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手机移动微站
  
转繁体
首页   地缘局势  
中国借巴基斯坦悄然布局中东?
   日期 2025-9-16 

中国借巴基斯坦悄然布局中东?

原创 李桂松 云阿云智库•中东战争课题组

编者按:巴基斯坦作为中国长期可靠的盟友,在中国的中东战略中扮演着独特而重要的桥梁角色。中国通过巴基斯坦悄然布局中东,不仅体现了其西向战略的深化,也反映了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全文8300余字,由云阿云智库•中东战争课题组原创出品。

1前言:中东棋局上的“一带一路”新布局

中东地区历来是大国博弈的战略舞台,而近年来中国在该地区的存在感不断增强。特别是在美国影响力相对下降、地区力量重组的背景下,中国正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中东事务。其中,巴基斯坦作为中国长期可靠的盟友,在中国的中东战略中扮演着独特而重要的桥梁角色。中国通过巴基斯坦悄然布局中东,不仅体现了其西向战略的深化,也反映了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

这一战略布局并非偶然,而是由中国面临的现实挑战所驱动。作为世界最大能源进口国之一,中国的能源安全严重依赖海上运输通道,特别是易受封锁的马六甲海峡。为了减少对这一战略脆弱点的依赖,中国迫切需要开辟陆上能源通道实现能源供应路线的多元化。同时,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国需要将亚洲、欧洲和非洲更加紧密地连接起来,而中东正处在联通三大洲的关键枢纽位置。

近年来的一系列事态发展显示,中国借巴基斯坦布局中东的战略正在加速推进。2025年8月初,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对巴基斯坦进行了正式访问,这是其上任以来的首次访巴,标志着两国关系进入新发展阶段。更为重要的是,这次访问背后蕴含着中国的重要战略利益——打通"中东陆上通道"。伊朗总统明确表示将推动一条"丝绸之路",通过中国和巴基斯坦延伸至伊朗,并通向里海甚至欧洲。这意味着一条真正意义上的中东陆上通道正在逐步成型,对中国具有重要战略价值。

本文将深入分析中国借巴基斯坦布局中东的战略动因、实施路径、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前景,为理解中国中东战略的演变提供一个全面的分析框架。

2 中巴经济走廊:打通中国-中东陆上通道

中巴经济走廊(China-Pakistan Economic Corridor, CPEC)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旗舰项目,自2015年启动以来已取得显著进展。该项目从中国新疆喀什出发,穿越巴基斯坦全境,最终抵达巴基斯坦西南部的瓜德尔港全长3000多公里,总投资额高达620亿美元。中巴经济走廊不仅是中国连接阿拉伯海的重要通道,更是中国进入中东市场的陆桥

2025年伊朗总统访问巴基斯坦后,中巴经济走廊迎来了重大战略扩展——延伸至伊朗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这一延伸意味着中巴经济走廊将不再局限于中巴双边合作,而是演变为一个区域性的互联互通网络。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明确表示,未来将推动一条"丝绸之路",通过中国和巴基斯坦,最终延伸至伊朗,并通向里海甚至欧洲。这条路线一旦建成,将形成一条完整的"中东陆上通道",彻底改变中国与中东的联通格局。

从地理上看,这条通道具有显著优势。传统的海上运输路线从中国沿海港口出发,经过马六甲海峡,横穿印度洋,进入波斯湾,最后到达中东各港口,全程需要3-4周时间。而通过中巴-伊朗陆上通道,货物可以从中国新疆直接通过公路和铁路网络,经巴基斯坦、伊朗,进入中东地区,大幅缩短运输时间和成本。据估计,陆路运输时间可缩短至2周以内,效率提升显著。

表:中巴经济走廊延伸至伊朗的战略意义

指标

传统海上路线

中巴-伊朗陆路

变化幅度

运输时间

3-4

1.5-2

缩短50%左右

安全性

受海盗和非传统安全威胁

相对可控

显著提升

成本

较低但波动大

初期高,长期可能下降

依赖基础设施完善程度

政治风险

经过多国海域

经过少数国家陆域

更易管理

瓜德尔港与恰巴哈尔港的双港战略也是这一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拥有瓜德尔港的运营权,而伊朗则掌握着恰巴哈尔港的控制权。如果中巴伊三国能够协同合作,就能在印度洋方向构建起一个双港战略格局,成功对抗印度在该地区的影响力。这两个港口形成互补效应,可以共同服务区域贸易需求,增强中国在印度洋地区的战略存在。

中巴高速公路建设进一步巩固了这一陆上通道。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出发,贯通巴基斯坦南北的"中巴高速公路"即将开工。这条公路从中国新疆喀什出发,经过巴基斯坦伊斯兰堡、拉合尔,到达阿拉伯海沿岸港口城市瓜达尔,总长1152公里。一旦竣工,中国将会拥有即使南海被封锁,也能通向中东的陆路通道。这意味着中国在能源安全层面上获得了重要的突破口,不再完全依赖海上运输通道。

中巴经济走廊向伊朗的延伸也面临不少挑战。首先是资金投入巨大,需要三国共同协调资源;其次是安全形势复杂,巴基斯坦俾路支省和伊朗东部地区都存在不稳定因素;最后是国际政治阻力,特别是美国对伊朗的制裁仍在持续。然而,尽管存在这些挑战,中巴伊三国都有强烈动力推动这一项目,因为它符合三国的核心利益:中国获得了通往中东的陆路通道,巴基斯坦成为区域联通枢纽,伊朗则突破了西方制裁的孤立局面。

3 能源合作:破解马六甲困局的关键举措

能源安全是中国在中东地区的核心利益之一。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能源进口国,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持续走高。传统上,中国从中东和非洲进口的能源主要依赖海上运输通道,特别是经过马六甲海峡的航线。这一航线不仅距离遥远,而且存在诸多风险:包括海盗威胁、地区冲突、以及潜在的国际政治摩擦。因此,减少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实现能源进口渠道的多元化,成为中国中东战略的重要目标。

通过巴基斯坦与中东建立能源合作关系,为中国破解"马六甲困局"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2025年伊朗总统访问巴基斯坦期间,双方重启了停滞多年的伊朗-巴基斯坦天然气管道项目,并签署了一份价值30亿美元的大单。这条管道计划从伊朗南帕尔斯气田向巴基斯坦输送天然气,未来还可能进一步延伸至中国。该项目已经讨论了十余年,但因美国的制裁一直未能推进。如今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公开表示,美国的制裁"对巴基斯坦毫无意义",显示出南亚战略环境的变化。

伊朗-巴基斯坦天然气管道项目对中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一方面,这条管道为中国提供了潜在的陆上天然气进口通道,减少对海上液化天然气(LNG)运输的依赖;另一方面,这也强化了中巴伊三国之间的能源合作关系,为中国参与中东能源开发奠定了基础。如果未来这条管道能够延伸至中国,将形成一条从波斯湾到中国西部的陆上能源大动脉,极大增强中国的能源安全。

表:伊朗-巴基斯坦天然气管道项目概况

项目参数

具体内容

进展状况

起点

伊朗南帕尔斯气田

伊朗段已建设完成

终点

巴基斯坦俾路支省

巴基斯坦段待建

长度

总长2775公里(伊朗段1675km,巴基斯坦段1100km)

部分完成

输气能力

220亿立方米/年

设计容量

投资金额

75亿美元(预估)

部分资金到位

地缘政治挑战

美国制裁伊朗能源出口

巴基斯坦表态不顾制裁推进项目

除了天然气管道项目,中巴伊三国还在探讨建立能源枢纽的可能性。中国已经拥有瓜德尔港的运营权,伊朗则掌握着恰巴哈尔港的控制权。这两个港口可以发展成为区域能源交易和转运中心,处理来自中东的原油和天然气,然后通过陆路通道输送至中国。这种"海陆联运"模式将为中国能源进口提供更多选择,减少对单一运输通道的依赖。

可再生能源合作也逐渐成为中巴伊能源合作的新领域。中东和南亚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太阳能发电的巨大潜力。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设备制造国和应用市场,可以通过巴基斯坦向中东国家提供太阳能发电技术和服务,帮助这些国家实现能源结构多元化,同时为中国新能源企业开辟新的市场。

能源合作不仅限于实物能源贸易,还包括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合作。中国可以通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和新开发银行(NDB)等机制,为中东和巴基斯坦的能源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同时,中国公司还可以参与这些国家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发电厂、电网、能源管道等,提升中国在中东能源领域的存在感和影响力。

然而,中巴伊能源合作也面临严峻挑战。最重要的是美国对伊朗的制裁仍然存在,任何与伊朗的能源合作都可能面临二级制裁风险。尽管巴基斯坦表态不顾制裁推进项目,但这可能会给中巴经济走廊带来国际政治压力。此外,地区安全形势也不容乐观,巴基斯坦俾路支省和伊朗东部地区都存在分离主义势力和恐怖主义威胁,可能威胁能源基础设施的安全。

尽管如此,能源合作的战略意义仍然大于风险。对中国而言,通过巴基斯坦与中东建立能源合作关系,是破解马六甲困局、实现能源供应多元化的重要举措。对巴基斯坦和伊朗而言,能源合作可以带来经济发展急需的资金和技术,同时也增强了它们在地缘政治博弈中的筹码。因此,尽管面临挑战,中巴伊能源合作很可能将继续推进,成为中国中东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巴基斯坦:中国中东战略的桥梁与支点

巴基斯坦在中国的中东战略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这一角色不仅源于巴基斯坦独特的地理位置,还基于中巴之间长期稳定的特殊友好关系。巴基斯坦位于南亚、中亚和中东的交汇处,拥有阿拉伯海沿岸的战略性港口——瓜德尔港,这使其成为中国向西扩展影响力的天然桥梁。

近年来,巴基斯坦在中国与中东国家关系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中介作用。2025年9月,以色列对卡塔尔首都多哈实施空袭后,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谢里夫立即率领高级别代表团飞抵多哈,表达对卡塔尔的支持。夏巴兹在会谈中强调:"谁动伊朗,我就按按钮!"这一强硬表态不仅展示了巴基斯坦与中东国家的团结,也间接维护了中国在该地区的利益。巴基斯坦通过这种"穿梭外交",帮助中国与中东国家建立信任,为中国更深程度参与中东事务铺平道路。

巴基斯坦的宗教影响力也是中国值得借重的资源。作为伊斯兰世界唯一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巴基斯坦在穆斯林国家中具有一定的道德权威和软实力。巴基斯坦可以利用其宗教影响力,帮助中国改善与伊斯兰世界的关系,消除"一带一路"倡议推进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宗教和文化障碍。特别是在沙特阿拉伯与伊朗的竞争中,巴基斯坦与双方都保持相对良好的关系,可以扮演调停者的角色,为中国推动中东地区和解创造条件。

军事安全合作是巴基斯坦对中国中东战略的另一重要贡献。巴基斯坦军队是中东地区许多国家的重要安全和培训合作伙伴,特别是与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卡塔尔等海湾国家保持着密切的军事合作关系。巴基斯坦可以通过联合军事演习、人员培训和装备合作等方式,帮助中国与中东国家建立防务联系,为中国日后可能参与中东安全事务提供切入点。

值得注意的是,巴基斯坦在中国与伊朗关系中也发挥着特殊的缓冲与平衡作用。中国与伊朗关系密切,但过于密切的中伊关系可能引起沙特等美国传统盟友的不安。巴基斯坦既与伊朗接壤,又与沙特等海湾国家保持友好关系,可以在中国、伊朗和沙特之间扮演沟通桥梁的角色,帮助中国维持与中东各方力量的平衡关系。

巴基斯坦还在推动中国与中东国家的经济一体化方面发挥作用。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和扩展,为中国-中东-中亚地区的经济整合提供了物理基础。通过促进区域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巴基斯坦可以帮助中国构建一个更加紧密的区域经济合作网络,增强中国在中东的经济影响力。

然而,巴基斯坦在国内也面临诸多挑战,可能影响其在中国中东战略中发挥的作用。首先是国内安全问题,巴基斯坦面临恐怖主义和分离主义的威胁,可能影响中巴经济走廊和连接中东的基础设施的安全。其次是经济困难,巴基斯坦外汇储备不足、能源短缺、经济发展滞后,可能限制其在中国中东战略中贡献资源的能力。最后是政治不稳定,巴基斯坦国内政治派别斗争激烈,可能影响其对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尽管存在这些挑战,巴基斯坦在中国中东战略中的地位依然不可或缺。中国可以通过加大对巴基斯坦的投资和支持,帮助巴基斯坦克服国内挑战,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在中国中东战略中的桥梁和支点作用。同时,中国也需要注意平衡与巴基斯坦的关系,避免过度依赖单一伙伴,而应该发展与中东多个国家的关系,构建一个更加多元化和稳定的中东战略网络。

5 多边机制:中国中东战略的制度化保障

中国借巴基斯坦布局中东不仅依靠双边关系,还越来越注重利用多边机制和平台。这些多边机制为中国参与中东事务提供了制度化保障和合法性支持,使中国的中东战略更加可持续和可接受。

上海合作组织(SCO) 是中国拓展中东影响力的重要多边平台。上合组织原本以中亚国家为主,但近年来逐渐向南亚和中东扩展。伊朗已经成为上合组织正式成员,巴基斯坦则是创始成员国之一。通过上合组织,中国可以与巴基斯坦、伊朗等国家在中东事务上进行协调合作,形成集体决策和共同行动。上合组织强调的"上海精神"——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也为中国参与中东事务提供了理念基础,与美国推行的价值观外交形成鲜明对比。

中阿合作论坛 是中国与阿拉伯国家集体对话合作的重要平台。该论坛成立于2004年,现已发展成为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机制。通过中阿合作论坛,中国可以与阿拉伯国家就中东地区事务进行磋商和协调,减少中国中东战略的阻力。例如,在巴以问题上,中国可以通过中阿合作论坛表达对阿拉伯国家立场的理解和支持,增强中国在中东地区的软实力。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 和 丝路基金 等金融机构为中国在中东的经济存在提供了资金支持。通过这些金融机构,中国可以为中东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供融资,帮助中东国家改善经济发展条件,同时促进中国与中东国家的经济融合。例如,中国可以通过这些机构资助连接巴基斯坦与中东的能源和交通基础设施,强化中国-巴基斯坦-中东经济走廊的建设。

一带一路倡议 作为中国对外战略的顶层设计,为中国参与中东事务提供了宏观框架。通过将中东国家纳入"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可以与这些国家建立更加紧密的经济合作关系,形成利益共同体。巴基斯坦作为"一带一路"倡议旗舰项目——中巴经济走廊的所在地,在中国-中东互联互通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黎巴嫩学者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黎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机遇",这表明中国的经济合作倡议在中东地区受到欢迎。

中国提出的 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 等也为中国参与中东事务提供了理念框架。这些倡议强调发展优先、安全不可分、文明多样性等原则,与中国在中东的战略行动相互配合,为中国的中东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撑。特别是全球安全倡议倡导的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为中国参与中东安全事务提供了理念基础。

表:中国参与中东事务的多边机制与倡议

机制/倡议名称

成立时间

主要功能

与中国中东战略的关系

上海合作组织

2001

政治安全与经济合作

整合巴基斯坦、伊朗等地区力量,构建区域安全架构

中阿合作论坛

2004

中国-阿拉伯国家集体对话

改善与阿拉伯国家关系,平衡与伊朗的关系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2016

基础设施融资

为中东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一带一路倡议

2013

经济互联互通

构建中国-中东经济一体化网络

全球安全倡议

2022

安全理念创新

为中国参与中东安全事务提供理念框架

通过多边机制参与中东事务有助于中国避免过度依赖单一国家或双边关系,分散战略风险。同时,多边机制还可以为中国的中东行动提供国际合法性,减少"中国扩张论"的批评声音。特别是在美国影响力仍然强大的中东地区,通过多边机制推进战略可以减少直接对抗的风险,使中国的中东战略更加可持续。

然而,中国通过多边机制布局中东也面临挑战。首先是中东地区本身存在的分裂和竞争,如沙特与伊朗的对抗、阿拉伯国家内部的矛盾等,可能影响多边机制的效果。其次美国及其盟友的制衡,美国在中东仍然保持强大的军事存在和影响力,可能阻碍中国主导的多边机制发展。最后是中国自身的经验和能力不足,中国在中东事务上的经验相对有限,可能影响多边机制的有效运作。

尽管存在这些挑战,多边机制仍将是中国中东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可以通过与巴基斯坦、伊朗等国家的协调合作,逐步完善多边机制的功能和影响力,使多边机制成为中国中东战略的制度化保障。

6 中东新格局:从单极主导到多极平衡

中国借巴基斯坦布局中东的战略行动,正在推动中东地区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传统上,中东地区处于美国单极主导之下,美国通过盟友体系和安全承诺维持着地区秩序。然而,近年来,随着美国战略重心转向亚太和中东政策受挫,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相对下降,为其他大国填补权力真空创造了条件。

中国正是利用这一历史性机遇,通过巴基斯坦等地区伙伴,悄然构建在中东的存在和影响力。这一进程不是通过军事扩张或强制手段,而是主要通过经济合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现的。中巴经济走廊向伊朗和中东的延伸,为中国与中东国家的经济融合提供了物理基础,使中国成为中东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外部推动力。

中东格局的变化还表现为地区大国自主性的增强。巴基斯坦不顾美国制裁威胁,坚持与伊朗开展能源合作;卡塔尔在遭到以色列空袭后,寻求与中国、巴基斯坦等非传统伙伴的合作[citation];埃及则向以色列发出最后通牒,并已做好军事准备—这些现象都表明,中东国家正在寻求对外关系的多元化,减少对单一超级大国的依赖。

中国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为中东国家提供了新的选择。该倡议聚焦三大核心问题:发展中国家代表性不足、国际法权威受损、全球挑战应对乏力,中国主张的"国家主权平等""多边主义"等原则,与中东国家的利益诉求高度契合。特别是对于长期遭受外部干预的中东国家来说,中国倡导的不干涉内政原则具有很大吸引力。

俄罗斯、印度等其他大国也在中东拓展影响力,进一步推动了中东格局的多极化。俄罗斯通过军事介入叙利亚冲突和能源合作,在中东重建影响力;印度则通过历史联系和 diaspora 社群,与中东国家保持密切关系。这种多大国竞相参与中东事务的局面,使中东国家有了更多的外交选择空间,可以从大国竞争中获取更多利益。

表:中东格局从单极向多极转变的特征

方面

单极格局(过去)

多极格局(正在形成)

变化意义

主导力量

美国独家主导

美国、中国、俄罗斯、欧盟等多方参与

中东国家有更多选择余地

秩序基础

军事同盟和安全承诺

经济合作和发展伙伴关系

更强调经济发展和互利共赢

规则理念

西方价值观和标准

多元理念和文明多样性

更尊重不同发展道路

地区角色

被动接受外部安排

主动参与秩序构建

地区国家自主性增强

冲突解决

武力干预和制裁

政治对话和协商

更强调和平解决争端

巴基斯坦在这一多极格局中扮演着特殊角色。作为中国亲密的盟友和中东国家的传统伙伴,巴基斯坦可以帮助中国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中东复杂的地缘环境。同时,巴基斯坦还可以在中国、伊朗、沙特等地区力量之间扮演调解角色,促进地区和解与合作。例如,在中国斡旋下,沙特与伊朗于2023年达成历史性和解,震惊了世界,这充分显示了中国在中东的外交能力和巴基斯坦等地区伙伴的辅助作用。

然而,中东格局的多极化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和挑战。首先是大国竞争可能在中东形成新的分裂和对抗,迫使地区国家选边站队;其次是地区原有矛盾与大国竞争相互交织,可能使地区局势更加复杂;最后是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可能利用大国竞争的缝隙重新抬头,威胁地区稳定。

对中国而言,中东格局的多极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在于中国可以借助这一趋势,在中东构建更加均衡的存在和影响力;挑战在于中国需要适应中东复杂的地缘环境,避免卷入地区冲突和大国竞争。通过巴基斯坦等地区伙伴的帮助,中国可以更好地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在中东多极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

7 结语:中国中东战略的实施路径与前景

中国借巴基斯坦布局中东的战略已经初步成型,这一战略以中巴经济走廊为物理依托,以能源合作为重点领域,以多边机制为制度保障,旨在实现中国能源供应多元化、拓展西部战略空间、推动"一带一路"倡议西向扩展的多重目标。

从实施路径来看,中国的中东战略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渐进式推进,从经济合作逐步扩展到政治和安全领域;二是借重地区伙伴,特别是依靠巴基斯坦等国家的桥梁作用;三是多边机制优先,通过上合组织、中阿合作论坛等多边平台提供合法性;四是经济导向,强调发展合作和互利共赢,避免直接军事介入。

未来中国中东战略的发展前景将取决于多种因素。首先是中美博弈态势,如果中美竞争加剧,美国可能加大对中国中东战略的制衡;其次是地区稳定性,中东地区冲突和动荡可能影响中国战略的实施;最后是项目落实效果,中巴经济走廊等关键项目能否顺利落地并产生预期效益,将影响中国中东战略的可信度和吸引力。

尽管面临挑战,中国借巴基斯坦布局中东的战略仍具有广阔前景。中东国家对中国的存在总体持欢迎态度,认为中国的经济合作模式比西方的政治附加条件更可取。同时,中国与中东经济的互补性强,中国需要中东的能源,中东需要中国的市场、投资和技术,这种互利共赢的合作基础坚实。

最重要的是,中国的中东战略符合地区格局多极化的发展趋势,顺应了中东国家寻求战略自主的愿望。通过支持中东国家独立自主、推动地区和解合作,中国可以在中东构建更加稳定、均衡的影响力,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的西部战略空间。

中国借巴基斯坦布局中东,不仅是地理空间的拓展,更是战略思维的革新。从太平洋西岸到印度洋北岸,从东亚到中东,中国正在通过巴基斯坦这座桥梁,悄然改写欧亚大陆的地缘政治版图。这一进程可能重塑中东地区的秩序格局,也可能改变中国自身的地缘战略地位,值得持续关注和研究。


   关注 14    返回
中东变局之伊朗:惊觉、尴尬与落寞
巴基斯坦何以硬刚以色列?
 
 
关注官方手机微站
  
   
 
公司简介      咨询热线:13910949198(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网站版权归  【北京云阿云互联网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所有      技术支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