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前沿科技 |
黄益平:为何中国数字金融领先全球? |
作者 黄益平 来源 凤凰网财经 |
凤凰网财经讯“新金融·新科技·新趋势”第八届上海新金融年会暨第五届金融科技外滩峰会7月7日-7月8日举行,会上,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分亨了中国和美国金融科技发展过程,分析了为什么在中国数字金融发展规模这么大,美国虽然技术做得好,但没有发展起来?并总结出三点比较简单的经验: 1、在中国的传统金融行业中,金融服务供给不足问题突出。虽然行业庞大,但一大批的潜在客户没有获得好的金融服务,尤其小微企业和低收入人群,这也是普惠金融服务的对象。 2、数字技术的发展。过去这几年,尤其智能手机的普及,为数字金融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量。 3、有可能是区别中国今天数字金融和美国金融科技发展水平的很重要的一个分界线,就是我们的监管环境。中国的监管环境相对比较容忍、宽松,甚至很多情况下,往往是监管缺位,没有监管。 以下为CF40、SFI学术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的演讲实录: 黄益平:谢谢王海明的介绍,确实有几本书是我们中心刚刚出的,大家如果有兴趣,欢迎大家阅读和提出批评指导意见。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主要观点是“中国数字金融即将走向2.0时代”。我分三点跟大家讨论我的这个看法。 第一点,我想从两次国际交流说起。 第一次是在去年7月份,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和上海新金融研究院一起共同组织到旧金山考察美国的金融科技企业。当时考察完,我们有几个感觉。一个,美国这些金融科技公司规模非常小,不像中国这么“过瘾”,都是小规模,同时给我们深刻的印象,他们都做得非常规范、认真,技术非常超前。一方面,看他们的规模,和中国的金融科技行业相比,觉得是微不足道的,但另一方面他们做得很好,在技术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机会。这也许可以称之为“美国模式”。就是行业是比较小的行业,企业大多数规模也比较小,但做得非常好、非常规范。特别有意思的是最近我看有个2017年“全球100家金融科技公司”榜单,是H2 Ventures风投公司和毕马威一起做的,美国公司最多,19家。中国做得轰轰烈烈,一共就9家。从这个角度看,其实美国在金融科技方面,并不落后,他们的数量远远超过很多其他的国家,但规模似乎听起来没有这么多。这是给我的第一个触动,我们去美国考察以后,写了一个考察报告,在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和北大数字金融中心的网站上都有,大家有兴趣可以下载。 第二件事,今天已经提到过很多次了,今年6月份到IMF做了闭门研讨,是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和上海新金融研究院一起共同组织的国内官员、专家和业界人士去的,在IMF历史上都没有过。IMF已经认识到,中国的金融科技、数字金融做得非常好,全球领先。为什么单独邀请中国专家去研讨一天?就是希望了解中国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刚才提的这个榜单,如果只看前10家最大的全球的金融科技公司,其中5家是中国的。过去我一直说,中国的数字金融似乎引领全球潮流,走在最前面,国内非常著名的公司,在国际上都很著名,走到哪大家都知道。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在国内,似乎数字金融行业出现了非常大的变化。到底下一步会怎么走?有很多不确定性。简单一句话,自从2016年年初开始实施互联网金融整治政策以来,整个行业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行业,包括P2P、互联网资管,似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很多平台和企业能不能活下去,是很大的一个问题。这是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对比,就是在国内,数字金融行业一方面做得似乎领先全球,另一方面,大家能不能活下去,现在还不知道。 这是第一点,跟国际比较,中国的数字金融似乎真的不一样。 第二点,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从2013年互联网金融元年开始,轰轰烈烈地发展。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有个指数,“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里面反映出三个有意思的现象:第一,中国互联网金融几乎每年翻一番。第二,区域性差异非常大,沿海地区相对比较发达,内陆地区相对比较落后。但在最近五六年间,地区间的差异在很明显地缩小。我们认为,这个缩小充分地反映了数字金融这样一种特定模式的普惠性。普惠金融过去比较难做,越发达领先的地区发展越快,越落后的地区发展越慢。但数字金融的发展特征,正好相反,在越落后的地方发展越快,我们认为它就是反映了数字金融普惠的特征。第三,数字金融的发展,主要是由年轻人在推动,90后发挥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这当然可以理解,跟技术的发展和金融服务,可能有关系。 但如果把中国和美国做一个对比,为什么在中国数字金融发展规模这么大,美国虽然技术做得好,但没有发展起来?我们曾经总结过三点比较简单的经验: 1、在中国的传统金融行业中,金融服务供给不足问题突出。虽然行业庞大,但一大批的潜在客户没有获得好的金融服务,尤其小微企业和低收入人群,这也是普惠金融服务的对象。普惠金融潜在的服务对象不能获得好的金融服务,这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在中国尤其突出,有多方面的原因,今天我不展开,因为我们有很多抑制性的金融政策,使得这个问题变得更突出。简单地说,我们金融市场空白比其他国家更大,数字金融一起来,就受到了大众的欢呼。 2、数字技术的发展。过去这几年,尤其智能手机的普及,为数字金融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量。当然,数字技术的发展在全世界都有,并不只是在中国,我们发展比较快的领域,往往是有场景的领域。淘宝、京东、各家公司,凡是有基础的平台的,发展非常快,因为解决了两个简单的问题,一个,获客成本,第二,大数据分析,帮助做风控。数字技术大幅度的进步,给数字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外部环境。 3、有可能是区别中国今天数字金融和美国金融科技发展水平的很重要的一个分界线,就是我们的监管环境。中国的监管环境相对比较容忍、宽松,甚至很多情况下,往往是监管缺位,没有监管。P2P平台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2007年第一家P2P平台上线,直到2016年年中才有第一部《暂行管理办法》出台,在2007年-2016年间基本就是野蛮生长。用我们一位学术顾问的话说,“买一台电脑,通上电就开始启动金融服务”。这个现象在美国不可能发生,在中国发生了。一方面,行业高速发展,变成了引领世界潮流,另一方面,风险频出,P2P平台曾经一度5000多家平台,最后健康运行的就1000多家,甚至不到1000家。如果这次再经过备案,新的监管制度出台,最终能留下几家,我不知道,在座各位可能比我更了解。客观地说,能真正达到信息中介资质要求的平台,可能寥寥无几。所以能存下来的不是特别多。这就反映了一个客观问题,过去我们的生长,在一定意义来说,获得了监管宽松环境的支持,但这种监管宽松的环境,一方面,给我们创造了很好的发展的空间,同时,也制造了很多问题。我们也参观过很多的平台,鱼龙混杂,没有牌照、没有数据、没有风控,但在提供各种金融服务。这个现象很难持续下去。现在发生的出发点,就是2016年互联网金融整治政策,具体的政策在推出过程中,有些领域还不是很清楚,未来怎么监管,但实际这个变化,已经在发生了。再加上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各个领域金融政策监管都在加强,核心最后就是落实在一条,监管全覆盖,要持牌经营。没有持牌经营,不能做金融交易。这是我们从过去高速发展转向,大家觉得日子很难过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第三点,中国的数字金融要走向2.0版。 2.0时代的意思,过去我们鱼龙混杂、野蛮生长、完全不管牌照和规则、风控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以后要全覆盖、持牌经营。最后核心,就是要接受监管、持牌经营。我们数字金融行业可能会出现很大的分化。最后分化的结果,应该就是技术和金融两个不同领域的新的分工、新的合作。一句话说,就是擅长做技术的,让他做技术,擅长做金融的,让他做金融。当然,中间肯定会有相当部分的机构和个人既懂技术,又做金融,可以两个方面都做,没有问题,但仍然要当作一个金融机构监管。这是未来的方向。 技术和金融之间新的分工和合作,我把它看成是未来数字金融的新方向。 过程中值得注意的一点,也许以后数字金融会走向跟美国的进科技差不多的格局。在一定意义来说,可能是这样的。但我个人希望,在这样一个逐步走向规范的过程中,仍然能保持中国特色。中国数字金融在全球保持暂时领先的位置,我觉得来之不易,是很难得的。关键问题是,一方面,要控制风险,同时,另一方面能不能通过业务的创新、监管政策的创新,保持我们相对领先的优势?核心就是过去我们做得好的,能不能保持下去?而不是通过监管一巴掌把整个行业都给拍死。这里头是要考验业内同仁和监管部门官员的智慧的。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就是怎么在创新和稳定之间求得平衡。实际国际上有很多做法,包括我们一直在讨论的RegTech(监管科技),还有监管沙盒这样一些做法,都有很多实践。我们可以借鉴,可以学习,可以进一步地推广。 我的这个核心分析客观地说不成熟,今天只是拿出来跟大家分享。我的简单看法,过去我们发展非常快,但基本是一个鱼龙混杂的格局,监管不是很到位。今天,要把所有的行业拉回监管全覆盖的场景下,我们行业正在发生非常大的变化。有些会生长得更好,有些也许没活路,这样我们行业重新洗牌,最后的特征,应该是技术和金融之间形成新的合作和分工格局,擅长做金融的,让他专注做金融,擅长做技术的,让他专注做技术。两个之间一起合作,共同把中国的数字金融推向新的发展高地。 谢谢大家! |
|||
2019-1-7 2212 | |||
|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
京ICP备16017448号 |
技术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