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之德国专题
云阿云智库•俄乌战争之德国专题•三战风云
编者按:从这个布局看,英美是铁了心地让欧洲大乱。当然这也符合海权帝国对欧亚大陆制衡的传统战略。只是英美的这个套路对俄罗斯是否有效已经是未知数。毕竟俄罗斯已经出兵,已经打出了“终结美帝霸权”的大旗。博弈越来越激烈,现在受伤的还只是乌克兰人。如果战争扩大,所谓“小北约”也难以幸免。全文3万字,由云阿云智库•三战风云课题组资料整体。
俄乌战争给德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已经显现
海雯娜2022-04-05云阿云智库•三战风云•俄乌战争之德国专题
俄乌冲突已经持续了一个月多了。到今天已经有超过三百万的难民逃离乌克兰进入了欧盟境内。战争给德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已经显现。
根据德国统计部门的数据,自2月22日以来,工业领域的生产物价指数PPI上涨了25.9%,能源价格在这一时期提高了惊人的68%,中间商品价格也提高了21%。在消费领域,消费品价格指数CPI增长了22.5%,远超通货膨胀水平。
在笔者家周边的商店里,个别商品如小麦、食用油价格的增长高达30%。一年之前德国E10号汽油的价格在1.5欧元左右,目前居然达到了2.5欧元。这些变化是普通德国人在生活中能够切身体会到的。
事实上,在战争发生之前,德国民众并不特别关注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地缘政治分歧,只有在2014年克里米亚公投时期,德国民间产生过对俄罗斯的一些负面看法(彼时笔者还在上中学)。
时至今日,普通德国民众仍然很难理解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俄罗斯必须使用军事手段来解决他们与乌克兰之间的分歧。目前德国社会的主流叙事将战争责任完全归于俄罗斯一方,认为战争产生的根源来自于俄罗斯政府、特别是普京本人对民主制度的痛恨和地缘扩张的野心。目前德国政府的应对方案,可以理解为协调国际社会,一方面有限度地支持乌克兰进行战争抵抗,一方面通过制裁施压的方式来迫使俄罗斯撤出乌克兰。
由于欧洲国家遭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战争损害,很多欧洲政要频繁喊话中国,希望中国能够斡旋俄乌双方尽快达成停战。也有一些来自于他们的尖锐声音,警告中国不得协助俄罗斯规避西方的制裁,否则中国也将要面临严重后果。
我本人在互联网上与中国网友多有互动,我很理解中国在此问题上保持中立、不参与制裁俄罗斯的立场。
事实上,欧洲西方国家在过去几年频繁地、主动地冒犯中国内部事务,以虚假消息指责中国的国家治理。这些举动耗尽了中国政府和民间对于欧洲国家的信任与好感。这是欧洲政治精英对欧洲价值观的长期自恋,以及对世界多样性文明的蔑视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遗憾地是,德国政界的大西洋主义者(Atlanticist)并不这么想。大西洋主义者即那些倡导将欧洲的未来与美国深度捆绑的人,那些不支持欧洲独立自主的人,长期以来鼓吹中国和俄罗斯是对欧洲的巨大威胁。
因此,俄乌冲突有助于印证他们那一套俄罗斯和中国是“专制、霸权国家”的政治学说。他们顺势而为,不断地向民众宣传他们对国际局势“正确”的预判,以期收割更多的选举红利,并为达成自己更远大的政治抱负提供良好的条件。
目前组成德国政府的社民党SPD,绿党和自民党FDP三党中,后两者具有特别鲜明的大西洋主义色彩。大西洋主义者有一套自己的政治逻辑,并坚定地认为他们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我在此以绿党为例向大家介绍他们的执政思路,特别是他们的外交路线。德国绿党在去年的德国大选中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凭借着15%的得票率,绿党与社民党SPD和自民党FDP顺利组成了新一届德国政府。
德国绿党的执政理念在其选举宣言中表述地非常清晰: 绿党将德国、欧洲的发展同与美国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跨大西洋绿色协议”构建同美国一体化的碳市场和绿色产业投资环境;加快德国的能源转型并全力扶持低碳、零碳经济;通过民主国家“攻势”和“合作”(democracy offensive and cooperation)来应对中国和俄罗斯的威胁;协调美国等“价值观盟友”,坚定地在人权和台湾问题上对中国施加足够的压力。
绿党在其竞选宣言中大量使用“独裁”、“威权”、“霸权”等字眼描述中国,是德国各主要政党中对中国最不友好并且带有蓄意挑衅性的一派政治力量。
图为德国绿党2021年大选宣言。中国被他们认为“系统性地无视人权,强迫他国依附中国”,以及“分裂欧洲”。为了应对中国和俄罗斯“威权和独裁”体制的强大实力,他们号召“同所有民主国家和民主团体、个人进行合作”,发起“民主攻势”。绿党同时也坚定地推动否决现有的中欧投资协定。
就同俄罗斯的关系而言,绿党强烈敦促取消北溪2号油气田。在2014年俄罗斯推动克里米亚公投以来,他们十分积极地主张武装乌克兰来抵抗俄罗斯。
目前俄欧局势高度紧张,双方实质上已经出于准战争状态。德国总理朔尔茨在压力下已经宣布增加1千亿欧元来加强军备建设,并规划将军费开支拉升至GDP的2%以上。绿党现在可以非常顺利地推行在德国彻底踢除俄罗斯天然气的夙愿,而不必承担民众的指责。
很多中国读者对于绿党的这套不务实、完全倒向美国的亢奋不能理解。但是我们只要看一下绿党在最近几年崛起的轨迹,就知道绿党背后的真正操盘手是谁。
德国绿党在1998年的得票率只有6.7%,在2017年的支持率缓慢增长到了8.9%。而在美国两党大幅加强对中国的打压后,该党在德国的支持率快速上升,2021年最高时候已经达到了惊人的30%(后因其党魁Annalena Baerbock深陷各种丑闻而导致支持率流失)。
美国对德国的媒体、学术界和民间感情的走向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在发现德国绿党潜在的价值后,美国精英通过其在德国各方面的影响力,不断创造有利于绿党获取政治地位的条件。例如,美国资本控制的德国主流报刊《世界报》和《图片报》会极尽恶毒地攻击对俄、对华比较友好的左翼党,抹黑坚持务实和对话路线的默克尔前政府,却对绿党格外开恩。
与绿党早期党员反对美国霸权主义和冷战的立场经历相反,相当数量的绿党少壮派党员都有在美国和英国获得奖学金留学、经商的经历。在一轮又一轮地被美国利用、收买和鼓动中,绿党基本沦为了美国的利益附庸。在一个个关乎德国前途命运的重大决策中,美国的诉求在绿党的主张里得到近乎百分之百的贯彻。
目前绿党对德国外交政策和绿色转型的控制力很强。传统观念认为德国的重大决策是由总理府来主导的。但是在国际议题上,德国的几个关键部门全都由亲美的党团来控制。绿党控制了外交部和经济气候部(部长分别是绿党双党魁Annalena Baerbock和Robert Habeck),而同样高度亲美的自民党控制了财政部(部长为其党魁Christian Lindner,其人在党内地位极高但是跟中国交往的不愉快经历颇多)。
这一架构使得德国政界的亲美势力能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德国与中国的双边关系。而在绿党政治精英的言行中,人民可以轻易感受到中国高居他们厌恶国家排行榜榜首。
那么如此不务实、甚至国家忠诚都令人高度怀疑的德国绿党究竟是基于何种理念吸引众多德国选民的呢? 实际上,相当数量的德国民众,尤其是青年人,对美国没有什么好感。很多人非常反感美国在世界各地穷兵黩武,并对美国不断发生的侵犯人权的事实有非常清醒的认识。
尤其是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之后,美国社会民粹和霸道的一面以更加直接的形式呈现给了欧洲人,使得美国的国家形象在欧洲人心目中严重下滑。因此,绿党吸引德国人的地方绝不是他们的亲美立场。
绿党的向心力来源于他们在气候议题上的主张。由于德国媒体、NGO和学术界在德国社会高频地探讨气候变暖,气候问题俨然成了青年群体关注的第一议题。只要在欧洲长期生活的中国人,大概都能感受到这一议题在欧洲社会的巨大分量。
绿党在野期间大肆抨击默克尔执政联盟在国内减排和能源转型方面的举措不到位,还故意安插大量“气候末日”叙事鼓动德国青少年投射对默克尔政府的愤懑。
目前德国民众对绿党在移民和文化问题上过于激进的举措颇有微词,但是气候议题在德国社会中的分量过重,而绿党在此议题上主张大多阔斧、激进地推广可再生能源和碳市场机制,其力度远超其它政党。因此,绿党在气候议题上的极大优势掩盖他们在其他议题上的争议。
绿党祭出的第二张牌是人权牌。由于德国特殊的历史,民众对人权问题极度敏感。很多德国民众生怕被世界人民视作纳粹余孽,对世界上发生的任何“侵犯人权”的传闻都要第一时间站出来表达关切,形成了德国人“宁可错怪对方也不能让自己显得冷血”的一套独特社会心理。
因此人权牌,辅以德国本国媒体在相关国际问题上的扭曲叙事,可以有效地对德国民众进行道德绑架从而加入一个个针对“威权政权”的十字军讨伐。整合人权、气候还有自由主义思想,绿党成为了一个典型的以西方自由民主(liberal democracy)为意识形态的活跃政治力量。
图为德国外交部长、绿党党魁Annalena Baerbock在乌克兰战争爆发后论述德国的新国家安全战略。她援引人权活动家Desmond Tutu的话对世界上那些“威权”、“独裁”的政权发出警告:在非正义面前,保持中立就是选择站在压迫者一边。在她口中,与德国安全战略毫不相干的中国“一带一路”计划无故躺枪,成为了德国国家安全战略需要做出改变的理由之一。
绿党需要被重视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的年龄结构。德国的传统大党派呈现出严重的老龄化倾向。默克尔所在的联盟党党员平均年龄已达到60岁以上,而属于绿党和自民党这种年轻亲美政党的党员平均年龄不到50岁:他们思想活跃并且与群众的联系更加积极紧密、与时俱进。
在2021年德国大选中,绝大多数34岁以下年轻人投票给了绿党和自民党。虽然他们投票给上述亲美党团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气候和经济扶持政策,而非他们的外交政策。但是由于人权叙事本身所具有的误导性,上述政党对中国的态度很容易诱使德国青年一代对中国产生负面的看法。
图左为2021年德国大选投票者年龄结构。亲美党团FDP自民党和绿党Green对年轻选民吸引力最大。右1992年出生的德国CDU党党员Philipp Amthor,在社交媒体上被各路网红吐槽外形老气横秋,给CDU的选举造成了非常负面的影响。
德国绿党的意识形态在欧洲目前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时尚感。除德国外的很多国家都有类似的党派,他们的成员在欧盟机构中也非常活跃。外交上强调大西洋主义、内政上强调气候责任高于现阶段利益,是他们的共同特征。
我们虽然不信任大西洋主义者并且在选举中坚定地拒绝他们,但是德国人民已经选择了将国家的未来交给这些人来掌舵,对此我也只能依照宪法的精神给予尊重。
既然他们将德国的国家利益同美国紧密联系在一起,那么我希望他们能够从美国争取到能源和商业机遇来为德国和欧洲人民牟利。
如果在接下来的几年,欧洲的安全局势持续恶化,欧洲的经济长期衰退,欧洲的气候行动计划必将难以为继,从而动摇这些绿色气候精英的选举基本盘。面对那样的结果,或许会有更多的人来反思我们真正的利益在哪里,我们真正的道路应该在哪里。
德国蒙羞
原创 虚声2022-04-14云阿云智库•三战风云•俄乌战争之德国专题
01 缺席的打卡
顿巴斯决战在即,基辅成了西方政客打卡圣地。远的且不说,仅过去一周之内到基辅的政客就包括但不限于:
4月8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到基辅打卡,与泽连斯基合影。与她一同前往打卡的还有斯洛伐克总理黑格尔。
4月9日,英国首相约翰逊到基辅打卡,与泽连斯基合影。
4月9日到11日,奥地利总理内哈默先后到基辅、莫斯科打卡,与泽连斯基、普京合影。
4月13日消息,波兰(杜达)、立陶宛(瑙塞达)、拉脱维亚(李维兹)和爱沙尼亚(卡里斯)的总统组团到基辅打卡,与泽连斯基合影。
这一系列的打卡行动,足矣看到见基辅打卡对西方政客的吸引力有多大。
然而在那一众西方政客中,还有一位重量级大佬非常想去基辅打卡却没成功,他就是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
施泰因迈尔总统4月12日访问波兰。这位老铁自从2017年担任总统之后就经常往波兰跑。这是他第六次去波兰,与波兰总统杜达共同商谈俄乌局势,以及对乌克兰的支持。
这里插一句:按照原定计划,施泰因迈尔这次访问波兰的时间是3月29日,但因其感染了新冠病毒,行程推迟了两周。施泰因迈尔生于1956年,已经66岁高龄。这个年龄段能轻易扛过新冠肺炎,身体素质也不赖。
按照施泰因迈尔的计划,访问波兰之后,和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的总统组团到基辅打卡。但他没有去成,因为泽连斯基拒绝接见他。
乌克兰外交官对此作出解释称:“我们都知道施泰因迈尔与俄罗斯的密切关系。他眼下在基辅‘不受欢迎’。我们会视情况作出改变。”
为什么说乌克兰这番操作是对德国的羞辱?
因为施泰因迈尔是德国总统。
02 蒙羞
吃瓜界的老铁们对德国总理比较熟悉,一般对德国总统所知不多。
因为德国的政体为议会共和制,联邦总理为政府首脑,享有事实上的行政权,是决定国家大政方针的那个人。实际上总统才是国家元首。
毕竟世俗世界,大家更热衷于追捧实际掌权者。这就是德国总理、印度总理、巴铁总理比它们的总统更有名的原因。
但不论怎么说,作为德国元首的施泰因迈尔被乌克兰拒绝,是对一个国家的羞辱。
当今地球村,德国虽然并非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但影响力不容小觑。
1、地缘上讲,德国是欧洲的脊梁,天然影响东、西、南、北欧。
2、政治上讲,德国是欧盟核心,欧元区大佬,也算显赫。
3、经济上讲,德国虽然人口不多、土地不大,但GDP一直名列前茅,而且是欧元的实际主导者。
4、民族层面讲,德国是日耳曼主体国家。日耳曼人在地球村的任何领域,都有非同寻常的影响力。
处于这种地位的德国,国家元首竟然被战乱中的乌克兰给羞辱一番,非常憋屈。
要知道乌克兰虽然现在流量比较大,但仍然处于俄罗斯的笼罩之下。东乌决战,箭在弦上。如果在顿巴斯战败,乌克兰的损失会非常大。
即便乌克兰最终能战胜俄罗斯,战后还是要发展经济;谋发展的最佳途径就是要加入欧盟。而德国是欧盟大佬。乌克兰想加入欧盟,必须有德国点头。所以这种情况下,乌克兰羞辱德国总统,看起来非常不合适。
当然,泽连斯基敢这么干,首先和施泰因迈尔没有实权有关。如果他是德国总理,泽连斯基断不敢如此。
03 逻辑
如果从乌克兰角度看,泽连斯基这么干大致有几个理由。
理由一,战前表决心。
顿巴斯一战,短期对俄乌来说都输不起。
如果俄罗斯输了,普京的宏图霸业都会成为一场空,2024年选举估计也悬了。
如果乌克兰输了,俄军可能卷土重来,甚至重新兵临基辅。
这种情况下,乌克兰要割舍一切与俄罗斯有关的因素。即便施泰因迈尔去基辅给乌克兰鼓掌加油,泽连斯基也直接拒绝。
虽然泽连斯基这个作法看起来一根筋,缺乏政客的圆滑。但是大战在即,这种作法反而有可能鼓起乌军的蛮勇。毕竟乌克兰人也属于战斗民族,之前没多少人想到乌军能拖住俄军。
理由二,乌克兰人真的不喜欢施泰因迈尔。
默克尔时代,德国和俄罗斯关系很近。
尤其是默克尔和普京之间,关系非比寻常。在欧洲和俄罗斯的关系上,两人有着很好的默契。这应该源自于他们年轻时代形成的世界观。
冷战时代,默克尔是东德人。
冷战时代的东德,是苏联最重要的盟国。当时有个有趣的社会现象,勃列日涅夫推广男人亲吻礼,而且他自己也身体力行。大致内容就是,为表达和谁关系亲密,就抱着亲吻(据说只有卡斯特罗实在受不了,和勃氏见面时叼根大雪茄,逃过一劫)。注意,不是情侣之间的亲吻,而是政客之间的亲吻。苏联领导人为了表示对东德领导人的重视,反正就是见面就搂着亲。说这个,是说那个时代东德和苏联各方面都比较接近。
冷战时代的普京,在东德搞情报工作。
某种意义来说,默克尔和普京年轻时是在同一种社会形态下成长与生活,有着类似的思维方式;比较容易取得共识。成为各自领导人之后,他们对欧洲的看法也大体类似,就是欧洲大国之间应该寻求和解,并通过某种方式摆脱对美国的依赖。
所以在默克尔和普京时代,欧盟和俄罗斯关系比较稳定。哪怕是2014年,拜登与奥巴马策划乌克兰颜色革命后,普京拿走克里米亚,默克尔仍然坚持既定战略,拉着马克龙、普京与泽连斯基一起签署《新明斯克协议》(2015年)。
这个协议看起来虽然很不错,但没有解决任何本质问题。所以协议签署之后,乌克兰和东乌的战火并没有停止,俄罗斯对东乌的支持也没有停止。然后双方相互指责对方违背协议。
单论实力,东乌干不过乌克兰,但乌克兰又干不过俄罗斯。
另一边,德国和俄罗斯又在搞北溪-2号项目,就是把俄罗斯的天然气从波罗的海通向德国,避开乌克兰(俄罗斯天然气通向欧洲,原本要给乌克兰一笔过境费)。
所以乌克兰认为默克尔对俄罗斯搞绥靖政策。
默克尔在位时,勉强维持各方平衡。
默克尔离任之后,矛盾彻底爆发。
施泰因迈尔2017年才当上德国总统,在此之前他一直在默克尔政府任职(多次担任外交部长),算默克尔的追随者,公开支持北溪-2号项目。乌克兰上下看他都很不爽。
俄罗斯进攻乌克兰之后,西方舆论对乌克兰一边倒的支持,所有与之对立的政客在西方都难以立足,稍有不慎就可能搭上政治生命。身为德国总统的施泰因迈尔也赶紧转变立场表态说,与俄罗斯的经济合作是一个巨大的错误,特别是北溪-2号项目。
施泰因迈尔这次要和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总统组团前往基辅打卡,就是要表示自己已经转变立场,试图延长自己的政治生命。但他的转变终究还是慢了半拍。
虽然德国也给了乌克兰不少援助,但施泰因迈尔短时间内还是很难改变他在乌克兰的政治形象,导致德国此番被羞辱。
第三个理由就是,东欧几位老铁要汇集起来搞事。
04 搞事
根据网红生态领域的一般规律,打卡合影之后,要发社交媒体。
爱沙尼亚总统卡里斯发社交媒体,“我们将向乌克兰人民以及总统泽连斯基表示强烈支持。”
波兰总统杜达的顾问库莫奇发社交媒体:“我们的国家正在以这种方式,向乌克兰和泽连斯基表示支持。”
立陶宛总统瑙塞达发社交媒体:“带着强烈的政治支持和军事援助讯息前往基辅。立陶宛将继续支持乌克兰争取主权和自由的战斗。”
当然一般网红发完社交媒体之后就完事了,政客毕竟重要得多。除了发社交媒体,还要搞一个文件纪念一下。
于是他们一起发了“基辅公告”:
同意英国首相约翰逊首相提出的建议:组建非军事小北约——分别是乌克兰、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以及芬兰六国,在基辅组建快速反应部队,就是所谓的“小北约”。
——嘴上说不是军事组织,实际上就是赤裸裸的军事准同盟!
大家看下这个公告透露出的信息:
1、约翰逊建议。要知道这位约翰逊老铁,可是反俄最坚定的欧洲领导人(之一),从上任开始就坚定地在俄乌之间拱火。
2、建立所谓快速反应部队,其实就是合纵针对俄罗斯。六位成员国,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是北约成员国,芬兰和乌克兰都要加入北约。
说实话,约翰逊这招够歹毒的。这相当于北约成员国和乌克兰进行捆绑,在东欧降下一道铁幕,阻断俄罗斯与西方世界的陆地联系。
英国(背后还是美国)这是以乌克兰为中心,阻断俄罗斯与法国和德国的联系。德国和法国目前还是被美英玩弄于股掌之间。
看到这里就明白,泽连斯基不让施泰因迈尔去基辅打卡的第三个原因。毕竟德国和俄罗斯关系较深,并不坚定反俄。如果让德国掺和进来,哪天德国与俄罗斯关系缓和了,所谓“小北约”就搞散架了。
另外一个可能缓和与俄罗斯关系的国家是法国。“小北约”在中间一挡,两国也很难再直接联系。即便勒庞战胜马克龙,效仿戴高乐退出北约,也很难与俄罗斯直接联系。
从这个布局看,英美是铁了心地让欧洲大乱。当然这也符合海权帝国对欧亚大陆制衡的传统战略。只是英美的这个套路对俄罗斯是否有效已经是未知数。毕竟俄罗斯已经出兵,已经打出了“终结美帝霸权”的大旗。
博弈越来越激烈,现在受伤的还只是乌克兰人。如果战争扩大,所谓“小北约”也难以幸免。
美英布局手段太毒辣。
德国真的很无奈
原创 虚声2022-10-11 云阿云智库•俄乌战争之德国专题
01 大国分歧
10月9号,拜登与朔尔茨通了一个长电话,谈了很多内容,随后两国分别发了声明;但内容指向却差异颇大。
德国所发的声明中提到:
两位领导人同意永不接受俄罗斯并吞乌克兰领土,俄方举措让形势进一步升级。他们认为俄罗斯的局部军事动员令,代表着俄民众必会为普京错估形势付出惨痛代价。他们批评俄方最近的核威胁很不负责任。
——讲了更多的西方政治正确,相当于向德国民众讲了他们都知道的那些话。
美国所发的声明中提到:
为即将举办的G7和G20会议做准备,拜登和朔尔茨讨论了全球能源市场的近期发展,以及确保可持续和可负担能源供应的重要性。
——重点提到了能源问题,相比德国的声明更为务实,讲的赚钱问题。
可以说德国和美国在声明里体现出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了德国的无奈。
乌克兰战争爆发之前,能源问题原本并不是问题,供给基本平衡。但是战争爆发之后,能源供给系统被打破了。
欧盟和俄罗斯之间,因为制裁和反制裁的关系,导致能源联系中断了。尤其是北溪天然气管线被炸之后,等于是切断了欧盟与俄罗斯的能源纽带。
德国的能源困局由此而凸显出来。因为德国原本非常依赖俄罗斯能源,而且因为环境问题关闭了核电站、电厂等能源设施。
美国的能源系统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因为德国缺乏能源,必然要大规模购买美国液化天然气。俄总统发言人佩斯科夫直接点明,美国液化天然气供货商将供应量增加了数倍,获得巨额利润,他们对未来获得超额利润非常感兴趣。
为什么德国会陷入如今这种无奈的能源困局中呢?
02 三大复盘
复盘一下冷战结束后的历史进程会发现,德国是受益者。
冷战时代,德国被一分为二,一半属于西方,另一边是苏联小弟。两德统一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起点之一。某种意义上来说,德国吃到了巨大的冷战结束的红利,通过和平的方式完成了国家统一。
对德国来说,与苏俄战争打到天昏地暗都没有占到便宜,却通过和平的方式获取了巨大的利益。所以德国有潜在的动力和俄罗斯搞好关系,这也是默克尔当初顶着美英压力修筑北溪天然气管道的深层逻辑之一。
冷战之后,随着北约五次东扩,欧盟其实也在东扩。
那些加入北约的东欧国家,基本也都加入了欧盟。德国作为欧盟的盟主之一,也充分享受到了欧盟东扩的红利。
2008年之前,北约和欧盟的几轮东扩,俄罗斯也没有激烈反对(当时俄罗斯还在幻想加入北约),基本没遇到什么阻力。德国也算是不费吹灰之力便享受到了欧盟扩大的红利。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德国也不想和俄罗斯直接冲突。
时间到了2014年,美英在乌克兰搞颜色革命,亲俄的努亚科维奇政府被推翻。俄罗斯趁机夺走克里米亚,俄乌由此而走向对抗。
但是德国不想和俄罗斯对抗,美英便想方设法拉着德国和乌克兰对抗。德国的无奈之处在于,它的胳膊根本拧不过美国的大腿。
复盘一下2014年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到今年乌克兰战争爆发之前,会发现德国一直在拉着法国努力维护俄乌平静。
德国的努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默克尔拉着马克龙在乌克兰和俄罗斯之间周旋,先是搞出一个“明斯克协议”,让俄罗斯夺走克里米亚引发的地震暂时得以平息。之所以说是暂时,是因为随着泽连斯基的上台和默克尔的下台,明斯克协议成了乌克兰战争爆发的导火索。
第二个方面,默克尔顶住美国的压力,同俄罗斯一起建造了北溪-2号天然气管线。这个管线相当于从能源层面把欧盟和俄罗斯连接起来。其实对欧盟和俄罗斯来说,北溪管道是一笔双赢的买卖。
当然有些亲英美派认为,默克尔的所作所为是“绥靖主义”。
德国的用意,除了经济层面互通有无之外,还希望欧洲稳定下来。
然而让德国无奈的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德国的“和平布局”显然不如“英美的破坏布局”有力。随着乌克兰战争爆发,尤其是北溪管道被炸之后,德国所有的努力毁于一旦。
复盘一下俄乌冲突会发现,德国在战争初期对局势还存有幻想。
战争初期,朔尔茨曾拒绝提供乌克兰武器、只送了5000顶头盔,而且不愿终止北溪-2号计划作为制裁手段,也算是表现出了欧洲主要大国应有的姿态。
但是让德国无奈的是,随着战争的深入,德国不断被美国裹挟,不得不加大力度援助乌克兰,却落不着好。
明知道战争扩大不符合德国和欧盟的利益,但德国无力阻止。德国的胳膊拧不过美国的大腿。
德国在美国的主导下逐渐被绑上美国的战车。
现在战争越来越危险:
乌克兰袭击克里米亚大桥
俄罗斯空袭乌克兰的大城市
白俄和俄罗斯军队也开始有联手的信号。一旦白俄卷入,波兰很可能入局。如此一来北约与欧盟都相当于正式下场。那么德国的损失,就不止是购买美国高价天然气那么简单了。
过去几十年,德国的发展主要有三大支柱。
支柱一,俄罗斯的廉价能源。战争打到现在,俄罗斯的廉价能源已经打没了。看这势头,短期恢复的可能性也不大。
支柱二,欧盟系统内的供应链。战争如果继续扩大,欧盟有国家(比如波兰)卷入其中的话,那么欧盟的供应链也会被打断,包括德国在内的更多欧洲制造业会外迁。
支柱三,中国和亚洲广阔的市场。这点目前还算稳定。但是如果德国彻底被美国绑上战车,并且最终走向中国对立面的话,德国的处境更是不容乐观。
舆论界的老铁们可能会纳闷,赫赫有名的德国日耳曼人,曾经两次发动世界大战,把地球村搅得天翻地覆;如今为啥落到如此进退维谷的局面?这其中的答案有很多,但关键有几点。
03 四层答案
答案一,战后德国被美国彻底改造。
战后德国不论是体制还是意识形态方面,都跟着美国走了。与此同时,德国的体量又远小于美国,所以综合力量被美国碾压。而且德国的商品也离不开美国市场,所以可以看到美国的执法部门经常对德国的大企业开罚单。
答案二,被美国驻军。
欧洲是海外美军的主要基地之一,德国又是美军在欧洲的主要基地,几乎所有德国战略要地都有美军。德国对美国来说是完全透明的。这就是美国当初能够那么轻易地监听默克尔的原因之一。
答案三,美英掌控了西方话语权。
现在西方营造的针对俄罗斯的政治正确,基本上都是按照美英设计的套路走,德国以及欧洲国家只能被动跟随。就拿这次乌克兰战争来说,德国明明不想和俄罗斯彻底翻脸,但在西方“政治正确”的极端舆论环境中,德国没有任何一个政客敢出来推动正常的俄欧关系,甚至连提都不敢提。
答案四,被东欧国家牵制。
虽然德国在欧盟内部享受到诸多利益,但欧盟成员国基本上也是北约成员国。东欧的那些欧盟成员,基本都选择抱美国大腿。原因很简单,东欧各国既恐惧俄罗斯,也恐惧德国,都经历过被德国或俄罗斯支配的恐惧。
所以在挑动德国和俄罗斯对立的棋局中,东欧各国都非常有动力。
比如立陶宛,拆除了俄罗斯向加里宁格勒的铁路,变相拉欧盟下水。
比如波兰,又翻出二战的旧账,向德国索赔。其实就是变相施压,让德国大力支持乌克兰对抗俄罗斯。
自己的欧盟小伙伴都吊在美国大腿上,德国即便想平衡俄欧关系,也是有心无力。这就是乌克兰战争中,德国无能为力的原因之所在。
德国只有在两种局面下才能摆脱困局。
04 两种局面
第一种局面,美国彻底衰落。
一旦美国衰落,德国便可以摆脱美国的钳制,同时东欧各国再也不可能围绕美国团结,至少有一部分国家会选择抱住德国的大腿。如此一来,德国就有了自主施展的战略空间。
但是美国是否彻底衰落,需要很多综合因素共同推动,不是德国所能主导的。
第二种局面,德国崛起,重新武装。
很明显,如果德国重新武装,很多国家会瑟瑟发抖。正因如此,德国想要武装才非常困难。
乌克兰战争,德国原本拨了千亿美元用于国防建设,舆论界惊呼德国是不是要重新武装。然而在如今的格局下,德国的国防经费大部分会流向美国的战争机器,而非重建德国的战争机器。
所以现在谈德国是否重新武装,还为时尚早。
所以在美国没有彻底衰落或德国自己没有崛起之前,德国注定要继续无奈下去。
秦安:突变将至!德国为何遭遇乌克兰危机中最大的麻烦?默克尔都出山了
原创 秦安2022-04-06 云阿云智库•俄乌战争•德国专题
乌克兰危机越来越诡异。三个转折点,出了三件事情。第一次是俄罗斯演习完毕,俄军撤回军营,当时大家都感觉拜登嘴中的“俄罗斯进攻乌克兰”可能性减小,结果乌克兰炮击顿巴斯平民区,越界炸毁俄罗斯边防哨所;第二次是俄乌谈判出现进展,俄军撤出基辅,结果乌克兰两架直升机进入俄罗斯,空袭加油站;第三次就是俄军没有对乌克兰越境空袭大规模反击,眼看着危机要缓和,结果所谓的“屠杀平民”出现了,德国、法国大规模驱逐俄罗斯外交官,英国作为安理会轮值主席国,不让召开安理会会议,拜登继续破口大骂。在这一波操作中,德国却遭遇盟友的点名批评,被称为制裁俄罗斯的“最大路障”,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是德国?下一步将会发生什么?
首先我们来看看德国的情况,不仅是欧洲的经济引擎,而且油气对俄罗斯依赖度大,既要有气生活供暖,而且化工企业要运行,实在是离不开俄罗斯!目前,欧洲对俄罗斯石油进口达到30%,天然气40%,但德国进口石油达到35%,天然气达到了55%,煤炭达到50%。所以早在3月7日,德国总理朔尔茨就表示,尽管俄罗斯在乌克兰展开军事行动,德国仍将继续从俄罗斯购买天然气、石油和煤炭等。也正因为如此,波兰总理称德国成为制裁俄罗斯的“最大路障”。
但德国自己的日子也不好过,根据德国统计部门的数据,自2月22日以来,工业领域的生产物价指数PPI上涨了25.9%,能源价格在这一时期提高了惊人的68%,中间商品价格也提高了21%。在消费领域,消费品价格指数CPI增长了22.5%,远超通货膨胀水平。随着超过三百万的难民逃离乌克兰进入了欧盟境内,战争给德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已经显现。德国人民无法像美国一样仅仅接受7名乌克兰难民。
由此我们得出的结论是,由于身份的特殊性,德国是欧盟国家中相对有责任心的,德国很可能是导致危机突变的关键性因素。对于这一点,德国前总理默克尔都忍不住站出来了。据美国时政媒体“政客新闻网”欧洲版4月4日报道,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3日在讲话中抨击德国前总理默克尔和法国前总统萨科齐“助长了俄罗斯在乌克兰犯下战争罪行”。2008年北约峰会时,德法领导人坚持没有让乌克兰加入北约。
泽连斯基这次批评指的就是这件事情,认为德法政客害怕俄罗斯,为安抚俄罗斯导致误判,让乌克兰在之后的14年里陷入战争深渊。对于他的这番说法,已卸任德国总理的默克尔通过其发言人作出了回应,仍坚持认为自己在2008年北约峰会上所作的决定是正确的,并表示了三点意思:一是坚持当时在北约峰会的决定;二是认为乌克兰布恰市和其他地方的‘暴行’越来越明显;三是支持德国政府和国际社会支持乌克兰、结束俄乌冲突的所有努力。
看来,默克尔也毫无保留地相信了表演痕迹太明显的“乌克兰布恰街头平民遗体”,但这样大的事情,的确需要联合国平台主导的国际社会调查。何况此地目前控制在乌克兰手中,调查应该不存在任何障碍。英国《卫报》5日最新消息,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的发言人埃里克·马梅当天在社交媒体推特宣布,冯德莱恩将与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在本周前往乌克兰首都基辅,会见乌总统泽连斯基。我们看到底是促进和平,还是火上浇油。这最能暴露出这些政客的本质。
目前,波兰总理在4月4日在记者会上公开指责西边邻国德国是对俄制裁的“主要绊脚石”。德国能源消费者协会主席也警告称,暖气、汽油和电力的价格今年都会翻倍。4月4日,德国副总理兼经济和气候保护部长哈贝克宣布,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的德国子公司将被置于德国政府机构“托管”之下。
这一切情况,正处于普京已经签署“卢布结算令”之后,但尚未切断油气供应之前。而且俄罗斯已经明确宣布,将扩大“卢布结算令”的范围,一旦不执行俄罗斯的“卢布结算令”,对德国的影响将是灾难性的;而德国如果执行“卢布结算令”,对美国和欧洲制裁俄罗斯的包围圈就撕开了一个大口子,同时还会有连锁反应。比如,进口俄罗斯油气占比达到85%的斯洛伐克,已经明确宣布,遵守普京“卢布结算令”。
由此来看,德国作为关键的一个环节,终将不可避免地引发突变,美国制裁围堵俄罗斯将要土崩瓦解,拜登将更加焦虑。
一句话总结:美国心中最丑恶,德国失德到有德,俄国除恶斗美帝,中国中流砥柱,稳乾坤,抗恶霸,为人民,惠天下。
德国获准购买以色列最新导弹防御系统
张轩豪2022-04-10云阿云智库•三战风云•俄乌战争之德国专题
【文/观察者网 张轩豪】德国已获得以色列和美国的批准购买以色列目前最先进的“箭-3”导弹防御系统。如果此次交易顺利进行,这将会是以色列“箭-3”导弹防御系统的首次军售成果。
据以色列《耶路撒冷邮报》4月6日报道,德国已获得以色列和美国的批准,购买箭-3导弹防御系统。在过去曾有德国的多位政坛人士推动购买以色列的 "铁穹 "防空系统以抵御空中威胁。但在周一,德国空军负责人英戈·格哈茨中将向媒体透露称德国将购买该系统,他还认为“箭-3”是与欧洲国家面临的威胁最相关的系统。他还针对当前的德国防空系统表示,爱国者防空系统需要进行现代化升级,而且针对外大气层的导弹拦截德国没有任何拦截能力,而这就是为什么德国需要购买以色列“箭-3”系统的原因。
同时德国总理朔尔茨也在极力推进该军购项目。而从程序上讲,德国购买以色列防空系统的第一个正式步骤就是需要争取以色列和美国两国的批准,之后双方才会就军购的细节进行磋商。如果德国购买该系统,这将标志着以色列最先进的防空系统之一“箭-3”的首次出口。
据德国媒体的宝岛,该系统的采购仍然在进行当中,并且预计花费至少20亿欧元,且德国方面希望在2025年投入使用。德国方面还计划将“箭-3”系统配属的EL/M-2080“绿松”雷达部署在德国境内的三个地点,并将与位于德国乌埃德姆的北约空军联合空中作战中心达成数据连接。
“箭-3”导弹防御系统是以色列和美国之间的联合开发的成果之一,“箭-3” 是一种具有高机动能力的中程导弹拦截系统,能够在弹道导弹仍处于大气层外的阶段进行拦截。以色列航太工业(IAI)声称,“箭-3”能够在最高超过100公里、最远250公里的距离上以上的高度拦截弹道导弹。此外,“箭-3”的拦截方式和“标准-3”型导弹相似,并没有采用战斗部拦截,而是采用了动能拦截的方式。目前,以色列以“箭-3”、“大卫投石索”和“铁穹”三种导弹防空系统,构成了一整套完整的防空体系。
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后,德国计划将其国防预算增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2%,并表示将设立一个1000亿欧元的特别基金,以迅速提升其武装部队。而引进“箭-3”导弹防御系统之后,德国将获取拦截俄罗斯目前装备的“伊斯坎德尔-M”、“匕首”等主力导弹的能力。目前,俄罗斯已经将其中短程弹道导弹部署到俄乌边境一线,已经有能力对德国境内的目标进行相对精确的打击。
泽连斯基拒绝接待德国总统被视为“外交羞辱德国”,朔尔茨怒了:近期不去乌克兰
2022-04-14云阿云智库•俄乌战争之德国专题•三战风云
【文/观察者网 熊超然 编辑/徐乾昂】俄乌冲突爆发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一跃成为“海报男孩”,游历在各国议会视频游说,谋求西方国家的援助。然而,本应寻求一切可能帮助的泽连斯基,在一个多月的持续焦点之下似乎有点“飘飘然”,对于外国领导人的访问竟然“挑三拣四”,得罪了乌克兰最大财政援助国——德国。
事情起因在于原计划近日访问基辅的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因被认为与俄罗斯关系密切,在最后一刻遭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拒绝接见,遭到乌方“羞辱”。
事后乌方虽“找补”称无意冒犯德国,可话里话外却依旧表现出轻视施泰因迈尔,只重视德国总理朔尔茨的意味。泽连斯基的高级顾问就代表乌总统发出邀请,更希望朔尔茨能够前来访问。
13日,朔尔茨在接受德媒采访时表示,施泰因迈尔未能得到乌方接待“令人恼火”,他暂时不愿接受泽连斯基发出的访问邀请。而在德国国内,其他政界人士也对乌方的“慢待之举”表示了不满和批评,甚至有读者写信给德国媒体指责泽连斯基“自大”。
德国媒体人士更是“提醒”乌克兰,自俄乌冲突发生后,德国是乌克兰最大的财政捐助国。法新社则注意到,相比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和英国首相约翰逊等人近日访问基辅,德国总理朔尔茨目前依旧不愿和其他欧盟领导人一同访问基辅;而在向乌提供重型武器的问题上,朔尔茨所领导的社民党,也与联合执政的绿党产生了一定的分歧。
当地时间4月12日,正在波兰访问的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表示,自己有意同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爱沙尼亚的总统一起前往基辅,“以发出欧洲声援乌克兰的强烈信号”。同日,施泰因迈尔又确认取消原定前往基辅的行程,原因则是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拒绝接见他。
基辅方面向德国联邦总统办公室明确表示,目前还没有准备好安排相关会晤,但并不排除未来举行会面的可能性。乌克兰外交人士对此作出解释称:“我们都知道施泰因迈尔与俄罗斯的密切关系。他眼下在基辅‘不受欢迎’。我们会视情况作出改变。”
此前,乌克兰驻德国大使梅尔尼克公开指责施泰因迈尔与俄罗斯存在政治上的亲密关系。他批评德国总统在担任联邦外交部长期间一直在与俄罗斯建立关系网。作为回应,施泰因迈尔4月4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承认自己在与俄罗斯的政治交往中犯了错误,并表示后悔多年来一直坚持“北溪-2”天然气管道项目。
据美国时政媒体“政客新闻网”欧洲版(politico.eu)当地时间4月13日报道指出,乌方拒绝接见的举动不仅对施泰因迈尔来说是一种“羞辱”,对整个德国来说也是一种“羞辱”。作为联邦总统,施泰因迈尔是德国的国家元首,对内和对外均代表着德国。
特别是,柏林和基辅之间进行了数天准备后,泽连斯基在施泰因迈尔计划秘密访问的几小时前才通报其“拒见决定”,而乌克兰官员将泽连斯基的决定透露给了德国《图片报》,更是加深了对于德国的“外交羞辱”。
事件发生后,德国联邦政府发言人通过一份官方声明作出表态称,“德国曾经是、目前也仍是乌克兰最坚定的支持者之一……联邦总统施泰因迈尔已经并正在采取非常明确、毫不含糊的立场站在乌克兰一边。”
德国政府表态后,在同到访的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爱沙尼亚总统举行的联合新闻发布会上,泽连斯基回应了有关拒见施泰因迈尔的问题,试图缓和紧张事态。他称自己的办公室实际上没有收到施泰因迈尔提出的正式访问请求,并补充称,施泰因迈尔可以对乌克兰进行“经济性质访问”,而不是“政治性质访问”。
据法新社当地时间4月13日报道,针对基辅方面对于德国总统表现出的“慢待”,乌克兰总统办公室主任顾问奥列克西·阿雷斯托维奇(Oleksiy Arestovych)当天通过德国电视二台的采访解释称,泽伦斯基并无冒犯德国之意。
众所周知,德国总统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仪式性角色”,德国总理则负责主持该国具体行政事务。阿雷斯托维奇在采访中就称,乌方希望的是德国总理朔尔茨前来访问,并承诺提供更多武器装备。“我认为主要的分歧在于,我们的总统希望德国总理作出直接和实际的决定,包括武器运送。”
但是很显然,此事件已激怒了德国政坛。德国总理朔尔茨13日在接受德国RBB电视台采访时就表示,德国政府对于施泰因迈尔被拒见感到十分愤怒恼火,他本人目前不会接受泽伦斯基的访问邀请。
“尽管我理解俄罗斯对乌克兰构成了生存威胁,但我希望乌克兰坚持最起码的外交公约,不要过度干涉我国国内政治。”与施泰因迈尔和朔尔茨同属德国社民党的该党议会党团主席罗尔夫·穆策尼奇(Rolf Mützenich)说道。
德国联邦议院副议长沃尔夫冈·库比奇(Wolfgang Kubicki)则向德新社表示,他无法想象总理朔尔茨会前往一个宣称德国国家元首为不受欢迎的人的国家,泽连斯基这种冷落施泰因迈尔的方式是不明智的。
德国《世界报》首席评论员雅克·舒斯特(Jacques Schuster)认为,泽连斯基不应该“越界”。他指出,自俄乌冲突发生以来,德国一直是乌克兰最大的(财政)捐助国。
除了德国政界和媒体届之外,德国民间对于此事也表达出了相同的愤怒,德国普通对于泽连斯基感到十分不满。在德国《汉堡晚报》(Hamburger Abendblatt)的读者来信版面,德国人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汉堡晚报》4月14日读者来信版面,读者各抒己见
读者萨比妮·保利(Sabine Pauli)写道:“乌克兰人民的困境令人难以忍受,但我仍不想被无礼而仓促地卷入冲突中,否则德国将不再能够帮助乌克兰和欧洲的人民。”这位读者认为,像部分记者和乌克兰政客那样,要求德国从所谓道德层面明确立场并作出决定很容易,但这类决定的责任及后果须有德国政治家承担,因此德国联邦总统和总理应当得到更多的尊重。
另一位读者莫妮卡·谢弗(Monika Schaefer)则在来信中指出,泽连斯基一边请求德国的援助,但与此同时,他又显得傲慢自大,想要按照他自己的剧本来行事,即:他不想要施泰因迈尔来访问(毕竟他是德国总统,已承认在与俄交往中犯下错误),德国总理朔尔茨应该前往基辅。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朔尔茨在接受德国RBB电视台采访时表示,自己是俄乌冲突发生前后,与乌克兰政府保持最密切沟通的领导人之一,但法新社则称,俄乌冲突爆发至今,朔尔茨拒绝同其他欧盟领导人一同访问基辅,并因“历史原因”拒绝向乌克兰运送重型武器。
目前,朔尔茨的这一立场加剧了其政府内部的紧张关系,共同执政的德国绿党敦促本国政府增加对乌武器供应,而德国社民党成员则强烈反对,并警告这会使得紧张局势出现螺旋式升级。
圣·泽连斯基绝罚德国总统
原创 李建秋的世界2022-04-14 云阿云智库•俄乌战争之德国专题
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本来想去乌克兰的。
乌克兰很硬气啊,泽连斯基表示:乌克兰不欢迎施泰因迈尔。
一点面子都不给。毕竟施泰因迈尔是德国国家最高级别代表。
本来这个访问是秘密的,然后小泽把消息故意泄露给《图片报》。
好嘛,这下更羞辱了。
德国社民党籍总理舒尔茨对基辅拒绝施泰因迈尔来访感到“困惑”。
他向柏林勃兰登堡信息电台表示:毕竟,德国是乌克兰最大的支持者之一,而施泰因迈尔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德国总统。基辅的反应令人感到陌生。
对他本人是否会接受基辅的邀请,访问基辅,他暂时避而不谈。社民党多位政要也对基辅的做法提出了批评。
《南德意志报》报道说,绿党籍外长贝尔博克对乌克兰拒绝施泰因迈尔来访感到遗憾。
她说,“我们曾共同谈到这一旅行。我认为,这会是个很有意义的旅行。”贝尔博客同时强调,德国继续完全站在乌克兰一边。
在野党基民盟党主席默尔茨认为,拒绝施泰因迈尔来访是乌克兰对德国社民党的俄罗斯政策不满的表现。
他向《莱茵邮报》表示,“很明显,许多东欧国家对社民党的俄罗斯政策持保留态度,我非常理解这一点。”但他同时批评了基辅的决定。施泰因迈尔是民主国家的民选国家元首。拒绝他来访是一种外交侮辱。
自民党联邦议院副议长库比茨基反应激烈。他向德新社表示,他无法想象一个有自民党参与的政府总理会前往一个宣布德国国家元首为不受欢迎的人的国家。泽连斯基总统以这样的方式冷落施泰因迈尔是不明智的。
绿党外事政策发言人特里亭要求乌克兰收回对施泰因迈尔的拒绝。他向德国编辑部网络表示,刚被选出来的德国国家元首就被定为是不受欢迎的人物:
“这对普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宣传成果。”“这可不行。”如果人们想分裂欧洲人,就只需要按乌克兰总统的样子去做。
左翼议会党团领导人迪特马尔·巴奇在推特上写道,每个人都可以批评施泰因迈尔。 “但是:在我看来,冷落德国国家元首,同时每天对德国提出要求是错误的
非常不凑巧的是,德国阿伦斯巴赫民意调查研究所民意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德国民众最大的担忧就是价格上涨,有71%的受访民众持此态度。对价格上涨的担忧一大部分来自对能源价格上涨的担忧,其中62%的受访民众担忧德国的能源供给并不安全。86%的民众担忧在接下来几年的时间里,德国可能会面临能源供给方面的困境。与2019年相比,当时担忧这一情景的民众比例还只有26%。
德国前总统高克曾经在一次电视访谈节目中表示:为了应对目前的危机,民众可以放弃一些生活上的舒适感,尤其是为了阻止俄罗斯的入侵行为。当时这位德国前总统表态称:"为了自由,我们也可以受点冻"。
但从阿伦斯巴赫民意调查研究所最新的民调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德国民众如今并不认同前总统的这种说法。统计显示,支持高克上述观点的受访民众比例为24%,同时有59%的民众反对德国前总统的观点。
这么不识好歹?
1075年,格列高利七世发布了《教皇敕令》(二十七条),具体地阐述了教皇的地位及其权力,宣称:“唯有教皇一人具有任免主教的权力”;“唯有教皇一人有权制订新法律”;“一切君主应亲吻教皇的脚”。
1076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和格列高利七世闹翻,格列高利七世绝罚亨利四世,亨利四世冒着严寒,带着全家赶到教皇所在的意大利马第尔达伯爵夫人的卡诺莎城堡。他与妻儿一道蓬头赤足,身着忏罪服,立于城堡第二层院子屋前的冰雪中,等了三天三夜,舔了教皇的鞋子才终于过关。
现在泽连斯基如日中天,我都不敢叫他圣·泽连斯基了,应该叫泽圣。
现在泽圣都不允许施泰因迈尔去朝见他了,施泰因迈尔再不忏悔,恐怕这要被绝罚啊。
亨利四世都能舔靴子过关,要不,施泰因迈尔您也委屈下?
“北溪”后续:美国人都摊牌了,德国却跪舔出了新境界!
原创 罗列思维 2022-10-03 云阿云智库•俄乌战争之德国专题
“北溪”管道被炸这事儿,走向越来越荒诞了。
目前丹麦和瑞典已经向安理会递交了正式的调查报告,官方证实了此次“北溪”事故是“蓄意破坏”的结果。
那么谁是破坏者呢?
所有人都清楚,这一炸之后,俄罗斯失去了左右欧洲的唯一筹码,而美国则利用能源问题得到了欧洲的完全依赖,俄罗斯和德国是最大的受害者,而美国无疑就是最大的受益者和嫌疑人!
包括在推特上发起的“你相信是美国破坏了北溪管道吗”的投票,90%以上的外国网友都认为就是美国干的,愤怒的德国人更是在网上把美国骂出花来了。
所有人都知道,美国就是那个犯了众怒的破坏分子!
但美国人会在乎这个?
你看布林肯现在都敢公开讲,“北溪”事件是“巨大机遇”了,把无耻公开表演给你看,你能怎么着?
翻翻美国的历史,道理从来不是根据事实来讲的,哪怕所有人都知道美国是坏人,最后美国人一通操作下来,既能获得了炸“北溪”的利,又不用背相应的骂名和责任,你信不信?
那怎么做呢?
很简单,只要给俄罗斯泼脏水,不断编造是“俄罗斯是破坏者”的故事,通过抹黑俄罗斯来转移对美国的指责,把水搅浑。
只要把水搅浑了,真相被真真假假的信息掩盖了,国际社会情绪再大,最后也能不了了之!
所以我们看到,在国际舆论发酵的同时,美国控制的舆论力量就开始发力了!
比如最近美国《防务一号》网站上发布了一篇美国智库“企业公共政策研究所”的分析报告,这个报告的结论是,“也许”俄罗斯参与了这次属于“灰色战争”的攻击。
他们的逻辑是这样的——
因为欧洲国家削减俄罗斯的天然气进口,“北溪”两条管道不管炸没炸,事实上都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吧?
与此同时,普京企图利用天然气在乌克兰问题上施压欧洲的策略,也没有奏效吧?
于是,普京就启动了一个更冒险、更残忍的策略——在波罗的海海域搞环境破坏。
对,你没看错,普京炸了自己价值几百亿欧元的天价管道,就是为了破坏波罗的海的环境!
那破坏波罗的海的环境对普京有啥好处呢?
人就说了,“北溪”管道里直接泄漏的甲烷,污染程度是二氧化碳的29倍,普京故意释放这么大规模的危险性气体,其目的,就是为了向外界释放一个信号——我俄罗斯不仅仅会伤害邻国,还会伤害全世界!
怎么伤害?给地球生态环境投毒!
按照这个报告的说法,破坏他国环境,实施起来既简单,成本又低,由于俄罗斯大部分海岸线远离涉事海域,还不会对本国造成污染,所以普京选择从破坏环境入手,无疑是“一种很聪明的做法”。
那普京为啥会搞这种“非常阴险”的灰色攻击呢?这就到咱们非常熟悉的“上制度”环节了——因为俄罗斯的政治制度“不正当”,所以会干出破坏“北溪”管道这种事并不稀奇,甚至可以预料后面还会发生更多类似的事情。
这就是这份报告完整的逻辑了。
不知道您各位笑了没有,反正我看完是笑了的。
普京一个威胁要打核战的硬汉领袖,硬是给掰成了一个“生态恐怖分子”,还是通过天价自残,来破坏丹麦这种几乎没有战略价值的小国环境的傻缺恐怖分子!
荒诞不?
呵呵,好歹是美国人写的,为了给本国辩护,给俄罗斯扣啥屎盆子也都能理解,无非是手段确实无耻了一点。
真正荒诞的是,欧洲、尤其是受伤最重的德国,也是这个调调,这就很有意思了。
比如德国联邦情报局就有人出来说,幕后黑手很可能是俄罗斯。
那俄罗斯有什么动机炸自己的资产呢?
按他们总结的,有两个原因。
其一,为了“免除法律责任”。
具体逻辑是这样的——“北溪”管道被炸毁,俄气在法庭上就可以将供气责任归于“不可抗力”,然后就可以拒不执行供气合同,给欧洲“合法断气”。
为了让商业合同不违约,不惜去当恐怖分子给自己的管道扔炸药......
普京:我都不知道原来自己这么遵纪守法的.......
北溪1号:明明一个“大检修”的借口就把我给停了,为啥还要因为没有借口而炸我......
其二,为了亮普京的肌肉。
这条的逻辑是这样的——“北溪”管道被破坏了,将会推高天然气价格,让天然气市场陷入混乱,普京要的就是这个——通过天然气,向全世界展示俄罗斯的决心和力量!
普京:直接关了输向欧洲的气阀,效果一样,不是还能省几百公斤炸药吗?
呵呵,荒诞不荒诞?
你以为只有德国联邦情报局这样么?
德国海军司令也支持这种带点“阴谋论”的声调,说俄罗斯在水下建立了强大军力,别说波罗的海了,就是北大西洋海底的天然气管道和海底电缆都随时能给你炸了,言外之意,很多国家的供气、供电、通讯,一直都捏在俄罗斯人手里,是俄国人炸的也不奇怪。
德国地质研究中心这样的科学部门,应该是很客观地吧,但推论也是一个调调——“北溪”管道被炸泄漏时出现压力骤降,这有没有可能是俄气公司“渎职”?而且波兰这周刚启用波罗的海输气管道、减少对俄罗斯天然气依赖,管道就炸了,如果不是俄罗斯人炸的,为什么又会这么巧?
除了这些奇葩部门,德国媒体最近也在密集地做相关节目。
比如在德国电视一台就在节目里把矛头指向了俄罗斯——表面上看,俄罗斯破坏自己的管线似乎很荒唐吧?但理由我们也能编......分析出来。
首先,普京可能是要借此向德国、波兰等欧洲国家发出“强力信号”,告诉他们,我既然能炸了自己的管道,那能不能炸你们的管道呢?挪威,说的就是你哦!
所以啊,不要以为你们这个冬天会好过,我特么疯起来连自己的管道都能炸了,还冻不死你们?
其次,普京是借此向德国施压,逼着德国在天价天然气面前,不得不启用被搁置的“北溪2”。
北溪2:我特么刚被炸了,用来干嘛,装水么?
“德国之声”就更搞笑了,把中文网络上“俄罗斯在管道里放炸弹”的段子给升级了,一本正经地说——
这事儿要断案很简单,只要看看管道是不是从内部爆破的,如果是,那就是俄罗斯干的,为啥呢?
在技术上,俄气可以轻松将小型机器人送入管道,然后在特定位置操控爆炸。
在动机上,炸毁以百亿欧元计的管道也符合俄罗斯的利益,因为这样普京就有一个“合理借口”,可以名正言顺地撕毁和欧洲的天然气合约.......
注意啊,这些话可都是德国人说的。
“北溪”管道被炸,最大的两个冤大头,一个是俄罗斯,一个就是德国。
俄罗斯方面,普京已经站出来旗帜鲜明地开炮了,说昂撒人现在不满足与搞制裁,开始转行搞破坏了。
可是德国人呢,哪怕反美民意都沸腾成这样了,德国从政府部门到科学界、舆论界,却都在忙着帮美国人抢话语权!
更有意思的是,哪怕德国议会对乌军援提案都出现179支持:476反对的新政治正确,把德国的不满写在脸上了,德国防长居然就穿着防弹衣大摇大摆地出现在基辅了。
所以布林肯为啥能这么肆无忌惮地大讲“巨大机遇”?
实在是欧洲这帮垃圾,当孙子当得太好了!
为什么德国未能在乌克兰危机中发挥作用?
沃尔夫冈·伊辛格2022-10-06云阿云智库•俄乌战争之德国专题
近日,慕尼黑安全会议基金会理事会主席沃尔夫冈·伊辛格(Wolfgang Ischinger)在Foreign Affairs网站刊文,讨论了德国未能在乌克兰危机中发挥作用的原因。伊辛格曾于2001-2006年担任德国驻美国大使。我们编译了该文,以飨读者。本文观点仅供参考,不代表欧亚新观察工作室立场。
2022年7月,有消息称,德国帮助其东欧盟友武装乌克兰的计划进展不大。根据该计划,波兰、斯洛伐克和捷克共和国等国家将向基辅提供其拥有的苏联时代的武器装备,而德国将转让自己的西方制造的装备来补充这些国家的库存。然而,尽管进行了几个月的谈判,但德国武器的转让仍然没有进行。
这并不是柏林难以履行其对乌克兰的承诺的第一个例子。初春时,德国承诺直接向基辅提供重型武器,但截至7月末,只交付了几件此类武器。对于美国和欧盟的政策制定者来说,这种“承诺之后是拖沓”的模式已经成为讨论德国政府时的一个主题。由于德国与俄罗斯的密切能源关系,特别是德国在俄罗斯所谓“特别军事行动”开始前几天仍在拒绝暂停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项目,因此德国行动的迟缓尤其令人担忧,已经令许多欧洲盟友对其缺乏信任。德国总理朔尔茨非但没有为欧洲的行动提供强有力的基础,反而常常似乎在努力追赶其他更坚决的欧洲国家
事情本不一定是这样的。甚至比起其他国家,向乌克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看到战争迅速结束,并尽可能以对乌克兰有利的条件结束,更符合德国的利益。此外,在欧盟面临不确定性的时候,德国完全有能力提供关键的领导,不仅是在乌克兰问题上,而且在欧盟所面临的更广泛的安全挑战上。除了其庞大的经济体量和对北约、欧盟和跨大西洋联盟的深刻承诺之外,德国还是七国集团的现任领导人,这一地位使柏林有机会帮助弥补与全球南方日益扩大的分歧,并恢复西方主导的秩序的可信度。然而,为了抓住这些机会,德国政府必须克服该国对使用军事力量的厌恶和对变革的深刻抵触。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从长远来看,不仅会破坏德国在欧洲的地位,而且会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全球挑战时削弱西方联盟。
1.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在俄乌冲突的开始阶段,德国的反应相当强烈。就在入侵开始后的几天,朔尔茨宣布欧洲的这场新战争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连他自己的政党都感到惊讶。他明确表示,这不是普通的战争,而是一场由俄罗斯发动的战争,这是一个旨在消灭乌克兰这个独立国家的核武大国。他宣布了重要的政策变化和前所未有的新措施,包括向乌克兰交付武器和增加1000亿欧元的国防开支。
然而,将这些大胆的政策付诸实施被证明要困难得多。首先,朔尔茨的三方联盟依赖于绿党和自由民主党以及他自己的社会民主党的支持,而社会民主党在历史上是支持旨在发展同苏联东欧国家关系的新东方政策的政党。朔尔茨不仅呼吁扭转对俄罗斯的态度,几乎在一夜之间就从伙伴关系转变为到对抗,而且还作出了新的防御承诺,这可能会提高德国制造的坦克向俄罗斯士兵射击的可能性。两国发生直接冲突的噩梦般的情景,在内部造成了对朔尔茨的“新时代”计划的强烈反对:一些人抱怨它一下子变化太大;另一些人则称它过于军事化。
在德国对更多参与乌克兰事务的疑虑背后,有一些安全方面的担忧。最明显的是俄罗斯军事升级的风险,包括使用核武器和化学武器。在德国和其他支持乌克兰的西方国家中,"没有北约参与 "已经成为一个流行的口号。可以理解的是,朔尔茨最不希望被人记住的是,他是冷战后将德国推向与俄罗斯直接军事对抗的总理。但是,即使北约不直接参与冲突,德国仍将面临风险:通过向乌克兰提供武器,德国和其他国家可能使自己成为俄罗斯潜在军事升级的明显目标。
在这方面,有两个问题仍未得到解答。首先是莫斯科对西方——特别是德国——向乌克兰运送武器是否有一条红线的问题。例如,是否俄罗斯能够容忍运送火炮和弹药,但不能容忍运送战机或西方设计的主战坦克?如果这样的底线确实存在,那么德国及其西方盟友就需要为其后果做好准备。例如,俄罗斯可能会寻求对一个或多个波罗的海国家进行报复,或者,可能会攻击前往乌克兰的西方武器车队,而这些车队仍在北约领土上。然而,如果乌克兰设法将俄罗斯军队赶出顿巴斯地区,这相当于俄罗斯的一次耻辱性失败,一些德国分析家想知道,俄罗斯是否会试图扩大战争,拼命甚至更残酷地进行反击。为什么德国似乎比其他许多欧洲盟国更容易受到这种恐惧和担忧的影响?在欧洲,根本没有其他国家因为俄罗斯对乌克兰的行动而产生同样根本和深远的政策转变。几十年来,德国的外交政策一直建立在诸如militärische Zurückhaltung(不愿使用军事力量)的原则之上,并得到二战后德国社会中大量和平主义潮流的支持;现在,总理朔尔茨的“新时代”计划将把该国转变为欧洲安全的一个关键支柱。
第二个问题涉及德国的军事状况。俄乌冲突爆发时,德国缺少可以随时运送到乌克兰的军事硬件。这个问题限制了德国向乌克兰提供援助的速度,但对许多德国评论家来说,这也似乎给政府带来了一个两难的选择。维持德国公认的不充分的防御态势会更好吗?或者德国应该接受自己的安全目前是由第聂伯河畔的乌克兰军队来保卫的?坚信后一种立场的人认为,德国应该向乌克兰提供尽可能多的重型武器装备。在这些相互竞争的观点中,德国政府经常显得优柔寡断,导致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特别是重型武器的工作被严重拖延。
同时,德国对俄罗斯天然气进口的持续依赖已经越来越成为其与一些欧洲盟友之间的分歧点。现在很明显,只要克里姆林宫认为有必要,就会利用这种依赖性来对付德国和其他国家。因此,德国政府必须将摆脱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作为首要任务。德国从俄罗斯购买的天然气越少,战争结束得越早,德国就越不会被指责为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的主要收入供应商和克里姆林宫的战争机器。但是,德国政府也面临着天然气价格迅速上涨的严峻挑战,以及冬季到来时天然气短缺的威胁。因此,即使是反核的绿党现在也在参与关于是否以及如何延长德国剩余三座核电站寿命的政策辩论——这是德国外交和经济政策中已经被放弃或正在审查的关键原则的另一个例子。
朔尔茨政府似乎希望其合作伙伴和盟友认识到该国正在进行的政治转变的严重性,并希望他们能给德国政府留出必要的余地来处理这些复杂问题。但是,德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进一步拖延可能会损害德国在欧洲的地位——也会损害德国自身的利益。
2.宜早不宜迟
德国在乌克兰采取更多行动的理由并不难理解。首先,德国应该明确表示它希望看到战争结束。从巴尔干到伊拉克再到叙利亚,最近的例子表明,地方或区域冲突持续的时间越长,就会产生越多的两极对立和仇恨,对未来的和解努力造成巨大的障碍。对德国及其欧洲盟友来说,乌克兰的长期战争的结果可能是欧洲边界多年的不稳定。
虽然德国会从迅速结束战争中受益,但如果这种解决方式是按照俄罗斯的命令进行的,那么它将不会受益。因此,德国必须尽其所能,支持乌克兰努力收复该国南部和东部地区。德国与其他欧洲盟友一起,必须准备向乌克兰提供更多的重型武器,以便为停火或和平谈判带来必要的条件。只有当双方都认为其军事选择已经用尽时,这种谈判才会开始。军事行动开始五个月后,双方似乎都离这种计算很远。俄罗斯还没有失去足够的东西,而乌克兰也没有赢得足够的东西。因此,德国应该致力于改变这种平衡,尽其所能帮助乌克兰更好地战斗。而且它必须现在就这样做,而不是在中期的未来。乌克兰不能再等了。
到目前为止,朔尔茨转变德国做法的努力遇到了来自他自己所属的社会民主党左翼的巨大阻力。在春季和夏季的大部分时间里,朔尔茨一直面临着对冬季天然气短缺的潜在破坏性政治和经济后果的抱怨。这位总理对俄罗斯实施前所未有的制裁、大幅提高国防预算和承诺向乌克兰运送重型武器的决定也招致了争议。但有迹象表明,这种反对可以被克服。令人惊讶的是,朔尔茨的联盟伙伴之一,德国绿党——以前以其反战、反美立场而闻名——已经超越社民党,成为执政联盟中现实主义的支持者。与俄罗斯对抗?没问题。向乌克兰提供军火?当然可以。保持核反应堆运转?甚至可能是这样。绿党似乎已经掌握了更广泛的德国公众的情绪变化,他们已经开始理解,俄罗斯的军事行动代表了全球政治的一个转折点。
事实上,慕尼黑安全会议为6月的七国集团会议而组织的一项调查发现,不仅是德国人认为俄罗斯的军事行动是一个时代。在所有七国集团国家中,有60%至70%的受访者同意,新时代将由传统安全威胁的回归所塑造,西方正在 "与俄罗斯进入一场新的冷战"。不出所料,在除意大利之外的所有七国集团国家,俄罗斯被视为最大的威胁。32年前,德国领导人兴高采烈地、正确地宣布:"我们现在只被朋友包围"。今天,这听起来像是一个来自上个世纪的信息,确实如此。现在,欧洲正在发生一场战争,一场需要欧洲和德国采取行动的战争。而这将取决于朔尔茨能否让社民党更充分地接受这一现实。
3.谁的欧洲?
除了让德国公众支持他之外,德国领导人还必须保持欧盟的团结。随着英国继续与欧盟进行脱欧后的愤怒指责,法国总统马克龙已经失去了他的一些明星气质,意大利突然结束了总理马里奥·德拉吉的可靠管理,重新回到政治动荡之中,许多人都在问,德国是否再次准备好承担起领导责任。然而,成功的领导力既取决于信任,也取决于准备。不幸的是,由于德国在北溪2号项目上的不妥协,以及对俄罗斯能源的危险依赖,德国已经失去了它在过去30年里在欧洲建立的一些信任。欧洲的疑虑因德国在向乌克兰运送武器问题上不太积极的立场而加剧。当朔尔茨在7月向欧盟提出一些重要建议,包括如何改革欧盟的对外政策决策过程时,一些东部成员国的反应并不热烈,也就不足为怪。他们质疑一个在乌克兰问题上跟随的次数远远多于领导的国家采取这种举措的傲慢,而且在他们看来,这个国家长期以来一直顽固地拒绝在俄罗斯和能源问题上听取其伙伴的意见。
然而,如果德国能够克服这种怀疑态度,它将准备好承担起领导职责。也许最好的机会在于改革和推进欧盟的行动能力。当然,目前欧洲比以往更需要美国的政治和军事领导。但是,一个更强大的,拥有更强军事行动能力的欧盟,肯定符合整个跨大西洋共同体的共同利益。在这方面,现在需要采取两个步骤。首先,欧盟必须在北约不能或不愿意采取行动时更有能力采取军事行动。美国选民越是不把欧洲视为安全领域的搭便车者,未来的美国总统就应该越容易打败华盛顿的孤立主义和反北约潮流,比如那些界定了特朗普政府的潮流。显然,德国完全有能力领导这样的努力:70年来,它为美国在欧洲的军事存在提供了最重要的基地,其军队已经完全融入了北约结构。在欧洲的任何军事突发事件中,德国将是美国明显的战略和后勤中心。
第二,欧盟的决策过程必须改变。根据目前的协议,任何欧盟的外交政策决定都需要所有成员国的一致支持;任何一个成员国都可以投下否决票,从而阻止行动。许多成员已经提议取消一致同意的要求,并以多数投票取代它。除非欧盟取消无代价的否决权,否则它将永远不会被认真视为全球安全的一个主要行为者。朔尔茨现在已经开始应对这一挑战,但由于德国的信任赤字,他在欧洲理事会的26个伙伴中缺少一些支持。取得进展的一个方法是,朔尔茨干脆宣布,在26∶0的情况下,德国将不行使否决权,而是投弃权票,并邀请其他国家效仿这一做法。即使不能保证成功,但德国这样一个大胆的步骤肯定会启动激烈的辩论,并表明德国对推进欧盟的承诺。
4.一个不同的国家
德国同时面临着许多挑战。它面临着几十年来最严重的欧洲安全危机。它面临着信任危机,许多欧洲国家的政府对德国是否准备好对抗俄罗斯表示怀疑。它面临着传统经济外交的崩溃,在这种经济外交中,德国通过出口商品和进口能源提供繁荣,同时将安全外包,以及寻求利用贸易和投资来推动俄罗斯和中国的变革。而德国也面临着欧盟的危机,尽管欧盟的规模和经济实力都很强,但却无法将自己定义为一个能够捍卫和推进自身安全利益的独立国际行为体。
尽管德国更强的领导力可以帮助解决其中的一些挑战,但它们也指向了德国及其盟国的一个更大的战略问题。考虑一下乌克兰的战争:西方大国中流行的说法是,关于停火或和平谈判的决定必须完全留给乌克兰和俄罗斯。关于如何尽早结束战争的建议受到了广泛批评。然而,一直向乌克兰提供大量军事、情报、财政和经济支持的国家,在战争的进行和结束战争的努力中都有合法的利益。这就是为什么有必要建立一个更广泛的论坛,让欧洲、美国及其盟友能够与乌克兰领导人讨论与战争有关的所有可能的选择。显然,这种讨论不能公开进行,因为这是一个需要安静外交的战略。但可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例如,美国及其主要欧洲盟友可以与乌克兰一起发起一个秘密联络小组,以确保基辅和其西方支持者都能一致行动。拉姆施泰因空军基地会议,即4月份由美国领导的讨论乌克兰问题的国防部长论坛,可以作为一个有用的模式。
不过,在这方面,德国也有一个不寻常的机会,因为它目前是七国集团的主席。显然,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军事行动使人们关注到不同政体国家之间的分歧。但是,如果西方想在一个地缘政治分裂日益严重的时代取得胜利,七国集团将需要与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国家建立联盟。自俄乌冲突开始以来,全球南方的许多政府认为自己不是七国集团的盟友,而是西方制裁的牺牲品,俄罗斯及其东方伙伴都在塑造这种观点。
在七国集团中,德国也许是后殖民时代负担最轻的国家;它也很少参与西方在中东和其他地区的军事干预。因此,在适当的情况下,德国特别适合帮助领导一场全球运动,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在乌克兰和其他地方的复兴,以及反对破坏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如果德国能够在总理朔尔茨的 "新时代"计划的基础上,拥抱变革,而不是固守现状,它就能帮助提供欧盟和其他民主国家急需的领导力,因为它们要面对日益咄咄逼人的与自身政体不同的政权——不仅是在欧洲的边界,而且在世界各地。
欧盟领导人非正式峰会未达成突破性成果,德国成“众矢之的”
熊超然2022-10-08来源:观察者网
【文/观察者网 熊超然】当地时间10月6日,首届欧洲政治共同体领导人会议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举行。7日,与会的欧盟领导人举行了非正式峰会,重点讨论当前能源危机问题。可会议结束后,不但没有任何实际成果达成,德国也成为了这场会上的“众矢之的”。
综合“政客新闻网”欧洲版、《华盛顿邮报》等报道,这次会议之所以采用领导人非正式会晤的模式,旨在“减轻各国压力”,以便达成共识。然而会上由于德国等国家的反对,欧盟在限制天然气价格问题上依旧争论不休,未能达成一致。
同时,德国于9月底公布的一项2000亿欧元的能源援助计划,也在欧盟内部引发剧烈批评。被批“人吃人”、“开倒车”之后,德国总理朔尔茨7日称已通过沟通“消除误解”,但是会上多国持续指责德国做法“自私”和“不公平”,担心这一计划会加剧欧洲的通货膨胀和贫富差距,破坏欧盟内部统一市场。
有媒体形容,多国“对德国愤怒”的情绪笼罩了此次会议,“分歧和拖延”也是这场会议的主题。由于这场非正式峰会并没有在能源问题上取得进展,僵局之下,外界已将关注的焦点转向了10月20日至21日举行的欧盟领导人正式峰会上,期望到时能够达成协议。
“政客新闻网”欧洲版称,7日的会议持续时间远超预期,反映出各国在如何降低能源成本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会议在一系列提议上没有取得具体进展,包括有争议的对天然气价格设置上限。《华盛顿邮报》也称,欧盟27个成员国的代表花了一天时间,试图找到限价方法,但仍在争论,并未达成协议。
专门关注欧盟政策的泛欧洲网络媒体“Euractiv”指出,欧盟各成员国之间在对天然气价格设置广泛上限存有分歧,以及因德国自行公布2000亿欧元能源救助计划而关系紧张,这些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非正式峰会开始之前,大多数欧盟国家要求对天然气批发价格设置上限。然而,有些国家反对设置上限,诸如德国、丹麦和荷兰,它们担心此举将使得在紧张的全球市场上购买天然气变得更困难。出于类似担忧,欧盟委员会其实也不愿限制天然气价格,但迫于压力,还是在峰会前提出了限制进口天然气价格和限制用于发电的天然气价格的建议。
除了在天然气限价问题上争论不休,多国对于德国的愤怒情绪也笼罩在会议之上。“Euractiv”就关注到了这一点,报道指出,在布拉格举行的这场非正式峰会,因多国对德国有争议的2000亿欧元能源援助计划不满而蒙上阴影,这些国家的反应从生气甚至升级至了震怒,显示出德国和那些希望加强欧盟团结的国家之间有着严重分歧。
当地时间9月29日,因确诊新冠而在居家隔离的德国总理朔尔茨通过视频连线宣布,德国政府将在2024年以前投入至多2000亿欧元,以应对持续高涨的能源价格。英国《金融时报》称,这是自能源危机爆发以来,一个欧洲国家政府出台的最大规模的救助计划。
“政客新闻网”欧洲版指出,德国政府价值达2000亿欧元的计划之所以激怒其他欧洲国家,原因在于这些国家认为,此举是德国在毫不掩饰地进行政府援助,不仅破坏了欧盟单一市场的稳定性,也让较贫穷的国家受到了冷落。
在7日的非正式峰会上,身为欧盟轮值主席国捷克的总理,皮特·菲亚拉(Petr Fiala)在没有直接点名德国的情况下发出了警告:“我们需要遵守国家援助规定,我们不能只有国家性的解决方案,我们需要欧洲的解决方案。”
其他欧盟国家领导人,发言则比菲亚拉要激烈得多。波兰总理马特乌斯·莫拉维茨基(Mateusz Morawiecki)指责称,德国在反对天然气限价政策的同时,为本国企业提供补贴,破坏了欧盟内部市场。
“最富有的国家,最强大的欧盟国家正试图利用这场危机,为其企业在单一市场获得竞争优势。这是不公平的,这不是单一市场应该运作的方式。”莫拉维茨基称,“德国人的自私必须被扔进柜子里”。
此前已发出批评的比利时首相德克罗也继续抨击道:“我们不能用补贴解决所有问题。我们不再需要这么大的(援助)方案了。”
据报道,对于德国的2000亿欧元计划,法国总统马克龙的回应则有点闪烁其词。他说:“当局势紧张时,‘团结对立的观点’是法国的职责”。“政客新闻网”欧洲版认为,马克龙此言也是在对德国的计划提出批评。此外,马克龙还表示鉴于当下的情况,2023年至2024年的那个冬天对欧洲来说会更加艰难。他认为欧洲应该想更远的地方寻求天然气供应,譬如亚洲。
而作为德国人的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也表示:“我们必须保持单一市场的团结,避免分裂。”《华盛顿邮报》称,对德国提出批评的还包括西班牙、意大利、匈牙利和斯洛伐克等国家。
对于各国的批评声,德国总理朔尔茨仍在为本国政策辩护,他在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德国的计划是一项“非常平衡、非常明智、非常果断”的一揽子计划,而且法国、荷兰和其他国家也已采取了援助计划。他反复强调,德国的2000亿欧元计划将持续两年,这意味着资金规模并不比法国等其他国家更大。朔尔茨还认为,这番解释已经起到了“消除误解”的作用。
事实上,在德国出台政策后,这很快引发了其他欧盟国家的担忧,他们认为德国如此独行其是会将其他国家置于面临更高能源价格的风险中,并分裂集团的统一立场。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形容这种做法是“人吃人”行为(cannibalism),比利时首相德克罗也批评此举可能“使欧洲单一市场退化”。
《金融时报》:德国2000亿欧元能源支持计划激起欧盟内部“憎恶”
9月30日,即将离任的意大利总理德拉吉也警告:“面对这个时代的共同威胁,我们不能根据我们国家预算的空间来划分自己。”卢森堡能源部长呼吁欧盟执委会要改变对成员国补助的规则,即运用欧盟对成员国的补助金来调节各国能源纾困措施,以阻止“这场疯狂的政府砸钱比赛……停止我们自己大乱斗”。
此外,斯洛伐克经济部长赫尔曼更是对《金融时报》直言,德国“在毁灭我们的共同市场”。他表示,整个欧盟受益于斯洛伐克使用天然气生产的肥料,但天然气价格却可能压垮斯洛伐克经济,“我们没有财政资源做这么巨大的补贴”。
被美国天价气“背刺”,德国拉日韩组“G7+”谈价
杨蓉2022-10-08来源:观察者网
(观察者网讯)俄乌冲突久拖不决,欧洲国家深陷能源危机泥潭,美国能源巨头却借机攫取暴利。面对美国等所谓“友好国家”的“背刺”,迫切希望压价的德国似乎正希望通过绑定日韩获取更多筹码。
据“政客”新闻网欧洲版7日报道,三名官员与外交官透露,德国总理朔尔茨在刚结束的非正式峰会上向欧盟领导人提出,可与日本、韩国等亚洲“能源饥渴国家”组成买方联盟,说服大型能源出口国降低天然气价格。
根据该计划,德国将利用其今年的七国集团(G7)轮值主席国身份,推进组建这一“全球联盟”。建成之后,欧盟与日韩等国家可联合接触美国、加拿大、挪威等天然气出口大国,并说服其让利。
报道指出,日本和韩国是两个世界上最大的液化天然气(LNG)进口国,此举将避免买家之间的相互竞价。一位官员将该联盟形容为“G7+”,因为该联盟涉及像挪威这样不属于G7的国家。
报道称,当地时间周四(6日)抵达布拉格参加首届欧洲政治共同体领导人会议时,朔尔茨也向媒体暗示了这一计划。他明确提到,日韩是潜在合作伙伴。
朔尔茨强调,各国应共同讨论如何降低“已经涨得太高的”天然气价格。“这不仅影响到欧洲,而且还影响到我们在日本和韩国的朋友,以及许多其他购买天然气的国家。供应和需求必须达到平衡,价格必须大幅下降。”
此前与荷兰首相吕特举行共同发布会时,朔尔茨同样谈到了达成全球解决方案的必要性。他说:“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方法,使(气价)整体下降。这是一个只能在全球范围内达成一致的共同努力,而且我相信,供应国最终也有兴趣确保其客户满意。”
朔尔茨还称,他认为挪威、美国、加拿大或是阿拉伯国家等供应国“合作意愿相当高”,而这是在实现共同目标中“可以依靠的东西”。
当前,包括法国、比利时、意大利和波兰在内的欧盟国家正在推动实行对进口天然气价格设置价格上限,但德国、荷兰等国对此持反对意见。这些国家认为,这种强制的价格限制只会导致天然气出口被转移到亚洲国家,从而在明年造成欧洲大陆的天然气匮乏。
据报道,欧盟领导人或在本月20至21日于布鲁塞尔举行的正式峰会上继续讨论该问题。一名欧盟外交官表示,柏林希望在未来几周内推进其这项“G7+”计划,作为能源限价方案的有力替补。
值得一提的是,本周早些时候,德国经济和气候保护部长哈贝克曾指责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对德国收取过高的天然气费用。
“一些国家,甚至是友好国家,在某些情况下收取了天价,这确实带来了一些问题。”哈贝克告诉德国《新奥斯纳布吕克报》,“当油价飙升时,美国求助于我们,作为回应,欧洲的国家石油储备被开采。这种团结对降低天然气价格有好处。”
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等将此解读为德国对于美国的批评,认为哈贝克暗示美国等在俄乌冲突中获利,并呼吁美国在其欧洲盟友能源紧张时给予更多声援。
无独有偶,法国总统马克龙当地时间6日也在一场大会上喊话美国和挪威,埋怨两国的天然气卖得太贵,伤朋友感情。他说:“你们为我们提供能源,这很棒,但我们不能付给你们四倍的价格。这可不是友谊的真谛。”
事实上,在能源问题不断制约世界多国经济发展和民生问题时,美国能源巨头却借着俄乌冲突在能源市场上攫取暴利、大发战争财。
当地时间7月29日,美国能源巨头埃克森美孚公司称,该公司今年二季度净收入为179亿美元,创下了该公司有史以来的最高单季利润,远超去年同期的46.9亿美元。差不多同一时间,诸如雪佛龙等能源巨头公布的数据显示,它们在第二季度中都获得了惊人的收益。
早在当地时间3月5日,也就是俄乌冲突爆发之初,《金融时报》就报道称,美国先锋自然资源公司首席执行官斯科特·谢菲尔德加入了一个政治团体,以推动美国政府对俄罗斯进行制裁。
5月3日,彭博社称,美国对欧洲的单月石油出口量创下了2016年以来的新高。在天然气方面,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今年6月,欧盟从美国进口的液化天然气首次超过从俄罗斯进口的管道天然气。“商业内幕”网站报道称,美国能源商在向欧洲运输液化气过程中,每艘大型运输船都能赚取上亿美元的暴利。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亚所所长助理宇指出:“某种程度上(美国)可以叫趁火打劫,现在美国超过70%的液化气出口是出口到欧洲,也正是因为对欧洲出口液化气大幅上升,使得上半年美国如愿以偿成了世界第一大液化气出口国。它(美国)的目的就是取代俄罗斯,成为欧洲天然气的最主要供应者,从而从欧洲赚取更多利益。”
不过,从天然气限价到对能源生产商征收附加税,欧盟为缓解能源危机所祭出的种种措施是否真能行之有效,还有待商讨。
美国“外交政策”网站9月29日刊登的分析指出,事实上,欧洲的能源危机已经酝酿了20年。为了实现从化石燃料和核能向可再生能源的快速转型,欧洲决策者迫使能源供应链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对石油天然气需求的持续增长,欧洲也并没有未雨绸缪。
文章称,许多欧盟成员国削减了国内的化石燃料产能。拥有大量天然气资源的德国禁止使用水力压裂法开采资源,法国和其他国家也是如此。这直接导致在过去十年里,欧洲本土天然气产量减少了一半,如今进口天然气占欧洲消费量的83%。同时,在活动人士和绿党的压力下,尽管核能拥有无懈可击的安全记录,但德国和其他几个国家仍选择逐步淘汰无碳排放的核能。
文章作者、美国大西洋理事会全球能源中心非常驻高级研究员布伦达·谢弗(Brenda Shaffer)认为,欧盟的根本问题在于欧洲仍未正视其能源危机的根源,而是选择将当前困境归咎于外部原因。在制定欧洲能源政策时,意识形态压倒了基本算计。欧洲逐步淘汰核能和煤炭并限制使用天然气,但补充的可再生能源又少于减少的能源,其结果是欧洲迎来了能源短缺。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也向央视新闻指出,对于欧洲企业而言,从市场原则出发,在美国可以获得更稳定、更廉价的能源。但在这个过程中,欧洲的税收等利益其实在向美国流失。由此可以看出,现在欧洲毫无疑问已经成了俄乌冲突中受美国裹挟的最大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