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统一大业     
尹国明:关键时刻这一招高明,瞄准了问题的要害

尹国明:关键时刻这一招高明,瞄准了问题的要害

明人明察 2023-04-15 云阿云智库•统一大业

导读:如果这一次商务部就台湾贸易政策歧视问题进行调查的结果,是结束对台湾的单方面贸易优惠政策,转而实行对等原则,我认为,这次调查的意义就是收复台湾正式打出的第一枪。军事威慑,经济先行,统一可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宣布,根据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和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的申请,正式立案就台湾地区对大陆贸易限制措施进行贸易壁垒调查。

这一天终于到来了。这一次瞄准了“台独”问题的要害。

以前,无论我们怎么强调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美博弈的结果,“台独”势力决定不了台湾的未来,他们只是美国的棋子。

法理上的“一中”原则问题,要被那些想借台湾问题遏制中华民族复兴的外部势力真正接受而不只是口头敷衍说一套做一套,需要大陆具备足够的实力。

当美国对“一个中国”的尊重,跟美军在越南战场上遵守北纬17°线和遵守本国宪法一样高度自觉时,就差不多了,说明中国大陆有实力保证外部势力无法干预台湾问题,台湾问题才真正完全彻底地变成了中国的内政问题,台湾问题就具备了比较理想的解决条件了。

中美实力的对比正在快速发生着变化,解决台湾问题的理想条件正在从基本具备向完全具备发展。

最新刚结束的环台湾军事演习,就包含大陆山东舰航母编队在台湾东部海域,从台湾东部打击台湾军事目标,并拒止外部实力军事协防台湾等内容。美国的尼米兹航母就在山东舰以东200海里的地方围观。未来,大陆真正采取军事行动时,美国的舰队还会退得更远。

当然,一个航母编队的威慑力肯定还差点意思。我比较认同一些专家的说法,大陆应该有两个双航母编队,在台湾东部一南一北,就可以把美日军事力量隔绝在台海之外,让他们不敢军事冒险。

这个时候中国就可以关起门来解决台湾问题,那就是以“北平模式”或“天津模式”解决台湾问题比较理想的时机。有网民在后台还提示,其实还可以通过“长春模式”,似乎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建设性。

如果中国的在美资产已经得到了比较妥善的处置,那就是非常理想的统一时机了。

在此之前,台湾问题可不可以解决?当然也可以。依据现在的实力也没问题,无非就是代价大一些。

不管是卧薪尝胆也好,韬光养晦也罢,反正台湾问题已经放到了现在,不管怎么说,主动权已经易手,在我们这一边 。我个人倒觉得反而没必要那么着急了,实力具备了,还可以花个三五年时间试试更高级的玩法。

根据现在的台海局势和世界格局变化,存在着先解决台湾还是先解决美国的先后顺序两种选择。

一种选择是先重点打击美国经济,让美国的金融和经济问题集中爆发。没有经济做支撑,美国财政继续恶化,美国的军事全球布局的军费都无法保证了,就不得不进行大收缩,让它跟章鱼一样,缩回伸向世界的军事触角。美国已经把60%以上的海空军力量部署在亚太了,中东那么重要的区域都已经出现力量真空,美国又不敢再从欧洲抽调兵力。到时候美国就面临着高难度选择题:从哪收缩?

那时候,再解决台湾问题,南海问题,美国可能连军事冒险的想法都不会有了。这个时间也不需要太长:三五年。

现在是美国用经济手段遏制我们,但不等于我们没有能力反击美国经济。

打击美国经济的关键有两个:

一是去美元化。失去了美元昔日的地位和影响力,美国经济就要出大麻烦。这个正在进行,并且已经取得不小的进展。去美元化已经成为全世界多数国家的共识,中国也在用美元储备作为总贷款人,回收人民币,让美元潮汐都快失效了。

美国不能在加息周期让很多国家外汇枯竭,汇率崩溃,无法收割到足够的财富,反而自己银行快被加息整趴下了,接下来三五年,美国就可能因亏空没有得到弥补而内部哪个经济链条先开始崩盘。

二是我们一再重复涉及到的产业升级。基本攻克美国对我们的科技封锁是关键,也是产业升级必须做的功课。这一步基本完成大约三五年时间,太长时间美国也不会给我们。

美国垄断的高端制造业领域我们也就拿下了,顺带着美国的世界科技中心的地位也被动摇了。世界科技中心似然是跟随世界制造业中心进行转移的,只是在时间上会滞后一些。到时候,美国的制造业根基都被撬走,科技优势不在,军事优势也美了,美国和美元霸权还有基础吗?

经济削弱美国的三五年时间,也差不多是中国新航母具备战斗力,以及在大连造船厂那几艘驱逐舰下水的时间。

这样,从经济到军事的条件就比较匹配了。

解决台湾的第二种选择,是先解决台湾问题,解决统一问题可以不计代价。台湾一旦回归,利益极大,中国可以直接面对太平洋,还可以控制日本海上生命线,也可以弥补收复的成本。但这里有一个风险,暂时还无法完全避免。那就是美国发动日本等打击中国的沿海制造业。这个方案是写在美国兰德智库的方案里面的。

中国实力已经发展到这样的程度,无论是哪一种,都具备可行性,无非是哪一种更优的问题。

我个人比较认同第一种。

除了上面已经谈到的理由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我认为在收台之前,还需要补上一课:打掉台湾一些人莫名其妙的心理优越感。

这种优越感,我们在一些香港人身上也能看到,让他们在回归后难以真正归心,头脑中还刻着殖民的思想烙印,他们很容易把这种优越感与支持殖民统治那一套联系在一起。

收土容易,收心难。要收心,就要先去掉他们的那种优越感。

现在台湾人针对大陆的优越感已经开始动摇,但还远远不够。打掉优越感的关键在经济。

当年康熙收复台湾(我们抛开当时的民族矛盾,就谈统一),其实也是采用了一些经济手段。一是下令迁界禁海,隔绝大陆和台湾之间的贸易联系。二是想办法减少台湾通过和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削减台湾贸易收入。

台湾在经济上受困,快要走投无路了,开始谈统一了。

为了实现统一,经济围困这个手段在道义上也是站得住脚的。

法律上有一条重要原则,任何人不能通过非法行为获利。分裂国土是主权国家里面最有危害性的非法行为,当然任何人都不能凭借分裂获取利益。

要搞分裂,就得承受经济损失;接受统一,才有更大的经济利益,这样才能产生正向的激励机制。早些年,从戴立忍事件开始,大陆网民带头打击台独艺人在大陆赚钱,起到一定的效果,但主要是民间力量发起,力度显然还不够,范围也有限。

我们应该总结一下以往的对台经济政策。惠台那么多年,台湾人的心并没有在整体上跟大陆走得更近,反而还助长了一些势力想继续拒绝统一不断从大陆榨取利益的想法。

这其中有一个问题,一些台湾的资本并没有因为从大陆获取了丰厚的收益而感激大陆,心归统一。

郭台铭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富士康是在大陆成长为世界第一代工厂的,它刚来大陆的时候,远没有现在的实力,是中国这几十年的快速发展,给了郭台铭的企业飞速发展的机会。富士康去印度投资进行得并不顺利。印度虽然也有和大陆差不多的人口规模,但印度的投资环境和劳动力素质没办法跟大陆比。

郭台铭是怎么对大陆的呢?他为了选举口出狂言:“我给大陆人一口饭吃,中国离不开我郭台铭。”

其实,富士康的代工对大陆并不是无法替代,富士康能做的,大陆企业,比如比亚迪和立讯精密,也能做到。

为什么大陆对台湾的企业政策那么好,而一些台湾的资本(没有指全部)却很难真正心向大陆,心向统一呢?

这里面藏着一个利益选择问题,是一些台湾的资本在中国和美国之间做的利益取舍,而且还跟资本的本性有关。实际上,在中国暂时无法彻底屏蔽美国势力干预台湾之前,统独之争也是中美之争。

这里面又包含两个主要原因:

一是台湾的资本与美国资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的命脉更依赖美国。台积电的主要股东和大客户也都是美企,所以在中美之间,他们更愿意选择美国。刚好,台湾无论是民进党还是国民党,都喜欢往美国跑,看美国人的脸色,朱立伦更是公开声明国民党是亲美政党。这种政客的亲美和“倚美谋独”,是存在这样一个经济基础。

二是台湾的资本在制度上,更倾向于美国的体制。美国的体制,资本不但最自由,还可以控制染指政治权力,所以他们觉得这样财富安全感也最强。

很多台湾人以制度差异作为拒绝统一的原因,就在于台湾资本的选择。对这种制度的迷信,无论是美国还是台湾,都是资本控制媒体话语权对民众不断洗脑的结果。台湾的信息茧房很厉害,为了给民众洗脑,他们连大陆的高铁座位没有靠背这样的谎言都能编造。大陆人吃不起茶叶蛋、榨菜和方便面,这样反智的言论很多。这样的言论为什么在台湾主流媒体此起彼伏呢?因为台湾的资本需要这种反智的声音存在于台湾舆论场。否则,单纯凭借一个民进党或其他什么党,是无法控制台湾媒体形成那么大“台独”舆论倾向的。

我们不能说所有的台湾资本都会支持“台独”,但从台湾支持统一和反对统一的舆论整体倾向性,就可以大致判断台湾支持统一还是反对统一的资本占上风。

台湾在表面上是主要政治势力在拒绝统一,实际上是一些资本具备这种倾向性。特朗普说政客都是资本家的狗,这句话也同样适合台湾政坛。在金钱选举机制下,台湾哪个政党要上台,能离开资本的支持?

当然,台湾和美国不同的一点是,台湾政客还要受制于美国,最终也是在听美国资本的话。

台湾政客一方面跟着美国走,另一方面是跟着台湾的资本选择自己的站位。在选择大陆还是美国这个问题上,台湾的政治和经济倾向性是统一的。政治跟经济的这种关系,就是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其实在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是成立的。

所以,无论大陆怎么让利,台湾的一些资本都不会站在统一这边。而且,大陆让利越多,他们就更不希望统一了。因为维持分裂的局面,他们还有可能长期享受超越大陆企业的待遇。

台湾的资本什么时候会有所改变,产生明显的分化?当他们要失去在大陆的利益,并且这种利益大于他们从美国获取的利益时。

现在的美国给不了台湾资本更多的利益,反而在想办法算计台湾的那点积累,向台湾高价出售武器,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只要台湾的资本从大陆按照对等贸易规则本不应该得到的那么多利益,有可能因为继续拒绝统一而失去,他们才会明显分化。

中国大陆2022年的对外贸易顺差是8776亿美元,创了历史新高,而台湾跟大陆之间2022年的贸易顺差却高达1565亿美元。如果不是对台这么大的逆差,大陆去年的对外贸易顺差就有可能过万亿美元了。

台湾对大陆这么大的贸易顺差是怎么来的?一方面确实台湾的半导体芯片等优势产业发达,大陆需要进口大量芯片等产品;另一方面,与双方不对等的贸易政策有关。大陆对台湾有很优惠的政策,对进口种类更是很少有限制。而台湾的贸易政策,比美国还歧视大陆,给大陆商品和资本进台湾设置了重重障碍。就是双方都加入了世贸组织之后,台湾还限制大陆2400多项农业产品和工业产品的进口。台湾至今不允许大陆的农渔产品进入市场,其中涉及的商品种类高达800多项。今年连大陆制造的“螺蛳粉”、黄飞红麻辣花生等都给禁了。

看看台湾对大陆的歧视性贸易政策有多么疯狂,敢这么疯是因为没有代价!

台湾对大陆每年巨额的贸易顺差就是这么来的。这个贸易顺差对台湾有多么重要,我们看看2021年的数据:台湾全年贸易顺差总计为648.85亿美,其中,台湾对大陆的贸易顺差突破1700亿美元。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对大陆的贸易顺差,台湾2021年的对外贸易就可能是上千亿的巨额逆差。

可以想象每年台湾从大陆赚走多少钱?甚至可以说,主要是大陆在供养着台湾,让他们过着比较优裕的生活,而这又成为他们对大陆心理优越感的经济基础。

这还没算在大陆的台资直接获得的收益。而台湾对大陆的赴台投资更是限制得厉害。美国现在对来自中国大陆的投资限制够厉害了吧,但依然比不上台湾。淘宝在台湾被关停,爱奇艺、腾讯遭封杀,TIKTOK在台湾的境遇也不比在美国好。台湾限制大陆企业在台湾开公司,对大陆投资实行严格的审查。在台湾的大陆企业很少,而美台企业很多。

“台独”势力是懂得经济基础的重要作用的,他们就是通过限制大陆的贸易和投资,在经济层面保证台湾资本拒绝统一的倾向性大于统一。

现在,随着以台积电为代表的高端芯片代工业倒向美国,大陆对台湾最重要的一块暂时无法替代的需求就结束了。中低端芯片这一块,大陆的制造能力也跟了上来。大陆对台湾技术产品的需求,还有多少是无法替代的?

台湾继续依靠不对等贸易政策对大陆保持巨额顺差的状态应该结束了。否则,对推进统一不利,对大陆企业也不公平。当年台湾的香蕉可以零关税进大陆市场,导致海南种植香蕉的农民承受了不小的损失。类似这种现象,不应该再出现了。

所以,这次大陆的商务部宣布就台湾地区对大陆贸易限制措施进行贸易壁垒调查,算是打中了台湾统独问题的要害。

这样就可以从资本这个层面,建立正反馈机制:只有统一了,台湾的资本才能继续享受大陆超大市场的便利。如果继续支持“台独”或者长期维持现状不变,他们就不能继续搭乘大陆经济增长的便车,还要做好过紧日子的准备。

大陆甚至也不需要故意穷台,以大陆企业技术和产品飞速上升的竞争力,就要求做到双方贸易和投资政策对等就可以。

韩国以前也对大陆保持巨额的顺差,现在呢?韩联社称,中国从韩国的第一大贸易顺差国逐渐成为第一大贸易逆差国。今年1月韩国对华贸易逆差高达39.33亿美元,中国成为韩国当月的最大贸易逆差国。韩国主管经济的副总理兼企划财政部长官秋庆镐公开表示,韩国对华贸易大规模顺差的时代已落幕。

从对华顺差到逆差,是因为中国大陆的制造业技术实力快速提升,中国的产业升级奏效了,让韩国商品对中国大陆的技术优势消失,跟中国大陆玩规模和成本优势,显然韩国又不是对手。

韩国的经济和制造业整体实力不比台湾差吧。2022年的财富500强韩国有16家,台湾只有九家。如果消除两岸贸易政策的不对等,台湾有信心做得比韩国更好吗?还能对大陆保持那么高的顺差吗?

失去了大陆这么大的市场,去哪再找替代的市场空间?

是时候结束单方面惠台经济政策了。想起以前的幸福日子,台湾的资本或许有一部分,会在统独之间重新思考站位。台湾的民众最终是跟着资本走的。资本控制的媒体宣传基调发生变化了,台湾民众在统独之间的民意也会发生变化的。

很多人注意到调查应在2023年10月12日前结束,特殊情况下可延长至2024年1月12日。而1月13日,正是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日。有些台湾评论人士就认为此举只是为了影响台湾的选举。我希望他们的解读是错的,因为现在的国民党的“独台”和民进党的“台独”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如果这一次商务部就台湾贸易政策歧视问题进行调查的结果,是结束对台湾的单方面贸易优惠政策,转而实行对等原则,我认为,这次调查的意义就是收复台湾正式打出的第一枪。

军事威慑,经济先行,统一可期!


2023-4-17点击数/观注度 2164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