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所有 |
2022年中国区域经济大洗牌:南北新格局与中西部新序章 |
2022年中国区域经济大洗牌:南北新格局与中西部新序章 罗志恒 2023-02-06云阿云智库•城投顾问•城市与区域 罗志恒 |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 分析师:方堃 摘要 面对国际环境风高浪急,2022年中国经济彰显韧性,GDP达到121.0万亿元,折合18.0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70.7%;实际GDP同比增长3%,高于美国的2.1%。与此同时,世纪疫情与百年变局对各省市经济影响各异,我国区域层面出现新的分化。近期,全国31个省份陆续披露2022年度经济数据。2022年地方经济成绩单中有何特点?区域经济格局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1、从GDP总量来看,经济大省延续“强者恒强”格局。领头羊广东GDP连续34年排名全国第一,接近13万亿元关口,介于全球第九大经济体和第十大经济体之间。江苏排名第二,首次突破12万亿元,有望高于韩国;福建首次突破5万亿元,大概率超越中国台湾。陕西、江西双双跨越3万亿,贵州跻身2万亿行列。省份排名上,安徽成功超越上海,跻身全国前十强。城市排名上,重庆首超广州,武汉反超杭州。 2、从GDP增速来看,经济增长较快的省份集中在中西部,受益于统筹发展与安全、保供稳价背景下的能源开采上升。全国GDP增速4%以上的10个省份中,西部省份占6席,中部省份有3席位,东部省份仅有1席。福建、江西GDP实际增速领跑全国,甘肃、湖南并列第三,吉林、上海受疫情冲击负增长,增速排名垫底。 3、从人均指标来看,城乡收入比继续下降,区域间收入差距缩小。广东等7个东部省市人均GDP超十万元,内蒙古人均GDP超越湖北、重庆,分列8至10名。北京、上海、浙江等8个东部省市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国平均,而湖北、湖南、山西、宁夏等中西部省区收入增长较快领先于全国。 4、百年变局下中国经济南北、东西差距首次出现收窄迹象。一是经济比重“北升南降”。2022年山西、内蒙古等北方资源品大省受益于大宗商品上涨和开采增加,量价齐升,北方省份GDP比重从35.2%上升至35.4%,扭转了近十年持续下降的颓势。二是经济增速“西快东慢”。全球经济从效率向安全转变,东部省份受到外需冲击经济动能放缓,而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在工业升级驱动下快速崛起,西部地区在能源安全战略下迎头追赶。工业是强国之本,在稳链强链和能源保供形势下,预计未来东部地区经济增速将慢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经济比重将继续提升。 5、产业结构:呈现“二升三降”,25个省份三产占比下降。一是疫情对服务业冲击严重。青海、西藏旅游服务业受挫严重,吉林主要是房地产业拖累,海南则受到旅游萎缩和地产下行双重打击。二是能源化工景气驱动中西部工业较快增长。青海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超15%,化工新材料制造业贡献突出,内蒙、陕西、宁夏规上工业增长超8%,与煤炭保供有关。 6、需求结构:出口放缓趋势明确,基建投资支撑经济增长,房地产投资和居民消费大幅拖累经济。 第一,出口增长较快但已迅速降温,出口结构从消费品转向工业品。出口增速较快的省份,既有扩大开放的政策驱动,如海南、新疆对一带一路地区出口高增;也有海外化工产品需求驱动,如青海的盐湖化工产品、吉林的有机化学品、江西的氢氧化锂大幅拉动出口回升。但上述省份因其基数相对较低,对全国出口的增量相对有限。而沿海外贸大省消费品出口大幅下滑,江苏、广东全年出口个位数增长,拖累全国出口放缓。 第二,居民消费受到疫情影响表现惨淡,消费结构转向基本民生类。多数省份消费受到疫情冲击严重,上海、海南、新疆、吉林、青海社零同比负增长超9%。全国仅有14个省份社零同比正增长,江西、浙江、福建社零同比增长超3%。结构上,民生消费和汽车消费是少有的亮点,食品、医药、能源类商品零售增速较快。 第三,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分化,基建和工业投资高增长,房地产投资明显拖累经济。 一是交通等领域基建补短板是重要增长点。内蒙古、江西、安徽、新疆、湖北等中西部省区基建投资增速超15%。 二是能源保供和工业技改带动工业投资。能源保供要求下,煤炭、油气资源省份如内蒙、新疆积极扩产,加快采矿业投资。甘肃推动工业基础转型升级,工业技改项目集中,带动制造业投资较快增长。 三是东北与西南地区地产投资大幅下滑。地产调控和疫情冲击下,全国31省份仅有浙江、北京、湖北地产投资正增长,人口净流出、经济欠发达的东北和西南省份地产开发投资大幅萎缩。 风险提示:疫情变化不确定,海外需求萎缩,企业信心恢复缓慢。 目录 一、GDP总量:广东连续34年排名第一,福建跨越5万亿,安徽超越上海 二、GDP增速:福建、江西领跑全国,吉林、上海垫底 三、人均GDP:广东等7省人均GDP超10万元,城乡收入比下降 四、区域结构:经济增速“西快东慢”,北方GDP占比逆势上升 五、产业结构:疫情冲击下25个省份三产占比下降,中西部省份能源驱动二产增速较快 六、出口形势由热转冷、消费受到疫情冲击严重、基建和工业投资高增长 正文 2022年各省经济表现分化,东部地区经济走弱,中西部地区经济崛起。2022年,新冠疫情、俄乌冲突“两大变量”冲击下,中国经济面临的“三重压力”叠加,整体呈现“W”型波动,地方经济分化程度加剧。地缘冲突冲击全球能源供给,国内传统能源和新能源行业高景气,带动煤炭、金属价格上涨,山西、陕西等资源密集型省份经济增长、创税创收增速快。海外加息潮之下外需急剧恶化,我国出口增速到四季度由正转负,制造业面临成本高和订单少的困难,同时叠加疫情对上海、广东的冲击,导致广东、江苏、上海等沿海出口大省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从季度看,四个季度同比增速分别为4.8%、0.4%、3.9%和2.9%,环比增速分别为1.3%、-2.4%、3.9%和0.0%。春季疫情震中在华东地区,夏季高温旱情席卷华中和西南地区,冬季疫情冲击蔓延全国,北京、上海等对服务业依赖度较高的地区经济受冲击严重。各省经济内生需求不足,居民消费意愿低迷,地产投资持续探底,出口高位回落,基建稳增长作用显著。 一、GDP总量:广东连续34年排名第一,福建跨越5万亿,安徽超越上海跻身前十 从总量来看,广东、江苏经济总量将高于韩国,福建GDP超越中国台湾。广东GDP连续34年排名全国第一,接近13万亿元关口。江苏2022年GDP首次突破12万亿元,规模位列全国第二,对全国GDP增量贡献最大,缩小了与广东之间的差距。福建晋级5万亿元省份俱乐部,陕西、江西双双跨越3万亿元,贵州跻身2万亿元行列。按2022年人民币平均汇率计算,广东(1.92万亿美元)、江苏(1.83)、山东(1.30)、浙江(1.16)4省GDP超万亿美元。全球经济体排名中,广东经济总量介于排第9位的加拿大(2021年GDP为1.99万亿美元)和排第10位的韩国(2021年为1.81万亿美元)之间。江苏省经济总量也有望超过韩国。中国台湾地区受到外需下滑影响经济实际增长不足3%,2022年GDP预估22.7万亿新台币,折合0.76万亿美元,据此估计福建GDP(0.79万亿美元)大概率超越中国台湾。 从省份排名来看,安徽超越上海跻身前十,北京排名下滑。与2021年相比,绝大多数地区2022年GDP排名基本保持不变,仅有的变化是安徽成功超越上海。仅有的变化出现在第10-13名。长三角地区中安徽经济增速最快,而上海经济受到疫情冲击,安徽成功超越上海,首次跻身全国前十。北京同样受疫情影响严重,GDP被河北超越,跌至第13名。经济大省前六名不变,依次是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和四川;经济规模排名倒数前三仍然是西藏、青海、宁夏。排名第一广东的经济总量是最后一名西藏的60倍。 从城市排名来看,重庆首超广州,武汉反超杭州。全国24个万亿城市数量维持不变,中西部城市逐渐超越东部城市。东部地区沿海城市受到外需萎缩和疫情冲击,广州(1.0%)、杭州(1.5%)等GDP增速大幅放缓至2%以下。福州依托基建投资发力和工业升级支撑经济增长。西部地区城市工业快速增长,在成渝经济圈建设带动下,重庆经济规模超越广州跻身全国前四强,成都首次跻身2万亿城市行列。华中地区强省会战略带动下,武汉、长沙的经济增长4%以上,跑赢全国,并拉开了与郑州之间的差距。武汉经济在经历疫情后快速恢复,特别是高技术工业经济增长强劲,2022年GDP已成功反超杭州,有望成为下一个2万亿城市。西北地区首个国家级都市圈获批,西安的地产投资、装备制造业强劲带动经济增长,GDP超越南通、东莞排名上升2位。 二、GDP增速:福建、江西领跑全国,吉林、上海垫底 从名义同比来看,除了吉林以外,全国30个省份名义GDP实现正增长。吉林名义GDP下降-0.7%,经济全年受到疫情冲击严重,汽车工业生产受到人流物流制约,服务业受到居民活动半径限制。名义增速排名前6的省份依次是山西(12.1%)、新疆(11%)、宁夏(10.5%)、陕西(10%)、甘肃(9.5%)、内蒙古(9.4%),都是煤炭资源富集的省份,能源生产激增与能源价格攀升推高名义增速。 从实际同比来看,除了吉林、上海以外,其他29个省市区实现正增长。全国31个省份均未能完成2022年既定的GDP增长目标。福建、江西年增长4.7%,并列全国第一。江西领跑全国,主要是锂电、光伏、新能源车制造业高景气,带动工业生产和出口高增长;同时自2020年开始建设交通强省,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投资业维持高增长。福建经济高增也受益于新能源车与动力电池生产持续扩大,下属宁德市2022年经济同比增长超10%。增速排名倒数前三的依次是是吉林(-1.9%)、上海(-0.2%)、海南(0.2%)。海南商品消费和旅游服务业受到疫情冲击严重,经济几乎停滞。 经济大省发挥挑大梁作用,但增速排名大多下降。河南(3.5%)、山东(3.9%)、浙江(3.1%)、四川(2.9%)、江苏(2.8%)5省份经济增速与全国较为接近,广东(1.9%)增速最慢。然而,在中西部地区经济高增长背景下,东部经济大省增速排名大幅下滑,广东、江苏、浙江GDP增速全国排名均下滑了超10个名次。河南经济近年来遭遇天气灾害和制造业瓶颈双重制约,2022年经济有所恢复,GDP增速排名从全国第27名升至第13名。西部省份能源工业快速增长,陕西、内蒙古、甘肃GDP增速均超4%,全国排名从末尾升至前列,分别提升了19、18、17个名次。 三、人均GDP:广东等7省人均GDP超十万元,北京、上海、浙江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超1万美元 从人均GDP看,内蒙古超越湖北、重庆,10个省份满足高收入经济体标准。2022年全国人均GDP达到8.57万元,按人民币年平均汇率折合12741美元,距离2022年世界银行高收入经济体门槛(世界银行2022年7月划定高收入经济体标准为13205美元)仅一步之遥。北京、上海、江苏、福建、浙江、天津、广东7省市人均GDP超10万元,折合超1.5万美元,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紧随其后的内蒙古依托能源、冶金工业快速增长,人均GDP以9.65万元超越湖北(9.22万元)、重庆(9.07万元),位居全国第八。按2021年末常住人口和2022年美元兑人民币平均汇率计算,上述10省市区已达到高收入经济体的水平。 从人均可支配收入看,中西部省份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较快。2022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883元,同比增长5%。分省份来看,东部8个省市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北京、上海继续接近8万元,浙江首次突破6万元。中西部省份可支配收入增长较快,名义同比在4%至7%之间。西藏收入名义增长(6.9%)最快,远高于经济增长(2.5%),受益于财政补贴农牧民增收。湖北、湖南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6.8%、6.4%)与经济增长同步(7.4%、6.5%)。宁夏可支配收入同比高增6.1%,既有经济增长的因素,还与2022年上调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补贴标准有关。而收入增速较低的,主要是疫情集中影响的北京、上海、海南等地区。 从城乡差距来看,31省份城乡收入比继续下降,收入差距缩小。2022年全国城乡收入比由上一年2.50进一步缩小至2.45,31个省份城乡收入比普遍下降,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均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甘肃(3.09)、贵州(3.0)、云南(2.78)、陕西(2.70)城乡收入差距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天津、黑龙江、吉林、浙江的城乡收入差距最小,城乡收入比均低于2。浙江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城乡差距持续收窄,主要是由于农村经营业态多元化,要素融合有利于城乡协调。而天津、黑龙江、吉林的城乡差距小更多是由于发展长期停滞,城乡发展乏力,城镇收入增长有限,对周边带动作用不强。 四、区域结构:经济增速“西快东慢”,北方GDP占比逆势上升 区域经济规模方面,中国经济过去“南升北降”格局在2022年出现变化。近十年以来,受经济结构转型和供给侧改革影响,偏重工业生产的北方经济份额不断收缩,而偏重服务业的南方经济份额快速增加,北方省份GDP比重从2012年的42.9%一路下滑至2021年的35.2%。2022年这一形势出现改变,受益于大宗商品价格攀升,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北方资源品大省名义GDP高增长,北方省份GDP比重逆势上升至35.4%。 区域经济增速方面,中国经济增速呈现“西快东慢”格局。2022年在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双重变量冲击下,中西部省份经济增长大幅领先于东部。全国GDP增速4%以上的10个省份中,西部省份占6席,中部省份有3席位,东部省份仅有1席。一是东部出口大省在外部冲击下经济动能大幅放缓。东部省份GDP占全国的比重由2021年的52.1%下滑至2022年的51.7%,广东、江苏全年出口金额同比增长5.5%、7.4%,低于全国出口增速。二是中部地区在工业投资驱动下快速崛起。中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同时,推动传统制造业升级,政策性开放性金融工具助力基建项目集中落地。三是西部地区能源安全战略下迎头追赶。国内油、气、煤在能源保供背景下价格处于高位,西部地区风光资源充裕还有利于新能源投资建设。 往后看,百年变局下全球经济衰退风险加剧,全球供应链格局面临挑战,国际贸易需求快速降温,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在制造业稳链强链和能源保供形势下,预计未来东部地区经济增速将慢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经济的比重将继续提升。 五、产业结构:疫情冲击下25个省份三产占比下降,中西部省份能源驱动二产增速较快 疫情对第三产业占比高的地区经济冲击较大。2022年全国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4.1%、3.8%、2.3%,2022年疫情对绝大多数地区服务业的冲击程度高于农业和工业,除了东北三省、京津沪三市以外,其余25个省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均出现下降。疫情冲击导致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和房地产业出现负增长,致使第三产业表现低迷。疫情对第二产业冲击不及第三产业,主要体现在建筑业,建筑业属于劳动密集型,疫情蔓延使得建筑停工;物流运输受阻还会对制造业生产造成一定干扰。 甘肃、江西、福建生产性服务业带动第三产业高增长,海南、吉林、西藏、青海三产受疫情冲击严重。全国25个省份第三产业占比较上一年下降,体现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明显负增长,地产销售需求下行致使房地产业GDP持续负增长。第三产业同比增速领先的甘肃、江西、福建3省增速都高于4%。其中,甘肃主要是落实“东数西算”,打造国家数据中心集群,带动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超8%;而江西、福建则主要得益于交通运输、租赁商业等生产性服务业高增长,以及消费需求带动批发零售业增长。第三产业中增速垫底的是青海、西藏、吉林、海南,4省区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下降2.5%、2.4%、1.2%、0.2%。青海旅游业2022年旅游人数同比下滑45.7%,旅游收入同比下滑58.5%,拖累第三产业。西藏旅游服务业同样受挫严重,吉林主要受到房地产业下行压力,海南则是旅游和地产双重打击。 中西部省份能源化工产业加快发展,有力支撑工业增长。2022年全国25个省份第二产业增加值正增长,辽宁、天津、海南、上海、吉林、北京6个省份负增长。青海省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7.9%,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15.5%,双双排名全国第一。青海化工新材料制造业迅猛增长,对全省规上工业贡献突出,包括盐湖锂矿、单晶硅、多晶硅、碳纤维等化工产品产量成倍增长。西藏规上工业增长13%,位列全国第二,主要源于有色金属采矿业;内蒙、陕西、宁夏规上工业增长超8%,与煤炭保供有关。湖北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新能源汽车和液晶显示屏产量迅速扩张,带动制造业投资增长,湖北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6.6%,位列全国第二。江西、陕西的新能源汽车等行业两位数增长,是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增长靠后的省份中,重庆、广东等10个省份工业增加值同比慢于全国(3.6%)。广东工业增加值同比仅增长1.6%,是因为全球半导体周期下行,广东支柱产业电子信息制造业增长大幅放缓。北京(-11.4%)主要是由于疫苗等医药制造业高基数拖累,吉林(-6.4%)主要是由于多轮疫情对支柱产业汽车工业的冲击,劳动力不足引发汽车制造企业外迁。 六、需求结构:出口形势由热转冷、消费受到疫情冲击严重、基建和工业投资高增长 出口增长较快但已迅速降温,消费品出口放缓,工业品出口高增。受全球加息和经济放缓影响、我国出口由热转冷,全年同比增长10.5%,但四季度增速转负。排名靠前的海南、西藏、新疆、青海、吉林、江西、内蒙、甘肃8省区的出口同比增长超30%。其中,一类是面向一带一路的开放政策驱动,海南自贸港对外资外贸企业吸引力增强,一带一路地区出口高增;新疆扩大开放发展口岸经济,边境小额贸易快速增长,从纺织、鞋靴产品到汽车、电气设备出口高增长。另一类是海外化工产品需求驱动,如青海的盐湖化工产品出口份额快速提升,吉林有机化学品、纺织制品大幅拉动出口回升,江西出口的氢氧化锂等无机矿物大幅增长。增速排名垫底的天津、北京、云南、山西出口规模低于2021年水平。消费电子、家电等可选消费品需求快速降温,而化工、能源类产品需求旺盛,这导致不同产品结构的省份出口表现各异。东部出口大省表现分化,山东、浙江、福建增速高于全国水平,而江苏(7.4%)、广东(5.5%)出口同比低于全国水平。出口增长贡献率来看,浙江(18.5%)、山东(12.5%)、广东(12.3%)、江苏(10.6%)分列前四位。 居民消费受到疫情冲击表现惨淡,消费结构转向基本民生类。从整体来看,全国社零同比下滑0.2%,仅有14个省份社零同比正增长。江西、福建社零同比增长5.3%、3.2%,分列全国第1、第3位,商品零售和餐饮收入均保持增长,显示疫情对其影响相对有限。更多多数省份消费受到疫情冲击严重,上海、海南、新疆、吉林、青海社零同比负增长超9%。全年上海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同比下降7.9%;住宿和餐饮业同比下降22.4%。从结构上看,民生消费和汽车消费是少有的亮点。食品、医药、能源增速较快。虽然全国各省消费都受到疫情不同程度冲击,以餐饮、旅游为代表的接触性服务消费受抑制,但是粮油烟酒等基本民生消费需求高增长,防疫需求带动医药零售、能源价格高企带动油品零售出现高增长。地方通过购置税减免、发放消费券、举办博览会等方式,拉动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分化,基建和工业投资高增长,房地产投资明显拖累经济。2022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5.1%,分地区看,中部地区投资同比增长8.9%,而西部、东部、东北相对较慢,依次为4.7%、3.6%、1.2%。疫情对投资带来供需冲击,主要体现在疫情限制人流物流,加剧劳动力短缺,可能导致基建项目开工延误、施工暂停;疫情之下民间投资意愿不足,拿地谨慎使得地产开发投资收缩,产业投资趋于保守。分领域来看,投资增长驱动力主要是基建投资、制造业投资,全年分别增长9.4%、9.1%;而主要拖累项目房地产开发投资一路下行至-10%。排名全国前四的内蒙古、湖北、宁夏、甘肃固投同比增速均超10%。排名全国垫底的天津固投同比增速-9.9%,主要是由于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23.2%,下拉全市投资11个百分点。 基建投资方面,交通领域基础设施投资是重要增长点。2022年财政部提前下发专项债额度,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我国基建投资增速回升至9.4%。基建发力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多个省市在专项债和政策性金融支持下,加快部署重大项目,安徽、湖北、江西3省计划投资均超万亿元,全年基建增速超10%。2022年辽宁、内蒙古基建投资增速超30%,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投资拉动显著。内蒙古实施呼包鄂乌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呼和浩特新机场、高铁、轨道交通一系列项目密集推进,带动固定资产投资迅速增长。 工业投资方面,能源保供和工业技改是主要方向。甘肃、云南、内蒙、新疆、海南全年工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57%、48.8%、44.6%、37.8%、33%,分列全国前五位。一是能源保供要求下,煤炭、油气资源省份如内蒙、新疆积极扩产,加快采矿业投资。二是西部地区如甘肃、内蒙推动工业基础转型升级,工业技改项目集中,带动制造业投资较快增长。甘肃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7%,连续两年位列全国第一,源于甘肃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不仅利用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传统工业基础推动技术改造升级,还将荒漠、戈壁转化为风光资源优势集聚新能源产业,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重大项目密集落地。海南近年来推进去地产化,加大力度发展工业,减少地产投资的同时工业投资连续六年快速增长。 房地产投资方面,东北和西南地区垫底。地产调控和疫情冲击下,全国地产销售大幅萎缩,房企资金压力加大,新开工项目减少,在建项目停摆。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普遍负增长形势下,仅有浙江(4.4%)、北京(1.0%)、湖北(0.8%)地产投资正增长。北京、上海、杭州房价同比增速全国领先,对应地产投资景气度相对较高。浙江还推出一系列稳地产保交楼政策,率先推出地产纾困基金,助力地产企业融资拿地。华中地区的武汉、西南地区的成都、西北地区的西安、兰州,这些区域中心城市打造国家级都市圈,产业规划项目落地和新城区放开落户吸引人口流入,房地产开发投资也维持了相对的韧性。然而,人口净流出、经济欠发达的东北和西南地区地产下行压力较为严峻,云南等7个省份全年地产投资同比负增长超过25%。广西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骤降,主要是由于首府南宁经历炒房热潮后楼市库存积压严重,房价自2020年起步入下行周期,使得房企投资更加谨慎。 基建投资是2022经济的支撑,房地产投资和消费明显拖累经济。2023年,地方经济的重大变量在于消费复苏的高度、基建落地的速度、地产企稳的力度。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稳增长是今年经济工作的核心,扩大内需、提振信心是重要抓手。各省市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普遍将稳增长置于2023年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扩内需、稳外需是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岁末年初各省争先发布一系列稳增长政策包,财政金融产业政策靠前发力,力争为全年经济开好新局面。往后看,预计居民消费在改革和刺激政策下有序恢复,专项债和政策性金融继续支持基建发力,企业融资支持政策将加快保交楼进展,地产投资有望企稳,2023年经济增长有望好于预期。 |
|||
2023-2-6 2043 | |||
|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
京ICP备16017448号 |
技术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