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所有  
失业青年毛泽东,治好了我的学历焦虑

失业青年毛泽东,治好了我的学历焦虑

原创 闵希锐 栩然说 2023-09-01 云阿云智库•领袖未来

导读:曾数度“沦为”失业青年的毛泽东,并未因学历问题而止步不前。相反,他最终远远走在了同时代人的前面,甚至成为了超越时代局限的存在。支撑他前行的动力,到底是什么?

文 | 希锐

发布 | 栩然说(ID:xuranshuo)

我是希锐。

栩然说团队联合创作者。

有个概念,前阵子很火,叫“学历焦虑”。

顾名思义,指的是对学历很焦虑。

对于学历低的一些朋友来说,比如专科二三本,他们往往希望追求高学历,考个研,读个博,提高找到好工作的概率,因竞争激烈,内卷严重,陷入焦虑;

对于学历高的一些朋友来说,比如双一流世界顶尖高校,他们往往不愿走出象牙塔,或者说走出去了,却觉得外面的工作配不上自己,因而凡尔赛地感叹一句“学历无用”,陷入焦虑。

坦率地说,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亦存在类似的学历焦虑,时而觉得自己卓尔不凡,遭遇不顺那是别人有眼无珠;时而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屡屡跌倒那是咎由自取。

可现实真的如此么?

当然不是。

这段时间,我又把毛主席青年时期的往事找出了仔细研读了一番,发现自己上述种种表现,实在是有些患得患失、无病呻吟。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治好了我的学历焦虑。

曾数度“沦为”失业青年的毛泽东,并未因学历问题而止步不前。相反,他最终远远走在了同时代人的前面,甚至成为了超越时代局限的存在。

支撑他前行的动力,到底是什么?

1

1912年,毛泽东19岁了。

这年2月中旬,宣统退位,千年帝制就此终结。此时已当了半年兵的毛泽东,认为革命已经结束,就退出了军队。

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19岁,都算是就业年龄了。

但毛泽东没有立刻选择就业,而是继续求学。

按就业年龄的标准,这时的他,其实算作一个失业青年。

为了找到一所合适的学校,他翻遍了各大报纸的招生广告。

什么警察学校、肥皂制造学校、法政学堂、商业学校等,他都有所涉猎,但发现,都不甚满意合适。

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湖南省立第一中学,在这里写下了《商鞅徙木立信论》的雄文。但觉校规沉冗刻板,课程有限,不如自学,便又退学了。

毛泽东寄居在湘乡会馆,他把学习地点定为三里外的湖南省立图书馆。

一般人说自学,可能就是说说而已,但毛泽东却说到做到,表现出极强的主观能动性。

他制定了一个庞大的自修计划,像“牛拱进菜园子”一样,在图书馆里读了大量书籍,纵横古今中外,大大丰富了他的知识,扩展了他的见识。

毛泽东的自修计划维持了半年,“渐入佳境”,毛老爹却坐不住了:

儿子这种脱产式的学习,不去工作,又拿不到学历文凭,未来该怎么办?

他写信告诉毛泽东,如果还是这样漫无目的读书,就不给生活费和学费了。

看到老爹的来信,毛泽东陷入了沉思。

虽说从小到大,自己和老爹经常不对付,总是唱反调,但这一次,老爹说得并非没有道理。

在图书馆脱产自修,确实挺爽,真可谓“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但,没有一份稳定的收入来源,完全“啃老”,肯定不是长久之计。

如何有一份稳定的收入来源?

要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如何才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你得有真才实学,具体点说,你至少在某个专业领域,要有相应的知识储备,且被社会普遍认同。

那,在没有什么资源背景的条件下,达成这些条件的性价比相对高的方式是什么?

踏踏实实上几年学。

就这样,毛泽东决定继续回学校读书。

他考入了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并入一师后,毛泽东成了一师八班的一名师范生。

这一次,他“抵住了全部诱惑”,在一师踏踏实实读了5年半。

遇良师,结益友,勤读书,躬行健,整个人提升不少。

正如他后来对斯诺讲得那样:

“我在这里——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度过的生活中发生了很多事情,我的政治思想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我也是在这里获得社会行动的初步经验的。”

5年半之后,已是1918年,这年毛泽东25岁了。

他从湖南一师毕业,中专学历(一说本科),但并未立刻找工作。

这一次,他又成了一个失业待业青年。

可谓“毕业即失业”。

不过,相较于之前,这次失业待业期间,毛泽东并非无事可做。在恩师杨昌济的帮助下,他和几名同窗,踏上了前往北国的列车。

来到北京,毛泽东成了一名“北漂”。

按杨昌济的想法,召自己这批学生来,一面是组织赴法勤工俭学事宜,一面是希望他们考入大学,进一步深造。

其愿望之热切,如蔡和森写给毛泽东信中说得那样,“师颇希望兄入北京大学,(以打下)可大可久之基。”

我想,毛泽东当时亦抱有这样的想法,但阴差阳错之下,他并未报考北大。

一方面,可能是囊中羞涩。要知道,当时毛泽东和同学挤在北京三眼井胡同的狭小房子里“蜗居”,“隆然高炕,大被同眠”,生活清苦,伙食将就;

一方面,可能是当时教育部的规定,说的是中等师范毕业生不能立刻考大学,得先服务几年。按现在的说法,估计就是先工作几年,再按同等学力报考。

综合经济条件和学历因素,加之毛泽东一向崇尚自学,故而未作考大学之算。

既然不打算考大学,又想在寸土寸金的北京生活下去,那就得找份差事先做着。

虽然毛泽东是师范生,当个教员老师没问题。但那是北京,门槛很高,老师也不是随便就能当的。

幸得杨老师的帮助,在北大图书馆,馆长李大钊给毛泽东谋得了一份助理员的差事。

工作内容挺简单,除了打扫卫生,就是在阅览室登记新到的报刊和阅览者姓名。

薪资不高,每月8元,但也足够用了。

这些钱,一些用作生活费,余的,几乎都用来买书学习了。

由于毛泽东操着一口湖南乡音,加之“职位低下”,北大的不少学生并不愿同其来往,但毛泽东并未灰心。

虽然学历相对不算高,自己做的这份工作也更像是临时过渡的“兼职”,并无永恒的保障,但他没有陷入学历焦虑,更没有陷入失业焦虑,而是基于当时的条件,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毛泽东参加了北大哲学会、新闻学会,陆续认识了新闻学会讲师邵飘萍、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陈独秀,以及邓中夏等志同道合的同龄人。

短期看,这些努力好像没啥效果,但并非如此。

在很大程度上,毛泽东第一次北漂的经历,影响了他之后的奋斗方向和进程。

2

因家里突生变故,毛泽东不得不辞去北大图书馆助理员的工作。

他又成了失业待业人员。

回湖南的过程中,因要送别赴法勤工俭学的湖南青年,毛泽东中途绕道去了趟上海。

绕道并不容易,毛泽东当时只有一张到天津的车票。

到了天津,身上钱已不很够用,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一位同学,从他手里借了10元钱,才得以买到去往南京浦口的车票。

对多数人来说,突然要处理许多事,又遭遇各种不顺,难免显得手忙脚乱,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但这似乎在毛泽东身上,很难看到。

当然,这不是说他不曾焦虑迷茫,而是说,他似乎总能找到一种合情合理的方式,去排遣内心的负面情绪,然后更为积极地面对接下来的挑战。

这可是一个人能成功的重要素质。

不然,太多愁善感,太患得患失,前路那么多艰难险阻,早就把人压垮了。

北漂的时候,虽然生活条件很差,但毛泽东说,“古都的景色是鲜艳而又生动的,这对我是一个补偿”;

前往南京的时候,他说:

“我在曲阜停了一下,去看孔子的墓。我看到了孔子的弟子们濯足的那条小溪和孔子幼年所住的小镇。在有历史意义的孔庙附近的一棵有名的树,相传是孔子栽种的,我也看到了。

我还在孔子的一个著名弟子颜回住过的河边停留了一下,并且看到了孟子的出生地。在这次旅行中,我还登上了山东的神岳泰山。”

有道是“腹有诗书气自华”,饱读诗书后,看待风景,眼光格局彻底打开了,每到一处,所见的是眼前景,背后则是无尽的典故。

到南京后,毛泽东又变得身无分文,更糟的是,仅有的一双鞋也被小偷偷走了!

看到这,我不知道你会作何感想,如果心性修为太浅,估计早就崩溃了。

祸不单行,这也太倒霉了吧!

但,即便兜里空空,鞋也被偷,毛泽东却始终相信“天无绝人之路”。

越是这种时候,越能看出一个人的意志力和强大内心。

反之,一些人整天满口说自己多勇敢多厉害的,其实没啥用。没遇到事儿,说那些,都是空话。真遇到事儿,能够坦然处之,才是真英雄。

毛泽东回忆说:

“我的运气不坏,在火车站外,我遇见了从湖南来的一个老朋友,他成了我的‘救命菩萨’。他借钱给我买了一双鞋,还足够买一张到上海区的车票。就这样,我安全地完成了我的旅程——一路盯着我的新鞋。”

回到长沙后,处理完家里的事,已是1919年4月。

此时的毛泽东,已经26岁。

在同学周世钊的帮助下,他在修业小学当了一名历史老师,每周上6节课,工资不算高,但有较为充裕的时间,参与自己感兴趣的社会活动。

至此,毛泽东反复折腾的时光,才算告一段落。

而后,毛泽东又经历了五四运动大潮的洗礼,一路办报纸,做自媒体,又进行驱张运动,在改良与革命之间进行了深思熟虑的抉择,走上革命道路,成为了一名职业的革命者,矢志不渝,并最终取得了成功。

3

历数毛主席青年时期的这段经历,从退学当兵,到退伍入学,再到北漂沪漂……

中间干过不少工作,又失业待业好一阵,因为学历的问题,曾被人瞧不起,还经历不少挫败,遭遇不少意外,可谓是曲折反复,很不容易。

如果一个人,长期地经历不顺,长期地遭受打压,那他可能会变得习得性无助,即便有机会破局,可能也变得无感肌无力,最后摆摆手,就此蹉跎一生。

但,毛主席面对不顺时,所表现出的积极向上的态度,所表现出的应对方式,却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失业待业了又怎样?

学历不很高又怎样?

木已成舟,那就承认现实,然后努力改变现状就好。

至于如何改变,这就要靠我们自己亲身的探索、试错、实践。

须知,归根结底,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

对毛主席的奋斗经历了解愈多愈深,我愈发地笃定这一点。

你我皆芸芸众生之渺渺沧海一粟,皆被时代的洪流所裹挟。

我们大可以抱怨一个时代的种种不公,然后借此找到一个所谓心安理得的理由,持续性的躺平摆烂。

可,这又有什么积极的意义呢?

短暂的躺平摆烂,算是在自我调适;

长期的躺平摆烂,那是在慢性自杀。

失业待业不可怕,学历不高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对未来的希望,可怕的是开始变得世故圆滑,可怕的是没有了进取的锐气,可怕的是只剩抱怨与怀疑。

如果你此刻正感觉迷茫困顿,不管你失业待业,还是事业有成,不管你学历专科二三本,还是双一流世界顶尖高校,都不要忘记一件事:

谦虚谨慎,踏踏实实,沉下心去好好学习。

毛主席说得在理: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用现在的视角解读,就是:

不妨做一个终身学习者,活到老,学到老。

面对这复杂的波谲云诡的世界,我们能把控的东西其实并不多,还是那句话,自己是自己的救世主,能改变自己的,最终还是自己。

终身学习,终身成长,贯穿一生,用自我奋斗的常量,应对外部世界的复杂变量,链接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彼此赋能,穿越周遭的不确定性,遇见更好的自己。

就像栩然学长在他的《爆发式成长》里说得那样:

“当你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突破,有了更强的思维能力、更开阔的眼界、更大的格局,你在面对生活工作里的琐事、烦心事时才会更举重若轻,从容应对;才更能跳出平庸生活的束缚,实现更大的人生自由。”

2023年9月1日,许多学校都陆续开学了。

如果你和我一样,是“社会大学”的一员,不妨将这个日子,看成是整装待发的一天。

新的学期,新的挑战。

乾坤未定,你我皆黑马。


2023-9-1点击数/观注度 1687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