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所有 |
中国当代金融家图谱:第三代登上历史舞台 |
【豪门世族全球视野银行家专题导读: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代金融家,一群1960年前后出生的精英们,正在集体登上历史舞台。】 5月,年仅49岁的易会满接任工商银行行长一职,成为这家全球最大银行的掌舵者,引来举世关注。早前不久,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退休,他的继任者是更为年轻的田惠宇,其出生于1965年,现年48岁。 在金融监管领域,近日,银监会主席助理阎庆民升任副主席,是银监会“一正四副”领导中唯一一位“60后”。去年6月,继央行副行长刘士余之后,又一位“60后”——农业银行前副行长潘功胜升任央行副行长。 从1978年至今,中国金融市场走过了35个年头。在此期间,历经两次金融改革,逐步确立了现代化的金融体系,但是未竟的汇率、利率市场化改革迫在眉睫,历史重任落在了第三代金融家们肩上,他们将担负起新一轮金融改革的使命。 第一代金融家 中国的第一次金融改革发生在改革开放到上世纪90年代初,主要成就是搭建了现代化的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体系,初创了证券市场体系。与之对应的第一代金融家,生于1940年之前,包括当时的历任央行行长和证监会主席,以及荣毅仁和经叔平两位元老,他们分别创建了中信集团和民生银行。 作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位央行行长,李葆华最早规划了中国金融业发展蓝图,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金融业的恢复和改革工作。在他的推动下,确立和推进了专业银行从人民银行分离出来的改革,成立了国家外汇管理总局,相继恢复或成立了一批保险业、信托业金融机构。 李葆华的两位继任者吕培俭和陈慕华,延续了他的改革思路。1983年,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国家中央银行职能;1984年,在四大行相继成立后,中国人民银行成为专职的中央银行,迈出了建立现代银行体系的关键性一步。此后,央行逐步确立了其在宏观调控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第四位央行行长李贵鲜,面对80年代末的经济过热,强化了央行的货币与信贷调控职能。至关重要的是,他在1990年末推出了上证所与深交所,同时启动了股票发行试点工作,奠定了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基础。 1992年,中国证监会成立,开启了我国金融分业监管的先河,时任国家体改委副主任的刘鸿儒成为首任主席。他挽救了当时违规交易泛滥、面临取缔危险的中国股市,及时出台了多部监管办法,初步规范了证券市场秩序。 不过,在刘鸿儒卸任前夕,发生了影响深远的“327国债事件”,令我国第一个金融期货品种夭折,国债期货试点暂停至今。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先后继任的两位证监会主席周道炯和周正庆,一直忙于“救火”,整顿市场秩序,值得一提的是,1998年《证券法》诞生了。 第二代金融家 以上世纪90年代后期启动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为焦点,第二代金融家们引领了第二次金融改革浪潮。这次改革伴随着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的大发展,以及汇率、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稳步推进。 第二代金融家生于1940~1960年间,是新世纪以来金融改革的主角,代表人物为周小川、刘明康和尚福林等,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退居二线,或者接近退休年龄。 2002年末,周小川从证监会主席调任央行行长,接替者是时任农业银行行长尚福林;次年4月,银监会成立,“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格局正式形成,当时的中国银行掌门人刘明康出任银监会主席。在决策层的支持下,这三人主导了波澜壮阔的第二次金融改革。 此间,周小川推动了“两率”改革与资本项目开放,促进了人民币国际化,成为全球最受关注的央行行长之一。他还大力建设银行间市场,完善了货币政策传导体系,银行间债券市场更是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作为首任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中国银行业面临“技术性破产”之际临危受命,推动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形成现代化的公司治理制度与风险管理机制,同时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银行监管体系,令中国银行业在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而备受认可。 而在掌舵证监会近9年的时间里,尚福林成功推出了股权分置改革、中小板与创业板、股指期货与融资融券,启动了新一轮新股发行体制改革,使证券市场的容量、深度、交易工具,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金融业界,以姜建清、郭树清为代表的银行家,带领中国银行业在综合经营与国际化的道路上稳步迈进。同样功勋卓著的是,马明哲、马蔚华、董文标和高建平,分别带领中国平安、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和兴业银行,成为新世纪以来中国金融业的佼佼者。 第三代金融家 在本轮金融高层调整当中,项俊波、肖钢、胡怀邦、郑之杰与田国立等一批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出生的金融家,以及潘功胜、阎庆民、易会满和田惠宇等“60后”纷纷走上前台,他们有望成为新一轮金融改革的领军者。 同样可以归入第三代金融家的,还有央行副行长刘士余、中央汇金公司总经理彭纯、工商银行副行长罗熹和张红力、中国银行副行长王永利、国开行副行长袁力和交易商协会秘书长时文朝。 对新一代的金融家而言,他们面临的是更深层次的挑战,亟须从根本上改变金融压抑的现状,创造一个健康且充满活力的金融业态。 近年来,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不合理的金融压抑带来的问题越发严重,最突出的表现是“影子银行”体系的膨胀,其所蕴藏的风险亦备受关注。从银行理财的崛起,到信托业的爆发式增长,中国金融市场的格局正在发生剧烈变化。 对监管者而言,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在防风险与促创新之间取得平衡。地方政府债务与房地产市场,在很长时间里都会是挥之不去的阴影;要消解金融压抑,其核心又在于金融创新,而创新必然意味着不确定性。这将极大考验监管者的智慧与勇气。 对从业者来讲,他们必须尽快适应一个新的金融市场环境。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在加快推进,各种利差保护都将遭遇挑战,传统的低技术盈利模式亟待改变;被视为“兵家必争之地”的资产管理领域,尚处于野蛮生长的阶段,但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水平仍显不足;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还没有看到成功的、可供复制的典范。 无论如何,这将是一个全新的未来,新一代的金融家们只能选择拥抱。作者:董云峰 |
|||
2015-5-4 3972 | |||
|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
京ICP备16017448号 |
技术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