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银行     
制造业信贷审批专题

制造业信贷审批专题

牛金津2022-12-05 云阿云智库•银行贷款

前言

今天我们来谈谈“制造业的信贷审批”。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支持和满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为银行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但是,银行在信贷服务能力、信贷审批机制和信贷产品体系等方面也面临诸多挑战。

本文首先分析银行信贷支持制造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然后,结合制造业具体信贷产品的信贷审批流程,围绕制造业信贷审批需要关注什么、需要解决什么等问题,分析制造业信贷审批的基本框架与底层逻辑;最后,结合银行业务实践,分析制造业信贷审批流程和机制上的创新应用,如行业准入、流程再造、能力提升及完善激励等。

本文纲要

一、银行信贷支持制造业:机遇与挑战

(一)历史机遇

(二)主要挑战

二、制造业信贷审批流程:逻辑与框架

(一)流动资金贷款

(二)项目贷款

(三)并购贷款

三、制造业信贷审批流程:创新与应用

(一)把好入口关:完善制造业行业信贷政策

(二)流程再造:授信审批流程优化

(三)能力提升:解决制造业风险把控难问题

(四)完善激励,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

一、银行信贷支持制造业:机遇与挑战

制造业是大国经济的“压舱石”,在驱动经济发展,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制造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我国制造业规模居世界首位,是全球唯一具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制造业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力支撑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

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强国。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和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制造业等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和宗旨。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具备独特优势,应当把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当前,支持和满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为银行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但是,银行在信贷服务能力、信贷审批机制和信贷产品体系等方面也面临诸多挑战。

(一)历史机遇

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和社会稳定的“压舱石”。数据显示,2021年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将近24万亿元,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约44%,就业人员超过3800万人,在城镇就业人员中占比超过22%。(数据转引自李新彬《信贷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原载于《中国金融》2022年第5期)。

目前,制造业领域呈现一些新特点和新趋势,为商业银行推进信贷经营转型提供了历史机遇。

1.政府赋能发展

目前,各级政府从发展方向、目标、措施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加强产业引导和资源投入,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引导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特别是“十四五”规划高标准明确发展方向,强调制造业产业升级,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此外,人民银行还设立2000亿元科技创新再贷款,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等纳入支持范围。凡此种种,均体现了监管部门对金融加码支持制造业企业发展的殷殷之情。

2.行业触底企稳

目前,我国制造业面临双重压力:一是对内而言,制造业总体正处于由做大总量向做优质量快速转型的“阵痛期”;二是对外而言,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先进技术限制和发展中国家低成本竞争的双重压力。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下降较快,由2011年的32%下降至2020年的27%。

为此,“十四五”规划特别强调,要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制造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占比下滑趋势将得到根本性扭转。在国家宏观政策引导下,我国制造业行业已逐步走出艰难发展时期,行业发展开始进入上升期。商业银行在经济高质量发展时期向制造业提供金融服务,既符合国家政策导向,也能保障银行自身盈利能力的稳步提升。

经银保监会统计,截至2022年6月,银行业制造业贷款约占存量贷款总量的12%,制造业贷款增速比其他贷款增速高5.79个百分点。

从上市银行情况来看,多数银行的制造业贷款增速出现明显上升。2021年,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的制造业贷款总额均超过1.4万亿元;从制造业贷款占比看,最高的交通银行和江苏银行分别达到11.17%和11.43%。从增速看,杭州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和中国银行的增长尤为明显,2021年较2020年分别增长了30.03%、17.85%、17.23%和16.53%。如表1所示。

3.客户市场下沉

制造业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部分传统高耗能行业,通过实施产能转移、压减、整合、关停,实现产业结构性调整;

二是传统制造业通过吸收先进的技术,实现智能化、绿色化、精细化转型;

三是先进的技术成果产业化后形成新产业,此类企业往往处于成长期,多为中小型企业。

针对第一类制造业企业,银行应谨慎进入或适度进入。第二类企业,往往处于行业成熟期,集中度高,头部企业是市场争夺的焦点,竞争白热化,银行信贷增量继续“垒大户”将导致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攀升,存量挖潜空间有限,需要围绕核心企业拓展供应链上下游中小型客户市场。第三类制造业企业,是未来银行信贷增量市场的蓝海。但是,此类企业往往规模小,经营时间短,经营风险相对较大,商业银行必须下沉市场研判,全面提升投融资服务能力。

据报道,近年来,中信银行加强制造业项目储备和信贷投放,着力推动制造业结构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目前,制造业已经成为该行贷款第一大行业。截至2022年6月末,中信银行制造业贷款余额3788.8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67.38亿元,较同期全行一般对公贷款增幅高出20.81个百分点。

中信银聚焦重点行业,制定特色产品。例如,为“专精特新”企业量身定制的“科创e贷”线上专属产品,通过内嵌审批,构建差异化服务优势;针对企业在债券、股权、并购等方面的融资需求,中信银行2021年对制造业客户提供投行业务融资支持达1262亿元,较2019年增长164%。(来源:中国证券网,2022年7月25日)

(二)主要挑战

有数据统计,在过去十来年间,金融机构制造业贷款占各项贷款比例呈下降趋势,从2011年的19.13%降至2020年的10.19%,远低于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

制造业贷款占比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五个深层次的矛盾仍未解决,导致商业银行“不敢贷、不愿贷、不会贷”的现象突出。

1.技术门槛与专业能力的矛盾

制造业行业划分细、产品门类多、产业链条长,多数银行仅熟悉少量主要行业,难以准确判断行业发展趋势和经营风险。

随着制造业与科技创新持续融合,制造业产业链广度、深度进一步拓展,逐步形成新的产业生态,进一步提高了制造业的技术门槛。与之相对的,商业银行信贷服务经验和能力主要集中在传统制造业领域,商业银行对制造业的调研不够、知识更新滞后、队伍建设弱化,严重影响对制造业的服务能力,且短期内难以培养出一大批既懂制造业又懂信贷的专业队伍。

2.经营风险与融资收益的矛盾

制造业产业链全球化分工趋势明显,投资额度大,固定成本高,技术和产品更新快,受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国内政策和技术迭代等因素影响较大,总体经营风险较大。

另外,在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激烈的竞争导致制造业经营不稳定性加剧,银行的制造业信贷风险居高不下。但与此同时,由于制造业企业竞争激烈,利润相对较薄,对资金成本敏感性强,制造业贷款性价比偏低。

3.行业细分和信贷政策粗放的矛盾

我国制造业门类齐全,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以芯片制造为例,按流程环节可分为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多个细分行业,按照用途又可分为信息通信设备领域、新能源领域、4C产业、智能电网等多个细分行业,同时信息通信设备领域芯片又可进一步细分。规模、用途、技术等多维分类标准交织,形成了制造业行业高度细分,内部差异巨大。

但商业银行制造业信贷政策主要还是按照国民经济标准大类区分,相关标准难以兼容同一行业大类内部细分行业,制约了商业银行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李新彬:《信贷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原载于《中国金融》2022年第5期)

4.企业轻资产经营与银行重资产增信的矛盾

传统制造业以劳动力密集的重资产行业为主,产业成熟度高,商业模式简单,固定资产占比高,抵押物充足,经营现金流相对稳定。

现代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具有技术密集、轻资产的特点,产业处于成长期,商业模式多样,固定资产占比低,知识产权型资产占比高,核心企业对上下游企业信用传导较弱,经营和财务风险与传统制造业差异较大。即使部分相对较“重资产”的新经济企业,如集成电路、机器人等制造企业,专用生产设备占资产池的比重很高,但相关设备的通用性较差,实际抵押及变现率总体较低。

与之相对的是,银行过去的制造业信贷风险评价理念、增信方式、风险管理技术和机制还不能适应现代制造业风险管理客观要求,对现代制造业的服务能力不足。

二、制造业信贷审批流程:逻辑与框架

银行的信贷业务流程一般包括客户评级、授信、单笔信贷业务审批、合同签署、贷款发放、贷后管理及贷款回收等全过程(见图1所示)。制造业的信贷业务流程大体也是如此。

但在实践中,银行会根据制造业行业及具体企业特点,对上述流程进行优化组合,以提升信贷审批效率,提高对制造业企业的金融服务能力(关于制造业信贷审批流程优化问题,本文第三部分还会详细讨论)。

无论制造业企业所处细分行业及其发展阶段为何,对银行来说,在办理制造业企业信贷审批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底层逻辑和基本常识并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

具体来说,银行在把控制造业企业融资风险时,需要关注的问题基本是一致的。通常可以概况为三个问题:一是融资干什么;二是用什么偿还贷款(还款来源是什么);三是贷款还不了怎么办(第一还款来源可靠性如何,担保等第二还款来源有效性怎样)。有业内人士还把这三个问题称为授信贷款审批的“灵魂三拷问”。

另外,制造业信贷审批过程中,银行需要运用复杂的风险模型和客户识别标准,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型金融科技,优化信贷审批业务流程。但是,这些技术和流程上的优化和创新,仍不能改变银行识别和控制客户风险的信贷审批基本框架和底层逻辑。

实践中,银行为制造业企业提供的融资,根据融资用途和业务模式差异,可以分为表内融资和表外融资。其中,表内融资包括流动资金贷款、贸易融资、项目贷款和并购贷款等;表外融资主要包括票据业务、信用证和担保业务等。

考虑到在银行对制造业企业统一投融资授信模式下,银行表外融资与表内融资在信贷审批等业务流程和风险管理逻辑方面并无实质区别,下文主要对银行表内融资的几类业务产品,对制造业企业信贷审批的逻辑和风险管理框架进行讨论。

(一)流动资金贷款

制造业企业流动资金贷款,是银行向制造业企业发放的用于借款人日常生产经营周转需要的中短期贷款。由于贷款用途的特定性,流动资金贷款的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

1.流动资金贷款风险控制逻辑

银行办理制造业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业务,一般来说,需要关注贷款用途的合法性、融资安排的合理性以及偿债能力的可靠性等问题。

为此,流动资金贷款的风险控制逻辑是:以借款人的到期偿债能力作为信贷风险的防控核心,重点关注借款人融资需求的真实性、合理性以及到期偿债的可靠性,并考虑借款人及其关联企业整体资产负债情况,审慎审批贷款金融和贷款期限。具体来说:

(2)偿债能力的可靠性

重点分析借款人到期偿债能力。特别要结合企业整体运营情况和流动资金需求情况,关注借款人自有资金来源是否符合监管规定、项目市场前景预期是否良好、还款来源是否稳定可靠等。

(3)贷款资金监管问题

要关注贷款的发放和支付流程是否符合监管规定、贷款用途是否符合监管规定,特别是要防止流动资金被用于固定资产、股权等投资,或被用于国家禁止的行业或领域。

(4)环境和社会风险控制

要将环境和社会治理(ESG)等标准嵌入制造业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审批管理。例如,在尽职调查阶段,审慎评价贷款申请人的环境和社会风险;在审批阶段要严格贷款申请人的环保依法合规情况;在贷后管理阶段,要动态监测借款人的环境和社会风险,及时进行风险预警和管控。

实践:部分上市银行已将环境和社会治理(ESG)纳入信贷审批全流程

工商银行

通过年度行业投融资政策及相关专项政策,实行绿色分类管理,支持绿色产业发展,控制高碳行业融资,积极促进投融资结构绿色调整,有效管控投融资ESG风险。制定印发《中国工商银行投融资绿色指南(试行)》。该指南聚焦绿色发展,以环境、社会和治理(ESG)防控为基本出发点,为投融资业务ESG风险防控提供丰富的操作指南。通过明确ESG风险识别关键点、最低准入标准、优秀标准、绿色投向领域,有效提高ESG风险防控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有助于提升本行ESG风险防控水平。

浙商银行

持续完善顶层组织机制设置;优化考核激励机制和资源配置,引导信贷资源向绿色领域倾斜;强化环境和社会风险全流程、动态化、差异化管理,对环境和社会风险表现恶劣的企业,在授信审批时实行“一票否决”;推广“碳易贷”“光伏贷”等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丰富绿色企业融资渠道,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碳减排技术等绿色领域业务发展。

浦发银行

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工作部署,把握国民经济低碳转型、降碳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持续推动资产负债结构、产品服务模式、企业文化等向绿色转型,按照国际标准逐步搭建公司ESG框架组织体系,以体系化、数字化、可视化方式推进绿色银行建设。不断完善全行业务流程、管理制度和信息披露机制。为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等经济活动提供金融支持,服务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围绕绿色智造、绿色城镇化、绿色能源、环境保护、新能源汽车、碳金融等需求,巩固并扩大公司在绿色金融市场的领先优势。(以上均摘自各行2022年半年度报告)

2.流动资金贷款须具备的条件

在流动资金贷款申请中,银行一般会借款人经营情况、资产负债情况、产业链供应链地位、市场前景等角度,对贷款申请进行全面评估审查,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借款人、贷款担保以及贷款金额、期限、利率、收益等情况,结合贷款风险因素和风险缓释手段,最终决定是否发放流动资金贷款。

一般来说,制造业企业申请流动资金贷款,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合法性及资质要求

借款人应为依法成立的企业法人。信用状况良好,无重大不良记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银行行业信贷政策。

(2)财务及管理方面的要求

产权清晰、法人治理结构健全、经营管理规范、财务状况良好。银行需要关注分析借款人的实收资本、有息负债规模、融资渠道、融资成本及到期结构等,判断借款人及其股东整体资金情况及偿债能力。不符合信用贷款条件的,借款人应提供合法、足值、有效的担保。

(3)借款人及其控股股东的资信要求

借款人及其控股股东信用状况良好,无不良信用记录,不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等。如有必要,可要求借款人控股股东提供支持,并全面评价控股股东的经营实力,包括其行业地位和经营情况等。

(4)账户开立要求

银行一般要求借款人在本行开立基本存款账户或一般存款账户,以加强贷款资金使用的监管。

(二)项目贷款

项目贷款是银行向借款人发放的用于特定项目筹备、建设、经营或者用于投资或购置特定资产的融资贷款。对制造业企业来说,项目贷款适用于企业为建设、经营特定项目而产生的融资需求,以及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投资固定资产或购置设备等而产生的融资需求。

项目贷款的种类主要包括项目融资、固定资产贷款、设备购置贷款等,其中项目融资以项目未来产生的收入作为还款来源,其他类型的项目贷款的还款来源一般不限于项目本身,还包括借款人的其他综合收益作为还款来源。

1.项目贷款风险控制逻辑

银行办理项目贷款业务,与流动资金贷款一样,也需重点关注贷款用途的合法性、融资安排的合理性以及偿债能力的可靠性等问题。其中,项目融资由于其还款来源依赖于项目自身的未来收入,其风险控制要求又有别于其他类型的项目贷款。

总体来说,项目贷款风险控制逻辑主要包括:

(1)项目投资及筹资情况、项目现金流及偿债能力

根据项目投资规模、投资回收期、风险及偿债能力等合理控制融资总量,合理设置贷款期限及还款安排。

(2)项目贷款资金使用监管

根据项目建设或资产购置交易的进度和资金需求,通过银行受托支付或借款人自主支付方式对贷款资金进行管理和控制,监督贷款资金按约定用途使用。

(3)项目融资特别要求

采用项目融资的,还款来源主要依赖于该项目产生的销售收入、补贴收入或其他收入,一般不具备其他还款来源。因此,需要特别关注与项目建设及生产经营相关的合同等法律文件,如特许经营权协议、长期购买协议、政府补贴安排等。

(4)设备购置贷款特别要求

办理设备购置贷款,须分析设备购置是否依法合规,是否必要,经济上是否合理,财务上是否可承受,技术上是否可行等情况。如果贷款发放先于设备到货、安装、调试、验收的,还需与借款人约定贷款资金拨付的条件(如贷款资金先留存在监管账户,待设备验收合格后再拨付)。

(5)环境和社会风险控制

与前述流动资金贷款要求一致。

2.项目贷款审查评估要点

一般来说,银行可以从借款人、项目及偿债能力三个维度对制造业项目贷款进行全面审查评估。

(1)借款人维度

借款人审查评估事项主要包括管理团队、技术实力、财务状况、信用状况、股东支持等。

例如,对技术实力的审查评估,可以从技术来源、研发能力进行评价,关注生产工艺、设备的先进性,成熟产线与先进产线布局的合理性,以及产品、技术研发能力的可持续性等。对于先进制造业项目,要重点考察借款人核心技术的成熟度与可靠性,包括是否已应用至量产、市场竞争情况、是否存在潜在专利技术纠纷等。对于产品周期短,技术迭代快的项目,重点考察借款人对保持技术先进性的持续投入能力以及研发团队的稳定性等因素。

(2)项目维度

制造业项目审查评估主要包括建设项目内容评估、项目建设与生产条件分析、项目运营模式分析、行业市场分析、项目竞争力分析等。

例如,对建设项目内容的评估审查,重点要考虑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合理性、项目产能预期等因素,分析技术工艺是否具有市场先进性,项目投产后的产品品质稳定性如何保障等。

在分析技术工艺时,可对不同类型的制造业企业侧重不同的审核重点:对于传统制造业项目,主要评价项目技术工艺的成熟度、稳定性、经济性、环保性和安全性;对于先进制造业项目,评价项目技术工艺的先进性、可靠性和生命周期;对于技术升级改造项目,主要评价项目升级前后的差异,可从生产效率提升、能耗降低和环保标准提高等角度进行评价。

(3)偿债能力

对制造业项目偿债能力的审核评估,要结合项目实际,从项目投资、收入和支出等方面进行综合测算,特别是要评估项目投产后项目收入以及项目支出的总体情况。

一是项目收入端。制造业项目收入以产品销售收入或加工费收入为主;部分制造业项目,还有相应的营业外收入,也可将该部分收入纳入收入来源。在评估项目收入时,要考虑市场容量、项目产品销售或加工价格、市场价格变动趋势、市场竞争情况、项目产能利用率、产品生命周期、产品合格率等因素。

需要指出的是,制造业项目如符合国家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相关规定,可将合法税收优惠带来的可支配资金、确定性的财政补贴等项目收入来源。但是,对于项目股东或其他控制人出具的资金支持承诺函,由于该类资金不属于借款人或项目实际收入,存在不确定性,且指向不明,不宜纳入项目收入来源。

二是项目支出端。制造业项目支出包括项目成本及相关税费。制造业项目的总成本费用通常包括经营成本、折旧费、摊销费、财务费用(即:总成本费用=经营成本+折旧费+摊销费+财务费用);税费支出主要涉及符合现行法律法规规定的增值税、消费税、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等税种。

3.项目贷款须具备的条件

制造业企业申请项目贷款,除需满足前述流动资金贷款的申请条件外,还要满足银行对具体项目的审批要求,主要包括:

(1)国家对拟投资的项目有投资主体资格和经营资质要求的,符合其要求,为此,申请人要提供国家有权部门对项目审批、核准或备案文件等。项目符合国家有关投资项目资本金制度的规定,为此,申请人要提供项目资本金和其他建设资金筹措方案及落实情况证明资料。

(2)项目还款来源保障法律文件

项目融资的还款来源一般依赖项目本身的未来收入;即使是非项目融资的项目贷款,其还款来源也主要依赖项目经营所产生的综合收益作为还款来源。

为此,申请人需提交与项目建设及生产经营相关的合同、协议或意向书等法律文件,特别是总承包合同、特许经营权协议、政府补贴安排(如政府决议等)、原材料长期供应协议、产品长期购买协议等文件。

(3)股东(控制人)支持安排

评估控股股东的行业地位、对借款人的支持意愿和既往表现等因素,对股东支持安排作出约定。特别是借款人的控股股东应为项目提供流动性支持和抵押担保等支持,例如,提供合法、有效、价值充足的抵质押,依法出具股东支持承诺函等。如第三人提供保证担保的,该保证人应具备保证资格和保障能力。

(三)并购贷款

并购贷款是指为满足并购方或其专门子公司在并购交易中用于支付并购交易价款的需要,以并购后产生的现金流、并购方综合收益或其他合法收入作为还款来源而发放的贷款。

1.并购贷款风险控制逻辑

并购贷款要关注作为并购贷款的基础交易(并购交易)是否合法,并购贷款资金如何使用,借款人还款来源等问题。具体而言:

(1)并购交易合法性等要求

(2)并购交易整合风险评估

从并购双方行业前景、市场结构、经营战略、管理团队、企业文化和股东支持等方面进行分析。

例如,并购方与目标企业或项目存在关联关系,应当全面了解和掌握并购交易的经济动机、并购双方整合的可行性、协同效应的可能性等相关情况,核实并购交易的真实性以及并购交易价格的合理性,防范关联企业之间利用虚假并购交易套取银行信贷资金的行为。

(3)并购方综合偿债能力评估

(4)环境和社会风险控制要求

与前述流动资金贷款要求一致。

2.并购贷款申请条件

并购贷款的申请人可以是并购交易的并购方,也可以是并购方专门子公司。在后者情形下,并购方需提供连带责任担保。通常情况下,制造业企业申请并购贷款,需满足以下条件:

(1)并购方的条件

一是依法合规。并购交易依法合规。如涉及国家产业政策、反垄断、国有资产转让等事项的,应按法律法规和监管政策要求,取得或即将取得相应的批准或备案等法定文件。

二是资信情况。并购方依法合规经营,信用状况良好,没有信贷违约、逃废债等不良信用记录;符合银行的信用评级要求。

三是财务状况。并购方应当主业突出,经营稳健,财务状况良好,流动性及盈利性较强,在行业或一定区域内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和良好的发展潜力。

四是并购协同。并购方与目标企业或目标资产之间有较高的业务相关度或战略相关性,并购方通过并购能够获得目标企业或目标资产的市场份额、销售网络、核心技术等战略性资源,提高并购方的市场竞争地位和能力。

(2)并购贷款要求

一是贷款用途管理。并购贷款用于满足并购方企业以实现收购目标资产,合并或控制目标企业为目的的融资需求,且仅限于并购方或其专门子公司支付并购交易价款及费用,不得用于并购之外的其他用途。

二是杠杆率等要求。根据银监会《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银监发〔2015〕5号)的规定,并购交易价款中并购贷款所占比例不应高于60%,并购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七年。所以,银行在审批并购贷款融资金额时,需综合考虑并购方融资需求、负债水平、盈利能力,并购交易风险因素,并购后的整合情况预测,以及其他银行对该并购交易的融资情况等因素合理确定,红线就是贷款银行与其他银行针对该笔并购交易的贷款之和不得超过并购交易所需资金的60%,期限最长不超过7年。

三、制造业信贷审批流程:创新与应用

制造业有其经营特征及规律。对银行机构而言,主动把握制造业转型发展历史机遇,提升制造业金融服务特别是信贷支持力度,需要创新业务场景和信贷支持模式,提高信贷产品创新能力,优化信贷审批流程,增强制造业信贷审批专业能力和科技赋能,落实尽职免责,健全激励机制。

要实现上述目标,就要抓住“制造业信贷审批流程”这个“牛鼻子”,推进信贷审批流程的创新与应用。

(一)把好入口关:完善制造业行业信贷政策

制造业的产品门类繁多、子行业情况复杂、不同企业经营情况参差不齐。银行应加强细分市场和客户研究,择优支持,不一哄而上。

1.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加强制造业细分行业、细分区域、细分市场专题研究,根据自身风险偏好和客户结构,明确和细化制造业重点投向,制定具体行业、集群、产业链的专属融资方案。通过重点行业、重点地区、重点客户的分类策略,有针对性地积极支持制造业客户发展,加大对制造业龙头企业和细分项目重点客户的分类施策。

2.坚持“信贷结构优化调整”

根据对制造业授信客户的信用评估,区分支持类(积极进入类)、维持类(适度进入)、压缩类和退出类,实施差异化信贷政策。对过剩产能、三高行业或“僵尸企业”,继续落实“去杠杆”,以稳妥退出策略实现市场出清。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专精特新”,先进制造、节能环保和科技创新类制造业企业。

要进一步细分制造业行业,例如,同样是装备制造业,对于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高端装备、精密仪器等,可积极进入。但是,对于金属制造业、船舶装备等产能相对过剩等细分行业,则按照压缩类或维持类采取相应的信贷准入政策。

3.坚持“创新金融服务不放松”

结合制造业产业升级及创新趋势,银行支持制造业发展的发力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加强投贷联动、债贷联动,鼓励商业银行与创投机构等加强合作,为相关企业提供全周期、综合化金融服务;

二是积极推动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提高金融在产业链上下游的覆盖度;

三是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加快知识产权融资、生产设备融资租赁服务等金融创新,以更好地满足企业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实践中,一些银行主动改变制造业企业投融资服务模式,从对单一客户的服务,走向对产业链条、产业生态的服务,从“做业务”到“做生态”,将制造业金融服务向更高层次跃升,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此外,一些大型综合性银行可充分发挥全(多)牌照优势,综合运用项目贷款、流动资金贷款、并购贷款、供应链金融等各类投融资产品,制定一体化服务方案,积极推进投贷联动,加大制造业支持力度,有效提高制造业贷款占比。

建设银行

建设银行主动应对市场及客户需求变化,创新研发与市场环境、客户经营特点相匹配的金融产品,更好地服务新科技、新产业客户。建设银行江苏省分行创新“5G产业链专属贷”,积极支持从事5G相关的网络搭建、电信运营、通信和终端设备制造以及依托5G融合发展的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应用场景企业;聚焦掌握5G产业核心产品技术的企业。为5G产业客户群体提供综合授信优先占用、放宽授信份额管控、审批绿色通道、优先保障贷款规模、保障放款效率等差别化政策,采用“名单制动态管理”。(摘自2021年3月25日《证券日报》)

中信银行

中信银行为科创企业“定制”投贷联动“积分卡审批模式”,在审批模型中大幅提高企业研发能力、技术优势、专利质量、团队背景、股权融资可获得性等要素的权重,不再以企业抵质押、财务指标作为首要评价因素,大幅提升了中信银行服务科创类制造企业的能力。目前,在通过积分卡审批模式投放的企业中,超40%的企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或“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摘自2022年8月5日《经济参考报》)

(二)流程再造:授信审批流程优化

根据制造业行业特点,完善银行信贷审批机制和流程,提高信贷审批效率,降低信贷管理成本。

1.合并优化制造业贷款审批流程

根据制造业信贷审批具体情况,组合信贷审批基本流程,建立绿色通道,平行办理,提高效率。

例如,对于符合银行信用贷款发放条件,但尚未建立银行客户评级授信关系的制造业企业,或者对那些把握难度大的制造业企业,银行可视情况,一次性发起客户评级、客户授信及单笔贷款审批等流程,即实现“评级、授信和贷款审批三合一”组合,发挥前中后台人员各自专长,共同设计完善贷款方案,提升优质客户竞争力。

又如,对银行拟主动介入但暂无具体业务需求的制造业企业,银行可主动一次性发起对该客户的评级、授信流程,即“评级、授信二合一”组合。例如,有些银行对工信部公布的制造业单向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等特定优质客群,根据已有信息及公开渠道收集目标客户资料,主动为目标客户核定授信方案。

工商银行常州分行

据中国江苏网2022年6月24日报道,工商银行江苏常州分行持续加大资源倾斜力度,优化投向、调整结构,将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以及“专精特新”“智改数转”中小企业作为支持制造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和扶持对象。特别是,该行认真梳理优质制造业项目服务清单,完善法人客户“白名单”、上市企业和拟上市企业名录和产业大会表彰企业等名单制服务,组织人员进行逐户对接,主动营销,抢先抓早,精准发力。

2.适当扩大分支机构审批权限

按权责对等,能力匹配原则,对制造业重点客户和项目,在统一投融资授信限额内,赋予部分分支机构客户经理一定审批权。充分利用其掌握的制造企业发展潜力、人才储备、技术能力等软信息,让那些专注经营,有市场、有技术、有诚信的制造业企业及时获得信贷支持。

对于客户或第三方(如供应链核心企业)提供优质金融资产(如保证金、国债、定期存单等)质押等担保方式的制造业企业表内外信贷业务,银行分支机构可在授权范围内,可以进一步简化授信审批流程,按“客户调查+贷款审批”简易流程办理信贷审批。

(三)能力提升:解决制造业风险把控难问题

1.推进跨部门协同和内部潜力挖掘,完善上下联动

组建专业支持团队,解决高新技术制造企业“看不懂”“看不清”“评估难”等问题。

例如,有些银行建立跨机构作业的制造业信贷队伍,集中全行力量,破除单个机构专业队伍建设滞后、风险把控能力不足的壁垒。依托科技手段,打造“云审批”体系,由银行总部统筹调配审议委员、评估委员和行业专家等信贷核心资源,提升决策层级,形成“一点接入,赋能全行”的高效专业支持机制,以管理集中解决信贷集约化经营难题。(参见前引李新彬文:《信贷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原载于《中国金融》2022年第5期)

2.加强与外部专家与机构咨询合作,加强内外联动

为弥补银行对部分行业部分客户“看不清”“看不懂”等专业不足问题,可通过引进外脑,在外部专家的指导和支持下,开展对制造业及相关子行业的研究以及贷款评估审查,加深银行业务人员对细分行业客户、产品、商业运作模式和交易规律的认识。

例如,有些银行设立外部评审专家库,银行对存在宏观政策、行业市场、项目方案、运营团队、专利技术等技术问题的制造业投融资业务,可通过与外部专家会商的方式,委托外部专家为制造业授信贷款审查、审议、审批等环节的工作提出专业意见和建议(但不影响银行信贷审批人员的独立判断)。

当然,外部专家在参与具体项目审议工作中,要遵守相应的职业操守和专业精神,并履行相应的保密义务(银行应当与外部专家签署保密协议)。

需要注意的是,银行未经客户授权,不得向外部专家提供含有客户非公开信息的材料;如有必要,银行在向行外专家提供材料时,应对客户做隐名处理。银行一般也不能向外部专家直接提供银行内部的尽职调查报告、评审报告等涉及商业秘密的资料。

3.提升金融科技智能化应用能力,推进科技赋能

目前,许多银行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型金融科技,优化信贷业务流程,提升信贷审批效率。

例如,在客户营销与服务、客户评级与分类准入、授信核定、贷款审批、贷款发放、贷后监督、风险识别预警及处置等环节,应用金融科技实现银行信贷业务流程的移动化、线上化以及信贷审批流程的场景化、智能化和自动化。这极大地提升了信贷业务流程效率及信贷业务风险防控的智能化,推进贷款审批效率与风险防控的有效平衡。

金融科技在信贷业务中的科技赋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做真”

提升金融科技应用能力,大力拓展第三方数据渠道,以智能化手段解决防假反假隐患,解决部分客户和业务真实性和过度融资识别难度大等难题。

(2)“做快”

在对先进制造业企业开辟绿色通道、特别授权通道,提升服务效率的同时,积极探索对业务量大、标准化高、金额较小的信贷业务全面实施“自动化审批”。例如,对制造业优质客户流动资金贷款以及授信额度内的贸易融资等业务可实施自动化审批流程,提升信贷审批决策效率,加快市场拓展。

工商银行大连金普新区分行

例如,据中国网2022年4月20日报道,工商银行大连金普新区分行实现分行首笔制造业营运资金贷款自动化审批业务落地,该笔业务从调查环节提交到最终审批,仅用时25分钟。此次营运资金贷款自动化审批是工商银行大连分行首次将金融科技应用于公司法人客户传统信贷流程,具有创新性意义,突出体现了“快”“省”“好”三大优势。“快”体现在将单笔营运资金贷款审查审批时间从天数级提升到分钟级,较原单笔业务审批大幅提高了决策效率。“省”体现在自动化审批流程由系统自动获取客户的工商、财务、舆情、行内信息等数据集中校验,大量节省尽调审查时间。“好”体现在科学评价客户信用风险,从流程控制和实际操作加强实质风险把控。

浙商银行

浙商银行广泛拓展浙江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等政府数据合作与应用,通过信息共享、供需对接、数据建模等形式,增添发展普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活力。建设“金服宝”小微平台、自然资源智慧交易服务和监测分析平台等政务服务平台和场景应用平台,深度融入政府机构数字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业务线上化、非接触式改造,上线点易贷、循环贷、数智贷、税智贷、人才贷、贷款码等系列产品服务,实现贷款申请、审批、签约、提还款等线上全流程、7×24小时自助式融资服务,进一步缓解小企业融资繁等问题。

(3)“主动”

制定授信分类支持策略,对战略集团,在授信总量内,授予分支机构分配具体客户限额审批权,提高授信灵活性。对新兴市场优质客户,利用科技手段主动核定授信方案,提高授信前瞻性。对跨区域、新业态的优质客户,合理下放授信核定权限,提高授信实效性。(参考前引李新彬文:《信贷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原载于《中国金融》2022年第5期)

农业银行江西省分行

据人民网2022年3月21日报道,农业银行江西省分行主动出击,为制造业提供精准服务。该行加强行业研究,积极与相关部门和企业客户联系沟通,由各片区对辖内制造业细分行业领域开展调研,深入了解相关行业的发展情况,充分掌握客户准入“门槛”标准。明确支持重点,针对江西省制造业发展情况,建立制造业重点支持客户和重点支持项目库,重点支持“映山红行动”等企业,以及中国制造2025在赣企业等,提高贷款覆盖面。2021年,该行新增推荐制造业重点支持客户31户、制造业重点支持项目26个。该行对于重点支持名单内客户,落实团队和人员对接,建立对接台账,加快推进业务审批和信贷投放。

(四)完善激励,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

1.健全政策制度,确保尽职免责

银保监会办公厅2022年7月份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动金融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银保监办发〔2022〕70号)特别提到,要合理界定尽职认定和免责情形,引导金融资源向制造业倾斜。

针对制造业利润较薄、对融资价格敏感、单笔收益低的现状,银行可考虑建立客户综合贡献度和产业链贡献度的综合评价指标,弱化单项指标考核,解决机构积极性不足的问题。

另外,银行应遵循“有限追责”和“无责推定”指导原则,增强追责的严肃性、精准性和灵活性。针对制造业专门制定相应的尽职免责规定,使尽职免责制度更加注重过程、注重实质,更有针对性,更具操作性,最大限度限制责任认定的自由裁量空间,让尽职免责有章可循。

例如,对在业务办理过程中,未违反银行管理制度中的禁止性规定,且不存在主观故意违规意图或道德风险、不存在履职失范或严重失职、未形成不良后果的,通过降低认定标准免除全部或部分不良贷款责任,并相应简化内部认定手续,使信贷审批人员真正愿批、敢批,从而把信贷支持制造业的“好事办好”。

2.针对性管理,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

银行可参考制造业不良贷款行业平均水平,确定本行的制造业不良水平标准,并可在一般法人贷款不良率基础上适当提高对制造业不良贷款的容忍度,增强信贷风险管理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以增加对制造业的有效信贷供给。

实践中,有些银行针对过去制造业资产劣变较大、信贷人员顾虑较多的实际,对制造业不良贷款实施“新老”划断,明确存量与增量不良贷款的责任,对真做、做实、做细、做专制造业的分行和人员给予一定的风险容忍度。

需要指出的是,对特定行业实施差别化的不良贷款容忍度标准,也是监管部门近年来采取的重要监管手段之一。

例如,银保监会办公厅2021年4月9日发布的《关于2021年进一步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银保监办发〔2021〕49号)就特别提到,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认真执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不高于各项贷款不良率3个百分点以内”的容忍度标准,在内部考核中明确区分不良贷款容忍度与贷款质量管理目标,准确向基层传达政策导向。要将授信尽职免责与不良容忍度有机结合,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实际不良率在容忍度以内的分支机构,对分支机构负责人、小微业务部门和从业人员,无违反法律法规和监管规范制度行为的,可免予追责。上述监管标准也适用于制造业中的小微企业。

2021年11月23日,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也特别强调,要适当提高风险容忍度,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

2022年6月,银保监会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受疫情影响困难行业企业等金融服务的通知》(银保监办发〔2022〕64号)就指出,鼓励银行机构在受疫情影响的特定时间内适当提高住宿、餐饮、零售、文化、旅游、交通运输等行业的不良贷款容忍度,“幅度不超过3个百分点”。虽然该容忍度规定不适用制造业,但从该条规定中,我们可以解读到监管部门对当前特定行业不良贷款风险容忍度的监管标准,也就是“不超过3个百分点”。这个标准对银行主动设定制造业不良贷款容忍度管理要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022-12-5点击数/观注度 3235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