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手机移动微站
  
转繁体
首页   讲史  
蒋介石、周恩来、毛泽东的1926年
   日期 2021-12-9 

蒋介石、周恩来、毛泽东的1926年

原创 虚声 虚声 2021-11-30云阿云智库•讲史

导读:纵观历史,蒋介石、周恩来、毛泽东三人,在1926年做出贯穿一生的战略性选择。历史大人物的事业看起来高不可攀,但仔细观察,其实都有明显的节点与因果可寻。那些节点可能给每个人带来意想不到的启迪。

蒋介石的一生就是结义的一生,很小就结拜了很多兄弟,每个年龄段都有很多把兄弟。蒋介石的兄弟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需要依赖,如陈其美、黄郛、张静江;另一类需要消灭,如许崇智、冯玉祥、张学良。

1926年的国内背景是这样的:国共合作看似轰轰烈烈,实则危机四伏。

以黄埔军校校长身份带领黄埔师生东征西讨的蒋介石,走在人生腾飞的路上。

政治部主任周恩来,想方设法在黄埔军校内为组织挖掘优秀学员。

毛泽东则悄悄地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农民阶层,他在思考如何唤醒他们。

1926年的国际背景和国内差不多:世界看似修复了一次世界大战的后遗症,股市蒸蒸日上;实际上已经暗潮涌动,日本已经开始经济危机。

01 阴谋与试探

黄埔军校是蒋介石腾飞的平台,因此黄埔军校走出来很多蒋介石嫡系。国军系统内的黄埔毕业生中,一期毕业生胡宗南是第一个军长、第一个集团军司令、第一个战区司令、第一个上将,被誉为蒋介石的“天子门生第一人”。

胡宗南之前,黄埔一期毕业生中,第一个当上团长和师长的是范汉杰,后来之所以被胡宗南超越,是因为范汉杰卷入“福建事变”,没能如胡宗南那般一直紧跟蒋介石。

如果蒋介石“钦定接班人”、“黄埔三杰”之首的蒋先云跟着蒋介石走,那么这些“第一”就轮不到范汉杰、胡宗南了。

当然,范汉杰和胡宗南都算是黄埔毕业生中晋升比较快的,但是比起另外一个人则是小巫见大巫。他叫李之龙,也是黄埔一期毕业生。

李之龙,湖北人,在黄埔军校期间,作为唯一的学生代表,与蒋介石等4人一起担任军校党部执委,很牛。

更牛的是,毕业不到一年就被任命为国民政府海军局政治部主任,兼海军参谋厅厅长,军衔是少将,直接跨过中间的尉级和校级。1926年1月,李之龙再进一步,担任海军局代理局长,军衔是中将。当时蒋介石的军衔也只是中将。军衔上,黄埔军校毕业生李之龙和校长蒋介石平级,秒杀黄埔军校所有毕业生。

这么牛的一个人却并不被后人熟知,为什么呢?

这牵扯到蒋介石在1926年的选择。

蒋介石一生最重要的决策发生在1927年,当时他选择清党。蒋介石清党是国民党南京政府、整个中华民国、甚至整个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但清党决策起源于1926年。

当时李之龙还是“中山舰”舰长。中山舰前身叫永丰舰,是清朝末年从日本那里定制的,编入北洋海军,后来响应孙中山的号召起义。永丰舰战斗力并不怎么样,由于国民党当时一穷二白,永丰舰成了招牌,和孙中山联系在了一起。孙中山去世时,国民党人为寄托哀思,把永丰舰改名为中山舰。

当时中山舰是国民党海军主力战舰,脸面。所以这个舰长位置非常重要。李之龙和蒋先云一样,是铁杆共产党。

廖仲恺遇刺之后,国民党内最后一个能制约蒋介石的人消失了。

蒋介石决定通过改变孙中山晚年的战略登上领袖地位。所以蒋介石决定做一个试探,为自己的“主义”投石问路,搞出“中山舰事件”。

1926年3月18号晚上,欧阳钟去中山舰舰长李之龙家,说蒋校长让你明天去黄埔执行任务。第二天李之龙开着中山舰由广州去黄埔,找到当时的国民党左派、军校教育长邓演达请示命令。邓演达说,没事啊。当天下午,李之龙又开着中山舰回到广州。

右派放出风声:共产党要暴动,李之龙要造反,要推翻国民政府,建立工农政府。

与此同时,蒋介石表态,自己没有下命令。

如此情况,按照常理,应该调查。特别是涉及到两党,更应该调查清楚。

然而军方新领袖蒋介石则迅速行动:当天(20号)夜里,秘密逮捕李之龙、解除中山舰武装;在黄埔军校抓共产党人;派兵包围省港罢工委员会以及苏联顾问和共产党人的住宅,还扣押了军内国民党代表40多人。

这些动作极为反常。要知道廖仲恺是国民党左派,蒋介石和汪精卫均自称左派,国民党左派是支持联合联共的。这么几招下来,蒋介石完全控制了广州。

接下来蒋介石干了一件意义深远的事:电令驻扎潮汕的第一军,将全军党代表撤销并驱逐。为表示抗议,以周恩来为首的全体共产党员退出该军。

这就是中山舰事件,大致过程就是这样。

事件发生之后,举世震惊。

李之龙在监狱待了一段时间,政治生涯就此终结。出狱后,蒋介石几次让他表明态度,但李之龙始终拒绝妥协。

蒋介石清党之后,李之龙和蒋先云一样,也站在蒋介石的对立面,1928年2月6日被国民党特务抓住,2月8日被杀,年仅31岁。

一代青年才俊就此淹没于尘埃。

事件发生后,蒋介石把40多名共产党员扣押在造币厂。

周恩来打电话向蒋介石讨说法,蒋介石说是一场误会。这当然是骗人的鬼话,实际上那是蒋介石清党的前兆,试探一下共产党的反应。

共产党内部,包括陈独秀在内的绝大多数共产党人都没有反应过来。周恩来闻到了火药味,想要反击蒋介石,却得不到共产党高层的支持。

当时主张对蒋介石坚决反击之人,只有毛泽东和周恩来等有限几人,那是毛周二人第一次对蒋介石采取同一立场,那个立场贯穿二人一生。

02 选择

中山舰事件之后,周恩来离开黄埔军校,从蒋介石身边走开,由并肩作战之战友渐渐转变成你死我活之对手。

但蒋介石没有忘记周恩来,他比任何人都了解周恩来的才华。

北伐开始,蒋介石让人推荐人才。心腹张治中推荐周恩来。蒋介石也明白周恩来合适:就组织能力而言,在国民党内部,无人能出其右。蒋介石又问邓演达同样的问题。邓演达对蒋介石说:实在羡慕他的计划性和组织能力,北伐有他,将如虎添翼!

蒋介石决定宴请周恩来,陪宴者还有浙江籍共产党人恽代英。蒋对二人说:“你们都是我的江浙同乡,凡是同我共过事,在一起训练过军队,打过仗的共产党人,我都以知己看待”。如此客套,二人表示赞同。

酒热之际,蒋介石慢悠悠地切入正题:“希望恩来兄能与我一道北伐”。其实当时国共还在合作,周恩来完全可以随蒋介石北伐。但周恩来了解这位浙江老乡,便拿出经典太极推手:“此事由中央裁定,个人难做主”。

蒋介石表示很失望,为了风度,笑说:“你真顽固呀,我本想请你开诚布公地谈一谈,可你,你吞吞吐吐。”随后又豪情陡升:“好吧,等北伐胜利归来,你再回黄埔来。”

虽然是笑着吃饭喝酒,但内心深处却是复杂的,有惺惺相惜之意,却又明白对方是敌手。既然携手不成,那就是敌人了。

事实上,在蒋介石利用“中山舰”搞事的那天晚上,广州另外一个地方发生了另外一件足以影响历史走势的事件。

毛泽东和周恩来在李富春家找到共同言语。他们谁也没想到,两人的“和而不同”,成为那个时代的主宰。

从公开资料看,1925年10月,毛泽东去广东担任代理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当时的周恩来正准备随蒋介石东征。

两人初次见面,客套一番,都很忙,并无深交。在那之前,他们也有过接触的机会。如果按照杨昌济的意思,毛泽东应该去法国勤工俭学,但毛泽东临行之前放弃了。如果成行,毛泽东和周恩来二人应相识于欧洲。

3月20号晚上,身为国民党第一军党代表的周恩来去找第二军副党代表李富春商议对策,恰好李富春的湖南老乡毛泽东也在。

正是那天晚上,毛泽东给周恩来留下了深刻印象。

毛泽东向周恩来询问了各军中共产党的力量,主张对蒋介石坚决反击。

周恩来赞同毛泽东的主张,两位立场坚定的主战派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之前他们彼此不了解,之后彼此另眼相看。

毛泽东邀请周恩来去农讲所讲课。

周恩来邀请毛泽东去黄埔军校演讲。

然而二人并没有彼此捧场。

尽管两人都是坚定的主战派,但此后所走的路并不相同。

周恩来去上海中央,在大城市施展才华。上海工人纠察队起义,就是他的杰作。

毛泽东继续搞农民运动,在农村开创天地。

为什么两人不一起干,反而选择了两条路呢?

这要从两人的性格与格局中寻找答案。

周恩来是战略执行者,所以只能跟着工作走、执行中央的战略决策。

毛泽东是战略创造者,当大多数共产党员试图以苏联为模板闹革命时,毛泽东认为农民才是决定中国走势的力量。

纵观历史,蒋介石、周恩来、毛泽东三人,在1926年做出贯穿一生的战略性选择。

蒋介石选择了一条通往独裁而不得的路子,因为周恩来和毛泽东挡在前面。

周恩来的挡路方式,是传统正常的战略战术。

毛泽东直接另辟一番天地,把蒋介石赶出大陆。

03 谋划

蒋介石一生中有两段辉煌。

第一段从1924年到1928年,用四年时间完成从凡夫俗子到领袖的过渡。

1924年在黄埔军校上岗的蒋介石,还是一个有理想但也有困惑的军人。

1928年的蒋介石,已经是全国名义上的领袖。

即使放在中国历史上看,对比那些领袖人物,蒋介石生命中这四年也是相当耀眼。但是蒋介石的这段功业建立在对共产党的杀戮之上,而且成为他一生中最致命的失误,最终葬送了他的一切。

中山舰事件试探之后,蒋介石开始人生的另一层事业,北伐。目标指向盘踞在华东的孙传芳和中原地带的吴佩孚。

由于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北伐军势如破竹。唐生智的队伍拿下武汉,蒋介石的队伍拿下南昌,当时国民党中央政府在广州。

广州在中国近代史上虽然重要,但肯定不适合建都。实际上整个东南都不适合建都,自古以来就是。北伐顺利,国民政府相当于有了家底,那国民政府就应该考虑迁都问题。按照1926年的时局,如果当时国民政府要迁都,一定是迁都武汉。

蒋介石一开始也同意迁都武汉。因为他在广州受到粤系军人的牵制。

孙中山当年搞革命,就是依靠粤系力量。但粤系军人一直比较讲“民主自由”。比如说陈炯明炮轰孙中山,才给了蒋介石“救主”之机遇。孙中山是革命领袖,而且是广东人,尚且遭遇如此多的困境和阻扰。

广东人廖仲恺的地位高于蒋介石,被刺杀于党部大楼门前。

蒋介石只是一个浙江人,而且党内地位不高,国民党一大时的地位还不如毛泽东。蒋介石在广州黄埔军校当校长那会儿,遇到好几次险情,差点丧命。所以蒋介石不想留在广州。

但是当国民政府真的要迁都武汉时,蒋介石又后悔了。因为武汉落到了唐生智手上,蒋介石控制的是南昌。当时37岁的唐生智正处于人生最巅峰,盘踞在洞庭湖南北,俨然成了国民军中最新崛起的巨头。

精明的蒋介石自然不想把国民政府送到唐生智手上,尽管唐生智比粤系那帮人容易对付。

两千年前,袁绍因为自己的愚蠢,把汉室给了曹操。蒋介石比袁绍聪明,决不能把中央政府送给唐生智。为了阻止国民政府前往武汉,蒋介石拦截了一部分中央委员,试图说服他们迁都南昌。如果说广州不适合建都,那么南昌更不适合。

蒋介石把宋庆龄、孙科等人截留在南京,却又找不到合适的理由说服他们,争吵不休。最后实在拦不住,只好放他们去武汉。其实蒋介石知道多数中央委员不会站在他那边,之所以那么做,是因为他在等待他的兄弟们帮助他谋划,下一盘大棋。

04 兄弟们

政党政治成熟之前,国人搞关系的杀手锏有两招,结义和结亲。

按照历史周期律,帝国体制崩溃之后,政党政治应该取代家天下时代的血缘政治。但是民国诞生之初,推行政党政治的宋教仁便死得不明不白,代表政治理想的孙中山和代表政治现实的袁世凯分裂。于是本来应该走政党政治路线的民国再次盛行结义和结亲。但革命党和北洋军阀又不同。

袁世凯、张作霖等北洋派大佬均有一堆结义兄弟,但主要还是靠儿女亲家搞关系。

各位革命巨头虽然不缺老伴和情人,但革命党这边节奏太快,革命风险太大,周期短、成本低的结义搞关系的重要性胜过结婚。

蒋介石的一生就是结义的一生,很小就结拜了很多兄弟,每个年龄段都有很多把兄弟。

蒋介石的兄弟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需要依赖,如陈其美、黄郛、张静江;另一类需要消灭,如许崇智、冯玉祥、张学良。

这些兄弟们在不同时代给蒋介石提供了各种助力与阻力。在日本,蒋介石和陈其美、黄郛合作。蒋介石回国之后,跟着陈其美干革命,却又刺杀陶成章。在众多兄弟中,蒋介石也只有对陈其美有兄弟感情。

陈其美死后,蒋介石又和许崇智结拜,之后又闹翻。

随后,蒋介石的人生就开启结拜与翻脸的节奏。但是这些兄弟中,对蒋介石一生影响最大的一次决策发生在1926年中山舰事件之后,在庐山牯岭的一次密谋。那是蒋介石一生的节点。

任何一个领袖级人物必须具备三样东西:手中有枪,口袋里有钱,身边有智囊团。

蒋介石在黄埔军校走马上任之前还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的军人,还没有机会发扬政治天赋,甚至没人知道他的政治天赋。数年之后,蒋介石成为民国领袖,把政治谋略施展到顶级。如此巨大的差别,就因为他整合了枪杆子、钱袋子、智囊团。

蒋介石的枪杆子源自黄埔军校,前面已经说过很多,这里说说智囊团。蒋介石的智囊团就是那群需要依赖的兄弟们,他们和蒋介石的关系各有特色。

第一个出场的是黄郛,浙江上虞人,也是振武学校毕业,当初在日本和陈其美与蒋介石结拜为兄弟,回国后担任一系列官职,巅峰时期干过几天北洋总理。

蒋介石一生中,黄郛号称“半师半友”。半友,很好理解。半师,从何说起?

话说蒋介石打下南昌之后,思考接下来如何登上领袖地位。

黄郛在庐山牯岭给了蒋介石三条计策,相当于蒋介石版本的“隆中对”,对未来影响深远。

计策之一:离俄清党。相当于通过清理共产党和左派的方式集权。

计策之二:底定东南。就是掌控中国最富有之地,抓住钱袋子。此策让蒋介石受益无穷。

计策之三:与日英谅解。这个相当于计策之一的补充。

三个策略有两层含义:其一,把权谋斗争进行到底,逆我者亡;其二,重返精英革命路线,压制底层革命。

此策出,蒋介石虽然赢得了想要的权力,但二十年杀伐不休,流血不止。

任何政策都有人执行。能在南昌帮助蒋介石和武汉中央政府死磕之人是另一位兄弟,奇人张静江。此人更了不得,有“帝师”之称谓,对蒋小弟百般呵护。

05 精明人

在政治党派中,有些人名气大却从来没有大权,属于偶像派。比方说汪精卫,从来没有获得和名气相对应的权柄。另一些人虽然名气不是很大,能量却极为惊人。比方说张静江,可以说是国民党中最为奇特的人物之一。

张静江眼光很毒辣。孙中山落魄时,他帮助孙中山,押宝成功。蒋介石困惑时,他又押宝蒋介石。

陈其美被刺杀,蒋介石孤独无助的日子里,张静江向蒋介石敞开温暖的怀抱——和蒋介石结为兄弟,成为蒋介石的大哥。

当时张静江的身份是国民党元老,中国富豪,孙中山的亲密战友;蒋介石只是一个一事无成的小军官。张静江肯屈尊降贵和蒋介石结拜,那是看好了蒋介石的前途。

蒋介石对张静江的感情虽然比不上对陈其美那么热烈真诚,也可以用滔滔江水延绵不绝来形容了。

蒋介石平步青云时,张静江也凭借自己的财力和搞关系的能力,在国民党内部悄悄攀升。1926年5月,张静江竟然当选为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也就是国民党主席。原本那个位置是汪精卫的。中山舰事件之后,汪精卫辞职出国。

汪精卫之后,蒋介石便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极力推举张静江为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两个月后,张静江为树立蒋介石在国民党中的威望,力辞此职,提名蒋介石担任。通过张静江步步扶持,蒋介石逐渐登上权力顶峰。蒋介石称张静江为“革命导师”。

蒋介石打下南昌,就等张静江前来出谋划策。

1926年12月31号,蒋介石和张静江于密室策划了两套方案。

第一套方案就是尽量以迁都南昌的名义把中央控制在手心。

第二套方案算预备方案,一旦第一套方案不成功,那就在平定东南后另立中央。

同时参与密谋的还有戴季陶、陈果夫、吴稚晖等人。他们是蒋介石的智囊、兄弟;也是狠辣之人,眼光狠辣,想法狠辣,手段狠辣。

此后蒋介石在江西迎来一位更为重量级的人物,当时的能量不输于蒋介石的任何一位兄弟。她就是宋家大小姐宋霭龄,其目的名义上是和蒋介石谈蒋宋两家的姻缘,也就是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婚姻问题,实际上是谈天下大事的。

在蒋宋联姻之前,宋家基本上站在汪精卫那边;联姻之后,基本倒向蒋介石,相当于把蒋介石的枪杆子和江浙财阀的钱袋子联系在一起,从而在各路大佬中脱颖而出。

06启示

尽管蒋介石把权谋之术玩得出神入化,尽管他有兄弟们当智囊团,尽管有了自己的枪杆子和江浙钱袋子;但他的对面是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人领导的共产党。

1927年,蒋介石撕掉面纱,做了一辈子最错误的决策,用暴力手段清党。

周恩来以南昌武装起义抗之。

毛泽东以秋收起义抗之。

两支队伍最终在井冈山汇合,建立苏区根据地、熬过长征、建立敌后根据地、赢得国共对决与抗美援朝,最终写下一篇经典的红色史诗。

历史大人物的事业看起来高不可攀,但仔细观察,其实都有明显的节点与因果可寻。

那些节点可能给每个人带来意想不到的启迪。

蒋介石最错误的决定

原创 虚声 虚声

导读:那一年,蒋介石40岁,不惑之年,到达人生巅峰,可谓春风得意。忘形之下的蒋介石失去控制,连同国民党左派一起杀戮,妄图把共产党人赶尽杀绝。然而因为做得太绝,导致如下一个结局:摧毁了国民党根基。——这是蒋介石一生做过最蠢的事。

上次写的那个文章《蒋介石、周恩来、毛泽东的1926年》,提到蒋介石一生最错的决定,没有来得及说。今天补上。

实际上蒋介石一生做过很多错误决定,但要论最错的那个,非1927年清党莫属。

01 趋势

话说1926年,蒋介石和一帮兄弟在庐山密谋定下战略大计之后,便开始行动。

蒋介石一边和武汉国民政府扯皮,一边在新桂系双雄李宗仁与白崇禧配合下,沿着长江东进。

1927年春,蒋介石拿下长三角,定东南成功,相当于有了一份家业,有了枪杆子和钱袋子;接下来就是清党。

所谓清党,名义上清理共产党,实际上连国民党左派一起清理。

所谓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就是革命积极分子。

所谓革命积极分子,在不同时代又不同。满清和北洋政府时代,张静江、戴季陶、吴稚晖、包括蒋介石等人,都是革命积极分子,被清理的对象。到1927年,他们的旗号还是革命,但已经变成保守派,开始清理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

国共双方虽然都是闹革命,但方式完全相反。

国民党主张自上而下的精英革命。也就是商人出钱,文人出笔杆子,革命者买武器。至于社会基层大多数的工人和农民,好好地当牛当马就行。

共产党走大众革命路线,主张从下而上闹开,把基层的工人农民组织起来,闹他个天翻地覆;如此便妨碍到江浙财阀和欧美列强赚钱。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离得近一点。

孙中山一辈子走精英路线,虽然把朝廷折腾没了,但三民主义的民权和民生遥遥无期,梦想如同镜中花水中月。不是孙中山不努力,不是孙中山身边没有人才,而是历史趋势使然。

孙中山郁闷一辈子,皆因他的路子仅仅局限于精英阶层。历史转折关头,精英很重要,但仅仅靠精英已经无法解决问题。因为这片大地上的主体人群是农民和工人,要改变主体人群的命运只能靠他们自己。

精英阶层能做的就是在历史大潮中扮演引领者的角色。任何违背主体人群崛起的个人或组织都将被淘汰。

所以慈禧太后绞杀维新变法,试图巩固帝制时,朝廷便不可避免地退出历史舞台,因为她在往回走。

所以袁世凯试图带着民国往回走,让站着的人下跪时,便众叛亲离,因为他在往回走。

农业帝国相对于工业帝国是普遍意义上的、根本意义上的、绝对意义上的落后,加上中国体量如此巨大,不是一两波精英努力就能解决的。

论勇敢,爱新觉罗家族也有勇敢的人,看看咸丰皇帝,同时和太平天国和列强作战;光绪皇帝,也敢发动维新变法。汉族精英中,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都是难得一见的帅才。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均有非同寻常的思维高度。然而他们都没能依靠精英力量解决帝国的难题。

孙中山晚年试图从精英路线转向大众路线,和苏联合作,和共产党合作,创建黄埔军校,闹得热火朝天。

孙中山活着,大家没话说;孙中山死后,左右两派斗得天昏地暗。

孙中山死前,列宁死了,苏联和第三共产国际的领导权落到斯大林手中。

列宁是一个有着浓厚理想主义色彩的人,曾主张废除沙俄签订的所有不平等条约,只是中国当时内乱,错过千载难逢之机遇。

斯大林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有着浓烈的沙文主义色彩,开始对各国输出共产主义革命。其意识形态和社会体制和英美背道而驰。

02 选择

蒋介石看到其中巨大的运作空间。他的方式很简单:

国内层面调转枪头,镇压下层讨好精英,用枪杆子换钱袋子,重走精英革命路线。

国际方面和苏联翻脸,与英美达成谅解。

慈禧太后往回走,绞杀戊戌六君子。

袁世凯往回走,杀革命党。

蒋介石往回走,杀共产党和国民党左翼。

三人时间不同,地点不同,行事方式不同,但本质都是往回走,结果都是导致更大规模的动乱,自己被历史淘汰。这叫天下大势,逆之者亡。

当初谭嗣同死后,汉族精英不再和朝廷合作,帝国命运已定,但无人能阻止慈禧太后的决定。

当初宋教仁死,南北精英难以合作,南北对立不可避免,但无人能避免宋教仁被杀。

孙中山死后,民国唯一的出路就是把革命进行到底,打破帝国千年以来造成的精英和凡夫阶层的隔离,唤醒古老的中华民族,方可全方位建设民国。唯有如此,中华民族方能从历史周期律第四个层次的低谷中慢慢爬上来。

站在当时的历史看,应该把国共合作进行到底,同时发动精英和凡夫阶层的变革。当时国民党占据主导地位。孙中山之后唯一有可能继续推进国共合作的人是廖仲恺,但廖仲恺却不明不白地被刺杀于国民党党部大楼前。中山舰事件证明汪精卫根本无法独当一面。

所以蒋介石和兄弟们在庐山密谋,已经没有人能阻挡他们。正如没有人能阻挡阻断维新变法的慈禧太后与清理革命党的袁世凯。

清党,势在必行;致乱,不可避免。

03 阴谋

1927年3月底,协助何应钦指挥东路军的白崇禧逼近上海,但那个时候上海已经落到共产党领导的工人纠察队手中。周恩来离开黄埔军校之后回到上海党中央,担任军委书记和浙江军委书记,把精力放在领导工人纠察队武装起义上。当时共产党还处于国民党领导之下,工人纠察队拿下上海之后准备欢迎北伐军入城。

但白崇禧的部队并没有入城。白崇禧在等待蒋介石,和蒋介石谋划于密室,定下清党战术。具体过程分成三步走:黑帮挑衅,军队出动,穷途匕首现。

清党前夕,蒋介石已经下达对周恩来动手的密令。接受密令的是第26军第2师师长斯烈。第26军原属孙传芳的五省联军,起义后才编入国民革命军。

与老国民革命军相比,这支部队受革命思想影响较小,所以被蒋介石派到上海,作为向工人纠察队开刀的主力。

斯烈让弟弟斯励请周恩来到自己的师部会谈,实际是摆了“鸿门宴”。

斯励是黄埔三期学生,也算是周恩来的学生,视野和他哥哥完全不同。

斯烈正是利用这种关系,摆下鸿门宴,写信请周恩来前去会谈。周恩来实际是被斯烈骗去的。当然周恩来并不是不知危险,但还是想为革命争取一些余地,所以去赴宴。

斯烈原本已布置士兵,准备抓周恩来。然而周恩来临危不惧,在危急时刻表现出超高的水平,利用国民党内各派矛盾,揭露蒋介石的用心,指出斯烈如果一意孤行将会给自己带来严重后果。斯励也在做工作,劝哥哥放走周恩来。

二人冷静思考之后,命令士兵“解散”,礼送周恩来离开。其实当时局势混乱,斯烈也不是蒋介石的心腹,害怕自己押错宝,糊里糊涂毁了前程。周恩来由此化险为夷。

04刀光

帝国时代以农耕为主,上海并不显眼。列强带来海洋文明,上海扼守长三角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开始展露。

那时的上海滩乌云密布,龙蛇混杂。有一种人介于龙与蛇之间,他们就是黑帮大佬。他们起于蛇中间,体型庞大如巨蟒,样子有点像龙,但永远成不了龙。似龙非龙的人物中,又以黄金荣和杜月笙为最。当初蒋介石在上海滩还向黄金荣送过拜老头子贴。

和所有人的印象一样,黑帮大佬通常心狠手辣。

和所有人印象不一样的是,他们面善且精明。比方说杜月笙羽翼丰满之前,放下身段投入黄金荣门下;壮大之后又可以放下身段和当时的无名小卒戴笠结为兄弟。

蒋介石在庐山谋定之后,便决定使用黄金荣和杜月笙。他们也乐意为蒋介石所用。黑帮看场子收保护费,共产党要为工人谋福利,两者水火不容。

蒋介石打着革命旗号清党,当然不能上来就砍杀。他要用黑帮为导火索,用“劣币驱逐良币”之手腕达到目的。

4月12号早晨,黄金荣对门徒们说:“价码嘛,一个人头十块银元。”杜月笙对门徒说:“今天的事,不管成功还是失败,唯有尽力。”

随后黄金荣和杜月笙的徒子徒孙就出动了。那或许是上海滩黑帮最大的一次集体行动。

他们之间的利益原本也是盘根错节,但在对付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时出奇地一致。

他们在自己的胳膊上缠上白布,从租界出发,去总工会找事,遇到工人纠察队的反击。

杜月笙和黄金荣那种人,实际上欺负一般人是可以的,和有头面的人搞关系也是可以的,偶尔刺探情报也是可以的,对付有组织的硬势力是不可以的。工人纠察队就是他们对付不了的,找事的结果是碰一头疙瘩。

蒋介石也没指望黑帮能搞定工人纠察队。他们只是诱饵,闹事的,给附近军队提供了参与进来的借口。埋伏在周围的26军出现了,借口非常动听:调节纠纷。

怎么调节呢?就是把双方武器都收了。

工人纠察队在第三次起义时,从军阀那里缴了很多枪,手中有武器。

此时军队在纠察队眼中还是同志,以为军队了解情况之后会秉公处理,毕竟大家都是站在革命大旗之下的嘛。

然而此时26军领导白崇禧说工人内部搞不好,出乱子,所以缴械。其实就是污蔑工人素质低、野蛮爱闹事。

——赤裸裸的栽赃陷害!工人再次罢工走上街头,要求惩罚凶手。

向谁提要求呢,蒋介石!

此时大家还没有明白蒋介石才是整个事件背后的总设计师。

此时蒋介石正让周岐凤镇压工人运动。于是军队向游行队伍开枪了,然后就是血流满大街!

这就是发生在1927年4月12号的事,史称“四·一二政变”。

05

流血事件的发生仅仅是序幕。因为故事的主角,蒋介石,还躲在幕后。

两天之后,蒋介石从幕后走出来,现身了,出手了,而且是重手,宣布抓捕共产党。

白色恐怖时代来了!

凡是共产党,抓住之后,要么杀掉,要么宣布脱党。

许多共产党精英死于非命。比方说毛泽东的同窗好友蔡和森被钉死在监狱的墙上,比方说陈独秀的大儿子陈延年在监狱中被乱刀砍死。残酷程度,连当初的清政府也自愧不如。

蒋介石动作之迅速,力度之大,效率之高,动作之熟练,证明其早有预谋。其实早在一年前已经在中山舰事件中演习一次了,只是那次他干得比较隐蔽,没有暴露出来而已。

直到清党之后,大家才反应过来:哦,原来蒋介石心机如此之深,手腕如此之高。

那段时间究竟杀了多少人现在已经搞不清楚,据斯诺统计,人数在五千到一万之间。英国作家韩素音回忆,一周之内就杀掉八千人。更多的共产党人被迫脱党。比方说姚文元的爸爸、左翼作家姚蓬子就是其一。日后姚文元因这事给了姚蓬子不少白眼。

杀人尚在其次,关键在于手段的残忍。如果是军队抓人杀掉,或许还痛快一点。最可恶的是黑帮。

所谓黑帮分子,平时就是经营吃喝嫖赌抽那些见不得人的营生。白色恐怖期间,他们耀武扬威,把人家男人抓住杀掉,把人家妻女送到血汗工厂和妓院,丧尽天良!

他们以最人渣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同胞,猪狗不如。

最搞笑的是,坏事干尽的杜月笙成了英雄,成了蒋介石口中的社会中坚。不仅如此,在上海的欧洲女人也觉得杜月笙特别有雄性魅力。

还能说什么呢?只能说乱世之中人不如狗。人模狗样之辈,多半是不干人事。

建国之后历次政治运动,虽然也带来很多负面因素,但是在铲除黑帮问题上,绝对没有任何错误。对于那些曾经对同胞满手血腥的人渣败类,就要打断他们的脊梁骨,扔到野地里去喂狗。因为他们本来就猪狗不如。

晚年扫大街的黄金荣是否想过因果报应?如果他想过这个问题,那么他就应该很庆幸,他得到的惩罚非常轻微。

抗战后,杜月笙自以为劳苦功高,想当上海市市长。蒋介石不鸟他,直接让擅长捞钱的钱大钧当市长。还学共产党的手法,让人在车站贴标语:“杜月笙是黑势力的代表。”搞得杜月笙回上海时改站下车。

后来杜月笙竞选参议长,撒了大把银子,蒋介石给了他一个冷眼,赶忙在当选之后辞职不干。

晚年的杜月笙愤愤不平:“蒋介石拿我当夜壶,用过了就塞到床底下。”听起来好像很不爽。

实际上蒋介石对他已经很客气了,还把他当夜壶用一用,用完后还塞到床下,而不是直接砸了、扔掉。

06后果

那或许是中国历史上最残忍的杀戮。之所以说最残忍,并非专指杀戮共产党,对自己人同样不留情。

——那是蒋介石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影响深远,超出东征、北伐、抗战等任何一个决定。

那个决定中,蒋介石把自身优点和缺点充分暴露。他的聪明和愚蠢,一览无余。

蒋介石想要通过帮助资本家赢得资金。毕竟搞革命打仗向来很烧钱,需要很多资金。要压制工人,最好的办法是釜底抽薪,一劳永逸地解决共产党,一劳永逸地向资本家收钱。这是目的之一,为利。

蒋介石的另一个目的,通过清党跨过汪精卫。

汪精卫其人,那个时代最帅的男人之一。

汪精卫早期也曾英雄过,写过“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豪气堪比谭嗣同。

但是在孙中山死后,汪精卫成了标准的墙头草,想在左派和右派中间捞好处。共产党原本和国民党左派关系最好。廖仲恺死后,原本处于中间派的汪精卫拉拢陈独秀,试图扛起左派大旗。而且国民党内部,汪精卫资历更老,人气更高。

在此过程中,关键的一步是通过宋霭龄的谋划,蒋介石和宋美龄结婚。因为孙中山的关系,宋庆龄、宋子文、孔样熙、孙科原本都站在汪精卫那边。蒋宋结合之后,他们都站到了蒋介石这边,再加上张静江等人,蒋介石完全赢得了资本家的认可。

南京政府和武汉政府斗,武力上并没占多大优势。

最后汪精卫的武汉合并到蒋介石的南京,根源在于,江浙财阀搞垮了两湖的经济。

汪精卫一看武汉物价飞涨,撑不住了,立马效仿蒋介石,抽出屠刀对共产党人砍杀。这么一番折腾,汪精卫的左派旗帜没有了,只能到南京跟着蒋介石混,从此在蒋介石面前抬不起头,最后干脆做了汉奸。

这就是蒋介石的精明之处,不仅名利双收,而且抱得美人归。

一时之间,世间好事仿佛被他一人占完。

那一年,蒋介石40岁,不惑之年,到达人生巅峰,可谓春风得意。

然而世事如硬币,有正反两面,福祸相依,利弊共存,得意就会忘形。

忘形之下的蒋介石失去控制,连同国民党左派一起杀戮,妄图把共产党人赶尽杀绝。然而因为做得太绝,导致如下一个结局:摧毁了国民党根基。

 ——这是蒋介石一生做过最蠢的事。

清党,最大的难题是分不清谁是共产党。

陈立夫当时想出一个办法:在各地召集国民党大会,要左倾的站在左边,其余的站在右边,然后要他们相互打斗,从中判断共产党。是不是很儿戏?

更野蛮的部分:平日思想比较激进的国民党员和老百姓,均被怀疑为共产党,清理掉。要知道那是革命年代,都是很激进的。

广州清党:军警将穿西装、中山装和学生装的,一律当共产党逮捕,什么情况?更过分的是,凡是头发向后梳的(当时比较潮的发型),一律当共产党逮捕。

上海清党:清党委员会由不相干的人负责,如同屠户杀鸡,看哪个不顺眼,干掉再说。那大概是人类历史上最不负责任的杀戮。

当时国民党正在北伐,士气正旺,基层党员大多数思想左倾。各地土豪劣绅借机报复。越是忠实的党员,遭遇越惨,惶惶然,如丧家之犬。

要么被杀戮,要么被驱逐,要么被迫害,要么心灰意冷。1928年,清党一年之后,江苏省(国民政府所在地)国民党登记党员的情况:只有两成党员重新登记。

广东省(革命故乡):百分之三十五的党员重新登记。

广州市(国民革命核心之地):只有一成党员重新登记。

汉口(辛亥革命发源地)的情况:六分之一的党员重新登记。

长沙,基本没剩下。

清党之前,国民党全国党员在百万以上,到1929年十月份,只剩下65万。这个数字还包括清党开始之后趁机加入国民党的土豪劣绅、地痞流氓、投机倒把分子。比方说四川,清党那个时候的党员反而变多了,因为各种投机分子来了。

清党,摧毁了国民党的魂魄。数十年以来,国民党培养的中下层精英毁于一旦。

蒋介石为何剿共总是失败?原因很简单,国民党摧毁了自己的基层组织,相当于把基层全部让给了共产党。蒋介石动辄数十万大军,看似威风凛凛,却拿毛泽东几万红军没办法。因为蒋介石失去了基层。基层之中的毛泽东,如同蛟龙在大海中。

更致命的是,国民党从此断了一条腿。

任何一个党派都需要讲平衡。蒋介石清党把国民党左派摧毁,造成国民党活力丧失殆尽,1928年之后的国民党为何腐朽堕落?根源就在于左派被摧毁了。

那种情况下,任何积极的组织都将和共产党挂钩。在那个民族意志崛起的时代,各种抗争与运动层出不穷,他们成了共产党力量的源泉。国民党原本可以和共产党争夺左派。但蒋介石的所作所为,相当于斩断国民党的根系,让共产党有了一股永不枯竭的力量。

正所谓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等蒋介石想明白这一层,人已经在台湾孤岛上,遥望天涯,归期无期。

评,蒋介石此次清党的历史教训,在于任何组织和国家想要健康发展,必须保持两条腿平衡。

如果只有左派,可能因激进的理想主义而被毁灭。

如果只有右派,那么必然陷入腐化与堕落的深渊里不能自拔。


   关注 4097    返回
龙虎天师劫:中国2300年历史周期律解剖
蒋介石最错误的决定
 
 
关注官方手机微站
  
   
 
公司简介      咨询热线:13910949198(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网站版权归  【北京云阿云互联网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所有      技术支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