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何以硬刚以色列?
原创 李桂松 云阿云智库•中东战争课题组
编者按:以色列长期向印度输出军备,支持其在克什米尔对抗巴基斯坦。巴方此次强硬态度,既是对以印军事同盟的直接反击,也是向中国展示战略价值。全文4900余字,由云阿云智库•中东战争课题组原创出品。
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谢里夫的专机降落在多哈国际机场,此时距离以色列对卡塔尔的空袭还不到48小时。一场中东地区的力量博弈正在悄然改变格局,南亚拥核大国挺身而出,为以色列划下了一道不容逾越的红线。
“如果沙特阿拉伯遭受任何袭击,巴基斯坦将保护圣城。”这条在社交媒体平台X上广泛传播的消息,来自巴基斯坦军方高层的表态,相当于向以色列发出了最严厉的警告。
作为伊斯兰世界唯一的合法拥核国家,巴基斯坦拥有200-300枚核弹头及配套的沙欣系列中程导弹,其3000公里的最大射程足以覆盖以色列全境。这个实力不容小觑的南亚国家,正在成为改变中东地区战略平衡的重要力量。
01 地缘战略,远距离投射的区域力量
巴基斯坦与以色列之间存在着天然的战略缓冲。这个南亚穆斯林国家与犹太国家不仅从未建立外交关系,更隔着伊朗、伊拉克等国家,直线距离超过2500公里。
作为逊尼派穆斯林大国,巴基斯坦与中东各国保持着深厚的宗教文化联系。其外交政策始终将支持巴勒斯坦事业置于核心位置,巴方领导人多次在联合国等国际场合明确表态:
在巴勒斯坦人民获得1967年边界内的独立国家地位前,与以色列建交的可能性为零。
这种坚定的政治立场,加上遥远的地理距离,使得以色列难以通过常规手段对巴基斯坦施加有效影响。巴以双方在地理上的隔离反而成为了巴基斯坦采取强硬立场的优势之一。
02 军事底气,核威慑与常规力量的双重保障
巴基斯坦拥有令以色列忌惮的战略威慑力量。2025年9月9日以色列对卡塔尔的空袭事件暴露出美国武器系统的致命缺陷——卡塔尔斥巨资引进的爱国者-3防空系统在以色列导弹袭击中竟毫无反应。
相比之下,巴基斯坦军队装备的中国制红旗-9防空系统和JF-17枭龙战机,经过多年实战检验已形成成熟作战体系。
巴基斯坦空军的装备水平令人瞩目。他们拥有包括中国制造的歼-10CE、枭龙Block3等先进战机,配合ZDK-03预警机和红旗-9BE防空系统组成了完整作战体系。
这套系统在近年印巴空战中创下6:0的辉煌战绩,完全具备压制以色列空军的能力。
以色列空军与巴基斯坦空军如果对阵,在体系支撑下的空战,以色列空军没有胜算。若空战不利,以色列寄希望于地面部队也将遭遇困境。
巴基斯坦陆军常年与印度在克什米尔地区对峙,实战经验丰富,战斗意志顽强。相比之下,以色列陆军在与哈马斯的交战中表现平平。
核威慑力量是巴基斯坦最根本的底气。作为穆斯林世界唯一的合法拥核国家,巴基斯坦拥有200-300枚核弹头及配套的沙欣系列中程导弹,其3000公里的最大射程足以覆盖以色列全境。
03 经济纽带,海湾国家的安全盾牌
巴基斯坦与中东国家构建了异常紧密的军事经济共生关系。虽然拥有2.2亿人口和强大军力,巴基斯坦却长期面临能源短缺的困境。
沙特、阿联酋和卡塔尔等海湾国家不仅以优惠价格向其供应石油天然气,更在历次经济危机中慷慨解囊——无论是直接财政援助、低息贷款还是外汇储备支持,这些石油金主总能在关键时刻伸出援手。
2018年沙特60亿美元紧急存款和2019年阿联酋20亿美元援助,都是这种特殊关系的生动体现。
作为回报,巴基斯坦成为海湾国家最信赖的安全盾牌。历史记录显示,巴基斯坦陆军曾多次应沙特王室请求派驻精锐部队,协助保卫石油设施和边境安全。
在2015年也门危机期间,巴方更派出数个机械化旅协助沙特防御胡塞武装的进攻。如今面对以色列的军事挑衅,在沙特等国的协调下,巴基斯坦完全可能向卡塔尔派遣防空部队和特种作战单位,为其关键基础设施提供切实保护。
04 历史渊源,从秘密接触到公开对抗
以色列和巴基斯坦之间的关系复杂且多变。自英国托管时期以来,由于领土、宗教和历史等原因,两国间一直存在着分歧。
多年前,两国甚至有过秘密接触。2005年,巴基斯坦外交部长胡尔希德·卡苏里承认“最近10多年来,巴基斯坦和以色列双方一直在秘密接触”。
1971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爆发第三次印巴战争时,以色列曾秘密支持印度,向其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装备。战争的结果是印度取得了胜利,成功击败了巴基斯坦。为了报复以色列的支持,巴基斯坦政府决定驱逐境内的犹太人。
在这个背景下,以色列政府决定采取行动。1971年底,以色列军队突袭了位于孟买的犹太人社区,将大部分犹太人带回了以色列。随后,以色列宣布吞并巴基斯坦的克什米尔地区,并将该地区更名为“朱迪亚-撒马利亚”。
05 国际环境,西方态度转变与巴勒斯坦问题回归
国际社会对巴以问题的态度正在发生重大转变。2025年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选择在第80届联合国大会的“历史性时间节点”作此宣示,相关国家的考量之一是在联合国展示与美国“精致利己”做派截然不同的一面。
在比利时最近表态将在当年9月底联合国大会期间承认巴勒斯坦国后,加入当前这波巴勒斯坦国“承认潮”的西方国家数量进一步增多。
在此之前,英国、法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已经先后作出类似表态,这被外界认为是西方国家在巴勒斯坦问题上政策风向的一次重大转变。
这种转变的原因之一是本轮巴以冲突持续延宕,加沙人道危机愈演愈烈,挑战人类良知和国际正义底线。
2023年10月至今,本轮巴以冲突已经持续超过700天。加沙地带卫生部门数据显示,冲突已经导致加沙地带7万多人死亡或失踪,其中包括2万多名儿童和1.25万名女性,另有超16万人受伤。
当地时间12日,第80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批准和平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及实施“两国方案”的《纽约宣言》。决议以142票赞成、10票反对和12票弃权通过。美国和以色列反对该决议。
06 战略考量,巴基斯坦的多重动机
巴基斯坦挺身而出对抗以色列,背后有着多层次的战略考量。巴基斯坦与伊朗共享900公里边境。
若伊朗政权崩溃,巴方将陷入东西夹击:东线印度陈兵克什米尔,西线亲以势力控制伊朗油气区,直接威胁中巴经济走廊(价值620亿美元)和瓜达尔港安全。
更严峻的是,伊朗难民潮可能裹挟恐怖组织涌入巴境内,重演2024年边境恐袭惨剧。巴防长直言:“若今天不团结,每个穆斯林国家都会成为以色列目标”。
以色列长期向印度输出军备(如“狂暴”导弹、“费尔康”预警机),支持其在克什米尔对抗巴基斯坦。巴方此次强硬态度,既是对以印军事同盟的直接反击,也是向中国展示战略价值。
巴基斯坦试图借此次危机,从地区配角转变为中东第四极。传统中东三强(土耳其、伊朗、沙特)因教派分歧难以团结,而巴方凭借核武实力与中国支持,呼吁召开伊斯兰合作组织峰会,推动“反以统一战线”。
巴基斯坦在亚洲的军事实力整体处于中游偏上水平。根据评估,巴基斯坦总体军事实力超过以色列,拥有超50万总兵力(以色列约17万常备),海军装备11艘导弹护卫舰及多型潜艇。
07 实战能力,经过检验的国防体系
巴基斯坦的国防体系经历了实战检验。2025年5.7印巴空战中,巴空军凭借中国技术支持大胜印度,实战验证了其防御体系。
巴基斯坦拥有包括霹雳-15E在内的一系列先进导弹武器。正如伊朗近期对以色列的导弹打击所展示的,这种远程精确打击能力足以让以色列防御系统疲于应对。
在后勤补给和持久战方面,以色列就更不是巴基斯坦的对手。巴基斯坦的国土面积和纵深广阔,战争潜力巨大;而以色列缺乏战略纵深,难以承受长期消耗战。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巴基斯坦还引入了红旗-19反导系统及歼-35隐身战机,形成与美以装备抗衡的“中国版空战体系”。
这种不对称的战略优势正在重塑中东地缘格局。随着中国高端武器装备在地区影响力的提升,以及巴基斯坦核威慑能力的现实存在,以色列长期依赖的军事优势将面临严峻挑战。
08 未来展望,改变中东格局的新变量
巴基斯坦的介入可能改变中东地区的力量平衡。巴基斯坦完全可能应盟友请求提供包括核保护伞在内的实质性安全保障,这将从根本上改变中东地区的战略平衡。
若以色列继续推行单边主义政策,它不仅将面临来自周边地区的抵抗,还可能不得不应对一个远离该地区但具有强大军事实力的核大国的挑战。
巴基斯坦的强硬立场也反映了国际社会对巴以问题态度的转变。无论在国家数量上还是未来走向上,承认巴勒斯坦国都是一种大势所趋。
希望当前这波西方国家“承认潮”继续奔涌壮大,推动政治解决本轮巴以冲突、停止加沙人道灾难,也为巴勒斯坦问题的最终解决创造有利条件。
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条“全球南方+全球北方”共同承认巴勒斯坦国的统一阵线。过去承认巴勒斯坦国的主要是全球南方国家,如今西方世界内部分裂加剧,欧洲一些国家以及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开始加入全球南方国家支持巴勒斯坦独立建国的努力。
随着9月底联大会议举行,联合国193个会员国中将有150个左右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这种“南北”合力对于打破巴勒斯坦问题僵局无疑是一个有利因素。
结语:
9月11日,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谢里夫的专机降落在多哈国际机场。
此时距离以色列对卡塔尔的空袭还不到48小时。面对国际社会的压力,以色列总理仍公开声称不会有巴勒斯坦国。
但联大193个会员国中已有150个左右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形成了一条“全球南方+全球北方”的共同阵线。
红旗-9防空系统和JF-17枭龙战机已形成成熟作战体系,沙欣系列中程导弹的3000公里射程足以覆盖以色列全境。
中东的地缘战略格局正在悄然改变。
附:
关于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中以色列扮演的角色
原创 李桂松 云阿云智库•印巴战争
一、以色列扮演的角色
在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战争中,以色列扮演了 “间接但重要的支持者” 角色,其主要支持对象是印度。这种支持主要体现在军事装备和外交声援上。
这是一个看似矛盾但符合地缘政治逻辑的选择:“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1.军事援助(最关键的角色):
①紧急武器供应:战争爆发后,印度迫切需要补充其武器装备,特别是应对巴基斯坦空军的美制F-86和F-104战斗机。以色列迅速响应,通过空运向印度提供了包括炸弹、炮弹、弹药、医疗用品和武器零部件在内的大量紧急军事物资。
②弥补苏联装备的不足:虽然印度是苏联的主要盟友,获得了大量苏式装备,但在战争关键时刻,从苏联获取补给需要时间。以色列的援助来得更快,及时填补了印度的短期需求。
③情报共享:虽然没有公开细节,但双方很可能共享了有关巴基斯坦军力部署的情报,特别是关于双方共同敌人(巴基斯坦)的情报。
2.外交与政治支持:
以色列在国际上为印度提供了外交声援。当时,美国和大多数西方国家(包括中国)都倾向于支持巴基斯坦,谴责印度的行动。以色列是少数公开站在印度一边的国家。
二、为什么以色列要支持印度?
这背后的动机完全是基于地缘战略和共同的敌人:
①共同的对手——巴基斯坦:巴基斯坦是以色列的宿敌之一,并且是阿拉伯世界的坚定盟友。巴基斯坦不承认以色列国,并在所有中东冲突中都坚定地支持阿拉伯国家。削弱巴基斯坦符合以色列的战略利益。
②打破孤立:当时以色列在国际上非常孤立,尤其是在1973年战争之前。与一个像印度这样有影响力的大国建立更紧密的关系,有助于以色列打破外交孤立。
③“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是最核心的逻辑。印度和以色列当时都与巴基斯坦为敌,这为两国合作奠定了基础。
三、结局与影响
以色列的支持对战争的结果和后续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对战争的直接影响:以色列的军事援助虽然可能不是决定性的(苏联的支持更为关键),但它为印度军队提供了重要的即时补充,特别是在弹药方面,帮助印度维持了战场上的优势。
2.印以关系的转折点:这次合作是印度和以色列关系的重大转折点。
在此之前,印度出于与阿拉伯国家保持友好关系和不结盟运动的立场,一直与以色列保持距离,双方关系冷淡。
1971年的合作让印度看到了与以色列进行安全合作的巨大价值。它为此后数十年来双方,尤其是在国防、安全和情报领域的深度合作打开了大门。
最终,印度在1992年与以色列建立了全面外交关系,如今以色列已成为印度最重要的国防装备供应国之一。
3.巴基斯坦的失败:战争的最终结果是巴基斯坦战败,东巴基斯坦独立成为孟加拉国。以色列的支持,作为国际力量博弈的一部分,间接促成了这一结果,极大地削弱了其地区对手巴基斯坦的实力和领土。
四、总结
在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中,以色列扮演了印度关键且及时的军事供应国和外交支持者的角色。其动机源于与巴基斯坦的敌对状态和地缘战略利益。这次合作不仅对印度取得战争胜利有所帮助,更重要的是,它彻底改变了印以关系的轨迹,为两国日后成为紧密的战略伙伴奠定了基础。战争的结局是巴基斯坦被肢解,孟加拉国独立,以色列也通过此举有效地打击了自己的地区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