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所有  
全球最大的“超级城市”,呼之欲出

全球最大的“超级城市”,呼之欲出

凯风 云阿云智库•城市运营项目组

导读:粤港澳大湾区借深中通道等实现交通“硬联通”,凭跨境服务等达成“软联通”,数字技术助力融合,港澳与内地双向赋能,迈向全球最大“超级城市”。全文7700字,由云阿云智库•城市运营项目组提供。

粤港澳大湾区,越来越像一个“超级城市”。

01

如果夜晚从太空俯瞰,整个大湾区俨然一片连绵的灯光海洋,几乎没有暗处。

中国城市的发展,往往是跳跃式的,不同地市、中心城区与远郊区、市区与县城之间,往往存在着庞大的空白地带,未能连成一体。

作为横跨三个省域的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却在不断突破地理界限,城市边界日益模糊甚至趋于“消失”,看起来如同一座城市。

日前,备受瞩目的深中通道正式开通,与已有的港珠澳大桥、虎门大桥、南沙大桥等一道,在珠江口上演“大缝补术”,将大湾区在交通上彻底连成一体。

无独有偶,去年以来,港澳居民兴起“北上潮”,从生活消费、就医到就业、创业、养老置业,掀起现象级的消费热潮。

数据显示,去年全年5300多万人次香港居民入境内地,而香港只有750多万人口,平均每位港人“北上”7.2次,为深圳广州等内地湾区城市带来数百亿的消费增量。

今年以来,港人“北上”热情有增无减。

仅前3月就已超过1500多万人次入境内地,而“七一”假期三天就有97.7万人次北上,而开通将近6年的港珠澳大桥罕见出现堵车场景。

如果说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让大湾区在交通地理上完成了“硬联通”;那么港澳居民北上成为潮流的背后,则是跨境支付、政务通办等“软联通”的体现。

物理上的“硬联通”其实不难。

对于素有“基建狂魔”之称的内地来说,只要不乏经济或战略价值,哪怕青藏高原修铁路都不成问题,遑论经济价值更高、战略意义重大的大湾区?

在珠江口,未来将有10条跨江跨海通道相连,加上由地铁、城际铁路、高铁构筑起的交通网络,助力大湾区率先跻身“一小时生活圈”。

“软联通”,则要克服三地机制体制的不同,化“制度之异”为“制度红利”,变“港澳市民”为“湾区居民”。

近年来,大湾区先后推进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跨境理财通、跨境支付互认互通、湾区社保通、港澳药械通、政务跨境通办、商事注册“一网通办”、“湾事通”综合服务平台等,让更多港澳居民在湾区畅通无阻。

港澳居民,既能通过微信支付在内地消费,也能借助微信小程序“一码通行湾区”,更可办理内地居住证、社保,享受与广深佛莞等地同样的公共服务和居民权益,在就业、创业、置业等方面几乎没有阻碍。

同时,为方便港澳居民及游客,微信还上线了境外服务专区,港澳地区的用户可通过“发现-小程序-附近服务”,快捷地找到附近提供服务的小程序,涵盖了包括工具、购物、出行等多类场景服务。

更多的港澳商家,正通过微信小程序、微信支付,接入更多为内地居民所熟悉的消费场景,进一步拓展自身的市场半径。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微信跨境支付港澳商家数量相比疫情前增长了225%。

这背后,数字技术的持续扩散,数字化服务的不断普及,数字经济的日益成熟,让湾区从地理空间到数字空间,从传统的人流、物流到更广泛的信息流、资金流,都能实现互联互通,从而迈向全面融合之路。

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跨海通道,缩短了大湾区的物理距离,而以微信小程序为代表的数字工具,如同数字桥梁,拉近湾区的线上距离和心理距离,带动更深层次的融合。

去年底,广东发布“数字湾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以“要素通”、 “基座通”、 “商事通”、 “产业通”、 “治理通”、 “生活通”等,打造湾区一体化经济圈、生活圈。

一旦“软硬兼施”、双向突破,大湾区有望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城市区域”(Global City-Regions),代表中国逐鹿湾区经济的更高形态。

02

“超级城市”时代,香港能给珠三角带来什么?

十四五时期,我国规划了19个国家级城市群,只有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定位为“世界级”,而粤港澳又是唯一以湾区命名的城市群。

与京津冀、长三角不同,大湾区最突出的优势在于“经济活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国际化水平领先”,在新一轮对外开放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中国正在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作为国际公认的自由港和独立关税区,集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为一体,香港 “背靠祖国,联通世界”,仍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

无论国际形势、地缘格局如何变幻,香港作为内地与世界的超级联系人、中国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桥梁、国家对外开放“先行先试”的试验场的三大角色不会轻易改变。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香港通过“前店后厂”的产业协作模式,为珠三角制造业的崛起奠定基础。大量外资通过港澳地区不断流入珠三角,助力广东成为我国最大的外资、外贸高地。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广东累计利用外资超过5780亿美元,约6成来自港澳地区。

与香港毗邻的深圳,超过一半的外商投资企业都来自香港,而实际利用外资接近3/4源自香港。

如果说“引进来”是过去的主流,那么随着内地经济崛起,一众世界500强企业尤其是大型科技企业不断涌现,加上大国博弈、产业竞争带来的新变局,“走出去”成为大型企业难以回避的选择。

这种背景下,香港作为“出海”桥头堡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传统制造企业出海,要么倾向于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地区,要么选择靠近国际消费市场,东南亚、墨西哥是热门目的地。

信息科技企业、跨境电商、餐饮服务企业的出海,往往会将文化相近但国际化最为成熟的香港作为“练兵场”,进而向全球进军。

微信正是其中的典型。早在2016年,微信扫码支付正式进军香港,2018年开启香港居民内地扫码支付,随后微信香港钱包、微信小程序在港开始普及,从跨境支付向商家小程序、科技教育、政务服务等方面拓展。

从香港走向世界。目前,微信跨境支付已覆盖全球69个国家和地区,境外合作机构超千家,境外商户超400万。

事实上,不只是微信,支付宝、美团、滴滴都是从香港开启了出海之路,而包括喜茶、木屋烧烤、太二为代表的网红餐饮品牌,同样以香港为起点,将扫码点餐、私域会员等与内地一致的数字化体验成功复制,拓宽品牌国际影响力,磨炼出海基本功。

此外,一些研发密度相对较高的先进制造企业,如宁德时代、哪吒汽车等,同样利用香港的创新、人才和国际化优势,在港设立国际或研发总部,借力布局全球。

这正是香港开放优势的体现。

最国际化的市场环境,最成熟的竞争业态,利于内地企业快速熟悉国际市场;而完善的金融体系、全球化的人才环境,则利于科技企业在全球的纵深布局。

香港贸发局去年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近九成受访内地企业表示,计划在未来3年“走出去”发展国际业务,逾六成企业认为香港的专业服务是支援他们“走出去”的首选。

对于珠三角各大地市来说,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过去赋予的是“引进来”的先发优势,如今则变成“走出去”的领跑优势。

03

崛起的珠三角,能给香港带来什么?

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香港是珠三角经济奇迹不可或缺的助力;那么当珠三角崛起,有望为香港长远转型带来更多新的可能。

当前,我国正在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抢滩新一轮科技革命。新质生产力的两个重要抓手,一个是先进制造业,另一个是数字经济。

在这两方面,香港都存在一定短板。众所周知,香港以金融、贸易物流、专业服务、旅游为支柱产业,四大主导产业占GDP总量接近6成,贡献了接近一半的就业。

可以看到,香港经济长期依赖于服务业,制造业占比仅有1%左右,信息科技产业在整体产业矩阵中占比不高,数字经济总体规模低于同能级城市。

虽说大型科技企业相对匮乏,但香港却聚集了众多世界百强高校和研发机构,吸引来自全球的高学历人才,研发基础一流。

但是,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技术创新,无不需要产业作为基础,需要庞大的应用场景作为支撑,否则难以发挥科技创新的乘数效应。

所幸的是,珠三角恰恰是全球制造业最为发达的区域,也是中国数字经济最为成熟的地区,涌现出一批万亿级经济强市。

目前,广东制造业总规模超过18万亿,而数字经济增加值超过6万亿,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

珠三角地区发达的产业集群,与香港高校以及国际化人才环境,恰恰能成为互补效应,有助于打破“产业空心化”的桎梏。

近年来,香港提出“再工业化”的畅想。这里的“再工业化”,并非简单重回制造业,而是聚焦于创新科技,数字经济是其中关键的一环。

毕竟,土地、人力成本相对高企,各类资源相对紧张,加上工业基础薄弱,香港没有足够多的空间承载制造业,靠自身也很难形成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体系。

专注于“创科”,发力数字经济是可行的选择。数字经济以数据为生产要素,不依赖于特定的物理空间,不受地理边界的限制,更适合创新活力十足、科研基础雄厚、数据要素全球流动的城市。

不过,香港的数字经济刚刚起步。根据《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3》,深圳、广州数字经济规模位居全国前列,深圳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万亿大关,而香港仅有千亿左右。

在深圳,既有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制造企业,也有以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信息科技与先进制造全面结合,无论是“数字产业化”还是“产业数字化”,都走在全国前列。

背靠大湾区,香港的数字经济有望迎头赶上。当前,在“数字湾区”的助力之下,香港5G、超算中心等数字基建正在补上短板,而借助微信构建的支付、小程序等数字生态,香港传统行业也开启了数字化转型之路。

的士行业,曾是香港现金支付最“牢固”的城堡,移动支付渗透率明显低于其他行业。今年来,微信持续推出香港的士司机专属奖赏计划,同时创新性探索人民币与港币合并的的士司机收款码,带动的士行业“触网”。

然而,在人工智能、元宇宙、区块链、物联网等前沿科技领域,香港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同样离不开珠三角城市和企业的助力,而大湾区“软联通”就显得至关重要。从日常生活到政务服务,从产业协作到创新协同,从巩固传统产业优势到发展新质生产力,数字技术正在深度重塑湾区融合格局。

拥抱珠三角,拥抱数字经济,双向奔赴,或是香港重塑产业竞争优势的务实选择。

04

如果将大湾区视作一座“超级城市”,在全球处于怎样的位置?

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11市经济总量突破14万亿元,常住人口超过8600万人,堪称全球规模最大的“城市区域”。

放眼世界,这一体量与澳大利亚、俄罗斯、韩国等旗鼓相当,相当于第10大经济体,无论经济密度、企业密度还是创新密度,在世界都是首屈一指。

在国际上,粤港澳大湾区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并称为四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最为独特: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开全球未有之先例。

虽然分属不同区域,关税区和货币均存在差异,但粤港澳三地在历史上大半都属于“广州府”的范畴,自古以来就共饮珠江水,文化同源、人缘相亲、语言相通、民俗相近。

从历史走向未来。近年来,粤港澳三地的发展呈现出双向奔赴、相互赋能、携手共进的新局面。

改革开放早期,广东的崛起得益于庞大的港澳资金和企业的涌入,并受到港澳国际化营商环境、现代管理理念耳濡目染的影响。不能忽视的是,深圳之所以在五大经济特区中一路领跑,“离香港近”是相当重要的因素。

如今,当广东晋级为中国经济、工业、外贸、财政、人口第一大省,港澳相比内地的经济优势不复存在。

但其营商环境、国际化水平、开放型经济仍在为内地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珠三角想要更进一步融入世界,离不开港澳的支持。

与此同时,内地也开始反哺香港,珠三角成为香港“再工业化”的支撑,更成为香港直面新加坡、东京竞争的坚实后盾。

珠三角以及内地的超大规模市场、众多万亿级产业集群以及不计其数的创新平台,正是香港再攀顶峰的重要助力。

当然,粤港澳三地不是谁更需要谁的问题,而是如何打破各种界限,携手迈向城市群一体化、都市圈同城化的未来。

未来,无论是珠三角9市,还是港澳两地,都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以一个整体参与大国博弈与科技产业竞争,剑指全球最大的“超级城市”。

“北上南下”,说走就走!

云阿云智库•城市运营项目组

2月5日,春节假期后的首个工作日,广东聚焦“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主题,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广州、深圳等城市现场发言,划重点、晒目标,迎着春光奋斗出发。

粤港澳大湾区,这个由广东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以及香港、澳门组成的“9+2”城市群,以不到全国0.6%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1/9的经济总量,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和创新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5年多来,三地同心勠力,向融而进、向新而行、向强而立,大湾区经济总量从超10万亿元上升至超14万亿元。2025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再将“做实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全新定位,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作为重点工作之首,推动大湾区市场一体化建设,提升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建设世界级的大湾区、发展最好的湾区。

跨年夜,市民旅客在香港维多利亚港一起倒数,迎接2025年。香港旅游发展局供图

“我的优势”,“你的资源”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港科创合作的最前沿。

1月14日上午,中大编码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吴国声从香港出发,开车30分钟左右,抵达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每周有3天会过来,和深圳团队一起工作。”他说,“深港对我来说已像是‘同城’。”

“一河两岸、一区两园”,河套合作区聚集超200个高端科研项目、1.5万名科研人员,深度共享两地创新资源。

乘着大湾区建设的东风,借力河套合作区平台,中大编码打开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把香港的产品技术带到深圳落地,数据跨境等业务目前已在佛山、广州南沙等打开了市场。”吴国声介绍。

香港科研实力雄厚,深圳产业完备度高,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在跨境接壤处,两地出台“联合政策包”,开展“科汇通”试点等,不断扩大科技创新这一深港合作“最大公约数”。

2024年11月,香港特区政府公布《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香港园区发展纲要》,与深圳园区规划形成整体拼图,实现战略上“共下一盘棋”。

随着大湾区一体化日渐深入,城市分工协作不断优化,“我的优势”变成“你的资源”,科创共振、产业协同愈加明显。

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智慧车间里,机械臂高速运转,一份份中药产品走下产线,印上“澳门监造”系列标志后,奔向世界各地。

中医药是澳门品牌产业之一,也是横琴重点发展的领域。不少澳门药企将产能释放到横琴,用“澳门药、横琴造”这把新“药”匙,打开产业增量新空间。

澳门青年黄滋才便敏锐捕捉到琴澳机遇。2020年,黄滋才的分子态公司落地横琴,并于2024年成为首批获“澳门监造”系列标志的企业之一。“系列标志帮助我们打开更广阔的市场。”他表示,将发挥好琴澳合作优势,推动中医药走进葡语国家、东盟国家。

放眼全球科创版图,5.6万平方公里的粤港澳大湾区格外令人瞩目:深港河套、粤澳横琴“两点”珠联合璧,广深港、广珠澳“两廊”彼此交会,31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接连组建,9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效运行……

粤港澳科技合作日渐深化,大湾区实力不断增强。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已连续5年位居全球第二。

“制度之异”,“制度之利”

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是“生蚝之乡”江门台山的丰收时节。养殖场里,一批批成熟的生蚝被打捞上岸,经由黄茅海跨海通道送往珠海、港澳等地,成为大湾区食客的桌上佳肴。

黄茅海跨海通道将珠海和江门间车程从1个多小时缩短至30分钟。冯珠仔 摄

过去,江门台山与珠海金湾一水之隔,交通不畅。2024年12月,黄茅海跨海通道正式通车,东接港珠澳大桥,西连西部沿海高速,直接拉近了江门与湾区其他城市间的距离。

“通车后,台山蚝运输到珠海、港澳等地比原来节省30-40分钟,保质保鲜效果更好,有利于拓宽销售市场。”江门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信和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甄一举说。

目前,大湾区拥有7座运输机场,机场群旅客年吞吐能力达2.8亿人次,航线网络遍及全球;港口群货物年通过能力超16亿吨,集装箱约8500万标箱,吞吐量居世界湾区之首。横琴口岸最快20秒通关、高铁14分钟往来深港、深中通道30分钟跨城出行……“1小时生活圈”里,车畅、人兴、财旺。

如今的大湾区,城市距离越来越小,发展空间越来越大,越来越像“一座城”。

硬联通也催生着软联通。“一国两制”框架下,大湾区涉及三种货币、三个法域、三个关税区。粤港澳不断深化合作,“破障”前行。

1月10日,首辆大湾区跨境直通救护车载着一位呼吸疾病患者,经深圳湾口岸“点对点”直达香港屯门医院。

过去,香港与内地只能在口岸以“车过车”方式移交病人。这趟运送突破了两地人员、通关、药械等法律堵点障碍,减少患者转运通关时间,也降低了转运中的风险。

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不断深化,也推动着金融要素高效流动。“跨境理财通”在三地架起一座看不见的桥,打通境内外理财产品市场,让大湾区内地城市和港澳的投资者可以互相购买对方地区的金融产品。

如今,“港澳药械通”实现大湾区内地九市全覆盖,187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跨境通办”,在粤执业的港澳专业人士超5500名……“制度之异”转化为“制度之利”,大湾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正加快形成。

“北上南下”,“说走就走”

时值新春佳节,深圳罗湖口岸熙来攘往。“北上南下”人群交织,双向奔赴已成日常。2024年,罗湖区三大口岸通关近9000万人次,内地和港澳旅客正是其中“主力军”。

热门商业区随处可见港澳居民“扫货”身影;香港长者医疗券便利港人看病就医;港澳青年走进城区研学、骑行……重点商圈客流同比飙升,商超、酒店、景点等也纷纷推出优惠礼包,承接这股“泼天流量”。

不少香港旅客经深圳各口岸到其他大湾区城市游玩。黄俊生

广州市天河路正佳广场,香港青年伦先生正在一家国产数码品牌店挑选商品。“这个平板电脑看上去不错,和我现在用的差不多,价格却只有一半,还有‘年货节’促销,想买一台试试。”

“内地消费更实惠,选择多样,服务质量也很高。”熟练地点开支付软件,伦先生早已习惯扫码付款的丝滑体验,“港币直接兑换人民币,消费更方便了!”

不只是吃喝玩乐,港澳居民的社交平台上,置业、医疗、康养等也成为“北上”消费的新晋热词。

半年前,澳门居民朱佩莲住进了横琴“澳门新街坊”。已退休的她,最看重这里惬意的生活环境和完善的服务设施。“我现在是长者服务中心的义工,时不时会组织一些活动,和大家一起聊天、画画。每天都很开心!”

“港车北上”“澳车北上”等政策实施,港澳居民的工作生活半径进一步扩大;“一签多行”“一周一行”等落地生根,内地旅客“南下”消费再掀热潮。

2024年12月,深圳居民赴港“一签多行”新政正式启动。深圳市户籍居民和居住证持有人,1年内可不限次数往返香港。

“说走就走”,在深圳工作的李女士与朋友周末结伴去香港麦理浩径徒步。“早上出发去口岸,傍晚就能回到家。第二天还能再去逛展、购物、看演出。”她说,“‘一签多行’后,到香港玩更容易了,和去内地其他城市没什么区别。”

“利好举措不断推出,大湾区内休闲、商务、旅游往来大幅增加,激活更多服务型产业发展。”香港中国旅行社总经理陈瑞东表示,旅游界正创新优化,以多元产品满足不同需求,带动经济增长。

随着文商旅产加速融合,大湾区人流、物流、资金流持续走高。各城市也正全力挖掘消费需求,以更加开放的格局和思路,共同拥抱一个更加广阔而强劲的内需市场。

2025-5-9点击数/观注度 135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