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手机移动微站
  
转繁体
首页   银行  
个贷不良资产转让启示与体系重构路径
   日期 2025-4-6 

坏账危机下的中国金融困局与变革 ——

 不良资产转让启示与体系重构路径

云阿云智库•银行课题组

导读:本文由《个贷不良转让增长4.5倍,信用卡和消费金融增速惊人》和《中国金融深化的困境与出路—— 坏账危机下的金融体系重构》。全文6200字,由云阿云智库•银行课题组资料整理。

个贷不良转让增长4.5倍,

信用卡和消费金融增速惊人

近日,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以下简称“银登中心”)正式发布《不良贷款转让试点业务年度报告(2023年)》(以下简称《报告》),这是银登中心连续第三年发布该报告。

2021年起至今,不良资产批量转让已实施三周年。2022年底,原银保监会发布《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二批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的通知》(银保监办便函〔2022〕1191号)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将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以及信托公司、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纳入试点机构范围。

三年来,试点业务机构、账户持续扩容,业务规模实现大幅攀升。根据《报告》,2023年全年,不良批量转让成交553单,成交规模达到1193.69亿元,同比增长222.68%。

其中,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业务成交390单,规模达965.38亿元,同比增长449.43%。消金公司不良转让业务“从无到有”,2023年成交规模增至183.7亿元。

01 试点三年:规模大增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做好金融工作要以全面加强监管、防范化解风险为重点。监管部门稳妥有序化解重点领域风险,银行业金融机构持续保持处置力度,2023年全年累计处置不良资产3万亿元。

《报告》显示,第二批试点政策发力,为试点长期健康发展注入一剂强心针,开发性金融机构及政策性银行、信托公司、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不良资产处置渠道得到进一步扩充,长期积聚在11个省(市)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中小银行机构被低效占用的信贷资金得以有效盘活。

截至2023年底,共有266家机构在银登中心开立883个业务账户,其中第二批试点机构共开立226个试点业务账户。试点业务全年挂牌710单,未偿本息合计1529.84亿元,同比上升234.97%;成交553单,未偿本息合计1193.69亿元,同比增长222.68%,平均本金回收率23.71%,平均折扣率15.21%。

中小金融机构积极响应试点政策,优化结构、轻装上阵,全年共有7个试点省市的8家城市商业银行和28家农村中小银行机构成功落地不良贷款转让业务,累计成交109单,未偿本息合计82.10亿元。

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业务发展迅猛,试点机构抓住政策机遇,主动开拓蓝海市场,积极探索推动化解个贷业务发展堵点,全年累计成交390单,未偿本息合计965.38亿元,占全年试点业务总规模的80.87%,新增42家出让方、9家受让方参与业务。

在对公不良贷款转让业务方面,《报告》显示,2023年,单户对公业务成交量稳步增长,累计挂牌248单,成交163单,对应不良贷款163户430笔,未偿本金合计176.59亿元,未偿本息合计228.31亿元,同比增长17.55%,占成交总规模的19.13%;转让价格合计142.85亿元,平均本金回收率80.89%,平均折扣率62.25%。

02 个贷不良转让:万亿级蓝海

《报告》显示,2023年,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业务成交量大幅增长,累计挂牌462单,成交390单,对应不良贷款279.89万户342.14万笔,未偿本金合计621.91亿元,未偿本息合计965.38亿元,同比增长449.43%,转让价格合计46.44亿元,平均本金回收率7.47%,平均折扣率4.58%。

具体来看,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市场投放规模较大,未偿本息合计占比94.92%,其中9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转出311单、未偿本息合计732.65亿元,未偿本息占比75.89%;10家消费金融公司转出14单、未偿本息合计183.71亿元,未偿本息占比19.03%。

同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在个贷收购领域更加活跃。25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累计收购387单,未偿本息合计954.27亿元,同比上升443.34%,占比98.85%。

《报告》还显示,信用卡透支类资产占比显著提升,资产类型分布日益均衡,2023年信用卡透支类资产在批量个人业务未偿本息总额中占比由2022年的2.05%大幅提升至39.15%。

市场也更加青睐信用卡透支项目,每单业务平均合格意向受让方报名数量为5.24家,而从未偿本息金额看,不同规模的资产包市场关注度并无显著差距。

零壹智库综合已发布2023年报的主要商业银行数据,大多数银行的信用卡不良规模和不良率都呈现上升态势。

兴业银行信用卡不良率达到3.93%,仍排在首位,不过相较2022年末有所下降。兴业银行年报显示,2023年末,银行信用卡逾期减少61.32亿元,主要原因是通过强化逾期资产的清收、管控,加大不良处置力度和临期催收管理,推动逾期率指标收敛到合理水平。

根据零壹智库《不良资产太赚钱了,这家公司毛利超98%》一文,截至2023年末,我国不良资产存量规模预计可达7万亿元。其中,个贷不良市场达到万亿级规模市场。

具体来看,2023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合计约3.2万亿元,按25%(《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9)》:2018年末个人不良贷款余额占当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的25%)的结构占比,预计2023年末商业银行个贷不良贷款余额为8000亿元,再加上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信托、保险、小贷公司等其他非银机构的个贷不良资产也保持增长,因此预计规模在万亿级别。

业界认为,不良贷款转让试点成交规模持续扩大的趋势明确,未来将有更多中小金融机构加入试点。在个贷不良转让市场,应该引导更多AMC入场,提升市场活力。

03  25家消金开户:从无到有、贡献大

2023年,不良贷款转让试点扩围,将消费金融公司纳入试点范围。2023年1月,捷信成为第一个开立不良贷款转让业务账户的消金公司,之后消金公司陆续开户,截至2024年4月30日,在31家持牌消金中,已有25家消金公司开设了不良贷款转让业务账户。

根据银登中心发布的数据计算,2023年消费金融公司不良转让业务成交规模为183.7亿元,占比15.29%,相较2022年是“从无到有”,且这一金额相当于2022年消金公司的不良贷款总额。中银协报告显示,2022年消费金融公司不良贷款总额为185.24亿元,同比增长23.58%。

根据界面新闻统计,2023年,消金行业共发起了14期不良资产转让项目,涉及债权金额近213亿元,资产笔数超170万笔。

其中,捷信消金转让的不良资产债权金额最多,达到198.14亿元。其2023年第2期个人消费信用不良贷款转让项目金额接近170亿元,是第二批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启动以来消金公司发起的最大一笔不良资产转让,最终被浙商资产以起拍价7.38亿元拿下。

2023年三季度,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业务成交规模从二季度的89.5亿元暴增到348.8亿元,跟捷信消金的这一大额资产包是分不开的。

《报告》指出,不良贷款转让试点业务市场有望呈现规模稳中有升、主体活力迸发等趋势。随着经验逐步积累和市场逐步完善,期待市场机构进一步充分利用试点政策支持,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市场处置规模有望稳中有升。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逐步入局个人不良贷款处置市场,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扩容增位至60家,获得试点批复和接入征信系统机构进一步增加,预计将进一步提升市场活力。

中国金融深化的困境与出路

—— 坏账危机下的金融体系重构

张化桥  云阿云智库•银行课题组

这是张化桥此前在复旦大学的一次演讲内容,以下为全文。

演讲的核心观点:

1)消费金融让人一直穷下去,而小微企业贷款只会加大企业倒闭的概率。

2)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信贷机构与借款人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伤害。

3)中国的金融深化已经过头了。

4)目前的坏帐问题非常严重。

5)中国的银行应该整合、瘦身、关停并转。

6)多数非银金融机构应该停止坏帐的生产,转型为不良贷款处置企业。

7)中国目前的文化、政治、法律不利于不良资产的处置。

一、四大AMC的运气不错

未来5-7年內很可能是中国不良资产的黄金时段。二十多年前,中国的银行家数很少,但是基本上都被三角债,也就是不良资产,困死了。但是所幸,那时中国的金融深化程度很低,信贷在整个经济中的覆盖面还不广,我们刚刚从计划经济时代的拨款改贷款中走出来,“借款还钱”的文化还在早期的培育阶段,处理信贷违约的基础设施(比如调解、催收、仲裁、判决、执行)还基本上没有。

那时中国政府引进了美国AMC不良资产管理公司的概念。我们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就是信达、华融、长城、东方。你可以说我们东施效颦,而我们的创新就是搞了四个,不是一个。好在它们运气不错。在它们成立后的十年,中国的高通胀就把它们手上的不良资产都变成了香饽饽。他们赚了大钱,大家也夸他们有本事。但它们有庞大的机构,很难解散,于是为了机构的生存,它们大摇大摆地进入了租赁、银行、信托、证券等领域,很快又成了不良资产的生产者。

凭运气赚来的钱,一般都会凭本事亏掉。这句话很有意思。

二、坏账问题非常严重

中国的金融深化已经走过头了。八十年代,我还在央行工作时,上上下下言必称麦金农的金融深化理论。可是我们干得太好了,一直把金融深化推到了另一个极端。包商银行的调研显示,连内蒙古的每个乡镇都有了起码一个正式的金融机构,一般来说都有三、五个。这还不算支付宝、微信账户、余额宝之类。

过去十年,金融科技公司号称要通过技术来减少违约和欺诈,可是除了极少数成功的例子,大家都失败了。我的结论是,次贷就是次贷。在次贷人群中选优,概率上就有问题。不少业内人士辩解说,我们做的是几乎优质的借款人near-prime,可是这个界限太难划,而且,如果对方愿意接受这么高的利息率,还不是次贷吗?

即使金融科技企业幸运地找到了消费者的痛点,这个痛点也是可以移动、消逝的。而且,当金融科技公司正在挥汗涔涔攻克这个痛点时,实力雄厚而且已经有大批基础客户的银行通过小小的改良或者收购就可以解决这个痛点,或者部分地解决。那咱们金融科技公司又白干了。

这十年,我在香港和英国就感受到了由于挑战者的出现,银行如何改善灵活性和服务水平,挤掉了金融科技公司的生存空间。

我认为,绝大多数金融科技公司和非银金融机构、新金融机构跟银行相比,都输在了起跑线上。(1)资金实力。即使你的估值很高,但是你的钱少。(2)已有的基础客户。(3)银行在各种业务之间的互相补贴。(4)银行的政治影响和客户信任(不会倒闭)。(5)资金成本(存款利率低)。(6)客户的质量。什么叫prime? 这就是prime!

下面我们来看坏帐问题究竟有多么严重。

1)企业之间的三角债已经十分严重,骗子横行。

2)企业贷款的违约十分严重,老赖横行。

3)消费信贷的违约率已达历史最高水平,不管是p2p, 消金、小贷,还是銀行信用卡、抵押和纯信用贷款。

4)企业信贷的纠纷即使在立案后,判决也很慢;在判决后执行也很难。我知道有些案子拖几年没结果。

5)法院不肯受理消费信贷的案子,仲裁和判决后,也很难执行。而且诉讼也是一条昂贵的路。司法现状正在危及社会。有人关心吗?

6)私募基金的状况比p2p更加严重,因为它的块头更大。

7)在整个社会,老赖文化盛行,“放款有罪、赖帐有理”的思想不断打击着社会道德和契约精神。我们自己害自己。

三、消费信贷/小微企业信贷是全世界的顽疾

眼下,虽然企业信贷产生的不良也是铺天盖地,但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我们今天主要是谈所谓的小微企业信贷和消费信贷的不良,因为这两个东西是连在一起的。

消费信贷/小微企业信贷是一个很危险的东西,很象烟草、酒精、博彩一样。这种产品的消费不是越多越好,必须十分谨慎。根本的原因是:小企业的死亡率在任何时候、任何国家都很高,再加上高昂的金融媒介费用,因此行业的利息率必须很高、必然很高。

而反过来,小型企业在长期支付高利息的情况下,又不可能繁荣,甚至无法生存。而利率太低,信贷机构又会亏钱,终究会退出市场。所以,在某一个额度之上,小企业信贷往往只是债权人和债务人的互相伤害。而这个额度是需要非常大的技巧和意志力才能控制的东西。人往往贪心、信心爆棚。所以,只有少数伟人才能控制好这个额度。经济稍有波动,你就翻船了。所以,最佳的信贷额度也许是零。

对于一个做消费金融和SME金融将近十年的我来讲,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结论,也许代表了我的醒悟或者叛逆,也许我想岔了。

我认为消费信贷/中小企业信贷在中国已经走过头了。我认为,对于绝大多数消费者和小型企业来说,即使零利率、软贷款也很危险。

举几个例子

1)美国的学生贷款利率大都在3-5%。不高啊!但是,累积下来的债务已经成了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政治问题。

2)二战后的几十年,西方国家政府和联合国的各种下属机构都对第三世界穷国发放过一种“软贷款”:利率低、限制少、期限长、甚至可延期。但是,结果基本上是打水漂。很多国家因此长期负债累累,爬不起来。原因:

各种费用(美其名曰技术援助)吃掉一大块。

但更重要的:即使零利息,你也得还本啊。很多项目根本没有这个能力。中小企业的死亡率是很高的。即使是负利率,也还不起。中国也曾长期享受这种援助。但是結果都不理想。

结论:中小企业融资是个无法解决的问题。人类会不断尝试。但低利率根本不是个办法。在欧美,在任何国家,小型企业要想获得银行贷款,都是既难且贵。小型企业的融资问题,大家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每个政府都有小型企业管理局,或者类似的单位,可见这件事是个顽疾。 

即使在新冠来临前,欧美的央行货币政策利率已经接近于零。中国的分析师们都以为欧美企业的融资成本低。大错特错!即使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债务成本也在10%左右。他们还算幸运的一族。在香港,基准利率很低,因为实行联系汇率,所以香港利率与美国一致,但是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和中国大型房地产公司在香港的发债成本都在10%上下,远远高于大陆的利率。

3)发展中国家的普惠金融企业几乎全部慘不忍睹。亚、非、拉几乎无一例外。

请你不要再说,中国两亿人、三亿人尚未被金融覆盖。也请你不要再说三千多万中小企业无法获得便宜的融资。这些企业、这些人如果真的尚未覆盖的话,你也不应该试图覆盖,因为他们都用不起你的钱;而且你也不愿意覆盖、你也覆盖不起。

四、催收行业需要变革

我感觉,民间借贷和非持牌金融机构的催收受到了极大的打击,鼓励了违约,因此违约率可能超过一半。少数勇敢的投资者购买了一些此类不良资产包,但是不敢大举进入。银行及其他持牌机构的消费信贷不良,现在基本上也只能靠催收和祷告。多数机构有自己的催收团队,也外包。你可能不敢相信,大银行的催收外包服务商动辄几百家。总行和各分行业各有势力范围,都不想让出地盘,而催收行业又无法整合。难道银行的行长们愿意跟几百个催收外包商打交道吗? 

在欧美,一个国家的催收外包业务一般都集中在3-5家公司。银行有合规的担忧,也希望只跟入围的三、五家外包商合作,以保护自己的名誉。在这个行业,大家靠的是信任,而不象我们靠的是牌照和关系。美国的银行通常把消费信贷的逾期打包卖给PRA和Encore Capital 等,并且贷款给这种机构,让他们购买不良资产。

中国的催收机构对社会有巨大贡献:它们帮助放贷机构收回应该收回的资金,维持社会秩序,但是大家不敢做大,也不愿做大,因为中国的社会环境太恶劣,大家齐声骂催收机构、偏袒老赖。中国有没有坏的催收机构、坏的催收人员呢?当然有。政府应该有理有节地处理。可是,我们会不会因为银行违规就关闭银行,并启动陆海空三军,逮捕全行员工?会不会因为某人喝酒醉死,而关闭茅台集团,或者因为出了车祸,而关闭上汽集团?现在零零星星上千个催收公司的状况,既不利于加大科技投入、提升效率,也不利于合规管理。

如何评价最近发布的“银保监会就单户对公、批量个人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征求意见”?我认为,(1)虽然这个文件晚了二十年,但是总比永远不来为好。(2)不需要试点!(3)对契约文化的长期破坏,以及对老赖的鼓励和纵容必须检讨、改变。

目前,司法系统对此类案件根本没有兴趣,这极大地打击了金融业。这两个问题如果不根本解决,任何改革都是避重就轻。而投资者也不会大举进入这个行业。


   关注 181    返回
不良贷款清收的30种方法
个贷不良资产证券化实操手册
 
 
关注官方手机微站
  
   
 
公司简介      咨询热线:13910949198(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网站版权归  【北京云阿云互联网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所有      技术支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