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所有  
万亿特别国债专题(四)对个人意味着什么?

万亿特别国债专题(四)对个人意味着什么?

云阿云智库•财政金融课题组

编者按:本文由《这一轮救市,很多人的钱要被抢走了》、和《增发万亿国债,对普通人究竟意味着什么?》组成。全文6400字,由云阿云智库财政金融课题组资料整理。

这一轮救市,很多人的钱要被抢走了

云阿云智库•财政金融课题组

以下文章来源于大胡子说房 ,作者雪莉

水,开始放出来了,物价上涨可能真的要来了。

最近有1.5万亿的“救命”钱要放出来了。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2个省市区披露了拟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券的文件,拟发行金额达9437.8亿元:

据此前“财新”报道,今年准备发行的特殊再融资债券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

大感冒的3年,总共有近80万亿的水放出来,但多数人并没有感受到通胀,答案都知道,钱在金融机构空转,没放出来。

但现在,水开始以各种方式放出来了。

说个结论吧:

接下来大概率是温和通胀时代了。

如果你什么都不做,那可能要开始遭遇一次财富平移,你的钱可能要被别人“抢”走了。

01

这次的水从哪来?

第一渠道:——特殊再融资债券

普通的政府再融资债券,筹集的资金是用来还到期地方债的本金。

而特殊再融资债券则是用来还地方欠下的债务,尤其是隐性债务。

地方拿到这笔钱,首先要做的就是还债,尤其是之前欠下一些民企的工程欠款。

大家想想,民企终于拿到了地方的还款,第一时间肯定是发之前拖欠的工资,员工拿到工资之后,就会有钱进行消费,经济活动就会开始活跃起来,拉动经济回暖。

1.5万亿的效果,可能比直接发钱还要好,因为副作用很小。

很多人担心的无非就是这么干,地方债规模变大,以后怎么还。

大家要懂,内债不是债,只要借新还旧,理论上可以不断滚雪球,只要控制好占GDP比重就可以了,不存在实际性的还债问题。

但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些钱可是切切实实放出去了,市面上的钱也是真实在加多。

钱一多,温和上涨就来了。

而大放水,真正的目的从来不是让物价上涨,而是让Z务贬值。

通胀率如果是20%,100万亿的债务,就变成了80万亿。

你会发现还不起的时候怎么办,那就展期,用时间换空间,用时间换通胀,换Z务的贬值。

说白了,接下来财政量化宽松后,将会通过印钞购买国债或者企业债,向市场注入资金,最后迫使市场走向通胀之路。

之前没走这一条路,是因为美联储加息还没结束,但现在看来,美联储加息已经到了尾声,量化宽松的窗口可以慢慢打开了。

第二个渠道:基建投资

本月,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最新消息已经入库162个城中村。

还记得2008年的四万亿和2015的货币化棚改吗?

方式都是通过基建拉动经济,靠的手段也是印钱放水。

很多人说这一次不一样,确实不一样了,这次不是大水漫灌,是精准滴灌。

只有超大特大城市才能接住接到这波放出来的水。

以后的趋势就是:只有大城市才有房地产。

第三个渠道:鼓励中产和富人拿钱出来消费

你回过头来看看认房不认贷、增值税5改2、降低存量房贷利率,更核心的就是刺激已购房群体。

这和刺激一胎没用,不如刺激二胎三胎,没办法搞新客户,就搞老客户复购是一样的道理。

而且前两周,还有消息,那就是取消地价限价,取消远郊1.0容积率的限制。

相当于取消限墅令,未来很可能在大城市的远郊,建一些面积89㎡,但赠送4-50方面积,还带庭院花园的别墅。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搞更好的产品,让你买单。

你是愿意住超高层、密度高、公摊大的高层,还是愿意住前后有庭院、赠送还多的别墅呢?

还用说,肯定有一大批中产会选择后者。

包括之前苏州放开120平米以上的限购,都是针对中产和富人的。

而且越是通胀,中产和富人更不会选择存钱,而是把钱拿出来消费和投资。

那么,更多的钱也就从银行流出来了。

一句话总结:拉动经济,已经从吹喇叭进入到实质性的落实阶段。

四季度,会有各种积压的货币从各种方式喷涌而出。

其实每一次信号的开启,都不可能公平地传递给每个人,但富人和中产往往是更灵敏的。

因为每一次的放水,都是一次财富的平移。

持有资产的人,哪怕资产价格不涨,但在通胀率上涨的时候,等于债务被稀释,资产被动升值。

关于通胀到底是如何让财富进行平移的,后续更深入的分析我会在我闭门直播中说到。

举个例子,10年前在深圳普遍收入3-4000元的时候,1万多的均价买一套100㎡的房子,每月月供大概5000元左右,对当时的收入来看,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但现在回过头来看5000的月供根本不算什么,与此同时这套房子还涨价至少6-7倍。

这就是通胀之下,资产被迫升值比拿钱贬值要好的原因。

如果大通胀来临,持有现金贬值的那部分钱,等于被持有资产的人抢走了。

到这,部分人看得懂,部分人看不明白。

这是认知上的差异,大家会发现所有富人都在负债,越是通胀越是负债,这就是原因。

你只要记住一个关键: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接受通缩,那就够了。

更详细的东西,说的太多就很敏感了,现在大家可能还没感受到通胀的影响,那继续再往后呢,一切就不好说了。

这几年放出的巨量货币,不可能凭空消失,而现在的一切困局,都需要破局。

02

通胀的影响到底有多深。

那批5-60年代的人其实感触最深。

现在你要是穿越会80年代和你爷爷说,以后你去北上广深打工,每月工资1万的时候。

你爷爷肯定会大爆你的头,认为你想钱想疯了。

然而40年后呢,1万在北上广深只能勉强解决温饱。

80年代的万元户约等于现在的千万富翁了。

这就是通胀的可怕。

美国之所以强大,不是因为军事和科技,而是因为他可以在纸币时代利用美元收割全世界的财富。

说白了钱本身不是财富,只是信用时代的表现形式。

这就决定了,世界上没有一种纸币是可以保值的,货币的持续贬值是趋势,也是必然。

很多人体感认为工资上涨速度跑不赢房价。

那是因为资本回报率比劳动回报率更高,工资是靠出卖劳动力换回来的,可每个人每天最多拥有24小时,这是最公平的。

你想靠劳动力来换工资的增长,上限就是24小时。

但是印钱就不同了,机器一开就行了,而人怎么跑得赢机器呢?

所以房子天然会有双重属性,一个是居住,一个是金融。

决定居住的是人口,但决定金融属性的是货币。

之前很多人喜欢拿人口来说事儿,就是说人口减少,无人接盘了,房价如葱了。

实际上只是从居住属性去说,但只要大放水,稀缺的优质资产必涨,这是金融属性决定的。

最后看回第一部分的文章,你就会理解,当下我们走在什么阶段了。

温和上涨的前夜,我们不会搞大水漫灌,但之前放出的水,会在今年和明年流出来。

我们不可避免的就要参与这场游戏。

我们只需要记住:

货币可以持续超发,但资产不能超发,所以资产才值钱,货币只是用来衡量资产价值的购买力而已。

通胀是不可能消失的,只会转嫁,最后拿到这笔钱的,钱已经贬值了,只能沦为通胀的接盘侠。

以上理念,希望大家越早知道越好,越早明白越好。

增发万亿国债,对普通人究竟意味着什么?

云阿云智库•财政金融课题组

上周,城市研究室收到很多读者私信,想了解万亿国债增发后,到底对老百姓的生活有何影响?

关于“万亿国债”的消息来自不久前的十四届人大六次会议内容。

此次会议上,有两个举措引发热议。

一是中央财政增发1万亿国债,通过支付转移的方式,安排给地方,用于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不需偿还;二是地方2.7万亿的新增地方债提前下达,将有效缓解地方财政压力。

说得这么热闹,可能很多人都不明白发生了什么?

甚至很多人都还没搞清楚什么是国债,这1万亿是要发给老百姓么?还是说会引发通货膨胀?

别急,坐下来慢慢听我说。

01 地主家没有余粮了

所谓国债,最直接的理解就是国家以国家信誉担保、向社会机构或者个人借钱,然后在规定时间连本带利还钱。

有人可能好奇,国家干嘛要找我们借钱呢?

这就要再弄清楚一个概念:国家的钱究竟从何而来?

一般来说,国家的钱大致可以分为四部分:公共预算收入、国企收入、社保以及政府基金收入。

公共预算收入就是企业缴纳的所得税以及个人所得税,还有各种各样的车船税、烟草税等税费。

国企收入就是各类“国”字头的央企、国企的利润收入,只是有些企业赚钱,有些企业一直不赚钱,原因懂的都懂。

社保主要就是城市居民每月缴纳的社保费用,农村也有,就是从之前每年350元涨至如今380元的新农合。

至于政府基金收入,实际就是各地卖地赚的钱,因为少部分交国家,大部分自留,所以地方政府对这块很热衷。

这四部分的收入构成国家财政主体,本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除了支付体制内人员工资,其他用在了军费、基建、教育和医疗等领域。

但是,财政收入是个水涨船高的状态,整体经济形势良好,国家收入就高,反之,就减少。

可这几年国家财政收支情况很不乐观,由于三年疫情,加上国际大环境造成的企业关停和倒闭,实在是“地主家也没余粮了”。

虽然这几年国家陆续出台了各种复苏经济的政策和措施,但效果并不理想。

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11.7%。企业赚不到钱,上缴的税收自然减少,地方财政收入肯定不足。

有人说不对啊,今年不是公布了1-7月一般公共财政收入累计增速11.5%,税收收入累计同比增长14.5%么,那不是赚钱了么?

可这是建立在2022年有留抵退税基础上,换句话说是国家把2022年的留抵退税基数算在今年账上。如果扣除相应基数,根据财政部公布数据,今年上半年税收收入累计同比增速为-1.7%,1-7月累计同比增速持续下滑至-2.0%。

地方政府原来还指望卖地挣点钱,可由于如今房地产市场的萎靡,今年上半年国有土地出让收入同比下降19.1%。

别小看这些数字,每个百分点背后都是天文数字的资金,如今少收了这么多钱,要维持城市运转,还有投资建设,国家的口袋也空了。

再简单点说,如今老百姓都没啥钱了,国家能有钱么?

如果要问一句“钱都去哪里了”,城市君实在回答不上来,这个问题也别问,问就是不懂事。

虽然在此之前,中央一直强调“高质量发展”,实际就是不要再搞传统基建和重复建设项目。但1万亿是以“灾后重建”名义,通过支付转移的方式给地方,还是属于“传统基建”范畴。

但明眼人其实都清楚真正用途是为解决目前地方政府连工资都发不出的困境。

实际上,从去年到今年,许多地方政府不仅工资发不出,连之前借的地方债的利息都付不起,都快成“老赖”了。

有人又要说了,反正我不是体制内的,他们发不出钱,和我没关系。

这就天真了,有没有发现如今的交通法规越来越严,罚款也多了?有没有发现很多不曾见到的“花式罚款”接二连三地出现?

说到底,城市财政是个紧密的生态体系,这里没“水”,总得从其他地方“开源”。

02 突破财政赤字率会引发系统性风险么?

本次万亿特别国债中有5千亿将在今年四季度使用,叠加24年的地方债60%提前下达,共计2.7万亿。

这意味着今年四季度,实际将有3.2万亿的新增资金入场,将极大缓解如今地方财政不足的境况。

而且,这个1万亿的增发国债,将会全部转移给地方政府使用,赤字则计入中央账上,并且不需要偿还,几乎就是中央免费提供资金给地方政府使用,以起到活跃资本市场,促进消费信心的恢复。

如今,中央将2023年提前下达的专项债限额再次提升至60%,说明中央决心要再次增加财政力度来刺激经济。

但此次由于这次发行1万亿国债,实际突破了3%的财政赤字率“红线”,将今年全国财政赤字率一次性逼近到4%,突破财政赤字率,才是真正值得注意的地方。

所谓3%的财政赤字红线,出自欧盟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该条约认为:3%的财政赤字率和60%的政府负债率是安全合理的,超过这个设限,就很容易引发系统性的风险事件。

在此之前,我国财政赤字率都是以3%为底线,债务率保持60%以下,坚守了很多年。即便在历年大灾大疫的特殊情况背景下,我们都没有突破过。

要知道,我国财政史上仅有三次年内追加财政赤字,分别是1998年、1999年、2000年,那时正是国企改制的重要时期,也是财政严重紧张的三年。

此后若干年的预算,都没有在财政当年追加过财政赤字,有啥困难,隔年再说。

从这点来看,此次突然增发国债,既显示了中央调控经济的决心,也再次显示了目前地方财政的困难程度。

1万亿国债释放了稳增长的政策导向,对投资者信心有一定提振作用。但这次在正常年份的突破,如果未来变成惯例,就很不一般。

这次增发特别国债,由中央加杠杆,进行转移支付方式,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同时也优化了债务结构,但由于已纳入预算赤字,则意味着我国财政从量入为出的传统财政思路,转变为债务扩张驱动型的现代财政思路。

不过,即便突破了所谓财政赤字率,也不必太担心。

首先是今年原本指望的楼市和股市红利并没到来,加之股市再次出现3000点保卫战”,逼迫中央必须拿出“杀手锏”来扭转局势。

过去财政加杠杆的主角是地方政府,只是如今主体变成了中央财政,主动替地方扛起了债务杠杆。

同时,我们的财政政策长期自我设限。截至 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政府的债务杠杆率(债务/GDP)只有 21.4%,远低于发达经济体的杠杆水平。

事实上,美国政府债务杠杆率是125%,日本则早已超过了200%,也并没有引发系统性的风险事件。

这是因为美国债务率虽高,但资产规模也极其雄厚,通过对全球的资金、人才、技术形成的虹吸效应,始终在全球经济和产业占据顶端,保证了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才能越负债反而越富裕。

对于中国来说,虽然与美国的经济和技术领域还存在较大差距,但自身还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土地资源,这点其实在之前公号文章《全国不动产统一登记落地,房产税只是个“烟雾弹”?》里就已经提到,使得中央加杠杆的底气十足。

眼下,在临近年底这个节骨眼上增发国债确实罕见,不过从长期来看,这也是为明年新一轮经济增长埋下伏笔,其稳增长效能也将在明年得以显现。

说了这么多,普通人更关心,这么多钱流入市场,会不会造成通货膨胀?

03 万亿国债对百姓有何影响?

首先说下什么是通货膨胀,这其实是很多国家在经济遭遇困难时,不顾市场实际情况,盲目地大肆印钱,导致物价飞涨,民不聊生。

但这次的万亿国债并非疯狂印钱,而是以国家为主体向社会层面借钱的一种内债形式。

内债实质是一个人的债务就是另一个人的资产,债务和资产都在国内,只要负债者有相应的收益型资产作保证,负债越多往往代表经济越活跃。

通俗点说,国债实质是国家货币重新调节和分配。市场上钱的总量并没有增加,老百姓手中的财富也不会减少,只是国家凭借信用吸纳一部分钱用于生产和消费等领域。

相信说到这里,有人肯定会联想起2008年的4万亿刺激计划,不仅开启了中国新一轮的经济高增长,让很多人从中受益。

那么,这次的特别国债,普通老百姓能享受到政策红利吗?

不妨对比下08年的4万亿投放时间,当时的发放周期为时两年多;这次资金规模虽不及08年,但重点是本次发放周期节点是在四季度,只剩下两个月时间,钱自然就要快点花出去。

这些钱自然不可能直接发到个人手上,但会有相当一部分的金额,会用来直接补助受灾的广大群众。

毕竟今年北方的水灾、南方的洪灾,到现在还有很多灾区群众生活困难,迟迟没能拿到政府补助。所以,这笔国债将在今年缓解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方面起到直接作用。

而且地方政府能缓过气了,也就少惦记着普通百姓并不富裕的口袋。

话已至此,城市君还是友情提醒下大家几点,不一定对,且作参考吧。

中央这1万亿的国债入市,其实就是告诉市场和做空机构,我们正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再简单点说,地方政府最依赖的楼市,可能会有喘过气甚至翻身的机会。

因此,有购房需求的朋友,或许不能再挑挑拣拣,苦等“抄底”机会了。

另外要搞清楚,这1万亿的国债的主要“买单”对象是商业银行,由于金融行业目前资金面不够理想,央行很可能会推出降准等措施,满足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需求。

降准后,商业银行需要上缴给央行的资金减少,意味着银行手里可支配的钱变多。银行可以利用这些额外的资金发放更多的贷款,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换成大白话就是,银行钱多了,利好股市和企业贷款,但银行存款利率可能下降,促使银行降低存款利率,减少储户的利息收益。

比如,如果一个普通储户在银行的储蓄账户中有10000元,而银行通过降准增加了1000元的可用资金,那么银行可能会将储蓄账户的利率从2%降低到1.5%,从而减少储户的利息收益。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如果银行资金更加充裕,加大了贷款投放,实际就增加了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有可能导致物价上涨。

最后还是友情提醒,任何政策波动,其实都与我们普通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尽管增发国债有利于灾后恢复与经济发展,但依然有着很多不确定性因素。

对于普通人来说,还是要有点储蓄和危机意识,未雨绸缪。

2025-5-5点击数/观注度 175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