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所有 |
淮海战役: 一场胜负早定的战略对决 |
作者 王传宝 来源 国防大学 |
复盘这一战役,是无数军事家和军史研究者的事情,对我们每一个军人来说,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纪念这一战役的伟大胜利,依然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引言:在军队一次重要会议上,习主席告诫全军,我们千万不要做当年苏联话剧《前线》中的那个固步自封的戈尔洛夫。 70年前,在另一个前线,国共两党在淮海战场上展开了一场生与死的战略对决。 2017年12月,习主席在视察江苏省徐州市,瞻仰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时指出: 【“淮海战役深刻启示我们,决定战争胜负的未必一定是武器和兵力,军队的战略战术运用、将士们的信心和勇气、人民的支持和帮助,往往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1月10日是淮海战役胜利70周年纪念日,让我们重回那个前线,寻找打赢未来战争的制胜之道。 时间再倒推两年,几乎没有人会想到国共形势会这么快发生逆转。 1947年春,蒋介石凭借绝对的军事优势,对山东和陕北发动“重点进攻”。此时的国民党,拥有430万军队,规模之大为世界之最,且陆海空俱全。而共产党的军队只有132万,尚处在小米加步枪阶段。 1947年3月,号称“天子第一门生”的胡宗南占领延安这座空城后,凭空捏造了俘虏5万的战报,甚至让士兵穿上解放军的军装扮演俘虏,欺骗舆论。一时间风光无两。蒋委员长当然要视察延安。胡宗南为此花费巨资装修行辕,还派专机将澡盆、马桶、沙发、西餐用具等运抵延安,极尽讨好之能事。站在毛泽东住过的简陋的窑洞前,当时意气风发的委员长,恐怕做梦也没有想到,仅仅两年过去,他总统府的日历就再也没有翻过4月23日。 毛泽东非常自信地留在陕北,以吸引国民党重兵。因为他知道,经过延安整风和整训后,他手下的战将如云,军事上虽暂处劣势,但胸怀丘壑的他已不把眼前的国民党军队放在眼里了。他头脑中已经在构想全国战场这盘大棋。事实也是如此。彭德怀、习仲勋指挥的西北野战军,一败再败坐拥优势兵力的胡宗南,国民党军队占据延安不过一年就不得不仓皇撤出。 在山东,国民党军队于1947年4月6日动员了六十旅、四十万之众,进攻解放军一大战略方向山东。陈毅、粟裕以“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气魄,兵锋直指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七十四师。骄横不可一世的张灵甫的七十四师这块骨头,却在孟良崮被硬生生啃掉了。指挥这场令世人震惊之战役的,是中共战神之一——粟裕。也是他,在一年多之后,在辽沈战役刚刚胜利不久,就以大军事家的气魄,敏锐嗅到战机,并大胆而及时地向中共中央建言:在淮海地区,与国民党军队展开决战。 巅峰对决 庙算者胜 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65天时间里,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共60万名指战员协同作战,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江苏海州、西到河南商丘、北始山东临城(现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完败80万国民党军队,这场战事,史称淮海战役。经此一役,蒋介石在南线战场上的精锐部队损失殆尽,国民党的政治、经济中心南京和上海已在解放军的兵锋威胁之下。 当胜利的喜讯传到西柏坡,中国人民解放军最高统帅毛泽东高兴地说:“一锅夹生饭,硬是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了!”远在莫斯科的斯大林获知消息后,也情不自禁地说:“60万胜80万,这不仅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的确,这场战役,对国共两党来说,都有点没想到。国民党没想到这么个结果,共产党则没想到这么快就取得这个结果。 在国民党发动重点进攻的当儿,中共中央便作出“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战略决策。1947年6月30日深夜,刘伯承、邓小平率12万大军突破黄河防线,直插国民党心腹之地——大别山,拉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一年后的11月2日,历时52天的辽沈战役以歼敌47万余人而结束。实力雄厚的东北,从此成了共产党的战略大后方。是年,解放军歼敌百万——胜利的天平,悄然间向着共产党一方倾斜。1949年元旦到来的时候,国共两军的力量对比,发生逆转:解放军兵力达到310万,国民党军下降至290万。也就是这年年底,共产党人喊出了这样的豪迈口号:“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历史往往就是这么吊诡。1934年,由方志敏、粟裕率领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谭家桥镇乌泥关、白亭、石门岗一带遭到国民党王耀武部队包围、追剿,此役我军损失惨重。方志敏等军团主要领导被俘、牺牲,一万多人仅有粟裕率领400多人(有说1000余人)突出重围。1948年,在济南战役中,粟裕指挥的华野,力克济南,生擒死敌王耀武。这位追随了委员长一辈子的悍将,曾经给起义了的吴化文写信说:“君为座上宾,弟为阶下囚,当时你起义前和我说一声,让我也一起起义不好吗”。这就是时与势的转换了。 此时,这位没有参加过长征、但饱经历练的中共战神,经过堪称奇迹的苏中“七战七捷”后,深得毛泽东信赖和倚重。在他眼里,王耀武已经早就不是一个量级的了。作为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的粟裕,已在酝酿着一场大风暴。 攻克国民党苦心经营的济南城,“证明人民解放军强大的攻击能力,已经是国民党军队无法抵御的了”,他向中央军委提出进行淮海战役的建议。毛泽东次日复电,“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并指示“本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百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 较量,其实首先在双方的统帅们之间展开。淮海战役发展成为南线战略决战并取得胜利的条件,并非一开始就成熟。但综观整个淮海战役,中共中央军委时刻掌握了战役的主动权。最早提出的“淮海战役”,规模并不大。在中央军委批准粟裕提出的发动淮海战役的建议时,当时的构想是:首先歼灭黄百韬兵团,然后歼灭两淮及海州、连云港地区之敌。这个设想,战场主要集中在苏北一隅,被史家称为“小淮海”。 然而,战机转瞬即变。10月22日,为配合华野实施淮海战役,陈毅、邓小平率中原野战军主力攻占郑州,不料驻守开封的国民党守军竟闻风而逃,中野主力于是迅速推进到徐州以西,两大野战军由原先的配合作战变成了协同作战;另外,辽沈战役于11月2日胜利结束,国共双方军事力量对比出现了逆转,人民解放军占据上风。打一个更大歼灭战的可能性,正一步步增大。 在淮海战役中,刚从国民党军中“解放”的战士赵庆功主动向指导员请缨,要求发给自己子弹参加战斗。战役中,许多像他这样的“解放战士”不断补充进解放军,使得解放军实力不断增强。以华野为例,在开战前为36.9万人,战役结束时竟增加到55.1万人 天予不取,不是合格的战略家 淮海战役发起后的第3天,即11月8日,粟裕和时任华野副参谋长的张震再次向中央发电,建议歼灭黄百韬兵团后,不再攻打两淮,而是西向进击徐蚌线,以抑留大量敌人于徐州及其周围,尔后分别歼灭。在江北聚歼国民党军队有生力量,以防南窜过江,这就是“大淮海战役”的价值。毛泽东领衔的中央军委随即就粟张电报明确复示这一“大得吓人的方案”:“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这两封电报,可谓字字千钧,充分体现出中共决策层审时度势,算无遗策的气魄和水准。此时,中共中央已下定决心,将“小淮海”打成“大淮海”,在以徐州为中心的方圆8万平方公里的战场上,一举歼灭敌人南线主力。 孙子兵法云:“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抓住战机,迅即实践战略构想。国共之间空前的大决战,终于来临。而战争的胜负,已经不过是一个时间问题了。 决胜千里 如臂使指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关于谁是淮海战役的实际指挥者,党史、军史学界有着争议,这在学术上当然有一定的价值,但就淮海战役本身的胜果来说,这些都不重要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筹帷幄,指挥若定,决胜于千里之外。毛泽东麾下的战将如云,如臂使指,高效而坚决地完成了其战略构想,则是没有争议的事实。其中,战役的主要执行者粟裕,更是一战封神。 粟裕,曾为毛泽东的警卫连连长,同为湖南老乡,毛泽东对粟裕一直有着较为深刻的印象。长征开始后,粟裕奉命率部掩护中央红军,后因阻隔,一度和中央失去联系,甚至曾传出牺牲的消息。当毛泽东后来知道粟裕还安全健在后,其高兴劲可想而知。 粟裕没有让毛泽东失望。1945年6月,粟裕接连三次取得天目山大捷,干净利索报了“皖南事变”一箭之仇。这是从游击战转变为大兵团正规战的一次纯熟大演习。毛泽东再次对粟裕刮目相看,极富远见地对在场的周恩来等人说:“粟裕同志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1946年10月毛泽东将华东战区方面军的战役指挥权交给了粟裕,负责军队最核心的事务:打仗。这是毛泽东用人的一个创举。 在战争年代,“选择一个战略区的领导人,主要是选择军事指挥员,选择战区统帅。”粟裕也就成了这样一个应时而出的军事统帅。后来的事实证明,毛泽东这个决策无疑是非常英明和极富远见的。 反观蒋介石,将淮海战役的战役指挥权交给了自己的黄埔门生刘峙。刘峙,号称福将,虽位列国民党五虎上将,但并无多少显赫战功,却一路升迁。有这样一个重要细节。战役之初,国民党决定放弃海州、连云港,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因为在海州开着几个盐号,竟将这一军事秘密告诉了其经纪人。当这一消息满城风雨时,国民党第九绥靖区司令李延年还蒙在鼓内。事后他感慨地说:“刘峙这样看重钱财,泄露军事秘密,不败何待!” │胜负的天平,早在战役决战之前,已经早就倾斜了。对战争的过程,著名军事记者贾永先生,曾以传神的笔触勾勒如下: 【11月16日,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小平同志为总前委书记。 11月22日,“小淮海”激战12天,兵力12万的黄百韬兵团悉数被歼,黄百韬兵败自杀。也许意识到刘峙已不是粟裕的对手,蒋介石急召前期调往东北战场的徐州“剿总”副司令杜聿明重返徐蚌主持战事。 11月25日,在中原野战军一举围住驰援徐州的黄维兵团的同时,粟裕命令华东野战军包围试图解救黄维的杜聿明部队。 战争史上的奇观由此形成:被包围的两支国民党军,黄维的12兵团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兵力12万人,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第18军就在这个兵团;而杜聿明集团则多达30万人,邱清泉兵团和李弥兵团也是蒋介石所倚重的部队。 │一下子围住两支美式装备的精锐部队,显然无法一口吃掉。总前委决定“吃一个,夹一个,看一个”:集中兵力吃掉黄维兵团,同时“夹”住杜聿明集团,看住蚌埠北援之敌。 1948年12月6日,中原野战军与华野一部对黄维兵团发起全线攻击。12月15日,拒绝投降的黄维连同兵团副司令吴绍周一同被俘,另一位副司令胡琏侥幸乘装甲车逃脱。歼灭12万人的黄维兵团,用了不到10天——蒋介石刚刚空投给黄维的亲笔手令,也落到了解放军手中。 马上,就要轮到被粟裕死死“夹”住的杜聿明集团了。12月17日,毛泽东亲自起草了《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雨雪交加,天寒地冻。陈官庄、青龙集地区方圆不过几十公里地方,成了杜聿明集团的人间地狱。】 行笔至此,淮海战役已经大局初定。 │今天,虽然硝烟早已散尽,但鏖战之酣依然让我们回味无穷。 淮海战役是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两大部队的联合作战。这种联合作战在以前是很少见的。为了统一指挥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毛泽东成立了淮海战役总前委。毛泽东明确指出,在战局紧急时,总前委可以不上报立即做出决策。相当于有了“先斩后奏”的权力。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此后,毛泽东每临大战,屡屡电示粟裕:“独立处置,不要请示”“机断专行,不要事事请示”。粟裕没有让毛泽东失望。其出色表现,让毛泽东甚为宽怀,后来曾说,“淮海战役,粟裕是立了一功的”。 淮海战役在战术层次上的指挥,则是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各纵队灿若群星的战将们。他们严格按照上级首长的具体作战计划,一丝不苟地完成既定目标,并在战争中屡屡有创造性的发挥。 │电视专题片《回望延安》中,有这样精彩的一段: 【抗大抗大(现国防大学前身),越抗越大。抗大办学十年,培养的10万余名优秀干部,如同十万粒火种,点燃起大江南北的燎原烈火。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6位元帅、8位大将、26位上将、49位中将和129位少将曾在抗大工作和学习过。而直接参加淮海战役的华野副参谋长张震、八纵司令兼政委王建安等一大批猛将,都曾是抗大毕业的。】 对此,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郭志刚这样评价道:战场上的较量说到底是人的较量。延安时期培养的大批治党治军的骨干,为赢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乃至建设新中国,奠定了雄厚的人才基础。总结党在这一时期的优良传统,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如何运用这些经验,来培养和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新时代干部队伍。 战将如云,如臂使指,这也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能够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坚强依托。 将帅同心 众志成城 2018年8月17日至19日,中央军委党的建设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与会代表集中观看了历史文献片《回望延安》,该片获得与会领导们的热烈好评。该片“突出党的七大的历史贡献,从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的视角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一历史命题,为全面加强新时代我军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提供了生动历史教材”。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包括淮海战役在内的三大战役的赫赫胜果,以事实胜于雄辩的风采回答了这一点。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结束,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歼灭。蒋介石无奈地写下“冬天饮寒水,雪夜过断桥”后,黯然引退。这离中共七大闭幕后仅仅三年七个月零二十天。 中共七大的胜利召开,标志着全党的思想得到高度统一。延安整风和整训的完成,让中国共产党和其领导的人民军队产生了堪称脱胎换骨的变化。全党、全军高度团结,上下军民拧成了一股绳,这就在根本上奠定了解放战争的胜势。 细节往往决定成败。黄克功和张灵甫,同样有过枪林弹雨的经历,同样是因情生恨而杀人,黄克功最后被判处死刑。而张灵甫仅仅被关了一年就官复原职,继续掌权领兵。肖玉壁和孔祥熙,前者曾任陕甘宁边区贸易局副局长;后者是国民政府财政部部长。同是贪污,1933年参加革命、浑身有90多处伤疤的肖玉璧因贪污挪用公款3050元边区币,被处以极刑,而敛财无数的孔祥熙则照旧掌权发财。两个政党,两种纪律,两种作风,决定了两种走向。 蒋介石败退台湾后,在总结战事失利原因时,仅仅归咎于情报工作不如中共,这简直就是一叶障目到令人啼笑皆非的地步了。这样的认识,焉能不败! │经过整训后的人民军队,军令如山,令行禁止,官兵一致、将帅同心,众志成城、同仇敌忾,和国民党军队在此役中的表现,形成了异常鲜明的对比。 在毛泽东委以华野总司令兼政委的重任后,粟裕得知老领导老搭档陈毅并非到中央或别的地方“高就”,而是去中原军区搞后勤,即“建立中原军区及中原局经常工作”,与过去兵强马壮的华野统帅之位自然不能比。粟裕便再三向毛泽东推辞,说:“陈毅同志无论如何不能离开华野。”毛泽东最后接受了他的建议:陈毅去中原军区后,原来在华野的职务继续保留,粟裕以代司令员、代政委之职实际统率华东野战军。而陈老帅对粟裕一向支持有加,再加上他的威望,使得华野中野两大主力在淮海决战中的协调和配合,几乎无懈可击。 悲催的是,淮海战役一开始,围绕国民党最高统帅部决策的争斗就开始了,最为主要的是在蒋介石和新桂系的白崇禧之间展开,蒋、白之争严重影响了国民党最高统帅部的备战和指挥,促使了国民党军在淮海战役中的失利。战役期间,白崇禧不仅拒绝统一指挥中原地区的部队,在武汉静观国共两党在淮海地区决战,甚至暗暗制约蒋介石从华中地区调兵增援淮海战场。白崇禧甚至打起了利用蒋介石嫡系部队在淮海战场的溃败,来逼迫蒋介石下野的算盘,以便桂系的李宗仁能取而代之,坐收渔翁之利。如此这般,国民党焉能不败! 从双方在淮海战役的战场指挥系统就可高下立判。人民解放军一方成立了总前委,人民解放军中最优秀军事领导人刘伯承陈毅粟裕等都在其中,指挥系统强大有力,战役战术措施整合有力,各方的配合协同发挥了巨大、关键和决定性的作用;而国军一方则指挥系统低效乏力,配合协调作用没有很好发挥,各部始终无法形成强大合力,失败的命运自然无法避免。 再看几个细节: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司令宋时轮,参与围歼黄百韬兵团时,负责阻击前来增援的邱清泉兵团和李弥兵团。虽然战斗打得很苦,部队伤亡惨重,但没有上级首长的命令,他们一步都没有退出战场。中野76团3连在战斗中边打边重新编组,最后只剩下指导员和9班长等17名负伤同志,仍然编成两个突击班,攻下敌军最后一个地堡群。中野6纵“襄阳营”1连3排战后只剩下3名战士,真正做到“一切为了胜利、一切唯有胜利”。这样的案例,在淮海战役中比比皆是。 而国民党军队的战场指挥和配合协同却很有问题,向东救援的邱、李两兵团作战未尽全力,其救援国军的尾部紧挨着徐州,不敢大胆地全力向东攻击;而从蚌埠向北增援的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也未全力北攻,致使国军救援战略无法形成合力。黄百韬兵团在碾庄圩被围歼,黄维兵团在双堆集被围,杜聿明集团在青龙集、陈官庄被围……1948年12月初的淮海战场上,国民党军全线告急,各兵团都在受冻挨打,电台里到处都要求友邻“看在党国的份上,赶快伸出手来拉兄弟一把”,但友邻不是怯战迟滞,就是成心自保,打自己的小九九,这样的军队,焉能不败! 1月10日,淮海战役这一史诗性的决战,已经胜利七十周年了。复盘这一战役,是无数军事家和军史研究者的事情,对我们每一个军人来说,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纪念这一战役的伟大胜利,依然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当前强军兴军的征程、聚焦备战打仗的当儿,强化战略思维,提高联合作战水平,自然非常必要,而坚决维护核心、坚定党的领导、坚决服从命令,则更为重要。 消除和平积弊,强化“前线”意识,更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每一个共和国军人的神圣使命。 |
|||
2019-1-14 2345 | |||
|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
京ICP备16017448号 |
技术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