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手机移动微站
  
转繁体
首页   全球治理  
王义桅: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何一时难以被海外接受?
   日期 2021-11-5 

王义桅: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何一时难以被海外接受?

王义桅  云阿云智库•全球治理

害怕失去世界领导地位,无法重建国家身份,就是美国打压中国的原因。美国绝大多数盟友也并不认可命运能掌握在自己手里,担心这是中国的离间计, 而中国又奉行不结盟政策,它们怕将来命运没着落。

10月22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当代政党研究平台成果《时代之问,中国之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布会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举行。

【导读】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以后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反响,不仅是我们党的重要战略思想,是当今世界解决世界问题的重要理念,也已写进联合国十多份文件。日前,中国人大教授王义桅(讲堂嘉宾)的新书《时代之问,中国之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布会上,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著名理论家李君如评价该书至少有三个亮点,第一思路很好——时代之问、中国之答。中国不仅有地位,还要对世界的问题做回答。第二叙述逻辑值得思考,从时间维度——天涯共此时,到空间维度——天涯咫尺,到自身维度——天下大同的叙述逻辑,对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深入理解我们今天如何与世界相处的基本道理,深入理解我们整个国家的战略非常有好处。第三具有文化内涵,从开篇的道统、学统、政统讲起,从人类文化讲起,最后归到21世纪张载命题,用文化串起来时间长跨度来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部书很有学理、哲理、道理。

经授权,编摘此书的第十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挑战》。《时代之问 中国之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王义桅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21年6月出版。

【正文编摘】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 后更是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与此同时,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误解、质疑和抵制也在抬头。疫情展示的民族主义、大国博弈和全球治理混乱,以及疫情加剧逆全球化和政治极化、社会分裂,让很多人觉得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太过理想、 太空洞,作为口号可以,实践起来困难重重。

为何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时难以被接受?

为什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时难以被接受?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何难传播?究其原因,有以下方面:

一是整个世界几乎都曾被西方殖民,“天人为二”思想不同于中国的“天人合一”。

因为被西方殖民过,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明显的二元性:经济基础落后而上层建筑是西方那套,存在宗主国崇拜现象,尽管对“一带一路”建设充满希望,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亦难理解和认同!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釆取全球层面的农村包围城市策略,也面临巨大挑战。

北京外国语大学田辰山教授曾论述“西方人理解中国文化的障碍在哪里”。他指出:近代以来发生西方误读中国,不少中国人也尾随西方,与自己文化渐行渐远,都因为是用西方现代概念话语框架讲述中国,“不对称”话语是障碍,原因是在宇宙观、认知方法、思想方式、价值观和语言结构上,它与中国文化不同。它叙述的是“两个世界”“天人为二”,它是超然绝对主义与个体独立二元主义的叙事话语,也叫作“一多二元”话语。然而中华传统思想文化是“一多不分”,也即“一个世界”“天人合一”。

因此,尽管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加也有“我们是同海之浪,同树之叶,同园之花”的说法,但是这个“我们”甚至不包括古罗马的奴隶。我们只有上升到“人类”层面,才不会产生排他性认识。

二是因为是中国提出的,美国承认人类未来将生活在一个共同体,但抵触由中国主导。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更是将其视为意识形态斗争的象征。

如果不是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也不会引发如此多的关注;也正因为是中国提出的,许多对中国的误解也体现在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疑虑与误读。一些人反对中国提出的任何理念,包括人类命运共同体。尤其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更是将其视为意识形态斗争的象征。这很遗憾,因为人类命运共同理念本来是超越意识形态的。

美国著名考古学家罗伯特•L.凯利在总结了 600万年以来人类历史的发展后,大胆预测,由于互联网等技术的进步导致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类即将迎来第五次组织形式的变革,人类将生活在一个共同体的未来。美国并不否认人类必将进入共同体时代,它抵触的是由中国提出的作为政治符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是路径依赖:未曾走上西方民主之路,未被欧洲殖民过,中国要终结现有国际秩序。

美好的愿望不能掩盖严峻的现实。人类命运共同体明明是告别近代、走出西方的理念,却面临国内外旧思维的挑战。小国觉得,自己的安全都管不了,还管人类?大国觉得, 人类的提法是否是在稀释我的权力?中等强国则担心,命运自主是要我脱离美国联盟体系,在中美博弈中被迫站队?学者质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机制是什么,如何包容差异性?

为什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难以被接受?国际体系和国际思维的路径依赖现象非常明显。概括起来,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至少有十大误解: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共产主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天下主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抢全球化话语权。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称霸世界的口号。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输出模式的幌子。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带一路”的扩张掩护。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让各国命运掌握在中国身上。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为终结自由国际秩序。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的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乌托邦。

特朗普时期的美国还发布《美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战略方针》,公然推行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分开战略。

世界上谈论“一带一路”倡议鲜有将其与构建人类命运 共同体挂钩。欧洲人即便接受“一带 一路”倡议,也不接受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甚至将中国视为"制度性对手”(systemic rival )。特朗普时期的美国还发布《美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战略方针》,公然推行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分开战略。背后的逻辑是:

美国:唯独你是未被皈依的异类体制,还要推广中国模式!

欧盟:唯独你是未被殖民的古老文明,还要伟大复兴!

西方民主是建立在同质性基础之上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为“皈依”,而中国讲求“有教无类” “天下无外”,不分 种族制度意识形态,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

四是传播的三大挑战:汉语难懂、宗教、美国霸权打压

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既面临重构历史的挑战,又面临规 划未来的艰辛,传播面临三大挑战:

其一,汉语是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中唯一使用非字母文字的,也是世界上最难懂的语言之一。

其二,中华文明作为一个世俗文明要包容所有的宗教文 明。但大部分 中国人是无神论者或多神论者,共产党人是不信神的。所以 中国现在面临着要以世俗的文明在一个宗教的世界中实现伟 大复兴的问题。

西方宗教话语下的世界不能理解世俗文明重视拯救生命的努力,指责中国为了操控民众才借口疫情对民众的自由加以限制。相较于世俗话语,宗教话语不落地现实,不注重解决现实问题,偏爱谈论理想的模式,批判不符合它们理想的现实。

武汉大学哲学系吴根友教授故此建议,中国的世俗伦理或许可以叫人间世俗主义——天上是神、仙的世界, 人间不否定神,可以有多神,但主要是人的世界;而且可以 天人合一。人间烟火,常识理性,都可以包容在人间主义里。

其三,美国霸权体系的打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从英国开始,到欧洲各国,再加上亚洲的韩国和日本,几乎所有的工业化国家都被美国收编,变成了美国的盟友。现在来了一个已经实现人类最大规模工业化且最独立,还不是西方式民主的中国,怎么办?害怕失去世界领导地位,无法重建国家身份,就是美国打压中国的原因。美国绝大多数盟友也并不认可命运能掌握在自己手里,担心这是中国的离间计, 而中国又奉行不结盟政策,它们怕将来命运没着落。

如何处理好十大关系?

如何进一步统筹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处理好以下十大关系:

一是共同体旨在防止最坏的流浪地球,追求最好的世界大同

(一)自信与自觉的关系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是“四个自信”在世界观上的体现,也是中国立己达人品格的展示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是“四个自信”在世界观上的体现,也是中国立己达人品格的展示。欧盟将中国视为“制度性对手”,这是缺乏“四个自信”的体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前提是自己觉得自己美,成为自己,实现命运自主,才能成人之美,命运与共。

(二)消极与积极的关系

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一个消极的命运共同体,而是一个积极的命运共同体,不能无为而治,毕竟当今世界是地球村而非小国寡民,要在共同利益基础上塑造共同身份、共同使命, 而且还要通过伟大斗争去争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防止最坏——流浪地球,和追求最好——世界大同之间的选择。

(三)名与实的关系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要实现名与实的统一,凝聚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机制。因此,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后,越来越多国家也与中国签署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作文件。

二是并非推倒重来,先从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海洋命运共同体等着手

(四)继承与超越的关系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承了中国传统天下大同思想又超越了文明差序格局,继承了各种宗教文明的共同体思想又超越了其同质性、排他性思维,继承了近代国际体系、国际法思想又超越了民族(主权)国家单元及其双边逻辑,乃最具包容性的多边主义价值依归,继承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传统又结合新时代予以超越,基于国家又超越国家思维,基于目标导向又关注现实问题,超越外交、国际思维而探寻人类共同身份、价值、使命。

(五)破与立的关系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破中有立,正如区块链和万物互联技术在破美国联盟体系的依附结构,新冠肺炎疫情也证明美国无法给盟友提供抗疫的安全保护,甚至还抢夺其抗疫物资,破坏抗疫全球合作。同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非推翻重来,而是强调开放包容,尊重国家主权和各国核心关切,先从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海洋命运共同体等着手。

(六)知与行的关系

今天,中国向《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保存方新西兰正式提出申请加入DEPA

中国秉承知行合一理念,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网络,既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也是积极践行者。

三是不确定性让各国越来越关注管理型安全,而不只是防御型安全

(七)难与易的关系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循序渐进,从周边开始,从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非洲大陆取得早期收获,通过政党对话和民心相通手段,逐步扩展到发达国家。

(八)硬与软的关系

近来西方炮制中国锐实力悖论,有人据此担心,中国缺乏倡导并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硬实力。历史经验表明,前瞻性、包容 性理念不见得等到综合国力第一时才能引领国际合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正如“一带一路”倡议强调硬联通的同时也日益重视软联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要从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着手,平衡有序推进。

(九) 目标与过程的关系

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只是目标,也是过程。在知识经济时代,是一种“自组织”的创新组织模式,塑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跨界融合共同体。新冠肺炎疫情告诉我们,人类已经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与此同时,新冠肺炎疫情也揭示了全球供应链、产业链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各国越来越关注safety(管理型安全)而不只是security(防御型安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推行包容性多边主义。

(十)有我与无我的关系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承载着中国对建设美好世界的不懈追求,也反映了各国人民对世界新秩序的美好期待。一方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 之义,鲜明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全球视野。另一方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真正的世界历史、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当代实践。

以上十大关系中,尤其要重点处理好名与实、破与立、知与行的关系。

破与立:技术创新正削弱中心-边缘体系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然而,我们许多人的思维方式还没有变。无政府状态——秩序,就像黑——白思维,困扰了世人的思维。其实真实的世界是灰色的:既不是无政府状态,也未形成新秩序。

一是第一次出现非西方力量参与并引领的现象

由于区块链、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正在形成“去中心化”现象:既去美国中心,也去西方中心,甚至去人类中心。

类似区块链技术、万物互联模式、人工智能涌现,正削弱中心——边缘体系

当今世界变化太快、太深刻,很难从传统国家层面和国际政治思维来理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判断,含义十分丰富、思维极其深刻,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全球化的主要驱动力——技术的创新出现新局面:一方面,类似区块链技术、万物互联模式、人工智能涌现,正削弱中心——边缘体系;另一方面,在工业革命转向信息革命、数字革命过程中,第一次出现非西方力量参与并引领的现象——过去技术革命都是在西方内部循环,最后它们皆被美国收编为盟友。

如今中国打破了这一循环,不仅成为工业革命与全球化赢家(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创造四分之一人类工业产值),且参与引领信息、数字革命,于是出现美国举全球霸权之力打压中国一家民营 公司——华为的现象,因为华为引领5G时代的来临。美西方对中国将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和世俗文明结合实现经济领域的弯道超车之后,又开始大力发展前沿技术的现状,深感恐惧与焦虑。美国借此对华为发起了技术新冷战,制造国际统一战线,寻找打压中国的合法性。美国有智库鼓噪筑起数字领域的柏林墙,对华部分脱钩。

二是中国面临的三种选择:旧房子外造包容的大房子

对于中国来讲,就面临着三种选择:

第一种选择,改革完善现有的国际体系,就好比旧屋子漏了,好好修一修。但是现在看起来也很难,不仅老屋本身很难容纳发展中国家,而且美国自己现在另起炉灶,不要这个旧房子了。

第二种选择,就是所谓的造一个新房子,被迫的也好,主动的也罢,反正形成两套体系的新冷战。这个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因为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我们不可能回到两极对抗的时代。

第三种选择,就是在这个旧房子之外搭建更大的房子,实现大包容。正如天安门城楼上写的“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截至2021年6月底,140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了206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把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新兴经济体各方面互联互通起来,从全球产业链上形成了双环流——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链、价值链环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各国将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形成命运与共、互联互通的命运共同体。

三是全球化的中国力量在崛起,全球化的思维在崛起

为什么这样想呢?全球化的中国力量(Globalized Chinese power)在崛起,相应地,全球化的思维(Globalized mentality)也在崛起。中国是一个文明型国家,所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来都是文明的复兴。当年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预测到中华文明能够给世界提供西方无法提供的方案和智慧。习近平主席也指出,“从历史的长镜头来看,中国发展是属于全人类进步的伟大事业”。

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结合万物互联时代,代表性理念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和“一带一路”(合)。


   关注 2117    返回
郭松民 | 析“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
以高水平开放赢得未来
 
 
关注官方手机微站
  
   
 
公司简介      咨询热线:13910949198(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网站版权归  【北京云阿云互联网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所有      技术支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