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领袖未来 |
1924到1926,毛泽东在国民党内做了什么重要工作? |
1924到1926,毛泽东在国民党内做了什么重要工作? 孔鲤 云阿云智库•毛泽东研究 导读:因为在安源、岳州太过成功,他被陈独秀提拔进了中央局,成为陈独秀的秘书,第一次进入到领导层。而在国共合作的大背景下,他又被选入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 来源 | 书林斋(ID:Kongli1996) 1 今天聊《问苍茫》。之前聊过建党初期毛泽东在湖南搞工人运动,这次聊之后的国共合作,聊这部剧里的一些魔鬼细节。 很多人经常会问一个问题,既然国民党后来背叛革命了,那国共合作是不是不应该?答案显然是:否。但如何回答问题这个,却需要深究细节。 首先,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并不是两个人,而是两个政党,它们都是由不同年龄、性别、地域、经历而组成的政党。两个人合作有分有合,不会缺胳膊少腿;而两个组织合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会积蓄更大的能量的。 所以实际上越到1927年,随着北伐的即将胜利,随着国民党内部斗争的愈发激烈,很多人是越迷茫的,而毛泽东却恰恰相反,他反而越来越坚定。 因为他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只差临门一脚。 和很多人想象得不一样的是,毛泽东的很多准备都是在国民党内做的,是的,他在国民党内的职权很高。 在前一篇文章里我们说,很多人会下意识忽略21年到27年,而在这段历史中,更容易被忽略的是24年毛泽东在上海的大半年。 但这段日子是承前启后的,没有这段时光,毛泽东不可能从工人运动转向农民运动。 尽管在三大上,他也提出了不能忽略农民,但他并没有进一步地去和农民有所接触,正如他不久前给恽代英的回信说,城市工作都做不完,哪有时间做农民工作。 但他在三大上进入了中央局,靠的不是农民,恰恰是上一篇文章里提到的他所做的工人运动。 因为在安源、岳州太过成功,他被陈独秀提拔进了中央局,成为陈独秀的秘书,第一次进入到领导层。而在国共合作的大背景下,他又被选入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 中共三大是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一大也是在广州召开的。 但国民党一大开完以后,中共总部迁回了上海,原因也很简单,国共合作的首要目的是打倒军阀除列强,而广东距离北方太远,再加上我党有一大块版图在北方,由李大钊专职负责,在通信不够方便的时代,把总部放在上海是最合适的。 这里插一句,其实不只是一大,李大钊在二大上也没有与会。那是因为他作为北大教授,更适合做一些和上层交往的工作,以及幕后的工作。 而北方的工作和工人运动(劳动组合书记部负责),更多是由张国焘负责的。 所以张国焘在二大时,已经是党内仅次于陈独秀的第二号人物了,而他随之膨胀的野心也使得他搞起了小团体,只和劳动组合书记部的成员开会,排挤非工运成员,最后引起了不少早期党员被逼退党的连锁反应。 所以当面对国共合作的大背景时,张国焘显然是第一个反对的,他反对的真实理由其实是,在二七惨案后,张国焘引以为豪的工人运动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挫败,这个时候要国共合作,势必会直接影响到他的个人地位。 《问苍茫》里开会时,看似强调的是是否要国共合作,但话题却转向了张国焘强调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是工人运动的高潮不能否认。 换言之,是否国共合作,对于张国焘来说,并不是一个思想上的问题,而是一个是否会给他带来影响的真切命题。 而结果也很明显,张国焘在三大上地位一落千丈,直接落选。虽然后来他在国民党一大上被推选为候补委员并被要求去武汉担任国民党分部工作时,他就直接拒绝了,而对于国民党北京执行部的工作,他也几乎不参与。他的全部精力都放在全国铁路总工会筹备上了。 从这里我们也能对比发现,张国焘作为一个精英,他遇到挫折的第一反应是按照既有路径往下走,不顾局势变化,不顾条件制约,类似的事情在未来会发生无数次,最终让他走上了不归路。 而毛泽东则恰恰相反,他时刻关注时局的波动,哪怕是一点小变化都能快速捕捉,从而无数次为自己积攒了力量。 而在张国焘无法再承担起北方工作时,李大钊不得不出面来亲自主持北方工作了,这也是李大钊在剧中频繁登场是国共合作时期的重要原因。 2 让我们接下来把目光放到国民党身上。 国民党之前的总部其实也在上海,在孙中山靠着胡汉民、廖仲恺、汪精卫等广东籍同盟会元老与广东军阀合作之前,国民党的主要力量在上海,比如接下来会登场的谢持和叶楚伧,都是长期深耕上海的国民党元老。 所以当国民党一大在广东召开后,国民党以广东为大本营,那么上海的国民党员地位必然会急剧下降。这种情况下,孙中山为了安抚好留在上海的国民党员,就不得不派他的左膀右臂去镇场子了。 胡汉民和汪精卫就是带着这样的命令来上海国民党执行部的。 我们来看看上海国民党执行部的构成。 秘书处常务委员胡汉民、叶楚伧、汪精卫,文书科主任邵元冲(因邵元冲未到任,由毛泽东担任)。 组织部长胡汉民,秘书毛泽东;宣传部长汪精卫,秘书恽代英;工农部长于右任,秘书邵力子;青妇部长叶楚伧,秘书何世祯;调查部长茅祖权,秘书孙镜。 当我们把玩了这个配置后就会发现,胡汉民和汪精卫是广东人,叶楚伧和茅祖权是江苏人,于右任是陕西人,所以这是一个分锅吃饭的格局,于右任最弱所以选不上常务委员,最后去搞了上海大学。 所以焦点其实是胡汉民和汪精卫。 事实上,《问苍茫》剧中特别强调了这一点。 先是胡汉民对毛泽东表示欣赏,要求毛泽东担任自己的秘书,而此时叶楚伧在窗外偷听,不敢多说什么。 然后是广东局势发生变化,胡汉民被孙中山要求回广东主持工作。 这两场戏看似与主线无关,但其实是非常关键的。 如果只是想刻画毛泽东被叶楚伧刁难,那么大可不必花戏份在胡汉民身上,但这两场戏其实是在强调一件事: 有胡汉民在,大家翻不了天。但胡汉民走了以后,叶楚伧这些人的不满就开始表现出来了。 但如果是这样,那我们看到的是,毛泽东被叶楚伧处处针对,邵力子被人殴打,而恽代英和向警予却没有遇到太多的刁难,这又是为什么呢? 邵力子很好理解,当时他是共产党员,再加上他只是于右任的秘书,国民党大本营在南方,陕西派当时说不上话,所以拿邵力子开刀是最能小题大做的。但为什么要集中火力对准毛泽东? 答案是,胡汉民和毛泽东在上海国民党执行部负责的是组织工作。 只有抓住了这一条,才能理解毛泽东为什么受到的攻击是最大的。 3 毛泽东在上海遇到的两件事,很多影视作品都有表现,本剧也不例外,这两件事分别是谢持登记党员表和流氓冲撞第四区党部。 先说第一件。胡汉民和毛泽东负责国民党所有党员的重新登记工作,而这个工作要求所有人都必须登记自己的履历,国民党元老谢持自恃资格老、地位高,对毛泽东这个毛头小子看不顺眼,所以不愿登记,大闹党部。 这是传统叙事。我们会很自然地觉得这是一个老资格在倚老卖老,但实际上国民党的老资格很多,为什么单单是谢持呢?而如果我们又只把它归结为谢持的个人性格问题,又未免不唯物了。 再看第二件。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看似就这几个人,其实他们下面有着更基层的支部,国民党是学习苏共模式而改组的,所以上海执行部其实这段时间做了大量的动员工作,成立了九个区的支部,这些支部大大扩充了国民党员。 所以在第四区的选举大会上,叶楚伧暗中默许一群流氓去干扰大会。 看起来叶楚伧是在担心我党坐大,但实际上当时的局面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是很容易就互相分化的,很多后来背叛革命的这时也加入过我党,甚至叶楚伧自己在国民党一大上也极力支持了国共合作。 更何况组织和组织之间的互通有无非常多,毛泽东1925年少年中国学会濒临解散时还是其成员。 由此可见,他们所说的忌惮共产党坐大,并不一定是根本动机。 根本动机是,他们担心国民党二大上丢权,害怕自己选不上。 这从他们后来要去成立西山会议派、另立中央也能看出来,这群人的核心诉求是别管外面天翻地覆、我辈不能丢失权柄和地位。 而我们从剧中给出的信息也能看到,国民党一大时,因为国民党的基层非常涣散,很多国民党员就是靠钱混进来的,鱼龙混杂,所以一大代表各省六个名额,其中三个是各省自己选举,剩下三个直接是孙中山指派。 蒋介石自己长期在广东不在浙江,所以浙江省党部显然不会选他。而孙中山自己也没有选他的时候,蒋介石意识到自己在一大上失去了话语权。 剧中特地展现了这一段,实际上就是在传递信息:早期国民党,是完全以孙中山个人魅力和社会影响而构成的前现代组织。 4 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再来思考国民党改组以及二大的选举方式。 很明显,国民党改组,看起来党员登记针对的是谢持,实际上呢? 实际上针对的是谢持能否再次当选国民党二大代表这个核心问题。 国民党改组后,孙中山是不再具有指派名额的了,一切代表都要由地方党部来选。而之前的国民党基层涣散,完全靠花钱,这时就是可以用钱来赎买选票的,反正具体多少党员别人也不知道。 但现在不同了,谢持自己是不是登记不重要,他登记了,那他下面那些人要不要登记,要是所有党员都登记了,那他们还能不能舞弊,还能不能选上? 这才是谢持要闹事的根本原因。 而剧中其实也暗示了这一点,毛泽东特地登门拜访,表示自己很尊敬谢持,还背诵了谢持革命家史,强调谢持在成都起义、重庆起义时的壮举,这是在给谢持递话: 西南地区的党务工作,我们还是会支持您的,到时您以西南地区的身份参选,是肯定能选上的,但上海执行部的工作我们得做下去。 这话说得很有水平。谢持是监察委员,不负责上海执行部的工作,但他在上海负责监察,与此同时他是四川人,辛亥革命后当过四川省长。再加上国民党成都执行部也被要求成立,却最终没能成立。由此可见,毛泽东对于谢持是迂回许诺了一番。 这个故事原本出自罗章龙的回忆录,并没有提及毛泽东登门拜访时说的这番话,剧中强调这段话,正如同上文所说张国焘的言辞,都是暗藏机锋,不动声色间传递了信息、改变了利益格局。 所以谢持勉强接受了填写表格,不是因为毛泽东过于尊敬,而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有了希望。 但对于叶楚伧在执行部第四区选举大会上的破坏行动,毛泽东就不能让步了。因为谢持填写表格,只是谢持的事情,只是西南地区的事情,但第四区是上海的事,是很多人的事。 而我们查阅资料可以看到,谢持和叶楚伧,分别是孙中山指派的在四川和上海的一大代表。 所以当二大的选举全部变成无记名投票时,那叶楚伧还怎么能选上代表呢? 带着这样一个全局性的思路再来看这两件事,我们就会发现,干组织工作的毛泽东,远比干宣传、青妇、工农工作的其他人更容易成为眼中钉,于是毛泽东被枪打出头鸟了。 所以毛泽东生病离开了上海(当然这里面还有维经斯基和马林的博弈),从此以后他再没直接干过工人运动。 而如果说是为了养病,他在上海治疗是最合适的,而在长沙也能勉勉强强,可他选择的是去韶山这样一个没有任何卫生医疗条件的地方。 所以只有一个原因,他是主动回的韶山。 虽然在上海国民党执行部时期,毛泽东发展了大量的国民党员,但他也并没能牢牢抓住这支力量,他依旧在小洋楼里,他依旧在环龙路44号的小洋楼里。所以当叶楚伧对他刁难时,他会发现只要国民党上层失去了支持,他就会迅速败北。 所以他必须去抓住新的力量。 很多人都会津津乐道毛泽东1925年在韶山搞了农协,建立了韶山党支部。 但很多人不会注意到的是,毛泽东在韶山还搞了国民党第七区党部和国民党第四区分部。 是的,我党是他可以完全信赖的核心力量,而国民党是他可以动员的重要力量。 那么,当时的大背景是什么?为什么他能这么做? 答案是,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去世。 而1924年11月,孙中山北上路过上海时,和毛泽东见了一面。历史并没有留下太多他们见面时讨论的内容,但我们知道,孙中山此次北上是在做最后的努力:他在试图弥合南北矛盾,在为哪怕只有一点希望的南北和平统一做工作。 5 毛泽东在见完孙中山后不久就离开了上海。 但结果其实我们知道,孙中山北上和谈失败,最终南北再次势同水火,局面一触即发。 恰好在这个时候,由蒋介石担任校长的黄埔军崛起,这是国民党的革命军,由一群中层教官与基层新兵组成。 于是结果可想而知,在孙中山和谈失败并且病逝的背景下,北伐就成为了这样一群人的最大诉求,他们每个人都跃跃欲试。 那么我们看看地图,从广东向北征伐,什么地方最重要?答案是湖南和江西。 所以我们会看到,回到韶山的毛泽东,也并没有第一时间就搞农民运动,而是先和开明绅士友好交流,办起了农校。 而在3月,当孙中山去世的消息传来后,他才开始搞秘密农协。 因为他知道,湖南作为最重要的前线,农民一定会为革命事业做出重大贡献。 不得不说,这是他对于时代局势变化的最精妙判断的结果。 于是毛泽东,这样一个在上海被排挤回家乡的人,却又一次抓住了有利时机,在短短几个月内迅速东山再起,然后被广东国民党叫过去,专门负责代理宣传部长和农讲所工作。 很多人都会说这是因为毛泽东在上海的工作过于出色,被胡汉民和汪精卫注意到了,这固然是一方面原因,但这个绝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一定是他在湖南搞农运这几个月的声势浩大。 而要想知道他此时对湖南有多大影响,我们来看《毛选》第一卷第一篇就知道了。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其实是发表在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司令部主办的《革命》半月刊上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军是从湘军分化出来的一支旧部队,内部派系林立。 军长是谭延闿,在1922年春与赵恒惕发生战争后,湘军分裂,谭延闿率领这支队伍南下广州投奔了孙中山,参与了讨伐陈炯明的斗争。 而新湘军的组成必然主要是湖南农民,由此可知,他这篇文章实际上就是在为湖南农民、在为第二军所写。 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巨大的社会能量,毛泽东尽管在上海被排挤得不行,可是到了广州,他反而成为了国民党二大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委员,其余四人分别是谭平山、邓泽如、林伯渠和林森。 是的,更高层面的组织工作又由他负责了。这一切都来自他这大半年在湖南农民中的威望。 而蒋介石这次也不再是一个无法当选代表的人了,他这时同时当选了黄埔军代表和浙江省党部代表,是的浙江这次求着蒋介石了。而背后折射的,正是孙中山去世后国民党中央巨大的权力真空,以及黄埔军的崛起。 此外,本剧除了这些细节外,还有一个特色,那就是会在每一集都给所有角色以字幕卡,尤其是这些字幕卡是带职务信息的。比如周恩来,刚登场时他是广东区委委员长,远没有进入领导层,但我们能从他每次登场的职权信息里清晰地看到他是怎么前进的。 6 好了,现在我要总结了。 北伐前夕,很多人摩拳擦掌统一祖国,很多人都做好了准备,有的很充足,有的以为自己很充足。但没有做准备的那些人,比如谢持,比如叶楚伧,很快就没有他们的舞台了。舞台是属于做准备的人。 而回到本文开头,我说毛泽东在1927年只差临门一脚。这个临门一脚是什么? 是枪杆子。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话谁都会说,但陈独秀、汪精卫等很多人说这话是没有价值的,因为他们无法迅速拿出枪杆子。做不到的话,也没什么说的必要。 但毛泽东不一样的是,这六年时间,给了他充足的准备,工人、农民、党务、组织、宣传,现在就只剩下军事了 而必要的人才储备、社会关系都已经到位了。 只等他离开高楼大厦。只等他离开小洋楼。 所以我们会发现,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每句话看似批评的是别人,其实都是他自己这六年来的自我反省。 只是他是能调整改变自己的。 就好比陈独秀能不能赞扬农民呢?也能。但这六年他一直在小洋楼里,没有和任何一个农民接触的机会,所以面对1927生死转折惊涛骇浪时,他只能退居二线。 这份名单可以数很长,包括但不限于很多我们熟悉的人。 只是:这个世界是唯物的,是不等人的。如果你没有做好准备,那你永远也做不好准备。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
|||
2024-3-20 1866 | |||
|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
京ICP备16017448号 |
技术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