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手机移动微站
  
转繁体
首页   财政金融  
金融强国战略专题(二)
   日期 2025-4-25 

金融强国战略专题(二)

云阿云智库•财政金融

导读:金融强国战略(二)由《田国立建行六年深耕普惠金融》和《金融积极信号释放:从 “金融强国” 到地产政策调整,提振市场信心》组成,全文4000字,由云阿云智库•财政金融课题组资料整理。

田国立建行六年

深耕普惠金融,蹚出万亿级 “小生意” 大格局

云阿云智库•财政金融

2017年10月,57岁的金融老将田国立调任建行,此前他掌舵中国银行,并执掌过中信集团和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像他这样履历如此丰富的金融家,并不多见。

管着“大银行”的田国立,却做起了“小生意”——普惠金融。

2017年底,建行的普惠金融贷款仅有4000亿,到了2020年就突破万亿,再到2023年6月已达2.86万亿,平均每年新增超4000亿。

在田国立执掌之下,建行猛攻普惠金融,银行变“小”了,利率变“低”了,贷款变“易”了,生意却变“大”了,内涵也变“广”了。

可以说,田国立把“小普惠”做成了“大金融”。

刚刚闭幕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普惠金融是要写好的“五篇文章”之一,金融老将田国立,用6年来执掌建行的实践,写就了一篇出色的普惠金融大文章。

银行变“小”

传统印象中,大银行天然做的是大生意。

建设银行也是如此,过去也是专注于做大企业、大客户,对小微企业服务投入精力有限,普惠金融贷款新增规模每年大约只有200亿~300亿元。

《道德经》有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金融如水,居于低处、不与民争利,才能滋养实体经济的万亩良田。但金融界长期遵从“二八定律”,即服务金字塔头部20%的客户就可获得80%的收益,而大批成长中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获得的金融资源相对较少。

深谙中国传统文化并长期与国际金融接轨的田国立,破解了这看似无解的难题。

在田国立董事长执掌之下,建设银行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金融应当服务绝大多数人而不仅仅是少数人,要与民生共进、与大众共享,于是快速调整价值观,推进以“人民至上”为价值追求的新金融实践,致力于做好服务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新金融。

田国立上任以来,建设银行审时度势,聚焦小微企业融资的社会难点、民生痛点,将普惠金融确立为全行发展战略,下定决心以金融力量服务更为广大的市场主体和经济末梢。由追求规模增长转向更高效的价值成长,由服务“小众”转向服务社会大众,业务经营实实在在向“小”下沉。

从过去“居高临下”做金融的传统思维中转向,建设银行以“小我”低姿态面向社会大众,在“技术撑腰”的同时做到“服务弯腰”,躬身深耕长尾市场服务,推进金融润泽大众。

在这种战略引领下,建行变“小”了,普惠金融贷款客户从2018年第三季度突破100万户,到2022年第一季度突破200万户,再到突破300万户,时间间隔从三年半缩减至一年半,普惠金融服务覆盖呈现持续加速度,同时资产质量保持稳定,普惠金融业务由“盆景”变成了“森林”。

利率变“低”

在传统金融服务体系中,大银行普遍把精力放在大企业金融服务上,对于小微企业不是不想服务,而是能力不足、不会服务,由于不会而不愿、不敢、不能。

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关键在商业银行评价难与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双重矛盾始终难以解决,而究其症结主要在于银企信息不对称。但随着科技革命加速,大数据、互联网、平台技术等金融科技定义了新金融发展路径,也为银行业破题提供了机会和能力。

建设银行运用科技手段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以适当成本服务小微企业。从探索开发小微企业评分卡模型开始,持续连接各类场景数据、研发各类模型工具,逐步实现由过去信贷专家凭借专业经验评价服务客户,到基于数据开展操作标准化和客群差异化服务、由过去高成本到规模经济,实现了颠覆性变革。

对于金融科技所带来的经营成本下降,建设银行及时让利于小微企业客户,新发放普惠金融贷款平均年化利率由2017年的超6%持续下调至目前4%以下。

数字普惠金融模式在促进规模发展的同时,建设银行也通过创新随借随还的还款方式为小微企业提供了新的借贷选择和金融体验,“按需支用、随借随还、按日计息”减少贷款资金占用,大大节省了小微企业财务成本。

此外,在降低小微企业利息成本的同时,建设银行还对小微企业减免或优惠超30项服务收费项目,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

贷款变“易”

传统金融体系中,一笔几十万元的小微企业贷款需要经过线下机构十余个信贷环节、准备几百页材料、历经二三十天时间才能到账,繁琐程度、办理时效与上亿元贷款几无差异。

建设银行推出的“小微快贷”开始探索线上化,让服务不再受制于物理空间和时间约束,小微企业群体在不断简化的操作流程中获得了越来越好的服务体验。

2018年建设银行“惠懂你”App——一款“口袋式”的灵活贷款终端应运而生。作为业内首创针对小微企业一站式融资的移动端服务平台,“惠懂你”集成在线测额、预约开户、贷款办理、增值服务、融智赋能等多项功能于一体,在符合相关条件的情况下,只需在手机上点击10余次便能完成整个信贷流程,让小微、双创、涉农、扶贫等群体获得7×24小时移动化服务,享受“一分钟”融资、“一站式”服务和“一价式”收费的申贷体验。

立足于小微企业客户需求,建设银行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实践,大幅提升了服务效率。小微企业融资服务驶入快车道,产品供给不断创新升级,目前已形成“小微快贷”“个人经营快贷”“裕农快贷”“交易快贷”四大产品体系,涵盖信用、抵押、质押等多种方式,形成了通用型+定制化的产品供给能力。

截至2023年6月末,建设银行“小微快贷”等系列产品累计投放近11万亿元,累计服务客户超410万户,服务覆盖面持续扩大;信用贷款余额超1万亿元,占比约40%,信用贷款客户187.9万户,占比近64%。

生意变“大”

财经众议院注意到,建设银行新金融服务的本质是共享,跳出金融做金融,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普惠金融信贷服务。推进金融走出银行网点,广泛融入企业经营、创新创业、金融教育、社会治理等各种场景,变“从动式”服务为“能动式”融合。

2018年普惠金融战略实施以来,建设银行一方面积极向社会开放共享自身资源,不断延展服务外延,打造“劳动者港湾”等服务品牌,另一方面努力整合社会资源,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经营痛点进行供给创新,并于2022年推出“惠懂你”3.0版,推进平台向综合化服务升级。通过共享赋能,厚植普惠金融土壤,带动全社会普惠金融意识和能力提升,进而与建设银行自身发展形成良好互动。

从供给信贷到综合服务。建设银行在解决融资需求的同时,进一步与客户生产经营场景深度连接,联合政府机构,提供企业开办、执照打印、纳税申报等政务服务,为小微企业带来从“低频、单一融资功能”向“高频、综合服务功能”跃升的用户体验,将提供传统信贷融资服务的“一锤子买卖”拓展为助力企业发展的“一揽子服务”,为小微企业“融智”赋能。

从服务企业需求到赋能企业成长。秉承“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理念,建设银行深化产教融合,推进“金智惠民”工程,打造“学习者港湾”,为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扶贫对象、涉农群体、基层乡镇扶贫干部等开展培训,提升金融知识普及程度和消费者金融素养,促进金融健康。

从建设金融生态到参与社会治理。建设银行将自身经营生态延伸到社会治理体系中,从为社会扩大公共服务和共享资源的视角,用金融力量撬动更多社会资源,助力改善社会分配机制,并延伸赋能社会,促进更加有效全面平衡发展。。

田国立认为,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未来考验的是金融工作者是否有能力将金融资源健康、均衡、精准地配置到民生项目和小微企业、个体等大众客户,建设银行将持之以恒在新金融实践中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

(数据及资料引用自《中国金融》2023年第21期《田国立:在新金融实践中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

金融行业七大积极信号释放

“金融强国” 到地产政策调整,提振市场信心

任庄主 云阿云智库•财政金融

之前的解读有些读者不太开心,觉得金融行业要完了,应要求,现在说点好的几个信号,提振一下信心和士气:

一、首次提出“金融强国”,这是在二十大报告中都没有提的(二十大报告仅提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农业强国、海洋强国、贸易强国),似乎意味着金融的地位有所上升,不过这种上升并非是无序的,而是要服务于其它强国,即金融工作的从属性,金融体系不能自我膨胀。

二、首次提出“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一流投资银行提的比较早,易会满来到证监会之后就开始提,现在很多券商也提,并写入自己的五年规划(如中信、中金、银河、国君等)。不过一流投资机构之前倒是很少提,这个可能值得关注,我理解是要对标主权财富基金,主要针对中投和外管局的五朵金花(梧桐树、华安、华新、华欧、华美),方向上应会聚焦“一带一路”。

三、明确提出“支持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做优做强”,这对国有大行等国有大型金融机构无疑是利好,即可关注中央汇金持股的那些主体。请注意,这里指的是“做优做强”,而非“做大做强”,因为现在已经很大了。

做优做强意味着,这些金融机构将正式迈入综合化经营道路,获得的政策资源应该会比较多,政策支持力度亦会比较大。 那么与之相对应,中小金融机构未来的生存空间和发展前景则不容乐观。

四、提出两个国际金融中心,即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意味着后续将会继续推动中资背景的资产与资金聚集在这两个地区,政策层面也会加持。

五、地方债务方面,首次提出“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可能意味着后续加杠杆的主体逐渐由地方向中央转移,由下向上转移(即省级到这个兜底)。

六、地产行业方面,三道红线、房地产贷款集中等政策估计要放松了,且这次会议没有提“房住不炒”啊。

七、明确提出要“始终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考虑到中国货币政策的定调主要有五个范畴,即宽松、适度宽松、稳健、适度从紧和从紧。这意味着后续货币政策将继续保持不松不紧的基调,但力度上预计仍往松的方向靠拢。

   关注 37    返回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 谋篇金融强国新局,筑牢风险
金融强国战略专题(一)
 
 
关注官方手机微站
  
   
 
公司简介      咨询热线:13910949198(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网站版权归  【北京云阿云互联网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所有      技术支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