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 |
2024年全国十强城市GDP洗牌 |
2024年全国十强城市GDP洗牌 京沪领跑,深渝竞逐,区域格局重塑 云阿云智库•城市运营项目组 导读:2024 年全国十强城市 GDP 榜单揭晓,上海率先突破 5 万亿,重庆反超广州,宁波逼近南京,城市竞争激烈,区域格局加速演变。全文8500字,由云阿云智库•城市运营项目组提供。 全国10强城市,又洗牌了 凯风 云阿云智库•城市运营项目组 新一轮大洗牌,开始了。 01 2万亿,正在成为竞争新起点。 我国内地GDP最高的10座城市,2座超过4万亿,5座高于3万亿,9座突破2万亿。 不难看出,未来几年,10强城市将进入全员2万亿时代,而万亿GDP含金量,不可避免大幅缩水。 整体来看,上海率先突破5万亿,成为中国第一个5万亿城市,而北京逼近5万亿,大幅拉开与广深之间的差距。 京沪狂飙突进,正是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带来的结果。 借助“虚拟租金”以及第三产业调增带来的助力,京沪分别调增13.9%、14.2%,彻底拉开与深圳、广州的距离。 毕竟,作为直辖市和超级城市,京沪无论行政级别、国家定位还是政策优势、战略倾斜,均非其他城市可比。 即使如此,深圳,仍然在关键领域形成了突围之势。 继2022年晋级中国工业第一大市之后,2024年再次拿下中国外贸第一大市、中国汽车产量第一大市等桂冠,诠释了“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潜力。 北上深之外,过去一年,最大的变化当属重庆反超广州,晋级GDP第四大市。 区域版图重构,正是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车的剧烈竞争,新能源汽车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全国,成为新旧动能此消彼长的缩影。 与此同时,苏州拉大了对成都的领先优势,而杭州也拉大了对武汉的领先优势。 这背后,苏州主要得益于外贸与制造业的突飞猛进,而杭州则是经济普查的受益者,房价相对较高,人口不断涌入,“虚拟租金”更为可观。 南京仍为10强城市守门员,但追兵渐进,最大的挑战者不是天津,而是宁波。 2024年,宁波GDP历史上首次超过天津,并大幅拉近与南京之间的距离。 而在10强城市之外,佛山受房地产行业冲击,而福州逼近郑州,合肥离济南只有一步之遥。 当年,科技革命仍在继续,地缘变局也未结束,经济转型仍在路上,一年的得失,代表不了未来。 02 广州能否重回第四城? 重庆GDP赶超广州,被视为“一个省对一个市的超越”。 这是广域型市制带来的问题。与国际不同,我国的城市更多是区划概念,有城有县,还有广大的乡村。 都是“市”,但性质截然不同。作为直辖市,重庆面积超过8万平方公里、人口3200万人、下辖区县38个,远超一般城市体量,如同中等省份。 如果以同等指标进行对比,囊括22个区的重庆主城都市区或许更合理,GDP总量约为2.3万亿,与成都基本相当,而与广深都有较大差距。 暂时抛开“重庆究竟是一个省还是一个市”的争议,广州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也是不争的事实。 过去几年广州经济的波动,主要受传统汽车产业、房地产业深度调整的冲击。 汽车产量连续5年第一、房企总部云集,广州自然首当其冲。 汽车、石化、电子是广州三大传统支柱产业,高峰时期占工业比重超过60%,但三大产业均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冲击。 根据统计部门数据,2024年,广州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8.2%,导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下降3%。 同时,三级财政的存在,转移支付的净贡献,导致国内税收总额高居全国第四的广州,留给地方的不到3成,不得不依赖卖地收入进行补足。 不过,对于广州来说,最“难”的时候正在过去,而一批新兴产业正在成长壮大。 经过3-4年的深度调整,房地产有望迎来“止跌回稳”时刻,对经济的冲击将会逐步减弱。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前10年完成目标,对传统燃油车的替代效应将会逐步放缓。 广州虽是传统燃油车大市,但对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并非没有布局。 广汽埃安、小鹏汽车等造车新势力云集,市场占有率逐步提升,未来有望对燃油车形成对冲效应。 更关键的是,广州一改过去“退二进三”的传统发展思路,重新喊出“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的口号,以此再造一个新广州。 为此,广州最新规划了“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涉及6个新兴支柱产业、5个战略先导产业、4个特色优势产业、6个未来产业、8个现代服务业。 其中,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新能源等前沿领域,广州已有领跑优势。 2024年全球独角兽榜单,广州共有24家上榜单,总量位居全国第四,绝大多数分布在这些新兴领域 全球第一家三证齐全的低空经济企业、全球自动驾驶第一家上市企业、全球首个飞行汽车智造基地都诞生于广州。 而作为服务业大市,广州第三产业本身走势就相对稳健,现代商贸、会展、旅游、文化创意、物流和供应链等产业,依托于城市功能定位而存在。 在国家最新批复的2035总规中,广州获得“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国际商贸中心”等核心功能,明显高出一般城市。 因此,GDP第四城之争仍在继续,迈过“动力转换期、优势再造期、新一轮大发展突破期”,广州或将再次晋级。 03 第10城,真正的挑战者来了。 自2020年首次赶超天津、跻身第10城以来,南京能否守住第10城就成为每年绕不开的争议。 与想象不同的是,第10城之争,最大的竞争者不是老牌直辖市天津,而是身为计划单列市、同属长三角的宁波。 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宁波GDP总量达到1.81万亿元,以120亿的领先优势超过天津,向着第10城再次迈开步伐。 对天津的追赶不出意料,但宁波与南京的差距从高峰时期的近2000亿元,收窄到不足400亿元,一年的增速差就足以改变一切。 宁波一路猛追的背后,得益于外贸和工业的集体狂飙,进出口总额晋级全国第五,而工业体量也位居全国前6。 数据显示,2024年,宁波实现进出口总额1.42万亿元,增长11.1%;而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1%。 这背后,一方面得益于宁波舟山港的区位优势,作为中国货物吞吐量第一大港、集装箱吞吐量第二大港,为宁波带来巨大的外贸优势。 另一方面则是民营经济的增长韧性,大量“隐形冠军”的存在,壮大了宁波制造的力量。 根据官方数据,在宁波130万户的市场主体中,民营经济占了97%,贡献出全市约66%的GDP、78.7%的出口、85%的就业岗位、95%以上的上市公司和高新技术企业。 其中,最突出的标签当属制造业单项冠军第一城。 目前,宁波累计拥有单项冠军企业674家,其中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104家,超过深圳、上海、苏州,位居全国第一。 此外,在于作为上海大都市圈的核心成员,宁波是大都市溢出效应的最大受益者,与上海形成了显著的产业协同、都市圈同城化效应。 当然,作为为数不多的万亿级外贸大市,宁波外贸依存度超过80%,在一众城市中排在前列。 这在全球化时代可谓无往而不利,但在地缘冲突、大国博弈如火如荼、关税风险如影随形的当下,可能意味着一定的波动和风险,需要注意。 浅谈内地十大城市中最具可比性和竞争性的五对城市 周墨 云阿云智库•城市运营项目组 当前中国城市的发展格局已经十分明晰,除港澳台外,大致已经形成了“四超+六强”的十大城市格局。其中“四超”就是当前的四大一线城市北上广深,而“六强”则指的是紧随上述四大城市之后的六大新一线实力强市,一般认为它们主要包括重庆、成都、武汉、南京、杭州和天津。当然有些人认为苏州也有足够的实力入选,这确实也有一定道理,但在笔者看来论综合实力苏州与上述六城还有多方面的差距,故而本文不做过多探讨。 内地十大城市分布细数上述这十大城市,我们又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可以把它们挑选出五对很有相似性的城市。而这五对城市彼此因为有很多相似点,所以经常被拿来对比,成为各项排行榜评比的焦点。它们是哪几对呢?看笔者细细道来。 上海vs北京 这两个城市是无可争议的中国最重要也是最大的城市,都是属于直辖市这个最高的行政级别。经济方面两者基本上是旗鼓相当,虽然上海总量略高,但论人均却是北京稍胜一筹。就是从具体的产业发展来看,两者也是各有千秋,很难说谁就真能压对方一头。就不说北京作为政治中心的独有优势,光是其科技产业和文化产业等的发展都早已经把上海甩了几条街了。当然上海长期以来都是中国公认的经济老大,比如说全国最大的证券市场、最大的港口、最大的工业基地等。所以说帝都与魔都的对比,向来都代表着中国城市竞争的顶级水准。 北京科技产业领先,上海金融业居首 广州vs深圳 如果在四十年前,拿广州跟深圳比较,广州人多半会不屑地问一句:“深圳这个村子在哪儿啊?”。可是现在作为暴发户的深圳可是有点让老牌贵族广州高攀不起了,当然了两城当前还算是处于同一档次。同处于珠三角的它们相比于京沪明显咖位略低,相比于成渝这些穷兄弟明显又领先不少,所以都可以归为一线城市中的B级。但是若论当前的发展势头,则深圳的表现明显更为亮眼,毕竟这里如今已经成为了享誉国际的科创之城。然而作为自古以来的岭南第一都会,广州在任何时候都是不能被低估的,所以还是且走且看吧。 重庆vs天津 作为行政地位比肩京沪的两大直辖市,其经济表现却很长时间不及广深这两个岭南城市,但它们作为直辖市的地位却是不可动摇的。为什么?概因它们极为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战略定位。重庆可以说是整个西部航运条件最好的港口城市,而天津则是北方特别是京津冀地区最为重要的港口。所以它们的发展对于整个西部地区和华北地区都具有重要意义。这也就是为什么天津如今较为低迷但国家依然大力建设,而重庆虽然山区广布但却依然能得到重点发展。如今重庆的发展确实有目共睹,然而天津的再次雄起也完全值得期待! 武汉vs成都 它们可能是当今网络中被拿来评比最多的两大城市了,原因或许是成都作为网红城市的独有魅力,或许是因为武汉这个“大学生之城”的巨大流量优势。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两个城市确实有太多相似之处。首先它们都是中西部两大经济强省的省会,都拥有副省级的头衔,而且在最近二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它们的经济总量也一直是你追我赶,相差甚微(当然除了去年疫情下武汉的暂时掉队)。更有意思的是,它们所在的湖北和四川两省的经济总量排名也一直紧紧相随。而在省内两城所占的比重都很大,均超过全省三分之一,都是名副其实的强省会城市。两城也都被视为如今新一线城市中最有机会晋级为一线城市的佼佼者,从如今的发展态势来看似乎成都占得了一点先机,但以武汉的实力和潜力来看,最终鹿死谁手还很难定论。湖北和四川经济总量很接近,武汉和成都均为强省会 杭州vs南京 同为长三角的副中心,同为国家经济大省江苏和浙江的省会,同为全国的副省级城市,也同为中国的著名古都之一。所以从很多方面来讲,这两个城市都很有可比性。但从当前的形势看,似乎杭州要稍显强势,毕竟这个城市如今已经成为了如日中天的电商之城,其人口吸引力在近年来也一直居于前列。但由此就断定稍显暗淡的南京城会落于下风恐怕还为时尚早,要知道南京城经济总量相对较小,更多只是因为南京受限于全国倒数的辖区面积。何况南京的科教、交通等方面的硬实力一直都只仅次于四大一线城市。随着江苏省如今强省会战略的开启,加上南京都市圈建设的推进,未来的长三角第二把交椅到底归谁还真不好说。 中国GDP十强城市之另类分析 黄超年 云阿云智库•城市运营项目组 就在蛇年新春佳节之际,各地GDP统计数据纷纷出炉,我国(不含港澳台)GDP十强城市全部亮相,即: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苏州、成都、杭州、武汉、南京(可以简记为上北深重广,苏成杭武宁,以下简称十强城市)。对于这些城市GDP分析的文章可谓汗牛充栋。如果这个时候我也跟在别人后面人云亦云,既有抄袭之嫌,而且也不专业。 但是超超一直很关注这类数据,今天超超就从这些城市在GDP总量、常住人口、土地面积、下辖区县、人口密度、人均GDP、地均GDP、GDP增速、985高校、5A级景区、行政级别、城市划线、分布规律等方面的统计数据,及其在全国相应的份量进行浅析。 十强城市GDP排名 2024年我国GDP总量十强城市的具体数据如下(单位:元): ①上海53927亿②北京49843亿③深圳36802亿④重庆32193亿⑤广州31033亿⑥苏州26727亿⑦成都23511亿⑧杭州21860亿⑨武汉21106亿⑩南京18501亿 全国GDP总量1349084亿(不含港澳台)。十强城市GDP合计315503亿,占全国的23.39%差不多占四分之一。仅一个上海就占到全国的4%,排名第十的南京也占全国的1.37%以上。 十强城市可以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为上海、北京,分别为5万亿+和5万亿-量级,号称“巨无霸”“双子星”。第二梯队为深圳、重庆、广州,均为3万亿+量级,尤其重庆、广州两市对排名第四的位置争夺更为激烈胶着。第三梯队为其他城市,其中苏州、成都、杭州、武汉为2万亿+量级,南京为2万亿-量级。 十强城市人口排名 GDP十强城市的常住人口排名如下: ①重庆3191万②上海2476万③北京2186万④成都2140万⑤广州1883万⑥深圳1779万⑦武汉1377万⑧苏州1296万⑨杭州1252万⑩南京955万 十强城市人口总数18535万,占全国(14.08亿,不含港澳台)的13.16%略超八分之一。 根据我国城市分类分档标准,上述GDP十强城市中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杭州、武汉8个为超大城市(不包括下辖县市的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我国超大城市还有天津、东莞2个但其GDP未能跻身十强。 苏州、南京为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0万至1000万)。 十强城市面积排名 十强城市面积(单位:平方公里)排名如下: ①重庆82400②杭州16850③北京16411④成都14335⑤苏州8657⑥武汉8569⑦广州7434⑧南京6587⑨上海6341⑩深圳1997 十强城市面积合计169581平方公里,大体相当于我国一个普通中等省份的面积,合计占全国总面积的1.77%只有区区六十分之一。 十强城市面积大体可以分为4个档次,其中:第一档次重庆8万+平方公里,接近十强城市总面积的一半,其实是“伪装”为城市的一个“省”。第二档次杭州、北京、成都均为1万+平方公里。第三档次苏州、武汉、广州、南京、上海为8000+到6000+平方公里。第四档次深圳,不足2000平方公里,是十强城市中的“袖珍”伙计,也是十强城市中唯一没有郊区的城市。 面积最大的重庆与面积最小的深圳面积,相差居然达到恐怖的40多倍,可见相差之悬殊。 十强城市区县排名 十强城市下辖区县情况为: ①重庆38个区县(26个区、8个县、4个自治县),最小的渝中区23平方公里,最大的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5168平方公里。②成都20个区市县(12个区、5个市、3个县),最小的锦江区61平方公里,最大的简阳市2214平方公里。③北京16个区,最小的东城区42平方公里,最大的密云区2229平方公里。③上海16个区,最小的黄浦区20平方公里,最大的浦东新区1210平方公里。⑤杭州13个区市县(10个区、1个市、2个县),最小的滨江区73平方公里,最大的淳安县4452平方公里。⑤武汉13个区,最小的江汉区33平方公里,最大的黄陂区2261平方公里。⑦南京11个区,最小的秦淮区49平方公里,最大的江宁区1563平方公里。⑦广州11个区,最小的越秀区33平方公里,最大的从化区1975平方公里。⑨苏州9个区市(5个区、4个市),最小的姑苏区83平方公里,最大的吴中区2043平方公里。⑨深圳9个区,最小的罗湖区78平方公里,最大的宝安区397平方公里。 十强城市中,北京、上海、武汉、南京、广州、深圳6个为“全区市”(即仅有市辖区),苏州下辖区和县级市,成都、杭州下辖区、县级市和县,重庆下辖区、县和自治县。 十强城市中一些下辖区县的面积也要超过整个深圳的面积,甚至重庆、杭州某一个县份面积就能达到整个深圳的2倍多。 十强城市人口密度 按常住人口进行计算,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如下: ①深圳8908②上海3905③广州2533④武汉1607⑤苏州1497⑥成都1493⑦南京1450⑧北京1332⑨杭州743⑩重庆387 十强城市总的平均人口密度为1093人/平方公里,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倍多。如果扣除面积奇大的另类城市重庆,则其他九强城市平均人口密度能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2倍。 由于深圳面积最小,且几乎全是城区,人口基数又大,因而人口密度最大。上海、广州属于第二个档次。武汉、苏州、成都、南京、北京属于第三个档次,人口密度为1000+水平。杭州、重庆处于第四个档次,由于它们尤其是重庆拥有面积广大的郊区,显著拉低了人口密度。 人均GDP水平排名 按常住人口进行计算,人均GDP(单位:元)水平如下: ①北京22.80万②上海21.78万③深圳20.69万④苏州20.60万⑤南京19.37万⑥杭州17.46万⑦广州16.48万⑧武汉15.33万⑨成都10.98万⑩重庆10.09万 十强城市总的人均GDP为17.02万元,是全国人均GDP(9.58万元,不含港澳台)的1.8倍。 其实,人均GDP比GDP总量更能反映一个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十强城市人均GDP水平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档次:第一档次北京、上海、深圳、苏州人均20万+的水平,均超过全国水平的2倍。第二档次南京、杭州、广州、武汉人均处于15万—20万的区间。第三档次成都、重庆人均刚过10万,大体相当或者说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体上长三角城市居于前列,恰恰中西部三个城市位居最后三名。 地均GDP水平排名 地均GDP是指每平方公里土地创造的GDP,它反映了土地的使用效率,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集中程度的重要指标。十强城市地均GDP指标(元/平方公里)如下: ①深圳18.43亿②上海8.50亿③广州4.17亿④苏州3.08亿⑤北京3.04亿⑥南京2.81亿⑦武汉2.46亿⑧成都1.64亿⑨杭州1.30亿⑩重庆0.39亿 十强城市总的地均GDP为1.86亿元/平方公里,是全国地均GDP水平(0.14亿元/平方公里,不含港澳台)的13倍以上。如果扣除面积超大的另类城市重庆,则其余九强城市地均达到3.25亿元/平方公里,达到全国地均GDP的23倍。 深圳由于面积奇小,从而地均GDP水平一骑绝尘遥遥领先。上海也高居第二。其他城市除重庆外,大体在一个档次。重庆由于有面积广阔的农村地区而显著拉低了地均GDP水平,从而也拖了十强城市总的地均GDP水平的后腿。因而与排名首位的深圳相比,其地均GDP相差达47倍。 十强GDP增速排名 十强城市2024年度GDP增速分别为: ①苏州6.0%②深圳5.8%③重庆5.7%③成都5.7%⑤北京5.2%⑤武汉5.2%⑦上海5.0%⑧杭州4.7%⑨南京4.5%⑩广州2.1% 苏州、深圳、重庆、成都、北京、武汉增速“跑赢”全国平均水平(5.0%,不含港澳台),上海与全国“齐步走”,而杭州、南京、广州拖了全国的后腿,尤其是广州增速更低。 十强城市985高校 十强城市985高校(不统计分校)情况如下: ①北京8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②上海4所(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③南京2所(南京大学、东南大学)③武汉2所(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③广州2所(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③成都2所(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⑦杭州1所(浙江大学)⑦重庆1所(重庆大学)⑨苏州0所⑨深圳0所 十强城市985院校合计22所,占全国985院校总数(39所)的一多半。而且在所有985高校综合实力排名中,上述高校大多数居于前列。 十强城市5A景区 十强城市拥有5A级景区情况如下: ①重庆12处(大足石刻、小三峡•小小三峡、喀斯特旅游区、桃花源、万盛黑山谷•龙鳞石海、金佛山、四面山、龙缸景区、阿依河、濯水、白帝城•瞿塘峡、武陵山大裂谷)②北京9处(八达岭•慕田峪长城、奥林匹克公园、明十三陵、圆明园、天坛、恭王府、故宫、颐和园、北京(通州)大运河)③苏州6处(苏州园林—拙政园•留园•虎丘、周庄古镇、同里古镇、金鸡湖、太湖、沙家浜•虞山尚湖) ④上海5处(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上海野生动物园、上海科技馆、中共一大•二大•四大纪念馆、西沙明珠湖景区)⑤杭州3处(杭州西湖、千岛湖、西溪国家湿地公园)⑤武汉3处(黄鹤楼、东湖、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⑤成都3处(青城山-都江堰、安仁古镇、邛崃天台山)⑧南京2处(钟山•中山陵、夫子庙•秦淮河)⑧广州2处(长隆旅游度假区、白云山)⑧深圳2处(华侨城、观澜湖) 十强城市国家5A级景区合计47家,约占全国5A级景区总数(339家)的七分之一。 十强城市行政级别 十强城市行政级别分为三种情况,其中: ①北京、上海、重庆为正省级的直辖市,由于其市委书记均高配中央政治局委员,所以号称“副国级”城市,我国四大直辖市仅天津GDP未能跻身十强。②南京、杭州、武汉、广州、成都为副省级省会城市,深圳为副省级计划单列市。③唯有苏州为地级市,有直辖市(天津)和诸多副省级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都被远远甩在了苏州身后,苏州是我国真正实至名归的第一地级市。 十强城市等级划线 按城市发展水平,我国337个地级以上城市(直辖市和地市州盟,不含港澳台),被划分为一线、新一线,二线直至五线城市,每年的划线情况都会有所变化。但近年来,一线城市基本固定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另有15个新一线城市,而GDP十强城市中的南京、苏州、杭州、武汉、重庆、成都(按序列排名)均始终居于新一线城市前列。 十强城市地理分布 按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划分,十强城市中: 7个位于东部地区(北京、上海、南京、苏州、杭州、广州、深圳),1个位于中部地区(武汉),2个位于西部地区(重庆、成都)。而东北地区没有一个城市能跻身十强。 按传统的南北分法,北方地区仅有1个北京,其余9个城市均位于南方地区。 按地理方位分析,十强城市分布为:东方有上海、南京、苏州、杭州4个城市,集中在长三角地区。南方有广州、深圳2个城市,位珠三角地区。西方有重庆、成都2个城市,为成渝地区核心城市。北方有北京1个城市,为我国首都,也是京津冀、环渤海湾地区核心城市。中间有武汉1个城市,为“中三角”(长江中游)最核心城市。 这十强城市是我国版图上东南西北中各个方向上超级城市的典型代表,可以称之为中国城市“巨无霸”,俨然构成神州大地的巨型“十字架”,一定意义上较为准确体现了我国当代大城市格局。而且更为巧合的是,排名前四强城市(上海、北京、深圳、重庆)恰好位于我国东南西北四个顶角上。 其实,还可以从医疗机构、科研力量、央企总部、外交机构、驻军情况等诸多方面对十强城市进行排名,拙文就不在此一一列举了。 |
|||
![]() |
|||
2025-5-10![]() |
|||
|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
京ICP备16017448号 |
技术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