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手机移动微站
  
转繁体
首页   债券  
化债专题:中植的化债
   日期 2025-4-7 

化债专题:中植的化债

云阿云智库•债券课题组

导读:本专题由《中植的化债,具有标杆意义》、《两轮会议后,中植系和信托风险的化解思路已然清晰》和《中植定融热点问题答疑》组成。全文6000字,由云阿云智库•债券课题组资料整理。

中植的化债,具有标杆意义

云阿云智库债券课题组 

中植从今年7月份出险至今,已近4个月。

定融2748.531亿负债,62834位投资人,捅了好大一个窟窿。

坦率地说,闯祸至此,回天乏力,只能尽量减少损失。

面对投资人的群情激愤,中植很难给出让人满意的答复。

投资人要的是现金,能够到账的现金,这恰恰是中植拿不出来的。兑现的资金,需要通过底层资产的处置回笼,时间上快不了。

中植能做的,是安抚投资人的情绪,保持良好的沟通,避免矛盾的锐化和过激行为。这一点,中植做得不错,颇有些可圈可点之处。

一、常态化的投资人交流会

2023年7月中下旬,定融全线停兑后,中植成立了风险化解重组委员会,开展清收化债工作。

8月份,中植组建“小蜜蜂”团队,飞往各地,与投资人见面,解答投资人的问题。

此外,在不同城市成立了工作组,负责本地客户接待。投资人除了能够联系之前的理财顾问,还能联系到工作组专职接待人员,方便交流。

现场和线上交流会都有,基本隔几天就有一场,主持的人员级别较高,集团的常海总和财富公司的老总经常露面、发声。

投资人短期内拿不到钱,心里焦灼,能够让他们时刻有渠道得到一线信息,至少能够些许化解焦虑,情绪上有一个出口。

当地问题,当地沟通,也避免人流全部集中到北京。

二、小程序上线

11月9日,中植的投资人小程序上线。

微信小程序搜索“中植企业集团”可见。但不能转发,也不能分享,只能自己搜索。

小程序上线,是件好事。

中植相关的信息,可以在小程序上同步,都是官方一手信息,比来路不明的自媒体靠谱多了。

有些阴谋论让投资人不要登陆,说会被算计、自动减债等等。

真是荒唐。

该操心的不操心,不该操心的瞎操心。

没有任何一个小程序,可以把投资人的债抹掉。给中植10个胆,它也不敢这么干。真这么干了,法院和公安都饶不了它。

小程序就是一个发布消息的平台,让投资人能够时时刻刻看到中植化债的进展。后续可能也会有一些与投资人的互动,比如组织答疑、意见征询等。

据说小程序上已经上传了部分中植对外起诉、处置不良资产的信息,相信是大家所关心的。

很多人到处加群,但群里鱼龙混杂,组织各种乱七八糟的投诉,根本连主管部门都没找对,很多八竿子打不着的部门被大肆骚扰。除了浪费社会资源,给投资人带来巨大的风险,不解决任何问题。

现在中植开放了沟通的入口,却各种阴谋论不去用,真是莫名其妙。

三、公开债务人,转移矛盾

中植从出险的第一天起,就在说一件事:集团有很多不良债权,清收困难,请投资人一起帮忙,献计献策。

小程序上线后,据说更新一批债务人的名单,涉及7个项目,待清收金额19.94亿。

不仅公布,而且公布地非常详细,债务人的名字、身份证号、电话号码、判决文书、执行案号,啥啥都有。

中植的投资人各个不相干的部门、主管的电话都铺天盖地地打,不知道这些欠债的,有没有被电话狂轰滥炸。

这么做,自然是为了转移矛盾。

但实事求是讲,未必没有效果。

很多债务人欠钱,法院的常规执行没有作用,不代表它真的没钱,而是钱被藏了起来。如果有财产线索,是有可能执行到位的。

法院的一个做法,是悬赏令。这个词,虽然充满了古典武侠色彩,但直到现在还在用。

中植6.28万投资人,还不算背后的拖拉机队伍。这其中有经验丰富的企业,有法律团队健全的上市公司,说不定就对哪个债务人知根知底。

事实上,我们代理中植投资人的案子,也高度关注中植的对外诉讼。每一件对外诉讼,都是潜在的还款来源。

不用中植招呼,我们也会紧盯这些债务人。

 四、不算欺瞒

中植对投资人的答复,我认为还算比较诚恳的。

有些情况,现在确实没法回答。回答了,投资人也不会相信。

除非中植明确说什么时候给钱,而且给的钱还不能少,否则投资人要掀桌子的。

在能回答的范围内,我个人觉得中植的回复还算比较诚恳,没有胡说八道、故意画大饼骗投资人。

五、未来的化债方向

有几个可能的方向:

1. 庭外债务重组

2. 破产重整/清算

3. 刑事程序

个人觉得,以中植的债务规模,以及可能的兑付比例,仅靠庭外重组,恐怕无法获得投资人的配合,更有可能的是在法院主持下的破产重整和清算。

海航、安信信托、四川信托,都是在法院主持的破产重整框架下进行的,投资人在重整方案下获得兑付。

至于是重整还是清算,其实差别不大。

中植系不太可能靠新增业务营收来还钱,而是靠存量资产的处置。现在的破产程序也没有那么简单粗暴,不会直接把资产直接打折拍卖。可以把资产装进信托,一边清收、一边兑付。

更快的办法,是把短期处置不了的资产,转让给资管公司,资管公司出钱,让投资人先退,然后慢慢处置资产变现。当然,这种方式下,资产会有折价,用来覆盖资管公司的资金成本。但不会像直接拍卖那么亏。

是否会走入刑事程序,现在不好说。但即便入刑,对投资人不会有太大影响。入刑与债务重组、破产程序也不矛盾,可以双向并行。

投资人真正需要关心的,是中植资产的成色。这是实质,其他都是形式。

两轮会议后,中植系和信托风险的化解思路已然清晰

谷小泉  云阿云智库•债券课题组

情势越来越明晰。

2023年10月21日,金融工作报告会议上,明确提出“推动重点金融风险处置,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加快处置恒大人寿、中融信托等高风险保险信托机构,推动兼并重组,该出清的稳妥出清。

2023年10月30-31日,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对金融工作提出了尖锐的批评:“金融领域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有的还很突出……金融乱象和腐败问题屡禁不止,金融监管和治理能力薄弱。”

给出的指导方向是:

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全面加强金融监管,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及时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会议在其他方面也有重要指示,本文只针对与中植系和信托风险相关的内容。

一句话概况 —— 不能乱。

金融工作的首要任务,是确保金融系统自身安全。

过去因为信贷资金持续流入房地产,随着地产泡沫破裂,风险向金融系统传导。

中植系下的中海晟融,自2017年起,将大量资金投入到大湾区旧改和烂尾楼盘的收购改造,但很多项目有进无退,成为中植系资金链断裂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中融信托为代表的各大信托公司,在房地产行业同样有巨大投资,很多信托资金以投向具体项目为名,实际用作房企集团内的流动性补充。在三条红线限制银行贷款之后,信托资金成为房企募资的重要来源,信托公司以股权投资的形式掩盖借贷性质,使资金继续流入房地产,助长房企无序扩张。

监管薄弱,反映在对金交所的整顿,从2012年便开始,此后开过七次联席会议,但直到2023年,中植系还能够利用伪金交所发行定融产品。

监管薄弱,也反映在信托公司对于“资管新规“视若无物,资金池照发、房地产照做、甚至在信托合同中明说资金会拿去”套娃“。

波及面很大,中融信托不是个例。

金融资管纠纷数量随之大增。一方面投资人财产受到损害,另一方面,金融秩序受到很大影响。

“及时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

那么,如何处置?

需要明确几个问题。

1. 国家会兜底吗?

我的推测是——不会。

国家有更重要的事情。城投债问题更急迫,保交楼更急迫。

哭的孩子太多,奶不够。

对于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的方向是:推动兼并重组,该出清的稳妥出清。

这意味着,破产也是可以接受的。

中植系目前没有战投,有资管公司在接洽,但主要是针对具体底层资产的收购,底层资产处置变现,完成对投资人的分配后,它的历史使命就算完成了。“中植系”这个牌子存在与否,将不再重要。

中融信托也没有战投,中信和建信信托的入场,是作为托管方,身份是“职业经理人”,而不是投资人。当然,它作为黑龙江省唯一的一张信托牌照,或许有一定的收购价值。但这需要它的债务基本厘清之后。现在谁也不知道它的窟窿有多大。

中植系和信托问题,需要自救,靠自身底层资产的处置化解。易于变现的,投资人获得当期现金流;不易变现的,交给时间,靠未来化解。

2. 借新还旧不现实

中植系已经停止新的定融产品发行,中融信托部分产品还在继续发行。但无论哪种情况,借新还旧都不再现实。

既然“监管薄弱”被点名批评,不会再有人顶风作案。信托发行的新产品,也只会独立账户,封闭运作,不会用来拆东补西。

靠新募资金退出,在当下已不具有可行性。

事实上,信托行业从今年起,已经开始大幅压降主动投资类产品(风险高),转向服务类信托(赚服务费,低收益、低风险)。另根据年初信托行业年度监管工作会议要求,2023年全行业风险资产处置目标为不少于3000亿元,并争取风险资产总额有所下降。

3.“市场化、法治化、常态化”是怎样的处置方式?

“市场化、法治化、常态化”,意味着不会特事特办,没有兜底。

能够兑付多少,看底层资产的成色,市场的估值。

但是,虽然都是“三化“,城投债和保交楼的处理,其实是区别对待。城投债有特别国债的流动性补充,保交楼有政策端的支持和纾困基金。而金融端没有这样的待遇。

目前市场上的化债方案大同小异

小部分现金兑付;

大部分展期、分期支付,或者以物抵债/信托受益权抵债(因为大部分资产无法在短期内变现)。

城投债的化解,对投资人算是利好。如果定融或信托资金投向了城投债,那么随着城投信仰再次充值,上游投资人也可以实现退出。只不过有的退出时间会拉得很长。

保交楼对于投资人有利有弊。有的保交楼项目,是以投资人利益让步为前提(要求土地、在建工程不得拍卖、建设资金不得扣划等)。有的可以使投资人受益,如烂尾楼项目续建完工后,整体价值提升,有利于投资人的资金退出。

4. 金融系统的稳定是第一前提

为维护金融系统稳定,可能会推动债务重组的方式,从总体上化解债务风险。除了部分提前诉讼立案成功的,大部分投资人会在债务重组中协商兑付方案。

由于债务重组的专业性较强,投资人需要提高重视,积极参与重组方案的制定和谈判,争取更好的兑付条件。

5. 政治性、人民性对投资人的保护

政治性、人民性的考量,会让国家在市场化、法治化的前提下,尽量想办法,提高暴雷机构资产的处置质效,帮助投资人减少损失。

中植定融热点问题答疑

云阿云智库•债券课题组

一、中植定融产品

1. 为什么不兑付?什么时候兑付?

根据中植答复口径,集团出现流动性问题,现金不足以满足正常兑付需求,现对已到期

产品和未来到期产品统一暂停兑付。清产核资后,根据实际资产价值,制定分配方案。

中植称,集团从7月起聘请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对整体资产进行清产核资,需要1年以上时间,后续进入债务重组或者破产重整,制定兑付方案,需要3-5年。

2. 什么时候发公告?

短期内,即便发公告,也不会有实质性方案。按照中植的时间表,实质性兑付方案的出具至少是清产核资之后,也即1-2 年。

3. 中植资产和负债情况如何?

根据中植答复口径,定融产品规模2200 亿左右,应付中融债务1000 亿(待核实)。

中植的资产主要包括上市公司股票、矿产能源、独角兽企业股权、应收账款。但相关资产真实价值有待审计核实。

应收账款账面价值据称有800-1300 亿,实际不良债权占比较高,变现价值较差。

4. 是否涉及非吸?

理论上,非吸门槛很低,涉及金额100 万、人数150 人、造成损失50 万。定融与非吸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面向社会公众(不特定对象)募资,是否向会员客户之外募资等。

但实际上,是否认定非吸是综合性考虑,不会轻易认定。

5. 如果非吸,投资人债权归零?

不会。

即便认定非吸,也需要将剩余资产变卖后分配投资人,只是不计算利息。对投资人没有实质性影响。

认定非吸的,可以对个人进行穿透追索犯罪所得。

6. 中植反复强调统一兑付,不存在单独兑付。如何争取权利?

中植暂停兑付属于违约。投资人无义务等待中植统一兑付,可以先行起诉/仲裁,取得生效法律文书后强制执行。

二、关于诉讼与仲裁

1. 为什么要起诉?

1.1与中植建立直接沟通渠道

立案后,中植/中融需要到庭应诉,直接与当事人对话,无法回避核心问题。而通过投诉、去现场,沟通效率较低。

1.2 保全财产,作为谈判筹码

虽然两家公司存在流动性问题,无法解决所有投资人的兑付,但可以解决单个投资人的兑付。

虽然缺钱,但保全到一两笔个案的金额,仍然是可能的。

即便无法保全到现金,如果能够保全优质股权,同样具有价值。

1.3 在统一兑付前进行抢跑

按照中植口径,兑付需要3-5 年。但如果个案审判执行,无需等待统一方案,可以自行强制执行。

1.4 诉讼越早,越容易执行到财产

中植系延期兑付问题出现时间不长,优质资产没有完全流失,现在起诉还有机会。

2. 起诉谁?

定融合同可诉对象包括发行人、担保人、管理人、交易所,不同合同约定管辖不同,从成本控制考虑,可发行人或担保人二选一。

投资金额较大的,建议分别起诉。

3. 起诉有钱吗?

有。

中植定融产品,大部分发行人和担保人并非空壳公司,而是有实体经营和一定资金实力的公司,法定代表人多为中植系较核心管理团队成员,且暂未有大量被诉和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的情况。

中植系资产账面价值约3000亿,即便按照打1折计算,可供执行的资产为300亿。债权人先到先得。

随着后续定融投资人诉讼增多,执行难度将会增加。

4. 可以保全财产吗?

可以。

起诉时,随同起诉状一并提交财产保全申请。律所协助查询初步财产线索。

胜诉后进入执行程序,法院可以通过网络查控系统和调查令进一步查询财产线索。

5. 诉讼还是仲裁?

仲裁和法院诉讼无本质区别,均有司法强制力。

具体看合同约定。

合同约定仲裁的,只能仲裁;合同未约定仲裁的,不能并入仲裁。

6. 未到期能否起诉?

3个月内到期的,可以比照已到期产品起诉。

到期时间较久的,诉讼风险较大。

理论上,未到期可以主张提前解除合同,理由包括:1)定融产品不合规;2)募资时未充分披露风险;3)不安抗辩权,同类已到期产品未能兑付等。

但案件裁判需考虑整体社会影响。未到期产品提前解约会加剧对中植的挤兑,且如果到期时间较久,也无法认定中植在到期日必然违约,诉讼风险较大。

投资金额较大、买入时间不久(如暴雷前3个月内)、到期时间较长,久拖风险更大的,如果愿意承担诉讼费用及败诉风险,可以考虑起诉。仲裁胜诉的概率略大于法院判决。

7. 是否能够立案?

北京仲裁委正常受理案件。

北京法院立案时间较长,但法院有受理案件的义务,后续会作出统一安排。建议先提交起诉材料,排队拿号。立案不成没有费用。

8. 诉讼费用?

根据起诉金额大小计算,诉讼金额100 万,法院立案费约1.5 万;仲裁约3.5 万。

三、行动建议

1. 审阅合同条款,确定合同主体、权利义务;

2. 保留证据,包括合同原件、转账凭证,与销售顾问的聊天记录(购买时、履行过程中和当前的沟通过程);

3. 查询合同主体的涉诉情况(个案差异);

4. 了解资金投向的底层资产,分析回款概率;

5. 决定是否诉讼; 如不诉讼,则发函书面保留索赔权利;

6.积极跟进,关注债务重组、破产重整消息,及时申报债权,与监管和司法机关保持沟通。

 


   关注 165    返回
专题:金融债委会
2024天津化债进行时
 
 
关注官方手机微站
  
   
 
公司简介      咨询热线:13910949198(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网站版权归  【北京云阿云互联网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所有      技术支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