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资源如何支持地方化债?
肖雨 云阿云智库•债券课题组
导读:A 股上市公司集中于沿海发达省份,2022 年其税收贡献近 30%。各地政府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权市值可腾挪用于化债,贵州、上海等地省级政府持股市值居前,部分地市未质押股权市值对到期城投债覆盖倍数超1倍。全文7100字,由云阿云智库•债券课题组资料整理。
基本结论
█土地市场下行背景下,区域产业发展、人口流入、区域金融资源、政策支持等对于区域可持续性发展及债务安全愈发重要,本文梳理了区域上市公司数量、市值及当地政府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权市值情况,以此窥探区域产业发展、可腾挪的金融资源,以供投资者参考。
█ A股上市公司集中于沿海经济发达省份。截至2023年7月17日,A股共5,226家上市公司,诸如广东、浙江、江苏、北京、上海等省份上市公司数量较多,青海、宁夏、西藏、内蒙古、海南、甘肃等省份上市公司数量相对较少。北京、广东、上海、浙江、江苏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排名位居前列。北京上市公司数量虽非最多,但总市值居于第一,为220,565.76亿元,广东上市公司数量最多,总市值排名第二,为145,165.95亿元,此外,上海、浙江、江苏总市值较大;宁夏、青海、西藏、广西、甘肃等省份上市公司总市值相对较小。整体上,区域上市公司数量和总市值基本呈正相关关系。此外,上市公司数量和GDP的正相关关系更强。2022年,上市公司数量与GDP的相关系数为0.55,上市公司市值与GDP的相关系数为0.86。
█各省因自身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等因素影响,不同行业上市公司市值差异较大。北京作为我国首都,多数央国企总部分布在此,因此银行、石油石化、通信、非银金融等行业上市公司市值较大;广东电子、非银金融、医药生物市值较大;浙江电力设备、计算机、医药生物、基础化工和机械设备市值排名前列;江苏电子、医药生物、电力设备和机械设备四个行业上市公司市值超过5,000亿元;山东基础化工、医药生物、汽车、家用电器市值规模较大,其中基础化工市值超5,000亿元;福建电力设备市值远超其他行业,为10,521亿元,其次为有色金属行业,市值为3,665亿元;四川和贵州食品饮料行业一骑绝尘,市值分别为11,099亿元和21,732亿元;安徽市值排名较前的行业为食品饮料、电力设备,分别为2,442亿元和2,390亿元;山西煤炭、食品饮料市值超2,000亿元。
█我们以“上市公司支付的各项税费/对应省份(地市)的税收收入”来衡量上市公司对区域的税收贡献(以下简称“税收贡献”),同时因央企涉及中央和地方的税收分成,因此我们以剔除央企后的数据计算税收贡献。2021-2022年,上市公司的税收贡献分别为24.02%和29.30%。分省份看,2022年,贵州、福建上市公司税收贡献超过50%;广东、上海、北京、浙江和四川等8个省份税收贡献在30-50%之间;山西、安徽、山东、重庆、江苏、陕西和甘肃等8个省份税收贡献在20-30%之间。
█“茅台化债”提供了政府化解债务的新思路,我们以A股上市公司披露的前十大股东为依据,逐级穿透,直至政府等相关部门(包括国资委、管委会等,以下简称“政府部门”),并以穿透的股权计算各地政府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权市值情况。此外,省级政府持股仅统计省本级政府部门持有上市公司股权的市值情况,不包含下辖地市及区县,地市同理。
█从省份看,31个省份省级政府部门均持有上市公司股权,贵州、上海、北京等省份省级政府持有的股权市值居于前列。具体看,贵州省级政府部门持有的市值最大,为12,130.44亿元,其次为上海和北京,分别为8,583.91亿元和4,564.23亿元;山西、江苏、陕西、浙江4个省份在2,000-3,000亿元之间;山东、四川、广东、福建、安徽、湖南、河北在1,000-2,000亿元之间;云南、重庆、河南、内蒙古和广西在500-1,000亿元之间。从地市看,158个地市级政府部门持有上市公司股权,其中32个地市持有的市值规模超100亿元。具体来看,宜宾市持有的市值最大,为3,277.86亿元,深圳市、广州市和泸州市在1,500-2,500亿元之间;漳州市、青岛市、宁波市、宿迁市、成都市、杭州市、烟台市、南京市8个地市在500-1,000亿元之间;厦门市、西安市、无锡市、合肥市、镇江市、济南市等20个地市在100-500亿元之间。
█我们以“政府持有的未质押上市公司股权市值/到期城投债”衡量对于保证城投债兑付,政府可能可以腾挪的资源(以下简称“覆盖倍数”),贵州因政府持有的市值较大,因此覆盖倍数较高,而2023年到期城投债规模较大的江苏、浙江和山东,覆盖倍数也相对较高,分别为0.46倍、0.69倍和0.90倍。天津、四川、湖南、河南和江西覆盖倍数分别为0.19倍、1.07倍、0.74倍、0.51倍和0.43倍。从地市看,2023年到期规模超100亿元的地市中,深圳市、泸州市、广州市、宿迁市、宁波市、武汉市、青岛市和杭州市8个地市政府部门持有的未质押股权市值对2023年到期城投覆盖倍数超过1倍,成都市、西安市、长春市、南京市、无锡市和济南市6个地市政府部门持有的未质押股权市值对2023年到期城投债覆盖倍数在0.5-1倍之间。
█风险提示: 数据更新不及时及提取失误等风险;单日市值可能无法代表区域内的整体情况;以支付的各项税费/税收收入因缴税时间等问题,可能导致结果未能代表实际情况;股东穿透为手动穿透,可能存在穿透不彻底或股权更新不及时的风险。
土地市场下行背景下,区域产业发展、人口流入、区域金融资源、政策支持等对于区域可持续性发展及债务安全愈发重要,本文梳理了区域上市公司数量、市值及当地政府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权市值情况,以此窥探区域产业发展、可腾挪的金融资源,以供投资者参考。
一、从上市公司看区域产业发展
城投债研究中,区域产业结构、纳税大户等往往很难批量获得,也很有非常具象的反映,我们以上市公司的数量、市值、对区域税收贡献三个角度分析区域的产业情况。
(一)沿海经济发达省份上市公司数量及市值排名前列
A股上市公司集中于沿海经济发达省份。截至2023年7月17日[1],A股共5,226家上市公司,诸如广东、浙江、江苏、北京、上海等省份上市公司数量较多,青海、宁夏、西藏、内蒙古、海南、甘肃等省份上市公司数量相对较少。
北京、广东、上海、浙江、江苏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排名位居前列。北京上市公司数量虽非最多,但总市值居于第一,为220,565.76亿元,广东上市公司数量最多,总市值排名第二,为145,165.95亿元,此外,上海、浙江、江苏总市值较大;宁夏、青海、西藏、广西、甘肃等省份上市公司总市值相对较小。整体上,区域上市公司数量和总市值基本呈正相关关系。此外,上市公司数量和GDP的正相关关系更强。2022年,上市公司数量与GDP的相关系数为0.55,上市公司市值与GDP的相关系数为0.86。
从地市看,深圳市、杭州市、遵义市、广州市、苏州市等地市上市公司市值较大。遵义市、宁德市、宜宾市虽然上市公司家数很少,但因区域内对应的上市公司贵州茅台、宁德时代、五粮液市值较大,因此总市值排名前列。
各省因自身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等因素影响,不同行业上市公司市值差异较大。北京作为我国首都,多数央国企总部分布在此,因此银行、石油石化、通信、非银金融等行业上市公司市值较大;广东电子、非银金融、医药生物市值较大;浙江电力设备、计算机、医药生物、基础化工和机械设备市值排名前列;江苏电子、医药生物、电力设备和机械设备四个行业上市公司市值超过5,000亿元;山东基础化工、医药生物、汽车、家用电器市值规模较大,其中基础化工市值超5,000亿元;福建电力设备市值远超其他行业,为10,521亿元,其次为有色金属行业,市值为3,665亿元;四川和贵州食品饮料行业一骑绝尘,市值分别为11,099亿元和21,732亿元;安徽市值排名较前的行业为食品饮料、电力设备,分别为2,442亿元和2,390亿元;山西煤炭、食品饮料市值超2,000亿元。
市值排名前30的地市中,深圳市以91,431亿元市值排名第一,杭州市、遵义市、广州市、苏州市4个地市上市公司市值在15,000-30,000亿元之间。深圳市上市公司包括中国平安、招商银行、比亚迪、工业富联、迈瑞医疗和中信证券等,以电子、非银金融、银行等行业为主;杭州市计算机市值较大,为7,380亿元,其次为医药生物、机械设备和电力设备,市值在2,000-5,000亿元之间;苏州市电子、机械设备和电力设备市值较大。
此外,23个地市区域内上市公司总市值在5,000-15,000亿元左右,包含南京市、成都市、宁波市和无锡市等,多为各省省会城市、长三角及珠三角区域经济发达地市。南京市内市值较大的上市公司包括国电南瑞、华泰证券和江苏银行等,电力设备、银行和非银金融3个行业市值排名前列;成都市内市值较大的上市公司为通威股份,区域行业以电力设备、医药生物、国防军工为主;宁波市内市值较大的上市公司为宁波银行,区域内汽车、电力设备和银行市值超1,000亿元;无锡市内市值较大的上市公司为药明康德,区域内电子、医药生物和电力设备市值超2,000亿元;长沙市内市值较大的上市公司为爱尔眼科,医药生物行业市值较大;西安市内市值较大的上市公司包括隆基绿能、陕西煤业和航发动力等,以电力设备、国防军工和煤炭为主;合肥市内市值较大的上市公司包括阳光电源和科大讯飞等,以电气设备和计算机为主;佛山市内市值较大的上市公司为美的集团和海天味业,以家用电气和食品饮料行业为主;烟台市内市值较大的上市公司为万华化学和中际旭创,以基础化工为主;福州市内市值较大的上市公司为兴业银行,区域内市值较大的行业为银行业;青岛市内市值较大的上市公司为海尔智家和青岛啤酒,以家用电器和食品饮料为主;绍兴市内市值较大的上市公司为三花智控,以家用电器、电力设备和医药生物为主;嘉兴市内市值较大的上市公司包括合盛硅业和华友钴业等,以基础化工行业为主。
(二)2022年,上市公司对所在区域税收贡献近30%
分行业看,石油石化、银行、房地产、建筑装饰、煤炭和非银金融等行业支付的各项税费规模相对较大,综合、美容护理、社会服务、农林牧渔、传媒等行业支付的各项税费规模则较小。
2021-2022年,上市公司税收贡献分别为24.02%和29.30%。我们以“上市公司支付的各项税费/对应省份(地市)的税收收入”来衡量上市公司对区域的税收贡献(以下简称“税收贡献”),同时因央企涉及中央和地方的税收分成,因此我们以剔除央企后的数据计算税收贡献。2021-2022年,上市公司的税收贡献分别为24.02%和29.30%。
分省份看,2022年,贵州、福建上市公司税收贡献超过50%;广东、上海、北京、浙江和四川等8个省份税收贡献在30-50%之间;山西、安徽、山东、重庆、江苏、陕西和甘肃等8个省份税收贡献在20-30%之间。
[1] 如无特殊说明,全文数据节点均为截至2023年7月17日数据。
二、从上市公司看区域金融资源
“茅台化债”[1]提供了政府化解债务的新思路,我们以A股上市公司披露的前十大股东为依据,逐级穿透,直至政府等相关部门(包括国资委、管委会等,以下简称“政府部门”),并以穿透的股权计算各地政府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权市值情况。此外,省级政府持股仅统计省本级政府部门持有上市公司股权的市值情况,不包含下辖地市及区县,地市同理。
(一)省/地市/区县级政府持有上市公司股权市值
从省份看,31个省份省级政府部门均持有上市公司股权,贵州、上海、北京等省份省级政府持有的股权市值居于前列。具体看,贵州省级政府部门持有的市值最大,为12,130.44亿元,其次为上海和北京,分别为8,583.91亿元和4,564.23亿元;山西、江苏、陕西、浙江4个省份在2,000-3,000亿元之间;山东、四川、广东、福建、安徽、湖南、河北在1,000-2,000亿元之间;云南、重庆、河南、内蒙古和广西在500-1,000亿元之间;天津、江西、甘肃、湖北等12个省份小于500亿元。
贵州政府持有的食品饮料市值较大;山西则以食品饮料、采掘为主;江苏政府更多持有非银金融、银行、交通运输、公用事业等行业的上市公司股权;陕西以采掘和有色金属行业为主;浙江以公用事业、非银金融为主;山东则以采掘、有色金属、非银金融等行业为主。
从地市看,158个地市级政府部门持有上市公司股权,其中32个地市持有的市值规模超100亿元。具体来看,宜宾市持有的市值最大,为3,277.86亿元,深圳市、广州市和泸州市在1,500-2,500亿元之间;漳州市、青岛市、宁波市、宿迁市、成都市、杭州市、烟台市、南京市8个地市在500-1,000亿元之间;厦门市、西安市、无锡市、合肥市、镇江市、济南市等20个地市在100-500亿元之间;大连市、南昌市、贵阳市、郑州市、长沙市、昆明市等126个地市小于100亿元。
从区县看,152个区县级政府部门持有上市公司股权,其中17个区县市值超过50亿元。具体看,福建龙岩市上杭县、江苏淮安市涟水县、浙江金华市义乌市、江苏苏州市张家港市、重庆涪陵区等9个区县市值超过100亿元;江苏苏州市昆山市、广东佛山市顺德区、广东佛山市南海区、浙江嘉兴市海宁市、江苏苏州市虎丘区、湖北宜昌市兴山县市值在50-100亿元之间。
(二)政府持有的未质押上市公司股权市值对到期城投债的覆盖程度
我们以“政府持有的未质押上市公司股权市值/到期城投债”衡量对于保证城投债兑付,政府可能可以腾挪的资源(以下简称“覆盖倍数”),贵州因政府持有的市值较大,因此覆盖倍数较高,而到期城投债规模较大的江苏、浙江和山东,覆盖倍数也相对较高,分别为0.46倍、0.69倍和0.90倍。截至2023年7月17日,全国城投存续债余额为132,551.59亿元,其中2023年及2024年到期[2]债券规模分别为25,025.24亿元和46,393.80亿元。具体来看,内蒙古因2023年到期城投债规模不足10亿元,且政府持有的未质押股权市值超过400亿元,因此覆盖倍数达56.02倍;贵州政府持有未质押的股权市值达12,129.04亿元,覆盖倍数达33.19倍;到期城投债规模较大的江苏、浙江、和山东,覆盖倍数也相对较高,分别为0.46倍、0.69倍和0.90倍;天津、四川、湖南、河南和江西覆盖倍数分别为0.19倍、1.07倍、0.74倍、0.51倍和0.43倍。
若再考虑2024年到期的城投债,贵州、山西、甘肃、陕西、河北、广东等12个省份覆盖倍数仍超过1倍。此外,2023年及2024年城投债到期规模较大的江苏、浙江、山东、天津、四川五省,覆盖倍数分别为0.16倍、0.21倍、0.29倍、0.10倍和0.37倍。
截至2023年7月17日,有272个地市有存续债[3],其中148个地市政府部门持有上市公司股权,2023年到期规模超100亿元的地市中,深圳市、泸州市、广州市、宿迁市、宁波市、武汉市、青岛市和杭州市8个地市政府部门持有的未质押股权市值对2023年到期城投覆盖倍数超过1倍,成都市、西安市、长春市、南京市、无锡市和济南市6个地市政府部门持有的未质押股权市值对2023年到期城投债覆盖倍数在0.5-1倍之间。
若再考虑2024年到期的城投债,2023年及2024年到期规模超300亿元的45个地市中;广州市和宿迁市覆盖倍数大于1倍,宁波市为0.59倍;青岛市、成都市、杭州市、西安市、武汉市、无锡市和南京市覆盖倍数在0.2-0.5倍之间。
[1] 详见《贵州城投怎么看?》(20220730)
[2] 考虑回售。
[3] 此处统计行政级别为地市、区县、地市(开发区)和区县(开发区)城投。
三、小结
A股上市公司集中于沿海经济发达省份。截至2023年7月17日,A股共5,226家上市公司,诸如广东、浙江、江苏、北京、上海等省份上市公司数量较多,青海、宁夏、西藏、内蒙古、海南、甘肃等省份上市公司数量相对较少。北京、广东、上海、浙江、江苏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排名位居前列。北京上市公司数量虽非最多,但总市值居于第一,为220,565.76亿元,广东上市公司数量最多,总市值排名第二,为145,165.95亿元,此外,上海、浙江、江苏总市值较大。整体上,区域上市公司数量和总市值基本呈正相关关系。此外,上市公司数量和GDP的正相关关系更强。2022年,上市公司数量与GDP的相关系数为0.55,上市公司市值与GDP的相关系数为0.86。
各省因自身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等因素影响,不同行业上市公司市值差异较大。北京作为我国首都,多数央国企总部分布在此,因此银行、石油石化、通信、非银金融等行业上市公司市值较大;广东电子、非银金融、医药生物市值较大;浙江电力设备、计算机、医药生物、基础化工和机械设备市值排名前列;江苏电子、医药生物、电力设备和机械设备四个行业上市公司市值超过5,000亿元;山东基础化工、医药生物、汽车、家用电器市值规模较大,其中基础化工市值超5,000亿元;福建电力设备市值远超其他行业,为10,521亿元,其次为有色金属行业,市值为3,665亿元;四川和贵州食品饮料行业一骑绝尘,市值分别为11,099亿元和21,732亿元;安徽市值排名较前的行业为食品饮料、电力设备,分别为2,442亿元和2,390亿元;山西煤炭、食品饮料市值超2,000亿元。
我们以“上市公司支付的各项税费/对应省份(地市)的税收收入”来衡量上市公司对区域的税收贡献(以下简称“税收贡献”),同时因央企涉及中央和地方的税收分成,因此我们以剔除央企后的数据计算税收贡献。2021-2022年,上市公司的税收贡献分别为24.02%和29.30%。分省份看,2022年,贵州、福建上市公司税收贡献超过50%;广东、上海、北京、浙江和四川等8个省份税收贡献在30-50%之间;山西、安徽、山东、重庆、江苏、陕西和甘肃等8个省份税收贡献在20-30%之间。
“茅台化债”提供了政府化解债务的新思路,我们以A股上市公司披露的前十大股东为依据,逐级穿透,直至政府等相关部门(包括国资委、管委会等,以下简称“政府部门”),并以穿透的股权计算各地政府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权市值情况。此外,省级政府持股仅统计省本级政府部门持有上市公司股权的市值情况,不包含下辖地市及区县,地市同理。
我们以“政府持有的未质押上市公司股权市值/到期城投债”衡量对于保证城投债兑付,政府可能可以腾挪的资源(以下简称“覆盖倍数”),贵州因政府持有的市值较大,因此覆盖倍数较高,而2023年到期城投债规模较大的江苏、浙江和山东,覆盖倍数也相对较高,分别为0.46倍、0.69倍和0.90倍。天津、四川、湖南、河南和江西覆盖倍数分别为0.19倍、1.07倍、0.74倍、0.51倍和0.43倍。从地市看,2023年到期规模超100亿元的地市中,深圳市、泸州市、广州市、宿迁市、宁波市、武汉市、青岛市和杭州市8个地市政府部门持有的未质押股权市值对2023年到期城投覆盖倍数超过1倍,成都市、西安市、长春市、南京市、无锡市和济南市6个地市政府部门持有的未质押股权市值对2023年到期城投债覆盖倍数在0.5-1倍之间。
四、风险提示
数据更新不及时及提取失误等风险;单日市值可能无法代表区域内的整体情况;以支付的各项税费/税收收入因缴税时间等问题,可能导致结果未能代表实际情况;股东穿透为手动穿透,可能存在穿透不彻底或股权更新不及时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