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所有  
清剿中国二十年,拜登替美国承认失败了

清剿中国二十年,拜登替美国承认失败了

原创 戎评说策2022-10-05 云阿云智库•中美关系

导读:中美斗争的领域非常多,但永恒的主旋律只有一条:国际供应链主导权背后的工业化问题。本世纪前二十年,围绕美国的再工业化和中国的去工业化,白宫的对华产业战略从诱惑到剥离共经历过四个鲜为人知的阶段。

中美斗争的领域非常多,但永恒的主旋律只有一条:国际供应链主导权背后的工业化问题。

本世纪前二十年,围绕美国的再工业化和中国的去工业化,白宫的对华产业战略从诱惑到剥离共经历过四个鲜为人知的阶段。

而今年以来,随着民主党政府接连推出先进半导体和新能源汽车的国家级产业政策,并融合以地缘政治与外交手段推动,标志着中美工业围剿战与反围剿战的第五个阶段正式来临。

第一阶段:诱惑,共治天下

2001年,世界贸易组织成功吸纳中国后,美国部分有识之士就以前瞻的眼光充分意识到,中国一直等待的厚积薄发的那个时间点来了。相较于全面遏制中国,如何从中国的发展中收割到红利,更符合美国当时的利益,至少理想主义派是这么想的。

在此大背景,2004年底,时任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弗雷德·伯格斯滕提出将中美两国集团作为美未来应着力培养的四组G2关系之一,即是美国-欧盟,美国-中国,美国-日本,美国-沙特,这四组G2关系分别对应的是美国价值观和西方文明同盟,美国经济贸易同盟,美国地缘政治同盟以及美国自然资源同盟。通过与以上几个重点细分领域的大国构建G2同盟机制,美国在巩固深化自身霸权的同时,还能卸掉不少国际责任。

但有人觉得这样的安排太宽泛了,不好协调,也容易分散权力,所以2006年9月22日,得到白宫智囊团授意的彭博社,在中美战略对话之际,发表了题为新世界经济秩序:中国和美国=两国集团的文章。该文一针见血地指出,未来全球最重要的国际关系是中美两国集团,

随后,美国战略层开始向中国兜售G2模式,中美国和中美经济共生体的概念由此火爆全球,并一度令欧洲笼罩在被边缘化的恐惧之中。

2007年5月23日,英国金融时报在《G2崛起,中美孤立G7》一文中满是酸意的说到,不论是从哪个角度观察,正在进行的战略对话,很可能是未来主导全球经济事务的两国集团的雏形。言下之意,这次战略对话是旨在讨论中美怎样瓜分世界的会议。

然而,不论G2的概念炒得再火热,不论国际舆论再怎么配合,中国始终保持着清醒的战略头脑,反之装傻充愣不接话就成了。中国不愿意接受G2的原因很简单,双方付出的代价实在不对等。

美国付出的代价是,让中国当美国霸权体系里的二把手,保障其绝对的国际话语权,不再舆论攻击中国,不再炒作中国威胁论,不再禁运高科技装备和先进军事武器。中国付出的代价则是,永远被焊死在血汗工厂的位置上,用一代又一代的廉价劳动力做便宜的鞋子、衣服和电子产品,以维持西方国家骄奢淫逸的生活。

这就有点像校长忽悠张学良的戏码:老弟啊,咱俩做拜把子的兄弟,哥让你来当中华民国陆海空三军副总司令,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你嘛,就把三十万东北军的指挥权给哥爽那么几下。

中国可不是张学良,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国制造虽然给世人留下的是低端和山寨的不良印象,在诸如新能源汽车、高铁、大型商用飞机、半导体等一系列高端产业早已在国家层面的规划中悄然铺开宏大的布局,接受美国两国集团的方案,无异于修炼葵花宝典挥刀自宫,中国绝不会答应。

见中国迟迟没有同意的意思,美国干脆撕下伪装,联合欧洲欲利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狙击我们。

2009年12月7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美欧密谋的方案是未来四十年8000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11亿人口的发达国家分走44%,55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分走56%,碳排放量额度不够用的国家可以去国际市场购买指标,这明显是专门冲着扼杀中国工业升级的目标制定的。

中低端制造业是碳排放量的大户,而中国又是中低端制造业的大户,这点额度肯定不够用。只要方案落地生效,中国买不买碳额度都得完犊子,不买的结果是工厂没法开工制造业垮掉;买的结果是利润率本就少得可怜的中国制造业每年又会多出一笔高昂的碳税成本,仅剩的贸易盈余无法支撑产业的大规模换代升级,从而长期固定在低附加值的关口,经济拉美化。

幸运的是,美国内部出了乱子,传统化石能源商突然杀出,迫使美国政府不得不放弃联欧制华的战略,第一阶段潦草收场。

第二阶段:剥离,温水煮青蛙

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朝野一片哗然的美国,旋即要求政府制定相关应对政策。两年后,白宫发布全球供应链安全国家战略报告,这是美国首份站在国家战略高度制定的供应链安全文件。报告指出,中国工业的快速发展的确对美国掌控的全球供应链安全造成了冲击,并提出供应链效率和供应链韧性两个战略目标,效率是指经济性,韧性是指安全性。

值得一提的是,报告仍将供应链效率置于韧性之前,因为全球中低端制造业和本世纪第二个十年世界经济最大增长点,移动互联网技术普及后的智能化电子制造业高度集中在东亚地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和智能产品终端市场同样集中在东亚地区。

如果美国更多的是强调韧性,而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强行把国际供应链核心搬出东亚的话,美国自身也会受到极大的损失!为此,奥巴马政府专门推出温水煮青蛙式的TPP战略。

其核心点在于:一是利用美国巨大的消费市场,引诱环太平洋国家在中国和美国间二选一;二是奥巴马政府不寻求与中国的硬脱钩,而是通过在WTO之外再建立一个关税更低、范围更大、经济活力更强的组织,把中国踢出全球经济体系;三是奥巴马政府不寻求将中国产业链搬回美国或美洲,而是根据报告中强调的供应链效率,就近放在东南亚国家,既能最大限度保证金字塔底层机器的运转,当地破碎的政治版图又可以强化美国的掌控力。这对于当时外贸产业结构仍无多大竞争力的中国而言,几乎是无解的阳谋,我至今都记得在TPP战略出炉后,互联网到处都弥漫着悲观的情绪。

当年,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日本,在安倍第二届任期的领导下,积极响应美国供应链去中国化的号召,将对外投资重点从中国大陆转向东盟,此后短短十年间,日本对东盟的投资就从百亿级美元飙升到千亿级美元,是同一时期对华投资的两倍有余。

但历史是押韵的,当所有人都期待美国复制新的胜利时,继任美国总统以该协议有损美国产业建设和就业市场为由给撕毁了,2017年1月23日,特朗普宣布退出TPP,美国的第二阶段攻势不守自破。

第三阶段:战争,从关税蔓延。

2018年3月22日,人类史上规模最大的经济战争,在世界第一大强国和第二大强国之间打响。美国的意图很明确,大幅度抬高中国商品进入美国市场的壁垒,一方面给本土中低端产业的重建争取时间,另一方面推动商品在华生产成本的上涨,引导企业迁出中国,以此稀释和降低中国对国际供应链主导权的掌控力!

关税是正面战场,但不是唯一战场。在关税战进行的同时,美国还点燃了多条阵线上的战火对中国制造发起猛攻。

比如税率,经贸战前夕,美国通过三十年来力度最大的减税法案,企业所得税率从35%直接砍到21%,用于增强美国对国际投资的吸引力,仅在当年就斩获了鸿海精密100亿美元的显示面板投资。再比如关键品断供,通过技术封锁打击中国高端制造在海外的扩张。

但美国人自己也说了,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供应链效率的优先等级远高于供应链韧性。民主党政府在中国产业能力并不强大的时候,都知道中国制造已经深深嵌入全球体系,搞硬脱钩只会是两败俱伤,可共和党不信邪,非要快刀斩乱麻一次性脱光。

问题是六年后的中国,早凭借着汽车电动化和电子产品智能化的赛道,全面强化了在国际供应链中的地位。没有中国的锂电池,十辆新能源汽车有七辆没法上市;没有中国的芯片模组,十台智能手机有八台不能出厂。

没有任何意外,在经历两年的关税大战后,美国对华进口规模和贸易逆差不降反升,第三阶段的战争式的硬脱钩彻底失败了,但中国目前的实力又不允许美国重新搞温水煮青蛙式的软脱钩。

第四阶段:突袭,孤注一掷,趁火打劫

2020年初,武汉爆发疫情,中国旋即出台管控措施,不惜以经济停摆的代价举国抗击新冠疫情,这让深度依赖中国制造业的国际供应链,多多少少也遇到了一些影响。

美国见状又鼓动盟友搞供应链去中国化,说什么战略物资的生产,不能过分集中在中国,要回归本土,确保国家战略安全。

当年四月,白宫首席经济顾问率先发难,呼吁在华投资的美国企业是时候考虑搬家了,政府愿意承担所有相关费用。紧接着,日本经产省宣布提供两千亿日元的资金,用于支持在华日资企业搬到东南亚地区;德国政府也三番五次强调企业需要减少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积极开发亚洲其他国家市场,实现外贸销售和投资的多元化。

中国对此什么都没说,只是聚焦民生,全力抗疫。当年四月,中国疫情歼灭战进入收尾阶段,全国性复工复产步入正轨。五个月,又一波疫情席卷欧美发达国家,日本、法国、德国、美国、英国纷纷倒下,来自这些国家如雪花般的订单,硬生生买断了集装箱市场,并把从中国开往欧美航线的海运价格推到了史无前例的巅峰。

2021年,中国出口总额33639.6亿美元,同比增长30%,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734.8亿美元,同比增长20.2%。在中国一天比一天火热的经济活动中,美国第四阶段攻势宣告失败。

第五阶段:理性,从战争回归竞争

民主党卷土重来后,虽然明面上没有承认前两个阶段的失败,但在思想上已经接受了现实,证据就是拜登今年一系列的产业政策,正推动美国对华产业战略从硬脱钩的战争回归软脱钩的竞争。

全新的战略按照重要性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在岸制造,第二等级是近岸外包,第三等级是友岸外包。

在岸制造指攸关美国战略安全的产业必须回归美国本土生产。比如新能源汽车及其全产业链。

汽车是人类第一大制造业门类,围绕汽车而构建的零部件供应链,贡献了工业门类中最多产值和最多的就业岗位,由此可见汽车确实是攸关国家战略安全的产业。

但随着美国回归巴黎协定,汽车电动化不仅有产业趋势的背书,还得到了政治趋势和环保趋势的背书,拜登从去年就在力推电动汽车的发展,今年还有几部针对中国电动汽车的产业政策在酝酿。

美国的电动汽车跟中国比,劣势一:在产业链规模,中国电动汽车除了芯片和最上游的矿产原材料,国产化率高达100%,出口成本极低,而美国电动汽车产业链并不完整,最优解的办法是所有不能独立制造的零部件都从中国进口,这样关税成本只叠加一次,既有效率,也够经济。

但美国非要搞供应链去中国化,只能按照资源禀赋从不同的国家进口不同的零部件,如从日本进口锂电池,从韩国进口隔膜和电解液,中国因素倒是避开了,但不同国家的关税成本叠加了好几次,哪有竞争力可言。美国电动车的骄傲特斯拉为啥宁愿顶着地缘政治风险也要来华建厂,你看看特斯拉国产前后的出货量和利润率就清楚了。

劣势二:在车机技术,美国电动车的智能化和系统整合做得比中国好不假,但电动车的本质是在地上跑的汽车,车机技术才是核心产品,系统整合类的软件是次级产品。

拜登新签署的通胀削减法案,很多政策都是冲着解决这两个问题去的。

近岸外包是指影响美国战略安全的产业必须在北美洲生产,如美国通胀削减法案规定,获得补贴的车企,其电动车的组装至少需要在加拿大或墨西哥境内生产;友岸外包是指重要的零部件或原材料产业必须在盟国生产,如美国通胀削减法案规定,获得补贴的车企,其电池关键矿物材料40%要在美国盟国的境内生产或加工,未来这一趋势还会扩大到半导体产业中的硅片等。

在岸制造对应的是美国本土强制力,近岸外包对应的是美国地缘政治控制力,友岸外包对应的是美国盟友影响力,通过这三个自上而下的国际生产体系重塑,美国将再次获得世界最顶级的工业生产水平。

但这也说明,美国终于承认在前二十年以国际供应链去中国化的战略斗争,自己是失败的一方,现在他们终于放弃了将中国踢出全球价值链的想法,转而尝试重塑新的以自己为绝对核心的国际生产体系来与中国抗衡。

二十年光景,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2022-10-5点击数/观注度 3054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