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手机移动微站
  
转繁体
首页   财政金融  
专题:2022年中国民营经济(一)
   日期 2025-4-18 

专题:2022年中国民营经济(一)

云阿云智库财政金融课题组

编者按:本专题由《国产手机,焦头烂额的一年》、《直播电商这一年:罗永浩又怒了,李佳琦没有了OMG》和《2022年,中国电影还剩下一口气》组成,全文9900字,由云阿云智库•财政金融课题组资料整理。

国产手机,焦头烂额的一年

 王珊 云阿云智库财政金融课题组

 

2022,是一个特殊且不平凡的一年。

无论其他人是否会怀念2022,至少国产手机大佬不会。这一年,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此起彼伏,一众国产“乔布斯”在近十余年最寒冷的智能手机行业煎熬着。

已过知天命之年的余承东,用他自己的话说,终于在年底前“活了过来”。

过去一年有9个月,对余承东而言比任何一个阶段都要挣扎,然而随着抢先苹果iPhone14 35个小时(9月6日下午14:30)推出的Mate50的热卖,他终于长舒了一口气,这也是华为时隔两年再次推出旗舰Mate系列新品。

外媒对该机的声音不一,TrustedReviews称Mate50系列是“功能最弱小的旗舰机”,但丝毫未影响其销量和热度,TechRadar、Engadget、Gulfnews等科技类网站则给予了它很高的评价,甚至称华为手机创造了奇迹。

不少黄牛在该产品发布后立即对Mate 50 RS保时捷下手,最高加价8000元,一机难求的盛况让多家机构预测Mate50系列出货量或有望达千万台。

2019年5月华为遭限制后,原本发展势头强劲的手机业务在缺芯的影响下戛然而止,虽然此后也有Mate30 Pro、Mate40 Pro等推出,但缺这少那的华为手机式微迹象已显。两年多的煎熬,Mate50承载着余承东绝地求生的渴望,显然他打赢了这场生死之仗。

华为手机想要证明,即便没有5G,它仍是跌倒前的国产手机大哥。余承东在央视《遇见大咖》中说道,“为了弥补没有5G的缺陷,华为手机加强4G性能、使用WiFi-6,再加上华为的卫星通信技术等优势(才有了这次翻身仗),我们又活过来了,我们又重新回来了。”

和余承东同龄的雷军2022年只能用焦头烂额来形容。

同样是53岁,不过雷军可没余承东久违的“运气”,2022年的雷军延续昔日高调做派、“嘴硬”异常,但时至今日仍被困在“寒冬”。

尤其是12月份,虽然动作频频,但只让雷军自2022年年初至今的豪言壮语显得更加窘迫。半个月内相继推出旗舰产品Xiaomi 13、Redmi K60等;卢伟冰接棒王翔任小米集团总裁,前些日子更是传出裁员消息,发新机、换帅、裁员一刻都不得闲。

虽然雷军在前些日子的内部信和2022年度演讲中坚持称,小米正处于全新阶段的起跑线,高端战略经过三年探索交出了一份阶段性答卷——小米13系列,要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但略显刻意的言语,难掩盖小米2022的力不从心。

2022年2月,雷军在小米高端化战略研讨会上喊出要全面对标iPhone,近一年过去了,来看看最新数据。

小米第三季度出货量4020万台,同比下降8.4%,市场份额同比下滑8%至14%,而且小米智能手机业务Q3同比下降11.1%至425.14亿元,连带着集团营收也处于下滑状态。反观被“雷布斯”对标的苹果,不仅未受手机行业疲软影响,更在全球手机Q3出货量同比下降9%、国内手机出货量同比下滑11%的情况下,实现逆势增长,在中国市场出货量同比大涨36%。

而且距离2022年年初雷军立下的“三年内拿下国产高端手机市场份额第一”Flag时间并不充裕了。另外也让雷军头疼的是,关于产品本身的质疑声越来越大,手机质量如Wi-Fi故障、主板质量以及售后等频遭投诉和吐槽。而在股价方面,小米集团2022年年初至今股价跌幅达42.12%,10.94港元的股价较2021年1月4日创下的峰值35.9港元,已缩水69.53%。

与雷军同样闹心的还有OPPO、vivo的掌门人陈明永、沈炜以及荣耀CEO赵明。

Canalys数据显示,第三季度OPPO和vivo全球市场份额分别下滑22%和20%,不过让沈炜有些许安慰的是vivo仍以1420万部的出货量在国内手机市场排名第一。不过和余承东、雷军同龄的陈明永则更显焦虑,2022,OPPO整体竞争力明显下降,其在国内手机中的市场份额不仅同比大跌27%至17%,更是国产手机厂商中跌幅最大的。

2022Q2荣耀首度登顶国内手机市场份额第一,“庆功酒”赵明还没喝上两盅,就在荣耀诸多渠道商的愤怒声中草草散场,毕竟机海战术和各级渠道商的“捂盘压货”不是长久之计,第三季度荣耀手机市占率迅速回落,国内市场份额不仅下跌16%至17%,从第一跌到第三不过短短三个月。

不过再糟心,也比“告别”强。7月4日,魅族正式卖身吉利。如果要决出国产手机最悲情人物,魅族创始人黄章则实至名归。2022年,初代“中国乔布斯”黄章正式告别了相伴19年的魅族。自2019年,随着魅族沦为边缘品牌,其创始人黄章也消失在公众视野。

魅族就是国产手机厂商的一面镜子,稍有不慎,则万劫不复。

 

国产手机大佬各有各的闹心,但围绕他们有两个绕不开的关键词,高端和“嘴硬”。据“商业人物”不完全统计,2022年主流国产手机厂商推出了超50款新品,其中不少售价过4000元,包括小米13、vivo X90、OPPO Find X5、OPPO Reno9、华为Mate XS2、荣耀Magic V等,明晃晃的瞄准高端。

对标苹果、冲击高端几乎是国产“乔布斯”们的“共识”,虽然这与寒冬之下市场不断萎缩有关,但众所周知,国产手机品牌主要靠中低端走量,但赚钱则要靠高端机。即便在华为手机跌倒前的2018年,iPhone赚走了全球73%的利润,三星13%,这也就是说国产手机品牌只能在余下的13%中撕扯。

将小米手机高端化是雷军的执念,准确地说,2020年雷军就有做高端的想法,2021年正式宣布对标苹果,2022年是他冲击高端的第三年,这种执念近乎“疯狂”。小米需要讲出一个更具魅力的故事,“冲击高端”则是最好解决方案。不过这条路并不好走。卸任小米总裁的王翔就感慨道,做高端,靠一两款产品实现速胜的想法是不正确的,需要时间。

不同于雷军的高调,陈明永和沈炜也都对高端虎视眈眈,不过二人则显得相对低调。2022,二者的高端化进程也未见多少实质性进展。据IDC2021上半年数据,OPPO高端机市场份额仅5%左右,而且这个数字在全球智能手机寒冬之下仍在下滑。OPPO不是没有过机会,2021年9月OPPO带着Find X3系列新品进军欧洲,但随后因产品质量和体验问题频出,如系统卡顿、指纹解锁不灵敏等,冲击高端受阻。

相对于OPPO在高端市场的惨烈,vivo的处境相对没那么糟糕,2022年第二季度,依靠X系列高端机型的发力,vivo在3500元以上的手机市场份额为13%,仅次于苹果。不过和其他国产手机厂商面临相同问题的是,中低端则是品牌的主力产品。

余承东曾在2015年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撂下“狠话”,2018年,华为手机中国市场的营收和利润将全面超越苹果。然而华为2018年的净利为593亿元,苹果2018财年的净利则达595.31亿美元。有目标是好的,但事实却是余承东被自己“打脸”。“余大嘴”2015年立下的Flag时至今日也没有完成。

 

国内手机市场互联网人口红利进一步消失,成熟的手机市场已饱和,换机市场则成了核心新机的增量。

即便在2022年第三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持续低迷、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连续五个季度下滑的情况下,中国600美元以上的高端机市场受到波及较小,份额为22.4%,且同比和环比都呈正向增长,可见高端市场是何等诱人。

其自然成为国产手机厂商加速争抢的目标,而且为了打造差异化体验,它们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拍照技术、影像技术、“自研”芯片、操作系统、相机等细分赛道,并加码定价更高、利润更大、更重要的是苹果尚未涉足的折叠屏手机。

2022年,折叠屏手机成为OV华米用来冲击高端市场的重要利器。据IDC,第三季度,中国折叠屏手机出货量超100万部,同比增幅约246%,创有史以来最大单季度出货量。华为、三星、vivo稳居中国折叠屏手机市场前三。

避开苹果锋芒是正确之选,但即便有定价更高的折叠屏手机助阵,但多数消费者对于国产手机品牌的认知还是以中低端为主,毕竟产品易做,认知难改,而且有时候卖得贵也并不意味着这是高端产品。尤其是国产手机厂商近年来爱玩的高科技、零部件堆砌。

曾经在国内高端机上小有成绩的华为余承东对此也深有同感,“打造高端品牌,要靠引领和创新的设计、创新的体验,单纯的堆砌,并不能打造真正的高端。”只有用核心技术、最优质的差异化用户体验潜移默化改变消费者对国产品牌的认知,才有可能跨越高端的门槛。

不过对于在手机寒冬中煎熬了一年的国产手机厂商而言,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去库存问题是当务之急。有业界人士指出国产手机的库存量可能以亿部为单位。如若不能有效地进行库存管理,原材料积压、商品价格下跌最终将会导致存货跌价风险,这对国产手机厂商的冲击是致命的。

2023是新的开始,又是国产手机厂商的新大考之年,能在寒冬中坚持下去的人才有未来,备足粮草,继续打硬仗。

直播电商这一年:罗永浩又怒了,李佳琦没有了OMG

 任尚坤 云阿云智库财政金融课题组

最近罗永浩又怒了。要不是有屏幕隔着,他应该已经冲了出来。当然,骂人是可以想到的。动手还不会。当年在锤科成都办公室,罗永浩特别要求装修了隔音棉。他还有一个暗间,里边的物件跟角落也是他为自己准备的。所有人都习惯了噼里啪啦的声音。

这次,罗永浩以摔电话的方式下播,也宣告了这一年卖货的结束。相比以往,2022年直播间,要显安静了些。“淘宝一哥”李佳琦没有了“OMG”,他开始提醒粉丝们理性消费。 

作为电子商务领域的一大创新形式,直播电商走了一条过山车般曲线,如今又趋向和缓。新一年的直播间,会有什么样的新选手出现呢?

01 还能“交个朋友”吗?

罗永浩让500多万网友知道了一个叫崔东升的男人,“崔东升,你小子给我听好了,你做的所有糟糕烂事儿,都使我在镜头面前出丑”。他是“交个朋友”淘宝直播业务的负责人。

这家因坐拥红人罗永浩,而常站在公众舆论浪尖的公司,双十一前由抖音同时入驻了淘宝直播间。确定直播间名称时,交个朋友有过些犹豫,最终还是选择了人的露出。

2022年12月25日晚,交个朋友直播间打出了淘宝年货节的招牌。罗永浩也确实火力全开,讲解一款按摩椅时,提词文案让罗永浩说“莫名其妙”。退运费描述不清晰,罗永浩再三确认后才确认了退运费规则:支持7天无理由退货,但如果没有质量问题,商家承担25块,其余物流费用均由客户承担。按摩椅重,运费不低。这事儿不对罗永浩路数。他在直播间点名,“由客户承担的运费,都由崔东升团队承担,否则不准卖这个产品。”

运营时不时掉链子,罗永浩狠话不断,“这个部门全团队开除都可以”。但把他彻底点燃的,是一款热水器。商品面板上,热水器显示到手价为1949元、2049元,不过领券后的价格是1964元和2064元。罗永浩多次询问到底哪个对,工作人员没能给他明确答复。

前前后后跟运营僵持了近半个钟头,老罗总算坐不住了。他说没有想到做了两三年这个团队还能搞成这样子。罗永浩不是交个朋友的老板,只是签了约的合作关系。他自己强调。

双十二,交个朋友迎来了另一个同样颇有喜感的红人,李诞。二者在人气上还是形成了对比,罗永浩的粉丝短时间即突破千万,李诞淘宝直播间粉丝尚未到百万。

两个月前,罗永浩的AR项目官宣拿了丰厚投资。直播这块,他要退场了吗?暂时还不会。“交个朋友”此前说早早就做了准备。从老罗到李诞入淘情形看,一切都有些仓促。

这家机构正迫切寻找新增长曲线

半年以来,交个朋友都在紧锣密鼓筹备出海业务:带货、直播代运营、TikTok电商培训等。据新榜旗下新抖数据,2022年7月至9月,交个朋友直播间均未进入抖音月榜前五,排第九。10月,半路杀出来的东方甄选月涨粉100多万,对比交个朋友该数字为11万。

创始人黄贺称并不看重每日单场GMV(商品成交额)。年底“红星资本局”报道中,黄贺期望总结的关键词是:稳健。至于来来往往的直播间用户们怎么看,还是另一个问题。

对于这样一个显见的强个人属性赛道,即便黄贺不讲,机构色彩和去IP化也是不得不走的路。毕竟,交个朋友不是一家艺人工作室。这一年,背靠巨大流量,它也在向上游供应链扩展。只是诞总入场,而罗永浩渐行渐远,交个朋友会真如黄贺所说影响不大吗?

至少交个朋友还是很想交新朋友的。

02 李佳琦没有了OMG

风云变幻。李佳琦仍是一哥。

2022年9月20日晚7点,李佳琦出现在他的淘宝直播间。全网没有任何预告,官方也没有流量扶持,甚至淘宝主页上起初都搜不到。凭借天然流量和粉丝们的摇旗呐喊,李佳琦直播两小时合计有6300万人次。有用户感慨,在直播间里,她连个垃圾袋也没有抢到。

这距离李佳琦停播已经过去三个多月。2022年6月初,李佳琦直播到一半的时候突然中断,他事后在微博两次发文,均称后台技术故障。他也就此停播。

媒体报道中,当听闻李佳琦复播的消息,有用户甚至以为是谣传。有人当时在理发,有人在吃火锅,有人在四处求证。微博上,有个关于李佳琦的超话。粉丝每天去打卡。有文章讲,虽然李佳琦重回直播间,但直播江湖格局已发生巨变。江湖当真变了吗?

回归后的首场战役,李佳琦直播间用纯色背景替换了以往的商品货架,且挂上了醒目标语:理性消费,快乐购物。他如口头禅一样的“OMG”也听不到了。

尽管那个曾经激动振奋的李佳琦,多少有了那么一点寡淡,对粉丝来说已经足够。2022年618,前五大主播三个在快手,两个在抖音。2021年时,全网直播带货Top4全部来自淘宝。

淘宝也天然拥有适合李佳琦的土壤。美妆是这里主要阵地之一。

电商流量红利褪去。过去一年,中国互联网的关键词是降本增效。淘宝需要更新鲜的头部主播和有品质的货。这也是以交个朋友为代表的直播机构的机会。直播本身也在走向日常化。

“超头”歇业的这段时间,直播间的用户都去了哪里?2022年9月,淘宝直播事业群总经理程道放在接受采访时讲,“约30%转移到商家自己的直播间,20%被第二梯队主播拿走,10%由新咖主播承接,剩余的回归店铺(即传统货架电商)。”

品牌关心渠道成本。平台期待超头,也在去中心化式平衡流量,交替扶持头部主播。

03 赢家

直播电商在这一年里的走向,或许还要从年初开始,甚至再往前的2021年底。彼时12月20日,薇娅因偷逃税款被罚13.41亿元。随后,薇娅的各平台账号被封。

这足以称得上直播业地震级事件。其他头部主播雪梨、林珊珊等也未能幸免。

带货女王缺席了2022年直播间。不过,直播公司谦寻逐渐完成了“去薇娅化”布局。薇娅转型投资人,商业版图里已有两家IPO。就在两个月前,被调侃为“美妆界茅台”的巨子生物上市,股东薇娅一夜间账面净收近6000万港元。不直播的薇娅,比以前赚更多了。

而一度跟薇娅、李佳琦、罗永浩并称“直播四大天王”的辛巴,似乎还是老样子。

辛巴跟快手、抖音打嘴仗已不是一次两次,主要还是讲平台流量分配不公。2022年8月,因糖水燕窝被罚的辛巴,发文点名正火热的刘畊宏卖了同款燕窝,另指责抖音包庇。9月19日,辛巴怒怼东方甄选,称其打着农民旗号赚取暴利。第二天,他又道歉了。

作为底层涌动情绪的一个代表,当初借势起家的辛巴,包括薇娅、李佳琦,都在向供应链端扩展,去掉个人实体属性,再接着把自己跟流量打造成“品牌”本身。

疫情,居家,直播健身。刘畊宏与妻子王婉霏应该算这一年里的“赢家”,粉丝九个月突破7000万,成为抖音有史以来涨粉速度最快的达人。刘畊宏背后,也有机构运营的结果。聚焦红人经济的MCN公司无忧传媒,坐拥主播达8万余人。只是随着新一年疫情消退,人们走向户外,刘畊宏的热度是否可持续,能持续多久还要打个问号。

另一位“赢家”应该是董宇辉与东方甄选。

俞敏洪转型农业,亲自下场带货,无论道义还是舆论情绪上,都博得一片喝彩。相比其他直播机构,作为二十年上市公司的新东方,有着更强的资金盘。东方甄选不收坑位费,两个月涨粉超2000万。教师出身的董宇辉,连带着“知识主播”这个词汇瞬间火遍全网。

“内容”能力是新东方的强项,只是内容持续化生产是个难题。东方甄选的确开启了新的直播风格,可也在面临流量下滑危机,其文化腔调的新鲜与好感度都在下降。

作为短视频阵地的抖音,目前首个粉丝量破亿的是个叫“疯狂小杨哥”的个人网红,据新榜统计,其在180天里带货10-25亿元,单日观看人次达4000万。疯狂小杨哥也在试验搞笑娱乐粉到底值不值钱,剧情博主能不能带货。2022年,毫无疑问,他也是赢家。

只是流量不代表GMV。直播终归还要回到卖货。供应链、履约、选品,及讲解的专业度,是摆在东方甄选等新玩家面前的题目。

04 天花板

据《财新》报道,淘宝直播负责人程道放称,2022年商家开播数同比增加10%以上

商家自播意愿在变强。

电商平台GMV与社会整体零售情况呈正相关。直播的互动性,和主播带来的信任感与情感价值,在当下社零低迷的背景下,可以激发需求。对商家来说,无论是品宣价值,还是走货带量,直播的重要性仍在提升。

年底,汪小菲洋洋洒洒抖落与大S的家事。而久经商海的母亲张兰也看到了新媒介平台的崛起。凭借经验与鲜明的个性特征,张兰趁势做起直播。汪小菲的麻六记大热一把。

“晚点 LatePost”分析,直播电商的天花板快到了。抖音在2022年进行多次测试,发现展示电商内容一旦超过8%,主站用户留存、使用时长就会受明显影响。抖音认为直播电商GMV天花板约在2-3万亿元。官方否认了该数字。2022年,抖音电商目标是1.5万亿。

而淘宝直播则在增加“内容”算法的权重,主要考核指标为时长和互动。以前,淘宝是纯卖货逻辑,单一追求成交效率。算法跟当天表现关联不大。这加剧了马太效应。

2022年,腰尾部直播间迎来洗牌。

数据显示,2.16%的头部主播占据了市场近九成营业额。居高不下的退货率也在进一步挤压利润。直播电商走入下半场。中小企业面临退场。业内盛传着“十家公司九个倒”的说法。而年轻从业者们不得不离开。

2022年,中国电影还剩下一口气

霍霍 云阿云智库•财政金融课题组

国家电影局1月1日发布数据,2022年度全国电影总票房为300.67亿元,去年全国票房为472.58亿元,同比下跌36%。

猫眼数据显示,全年46天影院营业率不足50%,1/3影院年票房不足百万,年票房3000万以上的影城自2020年后再度缺失,年票房500万以下影城为票房主力场,但今年这些影城的场均人次也出现了下降。2022年,年票房在100万-500万的影院贡献了全年半数票房,这意味着行业根基也动摇。

整体产值下降,场均效益也在下降。2022年,年票房在1000万-3000万的影城,场均人次仅为500万-1000万影城的水平。

2022年300亿票房中,国产电影票房为255.11亿元,在总票房中占比为84.85%;全年城市院线观影人次为7.12亿。与之对比,2021年国产电影票房为399.27亿元,占总票房的84.49%。

2022年,中国电影还剩下一口气。

这口气靠着重要档期撑着。猫眼专业版显示,今年票房最高的档期分别为暑期档91.35亿、春节档60.39亿、国庆档14.98亿,累计166.72亿,占了全年票房的一半。可见,国产电影更趋于档期化,在很大程度上,对档期的依赖很大。

但是重要档期的形势也不容乐观。2022年4月29日,因为疫情,北京电影局宣布五一假期期间,北京全市电影院暂停电影放映,这给原本就前途灰暗的电影市场又蒙上了一层阴影。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截止到5月3日,五一假期前4天总票房2.66亿元,平均每天的票房几乎跟疫情前的普通周末差不多,而2021年五一档期间5天的总票房则达到了16.73亿元。

为了维持电影院的正常运转,《一点就到家》、《只要你过得比我好》等4部影片重映,《水门桥》、《这个杀手不太冷静》、《奇迹》等从春节档选手虽然已经上线视频平台,但依然在影院撑场,进口片《神秘海域》、《新蝙蝠侠》等也延长了放映时间。但这些进口片表现也不佳。

年中的电影院异常冷清,《隐入尘烟》点燃了大众的观影热情。从首日的56.5万元,到上映55天后的1.02亿元,实现了近200倍的增长。豆瓣口碑从初上映时的豆瓣7.9分,增长到了8月底的8.5分。在抖音上,新东方网红主播、生于农村的董宇辉在一场直播中评价《隐入尘烟》,“有些人说《隐入尘烟》这部电影是在 ‘卖惨’,那你离普通老百姓的日子,就太远了。就像在我老家,这样的故事都是真实发生的。”

《隐入尘烟》昙花一现,紧接着,中秋档继续哑火。2022年的中秋档电影票房达3.73亿元,较2021年的4.99亿元下滑25%。2022年中秋院线的表现,创下了近5个独立于国庆节的中秋档的新低。据猫眼专业版数据,2016年、2018年、2019年和2021年,内地中秋档票房成绩分别为5.12亿元、5.31亿元、8.03亿元和4.99亿元。

随后的国庆档延续了中秋的颓势,《深海》《无名》等影片撤档,《万里归途》独自支撑。2022年国庆档票房(10月1日-10月7日)以14.98亿收官,共吸引观影人次超过3614万,场次271万余场。这个票房表现远低于2021年的43.88亿元、2020年的39.67亿元和2019年的44.66亿元,创下2014年以来最低成绩。

票房如此惨淡,有些影院注定收入微薄。英皇娱艺在中国大陆的分公司英皇娱艺(广东)有限公司收入仅占集团总收入的2%。到2022年6月30日,英皇娱艺(广东)有限公司净负债高达1.83亿港元,占到了整个集团净负债的55%。英皇UA影城的经营状况已经拖累了整个集团的业绩。最终选择关停UA影院。

关停的UA系影城甚至算是为数不多经营不错的英皇影城。尤其是英皇UA影城深圳深业上城店,今年全年收入达到了758万元,内部排名第二。这个影城的成本至少要2000万元,回本自然是无稽之谈。英皇影投内部成绩最好的影城尚且如此,何况其他业绩更差的。

有院线经理哭诉,“现在很多影院已经是入不敷出,甚至处于严重亏损的状态了,据我所知,有的影院一年盈利只有一百多万元,但仅房租就要两三百万元。”

为了吸引观众进入电影院,万达电影联合中影股份发起了“万达电影点播影院”项目,将过去票房成绩不错的影片集结成专题,以“点播”的方式重新放映,想要丰富影院的放映内容。还有不少电影院尝试做起了剧本杀、舞台剧、脱口秀等生意,这些副业也确实帮助影院在年终多了几十万元的营业额。当时有些院线经理表示,“但影院的主营业务还是内容,剧本杀等娱乐方式能带来的只是短暂热度,如果没有优质影片,观众依然会流失。”

下游的影院惨不忍睹,上游的影视制作公司也在艰难求生。根据 Choice 数据,前三季度,19 家影视公司共创造营收 319.23 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仅 7.57 亿元。

其中,实现盈利的公司有 9 家,主要集中在以电视剧为主的公司,芒果超媒以16.78 亿元的净利润遥遥领先,接下来是捷成股份、华策影视、光线传媒、欢瑞世纪以及不久前上市的博纳影业等。

10家电影公司出现亏损,传统影视公司成重灾区。其中,幸福蓝海、华谊兄弟、金逸影视、文投控股,分别亏损 2 亿元、2.6 亿元、2.8 亿元、3.1 亿元,受线下院线业务的影响,万达电影以 5.33 亿元的净亏损垫底。

万达电影前三季度亏损5.33亿

靠主旋律电影上市的博纳影业日子也不好过。2021年,博纳影业出品的《长津湖》拿下中国影史票房冠军,续作《长津湖之水门桥》也成为2022年春节档票房冠军。然而,此后博纳影业出品《海的尽头是草原》《钢铁意志》等的影片遇冷,大制作新片受疫情影响不敢定档。博纳影业三季报显示,博纳影业今年第三季度亏损1.5亿元,恐无法再吃长津湖系列电影的老本。于冬为了缓解资金压力,分别在10月、12月质押股权,缓解财务压力。

国内电影上下游陷入困境时,进口片也无力拯救中国电影票房。2020年-2022年,进口片平均上映量为57部,而2017年-2019年,进口片年平均上映量为110部。其中小语种电影在2022年彻底消失了。寄予希望的《阿凡达2》在12月上映,热度很高,票房表现中规中矩,并未掀起太大的波澜,中国电影市场依旧沉默。

据猫眼专业版,2022年贺岁档(11月25日-12月31日)总票房超12亿元,《阿凡达:水之道》《航海王:红发歌姬》《想见你》分列贺岁档票房前三位。去年贺岁档约为今年的3倍,破亿的影片超过了7部,而今年只有2部。

2023年的元旦档(12月31日-1月2日)只产出了5.54亿元票房,比去年元旦小长假(1月1日-1月3日)暴跌45.8%,创下了2014年以来的同档期最差成绩。小长假三天共动员1260万名观众进场,观影人次同比倒退了近五成。

2022年,春节档、国庆档等重要档期被主旋律占据,其他小档期留给小片苟活。但这些片单中,除了主旋律影片,越来越少看到第五代导演、第六代导演的作品,以宁浩、徐峥为代表的中生代导演在行业几乎匿迹,新生代导演刘江江的《人生大事》算是仅有的黑马杀出重围。但《隐入尘烟》的销声匿迹,让老中青三代导演集体沉默。整个行业的创作热情像影院一样冷却。2022年全国电影剧本备案故事片数量仅为1274部,比2017年少了4159部,比2019年少了3440部,比2021年少了2979部。

此外,设备越来越便宜,平台酬劳可观,激发了大众的创作热情。短视频白热化,几乎透支了大部分现实题材,远离大众的编剧和导演难以和亲身体会的大众抗衡。电影这种片时长、造价高的影像形式更显得日落西山。

多种形式的线下演出,脱口秀、演唱会等形式的线下活动也在抢占电影观众。美团《2021实体剧本杀消费洞察报告》显示,剧本杀核心消费人群为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75%;且63.5%的用户会在两周内消费剧本杀1次及以上,超四成用户的消费频次在一周1次以上。2021年,演出市场消费主力是18-39岁的年轻人,在购票用户中占比达76%。且连续三年的监测数据显示,95后、00后消费者和女性消费者的占比呈逐年上升趋势。

而电影票价上涨,对观众的吸引力也在降低。从2022年元旦档开始,部分国产电影非特殊厅的最低结算价提升至35-40元,影院在热门档期也会提升一定价格。有观众在社交媒体总结,“我很骄傲一分钱都没给中国电影”,“我居然一分钱没有贡献。”

2023年,中国电影能缓口气么?

主旋律题材电影或仍是明年电影市场的主流。根据猫眼专业版,中国电影主控出品的《流浪地球2》已定档2023年春节档,而业内有机构预测该片票房将达42亿元,有望成为2023年春节档票房冠军,博纳影业主控出品的《无名》也杀入了春节档。万达电影主控出品的《维和防暴队》、中国电影主控出品的《中国乒乓》、文投控股主控出品的《检察风云》等,均有望在2023年上映。

防疫放开,中国电影将接受新的考验。


   关注 106    返回
2023 年度热词,洞察全球风云变幻
专题:2022年中国民营经济(二)
 
 
关注官方手机微站
  
   
 
公司简介      咨询热线:13910949198(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网站版权归  【北京云阿云互联网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所有      技术支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