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地产投资在中国(1980s-2025)
原创 李桂松 李嘉仪 云阿云智库•海外资产日本
编者按:日本深度参与了中国城市建设与房地产行业转型。本报告基于 40 余年的历史维度,系统梳理日本地产投资在中国的发展脉络、战略特征、区域布局及行业影响,结合 2025 年最新动态,预判未来投资趋势,为行业研究与市场决策提供参考。全文12000余字,由云阿云智库•海外资产日本课题组原创出品。
作者:李桂松 | 北京云阿云智库平台理事长
作者:李嘉仪 | 北京云阿云智库平台金融院长
目录
序章 研究背景与核心框架
(一)研究缘起
(二)核心研究框架
(三)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历史演进:四阶段投资历程与特征变迁
(一)起步期(1980s):涉外服务与技术输出(1983-1990)
(二)扩张期(1990s-2000s):市场化浪潮与规模扩张(1991-2010)
(三)调整期(2010s):政策调控与战略收缩(2011-2020)
(四)转型期(2020s 至今):存量时代与价值重构(2021-2025)
二、投资主体:三类核心主体的战略差异与布局逻辑
(一)综合不动产开发商:全产业链布局与长期持有
(二)专业开发商:细分领域深耕与技术输出
(三)金融机构:资本赋能与存量盘活
三、区域布局:四大经济圈的差异化投资特征
(一)长三角:核心聚集区与全产业链布局
(二)环渤海:涉外服务与工业地产聚焦
(三)珠三角:商业地产与跨境合作
(四)中西部:新兴市场与城市更新
四、投资领域:从增量开发到存量运营的多元化拓展
(一)住宅开发:从涉外到高端的产品升级
(二)商业地产:持有运营与 IP 输出
(三)产业园区:产业配套与产城融合
(四)养老地产:技术赋能与模式创新
(五)存量资产:不良资产重整与城市更新
五、政策互动:中国外资政策演变与日本投资战略调整
(一)中国房地产外资政策演变(1980s-2025)
(二)日本对华地产投资的政策适应策略
(三)2025 年外资购房新政的影响预判
六、影响评估:经济效应、行业贡献与潜在挑战
(一)经济与社会效应
(二)日本企业面临的核心挑战
七、未来趋势:2025-2030 年投资方向与模式创新
(一)核心投资方向
(二)模式创新趋势
(三)风险与应对
八、结论 日本地产投资在中国的历史启示与未来展望
(一)历史启示
(二)未来展望
日本地产投资在中国(1980s-2025)
李桂松 李嘉仪
2025年11月23日星期日
序章 研究背景与核心框架
(一)研究缘起
自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启动以来,日本资本作为最早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外资力量之一,其投资历程贯穿了中国房地产市场化的全周期。从早期的涉外住宅开发到近年的存量资产盘活,日本地产企业以技术输出、合资合作、金融赋能等多元模式,深度参与了中国城市建设与房地产行业转型。本报告基于 40 余年的历史维度,系统梳理日本地产投资在中国的发展脉络、战略特征、区域布局及行业影响,结合 2025 年外资购房政策放开等最新动态,预判未来投资趋势,为行业研究与市场决策提供参考。
(二)核心研究框架
本报告采用“历史演进 - 主体解构 - 空间布局 - 领域拓展 - 政策互动 - 影响评估 - 趋势预判”七个维度分析框架:
1.历史维度:按 “起步期(1980s)- 扩张期(1990s-2000s)- 调整期(2010s)- 转型期(2020s 至今)” 四阶段划分
2.主体维度:涵盖日本综合房企、专业开发商、金融机构三大投资主体
3.空间维度:聚焦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及中西部核心城市的差异化布局
4.领域维度:解析住宅、商业地产、产业园区、养老地产、存量资产五大投资领域
5.政策维度:梳理中国房地产外资政策与日本对华投资战略的互动关系
6.影响维度:评估投资对中国城市建设、行业升级及区域经济的双重效应
7.趋势维度:结合 2025 年政策新政与市场变化,预判未来投资方向与模式创新
(三)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核心数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对华投资统计、日本房企年度财报、中国住建部外资房地产备案数据、第三方咨询机构(仲量联行、戴德梁行)行业报告等。
2.案例选取:覆盖三菱地所、三井不动产、住友不动产、大和房屋、欧力士等 20 家日本头部企业,40 余个标杆项目等。
3.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数据对比法、政策解读法等。
一、历史演进:四阶段投资历程与特征变迁
(一)起步期(1980s):涉外服务与技术输出(1983-1990)
1.时代背景
①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外资准入限制较多,房地产市场以计划经济为主导,涉外住宅需求集中于外籍人士及在华外资企业。
②日本经济处于泡沫经济高峰期,国内资本过剩,亟需海外投资渠道;同时,中日经贸关系升温,为地产投资奠定基础。
2.核心特征:技术输出 + 合资试点
①投资主体:以日本综合建筑商为主,代表企业包括大和房屋、藤田建设等。
②投资领域:聚焦涉外住宅、酒店及配套商业,服务在华日资企业员工及外籍人士。
③合作模式:多采用 “技术输出 + 中方合作” 模式,规避政策限制,依托中方资源获取土地与资质。
④资金规模:单项目投资额多在 1-5 亿日元,以中小型项目为主,累计投资规模不足 100 亿日元。
3.标杆项目解析
①上海虹桥别墅(Hong Qiao Villas,1986):大和房屋在中国的首个住宅项目,占地面积约 2.3万平方米,总户数 32 户,定位高端涉外别墅,采用日本预制装配式建筑技术,成为 80 年代上海涉外住宅的标杆,租金水平达同期本地住宅的 10 倍以上
②大连民航大厦(Dalian Royal Hotel,1988):大和房屋与大连民航局合资建设,总建筑面积 3.8 万平方米,集酒店、办公、商业于一体,是东北地区首个引入日本酒店管理标准的综合体项目,投资额 8 亿日元,年均回报率达 8.2%
(二)扩张期(1990s-2000s):市场化浪潮与规模扩张(1991-2010)
1.时代背景
①1998 年中国房改启动:房地产市场化加速,土地出让制度改革为外资进入提供契机。
②2001 年中国加入 WTO:外资准入政策放宽,《外商投资房地产企业管理办法》出台,规范外资投资流程。
③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后:国内地产市场低迷,日本房企加速海外布局,中国成为核心目的地。
2.核心特征:多元化布局 + 合资深耕
①投资主体:从建筑商扩展至综合不动产企业,三井不动产、三菱地所、住友不动产等头部房企陆续进入。
②投资领域:从涉外住宅拓展至商品住宅、商业综合体、产业园区,形成多元化布局
③合作模式:以合资为主,与万科、远洋、凯德等国内房企或外资平台合作,获取土地与市场渠道。
④资金规模:单项目投资额提升至 10-50 亿日元,2007 年日本对华地产投资规模达峰值 346.26 亿日元(约 28.995 亿人民币)
3.区域与项目扩张
区域聚焦:以上海、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为核心,向苏州、大连、青岛等日资企业集中城市延伸
标杆项目:
①上海环球金融中心(2008):三井不动产参与投资建设,总投资额超 1000 亿日元,楼高 492 米,是当时上海第一高楼,体现日本房企在超高层商业地产领域的技术与资金实力。
②苏州工业园区日资配套住宅(2005):大和房屋与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合作,开发总面积 74.694 平方米的住宅项目,总户数 967 户,专为园区内 600 余家日资企业员工提供居住服务,累计销售额达 300 亿日元
③广州中国星辉广场(2007):日本某投资集团收购 14 个预售写字楼单元,总面积 1320 平方米,2014 年处置 10 个单元实现盈利,剩余单元用于租赁,年均租金回报率达 4.5%
(三)调整期(2010s):政策调控与战略收缩(2011-2020)
1.时代背景
①中国房地产调控加剧:2010 年《关于规范外资投资房地产市场的通知》出台,加强外资购房限制,提高准入门槛。
②中国房地产进入白银时代:增量市场增速放缓,库存压力上升。
③日本经济缓慢复苏:部分房企回流国内市场,对华投资趋于谨慎。
2.核心特征:战略收缩 + 聚焦优势领域
①投资规模:日本对华地产投资连续三年下降,2014 年投资金额 32.1 亿美元,同比减少 25.9%,排名从第四位降至第五位。
②投资领域:收缩住宅开发业务,聚焦商业地产、产业园区等持有型物业,强调长期运营。
③合作模式:深化与国内头部房企的战略合作,如三菱地所与万科、旭辉的区域合作,降低市场风险。
④区域调整:集中于长三角核心城市,退出部分三四线城市项目。
3.转型案例
①三菱地所中国战略调整(2013-2020):2013 年成立三菱地所(上海)投资咨询有限公司,专注于长三角区域的商业地产与产业园区投资,与万科合作开发杭州萧山奥体万科中心、南通、无锡等多个住宅与写字楼项目,累计投资超 150 亿日元,持有北京钻石大厦等核心资产用于长期运营。
②东急不动产聚焦高端住宅(2015-2020):2007 年成立上海子公司,截至 2020 年在天津、上海、青岛等 9 个城市参与 10 个公寓开发项目,总建筑面积约 28.5 万平方米,总户数 2400 户,定位中高端改善型住宅,突出日本建筑的环保与宜居特性。
(四)转型期(2020s 至今):存量时代与价值重构(2021-2025)
1.时代背景
①中国房地产进入存量时代:城市更新、不良资产处置成为行业热点。
②2025 年中国放开外国人在华购房限制:取消非自用住宅投资禁令,简化审批手续,为外资地产投资松绑。
③日本央行持续宽松政策:日元贬值提升日本资本海外投资竞争力,中国核心城市资产吸引力增强。
2.核心特征:存量盘活 + 金融赋能 + 细分市场深耕
①投资领域:从增量开发转向存量资产盘活、养老地产、产业园区运营等细分领域。
②投资模式:引入日本 REITs 经验,采用 “金融 + 运营” 模式,如欧力士的不良资产重整基金。
③资金来源:多元化资金渠道,包括企业自有资金、银行贷款、跨境基金等。
④区域布局:向中西部核心城市延伸,如贵阳、昆明等,参与城市更新与不良资产处置。
3.标杆项目与模式创新
①欧力士昆明不良资产重整项目(2025):投资 5 亿美元设立重整基金,联合龙湖集团、东方资产等,盘活昆明俊发集团停滞项目,通过 “资金注入 + 运营赋能 + 债务化解” 模式,将烂尾楼转化为优质资产,预计项目复活后年租金回报率达 5.8%。
②木下健康养老地产布局(2023-2025):日本木下集团与阳光 100、中核绿城合作,在长沙、株洲落地健康住宅与社区健康管理中心,引入日本养老科技与服务标准,打造 “居家养老 + 社区服务” 模式,单个项目投资额约 3 亿人民币,服务覆盖 5000 + 老年群体。
③东京建物贵州合作项目(2024):日本东京建物与中国企业合作开发贵州某城市更新项目,投资额超 10 亿人民币,是日本投资者在贵州省的最大规模地产项目,聚焦商业与产业配套融合。
二、投资主体:三类核心主体的战略差异与布局逻辑
(一)综合不动产开发商:全产业链布局与长期持有
1.核心特征
①代表企业:三菱地所、三井不动产、住友不动产(日本三大综合不动产商)。
②资金实力:年营业收入均超 1 万亿日元,总市值超 2 万亿日元,具备长周期投资能力。
③核心优势:全产业链运营能力、商业地产开发与运营经验、跨境资源整合能力。
④投资逻辑:聚焦核心城市核心地段,以持有型物业为主,追求稳定现金流与资产增值。
2.三菱地所:长三角深耕与多元合作
①进入时间:2011 年正式布局中国。
②核心战略:“区域聚焦 + 伙伴合作”,以长三角为核心,与万科、凯德、旭辉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③重点项目:
一是苏州高新区产业园区(2022-2024):与凯德合作投资 15 亿元,占地约 10 万平方米,聚焦日资企业配套,入驻企业 600 余家,出租率达 92%;
二是北京钻石大厦(2021):与安狮资产共同收购,总建筑面积 8.6 万平方米,作为办公与商业综合体,年租金收入超 1.2 亿元人民币;
三是沈阳尚柏奥莱(2011):与香港新沣集团合作,总建筑面积 12 万平方米,是东北首个引入日本奥特莱斯运营模式的商业项目,年销售额超 8 亿元。
④财务表现:截至 2024 年,在华累计投资超 500 亿日元,持有资产估值达 800 亿日元,年均回报率 6.3%。
3.三井不动产:高端商业与城市地标
①核心优势:超高层商业地产开发、高端商业运营(如 LaLaport 购物中心)。
②中国布局:以上海、北京为核心,聚焦城市地标项目与高端商业综合体。
③代表项目:上海环球金融中心(联合开发)、北京三井大厦等,强调建筑技术与商业运营的融合。
④战略调整:2025 年后计划引入日本 J-REIT 模式,将在华持有型物业打包上市,提升资产流动性。
(二)专业开发商:细分领域深耕与技术输出
1.核心特征
①代表企业:大和房屋、东急不动产、藤田建设。
②核心优势:特定领域专业能力(如住宅开发、产业园区建设)、日本建筑技术与标准输出。
③投资逻辑:聚焦细分市场,以合资开发为主,强调产品差异化与技术赋能。
2.大和房屋:住宅开发先驱与区域拓展
①进入时间:1983 年(最早进入中国的日本房企之一)。
②发展历程:
1980s:涉外住宅开发(上海虹桥别墅、大连民航大厦)。
1990s-2000s:商品住宅与商业地产扩张(苏州工业园区住宅、无锡公寓项目)。
2010s 至今:高端住宅与产业配套(浙江别墅项目、绍兴工业化住宅制造)。
③核心项目:
一是浙江高档别墅项目(2010 启动):投资额 300 亿日元,建设 250-300 平米别墅数百户,售价 760-3040 万元 / 套,瞄准富裕阶层。
二是宝业大和工业化住宅制造基地(2013):与宝业集团合资,在绍兴建设工业化住宅生产线,年产能 1000 套,推广日本预制装配式建筑技术。
④区域布局:覆盖上海、大连、苏州、无锡、绍兴等 10 余个城市,累计开发项目超 30 个,总建筑面积超 500 万平方米。
3.东急不动产:高端公寓聚焦与精细化运营
①战略定位:专注中高端公寓开发,突出日本住宅的环保、节能与宜居特性。
②中国布局:2007 年成立上海子公司,截至 2025 年在 9 个城市开发 10 个项目,总建筑面积 28.5 万平方米,总户数 2400 户。
③产品特色:引入日本 “全生命周期住宅” 理念,注重空间利用率与人性化设计,配套日式物业服务。
④财务表现:在华项目平均去化率达 85%,售价较同区域竞品高出 15-20%,溢价主要来自技术与品牌加持。
(三)金融机构:资本赋能与存量盘活
1.核心特征
代表企业:欧力士集团、日本生命保险、三井住友信托银行。
核心优势:低成本资金、金融产品设计能力、风险管控能力。
投资逻辑:以财务投资为主,聚焦存量资产、不良资产等收益型项目,通过金融工具提升投资回报率。
投资模式:设立跨境基金、参与资产证券化、提供项目融资等。
2.欧力士集团:“金融 + 产业” 的存量掘金者
①企业定位:日本最大非银行金融机构,世界 500 强,2026 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 1072.88 亿日元。
②中国战略:“左手新兴产业,右手存量资产”,双线布局:
一是存量资产领域:设立 5 亿美元不良资产重整基金,参与昆明、上海等城市的烂尾楼盘活,采用 “GP+LP” 模式,联合本土运营方与金融机构
二是产业投资领域:与青岛海发集团成立 60 亿元合资公司,布局新能源与数字经济,为地产投资奠定产业基础
③核心能力:逆周期投资经验(经历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复杂资产处置能力、资源整合能力
④标杆案例:恒大香港布力径别墅抵押融资(2023),向恒大提供 21 亿港元融资,以不动产抵押为担保,体现其在特殊机会投资领域的专业性
三、区域布局:四大经济圈的差异化投资特征
(一)长三角:核心聚集区与全产业链布局
1.布局特征
①核心城市:上海、苏州、无锡、杭州、南京、绍兴。
②投资密度:日本对华地产投资的 60% 集中于长三角,上海占比达 35%。
③投资领域:覆盖住宅、商业地产、产业园区、养老地产、存量资产全领域。
④驱动因素:日资企业聚集(苏州高新区 600 余家日资企业)、经济发达、消费能力强、政策支持。
2.上海:标杆项目与金融创新高地
①核心区域:陆家嘴、虹桥商务区、徐汇滨江。
②投资主体:三菱地所、三井不动产、东急不动产、欧力士等。
③代表项目:
一是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三井不动产参与):超高层商业综合体,象征日本资本在上海高端地产市场的影响力。
二是三菱地所上海子公司总部(2013):统筹长三角项目投资,累计管理资产超 300 亿日元。
三是欧力士上海存量资产基金(2024):规模 10 亿美元,专注上海核心区域写字楼与商业地产并购。
④发展趋势:2025 年外资购房政策放开后,上海核心豪宅市场成为日本资本新热点,对标东京麻布台之秋(单价 100 万人民币 / 平米),上海核心区域豪宅存在估值修复空间。
3.苏州:日资高地与产业配套核心
①布局逻辑:依托苏州工业园区的日资企业集群,聚焦产业配套住宅与商业。
②代表项目:
一是苏州奕欧来奥特莱斯(三菱地所参与):长三角知名奥特莱斯,年客流量超 1000 万人次。
二是大和房屋苏州工业园区住宅项目:总建筑面积 7.7 万平方米,为园区日资企业员工提供居住服务。
③投资规模:累计吸引日本地产投资超 200 亿日元,形成 “产业 - 住宅 - 商业” 的完整配套体系。
(二)环渤海:涉外服务与工业地产聚焦
1.布局特征
①核心城市:北京、大连、天津、青岛。
②投资领域:工业地产、涉外住宅、商业综合体。
③驱动因素:港口城市优势、日资制造业聚集、政策支持(如天津自贸区)。
2.北京:高端商业与存量资产
①代表项目:
一是北京钻石大厦(三菱地所 + 安狮资产):城市更新项目,原远洋资本持有,2021 年被三菱地所收购,总建筑面积 8.6 万平方米,年租金收入超 1.2 亿元。
二是三井不动产北京写字楼项目:位于 CBD 核心区,聚焦日资企业办公需求。
②发展趋势:2025 年后,北京核心区域存量写字楼与商业地产成为日本资本并购热点,预计年投资额增长 15% 以上。
3.大连:东北门户与早期布局重点
①布局历史:80 年代起成为日本地产投资东北核心城市,依托港口与日资制造业
②代表项目:大连民航大厦(大和房屋,1988)、大连日资工业配套园区
③投资特征:以工业地产与配套住宅为主,近年来逐步向商业地产转型
(三)珠三角:商业地产与跨境合作
1.布局特征
①核心城市:广州、深圳、珠海
②投资领域:商业地产、跨境电商配套、高端住宅
③驱动因素:粤港澳大湾区规划、跨境贸易优势、消费市场活跃
2.广州:商业地产与资产处置
①代表项目:广州中国星辉广场(日本投资集团,2007),收购 14 个写字楼单元,部分处置后剩余单元用于租赁,年均回报率 4.5%
3.发展趋势:2025 年后,深圳、广州核心区域商业地产成为日本资本新目标,预计跨境基金参与度提升
(四)中西部:新兴市场与城市更新
1.布局特征
核心城市:贵阳、昆明、长沙、株洲
投资领域:城市更新、不良资产处置、养老地产
驱动因素:政策支持(西部大开发)、资产价格优势、人口红利
2.昆明:不良资产重整试点
①代表项目:欧力士昆明俊发项目重整(2025),投资 5 亿美元,联合龙湖、东方资产,打造不良资产处置范本
②投资逻辑:资产价格低谷期介入,通过专业运营提升资产价值,预计项目回报率达 5.8%
3.长沙 - 株洲:养老地产新战场
①代表项目:木下健康长沙阳光 100 社区健康管理中心、株洲中核绿城・云栖桃源健康住宅
②布局逻辑:瞄准中西部老龄化市场,引入日本养老技术与服务模式,单项目覆盖 5000 + 老年群体
四、投资领域:从增量开发到存量运营的多元化拓展
(一)住宅开发:从涉外到高端的产品升级
1.发展历程
1980s-1990s:涉外住宅为主,服务在华外籍人士,如上海虹桥别墅
2000s-2010s:商品住宅扩张,聚焦中高端改善型产品,如大和房屋浙江别墅项目
2020s 至今:健康住宅与养老地产融合,如木下健康住宅项目
2.产品特征与技术输出
核心优势:预制装配式建筑技术、环保节能材料、人性化设计、精细化物业服务
产品差异化:突出 “安全、安心、信赖” 理念,如大和房屋的 “全生命周期住宅”,木下健康的 “六恒气候站”“森林氧环境系统”
技术影响:推动中国住宅工业化水平提升,如宝业大和绍兴工业化住宅基地,年产能 1000 套,推广日本预制装配式技术
3.市场表现
价格定位:高于同区域竞品 15-20%,目标客群为中高收入阶层与日资企业员工
去化情况:核心城市项目去化率 80% 以上,三四线城市项目去化率 60-70%
投资回报率:住宅开发项目年均回报率 4-6%,持有型高端公寓回报率 5-7%
(二)商业地产:持有运营与 IP 输出
1.核心类型
购物中心:如三井不动产 LaLaport、三菱地所尚柏奥莱
写字楼:聚焦核心城市 CBD,如北京钻石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酒店:早期涉外酒店为主,如大连民航大厦,后期转向高端精品酒店
2.运营模式
轻资产运营:输出日本商业运营标准与 IP,如三井 LaLaport 的招商与运营管理
重资产持有:核心地段商业综合体长期持有,追求稳定租金收入,如三菱地所持有北京钻石大厦
资产证券化:探索 REITs 模式,计划将在华商业地产打包上市,提升流动性
3.标杆项目表现
①沈阳尚柏奥莱(2011):总建筑面积 12 万平方米,年销售额超 8 亿元,出租率 95%,年均租金回报率 6.2%
②苏州奕欧来奥特莱斯:年客流量超 1000 万人次,年销售额超 15 亿元,成为长三角奥特莱斯标杆
③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写字楼:出租率 90% 以上,主要租户为日资企业与跨国公司,租金水平高于同区域 20%
(三)产业园区:产业配套与产城融合
1.布局逻辑
依托日资产业集群:如苏州高新区、大连开发区,为日资制造业提供生产与生活配套
聚焦高新技术产业:如苏州高新区产业园区,入驻 600 余家日资企业,涵盖电子、汽车等领域
产城融合模式:整合生产、居住、商业、休闲功能,打造综合性产业社区
2.开发运营模式
政企合作:与地方政府合作获取土地,享受政策优惠,如苏州工业园区与三菱地所合作
定制开发:根据企业需求定制厂房与办公空间,如藤田建设为日本汽车企业建设生产工厂
长期运营:提供物业管理、产业服务、跨境资源对接等增值服务,提升园区粘性
3.投资效益
投资额:单个产业园区投资额 10-50 亿人民币,占地面积 10-50 万平方米
出租率:成熟园区出租率 90% 以上,年租金回报率 5-7%
产业带动:推动区域产业升级,如苏州高新区产业园区贡献当地 GDP 的 15% 以上
(四)养老地产:技术赋能与模式创新
1.发展背景
中国老龄化加剧:养老服务需求增长,2025 年 60 岁以上人口占比超 20%
日本养老产业成熟:拥有先进的技术、服务标准与运营经验
政策支持:中国鼓励外资参与养老产业,为日本养老地产投资提供契机
2.核心模式
社区嵌入式养老:与成熟社区合作,建设健康管理中心,如木下健康与长沙阳光 100 合作项目,服务社区 5000 + 老年群体
健康住宅:将养老功能融入住宅设计,如木下健康的 “医疗级居室除菌”“AI 健康管理师”“7×24 小时在线医生” 服务
轻资产输出:输出日本养老服务标准与管理模式,无需大规模拿地盖楼,降低投资风险
3.标杆项目:木下健康长沙与株洲项目
①长沙阳光 100 健康管理中心:落地 120 万平方米成熟社区,聚焦健康管理核心,整合国内外医疗资源,提供个性化服务
②株洲中核绿城•云栖桃源:引入 “六恒气候站”“富氢水系统” 等技术,打造健康住宅标杆,总户数约 800 户,养老配套占比 30%
③投资回报:项目投资回收期 8-10 年,年均回报率 4.5-5.5%,高于国内传统养老机构
(五)存量资产:不良资产重整与城市更新
1.投资逻辑
中国存量房产规模庞大,不良资产处置需求迫切,2025 年不良地产资产规模超 3 万亿元
日本企业拥有泡沫经济后不良资产处置经验,如欧力士在日本的逆周期投资经验
政策支持:中国鼓励外资参与城市更新与不良资产处置,提供税收优惠与审批便利
2.核心模式:欧力士 “金融 + 运营 + 本土合作” 模式
基金设立:成立跨境不良资产重整基金,规模 5-10 亿美元,作为 GP 统筹资金与项目
资源整合:
①资金端:联合本土金融机构(如东方资产),获取低成本资金
②运营端:合作本土开发商(如龙湖),提供项目开发与运营能力
③债务端:协调债权人(如民生银行),制定债务重组方案
价值提升:通过续建完工、业态调整、运营优化,将不良资产转化为优质资产
3.标杆案例:昆明俊发项目重整
项目背景:俊发集团停滞项目,涉及债务超 50 亿元,烂尾面积超 20 万平方米
投资规模:欧力士牵头投资 5 亿美元,联合龙湖、东方资产、民生银行组建联合体
操作流程:
①债务重组:东方资产剥离历史债务,民生银行调整贷款条款
项目续建:龙湖负责工程建设与品质管控
业态优化:将部分住宅调整为租赁公寓与商业配套
运营管理:引入龙湖物业与商业运营团队
②预期效益:项目复活后总估值超 80 亿元,年租金收入 4.6 亿元,回报率 5.8
五、政策互动:中国外资政策演变与日本投资战略调整
(一)中国房地产外资政策演变(1980s-2025)
1.试点开放期(1980s-1990s):限制与鼓励并存
核心政策:《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1979)、《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1986)
政策特征:允许外资以合资形式参与房地产开发,主要面向涉外需求,限制外资进入普通住宅市场
影响:日本房企以技术输出与合资试点为主,投资规模小、领域窄,如大和房屋的虹桥别墅项目
2.全面开放期(2000s):入世后政策放宽
核心政策:《外商投资房地产企业管理办法》(2006)、入世承诺(2001)
政策特征:放宽外资准入门槛,允许外资设立独资房地产企业,简化审批流程,同时加强外资购房监管
影响:日本房企加速扩张,投资领域从涉外住宅拓展至商品住宅、商业地产,三井不动产、三菱地所等头部企业进入中国
3.调控收紧期(2010s):限制外资投机
核心政策:《关于规范外资投资房地产市场的通知》(2010)、限购政策(2011)
政策特征:加强外资购房限制,要求外资购房需满足自用需求,提高外资房地产企业注册资本门槛
影响:日本对华地产投资连续下降,企业战略收缩,聚焦持有型物业与核心城市项目
4.新一轮开放期(2020s 至今):存量市场开放
核心政策:2025 年外资购房政策调整(取消非自用住宅投资禁令、简化审批手续)、《关于促进外资参与城市更新的指导意见》
政策特征:鼓励外资参与存量资产盘活、城市更新、养老地产等领域,放宽外资购房限制
影响:日本资本加速回流中国房地产市场,聚焦存量资产与高端住宅,欧力士、三菱地所等加大投资力度
(二)日本对华地产投资的政策适应策略
1.合作模式调整
政策收紧期:通过与本土房企合资,规避外资准入限制,如三菱地所与万科、旭辉的合作
政策开放期:逐步增加独资项目比例,同时保持合资模式优势,整合本土资源
2.投资领域切换
限制普通住宅投资时:转向商业地产、产业园区等不受限购政策影响的领域
鼓励存量资产投资时:聚焦不良资产重整、城市更新等政策支持领域
3.区域布局优化
政策倾斜期:向自贸区、产业园区等政策优惠区域集中,如苏州工业园区、天津自贸区
市场开放期:向中西部政策支持区域延伸,如贵阳、昆明等城市更新试点
(三)2025 年外资购房新政的影响预判
1.短期影响:核心城市高端住宅需求上升
政策内容:取消外资非自用住宅投资禁令,简化购房审批手续,允许外资购买多套住宅用于投资
市场反应:上海、北京、深圳等核心城市高端住宅咨询量增长 30% 以上,日本资本瞄准核心地段豪宅,对标东京麻布台之秋(单价 100 万人民币 / 平米),上海核心区域豪宅存在 15-20% 的估值修复空间
投资特征:以现金收购为主,注重资产保值与长期增值,预计 2025 年日本对华住宅投资增长 25% 以上
2.长期影响:投资模式多元化与市场分化
模式创新:引入日本 REITs 模式,推动住宅资产证券化,如将收购的高端公寓打包为公募 REITs
市场分化:核心城市核心地段资产受追捧,三四线城市住宅仍难吸引日本资本
行业影响:加剧高端住宅市场竞争,推动产品品质与服务升级
六、影响评估:经济效应、行业贡献与潜在挑战
(一)经济与社会效应
1.积极效应
资本注入:40 余年累计投资超 5000 亿日元,为中国房地产市场提供稳定外资来源
就业创造:直接创造就业岗位超 10 万个,间接带动建筑、装修、物业等上下游产业就业
税收贡献:累计缴纳税收超 300 亿元人民币,成为部分城市外资税收重要来源
城市建设:参与多个城市地标项目建设,如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提升城市形象与功能
2.行业贡献
技术引进:推广日本预制装配式建筑技术、环保节能材料、精细化施工标准,推动中国住宅工业化水平提升
运营升级:引入日本商业地产、养老地产的运营模式与服务标准,提升行业运营效率
理念创新:带来 “长期持有”“产城融合”“健康住宅” 等理念,推动中国房地产从增量开发向存量运营转型
3.潜在挑战
市场竞争:挤压本土房企市场份额,尤其在高端住宅与商业地产领域
资本外流风险:经济波动时可能出现资本撤离,影响市场稳定
文化差异:中日企业在管理模式、运营理念上存在差异,可能导致合作摩擦
(二)日本企业面临的核心挑战
1.政策风险
①中国房地产政策波动频繁,限购、限贷、外资管控等政策变化可能影响投资收益
②地方政策差异大,部分城市外资审批流程复杂,增加项目推进难度
2.市场竞争
①本土房企竞争力提升,在成本控制、本土资源整合方面具有优势
②其他外资房企(如新加坡凯德、美国黑石)竞争加剧,争夺核心资产
3.运营挑战
①中国房地产市场特殊性:房价波动大、租赁市场不成熟、资产流动性不足
②本土化适配:日本运营模式需适应中国消费者习惯与政策环境,如养老服务需符合中国家庭需求
4.案例:中国投资者日本购房爆雷的启示
反面案例:丰臣商事诈骗案(2019-2022),500 余名中国投资者被骗数亿元,暴露海外投资信息不对称风险
对日本在华投资的启示:需加强信息透明化,尊重本土市场规则,避免照搬海外模式,注重本土化适配与风险管控
七、未来趋势:2025-2030 年投资方向与模式创新
(一)核心投资方向
1.存量资产深度盘活
①城市更新:聚焦核心城市老旧小区、工业区改造,如上海、北京的城市更新项目
②不良资产处置:扩大不良资产重整规模,欧力士计划将在华不良资产基金规模扩大至 20 亿美元
③资产证券化:推动 REITs 市场发展,将持有型物业打包上市,提升资产流动性
2.细分市场深耕
养老地产:扩大社区嵌入式养老与健康住宅布局,木下健康计划 3 年内覆盖 10 个中西部城市
产业园区:聚焦新能源、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配套,与日本新兴产业企业协同布局
高端租赁公寓:瞄准核心城市年轻白领与外籍人士需求,发展长租公寓业务
3.区域拓展
中西部核心城市:加大贵阳、昆明、长沙等城市投资,参与城市更新与产业配套
长三角一体化:聚焦长三角城市群,推动跨城市产业园区与商业地产联动
(二)模式创新趋势
1.金融 + 运营深度融合
基金化运作:设立更多跨境房地产基金,吸引日本国内资本参与中国市场
轻资产输出:输出日本运营标准与 IP,如三井 LaLaport、木下养老服务模式
数字化赋能:引入日本智慧社区、智慧商业技术,提升项目运营效率
2.中日合作深化
技术合作:联合开发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技术,应对中国 “双碳” 目标
资本合作:设立中日合资房地产基金,整合双方资金与资源优势
市场联动:推动中日房地产市场互联互通,如跨境 REITs、资产跨境转让
(三)风险与应对
1.主要风险
①地缘政治风险:中日之间最大的风险是地缘政治风险。百年大变局三战风云已显,高市早苗事件,台海危机事件、朝核危机事件、北方四岛事件等等,日本四面八方都是敌人,稍有不慎就面临灭顶之灾。
②政策风险:中国房地产调控政策仍可能波动,外资政策存在不确定性。
③市场风险: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整期,部分城市资产价格可能下跌。
④汇率风险:日元与人民币汇率波动影响投资收益。
2.应对策略
多元化布局:分散区域与领域投资,降低单一市场风险。
本土化运营:加强本土团队建设,提升政策解读与市场适应能力。
风险对冲:利用汇率衍生品工具,对冲汇率波动风险。
八、结论 日本地产投资在中国的历史启示与未来展望
(一)历史启示
日本地产投资在中国的 40 余年历程,是外资参与中国房地产市场化进程的缩影。从早期的技术输出与涉外服务,到中期的规模扩张与多元化布局,再到近年的存量盘活与细分市场深耕,日本资本始终适应中国市场变化与政策调整,展现出强大的灵活性与韧性。其投资实践不仅为中国房地产市场带来了资本、技术与运营经验,也推动了中国城市建设与行业升级,成为中日经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未来展望
2025 年11月之前,中日关系刚刚迎来小阳春,结果高市早苗当选日本首相马上就迎来了中日关系危机。百年大变局,中美关系好不了中日关系危机更甚。
在美国将主要精力转向印太,中国将主要精力用来收复台湾,日本如果处理不好与中国的关系,将没有未来。而日本产业和资本的出路则服务于中国与世界。
云阿云智库全球合作
公共关系总裁:段小丽
联系电话:13811016198
联系邮箱:duanxiaoli2005@163.com
官方网站: http://yayqq.com
公司地址:中国•北京•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