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所有  
大力如山:十年生死,多人茫茫
作者 大力如山     来源 大力如山

2018年,招商证券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总裁。关注了大力如山的胖友,应该都知道这事。毕竟当我得知了这个消息,第一时间就发了篇文章推送给各位(各位抓紧时间投简历),真心是希望正在换工作的读者朋友们,可以投简历去试一试,万一呢?

但后来听说,这次应聘过程非常激烈,仅投简历的就有一百多人:

不仅包括了身经百战的证券公司和期货公司总裁、副总裁等高管,也不乏在监管系统历练多年的官员,还吸引到掌管千亿资金的基金公司总经理、投资总监,以及浸淫研究业务多年的券商研究所所长。

我想了想,也许这群精英在找工作的时候,已经很少是亲自投简历了,因此并不了解如今的应聘,普遍存在着两种套路:

1、花钱让人帮忙“完善”自己的简历。听说是四五百一次,就是给你的简历改改格式、语言描述之类的,其宣传口号是“你之所以得不到面试机会,就是因为简历写的不行”。

2、在应聘邮件的标题,一定要注明”来自****”之类的话。比如你这个招聘信息,如果是从大力如山上看到的,一般就需要在应聘邮件上注明“来自大力如山”,这就显得你好像能跟这个好像跟内部有点关系的信息发布平台有点关系似的。

所以各位这次应聘不成功也很正常,听说一百多人里最终过了简历筛选关,进入面试环节的只有十余位。那么,这些被筛掉的精英没能过简历关,究竟是因为没花钱让人改简历,还是因为没在邮件上表明“招聘信息来自*****”呢?

其实两个都不是,就是因为你们没有好好读大力如山那篇招聘文章的评论区,不信的话,你们可以再仔细去回顾一下,自然就懂了。

│此次招聘,最终由招商证券原副总裁熊剑涛胜出,后来券商中国报道称:

熟知本次招聘的相关人士称,由于应聘者高手云集,熊剑涛的胜出绝非易事,不到最后一刻都很难猜到结果。招商局也是考虑再三,反复考量,才最终选择了熊剑涛,体现了招商局集团对此次招聘的谨慎。

是啊,不到最后一刻确实很难猜到这个结果。就像十年前最早开始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总裁的广州证券,后来也是如此对外宣称的。毕竟那时能提前猜到结果的同行们,还找不到大力如山来吐槽。

好在当年公开应聘到广州证券担任总裁的刘东,干的也还行。

01

广州证券是一家,在1988年伴随着全国各地央行成立证券公司的浪潮而生的老券商,如果按照出生日期来看,可以说是如今很多券商的老大哥了。

比如上海的申银、万国和海通证券,都是在1988年里相继成立的,包括全国最早成立的深圳特区证券公司,也只比广州证券早出生一年而已。更不用说如今的招商、国信、平安、广发这四家南方券商巨头,在1988年的时候,都还尚存于各自的银行、信托和保险爹妈的脑海之中。

曾经有个爱看《封神演义》的匿名喷子,在写中泰证券的时候,做过这样一个比喻:按照整体的发展风格,券商可以分为“阐教”和“截教”两大类。虽然我不知道这喷子是哪家券商的,但个人觉得他这个比喻还是很有道理的,想必也是个英俊之人。

就像北方的券商大多都是“阐教”出身,特别是那些有着大罗金仙驻场的券商,当别人修炼是靠运气的时候,他们的修炼看起来却是那样的按部就班。比如中金、中信、申银等等,几乎都是开局一条鲲,成长全靠吞。

而在南方券商里,确实也总出一些“截教”的猛人。这些券商,往往都有着地方豪杰在阵,他们敢用一切能用的手段,集中实力去绞杀对手,有时哪怕对面是些大罗金仙,也都不会放在眼里,比如先后从一而终的君安证券和大鹏证券。

所以“阐教”和“截教”两种情况的存在,就势必会让一些券商,在选择自身发展路径的时候感到很为难:一类是被“阐教”包围的“截教”中人,一类是被“截教”包围的“阐教”中人。

会为难很正常,因为在这两类中体量大点的券商,会耐不住眼馋主动进攻,比如与“阐教”有着深厚渊源的南方证券,身处南方便因深陷“截教”的影响,最终走火入魔而覆灭。

至于那些体量小些的券商,更是只能如履薄冰边走边看,比如地处南方的广州证券,在2009年之前的发展就都很一般,一直到刘东应聘而来。

1967年出生的刘东,26岁的时候就进入了证券行业。其先是在中国信达的证券业务条线里干,从营业部老总一直做到证券业务总部的副总。然后又跳到宏源信托的证券业务条线里干,从证券业务部老总做到公司的副总经理,一直到宏源信托改组为宏源证券,仍坚守在公司副总经理的岗位上。

但无论是在信达,还是在宏源,刘东一直没有离开建行系这个圈子。

就像在1997年,曾被建行派出筹建中金的汤世生,回到了中国信达担任副总裁。在他开始兼任子公司宏源信托的董事长起,宏源信托的高管们就逐渐的被老建行人所替换。包括两年后,从建行行助的位置转任中国信达副总裁的田国立,同样也兼任了宏源信托的董事长,直到2000年将其改组为宏源证券。

虽说当年广州证券在公开招聘总裁后,各大媒体报道的都是那句:“经验丰富的刘东,最终在众多精英中脱颖而出。”但几年后,有记者在采访刘东的时候,终于还是忍不住提了一个没把读者当沙雕的问题:

凭你的工作经历,想进入任何一家大券商,做高级管理人员并不是难事。然而当年你为什么为选择广州证券,这样一个当时看起来并不起眼的中小券商,去接受挑战呢?

刘东对此的回答,倒也很切题:“最优秀的人才,不是把大企业守住,而是把小企业做大。”那么,他究竟如何去把广州证券做大呢?

上任后的刘东,为完成广州证券IPO的目标,提出了“股债并举、买卖结合、综合服务、创新发展”的差异化发展路线。但圈子里的人都明白,这16个字所代表的发展路线,其中最能让中小券商得到迅速发展的,在当时也就是那个“债”字。

后来,出了一位“债王”的广州证券,果然凭“债“而起。只是这个“债王”的称号,并没有落在刘东的头上。

02

对于管理广州证券的想法,刘东曾经对媒体这样说过:

中小券商在人才问题上,很容易陷入一个怪圈,即相对大券商,中小券商很难吸引并留住优秀的人才,而没有人才,又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反过来,没有发展,就更难吸引优秀人才。要打破这种怪圈,就要把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来抓,要建立全新的用人机制,要有前瞻性,要彻底市场化。

我想,上述这段话所阐述的“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应该是每一家中小券商的负责人,都会去重点考虑的问题,如果是真心想让公司发展的话。

但能否真正解决此问题,不单单要看这些券商负责人所做出的行动,更重要的是券商实际控制人要能同时给与支持。放到当时的广州证券身上,就是要看其实际控制人越秀集团是否给了刘东支持。

确实给了。刘东上任后的三年里,越秀集团对广州证券进行了两次增资,并全力支持广证在体制机制上的改革,比如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实施业务线事业部制等等。毕竟这一系列改革下去,刘东来之前的600多名广证员工,迅速增长为了1400多名。

│而在这些新员工里,就有着广州证券的“债王”,2010年1月来到广州证券的邱三发。

1964年出生的邱三发,比刘东还要年长几岁。在西南财经读完金融学博士的他,先是在伦敦国际证券协会学术研究中心做了两年的访问学者,后来的职业生涯又历经政府机关和金融企业,最后才算是来到证券公司。

2011年9月,邱三发开始担任广州证券的副总裁,主管固定收益和资产管理条线,正是囊括了所有与“债”相关的一二级业务。而他的工作成绩,确实也非常出众,比如债券投资这块,2009年的收入占比还只占广州证券总收入的2.1%,等到了2012年和2013年,这块的收入贡献就占了总收入的三成左右。

上游的支持和下游的给力,使得那几年广州证券在业内的发展,确实很亮眼。只是当聚光灯照到了你,往往新问题也就随之而来。比如当上游和下游都给力的时候,在上游或者下游之中,总会有人不想再让中间商赚差价了。

2013年,广州证券的全年净利润是1.1亿元,而2012年的全年净利润则是2.94亿元,业绩同比下滑了60%。业绩的大幅下滑,成为了刘东面前的大难题,因为在越秀集团的眼里,请刘东来广证的真正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完成IPO的目标。如果这个目标受到了影响,那么无论具体的公司治理做的有多好,也都不会被实际控制人放在眼里。

2014年,从2012年分类评级BB刚升为AA的广州证券,因“集中交易报盘系统出现故障导致上证所A股报盘中断4分钟,而其没有立即报告一事,再次被降回了BB级别。同年8月,业内开始传出刘东提出离职申请的传闻。

2014年9月1日,广州证券召开股份公司创立大会,刘东离开,两个月前被传或跳槽去中山证券的邱三发,担任广州证券的新任总裁。与此同时,2012年刚换了新标识的广州证券,也当场宣布再次将现有的标识,更换为越秀集团的“鲲鹏展翅”标识。新旧标识的交替,似乎正代表了越秀集团的两种新旧态度。

那一天,“鲲鹏展翅”的广州证券,宣称自己的这次股改是冲刺IPO的一大步,同时预计自己会在15年年底或16年年初实现上市。这话听起来,就像是王小波写过的那句一样:

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谁也锤不了我。

03

毕业于西南财经的邱三发,在担任广州证券的总裁后,为公司招揽了不少西财校友,特别是债券领域的人才。

这些人才们,为广州证券一边贡献了业绩,一边贡献了利润。在2015年和2016年的券商债券主承销业务排名中,广州证券一直保持在20名左右。同时,广州证券这两年的净利润,也分别达到了9.1亿元和9.25亿元,远高于2013年时的1.1亿元。特别是,其中投行与资管的收入贡献,占到了公司总收入的五成以上。

但券商作为一个经常会受周期影响的行业,是让人很难分得清,在其业务蓬勃成长的因素里,究竟有多少是靠总裁和人才,又有多少是靠市场和运气。就像在2017年,广州证券实现营业收入14.09亿元,净利润1.89亿元,与2016年相比,分别下滑了48.88%和79.57%。而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固定收益和资产管理等业务收入下滑的影响。

广州证券在邱三发带领下的这三年,感觉就像是跟着市场兜兜转转,最终又再次回到2013年。记得在2014年,经历2013年业绩下滑的广州证券,送走了总裁刘东。而2018年,经历2017年业绩下滑的广州证券,终于又送走了总裁邱三发。

2017年11月,广州证券被重组,成为越秀集团下属A股上市公司越秀金控的全资子公司。三年前上任总裁并准备带领广州证券上市的邱三发,终于验证了王小波那句“谁也锤不了我”的上下文:

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

邱三发曾经编著的一本书里,是这样进行自我介绍的:“邱三发,一个平实、厚道的学者。”但真要说起券商里的学者,地处四川的西南财经大学,有着经济学大家刘诗白坐镇,早就向金融行业输送了更优秀的“学者”。比如原广发证券总裁李建勇和原证监会副主席王益,这两人都曾是刘诗白的博士弟子,其中李建勇是师兄,王益是师弟。

同样拥有几十年的发展历程,而且比广州证券更优秀的广发证券,能取得如今的成就和地位,至少离不开三个人的贡献:一位是广发证券的创始人,后来官居广东省副省长的陈云贤;一位是率队开疆拓土,将广发带入一流券商行列,最后却因内幕交易案引咎辞职的董正青;最后一位就是帮助广发摆脱内幕交易困境,并带领广发证券圆了“A股梦”的李建勇。

1995年,在总裁陈云贤的招揽下,李建勇从西南财经来到广发证券投行部,而筹建广发投行部并担任负责人的正是董正青。那个时期的广发投行部,业务开展的非常迅猛,除了北上拿下不少东北的项目之外,包括中信证券在2002年上市时的辅导券商,也是广发证券。

在陈云贤担任广发证券董事长的最后几年里,广发证券的总裁是方加春。方加春在来广发之前,是华福证券的副总裁,在福建师大读硕士时跟陈云贤是同学。而方加春在当年广发证券收购华福证券的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后来也顺理成章成为广发证券的副总裁、总裁,包括准备接任陈云贤的广发董事长位置。

但在陈云贤离开广发后,广州市政府又派了一位新人去接任董事长,导致方加春的接任预想并未实现,最终只能负气离开,跑到广发证券的小股东香江集团去做了高管。接替方加春总裁位置的,是当时广发的常务副总裁董正青。但出走广发后的方加春并没有闲着,后来就暗中牵线了中信收购广发的事情。

2004年9月2日,中信证券发布收购公告,向广发证券打响了股权收购战的第一枪。这场股权收购战,只用了43天就结束了。在这43天之内,中信证券连发四次收购公告,每一次都对收购意向和进程进行了直接披露。而广发证券为抗击中信的收购,先是创立员工持股平台吉富创投,英文名叫GF Venture,并接连进行了五次股权转让,最终让辽宁成大成为了第一大股东,吉林敖东成为了第二大股东。

其实国内所有的收购与反收购,都是企业背后那些人与人之间的角力。救广发的骑士辽宁成大和吉林敖东,是源于董正青多年开拓北方投行市场的情义积累,这才身骑白马从东北而来。除此之外,时任广发副总裁李建勇的同门师弟王益,在当时也还没被规起来。所以未来用自己的退市,去助太平洋证券上市成功的云大科技,在当时作为广发证券的小股东,在这场收购战中也坚决站到了广发这边。

那一次的强龙,最终也没能压过盘在东北虎头上的地头蛇。但因广发违规借壳被曝光,董正青也被迫在2006年辞职,继而在2007年被捕,接着李建勇升任广发证券总裁,一直坐到2012年辞职。后来的广发,演的便是北风吹佳木的故事了。

可人生总是兜兜转转,就像越秀金控旗下的越秀产业基金在2011年成立后,方加春跳来担任总裁。而几年后的那条强龙,终又瞄向了广州省内的另一家券商:

广州证券。

04

2018年1月,在邱三发离开广州证券之后,原江西省金融办主任胡伏云来到了广州证券,担任董事长兼总裁。

曾经担任过广东证监局副局长、江西证监局局长的胡伏云,凭借多年的监管经验足以坐镇券商的董事长职位,但如果同时还要担任具体运营的总裁职务,确实就有点奇怪了。毕竟在目前不太好的行业环境下,监管层出身的坐镇防风险,市场打拼出身的具体搞经营,才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班子组合。

所以到了2018年6月份,当市场上传出当年大鹏证券的张永衡要来担任广证的总裁,大家伙儿就都“噢”了一声,感觉合适。因为当年大鹏证券临破产之时,徐卫国无法承担重组责任之时,是大鹏的副董事长张永衡站了起来,去负责与长城资管沟通重组之事,虽然最终没能谈成。但广州证券在债券上面的烂摊子,在经过大事的张永衡眼里,确实也根本不算什么。

2018年11月,广东证监局核准了张永衡担任广州证券高管的请示。带着“鲲鹏展翅”标志的广州证券,与大鹏证券的张永衡结合在了一起,这在外人的眼里,风起鹏飞的故事似乎会再次出现。只是外人们没能想到,就在短短一个月后,一条不用借风就能飞翔的强龙,从天而降。

2018年12月24日,中信证券发布公告称,拟发行股份收购广州证券100%股权,并将其重组为旗下的全资子公司。上次中信对广发发起的收购战役,在43天里用了4张公告,结果还是铩羽而归。而吃过亏的中信,这次用一纸公告就结束了战役,只给广州证券的员工留下了多脸懵逼。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的独家获悉,随后几天的过程是这样的:

12月24日,中信的收购公告发出后,越秀金控董事长当天傍晚召开会议,主要谈论收购事项:“在2018年第一季度本来计划引入战略投资者,陆续增资广证,旨在2020年达到300亿净资产规模。然而,监管层要求股东投资券商的资金必须是自有资金,不能举债增资;同时由于监管层对金控集团的监管要求,当非金融业务收入超过一定比例则不能融资。考虑到以上情况,越秀金控认为必须转型,因而选择出售券商牌照。”

12月25日,中信证券的业务人员便进驻广州证券进行调研,27日中信证券董事长赴广证召开沟通会,谈双方业务整合安排。根据会议谈及的安排,首先经纪业务上,广州证券营业部将与中信证券互补,同时中信证券将原计划设在武汉的托管中心放在广州,以尽力解决广证员工就业问题;第二投行业务上,江西、湖南、湖北等是中信证券短板,广证可在这些区域进行补充;第三,固收业务上,中信证券约有一百余人编制可消化广证从业人员,但只能去北京办公。

令现场与会人士印象深刻的是,“中信证券表现非常强势。”主要体现在,一级部门以上的正职以上的广州证券干部,合并后或均没有职务。同时,管理岗位全部集中在北京,不接受异地管理。

这种啥招呼不打就直接来干的事,换哪家券商的员工在面对时都会懵逼。而几天后的事情发展,也正如很多人都能预想到的结果,那就是市场上飘满了广州证券的员工求职信息。也许当你像我一样,头顶能异于常人提前感受雨雪时,你才会明白普通员工就如同假发,只有当公司需要遮丑的时候,才会戴上它。而如果不需要,谁又会要它呢。

只是这场秃如起来的收购,总会让我想起某个段子:

某会组织的战略研讨会上,一位领导提问:“大家认为金融企业最重要的核心资产是什么?”下面异口同声回答:“人才!”领导愣住了,停了一会儿,悠悠地说:”有点自知之明,好不好?明明是金融牌照!

那么问题就来了:中信和越秀,到底是谁没有这个自知之明呢?


2019-1-15点击数/观注度 40272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