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前沿科技     
曹和平:5G大战将起,中国互联网产业却迎来“寒冬”?
作者 曹和平     来源 观察者网

曹和平: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关键字: 互联网,5G,共享经济

2018年即将过去,对于互联网产业来说这是不寻常的一年。不同于以往数年高歌猛进的“风口”局面,曾经炙手可热的新业态在今年遭遇了很大的挫折。互联网的“寒冬”真的到来了吗?“神话”为什么会破灭?眼下正热的5G争夺战对中国意味着什么?互联网产业的远期前景如何?

观察者网就此采访了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数字中国研究院副院长曹和平教授,回顾2018年互联网产业发展。

(采访/观察者网 戴苏越)

观察者网:2018年即将结束,能否从您的角度为我们总结一下这一年中国互联网的大趋势?

曹和平:当我们回顾整个人类互联网发展的历史,就会发现,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我们都曾经失去了10年。

二战之后,主要工业国家的每一种产业形态基本上都是以10年为一个周期发展的。以美国为例:

1950年代是铁路运输高速发展的10年;

1960年代是流水线汽车高速发展的10年;

1970年代是大型家电高速增长的10年;

1980年代是微机和电子通讯高速成长的10年;

1990年代是互联网和信息高速公路高速成长的10年。

经过十年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泡沫在新千年破裂,造成2000年-2003年全球互联网产业的低潮期。当时中国两三千家门户网站大多数都在那个低潮期消失了,只有少数顶级的门户网站如新浪、搜狐、网易存活了下来。

按照一般规律,应该隔3-5年,大约2007年、2008年左右,新的互联网产业繁荣就会到来。但谁能想到2007年-2008年美国爆发了一场波及世界的金融危机,所以大概一直等到2012年,全球范围内的互联网企业高速发展的形势才重新开始。

2012年到现在已经6年过去了。一般来说,前6年是一个10年周期中比较合适的高速成长阶段,我们可以说,从2012年到2018年,这个数字技术支持下的互联网产业高速成长的6年是在弥补2003年到2012年这个互联网“失去的十年”。

我认为,过去的2018年已经达到了上一个周期6年左右互联网产业成长高峰期的顶点。一般一个周期前5-6年是上升期,速度很高;后5-6年是向下跌的,速度从高到低,所以互联网产业高速增长还有几年,但是它不会加速增长了,和它自己过去的几年比会减速。虽然如此,我认为,互联网的增长速度仍然会比传统产业快,它增长的绝对值、年增长率和其他行业比起来还应该是在绝对的高增长位阶上。

观察者网:从目前统计的数据来看, 2018年中国互联网从市场规模到用户规模,增长速度都在放缓。具体到互联网企业,去年很多高歌猛进的“神话”,诸如共享经济、P2P、直播,都遭遇到了很大挫折,近来多家互联网公司更是传出裁员的消息。有人说:“互联网产业的寒冬到来了”,对此您怎么看?

曹和平:如果我们从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整体格局来看,“寒冬”这样一个说法是非常不准确的。

互联网产业在过去10年中有5代运营平台:

第一代是General Information Website,我们把它叫做互联网门户网站。比如说当年的网易、搜狐、新浪、凤凰和PPTV、乐视。

第二代是搜索引擎,代表性的是百度。

第三代是被称作Super Virtual Store,就是我们所说的“电商”。我们知道的有唯品会、阿里、当当、京东。

第四代是社交网络、以及基于社交属性的俱乐部(Club)式的电商。头条、小米,这些互联网产品如今方兴未艾。

第五代就是去年最火的“共享经济”,比如我们熟悉的小黄车ofo,摩拜单车,小蓝。

这五代互联网产品,每一代从技术、平台和运营模式上都是对上一代的进化和升级。舆论所说的互联网产业出了问题,大多都是前三代的产品出了问题。而我们看每一代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凡是主动向着下一代进化的,都生存了下来,而且过得很好。比如,第三代的阿里将重心放在了互联网金融,京东转向了物流。百度在进行无人驾驶汽车和机器人的研究,如果这些研究未来可以成功,将会是百度的凤凰涅槃。但是唯品会、PPTV和乐视,依然固守他们的“初级形态”,所以出问题的就是他们。

我觉得2018年互联网产业的状态特别像2000年-2003年期间的局面。2000年前后,互联网门户三大网站网易、搜狐、新浪形成了“一统天下”的局面。但随之而来的“寒冬”让全社会对互联网产生了一种悲观的情绪。谁又能想到,后来大放异彩的百度、京东、阿里这些代表着更高形态的企业都是在此时酝酿崛起的。

所以,我认为未来一段时间会出现三类特别具有前景的互联网电商模式。作为下一代产品,他们会吸取前几代电商的经验,同时汲取他们的教训,推动互联网产业迈向新一轮的高峰。

第一类是超级电商向金融领域迈进,像阿里、腾讯这样的企业已经做了很多工作。

第二类是数字智能商务平台,在与之相配套的智慧城市和感知网络建立起来以后就会很快起来。

第三类是三大类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服务业人形机器人和增强现实技术(AR)。

这样的互联网电商会比前五代厉害。不远的未来,在这三类新的业态模式上取得突破的公司会迎来他们的时代,如同五年前的阿里、百度、腾讯,站在互联网经济的山巅之上,风光无限。

因此,从产业的角度,我个人认为现在不是互联网的“寒冬”,而是整个行业调整、换代、涌现出新的形式的开始。

从消费者的角度,所谓的“寒冬”更加不存在,不仅如此反而是春意盎然。繁荣的局面在消费者一端是会持续的。

我们所谓的“冬天”就是成千上万家弱小的平台,他们的业态比较单一和落后,我们整天听到他们的故事,诸如资金链断裂、裁员、破产。但是你会发现,与此同时消费者手上的东西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还时不时又有了其他的“玩具”。

所以人们说的“冬天”是资金链、微小企业、产业链整合方面会出现众多的问题,给我们的宏观管理提出了挑战,主要包括三各方面:

首先,宏观货币政策。在防范金融危机的同时,如何能够让新兴产业得到充足的资本金。我们知道,那些新兴的一般都是轻资产,金融机构不会支持这样的企业。经济下行期,金融机构收缩资金的时候先把这些企业的资金给收了。这对我们的货币政策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到底需要在什么层面上保持货币的适当性宽松,适当放宽财政项目。

第二个是地方政府,比如地、市、县、区这些政府,怎么能够在经济出现下行的时候用地方财政的平台和资讯,帮助这些互联网产业度过这一段货币和资本的艰难期,让它们在实体的意义上健康成长。

第三是货币金融政策,比如说牌照政策。在二级市场建设上,要放开政策,让这些企业在一、二级市场、资本市场上,在防范金融风险的基础上,让他们能够被甄别,良性的企业能够得到他们所需要的资金。

观察者网:互联网领域的“5G大战”是最近大家最关心的话题之一。特别是5G标准的制定者之一的华为公司遭到了多个发达国家的合力“围剿”,很多人担心这会是中国在未来的互联网产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局面,您对此怎么看?

曹和平:我认为,5G是一个“虚假的重大问题”。和数字智能经济社会所需要的技术相比,5G只是其中一部分。如果说未来的数字智能经济像一个人一样,5G就相当于人腿上的半月板。你是要一个智慧经济的人呢还是纠结于一个智慧经济半月板?

我所说的数字智能经济,根基在于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在这一点上,我们领先于美国。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指“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我们熟悉的公路、铁路、高速、高铁、港口、桥梁、涵洞、隧道,把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织成了一个巨大的网格。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网格与网格之间以均等的形式分配的时候,资产的价值也在均衡和收敛。同样,我提到的六代电商,每一个都有对应的基础设施:从门户网站对应的光纤互联网,到融合光纤和移动网络、打破产学研网络壁垒的超级网络、再到第五代“共享经济”所依托的智能感知网络。最后一点我们现在还没有能够建成,这导致了共享单车的成本降不下来。还有卫星互联网,在这一点上中国政府走在世界的前列,包括走在美国的前面。

总结一下,就是在原有的八大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增加了移动互联网、光纤互联网、卫星互联网、星座卫星、通讯卫星、导航卫星、定位卫星、遥感卫星、浮空、制空、游空飞行器、关口枢纽、卫星地面站这11个基础设施单元。这些基础设施的建成为我们互联网产业升级换代提供了物质保障,是我们数字经济的“资源禀赋”。而在这一领域我们处于领先的地位,以地面关口站为例,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建设有政府的支持,我们目前有525万个基站,美国才32万个基站,我们的优势十分明显。

观察者网:最后,想请您对互联网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做一个展望。

曹和平:根据商务部的统计,去年我国的互联网产业总量是27.2万亿人民币,相当于当年GDP的32%,根据往年互联网增长的速度,互联网产业中不同的领域每年会有从16%-60%不等的高速增长。如果按照去年的数据预测,未来7年互联网线上经济在GDP中的占比应该会大于51%,因为实体经济的成长现在大约是3-5%。如果明年还能保持在高位,缓慢下行,和过去几十年一样,未来几年互联网线上经济的成长速度还会是一气呵成的。

数字技术支持下的互联网经济在未来中国经济中扮演的角色,将会从 “主导但不占主流”变成“主导又主流”。前者就好像一个人在那儿跑,一群人跟着,他是在主导,但只是1%。而后者就是有100个这样的人都朝着那个方向跑。所以互联网经济将会先是主导,后是主导加主流。

我认为,当今四个社会最活跃的单元:政府部门、舆论界、学术界和企业界里面,会有一些惰性比较大的人,或是不知道互联网新兴产业的重要性、或是出于短视的利益考虑,给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设置了很多阻力。但是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坚持教育、坚持创新、尤其是寄希望于具有新思维和创造性的年轻一代完成这个使命。对此,我始终保持紧迫的乐观态度。


2018-12-30点击数/观注度 2604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