”灭亡,东北人民终于迎来了久违的曙光。

从这一刻起,东北就形成了“权力真空”,这里成了国共两党都想接手的重大战略地区,双方相对而言,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

请注意这里的用辞,是“相对”而不是“绝对”。并不是说国共两党在东北地区没有影响力,只能说相对于中国其他地区而言,双方都未形成绝对优势。

蒋介石把东北地区视为国民党的生命所在,他认为如果国民党不能控制东北,就很难占据华北;华北不保,中原势必危险。反之,如果国民党控制了东北地区,就可以对中共所领导的华北、华中解放区形成南北夹击的态势。

另一边,共产党也高度重视东北地区的态势。早在1945年4——6月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毛主席就有过这样的讲话:

“从中国革命的最近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很重要的。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当然,其他根据地没有丢,我们又有了东北,中国革命的基础就更巩固了。”

在苏军出兵东北后,国共双方的高层都意识到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信息:谁能够当机立断,争取东北地区的先手,谁就能在接下来的博弈中占据优势。

共产党方面,毛主席、朱总司令立即下达命令,让晋察冀边区和山东抽调部队向东北进军。随后,中央组织在延安的干部,准备分批陆续派往东北。

国民党方面,蒋介石也反应了过来,开始抽调大批军队进入东北。

此时的东北地区吸引了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目光,国共两党势必要在这里展开一场激烈的斗争。

双方随后在东北地区的部署,将在未来的解放战争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所有人都将目光聚焦在毛泽东和蒋介石身上。

究竟谁是最终的胜利者呢?

虽说历史早已告诉了答案,但还是请你回到当时那种扑朔迷离的局面,对比国共两党在东北地区的一系列措施,品味战争走向的必然性。

2

关键点一:毛蒋部署的重点区域不同

就在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9月,中共中央确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按照原定的计划,解放军迅速进入东北,抓住有利时机发展壮大,几乎造成了“独占东北”的局势。

只是,这种计划被打乱了。

一方面,由于有美帝国主义的支持,国民党经过海陆空三路向东北大举运兵,并攻占了已被人民解放军解放的山海关、锦州等中心城市和要地。

另一方面,国民政府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使得苏联的对华态度发生了转变。

这是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苏联通过“驻守旅顺”及“外蒙古独立”等条件,牢牢的控制了其在远东的利益。作为交换条件,苏联承诺在撤军后,把东北主权完全移交给国民政府。

蒋介石为了获得了国民党在东北地区的竞争优势,不惜以损害国家主权为代价,使得外蒙古永远独立了出去,中国版图损失了巨大的一块,此举不可谓不阴险。

正因为蒋介石以不齿手段获得了美苏的支持,使东北局势出现了复杂局面,共产党不得不调整计划。

怎么调整呢?其实一切都有先兆可循。

很长时间以来,国民党的优势兵力都集中在大城市,而共产党的工作重点则聚焦在广大的农村地区,长期扎根在农村建立根据地。

可以说,1945年国共两党对于东北地区的战略部署,又延续了各自之前的做法。

国民党一边,蒋介石的想法是,对付共产党要从“夺取重要城市和控制交通线”下手。解放军跑得再快,也赶不上火车汽车,无论靠什么山川险阻也经不起飞机的轰炸。要倚仗自己的兵力优势打通交通线,夺取许多重要城市。

共产党一边,在新形势中做出了应对,刘少奇提出了“让开两路,占领两厢”的方针。具体来讲,暂且让开主要交通线及大中城市,将工作重心转向乡村和中小城市。

12月28日,毛主席从延安向东北局发出了名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再次强调了当前的关键任务:

“现在应当确定不是在国民党已占或将占的大城市和交通干线,这是在现时条件下所作不到的。也不是在国民党占领的大城市和交通干线的附近地区内......建立巩固根据地的地区,是距离国民党占领中心较远的城市和广大乡村。”

你看,这是不是历史的翻版?

3

关键点二:毛蒋的战略方针不同

双方部署了各自的重点区域,这就相当于棋局中的对手布局了自己的基本盘,接下来阵前的两军就要进行对决了。

此时,毛蒋对决的战略方针再次出现了不同——蒋介石以夺取地盘为主要目标;毛主席则以保存自身实力,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

简而言之:蒋介石要地,毛主席要人。

那么,怎样使我方在人数上占据优势呢?无非就是两种方法,一是增加我方的人数,二是减少敌军的人数。

先说说如何增加我方的人数,毛主席给出的指示是“土地改革”。

长期以来,东北农村的土地所有制极其不合理,广大农民在直系军阀、地主和日本帝国主义的重重压迫下严重缺乏土地,生活困苦不堪。

即使抗日战争胜利了,东北地区依然大范围存留着敌伪、土匪、地主等势力,他们控制着绝大多数的土地。

基于这样的情况,东北局于1946年7月通过了《关于东北形势与任务决议》,开展了土改运动。仅吉林一个省,土改就涉及了长春、永吉、九台等地区在内的25个区,总计人口达到7百万,涉及土地三千万亩。

同时,东北局做了大量的群众工作,发动了几万党员干部和部队到农村去,落实土改和剿匪安民。

这场运动,使土地从地主手中彻底转移到了农民手里,甚至连贫农、雇农都成为了土地的所有者,充分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共产党把土改和参军紧密结合起来,在东北地区打下了扎实的群众基础,广大贫苦农民为了保田而踊跃参加解放军,极大程度上增加了我方的力量。

再说说如何减少敌军的人数,毛主席给出的指示是“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正因为“蒋介石要地”,因此在解放战争刚开始时,他就让国民党军队疯狂扩张地盘,还叫嚣着“3——6个月内消灭全部共产党军队”。

可3个月之后,蒋介石不但没有兑现当时的妄言,反而使共产党越打越有信心。毛主席在《三个月总结》中,就分析过国民党“地盘和人数”之间存在着矛盾:

“在军事上,蒋军战线太广与其兵力不足之间,业已发生了尖锐的矛盾。此种矛盾,必然要成为我胜蒋败的直接原因。”

啥意思呢?举个例子,如果一辆卡车明明只能承重10吨货,可偏偏有人贪心,非要在重量超过10吨时还不停往上面装货,那么车胎迟早要被压爆,到时候车行驶不了,装上去的货又要卸下来。

同样的道理,既然蒋介石一直想占据更大的地盘,那么大片的城市区域一定需要足够的人数才能守住,区域越大对人数的要求就越高。一旦人数不能给予足够的支持,那么在这一大片广阔的区域里,必然存在兵力薄弱的地区。

同时,解放军分布在各中小城市和广大乡村里,建立巩固了密集的根据地,这就提供了足够多的歼灭战空间,逐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

为此,毛主席起草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指示:

“应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即集中六倍、五倍、四倍于敌,至少也是三倍于敌的兵力......选择较弱的一点(不是两点),猛烈地攻击之,务期必克。得手后,迅速扩张战果,各个歼灭该敌。”

“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原则,以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

随着解放战争的进行,东北地区敌我双方的人数在“此消彼长”中不断变化,直到量变引起了质变。

到了1948年,东北野战军已经发展到将近70万人,如果算上地方武装,总人数在100万以上。反观国民党,在东北的军队仅有几十万人。

于是,东北成为了全国唯一一个解放军兵力超过国民党军的地区。

可以说,这是双方统帅不同战略方针的必然结果。

4

不仅在人数方面,解放军还拥有着地理位置上的优势。

3年下来,共产党在东北地区的中小城市、广大乡村建立了大大小小的根据地,然后依托根据地不断打歼灭战,就像蚕吃桑叶那样,不断吃掉周边一小块、一小块的区域。

随着时间的推移,多个小块的根据地便可以互相打通、连成一片,牢牢的钉死在各大主要交通线上。

接下来,就可以将各大城市包围起来,使其首位不能相接,这恰好呈现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态势。

毛主席以“人”为核心,东北野战军积累了足够的人数优势。到了1948年,人民解放军已经控制了北宁铁路若干段及营口,切断了长春、沈阳通向山海关内的陆上交通。

反观蒋介石以“地”为核心,到头来却是一场空。在东北地区,解放军围困了“剿匪”总司令卫立煌,把他的兵力分割、压缩在了沈阳、长春、锦州三个互不相连的地区内。

在延安保卫战时,毛主席曾提出过“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的著名论断。如此来看,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东北地区,此时的共产党是“人地皆存”,国民党则是“人地皆失”。

为了迅速切断东北和山海关以内的联系,把国民党军的重要精锐困在东北,中央军委决定在东北打响战略决战的第一场战斗。

这便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最先打响的“辽沈战役”。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正式打响。

东北野战军南下锦州,率先在北宁线锦州至昌黎段向国民党军发起进攻,随后不断扩大战果,切断北宁线、孤立锦州。

国民党在这里做了困兽之斗,虽然廖耀湘指挥的第九兵团11个师和3个骑兵旅由沈阳驰援锦州,亦被阻止在黑山、大虎山东北地区。

10月15日,东北野战军攻克了锦州。

打完锦州之后,解放军攻破了长春,把十万守军消灭,最后再去沈阳包饺子,那里还有20万守军。

11月2日,辽沈战役以东北野战军的全面胜利而结束,共产党解放了东北全境。同时,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在兵力数量方面超越了国民党军队。

为庆祝这一重大转折点,毛主席特意于11月14日发表了《中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的社论:

“中国的军事形势现已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即战争双方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早已占有优势,而且在数量上现在也已经占有优势。这是中国革命的成功和中国和平的实现已经迫近的标志。”

在此篇社论中,毛主席预言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以打倒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后来的中国军事形势的发展,完全证明了这个预见,解放军以辽沈战役的胜利为开端,一路向南横扫,最终取得了全国的解放。

5

如果说1945年8月抗日战争刚刚结束时,东北局势尚且扑朔迷离的话,那么仅仅过了3年时间,东北地区就大局已定。

恰恰是这种同一起跑线上的竞争,最能成为毛蒋对决的最佳参照。

我们不禁要问:两位领导人乃至两个党派的差距,究竟体现在哪里呢?原因能找一大堆,但越是复杂的事物,越是有一条最本质、最核心的因素贯穿始终。

想来想去,最根本的差距体现在“道”的层面。即:代表了谁的利益?为谁而打仗?

毕竟,辨别利益是看透一切事物真相的不二法则,一个党派代表了哪个阶层的利益,就会得到这个阶层的支持。

对于毛主席在东北地区的一切重大部署,常年打交道的蒋介石不可谓不熟悉,可即使如此又能怎样?

共产党代表的是农民、工人等无产阶级的利益,而国民党代表的是军阀、官僚、买办阶级的利益,“道”方面的缺失,是“术”方面无法弥补的。

比如,毛主席将重点区域部署在东北地区的中小城市、广大乡村中,这一点蒋介石能模仿吗?这些区域最广大的人群就是贫苦农民,国民党基因不符啊!

再比如,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做了大量群众工作,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这一点蒋介石能模仿吗?这样做岂不是损害了自身的利益,革自己的命?

即使蒋介石以损害国家主权为代价,获得了美苏的支持,可那只能带来一时的得意,又如何抵挡人民战争的滚滚洪流?

顺道说一下,随着国民党的溃败、新中国的成立,美苏两国识别了新形势的利害关系,其态度也产生了质的转变。

1950年1月5日,正值新中国领导人造访莫斯科期间,美国总统杜鲁门就公开发表了讲话,主张放弃台湾蒋介石,向新成立的中国政府示好。

1950年2月14日,同样是新中国领导人访苏期间,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代表中方,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他协定,原本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自动失效,里面的不平等条款被废除或修改。

两个条约的名字虽然只有“互助”两字之差,但其政治意义却有着天壤之别。

正当新中国建设得如火如荼之时,败走台湾的蒋介石却时长感受到背井离乡的痛苦。历史不是没有给过他机会,他也与毛泽东在“同一起跑线”竞争,可仅仅3年时间,他便在东北地区一败涂地。

蒋介石曾在在日记里称自己是“无根之萍,无源之水”。只是,一个背离了人民利益的党派,一个失去了群众基础的军队,不正是“无根之萍,无源之水”吗?


   关注 1709    返回
毛泽东的特殊维度
姜廷玉:毛泽东与新中国人民军队建设
 
 
关注官方手机微站
  
   
 
公司简介      咨询热线:13910949198(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网站版权归  【北京云阿云互联网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所有      技术支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