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所有 |
2018年:历史性的拐点—中国人口开始负增长 |
作者 易富贤,苏剑 来源 爱思想 |
关键词:户口,二孩,计划生育,国家统计局,人口数据造假,人口负增长 作者:易富贤,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究员,《大国空巢》作者;苏剑,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提 要 2016年实行全面二孩政策后,2017年出生不但没有如预期那样多出生343万人,反而减少63万人(减少3.5%);2018年不但没有如预期一样多生79万人,全国反而少了250万人(减少14.2%)。抽样调查显示2015年、2016年的生育率只有1.05、1.24;2018年的出生数只是2016年的83%。 根据育龄妇女结构推算,2018年的生育率只有1.05左右(低于1.1是大概率,甚至可能跌破1.0),远低于官方2012年预测的4.4,2015年预测的2.1。 采纳2015年的抽样调查的年龄结构(官方)和联合国预测的中国死亡模式(与官方预期寿命一致),2018年的生育率为1.05,那么出生1031万人,死亡1158万人,负增长127万人。 由于官方的总人口存在上亿水分,采纳缩水后的人口结构和滞后台湾17年的死亡模式,2018年的生育率为1.05,那么出生941万人,死亡971万,负增长30万人。 清朝中期的1790年,中国人口突破3亿,出生超过1000万人,也就是说2018年的出生人数是清朝中期以来最少的。 单独二孩政策遇冷 1960年中国在部分地区试行“晚、稀、少”的计划生育政策,1973年在全国展开。1980年推行独生子女政策。人口普查显示,总和生育率(妇女人均生孩子数)从1973年的4.54快速降至1990年的2.3、2000年的1.22、2010年的1.18。 1990年以后,中国的生育率已低于更替水平,那时就应考虑停止计划生育。但是,决策部门和主流人口学家却不相信生育率会如此之低,他们一次次将1.2左右的生育率修改为1.8。 比如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组在2006年判断“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总和生育率已降到1.8左右,并稳定至今”,并预测继续实行独生子女政策,总人口将于2015年超过14亿人(国家统计局公布2015年只有13.75亿人),到2033年前后达到15亿,建议坚持计划生育不动摇。 习近平认为人口是创造奇迹的“巨大力量”,认识到“主要经济体先后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增长率下降,给各国经济社会带来压力”,而“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之一,老年人口数量最多,老龄化速度最快,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最重”。习近平明确指示,“完善生育、就业、养老等重大政策和制度,做到及时应对、科学应对、综合应对。”于是中共十八大之后,中央果断决定调整人口政策。 依照这种执政理念,人口政策调整幅度原本可以更大。2014年之所以只实行单独二孩政策,是因为蔡昉等“20多位顶级人口学家”在《人口形势的变化和人口政策的调整》中预测,如果全面放开二孩,生育率将反弹到4.4,每年将出生4700万人,峰值人口将达15.35亿人;即便实行单独二孩政策,生育率也将反弹到2.4。中国人口学会会长翟振武也预测,如果全面二孩,年出生人口将达到4995万人,生育率将达到4.5。于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先实行单独二孩。当时国家卫计委预测,每年会多出生200万人,生育率将反弹到1.8以上。 2015年是单独二孩出生高峰年,《统计年鉴》、《卫生统计年鉴》分别显示,不但没有多生200多万人,反而少生了32万人、64万人;“小普查”证实生育率只有1.05,而不是1.8,更不是2.4。 全面二孩政策也遇冷 2015年国家卫计委组织了由翟振武牵头的专家组,进行反复测算,国家卫计委主任、副主任“多次主持专题研讨会,充分听取专家意见”,最终完成了由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培安担任主编的《实施全面两孩政策人口变动测算研究》。他们预测2016年实行全面二孩政策后,2016年、2017年、2018年的生育率将分别为1.63、1.97、2.09,出生人数分别为1767万、2110万、2189万(2017年会比2016年多出生343万人,2018年比2017年多出生79万人);2030年总人口将达14.50亿;2050年生育率还有1.72。 采信他们的预测,于是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实行全面二孩政策。2016年1月1日政策落实,9个月的怀孕期之后迎来了出生高峰。 国家统计局每年都在《中国统计年鉴》上公布上年的年度人口抽样调查的生育率。但是2016年的生育率远低于预期,于是在有关部门和人士的强烈劝阻下,《中国统计年鉴-2018》临时删除了2016年生育率表。几个月后《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7》公布了2016年的年度人口抽样调查,总和生育率只有1.24,根本没有国家卫计委所宣称的“1.7以上”。 2017年是全面二孩的出生高峰年,但是《统计公报》公布出生人数不但没有增加343万,反而减少了63万。由于生育率远低于预期,《中国统计年鉴-2018》再次没有公布。 2016年10月11日,中央深改组会议通过了《关于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统计数据真实性的意见》,2017年8月1日正式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条例》,都提出要确保统计资料真实准确、完整及时,要严惩统计造假。但是2017年、2018年的《统计年鉴》没有依过去几十年的惯例公布上年的生育率,是违背了深改组和统计法所强调的“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的精神。 到目前为止,《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8》(还不知道是否与《统计年鉴》一样删除生育率数据)还没有出版,因此还无法知道2017年的真实生育率。由于2017年出生人数减少了3.5%,我们将2016年抽样调查的育龄妇女结构平移,推算2017年的生育率只有1.2左右,而不是预期的1.97。 根据国家卫健委的初步数据,2018年不但没有多出生79万人,反而少生了250万人。由于出生同比减少了14%以上,我们推算2018年的生育率只有大约1.05,只是国家卫计委2015年所预测的2.09的一半,只是蔡昉、翟振武当年所预测的4.4、4.5的四分之一! 2018年的生育率低于1.1是大概率事件,甚至可能跌破1.0。当然最终结果还有待一年多之后才会发布的《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9》(假如没有删除生育率数据的话)来验证。 间接数据也佐证了中国目前的总和生育率确实很低。中国所有人都可以生一个孩子,一孩次生育率与生育政策没有直接关系,而是与社会发展水平、养育环境相关,是生育环境的晴雨表。一孩次生育率是与总和生育率平行变化,二者的相关系数高达0.95。2015年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的一孩次生育率分别为0.60、0.65、0.60、0.63,总和生育率分别为1.18、1.20、1.24、1.24。 中国2015年的一孩次生育率只有0.56,说明生育环境极为恶劣,即便停止计划生育,总和生育率也只能达到1.1,那么在全面二孩政策下,2018的总生育率为1.05左右也是合理的,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出生人数是极端夸张。 1992年-2010年,日本的总和生育率只是理想子女数的51%~57%,比如2005年理想子女数是2.11个,但是实际生育率只有1.26。近年中国台湾的理想子女数还在2个以上,但是实际生育率只有1.1左右。多项调查显示,中国目前平均每个家庭平均只想要1.6-1.9个孩子,那么在全面二孩政策下,2018的总生育率为1.05左右不令人意外。 2005-2017年,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新加坡、韩国的平均生育率分别只有1.10、1.12、1.08、1.23、1.19。而中国大陆除了与这些中华文化圈地区的共同原因外,还因为计划生育改变了人们的生育观念,并且社会、经济、教育模式也都是围绕主流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而进行的,并将惯性延续。 东北的生育率下降领先全国,2000年、2010年、2015年分别只有0.90、0.75、0.56(意味着下一代人只是上一代人的1/4)。中国的理想子女数和一孩次生育率都是全球最低,意味着即便停止计划生育,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生育率在短期内会波动在1.0左右,长期则将沿着东北的老路继续下降。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出生数据存在的问题 中国每10年进行一次人口普查(0年)和一次“小普查”(1%人口抽样调查,5年),每年进行一次年度抽样调查。人口数据最可靠的是人口普查,其次是“小普查”,然后是年度抽样调查。普查、抽样数据中最可靠的是生育率,是“直接汇总的结果,没有经过修正和调整”,并且是15-49岁育龄妇女及其孩子的35套“榫卯”结构,偏差不大;后面多套数据表明,普查、抽样的生育率数据误差不大,也符合人口变化规律。 但是1990年以来,中国人口统计非常混乱,以存在“超生漏报”为由弃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而不用,而是采纳其他数据(教育、医疗)来校正出生人数和生育率。比如说,2000年人口普查显示生育率只有1.22,0岁人口只有1379万;但是国家统计局却公布2000年出生了1771万人。 根据国家统计局负责人口统计的副局长张为民、普查处长崔红艳在《人口研究》上的论文,他们修改出生人数是参考小学招生数据,因为1997年之前的小学招生人数与人口普查数据一致。1997年之前小学招生准确,是因为当时中小学教育经费由乡村承担,没有虚报学生的必要。但是后面义务教育经费由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担,现在西部地区为8:2,中部地区为6:4,学校和地方政府有强大的动机虚报学生数以获得更多经费,随着年级的增加,在校生不断缩水。比如,2006-2008年这三年小学招收新生(6岁入学)合计5161万人,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0-2002年出生5120万人一致;但是这些孩子到2014年初中一、二、三年级(义务教育阶段净入学率为99.8%,毛入学率104%),合计在校生只有4343万人(该年龄段死亡率极低,可以忽略)。可见,即便以初中在校生人数(应该还有一些水分)为标准,当初小学招生和公布的出生数据也存在巨量的水分。 2000年的0岁人口到2010年是10岁,到2014年读初三,到2015年是15岁,都不存在漏报了。2010年普查、2010年公安户籍载明的10岁人口分别只有1445万人、1438万人;2014年初三在校生只有1426万人,由于毛入学率(在校生数占相应学龄总人数的比例)为104%,那么14岁实际只有1371万人;2015年“小普查”15岁只有1357万人。可见,2000年普查的0岁人口误差不大,而公布的出生1771万却有近30%的水分。 其他国家都没有中国这样的“双轨制”,生育率和出生人数是吻合的。比如美国公布2010年出生400万人(推算生育率为1.93),生育率1.93(推算出生也是400万)。 2010年之后,中国人口“双轨制”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比如说,2015年“小普查”的抽样比为1.55%,共抽样了15-49岁育龄妇女5667870人,该年生了175309个孩子,生育率1.05。与2010年普查的10-44岁妇女比较,2015年15-49岁妇女每个年龄的抽样比都在1.55%附近,偏差不大;出生人口175309人也理应除以同样的抽样比1.55%,那么2015年总出生1131万人。但是国家统计局却公布2015年出生了1655万人,多出了46%。 近年国家统计局修改出生数据,除了用教育数据外,也用医院分娩数据。2008年之前医院分娩数据是准确的,因为生孩子是自费的。但是2008年之后活产数也存在大量水分了,原因有四:第一,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在2008年开始覆盖全国,农民生孩子可以报销了,基层政府、医院、个人有强大的动力虚报分娩数。第二,流动人口子女在现居住地出生的比例由2010年的27.5%上升到2014年的56.6%,在常住地生孩子后,在原籍再“生”一次以便获得各项福利。第三,近年取消低龄组上户限制,家长乘机虚报新生儿以获得多个户口。第四,2013年卫生部和计生委合并为卫计委之后,活产数据受计生系统影响,以“符合预期”。 可见,不能用教育、医疗数据来否定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数据。国务院《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也提出“在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加强人口中长期预测”。 以前总是以“超生漏报”为由维持人口的“双轨制”。其实超生所占总人口比例很低,对于大众来说,隐瞒人口无利可图,而虚报人口不但个人获利(上学、买房、低保、扶贫款、退休金、城乡福利),地方政府也可获得更多的教育和医疗经费、扶贫和转移支付款等,并在争取铁路、高速公路立项等方面增加筹码。尤其是计生部门通过虚报人数继续计划生育。 2014年、2016年实行了单独二孩、全面二孩政策,不存在“超生漏报”了,2016年的生育率只有1.24,那么只出生1200多万人;但是国家统计局却公布出生了1786万人(生育率在1.7以上)。依照惯例,国家统计局应该会公布2018年出生了1400多万人(甚至1500万人),死亡990万左右。 2018年,中国人口开始负增长 本文的世界其他国家的人口采纳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7年》中、低方案平均(比较符合事实)。 中国人口采纳两套基础人口结构和两套死亡模式。第一套人口结构是采纳官方认可的2015年小普查的年龄结构数据,人口总数是与统计局公布的一致,2017年总人口为13.90亿,占世界的18.5%,65+岁老人比例为11.3%。 但是由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990年以来的出生人数存在水分,导致人口总数累计存在上亿水分,我们在《中国到底有多少人口》(《中国经济报告》2017年10期)、《中国大陆当下人口实证研究——2016年中国只有12.8亿人》(《社会科学论坛》2017年第12期)进行了详细分析。本文第二套人口结构是采纳缩水后的人口数据,2017年总人口为12.80亿,占世界人口的17.3%。 第一套死亡模式是采纳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5》中的中国模式(与中国官方公布的预期寿命一致)。中国台湾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超前大陆20多年,预期寿命超前大陆17年,第二套死亡模式是采纳台湾地区的数据,假设大陆的预期寿命和年龄别死亡率滞后台湾17年。 在第一套(官方)人口结构下,采纳联合国的中国死亡模式,2018年的生育率为1.05,那么出生1031万人,死亡1158万人,负增长127万人。如果今后的生育率稳定在1.05,那么2050年、2100年总人口分别降至11.36亿、4.63亿,占世界人口比例分别降至12.5%、5.2%,65+岁老人比例分别增至31.8%、48.6%。如果2018年的生育率为1.1,那么出生1080万人,死亡1158万人,负增长78万人。 在第一套(官方)人口结构下,采纳滞后台湾17年的死亡模式,2018年的生育率为1.05,那么出生1031万人,死亡1081万人,负增长51万人。如果今后的生育率稳定在1.05,那么2050年、2100年总人口分别降至11.50亿、4.54亿,占世界人口比例分别降至12.6%、5.1%,65+岁老人比例分别增至33.5%、47.7%。即便2018年的生育率为1.1,那么出生1080万人,死亡1082万人,人口也在2018年开始负增长(2万人)。 在第二套(缩水)人口下结构下,采纳联合国的中国死亡模式,2018年的生育率为1.05,那么出生941万人,死亡1038万,负增长97万人。如果今后的生育率稳定在1.05,那么2050年、2100年总人口分别降至10.42亿、4.02亿,占世界人口比例分别降至11.6%、4.6%,65+岁老人比例分别增至33.6%、48.8%。如果2018年的生育率为1.1,那么出生985万人,死亡1038万人,负增长53万人。 在第二套(缩水)人口下结构下,采纳滞后台湾17年的死亡模式,2018年的生育率为1.05,那么出生941万人,死亡971万,负增长30万人。如果今后的生育率稳定在1.05,那么2050年、2100年总人口分别降至10.55亿、3.94亿,占世界人口比例分别降至11.7%、4.5%,65+岁老人比例分别增至35.4%、48.0%。如果2018年的生育率为1.1,那么出生985万人,死亡971万人,增长14万人,到2019年人口开始负增长。 中国人口在乾隆五十五年 (1790年) 突破3亿,1949年增至5.4亿。1949年的生育率(妇女人均生孩子)6.0以上,出生率为36‰,出生约1930万人。1950年之前,属于传统农业社会,生育率长期维持在6.0以上,出生率应该与1949年类似,那么清朝中期的1790年,出生人口就已经突破了1000万。2018年生育率只有1.05左右,只出生940-1030万人,只是1949年的一半,这是清朝中期以来最低的出生人数。 |
|||
2019-1-4 1944 | |||
|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
京ICP备16017448号 |
技术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