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手机移动微站
  
转繁体
深度 | 茅台神话背后的红与黑
   日期 2021-3-2 

深度 | 茅台神话背后的红与黑

原创 海边的风声君  风声岛

导读:2021年春节刚过,茅台又曝出两个热搜。一件是自家的总工程师王莉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质疑,另一件是茅台为了不让经销商囤积抬高酒价,决定所有成品酒拆箱销售,结果导致一个茅台空纸箱被炒到500元的荒唐事。营销发迹,终被营销误。

1

2018年5月6日深夜,一则消息迅速上了热搜,62岁的茅台董事长袁仁国被宣布卸任,由李保芳接任。

两周之后,茅台方面公布袁仁国被“双开”,这意味着属于袁仁国的茅台时代彻底落幕。

不过,茅台的神话依旧继续。

6月12日,“贵州茅台”正式突破万亿元。截至收盘时,每股股价收799.19元,总市值达10039.41亿元,成功跻身A股“万亿市值俱乐部”。

可以说,是袁仁国一手打造了茅台市场和股价齐飞的黄金时代,可自己也在这辉煌中步步走远。

从1998年登上茅台酒厂总经理位置开始,袁仁国通过扩大经销商版图,开创了茅台酒一个又一个销售奇迹。

虽然茅台酒厂自诞生之日起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可在袁仁国接手时,茅台的境况并不像今天这般辉煌,甚至可以说是落寞期。

让我们把时间倒回到袁仁国刚接手茅台总经理的1998年。

这一年,是中国创业的黄金年份。

年初,刘强东刚刚在中关村创办京东公司。年底,马化腾和同学创办了深圳腾讯。

除此之外,张朝阳的搜狐、丁磊的网易,王志东的新浪也差不多都在这一年正式注册成立。

而在同一时间,在中国西南的小城仁怀,42岁的总经理袁仁国也正式走马上任。

此时,正值萧条时期的贵州茅台形势严峻,产量只有5000吨,无论市场占有率还是行业排名都被远远甩在了后面。

茅台的危局,只是白酒行业的一个缩影。

伴随着席卷亚洲的金融危机,以及山西特大假酒案的冲击,中国白酒行业一片哀嚎。

这一年的茅台酒厂,所有人还在为如何完成全年业绩而愁眉不展。

前半年销售量不到700吨,只完成全年计划的30%,下半年该怎么办,大家心里都没谱。

不过,袁仁国似乎并不担心,一直在茅台工作的他很明白,要想翻身只能抓机会再拼一把营销。

就这样,茅台集团迎来了袁仁国时代。

2

1956年,因为新酒口感偏辣,成立不久的茅台酒厂规定所有新酒延迟三年窖藏期才能出厂,延续至今。

与此同时,由于外贸部门反映原有的58度茅台出口后,老外喝不惯。为了照顾出口,茅台酒厂经过研发终于将酒精含量降到了53度,成为今天酱香型白酒的统一度数标准。

也是在这一年,袁仁国出生在距茅台镇25公里外的茅坝镇,家中六个孩子,他排行老二。

袁仁国的父亲是当地一名干部,家境还算不错,袁仁国也得以读到了高中。

1973年,在时代浪潮的席卷下,17岁的袁仁国来到附近的中枢镇当知青,每天挑着几十斤的粪担翻山越岭。

一天下来,肩膀红肿,整个人都散了架。

实在看不下去的父亲偷偷找了老友——茅台酒厂的副厂长邹开良“走后门”,以招工名义把儿子弄到了酒厂工作。

能进当时人人艳羡的国营工厂已属不易,工种就没法再挑,袁仁国被安排到最辛苦的制酒车间,每天采曲、制酒,日复一日。

除了繁重的体力活,袁仁国还得站在烧得滚烫的高粱堆里不停摊晾,双脚直起泡。

这一年,34岁的季克良已从技术员升为厂长,他曾配合师傅李兴发研发和确认了茅台酒的酱香型标准。

作为茅台酒厂第一批大学生,他格外爱才也惜才。

和只会下苦力干活的工人不同,袁仁国时常在工作之余追在老师傅屁股后面请教问题,甚至还会主动和季厂长攀谈。

此时,茅台酒厂人浮于事。勤学好问的袁仁国自然被季克良青睐,先将他调到了供应科,后又进了宣传科。

毕竟是正规高中毕业生,袁仁国的材料也写得不错,因此又被调到了厂办做秘书。

1978年,高考恢复,有心改变命运的袁仁国也报考了一把,可惜没过线,只能继续窝在茅台酒厂工作。

季克良知晓后也没吭声,继续留心观察他。

1983年,茅台酒厂选派一批工人去贵州工学院脱产进修,27岁的袁仁国赫然在列。

等袁仁国回来后,他一路从车间主任被提拔到了厂长助理的位子。

季克良评价此时的袁仁国:有想法,有干劲,更有闯劲。

进入80年代,市场逐步繁荣,价格“双轨制”悄然在国内兴起。

茅台酒厂因为产品全部是定销,普通人想买买不到,茅台酒厂有心想卖,可又不敢卖,心里不甘却又无可奈何。

面对这样的情形,副厂长邹开良赶紧向上级申请,希望企业能留一部分产品进入市场自行销售,却总是被无情驳回。

幸好在一位高级领导的帮助下,茅台的愿望终于得到实现,国务院有关部门批示茅台酒可以部分尝试市场化操作。

兴奋不已的邹开良当即带领团队,跑了全国20多个城市,和多个烟酒公司达成协议,搭建起茅台销售网络的雏形。

此时的茅台酒,虽还没挂上“国酒”的头衔,可早伴随着中国民航事业飞上了枝头。

1975 年开始,乘坐中国民航国际航班的旅客可免费获赠茅台酒1瓶,后直接改为机上免费供应,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取消。

茅台迈出了关键一步。

3

因为能言善道,作为厂长助理的袁仁国走南闯北,积累了不少人脉。

为人爽气的他给许多经销商留下了深刻印象:酒桌上,谁敬酒都不推辞,酒桌下,和谁都能称兄道弟。

不仅会做人,袁仁国的闯劲更让茅台酒的领导层喜出望外。

1989年,顶着“国酒”光环的茅台在参与国家一级企业评选时却意外落选,厂里上下无不哀声叹气。

33岁的袁仁国知晓后,立即毛遂自荐要去北京评评理,表示要为厂里争取到评选资格。

领导们虽然半信半疑,可还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让袁仁国奔赴北京。

下了飞机的袁仁国,立即找到相关评委,从茅台酒的历史说到茅台酒的酿造标准,滔滔不绝讲了三个多钟头。

专家们被袁仁国一番慷慨陈词感动,最终同意恢复茅台的参评资格,大喜过望的厂里当即委任他为“上等级办公室”主任,负责评选筹备。

1991年,茅台酒厂几经努力,荣获白酒行业唯一一家全国优秀企业金马奖。

此番表现使得35岁的袁仁国荣升任茅台酒厂副厂长、党委委员,正式进入到管理层,成为该级别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厂领导。

这一年,茅台酒的出厂价还不到200元,名气是有,可还没有到人人疯抢的地步。

此时茅台酒的销售对象主要是全国各地的糖酒公司和关系户,饿不死也吃不饱,只能眼睁睁看着白酒界的“一哥”五粮液一路高歌猛进,占有率甚至超越了清香型的汾酒。

从90年代开始,四川的五粮液一方面大手笔搭建起遍及全国的大经销商团队,一方面靠旗下的五粮春、金六福、浏阳河等浓香型系列白酒迅速占领了白酒市场。

此时,茅台与五粮液相比,体量和市值大致只有人家的四分之一。

就这样,茅台酒厂不温不火熬到了1998年,结果又悲催地陷入到亚洲金融危机和假酒案中,内外交困。

一方面,金融危机波及到销售代理层面,代理商手里资金收紧,导致茅台酒的提货量直线下滑。

另一方面,山西的假酒案让国内市场对白酒的需求一落千丈,茅台酒这年的销售额只有8亿,全国白酒行业排名第11位,史无前例的最低。

虽然有想法,可袁仁国排名最后,既不是厂里的主要管理者,也不是决策者,只能干着急。

眼看危机渐进,袁仁国被厂长季克良寄予厚望,将他任命为负责营销的酒厂总经理,下令不管是死是活搏一把再说。

4

42岁的袁仁国临危受命。

他从厂内召集了17个人,加上自己组成了“十八罗汉”销售敢死队,在厂里立下军令状:保证在下半年卖出2000吨茅台酒,彻底扭转局面。

等17名销售大员简单培训,被派驻到全国各个主要城市后,袁仁国开始在家里大摆宴席,引起一片议论。

等客人到齐,大家才恍然大悟,来的人是茅台在各大城市的糖酒公司经销商,他们都是袁仁国认识多年的朋友。

袁仁国穿着围裙亲自下厨做了一顿大餐,等菜上桌,他端起酒杯说:“诸位,今天我请大家喝的是杯患难酒,希望各位能帮助我们茅台酒渡过这个难关,够朋友的干了这杯!我先干了!”

几十名代理商坐了几张大桌,袁仁国一杯一杯敬,一桌一桌干,喝到动情处,他和代理商眼泪鼻涕一大把,几箱存了多年的高档茅台很快见了底,

不管谁敬酒,袁仁国来者不拒,而且有意将自己的酒杯扣到最低。

为了销售茅台,袁仁国和他的敢死队从南喝到北,生生喝出一条条全新的销售通路。

这年年底,2000吨的销售任务顺利完成。

全年销售比上一年增长13%,创下茅台历史最好的销售业绩。

袁仁国思路清晰,他将经销商当亲人待,喝好、照顾好,让每个人都记得他的好,更记得茅台的好,有钱大家赚。

酒喝好了,朋友感情也就增进了,茅台的经销商体系从这一年开始狂飙突进,直接抬升了茅台的销售额。

只是成也萧何败萧何,当这些经销商成为彼此利益的关联者后,一路高升的茅台市值私下,充满了不可告人的交易,这让袁仁国的跌落成为不可避免的结局。

招揽经销商只是袁仁国第一步,接着,为了匹配茅台酒高端白酒的定位,他在各地的高档酒店、高档超市以及机场做了终端销售网点,全面铺设了茅台酒的销售体系。

经过数十年的辛苦经营,茅台的经销体系从最初100多家迅速攀升到了2000家,超过两万名的经销商团队辐射到了全国乃至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袁仁国的推动下,茅台酒不仅彻底融入了市场经济的浪潮,更逐渐形成了全新的管理和销售模式,市值不断水涨船高。

2005年,茅台净利润首超五粮液;2008年,茅台利润40亿,五粮液只有18亿,差距越来越大。

在市值和营收上双双超越五粮液的茅台,终于成为新一届白酒行业的“龙头老大”。

此时,市场上凡超过1400元价位的高档白酒,几乎全被茅台垄断,喝茅台酒已成为身份和财富的象征。

袁仁国自豪地将其归功为:茅台营销造就了茅台现象,茅台现象缔造了茅台传奇。

此时,许多人都认为劳苦功高的袁仁国将是季克良的接班人,连袁仁国自己都认为一把手的位置非自己莫属。

5

但人算不如天算。

2000年,贵州省轻工厅副厅长乔洪空降,担任贵州茅台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乔洪在位7年,茅台酒销售网络超过600家,出厂价从不到200元直接跳到了358元,市场价则到了500元,市值从十年前的10亿猛增到了62亿。

也是乔洪在任期间,茅台酒厂出现了大量的定制酒和大企业封坛窖藏茅台。

钱自然是赚了不少,可也因此让茅台“高端酒”的背景深受诟病。

坊间传闻,乔洪和袁仁国的关系紧张,毕竟一山难容二虎,老厂长季克良很快退休,谁能成为继任者成为此时茅台酒厂最大的悬念。

可这个悬念没过多久,就随着乔洪被“双规”彻底出局而烟消云散。

2010年,乔洪因受贿、巨额财产来源不明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54岁的袁仁国顺利出任茅台酒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成为茅台集团新掌门人。

这一时期,一瓶飞天(五星)茅台出厂价1000元,零售价一度从1400元炒到近3000元,就这样还是有价无货。

此时手里能拿到买茅台的批条,转手就是翻倍的价格,几乎就是稳赚不赔的“金条子”。

但是,随着八项规定的出台,摆在茅台面前的,是又一次政策和市场的不利局面。

2013年,随着新一届政府开始整治官场作风,“三公消费”的规定使得一直以公务宴请为主要市场的茅台市值蒸发35%,业绩遭遇滑铁卢。

政策的改变,以及当时白酒行业普遍的产能过剩等问题,经销商纷纷抛售茅台酒,飞天茅台出厂价一路从1000多元狂跌至800元一瓶,有的地方甚至跌破了出厂价。

和资本打过交道的袁仁国明白,想要稳住局面,就得从单一的产品销售上升到品牌营销,将茅台的故事讲好,打造属于茅台的神话。

虽然这几年间,茅台酒已在老厂长季克良的宣传下,通过制造茅台酒的神秘性为提高身价做足了噱头。

可接过老领导衣钵的袁仁国清楚地意识到,茅台酒要挺过危机,不仅要有健康做噱头,更要有足够吸引力的故事来做背景。

由此,“茅台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的说法在茅台官宣下,成为很多人耳熟能详的经典营销案例。

不过,有人考证说,当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只有一款“贵州公署酒”获得了银牌奖章,所谓金奖的奖牌,茅台方面一直支支吾吾拿不出来。

更有甚者,谁才是开国大典上的“国酒”,茅台和汾酒为此争论不休。

一方罗列出所谓“特供酒”的名头,一方找来周总理“如需用烈性酒则用汾酒”的批文,力证自己的“国酒”身份。

可惜以上历史都是以讹传讹。

根据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华北人民政府全景实录》等史料记载,国宴当天采用的酒水,其实是石家庄出产的 “红星”牌白酒以及“红星”红葡萄酒,即“红星二锅头”的生产厂家。

这里有特殊的历史原因,1949年11月之前,贵州还没完全解放,无论是从运输还是安全考虑,茅台酒都不太适合作为新中国的国宴用酒。

况且,茅台镇上酒坊众多,各个酒坊的酿造有差异,口感有微差。

不喝酒的人可能喝不出来,可经常喝酒的人一品,就会立刻发现口味不一样。

不过,茅台酒还是挂出了“国酒”的旗帜,这种自卖自夸的行为当即惹得其他酒厂不快,都是一个妈生的,装什么老大。

为了“国酒”这个品牌,茅台前后和诸多酒厂又是打官司,又是争执,扯了十多年也没个结果。

好在故事真假不重要,有人关注才重要。

在懂品牌包装的袁仁国的策划下,“茅台=国酒”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吃了一波又一波的红利。

会包装的袁仁国也展现出了自己的两面性。

一方面,他依旧穿着普通穿梭在工厂各个角落,在年会上依旧对普通工人的敬酒来者不拒。

但另一方面,他在外出行必有豪车相送,周围站着四五个身强力壮的保镖护卫;浴场洗浴,有十多个手下相伴,起身时立即有无数人伸出手搀扶,极为气派。

而袁仁国利用手中权力私下与高官、经销商进行利益交换的传闻,也属于业内“公开的秘密”。

6

对于袁仁国来说,故事也好,传闻也罢, “神化茅台”的手法不只靠宣传,更需要真金白银的资本扶持。

茅台的市值上升了,各方利益也就得到了保证,自己的位置也就坐得更踏实了。

2010年,袁仁国曾一手操持茅台登录资本市场。

六年之后,伴随着A股大牛市,无数基金出手重仓抢购贵州茅台,推升茅台股价一路上扬,成为股改后两市首只百元股。

此时,茅台市值达到了1400亿,涨幅100多倍,稳居白酒行业第一股,涨势迅猛,让人不禁感叹:买房不如买茅台股。

如此惊人的财富激增,让无数人将袁仁国视为茅台酒背后的“财神爷”。

正因如此,2013年,袁仁国硬气地在经销商大会上严令53度飞天茅台的零售价不能低于1519元/瓶:“谁低价卖酒取缔谁,绝不含糊。”

在袁仁国强有力的监督下,经销商不敢怠慢,茅台酒的价格逐渐高升,53度飞天出厂价再度上扬到1000多元。

等价格平稳后,袁仁国提出茅台将进一步提升产量,营销将从政务消费转向大众消费。

新闻一出,消费者开心了,本想喜滋滋等着好好品尝下茅台,却惊讶地发现:茅台产量越来越高,但市面上却越来越少。

原因也很简单,不管茅台出厂价多高,一直有人几百万乃至上千万元地囤积茅台,成箱成箱地囤。

买茅台变得和买黄金一样,只要买到,不管什么情况都有的赚,而且不会少于百分之十的利润。

眼见情况有些失控,有关部门不免出面敲打茅台,着急的袁仁国赶忙大呼:“茅台酒不是用来炒的”。

于是,茅台酒又限价了。

不过,2017年4月,53度500ml飞天茅台价格还规定不能超过1299元/瓶,但是到了2018年1月,又变成了1499元/瓶。

茅台酒越囤,价格就越贵;价格越贵,自然想喝的人就更多;喝的人多了,茅台价格自然水涨船高;茅台价格涨了,囤积的人就更卖力,越会想方设法囤积。

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利益怪圈,牢固地连贵为茅台董事长的袁仁国也无可奈何,而这也是他为了营销埋下的巨坑。

2017年,茅台营收582亿元,净利润389亿元,产量达到了6.38万吨,同比增长达到了6.5%,再创历史新高。

照理说,这么高的产量,茅台酒应该更好买才对。

可转过2018年,茅台无论线上线下,每人居然只能限购两瓶。

这就让人很费解:消费者还要限购,那些手里攥着成千上万箱茅台的人到底怎么拿到货的呢?

事出反常必有妖。

随着袁仁国的倒台,他身后曝出的两只省部级“大老虎”的落马无不与茅台酒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近十年内,贵州众多落马官员的案情也多与经销商问题相关。

袁仁国落马后,茅台酒厂也因此悄悄进行了整改。

2019年,贵州茅台对所有经销商进行了梳理,几乎砍掉了近1000家经销商,随之以新成立的茅台集团营销有限公司来操盘原先的渠道。

同年,从“白酒股王”升级到“A股股王”的茅台酒厂,将悬挂在厂大门醒目的“国酒”二字悄悄摘下。

一直打算先上车后买票的茅台,在与“国酒”品牌竞争者拉锯多年后,终于心平气和地认了输。

7

2020年3月3日,48岁的原贵州交通厅长高卫东接任李保芳贵州茅台董事长一职,成为茅台集团新掌门人,茅台酒厂的神话仍在继续。

截止2020年12月,茅台集团总收入977亿元,净利润455亿元。

其中酱香系列酒销量2.95万吨,实现含税销售额106亿元,同比增长4%。

2021年春节刚过,茅台又曝出两个热搜。

一件是自家的总工程师王莉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质疑,另一件是茅台为了不让经销商囤积抬高酒价,决定所有成品酒拆箱销售,结果导致一个茅台空纸箱被炒到500元的荒唐事。

营销发迹,终被营销误。

这么多年来,茅台一直是个价格符号,是个能和苹果手机相抗衡的“硬通货”。

不管线上线下任何一家店铺做促销,最终能引发全民狂欢的补贴噱头,必定是苹果手机和茅台酒。

事实上,一瓶出厂价千元的飞天茅台,原始成本并不高,经销商的指导售价是1499元,可消费者买到手的大多数都会超过2000元,就这样还买不到。

从传说中的酒作坊到今天世人皆知的白酒界“爱马仕”,一跃成为奢侈品和投资品的茅台酒早已不是普通的白酒,更是一份炙手可热的金融资产。

从2001年上市算起,20年的时间,茅台的股价暴涨了近400倍,已成为A股市值最牛的一只股票,累计分红超过750亿。

别说普通消费者,去看看国内众多的消费主体基金,有哪家没有悄悄配置了超过5%的茅台股?

历史的经验告诉人们,没有任何一样商品价格会无止境得上涨,泡沫通常会在某个时间点破裂,被套住的人只得苦苦等待下一个周期。

即便是茅台也不例外,十年间也有从3000元下滑至800元的时候。

不过,追捧资本的人,很像在玩击鼓传花的游戏,妙就妙在谁都不信自己会是最后接盘的那个人。

每个人都深信:只要鼓声不停,手里的“花”就会一直传下去,不断发出动听的数钞票的声音。

操笔政:逍遥侯

修笔使:夏雪宜

参考资料:

1.中国贵州茅台酒厂有限责任公司志,茅台集团

2.华北人民政府全景实录,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

3.茅台为什么这么牛,胡腾,贵州人民出版

4.季克良我与茅台五十年,季克良,贵州人民出版社

5.茅台是怎样酿成的,汪中求,机械工业出版社

6.从踏实到狂妄,从留守儿童到不肖子孙,揭秘你不知道的茅台“狠人”袁仁国,环球人物

7.茅台神话:袁仁国的两把刷子,券业新力量

8.袁仁国的茅台往事,南风窗

9.袁仁国之罪,界面

10.刚刚退休的袁仁国和他在茅台的20年,界面


   关注 2626    返回
苏宁债务问题的根源
张近东“壮士断腕” 苏宁易购命运的拐点到了
 
 
关注官方手机微站
  
   
 
公司简介      咨询热线:13910949198(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网站版权归  【北京云阿云互联网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所有      技术支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