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本中国     
楼市拐点房企怎么活:转型、降价、卖股、裁员
作者 史额黎     来源 搜狐财经年终策划    发布 2018-12-29

编者按:

潮水退去,方知谁在裸泳,这句时常被投资界人士挂在嘴边的话,成为了2018年最恰当的注脚。

这一年,国内诸多领域都在感受潮水退去后的温度。

股市持续低迷,债市违约不断,独角兽上市频现破发,资本新贵比特币迈入熊市征途,互联网金融集体暴雷;“房住不炒”的楼市在政策高压下迎来拐点,头部房企纷纷开启去地产化、多元化转型;ofo、途歌为代表的共享经济商业模式未获市场认可,面对消费者退押金束手无策。

新生力量也在萌芽。改革开放四十年积淀,三、四线城市消费力量崛起,引发消费转型变迁;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外资均在摩拳擦掌,意图在汽车、券商、银行等新开放领域大展身手;科技技术迅速发展,5G商用、人工智能的发展,或带来新商业价值。

改变,都蕴藏在时间里。我们回望过去,正是为了展望未来。

搜狐财经推出年终策划“大时代”,从过去一年企业家的起伏,及资本市场、金融、地产、消费等重点行业视角,回望2018年,展望2019年,用一篇篇深度稿件,为历史留下注脚。

文/史额黎 编/李 悫

“上车”在中国楼市有特殊的含义。近几年房价飞涨时,有人将房子比喻成一趟家庭财富增值的列车,先上车(买房)的人还能继续换座位(房子),不上车永远也追不上车的速度。

但在2018年,“上车”与观望的情绪已在市场中模糊不清。上半年,杭州、西安等地轮番上演“抢房大战”,成都某楼盘甚至出现不足1%的中签率。下半年,“金九银十”不再、房企打折促销的新闻开始刷屏,上饶、合肥等地楼盘因降价引发大规模的业主维权。

地产商的2018年,同样是“冰火两重天”。今年1~11月,主流地产商业绩继续上涨,TOP100房企整体销售额同比增长37.5%,25家房企迈过千亿门槛。另一方面,严厉调控政策的延续、融资困境以及棚改货币化红利的减少,又使房企前景变得晦暗不明。

在这种情况下,加速高周转、多元化发展、出让股权、降价促销乃至裁员冻编,都成为了开发商破解危局的手段。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在今年初称,要告别旧思维,靠双手劳动挣钱。对于开发商而言,2018年步入拐点的楼市,意味着他们不得不做出改变。

头部房企还在快速增长

6645.5亿元,这是“宇宙第一”房企碧桂园在2018年1~11月实现的流量销售金额(克而瑞数据)。

其他房企同样业绩表现优异。据克而瑞统计,今年1~11月,TOP100房企的整体流量金额超过8.7万亿元,同比增长37.5%。其中,TOP10房企、TOP25房企的流量金额分别迈过1800亿元、1000亿元的大关。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认为,从统计局的数据来看,全国总的商品房销售金额也是涨的,涨了12.1%。但造成上述“靓丽”数据的主要原因是,现在房企合作的比较多,销售额有注水。

搜狐财经“公司深读”对比克而瑞发布的流量销售金额、权益销售金额发现,二者差异较大。例如,万科的流量金额比权益金额多了1626.7亿元。绿城的权益金额为487.2亿元,仅为其流量金额的36.4%。

不过,位居克而瑞权益金额TOP20的房企,1~11月权益金额的平均同比增幅也达到了42.2%。明源地产研究院执行主编艾振强称,总体来说,头部的房企还在快速增长。调控的目的不是把房地产打倒,而是让其从“疯牛”变成“慢牛”。

2016年起,北上广深出台的“史上最严”调控让一线楼市得以降温,但受益于国家去库存与棚改货币化政策的继续推进,三四线城市成为了今年楼市的主战场。而西安、天津等二线城市今年开启的“抢人大战”,也带来了市场需求。

今年房企业绩上涨的动力,正是来源于此。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11月,二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分别上涨7.2%、7.6%,而一线城市仅同比上涨0.3%;中部、西部地区商品房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0.6%、23.5%,而东部、东北地区同比分别增长5.6%、7.3%。

不过,自9月以来,全国商品房累计销售面积及累计销售额增速已出现连续3个月的回落。“金九银十”不再,房企降价促销的现象也在这一阶段集中出现。

9~10月,招商某上海项目开展了买房送宝马活动,项目员工称最高可为购房者节省40万元。厦门万科的某项目推出107套特价房源,销售称降价幅度超过36%。上饶、合肥等地的楼盘甚至因为降价引发了大规模的业主维权。

对此,艾振强表示,房企在之前行情好时拿了太多地,现在出现了融资紧张和限价政策,房子相对没有以前好卖,自然压力很大。“虽说现在不好过,但努努力还是能赚点,或者即便略亏,把钱拿回来先,保证现金流不出问题。”

2018年是资金形势最紧张的一年

多位业内人士在年初就表示,2018年是开发商资金形势最紧张的一年,这首先表现在房企历来的主要融资渠道——银行开发贷上。

明源地产研究院副院长刘策曾告诉搜狐财经“公司深读”:“现在不光是’四三二’原则执行得更严,对于开发商的规模、投向审核更严。比如不是前50的开发商,可能很难贷到款,或者利率就比较高。如果项目不是一线城市、二线核心城市的,银行也不给贷款。”

今年4月资管新规的落地,对房企的非标融资形成了进一步打压。新规削弱了银行理财匹配长期资产的能力,并对资管产品里非标产品的比例提出限制,投向房地产的信托将会收紧。此外,打破刚性兑付将使投资者更加警惕房地产类信托理财的高风险。

随后,多家房企又先后遭遇境内公司债的审核中止。据搜狐财经“公司深读”统计,5月下旬至6月初,共有包括龙湖、富力在内的6家全国性房企遭遇过发债中止,涉及拟发行金额一度达到461亿元。

在资金压力下,房企只好“饮鸩止渴”。10月底,恒大宣布发行18亿美元债券,其中5年期债券13.75%的年利率创下内地房企发行境外美元债券的历史新高。12月下旬,当代置业发行年利率15.5%的2年期1.5亿美元债券,则创下了今年亚洲公开债券发行利率新高。

据克而瑞数据,11月房企境内外发债融资的平均成本为8.54%,达到2015年以来的单月最高水平。1~11月,房企平均融资成本为6.32%,较前10月的6.06%显著上升,超过2017年全年平均值。

新债难借的同时,到期债务的压力也开始涌现。2015~2016年的信贷宽松刺激了房企的发债热潮,据亿翰智库统计,这部分巨额债务的第一次偿债小高峰出现在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偿还规模约3800亿元。

协纵策略管理集团联合创始人黄立冲曾表示,2019年是房企还债高峰期,需要在2018年底“借新债还旧债”早做准备,否则来不及,可能会面临债务违约风险。

大房企高周转,小房企忙上市

资金层面的紧张传导到房企经营中,迫使其加速高周转。

今年4月上旬,碧桂园在一周之内连续三次发文,要求三四五线城市项目加速周转。碧桂园董事局主席杨国强当时称,“高周转是战无不胜的法宝”,而碧桂园摘牌后1.65个月动工、5.2个月开盘的速度实在太慢了。

碧桂园文件称,设计院接到需求后,要通宵出图;三四五线项目实现摘牌即开工、3个月内开盘,将会分别奖励项目总20万元。以打造高端楼盘闻名的泰禾与绿城,也在年中表示会执行高周转策略。

在艾振强看来,高周转模式具有明显的优势。当市场存在较多不确定性时,快速销售可以规避风险。此外,高周转还可以降低资金成本、提高项目利润、壮大房企的销售规模。

“自有资金周转率为1.5,资金杠杆率为4,地货比为3,土地年度转化率为80%,年度销供比为80%。1个亿(的自有资金)一年能撬动12个亿的销售额。”艾振强此前称。

高周转也存在风险。6月下旬至7月末,不到40天时间,碧桂园的建筑工地连续发生3起安全事故,造成多名工人伤亡。8月下旬,碧桂园终于将“提质控速”提上议程,碧桂园总裁莫斌当时称,将放慢开发节奏,确保安全。

融资困境还促成了中小型房企赴港上市的潮流。4月起,先后有弘阳、大发、美的置业、海伦堡、中梁等11家房企在香港递交招股书,其中万城控股、万创国际在2017年的营收甚至不足10亿元。

从今年的内房股表现看,赴港上市算不上好时机。受融资收紧、取消预售制度传言等消息影响,内房股在年内多次大跌。花旗和德意志银行近期都认为,内房股估值已跌至“历史低位”。但中小房企必须抓住这颗“救命稻草”。

“调控持续趋严的情况下,房地产企业A股上市融资也难以放开。A股无法上市,海外资本市场对房地产普遍估值太低,港股成为中小房企为数不多的选择。”张大伟曾表示。

造车、种田,房企踏上转型路

除了在存量的地产业务上高周转,多家房企还把目光投向新领域。

今年3月,恒大高调进军高科技产业。之后几个月,恒大斥资67.47亿港元入主乐视创始人贾跃亭创办的新能源汽车公司FF,投资16.47亿元参与中科院六个科技项目,并动用144.9亿元成为汽车经销商龙头广汇集团的二股东。

今年6~7月,碧桂园宣布进入现代农业、机器人产业。前者的投资方向有水稻专家袁隆平研究的第三代杂交水稻、先进农机业,后者包括碧桂园子公司打造的顺德机器人谷、机器人联合研究院。

另外两家TOP4房企的多元化布局更早。在3月的业绩会上,将自己定义为“城乡建设与生活服务商”的万科,重点阐述了旗下的商业、物流、长租公寓等业务。融创也已在2017年投资乐视系并收购万达文旅项目。

另一方面,作为转型的重要姿态,房企改名之风日盛。1月起,朗诗、万达商业、龙湖、深圳万科、保利先后完成更名。据媒体不完全统计,今年已经有18家开发商删去了企业名称里的“地产”字眼。

但这些房企的多元化进程并不顺利。以造车为例,先有恒大与FF管理层对簿公堂、宝能系的观致汽车高层动荡,后有华夏幸福系的合众新能源变更法人、万通地产终止收购星恒电源。融创更是因投资乐视系计提巨额亏损。

就连主要转型地产相关行业的万科,在9月内部会议上也将战略转为“收敛”和“聚焦”。“做了三年还没做成的业务不要再做。”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当时说。

张大伟此前称,从旅游地产、商业地产到特色小镇、长租公寓,摆在大家面前的共同问题就是,好像哪个行业都不赚钱,似乎很难找到新的盈利模式。

他还认为,从核心看,房地产企业发展模式依然依赖土地,而生存逻辑依然是土地升值。这种情况下房地产转型都只是幌子。房地产企业不论改不改名称,结果依然是房地产企业。目前,没有一家企业真转型并且转型成功。

怎么“活下去”?卖股加裁员

所有的行业悲观情绪,最终因今年9月万科大喊的“活下去”而引爆。

在内部会议上,郁亮称房地产行业的“转折点实实在在到来了”,万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战略检讨,以“活下去” 为最终目标。随后,万科2018秋季例会又流出了鲜红背景配以三个大字“活下去”的现场图片,由此引发业内热议。

截至9月末尚持有1595.5亿元现金的万科,算得上财务健康。对于其他资金紧张的房企来说,出让股权、甩卖资产乃至裁员冻编,都成为它们求生的手段。

饱受环京严厉限购政策之苦的华夏幸福最为典型。7月,华夏幸福控股股东华夏控股将持有的19.7%股份作价137.7亿元转让给平安集团;10月,华夏幸福将5个环京项目的大部分股权以32.34亿元转让给万科。

富力则在11月宣布进行股权融资计划,拟发行不超过8.06亿股新H股。若以该公告前五日平均收市价的80%计算,富力此次融资总额为80.57亿港元。在多重利空因素影响下,当时富力股价已比年初最高点跌去68.8%,开展股权融资并不划算。

与此同时,房企裁员消息不断出现。据多家媒体报道,在撤销天津、重庆事业部后,华夏幸福旗下的小镇集团也撤并到产业新城集团,相关人员直接被裁减。但华夏幸福方面称此举为“对区域及业务构架进行调整”。

泰禾甚至瞄准了校招生。据媒体报道,11月泰禾已约谈100多名2018届“禾苗生”(泰禾校招计划代称),部分转为社招和营销,部分被裁员。此前,泰禾还爆出考试裁员、按学历裁员的消息,当时泰禾方面回应称“我们是‘换员’不是‘裁员’”。

更多的房企采用了冻编的手段。郁亮此前表示,要“维持最低的’新动力’(万科校招计划代称)招生量”。在10月8日的内部会议上,恒大董事局主席许家印宣布从当天起恒大全集团停止招聘;劝退5种人、清除3种人。

"这才刚刚开始,大规模的房企间并购、房企减员以及战略调整都将会不断涌现。"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首席分析师张波对媒体称


2018-12-29点击数/观注度 9939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