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俄关系     
芬兰把俄罗斯逼到墙角

芬兰把俄罗斯逼到墙角

虚声2023-04-02 云阿云智库•俄芬关系

导读:放芬兰入北约,阻止瑞典加入北约,是土耳其的一个策略。因为芬兰和俄罗斯接壤,放它加入可以给西方一个交代。阻止瑞典,相当于留一个继续揩油俄罗斯的机会。如果同时放瑞典和芬兰加入北约,可能导致俄罗斯放弃所有幻想搞对抗,那样土耳其就成了俄罗斯和西方对抗的桥头堡。

1950年,毛泽东和周世钊谈论抗美援朝时提出的著名论断: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这个论断的前提就是实力。当年志愿军在朝鲜半岛展现出非凡的实力,所以一战打出了东亚几十年的和平。但是如果实力不足,就很容易变成:一拳打不开,百拳打过来。俄军表现不给力,西方就有百拳打过来。芬兰加入北约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拳头。此次乌克兰战争,俄罗斯出现的战略性误判当警惕世界。

01

在土耳其和匈牙利批准之后,芬兰将正式成为北约第31个成员国。

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表示:“芬兰将在未来几天正式加入我们的联盟。他们的成员资格将使芬兰更安全,北约更强大。”

芬兰加入北约,基本上就把俄罗斯逼到了墙角。在此之前,芬兰和瑞典都是中立国,土耳其找理由阻止了瑞典,放过了芬兰。

大家看下芬兰与俄罗斯的边境线,长达1300公里。芬兰加入北约之后,两国从北冰洋到芬兰湾漫长的边境线,就变成了北约与俄罗斯的边境线。

此情境对俄罗斯很不利。造成这种局面的直接导火索是芬兰、匈牙利和土耳其。

俄罗斯对此的反应非常有趣。

对匈牙利,俄罗斯将其列入“不友好国家名单”中。乌克兰战争爆发之后,几乎所有欧盟成员都支持乌克兰并制裁俄罗斯,只有匈牙利挺到了最后。一方面是因为,匈牙利和俄罗斯传统关系还不错,另一方面是因为匈牙利在能源方面比较依赖俄罗斯。但是很明显,匈牙利挺不住了。在俄罗斯和西方之间必须做出选择时,匈牙利还是选择了西方。

对于土耳其,俄罗斯暂未采取明显回击措施。

埃尔多安领导下的土耳其左右逢源。表面上看,土耳其和俄罗斯关系不好,和美国关系也不好,经常跟联合国五常闹矛盾,心情不爽就要求联合国改革。实际上土耳其只想捞好处,他利用自己独特的地理位置从东西方谋利。

乌克兰战争中,土耳其既支持乌克兰,但也不放弃从俄罗斯捞好处的机会。按照俄罗斯睚眦必报的性格(而且俄罗斯和土耳其历史上就是世仇),为啥能容忍土耳其不停揩油?其实原因很简单,一方面俄罗斯需要土耳其作为其资源、粮食、能源通往西方的中转站,另一方面希望土耳其能继续阻止瑞典加入北约。

放芬兰入北约,阻止瑞典加入北约,是土耳其的一个策略。因为芬兰和俄罗斯接壤,放它加入可以给西方一个交代。阻止瑞典,相当于留一个继续揩油俄罗斯的机会。如果同时放瑞典和芬兰加入北约,可能导致俄罗斯放弃所有幻想搞对抗,那样土耳其就成了俄罗斯和西方对抗的桥头堡。

02

对芬兰和瑞典,俄罗斯只是在口头上发出威胁。

据俄驻瑞典大使塔塔林采夫3月28日在代表团官方网站上发的声明:“芬兰和瑞典加入后,俄罗斯与北约的边界总长度将几乎翻倍。如果有人认为这将在某种程度上改善欧洲的安全,那么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敌对集团的新成员将成为俄罗斯报复打击措施的合法目标,包括那些军事性质的打击措施。”不少吃瓜群众搞不清俄罗斯这种威胁的意图。其实将其理解为必须有所回应就可以了。

芬兰和俄罗斯的恩怨源远流长。

彼得大帝之前,瑞典是波罗的海霸主,芬兰在瑞典的统治之下。

彼得大帝在18世纪初发动北方战争,打击了瑞典,夺走波罗的海沿岸不少领土。

随后的岁月里,沙俄又陆续从瑞典手中夺了不少领土,其中就包括芬兰。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沙俄解体,芬兰趁机独立。

随后苏联壮大,想要收回沙俄故土,双方爆发苏芬战争。苏联在战争中损失很大,但也割了芬兰一块领土。

查理二世、拿破仑、希特勒都在俄罗斯腹地惨败,就因为莫斯科一带实在是太冷了,俄罗斯人可以以逸待劳。但是去进攻芬兰,就是另外一个局面。芬兰不仅冷,而且还多山。

大家看下芬兰地形图,三分之一的国土都在北极圈内部,其余部分也在北极圈周边。苏军虽然有坦克啥的,面对芬兰的山地密林也难以施展。

与此同时,芬兰人由于一直在高山密林中打猎,很多猎人是天然的狙击手。所以战局对苏军非常不利。

苏芬战争导致两个结果:

1、纳粹德国认为苏联不堪一击,刺激了入侵苏联的欲望,最后自己被苏联反推了。这个层面大家都知道了。

2、苏联和芬兰结下死仇,芬兰倒向了西方,一直到如今。大家可能纳闷,既然芬兰被俄罗斯统治了一百多年,为什么不愿意和俄罗斯过日子,而一定要倒向西方呢?答案主要有两层因素:现实利益和地缘博弈。

03

现在的芬兰经济层面非常富裕,人均GDP高于欧盟平均水平。主要有两个原因:

原因一,芬兰地广人稀,资源丰富。

38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只有500多万人口。境内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整个国家的森林覆盖率约80%。

芬兰利用森林资源发展木材加工、造纸和林业机械制造业,并做到了世界领先水平。芬兰森林工业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5%,是世界第二大纸张、纸板出口国(占世界出口量25%)及世界第四大纸浆出口国。

另外芬兰天然气资源也很丰富。

芬兰的资源主要是欧盟在消耗。某种意义上来说,芬兰和俄罗斯在资源层面是竞争关系。

乌克兰战争爆发之后,欧盟和俄罗斯资源脱钩,芬兰的资源地位大幅上升。如果一定要选边站,肯定是选择西方。

原因二,意识形态层面靠近西方。

1944年9月19日,苏联和芬兰缔结《苏芬停战协定》。苏联要求芬兰在割地的同时还要向苏联赔偿6亿美金。

芬兰当时穷得叮当响,根本赔不起。后来在英、美的斡旋下,苏联同意把赔款数额降到3亿美金,芬兰仍然赔不起。

最后苏联又打了折,降低到8年赔2.26亿美元。芬兰还是赔不起,但也不敢说。最后芬兰用了两招才算过关。

招数一,芬兰举国上下,勒紧裤腰带,有人甚至把婚戒捐献出来。

招数二,进行深度经济改革,随后便开始大力发展造船业和加工业。

西方看见芬兰如此硬气,明里暗里去输血支持,帮助芬兰完成工业发展的原始积累。后来芬兰在和西方的贸易中,逐渐发达。

在西方支持芬兰的过程中,芬兰在体制和意识形态方面也逐渐向西方靠拢。这种局面下,如果芬兰一定要在俄罗斯和西方之间做选择,肯定是倒向西方。

但是芬兰这个时候选择放弃中立,投入北约的怀抱,践踏了俄罗斯的底线,这幕后的推手还是美国。说到底美国是整个西方社会的老大,美国的资本、意识形态也全方位地渗透到了芬兰。

芬兰加入北约这事,主要是美国主导。本质上来说,并非是芬兰主动加入北约去践踏俄罗斯的底线,而是美国需要芬兰加入北约。

如果俄军在乌克兰表现给力,那么芬兰不会配合美国。但俄军表现不及预期,芬兰便配合美国去践踏俄罗斯的底线。

所以说到底还是实力问题。如果俄罗斯表现出足够强大的实力,芬兰还是会继续当中立国。

1950年,毛泽东和周世钊谈论抗美援朝时提出的著名论断: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这个论断的前提就是实力。当年志愿军在朝鲜半岛展现出非凡的实力,所以一战打出了东亚几十年的和平。

但是如果实力不足,就很容易变成:

一拳打不开,百拳打过来。

俄军表现不给力,西方就有百拳打过来。芬兰加入北约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拳头。此次乌克兰战争,俄罗斯出现的战略性误判当警惕世界。

俄芬恩怨

作者|碧落清遥

责编|Thomas

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瑞典、芬兰对俄罗斯的忧虑与日俱增。5月18日,两国一同递交了加入北约的申请。

此举打破了芬兰奉行半个多世纪的中立政策,瑞典更是为此“丢弃”了已有上百年的中立国身份。

芬兰人对俄罗斯的抵触是刻入骨髓的,芬兰在1809年被沙俄征服,直到1918年沙俄在一战中灰飞烟灭,芬兰人才借机独立,建立起一个面积超过38万平方公里的现代民族国家。

独立伊始,芬兰便宣布自己为中立国,但20世纪30年代,崛起的苏联再度对芬兰产生巨大威胁。

通过1939年的冬季战争,苏联从芬兰身上割取了大片国土,并入苏联下辖的俄罗斯加盟共和国。

可苏联没有满足,甚至成立了与俄罗斯、乌克兰等加盟共和国平级的“卡累利阿-芬兰共和国”,准备借此吞并芬兰全境。

此后,芬兰与纳粹德国结盟,结果在对苏作战中再度失败,被迫割地求和。至1945年,芬兰总计有12%的领土丧于苏联手中。芬兰经济严重受挫,甚至失去了北冰洋出海口。

现在的俄罗斯联邦境内依旧还存在“卡累利阿自治共和国”,是联邦的21个自治共和国之一。

芬兰民族记忆中究竟留下了哪些不堪回首的“俄式印记”?芬兰又是如何丧失12%的领土的?

一、俄芬“孽缘”

高福利、高税收是如今北欧国家最显著的标签,人们很难在国际风云中见到他们的身影,但历史上的北欧也曾是弱肉强食的修罗场。

10世纪后,瑞典与丹麦相继崛起。瑞典在13世纪末征服了芬兰并继续向波罗的海东岸扩张。大量芬兰人被征召进瑞典军队,为瑞典建立北欧霸权提供了力量支撑。

18世纪初,崛起的沙俄在大北方战争中击败瑞典,迫使瑞典割让波罗的海东岸领土。瑞典保住了芬兰,但失去了北欧霸主的地位。

到19世纪,俄国已成为欧陆一支重要力量,瑞典则沦为了欧洲二流国家,退出了对地区霸权的争夺。自1780年起瑞典开始执行中立政策,但这没能为它换来安全保障。

1808年,俄国在未经宣战的情况下入侵芬兰,瑞典军队奋力抵抗,终因力量悬殊而失败。俄国成立芬兰大公国,由沙皇兼任芬兰大公,瑞典对芬兰500余年的统治宣告终结。

芬兰人保留了一部分自治权,但由于紧邻俄国首都圣彼得堡,沙皇政府从未放松对芬兰的管控。

俄国在19世纪80年代开始压缩芬兰的自治权并推行俄罗斯化。这激起了芬兰人的民族意识,甚至发生了俄国驻芬兰总督被民族主义者刺杀的事件。

1914年,俄国卷入一战。俄军在战场的糟糕表现进一步激化了其国内矛盾。1917年,俄国爆发二月革命,资产阶级推翻了沙皇政府。

不久后布尔什维克领导的无产阶级发动十月革命又推翻了资产阶级政府。

俄国国内局势一片混乱,芬兰地方政府抓住时机,于1917年12月宣布独立。

刚刚夺取俄国政权的布尔什维克立足未稳,为集中精力稳定国内局势,布尔什维克领导的苏维埃俄国迅速承认了芬兰独立。芬兰为了在强国环伺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宣布将奉行中立政策。

二、换地风波

1922年苏联成立,其版图由俄罗斯、乌克兰等十余个加盟共和国组成。弱小的芬兰对身旁这个红色巨兽产生了忧惧。20年代,苏芬两国保持着外交关系,但两国彼此抱有敌意,经贸和人员往来十分有限。

进入30年代,在全球经济大萧条背景下,法西斯主义横行欧洲。希特勒领导德国再度武装,对苏联的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对此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提出“东方战线”构想,即拓展苏联西部国境线、扩大苏联势力范围,增加苏联的战略纵深。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是苏联的第二大城市,是苏联面向西方的重要战略支点,但当时的地缘环境对于列宁格勒却很不友好。

列宁格勒深居芬兰湾内部,苏联想借此向外延伸势力,势必要控制整个芬兰湾,芬兰湾南北两岸的芬兰与波罗的海三国就成为斯大林“东方战线”的重要一环。

从陆地上来看,苏芬边境距离列宁格勒仅32公里。一旦发生战事,列宁格勒几乎没有回旋的防守空间,芬兰的政治倒向决定着苏联经济重镇的安全。

斯大林知道芬兰不可能乖乖投入苏联怀抱,他提出以5523平方公里的领土来换列宁格勒北部2761平方公里的土地。用斯大林的话来说“我们无法挪动列宁格勒,那我们就挪动边境线”。

从1938年4月起,苏芬两国接连举行两轮会谈。芬兰以中立为由,拒绝同苏联签署经济军事援助条约,也不同意将芬兰湾中的几个岛屿租借给苏联。但为了不激怒苏联,芬兰书面承诺不会同其他国家缔结类似条约。

1939年,苏芬开启第三轮谈判。苏联的主要目的是实现换地、取得芬兰汉科港的驻军权。

虽然苏联提供的领土是索取的芬兰领土的两倍,但大都是苦寒之地。而芬兰被换土地上则分布着大量城镇,还有芬兰耗费12年时间修筑起的长135公里,纵深达95公里的“曼纳海姆防线”(以时任芬军总司令之名命名)。

一旦换地,曼纳海姆防线将落入苏联手中,就等于向苏联敞开了芬兰的门户。被沙俄统治的记忆、苏联的现实威胁让芬兰人果断拒绝了“换地计划”。

1939年11月13日,苏芬谈判破裂。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威胁道“外交官已无能为力,接下来该军队发言了”。

莫洛托夫的话很快就成为现实。1939年11月30日,芬兰各大主要城市突遭空袭。45万苏军在2000余辆坦克掩护下对芬兰发起全面入侵,苏芬战争爆发了。

苏军在梅列茨科夫将军统帅下,自北向南对芬兰的佩琴加地区、拉多加湖沿线、卡累利阿地峡发起猛攻。人口仅380万的芬兰(苏联当时人口1.7亿迅速组织起33万人的军队抵抗苏联入侵。

苏军经过20年代的大清洗,缺乏有经验的军官,军事理论的落后和单兵素质的差异致使苏军进攻几度受挫。

由于兵员不足,芬兰选择将兵力集中在苏军主攻的卡累利阿地峡。此时战区的平均气温已降至零下30度,皑皑白雪覆盖了芬兰大地。

身着白色伪装服的芬军脚踩滑板,在寒冷的战场上神出鬼没。芬军发挥本土作战优势,在正面战场大量击杀苏军士兵,上百辆苏军坦克被击毁。

酷寒和芬军的袭扰让苏军的后勤难以为继,大批苏军因冻伤失去了战斗力。至1939年底,苏军伤亡人数超过5万,如此大的损失是苏联领导层始料未及的。

盛怒的斯大林改用铁木辛哥为将。1940年1月,苏军开启第二阶段进攻,铁木辛哥集中兵力对卡累利阿地峡发起猛攻。

在苏联的强大攻势下,曼纳海姆防线被突破。芬军无力再战,其他国家为免遭苏联报复也拒绝支援芬兰,芬兰被迫同苏联签署了《莫斯科条约》。

苏联付出了巨大代价,自然不肯轻易放过芬兰。芬兰被迫割让4.2万平方公里领土,是当初换地面积的15倍。芬兰东南部海岸线曲折,只能依靠塞马运河和维堡港出海,结果维堡和塞马运河下游都被苏联割走,致使芬兰东南部出海困难。

芬兰还须修建一条连接苏联和瑞典铁矿区的铁路。苏军进驻战略位置重要的汉科港,苏联波罗的舰队得以前出到更远的海域,而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则暴露在苏军威胁之下。

在苏芬战争的同时,苏联凭借《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势力范围划定,吞并了波罗的海三国。与亡国命运相比,割地保命的芬兰似乎还算是“幸运的”。

斯大林将原属俄罗斯的卡累利阿自治共和国升级为卡累利阿-芬兰加盟共和国,芬兰割让的领土被并入这个苏联的第16个加盟共和国,芬兰裔苏联政治家库西宁成为该共和国领导人。

之所以加入“芬兰”的国名,就是想让其成为芬兰人的“祖国”,为苏联最终并吞芬兰打下基础。

战争让芬兰损失了12%的工业、17%的铁路以及近30%的财富。被逼签订城下之盟的芬兰人倒向纳粹德国,苏联的国防形势进一步恶化了。

三、极地血雨

1940年初,纳粹德国也对西欧发起攻势,短短几个月内就横扫西欧。这刺激了希特勒的胃口,他将苏联定为下一个目标。1941年6月22日,300余万德军对苏联发动了全面进攻。3天后,芬兰军队也侵入了苏联。

苏军在德军的闪击战下节节败退,难以分兵抵御芬兰的入侵,开战2个月后芬兰就夺回了苏芬战争中的失地。芬兰人将这场战争看做是苏芬战争的延续,称其为“继续战争”。

战场上的胜利鼓舞了芬兰民族主义者,他们希望占领原属苏联的东卡累利阿(该地区的卡累利阿人是芬兰人分支),实现“大芬兰”的设想。

1941年9月,芬兰占领东卡累利阿。苏芬战争中产生的40余万芬兰难民,在时隔1年后又返回了位于卡累利阿地峡的家乡。10月1日,芬兰军队占领了苏联卡累利阿-芬兰加盟共和国首都彼得罗扎沃茨克。

此时列宁格勒(圣彼得堡)就暴露在南线芬军眼前,北线芬军也逼近了苏联在北冰洋沿岸的唯一不冻港摩尔曼斯克,凯歌高奏的芬兰军队却突然停了下来。

芬兰认为本国的目标是夺回在苏芬战争的失地,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大芬兰”计划。既然目标已经实现,芬兰人不想扩大战争规模。

1941年底,苏联在莫斯科城下挫败德军攻势,德军闪击战计划破产。

此后2年间,苏军先后通过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等战役逐步夺回战场主动权,由于德国渐显败像,芬兰自1943年起尝试与苏联议和。苏联坚持以苏芬战争和约为谈判基础,芬兰难以接受,双方战事继续。

1944年6月,苏联集结45万军队,配备1.05万门火炮和1600架飞机,对芬军固守地区发起“维堡-彼得罗扎沃茨克攻势”。芬兰调动27万人进行抵抗,但无论是兵力还是装备数量都不及苏军。

苏军夺占了卡累利阿地峡等地区,芬军主力得以幸免,但这场北欧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役仍带给芬兰人巨大震撼。为免遭灭顶之灾,芬兰决定尽快达成对苏和约并退出战争。此时德军正遭受苏军的大规模反击,无力援助芬兰,更无力阻止芬兰与苏联媾和。

1944年8月,坚持对苏作战的吕蒂总统辞职,芬军总司令曼纳海姆出任临时总统。9月初,苏芬两国宣布停火。

从苏芬战争到继续战争,苏联凭借体量优势获得胜利,可坚守祖国阵地的芬兰士兵却让苏联人付出了更大的代价。苏芬战争中芬兰以7万人的伤亡让苏联付出了32.3万人的伤亡代价。

继续战争中,借助早期德军的支援和苏军的混乱。芬兰最终以22万人的伤亡,杀伤、俘获苏军超过65万人。但作为小国,芬兰终究无法击败苏联,只能选择向强权低头。

芬兰同意:承认苏芬战争后的边界线、赔偿3亿美元、将通往北冰洋的出海口——佩琴加地区(面积1.04万平方公里)割让给苏联。

该地区镍矿储量巨大,而苏联的军工产业亟需大量优质镍。获得佩琴加也扩大了摩尔曼斯克的战略纵深,苏联实现了与挪威的领土接壤。

苏联要求芬兰境内的德军全部撤离,为了不给苏军进驻的借口,芬军武力驱逐了领土上的德军。

二战结束后,世界进入冷战新格局。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地理上与苏联接壤的芬兰开始摸索自己的生存之道。

四、摇摆的“中间人”

二战后,芬兰一方面坚持与西方国家保持密切的经贸联系,同时又在东西方两大阵营间保持平衡。即便国内因战争千疮百孔,芬兰还是拒绝了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和苏联的“莫洛托夫计划”,不想因为经济援助而被某一阵营绑架。

为避免苏联再度入侵,战后出任芬兰总理(1946-1950年又出任总统)的巴锡基维制定了一系列亲苏政策。

1947年,苏联提出以7亿芬兰马克(约合1.2亿美元)购买一块面积为176平方公里的芬兰领土。该地紧邻芬兰割让给苏联的佩琴加地区,拥有一座大型水电站,可以为佩琴加的苏联镍矿厂提供电力。芬兰没敢计较旧怨,痛快地与苏联达成购地协议。

次年,苏芬两国签署友好合作条约。芬兰置身大国博弈的希望得到苏联认可,但条约中一些模糊的表述为苏联干涉芬兰内政埋下伏笔,芬兰被要求国内刊物不得出现反苏内容。芬兰还采购了少量苏联武器,成为少有的配发苏式装备的西方国家。

1950年,吉科宁出任芬兰总理,他延续了巴锡基维的亲苏政策。芬兰的“顺从”换来了苏联的认可,1955年苏联同意将汉科港归还芬兰。1956年苏联一改过去的反对态度,芬兰得以加入联合国。

同年,苏联彻底放弃了合并芬兰的想法,卡累利阿-芬兰加盟共和国被降级,重新并入俄罗斯加盟共和国。

虽名为卡累利阿共和国,但当地卡累利阿人口规模不足10万且大都俄罗斯化,当地9成居民为俄族(自70年代后当地人口呈下降趋势,如今约65万)。

苏联的“善意”不是免费的,1958年秋,由于苏联不信任当时由社民党领导的芬兰政府,采取召回大使、冻结贸易谈判等一系列针对芬兰的制裁。

迫使这届政府执政不到5个月就垮台,直到1966年,社民党改变对苏态度才结束了在野身份。该事件在芬兰史上被称为“寒夜事件”,在芬兰政治中首开“得不到苏联信任的政党不得入阁”的先例。

1961年,苏联以“柏林危机”为由照会芬兰,实际上是不满亲西方的总统候选人洪卡,最终洪卡退出竞选,吉科宁当选。

吉科宁一方面延续中立政策,同时积极向苏联示好,终于在1963年从苏联手中租借了塞马运河南段使用权。年租金30万美元,租期50年,解决了因苏芬战争造成的芬兰东南部出海困难的问题。

吉科宁的总统任期一直持续到1982年,成为迄今在任时间最长的芬兰总统。巴锡基维奠定的政策基础被吉科宁严格执行了30余年,这也被称为巴锡基维-吉科宁路线,即“芬兰化”。

有人认为“芬兰化”是向苏联出卖芬兰的主权利益,诚然冷战期间芬兰为该政策付出了不少代价,但也赢得了稳定的发展环境。

“芬兰化”并不意味着芬兰一味听从苏联,“芬兰化”作为一个资本主义小国和社会主义大国成功和平相处的典范,使芬兰逃脱了其他波罗的海国家的命运,保持了自己的独立。

到上世纪70年代,凭借良好的外部环境,芬兰的工业生产增长5倍,形成以森林工业和金属工业为经济支柱的现代化国民经济结构。

1991年底,苏联的红色大厦在寒冬中倒塌,芬兰的邻居从苏联变成了在经济泥淖中苦苦挣扎的俄罗斯。芬兰旋即在1995年与瑞典、奥地利一道加入欧盟。

芬兰在经济上强化了与西方的联系,在军事领域仍恪守中立。为缓解经济危机,时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曾非正式的提出想把苏联割占的领土出售给芬兰,但俄芬两国最终并未就此展开对话。

如今的芬兰民众有近7成不支持收回被割占领土,因为当地的经济落后,融入芬兰需要花费约3000亿欧元,芬兰人不想为此买单。

而且此地的居民已换成俄族人,如果人随地走,那么俄裔人口将占到芬兰人口的15%左右,将会带来不少的政治问题。

21世纪前20年,俄芬之间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双边关系,两国能源合作尤为密切。截至2021年,芬兰每年总能源消耗的34%进口自俄罗斯,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短时间内无法消除。

俄芬两国在2010年续签了塞马运河租借协议,租期延长50年,但年租金上涨到130万美元。

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芬兰再度感受到威胁。俄军在战场上不尽如人意的表现也打消了芬兰的芥蒂。

芬兰认清如今的俄罗斯早已不是当年的那个“红色巨兽”,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军事上,都不能再对芬兰指手画脚,芬兰在5月份正式提出了加入北约的申请。

虽然土耳其、克罗地亚等北约成员国出于各自利益宣布反对,但芬兰仍得到了美英等国的鼎力支持。芬兰与邻国的瑞典放弃了悠久的中立政策,彻底倒向西方,给欧洲地缘格局带来了新的变数。


2023-4-3点击数/观注度 2413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