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手机移动微站
  
转繁体
首页   商业地产  
商业地产案例分析-无锡荟聚中心项目(四)
   日期 2025-11-18 

商业地产案例分析-无锡荟聚中心项目(四)

原创 李桂松 李富松 段小丽 云阿云智库•商业地产项目组

导读:本报告解析无锡荟聚中心资产运营提升路径,通过算法驱动运营、业态焕新与空间重构,打造“可持续快乐聚会目的地”,为存量商业项目提供资产优化与价值重塑的行业样本。全文共107500字,由北京云阿云智库•商业地产项目组原创供稿。

作者:李桂松 |北京云阿云智库平台理事长

作者:李富松 | 北京云阿云城市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

作者:段小丽 | 北京云阿云智库平台公共关系总裁13811016198

无锡荟聚中心项目运营提升与资产增值专项报告

目录

一、市场分析及项目概述

本体 SWOT 及项目现状

三、竞品分析及应对策略

四、核心挑战及破局路径

定位升级与客群分析

六、招商创新及政策赋能

、空间优化及场景创新

八、业态规划及品牌焕新

九、运营管理专项提升

十、资产优化与实施策略

十一、项目建议及行业启示

七、空间优化与场景创新

(一)空间诊断:问题拆解、根源分析与竞品对标

1. 动线冗余问题:效率低下导致客流分布失衡

现状分析:

动线设计缺陷:当前采用 “环形主动线 + 放射式次动线” 设计,但次动线与主动线连接点仅 3 处,且部分次动线末端无 “回流设计”(如西侧次动线尽头为消防通道),导致 42% 客流需重复绕行主动线才能到达目标商铺,平均寻店时间达 8 分钟(行业优秀水平为 4 分钟)。

客流虹吸效应显著:中庭因配备大型 LED 屏与促销活动场地,日均客流密度 1.8 人 /㎡,但两侧商铺(如 2 楼西侧童装区、3 楼北侧家居区)因动线遮挡,客流密度仅 0.9 人 /㎡,形成 “中庭拥挤、商铺冷清” 的两极分化。

功能分区与动线脱节:亲子业态集中在 2 楼东侧,餐饮业态集中在 3 楼西侧,两类高频消费业态间距超 200 米,家庭客群往返需穿越 3 条动线,增加动线冗余度。

根源分析:

前期规划未以 “客群消费路径” 为核心,过度关注 “空间美观” 而非 “运营效率”;

未动态调整动线设计,开业以来仅 2 次局部优化,未适配业态迭代与客群变化(如年轻客群偏好短路径、高频次消费)。

竞品对标:

项目名称

动线效率(寻店时间)

客流动线重复率

中庭对周边商铺带动效应

核心差异点

无锡荟聚(2023)

8 分钟

42%

28%

动线连接点少、功能分区分散

新加坡乌节路

4 分钟

18%

45%

立体动线 + 动态引导标识,功能分区联动

东京表参道

3.5 分钟

15%

42%

短路径动线 + 可视化导览系统

2. 公共区域利用率低:功能单一、缺乏场景化设计

现状分析:

功能定位模糊:当前公共区域以 “休息” 为核心功能(如中庭休息椅、“荟心花园” 绿植区),但缺乏 “互动、社交、体验” 等延伸功能,导致日均使用时长仅 4.2 小时(上海新天地为 7.8 小时)。例如 “荟心花园” 仅配备基础座椅与绿植,未设置亲子互动设施、社交洽谈区,周末高峰时段使用率仅 50%,平日不足 20%。

时段利用失衡:公共区域使用集中在 12:00-14:00(午间休息)与 18:00-20:00(晚间休闲),早间(7:00-10:00)与深夜(20:00 后)使用率不足 10%,存在大量时段空白。

设施老化与维护不足:30% 的休息椅存在破损,“荟心花园” 绿植更换周期长达 3 个月(行业平均 1 个月),影响使用体验。

根源分析:

公共区域规划未采用 “场景化思维”,仅作为 “过渡空间” 而非 “消费场景延伸”;

缺乏动态运营机制,未根据时段、客群需求调整功能(如早间可增设健身场景、深夜可增设社交场景)。

3. 室内外割裂:空间联动缺失,室外价值未释放

现状分析:

物理连接不足:室内商场仅 2 个主入口通向室外,且入口处无 “引导场景”(如户外橱窗、主题装置),导致 70% 客群进入商场后无意愿前往室外;室外区域以停车场(占比 60%)与临时活动场地(占比 40%)为主,缺乏常态化商业场景(如户外餐饮、休闲步道)。

功能联动缺失:室内举办的亲子活动、品牌促销,未与室外空间联动(如亲子活动可延伸至室外草坪);室外临时活动(如周末市集),也未与室内商铺形成消费闭环(如市集消费券不可用于室内商铺)。

景观设计脱节:室内以 “北欧风” 为主题,室外以 “功能性停车场” 为主,景观风格差异大,缺乏统一的设计语言,降低空间连贯性。

竞品对标:新加坡滨海湾花园通过 “室内花穹 + 室外超级树” 的景观联动,室内外空间使用率达 85%,且室外消费占比达 30%,而无锡荟聚室外消费占比仅 5%,差距显著。

4. 夜间场景缺失:时段覆盖不足,夜间经济潜力未挖掘

现状分析:

业态支撑不足:20:00 后营业的业态仅占 15%(以便利店、影院为主),缺乏夜间特色业态(如深夜食堂、livehouse、24 小时书店),导致客群 “无消费场景可留”。

安全与氛围不足:室外区域照明覆盖率仅 60%,且无 24 小时安保巡逻;室内公共区域 20:00 后关闭 50% 照明,氛围冷清,降低客群停留意愿。

交通配套脱节:无锡荟聚周边公交线路 21:00 后停运,地铁末班车时间为 22:30,导致 20:00 后前往的客群 “返程不便”,制约夜间客流。

数据对比:2023 年无锡荟聚夜间(20:00-24:00)销售额占比仅 8%,而上海新天地(35%)、成都太古里(30%)夜间销售额占比均超 30%,夜间经济潜力亟待释放。

(二)空间重构策略:三维度突破,打造 “高效、灵活、全天候” 空间体系

1. 打通 “室内 mall + 室外街区 + 屋顶花园” 三维立体动线

全球经验深度借鉴:新加坡乌节路通过 “地面步行街 + 空中连廊 + 地下通道” 的立体动线,实现 “无风雨通行” 与 “客流均匀分布”,其核心在于 “动线与功能分区联动”—— 空中连廊连接高端零售区,地下通道连接餐饮与休闲区,地面步行街连接快时尚与年轻业态,确保不同客群都能通过最短路径到达目标区域。

实施路径与责任分工:

动线层级

具体措施

责任部门

实施周期

成本测算(万)

地面层

1. 优化 3 个主入口设计:东入口打造 “无锡文化主题门”(融入惠山泥人、太湖元素),西入口设置 “绿色生态门”(立体绿植墙 + 互动喷泉);2. 增设 2 条 “横向次动线”:连接东西两侧商铺,解决 “环形动线绕行” 问题;3. 设置 “动态引导标识”:在主动线关键节点安装 LED 导览屏,实时显示商铺客流、促销信息

设计部 + 运营部

2024Q1-Q2

800

空中层

1. 新建 2 条空中连廊:连接室内 2 楼、3 楼与室外街区,连廊内设置 “移动咖啡角”(引入 Manner、Seesaw 等精品咖啡)、“艺术装置展”(每季度更新主题);2. 增设 “空中休息舱”:每 50 米设置 1 个透明休息舱,配备充电插座、Wi-Fi、景观座椅

工程部 + 招商部

2024Q2-Q3

1200

地下层

1. 升级停车场 “智慧导航系统”:通过 APP 实时显示空车位、反向寻车,从停车场到商场入口设置 “光带引导”;2. 打通地下通道与地铁 2 号线:新建地下通道连接无锡荟聚地下停车场与地铁庄前站,通道内设置 “品牌橱窗”(展示入驻品牌新品)

技术部 + 工程部

2024Q3-Q4

1500

预期效果与数据验证:

短期(2024Q4):动线效率提升 30%,寻店时间从 8 分钟缩短至 5 分钟,客流动线重复率从 42% 降至 25%;

中期(2025Q2):中庭对周边商铺带动效应从 28% 提升至 40%,两侧商铺销售额增长 35%;

长期(2025Q4):立体动线认知度达 80%,成为无锡 “网红打卡动线”,相关社交媒体曝光量超 2 亿次。

案例参考:新加坡乌节路 2023 年通过立体动线优化,客流量提升 22%,高端零售区销售额增长 18%,其中空中连廊贡献了 30% 的跨楼层客流,验证了立体动线对客流分布与销售的带动作用。

2. 引入“可变空间模块”:实现空间“一店多用、一景多能”

全球经验深度借鉴:东京表参道的 “移动市集系统” 核心在于 “模块化设计 + 动态运营”—— 所有市集单元均采用标准化尺寸(15㎡/ 个),配备可拆卸货架、智能照明、移动电源,可根据活动主题(如潮玩市集、美食节)快速组合;同时通过 “线上预约 + 线下动态调度”,确保每个模块都能精准匹配品牌需求,其空间利用率较传统固定空间提升 40%。

实施路径与运营逻辑:

模块设计标准:

Pop-up Box(快闪模块):15-30㎡可移动单元,采用钢结构 + 玻璃幕墙设计,配备智能温控、可拆卸展架,适用于快闪店、品牌发布会,可在中庭、室外街区灵活摆放,单次搭建时间不超过 4 小时;

折叠舞台(活动模块):100㎡可折叠钢结构舞台,展开后可容纳 200 人观看,折叠后仅占原空间的 1/3,可转换为休闲区(配备折叠座椅、绿植),适用于小型音乐会、亲子活动;

移动市集车(零售模块):5 辆定制化市集车(3㎡/ 辆),配备冷藏柜、收银系统、品牌标识,可根据活动主题(如周末市集、节日促销)在室内外动态布局,支持线上预订摊位。

运营机制:

预约与调度:上线 “可变空间预约平台”,品牌可提前 1 周预约模块(如快闪店预约 Pop-up Box),运营团队根据预约情况制定 “周度空间调度表”,确保模块高效利用;

主题联动:每月设定 1 个主题(如 3 月 “绿色主题”、5 月 “国潮主题”),围绕主题匹配模块业态(如绿色主题搭配可持续品牌快闪、国潮主题搭配非遗市集车);

效果监测:通过模块内的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测客流量、停留时长、销售额,每季度输出《模块运营报告》,优化模块布局与主题设置。

预期效果与数据目标:

空间利用率:公共区域利用率从 35% 提升至 75%,模块使用频次达 120 场 / 年(平均 3 场 / 周);

客流与销售:模块活动期间客流量提升 15%,参与品牌销售额平均增长 25%(如快闪店首月销售额超 50 万元);

品牌合作:吸引 100 + 个品牌参与(含 20 家海外新锐品牌),模块合作收入达 300 万元 / 年(如 Pop-up Box 租金 5 万元 / 月 / 个)。

3. 打造“24 小时活力环”:填充全时段场景,激活夜间经济

全球经验深度借鉴:上海新天地 “24 小时生活方式” 的核心在于 “时段场景与客群需求精准匹配”—— 早间针对白领客群提供 “通勤咖啡 + 快速早餐”,午间针对商务客群提供 “轻食简餐 + 会议空间”,晚间针对年轻客群提供 “高端餐饮 + 社交活动”,深夜针对夜猫子客群提供 “深夜食堂 + 安全环境”,通过 “业态组合 + 氛围营造 + 交通配套” 的三位一体,实现全天候客流覆盖。

实施路径与业态匹配:

时段

核心客群

场景设计

业态引入(2024 年目标)

氛围营造措施

晨间时段

健身爱好者

1. 屋顶花园 “晨间瑜伽”:与超级猩猩合作,每天 6:30-7:30 提供专业瑜伽课程;2. 地面层 “晨跑补给站”:提供免费饮用水、能量棒,支持跑步打卡分享

1 家健身品牌合作

播放舒缓音乐,设置 “晨光照明”(暖黄色灯光)

早咖时段

通勤白领

1. 主入口 “晨光咖啡角”:引入 Manner、Seesaw 等精品咖啡,提供 “咖啡 + 早餐套餐”(如咖啡 + 三明治);2. 地下通道 “便捷取餐柜”:支持线上预订、线下取餐

3 家咖啡品牌、2 家早餐品牌

设置 “通勤引导标识”,提供快速结账通道

午间时段

商务客群 + 家庭

1. 2 楼 “健康轻食专区”:引入 10 家健康餐饮品牌(如 Wagas、沙绿轻食),提供 “简餐 + 会议包间” 套餐;2. 中庭 “午间音乐会”:每周三、五 12:30-13:00 举办小型音乐表演

10 家健康餐饮品牌

调整空调温度(24℃),增加休息座椅

晚间时段

年轻客群 + 情侣

1. 3 楼 “城市晚宴”:引入 5 家高端餐饮品牌(如西堤牛排、日式料理),配备轻音乐表演;2. 室外街区 “灯光秀”:每晚 19:00、20:00 各一场,结合无锡文化元素

5 家高端餐饮品牌

开启 “氛围灯光”(彩色灯带 + 投影),增加户外座椅

深夜时段

夜猫子客群

1. 地下层 “深夜食堂”:引入 8 家 24 小时营业餐饮品牌(如海底捞、日式居酒屋);2. 1 楼 “深夜咖啡吧”:提供现磨咖啡、简餐,配备书籍与充电插座;3. 安全保障:增加 24 小时安保巡逻,照明覆盖率提升至 100%

8 家 24 小时餐饮品牌、1 家咖啡吧

播放轻音乐,设置 “安全标识”,与网约车平台合作提供专属打车优惠

交通配套保障:

与无锡公交集团合作,延长 2 条公交线路(711 路、712 路)末班车时间至 23:30,覆盖无锡主要居民区;

开通 “夜间接驳车”:20:00-24:00 每 30 分钟 1 班,连接无锡荟聚与地铁 2 号线庄前站、4 号线广石路站,免费乘坐;

提供 “夜间停车优惠”:20:00 后停车费减半(原 10 元 / 小时降至 5 元 / 小时),会员可享免费停车(需消费满 100 元)。

预期效果与数据目标:

时段覆盖:夜间(20:00-24:00)客流量从 1.8 万人次提升至 4 万人次,夜间消费占比从 15% 提升至 30%;

客群结构:年轻客群(18-30 岁)夜间占比从 35% 提升至 60%,白领客群晨间占比从 10% 提升至 25%;

停留时长:全客群平均停留时长从 4 小时增加至 5.2 小时,深夜时段停留时长超 2 小时的客群占比达 40%。

(三)场景创新实践:三大主题场景,支撑定位落地

1. “绿色生活实验室”:将可持续理念转化为可体验、可参与的消费场景

全球经验深度借鉴:丹麦哥本哈根 “碳中和社区” 的核心在于 “将环保行为转化为价值激励”—— 通过碳积分系统记录居民的环保行为(如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积分可兑换商品或服务,同时打造 “旧物改造工坊”“可持续商店” 等场景,让环保从 “理念” 变为 “日常行动”。该模式使社区环保行为参与率提升至 65%,可持续消费占比增长 30%,为无锡荟聚提供了可复制的 “环保场景运营逻辑”。

实施路径与运营机制:

碳积分系统搭建(核心激励工具):

积分获取场景:

绿色出行:消费者乘坐公共交通、骑行或步行至商场,通过 APP 定位验证可获 50 积分 / 次;

环保消费:购买可持续品牌商品(如植物内衣、再生材质服饰),消费 1 元获 2 积分;

旧物参与:捐赠旧衣物、旧玩具至 “旧物回收点”,每件获 100 积分;

互动活动:参与旧物改造工坊、环保讲座等活动,每次获 200 积分。

积分兑换体系:

实物兑换:2000 积分兑换可持续品牌周边(如环保购物袋、植物盆栽),5000 积分兑换旧物改造成品(如定制化收纳盒);

服务兑换:3000 积分兑换免费旧物改造体验(1 次),10000 积分兑换可持续品牌消费券(50 元);

公益联动:积分可捐赠至无锡本地环保公益项目(如太湖水质保护),每 1000 积分对应 10 元公益捐赠,由无锡荟聚匹配同等金额。

技术支撑:联合北京云阿云开发 “碳积分管理系统”,集成在会员 APP 中,实时显示积分余额、获取记录与兑换选项,同时接入商场 POS 系统与活动报名系统,实现积分自动核算。

旧物改造工坊(体验场景核心):

空间设计:在 2 楼 “绿色生活实验室” 内划分 200㎡工坊区域,配备木工工具、缝纫设备、绘画材料等,设置 “展示区”(陈列改造成品)、“体验区”(10 个工作台)、“教学区”(可容纳 50 人听课);

活动运营:

常规课程:每周六、日开设 “旧物改造基础课”(如旧 T 恤改造、旧家具翻新),时长 2 小时,收费 50 元 / 人(可抵扣积分),由专业手工艺人授课;

主题活动:每月举办 1 次 “特色改造日”(如 “亲子旧物改造”“节日礼品改造”),联合可持续品牌推出限定改造项目(如用某品牌旧包装改造收纳盒);

成品销售:改造成品可在工坊 “展示区” 寄售(售价 50-200 元),创作者获销售额的 70%,剩余 30% 用于工坊运营,同时接受定制改造订单(如企业旧礼品改造)。

可持续品牌集合店(消费场景核心)

品牌筛选:引入 20 + 个可持续品牌,涵盖服饰(如 “有颗树” 植物内衣、“Allbirds” 再生材质鞋)、家居(如 “网易严选” 环保家居、瑞典 Rengöring 环保清洁用品)、美妆(如 “花西子” 环保包装美妆、“艾维庭” 环保护肤)三大品类,要求品牌需通过 “碳足迹认证”(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可追溯);

空间运营:

场景化陈列:按 “生活场景”(如卧室、客厅、出行)陈列商品,搭配旧物改造成品,营造 “可持续生活方式” 氛围;

互动体验:设置 “材质体验区”(让消费者触摸再生面料、环保材质)、“碳足迹查询机”(扫码可查看商品碳排放数据);

联合营销:与品牌联合推出 “环保消费套餐”(如 “购买环保服饰 + 旧衣回收” 可获双倍积分),每月举办 “可持续品牌日”,推出限定折扣与体验活动。

预期效果与数据目标:

参与度:碳积分用户达 5 万人次(占会员总数 30%),旧物改造工坊月均参与人数达 800 人,可持续品牌集合店日均客流量达 500 人;

消费转化:可持续品牌销售额占总销售额比例从 5% 提升至 15%,碳积分带动消费金额超 2000 万元 / 年;

品牌影响力:“绿色生活实验室” 相关社交媒体曝光量超 1 亿次,成为无锡 “可持续消费” 地标,吸引 30 + 家媒体报道。

案例参考:丹麦哥本哈根 “碳中和社区” 通过碳积分系统,社区居民环保行为参与率从 30% 提升至 65%,可持续消费占比增长 30%,其 “激励 + 体验 + 消费” 的闭环模式,为无锡荟聚 “绿色生活实验室” 提供了成熟的运营框架。

2. “家庭成长中心”:打造 “亲子体验 + 家长社交 + 教育科技” 三位一体的家庭空间

全球经验深度借鉴:荷兰阿姆斯特丹 “儿童友好城市” 项目的核心在于 “以儿童为核心,联动家长需求”—— 通过职业体验、教育互动等场景,让儿童在玩耍中学习,同时为家长提供社交、休憩空间,形成 “儿童有得玩、家长有得享” 的家庭友好生态。该项目使家庭客群停留时长从 2 小时提升至 4.5 小时,家长满意度达 90%,为无锡荟聚 “家庭成长中心” 提供了 “全家庭需求覆盖” 的设计思路。

实施路径与功能设计:

儿童职业体验区(核心体验场景):

场景设置:在 3 楼 “家庭成长中心” 划分 500㎡区域,打造 10 + 个仿真职业场景,包括 “小小医生”(配备儿童医疗玩具、模拟诊室)、“小小厨师”(迷你厨房、安全厨具)、“小小建筑师”(乐高积木、建筑模型)、“小小记者”(模拟演播室、采访设备)等,每个场景配备专业指导老师(持有儿童教育资质);

运营模式:

体验流程:儿童通过会员 APP 预约职业体验(可选择 1-2 个职业),到店后领取 “职业护照”,完成体验后获得 “职业证书”,累计 3 个证书可兑换儿童礼品;

时段规划:工作日(10:00-18:00)按年龄段分组体验(3-5 岁、6-8 岁、9-12 岁),周末增设 “亲子共体验” 场次(家长可参与辅助),单次体验时长 1 小时,收费 80 元 / 人(会员享 8 折);

主题联动:每月结合节日推出 “限定职业体验”(如六一儿童节 “小小艺术家”、国庆节 “小小国旗手”),联合无锡本地企业(如医院、电视台)推出 “真实职业探访” 活动(每月 1 次,需额外报名)。

家长社交沙龙(家长需求场景):

空间设计:在职业体验区旁划分 150㎡“家长休憩区”,设置 “沙龙区”(可容纳 30 人)、“阅读区”(儿童教育书籍)、“咖啡吧”(提供现磨咖啡、轻食);

活动运营:

常规沙龙:每月举办 1-2 场主题沙龙,邀请儿童教育专家、心理咨询师、资深家长分享(如 “3-6 岁儿童专注力培养”“亲子沟通技巧”),免费参与(需提前报名),同时提供 “家长互助小组”(按孩子年龄段分组,定期线下交流);

增值服务:推出 “家长托管服务”,家长参与沙龙期间,可委托工作人员照看已预约职业体验的儿童(需额外支付 20 元 / 小时),同时提供 “亲子摄影”“儿童理发” 等便民服务(与第三方合作,会员享折扣)。

教育科技互动区(创新体验场景):

技术引入:引入 VR 教育体验(如 “VR 恐龙世界”“VR 太空探索”)、AI 互动学习设备(如 AI 绘画机器人、数学思维互动屏)、编程启蒙玩具(如乐高编程机器人),打造 “未来教育” 体验场景;

运营模式:

免费体验:基础 VR 体验、AI 互动设备免费开放(每次限 15 分钟),编程启蒙玩具需预约体验(30 分钟 / 次);

课程联动:与无锡本地教育机构合作,推出 “教育科技短期课”(如 “VR 自然课”“编程入门课”),时长 4 课时,收费 300 元 / 人,课程结业后可获得机构提供的学习证书;

家长课堂:同步开设 “教育科技家长课”,讲解如何利用科技辅助儿童学习,帮助家长理解新技术对儿童教育的价值。

预期效果与数据目标:

客群覆盖:家庭客群占比从 65% 提升至 75%,其中 3-12 岁儿童客群占比达 50%,“家庭成长中心” 月均接待家庭超 3000 组;

停留时长:家庭客群平均停留时长从 4 小时增加至 5.5 小时,家长单独停留时长(非陪同儿童)从 1 小时增加至 2.5 小时;

收入贡献:“家庭成长中心” 年营收达 500 万元(含体验收费、课程收入、服务收入),带动周边亲子零售、餐饮销售额增长 30%。

3. “数字孪生体验场”:以 AR/VR 技术打造 “虚实结合” 的互动场景

全球经验深度借鉴:新加坡 “数字孪生城市” 项目通过 AR/VR 技术,将实体空间与虚拟场景结合,为用户提供 “沉浸式导览”“虚拟互动” 等体验,使消费者互动率提升 35%,年轻客群占比增长 20%。其核心在于 “技术服务于场景,而非单纯炫技”—— 所有数字体验均与实体消费、社交需求结合,避免技术与商业脱节,为无锡荟聚 “数字孪生体验场” 提供了 “技术落地” 的核心逻辑。

实施路径与技术落地:

AR 寻宝互动(全域引流场景):

技术设计:联合北京云阿云开发 “无锡荟聚 AR 寻宝系统”,基于商场实体空间地图,在 100 + 个点位(如商铺门口、公共区域、景观装置)设置虚拟宝藏(如数字优惠券、品牌周边、积分),消费者通过会员 APP 扫描特定区域即可触发互动;

运营模式:

活动流程:消费者到店后打开 APP “AR 寻宝” 功能,根据提示寻找虚拟宝藏,集齐 5 个宝藏可兑换 “实体礼品”(如品牌小样、定制周边),集齐 10 个宝藏可参与 “月度抽奖”(奖品含 iPhone、品牌年卡等);

品牌联动:虚拟宝藏可由入驻品牌赞助(如某餐饮品牌提供 “满 100 减 30” 优惠券、某零售品牌提供 “免费体验装”),每个品牌每月可设置 1 次 “专属宝藏日”(当天该品牌点位宝藏奖励翻倍);

数据应用:通过 AR 系统记录消费者动线、停留点位、互动频次,输出 “客群动线热力图”,为商铺选址、促销活动布局提供数据支撑。

虚拟试衣体验(零售赋能场景):

技术落地:在 3 楼女装区、男装区选择 20 家品牌门店,引入 “AI 虚拟试衣镜”,消费者站在试衣镜前,系统可自动识别身材数据,推荐合适尺码,同时支持 “虚拟换装”(无需脱衣即可试穿店内所有款式),试穿效果可分享至社交平台;

功能延伸:

个性化推荐:基于消费者试穿记录、历史消费数据,系统自动推荐搭配款式(如试穿衬衫后推荐裤子、鞋子);

线上线下联动:消费者可将试穿满意的款式加入 “购物车”,支持 “线下试穿 + 线上购买”(送货上门),同时可预约 “专属导购服务”(到店后由导购协助搭配);

数据反馈:为品牌提供 “试穿 - 购买转化率”“热门款式排行”“尺码偏好分布” 等数据,帮助品牌优化产品结构与库存管理。

元宇宙艺术展(年轻社交场景):

空间设计:在 1 楼中庭划分 300㎡“元宇宙体验区”,设置 10 个 VR 体验舱(支持多人同时在线)、3 块巨型 LED 屏(展示元宇宙场景),与无锡本地艺术家、高校艺术学院合作,打造 “无锡文化元宇宙展”(如将惠山泥人、太湖景观转化为虚拟艺术形象);

运营模式:

体验流程:消费者佩戴 VR 设备进入元宇宙艺术展,可自由参观、与虚拟艺术形象互动、拍照打卡,同时支持 “虚拟社交”(与其他体验者的虚拟形象交流);

活动联动:每月举办 1 次 “元宇宙主题活动”(如 “虚拟时装秀”“元宇宙音乐会”),邀请网红、KOL 参与直播,同时推出 “元宇宙数字藏品”(如虚拟艺术画作、限定头像),消费者可通过积分兑换或购买(售价 99-299 元);

商业转化:元宇宙场景中设置 “虚拟商铺”,消费者可点击进入查看品牌信息、领取优惠券,引导至线下门店消费,同时支持 “虚拟商品购买”(如数字周边),由品牌提供实体兑换服务。

预期效果与数据目标:

年轻客群:Z 世代客群(18-25 岁)占比从 22% 提升至 45%,AR 互动参与率达 30%(日均参与人数超 1000 人);

互动体验:元宇宙体验区日均接待人数达 800 人,VR 试衣镜带动相关品牌试穿率提升 40%,购买转化率提升 25%;

技术影响力:“数字孪生体验场” 相关短视频在抖音、小红书曝光量超 5000 万次,吸引 20 + 家科技媒体报道,成为无锡 “数字商业” 标杆项目。

(四)场景运营保障体系:确保空间优化与场景创新落地见效

1. 组织架构保障

成立专项运营小组:设立 “空间与场景运营部”,配备场景策划(5 人)、技术支持(3 人)、活动执行(8 人)、数据分析(2 人)四大职能团队,直接对接招商部、运营部、技术部,确保场景从设计到落地的协同推进;

建立品牌联动机制:每月召开 “场景 - 品牌联动会”,邀请入驻品牌参与场景规划(如可持续品牌参与 “绿色生活实验室” 活动设计),明确品牌权益与合作方式(如赞助资源、消费联动),形成 “商场 - 品牌” 共赢格局。

2. 技术支撑保障

搭建 “场景运营数据中台”:整合 AR/VR 互动数据、碳积分数据、客群动线数据、销售数据,实时监控场景参与率、客流转化率、销售额等核心指标,每季度输出《场景运营分析报告》,优化场景设计与运营策略;

引入第三方技术合作伙伴:与北京云阿云、无锡本地科技公司签订长期合作协议,确保碳积分系统、AR 寻宝系统、元宇宙场景等技术的稳定运行与迭代升级(每年投入技术维护费用 200 万元)。

3. 效果评估与优化机制

短期评估(月度):针对场景参与人数、停留时长、消费转化等短期指标,每月召开 “场景运营复盘会”,如 AR 寻宝参与率未达预期,则调整宝藏奖励、增加宣传推广;

中期评估(季度):结合客群满意度调研(每季度发放 1000 份问卷)、品牌反馈,优化场景内容(如调整旧物改造工坊课程、更新元宇宙艺术展主题);

长期评估(年度):结合年度客流、销售数据、品牌合作情况,对场景创新进行全面评估,确定下一年度场景升级方向(如 2025 年新增 “元宇宙社交市集”“AI 亲子互动场景”)。

通过空间优化与场景创新,无锡荟聚将实现从 “传统购物中心” 到 “城市生活方式中心” 的转型,2025 年目标实现日均客流量增长 40%(从 3.3 万人次提升至 4.6 万人次),平均停留时长增长 50%(从 4 小时提升至 6 小时),非租金收入占比提升至 25%,成为无锡乃至长三角地区 “空间高效、场景创新、客群全覆盖” 的商业标杆。

八、业态优化与品牌焕新

(一)业态结构调整原则:从“功能供给”到“情绪价值” 的战略跃迁

1. 行业趋势与数据支撑:体验与情绪价值成商业核心竞争力

全球趋势解析:

体验型业态坪效优势显著:麦肯锡《2023 年全球零售报告》显示,体验型业态(如亲子娱乐、健康疗愈、文化策展)的平均坪效达 3.2 万元 /㎡/ 年,是传统零售业态(1.8 万元 /㎡/ 年)的 1.8 倍;服务型业态(如宠物服务、家居规划)坪效更高达 4.1 万元 /㎡/ 年,为商品型业态的 2.3 倍,核心原因在于体验与服务能创造 “不可复制的消费记忆”。

情绪价值支付意愿爆发:报告同时指出,70% 的消费者(其中 Z 世代占比 85%)愿意为 “能带来情绪共鸣的体验” 支付 20% 以上溢价 —— 例如上海茑屋书店的 “文化沉浸体验” 使客单价达 180 元,是普通书店的 3 倍;成都太古里的 “宠物友好场景” 带动周边餐饮消费增长 40%,均验证了情绪价值的商业转化能力。

无锡荟聚现状:

业态结构失衡:2023 年无锡荟聚零售业态占比高达 60%(其中传统服装、化妆品占 40%),体验 / 服务类仅 25%,餐饮占 15%。对比新加坡乌节路(体验 / 服务类 40%)、东京表参道(45%),体验型业态占比低 15-20 个百分点,导致 “消费者逛店目的单一,停留时长短”。

情绪价值供给不足:通过 2023 年四季度 1000 份消费者调研(CEM 客户体验管理系统),无锡荟聚 “情绪价值供给指数” 仅 3.2(满分 5 分),其中 “情感连接”(2.8 分)、“社交价值”(3.0 分)、“自我表达”(3.1 分)三项核心维度得分均低于行业标杆(≥4.5 分)。具体表现为:亲子客群缺乏 “高质量互动场景”、年轻客群缺乏 “社交分享载体”、白领客群缺乏 “身心放松空间”。

数据对标表(2023 年):

评估指标

无锡荟聚

新加坡乌节路

东京表参道

行业标杆值

无锡荟聚差距分析

零售业态占比

60%

45%

40%

≤45%

传统零售占比过高,体验型零售缺失

体验 / 服务类占比

25%

40%

45%

≥40%

健康、宠物、文化等新兴服务空白

餐饮占比

15%

15%

15%

15%

占比合理,但体验型餐饮占比不足 30%

情绪价值供给指数

3.2

4.8

5.1

≥4.5

缺乏情感共鸣场景与社交互动载体

消费者平均停留时长

4 小时

6.5 小时

7 小时

≥6 小时

体验场景不足导致停留意愿低

复购率(月均)

1.2 次

2.1 次

2.3 次

≥2 次

情绪记忆薄弱,消费者复购动力不足

2. 优化逻辑:构建 “情绪需求 - 场景设计 - 服务交付” 闭环

核心逻辑拆解:

从 “功能满足” 到 “情绪共鸣”:传统商业的核心是 “卖商品 / 服务”,而新商业的核心是 “卖情绪体验”—— 例如无锡荟聚需从 “提供亲子玩具” 升级为 “创造亲子共同成长的记忆”,从 “销售咖啡” 升级为 “提供社交分享的空间”。

从 “单一业态” 到 “场景组合”:情绪价值的传递需依赖 “多业态协同”,而非单一业态。例如 “健康疗愈” 需求,需通过 “瑜伽体验 + 健康餐饮 + 疗愈商品” 的组合场景实现,而非仅引入一家瑜伽馆。

实施路径三步法:

步骤

核心动作

实施工具 / 方法

案例参考(上海新天地)

1

消费者情绪需求洞察

大数据分析(会员消费行为 + 社交媒体舆情)+ 焦点小组访谈

通过分析发现 “白领疗愈需求”,引入冥想空间与轻食

2

情绪需求转化为场景设计

场景画布工具(用户画像 - 情绪痛点 - 场景解决方案)

将 “社交需求” 转化为 “露天电影 + 市集” 周末场景

3

场景落地与服务流程再造

服务蓝图设计(售前引流 - 售中体验 - 售后回访)

为 “宠物友好场景” 设计 “宠物寄存 - 专属餐食 - 拍照打卡” 全流程

(二)业态配比优化建议:分层落地,填补新兴业态空白

1. 业态配比结构调整:2024-2025 年分阶段目标

总体优化目标:

业态类型

2023 年占比

2024 年目标占比

2025 年目标占比

核心调整方向

零售业态

60%

45%

40%

缩减传统零售,增加体验型零售(如家居体验、文创)

体验 / 服务业态

25%

35%

45%

新增健康、宠物、文化三大细分业态,优化现有亲子

餐饮业态

15%

20%

20%

升级为体验型餐饮(主题餐厅、互动餐饮)

分阶段实施路径:

第一阶段(2024Q1-Q2):基础调整期

零售端:淘汰 10 家低效传统服装品牌(销售额低于行业均值 30%),引入 5 家体验型零售(如宜家生活体验馆、文创集合店),零售占比从 60% 降至 52%;

体验端:新增 “健康疗愈角”(临时空间)与 “宠物友好试点区”,体验 / 服务类占比从 25% 提升至 28%;

餐饮端:引入 3 家体验型餐饮(如亲子主题餐厅、互动式铁板烧),餐饮占比从 15% 提升至 17%。

第二阶段(2024Q3-Q4):快速拓展期

零售端:再淘汰 8 家传统零售品牌,引入 3 家首店型零售(如茑屋书店文创区),零售占比降至 45%;

体验端:正式落地 “健康疗愈专区”“宠物乐园”“文化策展空间”,体验 / 服务类占比提升至 35%;

餐饮端:引入 2 家高端体验餐饮(如日式怀石料理、星空主题餐厅),餐饮占比稳定在 20%。

第三阶段(2025Q1-Q4):优化成熟期

零售端:体验型零售占比提升至零售总额的 40%(如家居定制体验、个性化美妆服务),零售占比降至 40%;

体验端:深化三大新兴业态运营(如健康疗愈推出定制课程、文化策展引入 IP 合作),体验 / 服务类占比提升至 45%;

餐饮端:体验型餐饮占比达餐饮总额的 60%,形成 “早咖 - 午简餐 - 晚正餐 - 深夜小食” 全时段体验。

预期效益测算:

坪效提升:体验型业态占比提升至 35% 后,整体坪效预计从 3.2 万元 /㎡/ 年提升至 3.84 万元 /㎡/ 年(增长 20%);

客流转化:服务型业态的客流量转化率(进店 - 消费)从零售业态的 18% 提升至 43%(增长 25%);

停留时长:情绪价值供给指数提升至 4.5 后,消费者平均停留时长从 4 小时增加至 5.2 小时(增长 30%),复购率从 1.2 次 / 月提升至 1.8 次 / 月(增长 50%)。

2. 新增新兴细分业态:三大赛道填补情绪价值空白

2.1“健康疗愈”业态:瞄准白领“身心放松”需求

市场机遇:云阿云智库・商业地产项目组发布《2023 中国健康消费报告》显示,健康消费市场规模达 10.8 万亿元,年增速 15%,其中 “非医疗类疗愈体验”(如冥想、瑜伽、芳香疗法)消费增长达 25%,无锡作为长三角白领聚集城市,该需求尚未被充分满足 ——2023 年无锡白领群体 “周末疗愈消费” 调研显示,78% 的受访者表示 “愿意为专业疗愈服务付费,但本地缺乏优质场景”。

实施路径:

业态组合设计:

业态细分

品牌引入示例

空间规模

核心体验内容

客群定位

专业疗愈服务

艾维庭(高端 SPA)、美丽田园(皮肤管理)

300-500㎡

定制化 SPA、芳香疗法、冥想课程

25-45 岁白领女性

轻疗愈体验空间

兰灥静修堂(本地养生品牌)

200㎡

15 分钟快速冥想、穴位按摩体验、养生茶品鉴

全客群(主打白领)

健康餐饮配套

Wagas(轻食)、% Arabica(咖啡)

150㎡

低卡轻食、养生沙拉、功能性饮品(如助眠茶)

全客群

服务流程再造:

售前:通过会员 APP 推送 “疗愈需求测评”,根据结果推荐适合的服务(如 “压力大” 推荐冥想课程,“皮肤干燥” 推荐 SPA);

售中:提供 “疗愈专属动线”(从入口到体验区全程引导,避免嘈杂),体验过程中播放定制化白噪音(如太湖风声、竹林雨声);

售后:赠送 “疗愈小礼包”(如精油小样、养生食谱),7 天后回访体验反馈,形成 “需求 - 体验 - 反馈” 闭环。

预期效果:

客流:“健康疗愈” 专区日均客流量达 300 人,年客流量 10.8 万人次,占商场总客流的 8%;

消费:客单价达 200-500 元(专业服务)、50-100 元(轻体验),年营收达 2500 万元;

带动效应:带动周边健康食品、养生用品销售额增长 35%,白领客群周末停留时长增加 40 分钟。

2.2“宠物友好”业态:抓住“宠物经济”爆发红利

市场机遇:2023 年中国宠物经济市场规模达 3000 亿元,年增速 20%,其中 “宠物友好商业空间” 需求激增 —— 美团数据显示,2023 年 “宠物友好餐厅” 搜索量同比增长 280%,但无锡现有商业项目中,仅 15% 提供基础宠物友好服务(如拴狗绳),缺乏系统化场景。无锡荟聚 2023 年会员数据显示,35% 的家庭客群饲养宠物,其中 80% 表示 “希望商场能提供宠物互动场景”。

实施路径:

业态组合设计:

业态细分

品牌引入示例

空间规模

核心体验内容

客群定位

宠物友好餐饮

宠物主题咖啡馆(如爪爪咖啡)

200㎡

宠物专属餐食(如无盐鸡胸肉)、人宠共用餐区

宠物主人家庭

宠物服务中心

宠物体检、洗护、美容店

150㎡

免费基础洗护、宠物健康咨询、定制化美容服务

宠物主人

宠物互动乐园

自营 “荟聚宠物乐园”

300㎡

分区玩耍(小型犬 / 大型犬)、宠物障碍赛、拍照打卡点

宠物主人家庭

场景细节设计:

动线:设置 “宠物友好动线”(避开儿童游乐区、餐饮后厨),地面铺设防滑材质,每隔 50 米设置 “宠物拾便箱”(含垃圾袋、消毒湿巾);

设施:提供 “宠物临时寄存柜”(带通风、饮水功能)、“宠物推车租赁”(方便携带小型宠物);

活动:每月举办 “宠物主题日”(如宠物时装秀、领养活动),联合本地宠物协会推出 “文明养宠” 公益宣传。

预期效果:

客流:“宠物友好” 业态日均客流量达 250 人(含宠物主人及围观客群),宠物主人家庭客群占比从 35% 提升至 50%;

消费:宠物服务客单价 80-200 元,餐饮客单价 60-120 元,年营收达 1200 万元;

品牌影响力:相关社交媒体曝光量超 5000 万次,成为无锡 “宠物友好商业标杆”,吸引周边城市宠物主人专程到访。

2.3“文化策展”业态:打造“城市文化打卡地”

市场机遇:2023 年中国文化消费市场年增速达 18%,其中 “互动式文化体验” 需求增长 25%,Z 世代是核心消费群体(占比 70%)。无锡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惠山泥人、无锡酱排骨等非遗资源,但缺乏 “年轻化、互动化” 的商业转化场景 ——2023 年无锡年轻客群调研显示,80% 的受访者表示 “愿意为本地文化体验付费,但现有场景太传统”。

实施路径:

业态组合设计:

业态细分

品牌引入示例

空间规模

核心体验内容

客群定位

文化策展空间

茑屋书店生活方式版、本地非遗体验馆

500㎡

无锡非遗展(惠山泥人互动制作)、当代艺术展、主题市集

全客群(主打 Z 世代)

文化零售配套

文创集合店(如故宫文创)

200㎡

无锡文化 IP 衍生品(如太湖主题文具、泥人玩偶)

全客群

文化体验活动

自营 “荟聚文化工坊”

150㎡

非遗手作课程(泥人彩绘、苏绣)、文化讲座

家庭客群、Z 世代

运营模式创新:

IP 合作:与无锡文旅局合作,打造 “无锡文化 IP 联名展”(如 “太湖帆影” 艺术展、“惠山泥人新国潮” 展),每季度更新 1 次;

互动体验:引入 “数字文化技术”,如 AR 扫描惠山泥人可观看制作过程,VR 体验 “古代无锡城”;

社交传播:设置 “文化打卡点”(如非遗主题装置),消费者分享社交平台可获 “文化体验券”(抵扣手作课程费用)。

预期效果:

客流:“文化策展” 业态日均客流量达 400 人,年客流量 14.6 万人次,Z 世代客群占比从 22% 提升至 45%;

消费:文化体验课程客单价 80-150 元,文创商品客单价 50-100 元,年营收达 1800 万元;

城市影响力:成为无锡 “文化商业融合标杆”,年均接待政府及商业考察团 30 + 次,带动商场整体文化属性认知度提升 60%。

案例参考:上海 TX 淮海通过 “文化策展 + 零售” 模式,引入 “茑屋书店快闪店” 与 “当代艺术展”,Z 世代客群占比从 35% 提升至 55%,年客流量增长 40%,验证了文化策展业态对年轻客群的吸引力与商业转化能力。

(三)品牌焕新路径:三大策略构建差异化品牌矩阵

1. 淘汰低效品牌,引入首店、旗舰店、概念店:提升品牌质量与稀缺性

低效品牌汰换标准与流程

汰换标准(2024 年):

汰换维度

具体指标

示例(需汰换品牌)

销售效率

连续 6 个月坪效低于行业均值 30%,且无改善趋势

某传统服装品牌,坪效 1.2 万元 /㎡/ 年(行业均值 1.7 万元)

客流贡献

连续 3 个月日均客流量低于所在楼层均值 40%

某化妆品专柜,日均客流 20 人(楼层均值 35 人)

品牌活力

近 1 年无新品更新、无营销活动、会员复购率低于 10%

某家居饰品品牌,年新品更新率 5%(行业均值 20%)

定位匹配度

与 “全球生活方式聚合体” 定位匹配度低于 50%

某低端折扣零售品牌,与健康、文化等新兴业态无联动

汰换流程:

第一步(季度评估):运营部联合招商部,基于销售、客流、会员数据,生成 “品牌健康度报告”,筛选低效品牌名单;

第二步(沟通协商):与低效品牌沟通汰换原因,提供 “过渡期支持”(如协助清库存、推荐其他商业项目);

第三步(空铺招商):提前 3 个月启动空铺招商,确保 “汰换 - 引入” 无缝衔接,避免空铺周期超过 1 个月。

2024 年汰换目标:计划淘汰 15-20 个低效品牌,主要集中在传统服装(8-10 个)、低端零售(4-6 个)、同质化餐饮(3-4 个),空铺填补率达 100%。

首店、旗舰店、概念店引入策略:

引入标准:

首店:优先选择 “无锡首店”“江苏首店”,品牌需具备 “体验性”(如 MUJI Diner 的餐饮 + 零售融合)、“文化性”(如茑屋书店的生活方式属性);

旗舰店:选择在行业内具有标杆地位的品牌,需提供 “专属产品”(仅在旗舰店销售)、“定制服务”(如 D2Y 的个性化定制);

概念店:聚焦 “创新模式”,如 “可持续概念店”“数字体验概念店”,需与无锡荟聚新兴业态(健康、文化)形成联动。

2024 年引入目标与案例:

品牌类型

引入数量

代表品牌示例

核心亮点

预期效益

无锡 / 江苏首店

10-15 家

MUJI Diner(江苏首店)

餐饮 + 零售融合,提供 “简约生活” 主题餐食

首月客流量 5 万人次,客单价 120 元,带动周边零售增长 25%



茑屋书店生活方式版(无锡首店)

图书 + 咖啡 + 文创 + 文化活动,打造 “城市文化客厅”

首月客流量 8 万人次,销售额 1500 万元,Z 世代占比 60%

旗舰店

5-8 家

有颗树(可持续内衣旗舰店)

提供 “内衣定制服务”,展示可持续面料研发成果

坪效提升至 4 万元 /㎡/ 年,会员复购率 35%



D2Y(个性化定制旗舰店)

消费者可自主设计服装、配饰,现场制作

日均客流量 300 人,客单价 200 元,社交传播曝光 1000 万次

概念店

3-5 家

绿色生活概念店(自营)

整合可持续品牌,提供 “旧物改造 + 环保课程”

年客流量 12 万人次,带动可持续产品销售增长 40%

案例参考:上海陆家嘴中心通过 “首店引入计划”,2023 年落地 25 家首店,其中 MUJI Diner 首月客流量突破 6 万人次,客单价 130 元,带动商场整体销售额增长 22%,验证了首店对客流与销售的拉动作用。

2. 打造 “荟聚自有 IP”:从“商业空间”到“生活方式品牌” 的跃迁

2.1“Green Hub”可持续生活品牌:构建“可持续消费生态圈”

IP 定位:无锡荟聚专属的 “可持续生活解决方案提供商”,整合 “衣、食、住、行、用” 五大维度,传递 “低碳、环保、循环” 的生活理念,区别于单一品牌的可持续产品销售,形成 “体验 + 消费 + 社交” 的闭环。

实施路径(2024 年):

IP 视觉与体系搭建(Q1):

视觉识别:设计 “Green Hub” 专属 LOGO(以 “绿叶 + 循环箭头” 为核心元素)、色彩体系(绿色为主色调,搭配大地色),统一应用于门店、宣传物料、会员体系;

会员体系:推出 “Green Hub 会员”,与无锡荟聚现有会员体系打通,会员可通过环保行为(如自带购物袋、参与旧物回收)积累 “绿色能量”,兑换专属权益(如免费环保课程、可持续产品折扣)。

线下体验店落地(Q2):

空间设计:在 1 楼核心位置设立 300㎡“Green Hub 体验店”,划分 “产品展示区”(可持续品牌集合)、“互动体验区”(旧物改造工坊)、“文化传播区”(环保主题展览);

品牌合作:引入 20 + 家可持续品牌,包括 “有颗树”(内衣)、“Allbirds”(鞋履)、“网易严选”(家居)、“植物医生”(美妆),签订 “联合运营协议”,共同策划环保主题活动。

线上线下联动运营(Q3-Q4):

线上平台:上线 “Green Hub 小程序”,提供 “环保知识科普”“旧物回收预约”“绿色活动报名” 功能,会员可实时查看 “绿色能量” 余额与消费记录;

主题活动:每月举办 “Green Hub 环保日”(如 “旧衣改造大赛”“低碳生活讲座”),每季度举办 “可持续生活节”(邀请环保 KOL、品牌代表分享,展示可持续创新产品);

公益联动:与无锡本地环保组织(如太湖保护协会)合作,每季度开展 “公益环保行动”(如太湖沿岸垃圾清理、植树活动),“Green Hub” 会员参与可获双倍 “绿色能量”。

盈利模式:

产品销售分成:与入驻可持续品牌约定销售额分成(8%-12%),核心利润来源;

体验服务收费:旧物改造课程、环保工作坊等体验项目收费(50-200 元 / 人);

品牌合作收入:为可持续品牌提供 “Green Hub 联名推广” 服务(如联名产品开发、主题活动赞助),收取合作费用。

预期效果:

客流:2024 年 “Green Hub” 总客流量达 20 万人次,占商场总客流的 6%;

销售:可持续产品销售额达 5000 万元,带动无锡荟聚整体可持续品类销售占比从 5% 提升至 15%;

品牌影响力:“Green Hub” 相关社交媒体曝光量超 2 亿次,成为长三角 “可持续商业 IP” 标杆,吸引 5 + 家其他城市商业项目寻求合作。

2.2“Family Lab”亲子 IP:打造“家庭共同成长空间”

IP 定位:无锡荟聚专属的 “亲子生活方式品牌”,聚焦 “3-12 岁儿童成长” 与 “家长社交需求”,区别于传统亲子乐园的 “单一娱乐”,提供 “职业体验 + 教育科技 + 家长沙龙” 的多维服务,成为 “家庭周末首选目的地”。

实施路径(2024 年):

IP 空间落地(Q1-Q2):

空间设计:在 3 楼划分 800㎡“Family Lab 体验区”,包括 “职业体验城”(10 + 个职业场景)、“教育科技区”(VR 教育、AI 互动设备)、“家长沙龙区”(咖啡 + 休憩 + 社交);

项目引入:与无锡本地教育机构合作,引入 “儿童职业体验课程”“AI 编程启蒙课”,确保体验项目的专业性与教育性。

会员与运营体系搭建(Q3):

会员体系:推出 “Family Lab 家庭会员”,包含 “儿童成长档案”(记录体验经历、学习成果)、“家长社交圈”(按孩子年龄段分组)、“专属权益”(免费体验次数、课程折扣);

活动运营:每周举办 “亲子主题活动”(如 “小小厨师日”“科学实验周”),每月举办 “家长沙龙”(如 “亲子沟通技巧”“儿童心理讲座”),每季度举办 “家庭文化节”(如 “亲子才艺大赛”“家庭露营日”)。

线上延伸服务(Q4):

线上平台:上线 “Family Lab 小程序”,提供 “活动报名”“课程预约”“家长交流” 功能,推出 “亲子成长指南” 专栏(邀请教育专家撰写);

衍生服务:推出 “Family Lab 定制服务”,如 “儿童生日派对策划”“家庭亲子摄影”,与第三方合作提供 “课后托管”“兴趣班” 服务,形成 “线下体验 + 线上服务 + 衍生消费” 的闭环。

盈利模式:

体验与课程收费:职业体验(80 元 / 次)、教育课程(300-500 元 / 系列),核心利润来源;

会员费收入:“Family Lab 年费会员”(1980 元 / 年),提供免费体验、专属活动、课程折扣等权益;

衍生服务收入:生日派对策划(2000-5000 元 / 场)、亲子摄影(1000-3000 元 / 套)等。

预期效果:

客流:2024 年 “Family Lab” 总客流量达 30 万人次,家庭客群占比从 65% 提升至 75%;

收入:年营收达 2000 万元,其中会员费收入占比 30%,体验与课程收入占比 50%;

客户粘性:家庭会员月均到店 2.5 次,复购率达 40%,家长满意度评分 4.8 分(满分 5 分)。

3. 与英格卡供应链协同,引入宜家创新业态:依托集团资源强化差异化

协同优势:英格卡集团作为宜家母公司,拥有 “家居产品研发、供应链管理、生活方式运营” 的全链条资源,无锡荟聚可通过与宜家的深度协同,引入市场稀缺的 “家居体验 + 生活服务” 创新业态,区别于其他商业项目的常规业态组合。

协同模式与实施路径(2024 年):

IKEA Planning Studio(家居规划工作室):Q2 落地

业态定位:为消费者提供 “个性化家居解决方案”,区别于宜家传统门店的 “产品陈列”,聚焦 “空间规划 + 定制服务”,适合小户型、租房人群及家居改造需求者;

服务内容:

免费咨询:消费者可携带户型图到店,与宜家设计师沟通需求,获取初步规划方案;

定制服务:提供 “付费定制服务”(300-1000 元 / 套方案),设计师上门测量,出具详细效果图与产品清单,消费者可直接通过工作室购买宜家产品并预约安装;

主题体验:每月举办 “家居改造沙龙”(如 “小户型收纳技巧”“租房改造方案”),邀请宜家设计师分享经验;

协同资源:共享宜家设计师团队、产品数据库、安装服务体系,确保服务专业性与效率。

二手家具回收站:Q3 落地

业态定位:打造 “家具循环利用平台”,消费者可将闲置宜家家具(或其他品牌家具)送至回收站,由专业人员评估、清洁、修复后,通过 “宜家二手平台” 销售或捐赠,传递 “可持续家居” 理念;

运营模式:

回收流程:消费者提前通过小程序预约回收,工作人员上门评估(免费),符合条件的家具免费回收,消费者可获 “宜家购物券”(按家具价值的 10%-20%);

二手销售:修复后的家具在回收站设立 “二手展示区”,按原价的 30%-50% 销售,同时在宜家线上二手平台同步上架;

公益捐赠:无法销售的家具(如轻微破损)捐赠给无锡本地公益组织(如养老院、留守儿童之家),并向消费者反馈捐赠情况;

协同资源:共享宜家修复技术、物流团队,与宜家 “可持续发展部门” 联合制定回收标准与流程。

宜家生活体验馆:Q4 落地

业态定位:整合 “宜家家居、餐饮、生活服务”,打造 “沉浸式生活方式体验空间”,区别于传统宜家门店的 “大而全”,聚焦 “小而精” 的场景化体验;

空间设计:划分 “客厅体验区”“卧室体验区”“厨房体验区”,每个区域按 “不同生活场景”(如 “单身公寓”“三口之家”)布置,消费者可触摸、体验所有产品;

特色服务:

餐饮融合:在体验馆内设置 “宜家轻食区”,提供 “家居主题餐食”(如 “厨房料理体验套餐”,消费者可在体验区厨房制作简餐);

会员专属:宜家会员可在体验馆享受 “免费家居保养服务”(如家具清洁、小破损修复);

活动联动:与 “Green Hub” 合作,举办 “可持续家居主题活动”(如 “环保家居材料展示”“旧家具改造工作坊”)。

案例参考:瑞典斯德哥尔摩宜家门店通过 “IKEA Planning Studio”,2023 年服务客户 1.2 万人次,定制服务转化率达 45%,带动周边宜家门店销售额增长 18%;哥本哈根宜家二手家具回收站年回收家具 5000 + 件,二手销售占比达宜家总销售额的 5%,可持续品牌形象认知度提升 30%。

预期效果:

客流:宜家创新业态年总客流量达 15 万人次,其中 IKEA Planning Studio 日均客流量 200 人,二手家具回收站月均回收家具 100 件;

销售:带动宜家产品在无锡荟聚的销售额增长 20%,IKEA Planning Studio 定制服务收入达 800 万元 / 年;

品牌协同:强化无锡荟聚 “可持续 + 生活方式” 的定位,与宜家共同打造 “商业 + 家居” 协同标杆,吸引长三角地区消费者专程到访。

数据来源:北京云阿云智库・商业地产项目数据库

   关注 42    返回
商业地产案例分析-无锡荟聚中心项目(五)
商业地产案例分析-无锡荟聚中心项目(三)
 
 
关注官方手机微站
  
   
 
公司简介      咨询热线:13811016198(段小丽)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网站版权归  【北京云阿云互联网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所有      技术支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