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柏鉴人物 |
真正的天才都是后天养成的 |
作者 身边君 来源 身边的经济学 |
核心提示:很多人认为,天才是天生的。我们在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天赋异禀的人,好像天生自带某种属性,然后逐渐成为某个领域的杰出人才。事实上,真正的天才都是后天养成的。 作者 | 身边君 来源 | 身边的经济学 内容摘自《刻意练习》 1 天才的真相 在古典音乐界,莫扎特被认为是不折不扣的天才。 他4岁谱曲,6岁巡回演奏,还拥有天生的“完美音高”——给他任何乐器弹奏的调子,他都能分辨得出。虽然现在这样的能力没那么高深莫测,但在200多年前,几乎人人都认为他就是个音乐天才! 其实不然。莫扎特的父亲是一位作曲家,但郁郁不得志,所以他倾注了所有的心血,发誓要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最优秀的音乐家。在莫扎特之前,他培养过家里两个更大的孩子,虽然没有完全成功,但成绩也不错,并且在此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等到小莫扎特时,他爸爸干脆辞去工作,全职培养他,把前面的经验全部用上,对莫扎特进行了魔鬼式的训练。虽然我们不知道他爸爸的训练方法是什么,但至少可以说明莫扎特的完美音高是训练的成果。 在小提琴界,帕格尼尼是“天才”的代名词。他在一次演出时,在台上正拉着小提琴,突然“嘣”的一声,一根弦断了。别人都觉得“这下完蛋了,肯定没法继续了”,可帕格尼尼就像没事人一样,继续拉着三根弦。过了一会儿,又听“嘣”的一声,又断了一根弦,这下仅剩两根弦了,他还是镇定自若地接着演奏,而且依然流畅。 “嘣!”第三根弦也断了,就剩最后一根弦了!帕格尼尼依然不理会,行云流水,用一根弦完成了整首曲子。音乐停止,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简直精彩绝伦,这是一位音乐天才!帕格尼尼张开左手,因为在一根弦上使劲儿滑动,手指上全是血! 电影通常都是这样谢幕的,而真相绝非如此。 《刻意练习》的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经过大量的研究和实验证明,天才的能力并非生而有之,训练可以创造我们以前并未拥有的技能。这个帮助我们突破能力边界的学习方法被称为刻意练习,任何人都可以持续训练,成为领域中杰出的人才。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异类》这本书中提出了“1万小时定律”,就是指不管你做任何事情,只要坚持1万小时,基本上就可以成为该领域的专家。这个观点曾经风靡全球,但仔细一想还是会发现其中的漏洞。 比如一个看门的大爷,看门时间超过几万小时了,他成为保安中的高手了吗?再比如一个在课堂上混日子的老师,讲了几十年的课,他成为特别杰出的老师了吗?肯定没有。 反之,有些事情根本不用花费1万小时,只要能够进行几百个小时的刻意练习,你就能有所突破,成为一名专家。 2 人类的极限 1908年,有一场举世瞩目的马拉松比赛,它被称作20世纪最伟大的比赛之一。这场比赛的冠军——一位叫约翰尼·海耶斯的小伙子创造了2小时55分18秒的世界纪录。 100多年之后的今天,马拉松世界纪录已经被刷新到2小时2分57秒,缩短了近1个小时。 如果你是一位18~34岁的男性,现在想要参加波士顿马拉松比赛,成绩不能低于3小时5分。换句话说,1908年的世界纪录,在今天才刚刚够格参赛。 以前的跳水比赛,运动员尝试空翻两周时,差点身受重伤。这样的空翻被认为是挑战人类极限的动作。跳水运动也曾一度因其危险性,险些被奥运会取消。再看现在的跳水运动呢?空翻两周已经成了入门项目,即使10岁的孩子也必须练会。 自古以来,人们对背诵圆周率这件事情有独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就有背诵圆周率的情节。早在1973年,有一位叫理查德·斯宾塞的人创造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圆周率背诵纪录——背诵到小数点后511位。 想想你能背诵到多少位?十几位就不错了。这个纪录后来被一个叫大卫·沙克尔的美国人打破了,他背诵到了小数点后1万个数字。更吓人的是,一个叫米纳的印度人,他背诵到了小数点后7万个数字。这还不是极限!再后来有一位叫原口证的日本人,他声称背诵到了小数点后10万个数字,简直匪夷所思! 这些数字表明,人体的极限是在不断被挑战和刷新的。记数字是大脑的极限,跑步、跳水、俯卧撑是身体的极限。 为什么人类总是可以不断地超越极限呢?其实所谓的瓶颈,更多时候只是心理层面的障碍,事实上离真正的极限还很远,只是个人的动机不足罢了。因为科学研究发现,大脑的适应力远远超过一般人的认知。 伦敦拥有世界上最复杂的道路,街道完全没有规律,就是跟着GPS走都有可能迷路。所以,伦敦出租车司机需要通过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难的资格考试——给你特定的时间,再给你一个犄角旮旯的位置,在指定之间内准确到达。 曾经有一道考题是让出租车司机把考官带到一尊手拿奶酪的老鼠雕像前,这个雕像只有1英尺高,而周围都是高耸入云的建筑。因为伦敦出租车司机收入不错,所以很多人拼命练习,去考这个驾照。 心理学家给取得驾照的伦敦出租车司机做了个脑部扫描,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和那些沿着一定路线开车的公交车司机和普通人相比,伦敦出租车司机的海马体后部要大得多。 原来科学界认为,成人的大脑布线已经固定,是没有办法改变的,而现在他们发现,原来我们的大脑是在不断成长的,锻炼可以使大脑发生改变。如果你愿意刻意练习,你的大脑会有无限的适应能力,突破前人的成绩也指日可待。 3 什么是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和一般的练习不同。 1、要有明确的目标。 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要有明确的目标,最好是可以衡量的。为什么跳水、国际象棋、记数字、做俯卧撑这种事情最容易做刻意练习呢?因为它们好衡量,有明确的标准,所以每次训练都有明确的目标。 2、一定要专注。 富兰克林大家都很熟悉,他是美国非常著名的作家,也是一位科学家。他有一个嗜好,就是下象棋。他下国际象棋的时间,没有上万小时也有几千小时,但令他非常恼火的是,他总是成不了一流高手。他很聪明,这么牛的一个人为什么总是成为不了一流的国际象棋选手呢?原因是,他没有践行刻意练习。 他只是把下国际象棋当作一项休闲活动,有朋友来了,下一盘,而没有专门找一个教练,记录每一个棋局的变化,研究棋局。所以,他只是机械地积累下棋的次数,并没有提高下棋的能力,就像有些人一天到晚打牌,打麻将,但很难成为赌神。 相反,富兰克林在写作方面可是高手,他是如何做到的呢?富兰克林小时候没有条件上学,但他又很想写文章。于是,他找来一本自己特别喜欢的杂志,把文章都读一遍,然后仿写,就是抛开原文,自己根据理解重写一遍。写完之后再与原文对照:这一段怎么漏了,那个词用得不对。这就是刻意练习,他不断地设定目标,不断地练习,然后不断地反馈,并且不断地改进。就这样,他成了著名的作家。 3、努力挑战,走出舒适区。 每次练习都要比上一次有进步,每次练习都要有反馈。看完这本书后,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减肥时一定要备一个秤了,这就是反馈啊。每天都去称一下,看自己有没有瘦。如果瘦了,是为什么;如果没瘦,又是为什么,然后继续不断地练习。这就是刻意练习的基本框架。 4 心理表征 这个基本框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心理表征。什么是心理表征呢?就是你对一个事物形成的下意识的反应。比如,当你看到一条狗的时候,你不会用数据来判断:犬科一般都有什么特点,它的尾巴应该什么样,头应该什么样。你的第一反应就是——小狗。这就说明狗在你脑海当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心理表征,你根本不需要去反应。 更贴切的比喻就是打字。现在先别把手放在键盘上,你想一下,A在哪儿,O在哪儿,N在哪儿,能想起来吗?我是想不起来。但是你真打起字来,噼里啪啦,自然而然就打出来了。因为你在打字的时候,你的手指按哪个键,这个动作已经不需要经过大脑了,不需要再去认真地思考那个键是什么了。这就叫作心理表征,是一种下意识的反应。 有一次世界杯比赛,阿根廷连续17脚传球后射门,就是对方球员还没碰到球,嘣嘣嘣,传了十几脚,球就进了,这太经典了。怎么能踢得那么好呢?原因就是,他们根本没有讲究意识、判断、走位,这是对中国队的要求,而他们是完全把踢球训练成了下意识的动作。 当你有了足够的下意识时,你对整场球赛就存在着一个完整的心理表征。这也就是为什么业余的人看球,和专业的解说人员看球完全不一样。解说员看球时的感觉就是一个完整的心理表征,而我们这些业余的人没有建立这样的心理表征。我们只能说:“这个男的长得好帅”“这个球星真棒”“这个动作真好看”……就只能看到这些而已。这叫作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明白了心理表征这个概念之后,我们就明确了训练的目的——把我们训练成对某件事情有下意识反应,具备完善心理表征的一个人。比如说跳水这件事,一个跳水运动员做出高难度动作,他的脑海中一定对这件事了然于胸,并且清楚地想象到了自己肌肉的分配和身体的做法,不需要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身体。 5 在工作中刻意练习 就我自己而言,我对什么事实现了具有心理表征呢?哪件事我算是比别人厉害一点呢?可能就是讲书吧。我拿到一本书一看,就能很清楚地抓住这本书的脉络。事实上,我每周让自己讲一本书,就是在做刻意练习。如果我每次都要求自己讲得再好一点点,那就更厉害了,这就是在工作中不断训练自己刻意练习的能力。 拿开车来说,如果你是新手,开车就一定会仔细,想好先做哪一步,后做哪一步,该怎么走。但是如果是老司机,往往打着火就走,怎么开到目的地的都不知道,因为完全在心理表征的控制下。练习就是要不断地建立各种各样熟练化的、下意识反应的心理表征。 如果你能训练自己,使自己成为某些方面高手,你就具备了与他人完全不同的心理表征。怎样建立心理表征呢?作者继续做了深入的研究。他找了很多在德国学小提琴的孩子,从中挑出三类人:优秀、优异和杰出。优秀拉得不错,优异就是比优秀好一些,而杰出就是大师了。 他仔细调查了这些孩子所有的成长经历,最后发现他们都进行过刻意练习,没有刻意练习是不可能成为专业人士的。而这三种人的区别就在于,他们18岁之前练习小提琴的时间。 优秀的人平均练习3420小时,优异的人平均5301小时,而杰出的人平均7401小时,仅仅这个平均数就相差了2000多个小时。这说明刻意练习的时间和最终的结果,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优秀、优异和杰出的差别主要取决于时间,这和格拉德威尔所说的“1万小时定律”有类似之处。但我们要更明确一点,不是所有的事情,1万小时就够,也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1万小时才能够走入专业。那么《刻意练习》的作者为什么一定要反对“1万小时定律”呢?原因是这个理论会产生三个误导: 1、不能随便承诺。 你不能跟任何人承诺说,只要达到1万小时就会怎样。有个房屋中介跟我说自己卖房子已经快接近1万小时了,言下之意就是接近卖房专家,这可不好说。事实上不是所有的行业,做到1万小时就可以成为专家。 2、有时候其实不需要1万小时。 很多人听到1万小时都吓坏了,直接放弃了。但是有些事情,几百个小时就足以拉开和普通人的差距了。 3、有时候就算超过1万小时的练习,甚至干了一辈子,也成不了专家。 怎样将这种方式引入我们的工作当中呢?在工作中使用刻意练习的最佳方法,就是把每一次工作都视作一次训练。 比如做PPT,很多人都觉得太没劲了,一天到晚没完没了。但换个角度想,如果每次都要求自己进步一点点,你就能通过不断训练成为一个PPT大师。 你把工作视作练习时,就能改变三种错误思想: 基因限制的思想。有人认为,能说会道的人是基因好,并不是这样的。辩论赛里很多优秀的辩手小时候都口吃,因为要训练避免口吃,才不断对着镜子练习,最后练成了辩论赛的冠军。 要有足够长的时间,才能成功。 只需要足够努力,就能成功。刻意练习的时间和方法都很重要。 6 在生活中刻意练习 第一步,找一位专业导师,了解他的口碑和之前学员对他的评价,看他获得的奖项。第二步,拜他为师,每周只要拿出固定的时间练习就可以了。 如果没有导师怎么办呢?我们来看一个故事。有一个马戏团的小丑,负责在两个节目的间歇上台给大家讲故事,目的是留住观众。而在两个节目之间,很多人都会去买爆米花或者聊天,没有人会在意中间串场的小丑。 这个小丑很失落,他想成为一个讲笑话的大师。于是他想到一个办法,他在街头随便拦住一个人,跟对方聊天、讲笑话。可是陌生人无缘无故的,并不想跟他说话,只是匆匆离开。他每次给人讲故事,被拒绝时就掐表,每天统计跟街上的陌生人聊了多久。他的目标是,要训练到自己跟任何一个人聊天,只要一开始就能聊好几分钟。 后来,他讲故事的能力真的变得超级强。而纵观全部过程,他并没有找到大师,他只有一个秒表而已。其实,秒表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大师——给你反馈。如果没有人帮你,你就要自助,自己记录时间,及时反馈、反思。 艾利克森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情况:每年一过春季,二手吉他的交易就特别火爆。为什么呢?因为很多人都在新年的时候许愿要买一个吉他学,但是过完了春天,才发现自己真学不了。各个俱乐部里也有大量办好的卡没人用。我们很多人,都难以跨越停滞阶段,突破不了瓶颈,从普通人到专业人士,要跨越这个停滞阶段是非常困难的。在这个时候,要学会一件事:保持动机。 很多人认为那些牛人之所以那么厉害,是因为他们有超强的意志力。但事实上,世界上并不存在普适的意志力:一个人在一件事上有意志力,在其他事情上却未必。所以,根本没有意志力一说,所谓意志力的表现,都来自动机。 如果你希望自己在生活中,能够突破这些停滞阶段,就一定要学会保持动机。 第一,养成一种习惯。每周一小时或者每天一小时,让自己坚持做一件事情。作家的习惯就是每天坚持写作,运动员的习惯就是每天训练。 第二,找到外部支持。外部支持可以带给你很强的动力,让你不断进步。富兰克林成立了一个俱乐部,只接受超级牛人,俱乐部里的所有人每周聚会,分享自己的新发现。这时候就会发现,不学习都不行,因为别人在不断督促你进步。 第三,获得外部动机。如果你想练健美,最好在墙上贴一大幅健身人士的照片;如果你想减肥,就要经常看那些瘦人的照片。所以说,需要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找外部的动机维护自己的动机,这样才能保持自己在生活中刻意练习的节奏。 7 从刻意练习到成为高手 任何一个人,从开始刻意训练到最后成为高手,都要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产生兴趣。 并不是所有的孩子一开始就喜欢下象棋,也不是所有的孩子一开始就喜欢拉小提琴,他们的父母给他们创造了产生兴趣的机会。在第一个阶段,接触、娱乐,不管别的。 第二阶段:变得认真。 就好像我儿子嘟嘟学跆拳道,到现在慢慢变得认真了。当他获得蓝红带这个比较高阶的段位时,他就放不下这件事了,觉得每周一定要去训练,而且要刻意练习。 第三阶段:全力投入。 像专业的选手,全情投入,心系一处。 第四阶段:开拓创新。 就像刘国梁用拍子的背面直拍反打,当你可以开始发明这些东西的时候,就是开拓创新的阶段了。 如果你能走到第四阶段,就说明已经成为真正的高手了。 回到最初的问题,真的不存在天才吗?很多人都会说,肯定是有的。对于天才,最合理的解释是什么呢?对于天才,最合理的解释是什么呢?因为家里特定的氛围和文化,所以孩子更有可能对某件事产生兴趣,进而产生动机,然后持续地练习。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技能会代代相传。 所以,对于天分的真正理解,就是它能够给你提供兴趣,同时给你提供动机,让你觉得自己渴望成为一个这样的人。你见过很多这样的人,并且在这方面产生了兴趣,这才是最重要的。 智商和天才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只是因为他们经过了刻意练习。 |
|||
2019-1-20 3403 | |||
|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
京ICP备16017448号 |
技术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