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豪门世族 |
中国企业家点评荣氏家族 |
传奇的中国企业家精神代表 引言:荣先生所开辟的道路与他传奇般的一生经历,正是中国近代史剧烈变动中不朽的企业家精神的反映 文/田溯宁 荣毅仁先生离我们而去。在他开辟的道路上,中国的企业家正在继承他所具有的企业家精神,沿着建设中国卓越企业的道路继续前行。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推动社会发展,创造价值差异最重要的源泉是富有冒险精神、创新、不怕失败的企业家精神,这种精神与人类社会其它政治进步、科学精神一道,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文明、富裕的方向发展。 荣先生所开辟的道路与他传奇般的一生经历,正是中国近代史剧烈变动中不朽的企业家精神的反映。他从一个旧中国时期最成功的民族工业家族的继承人,到新中国成立后公私合营运动的带头参与者;从积贫积弱的国家环境中激发出的以实业报国为理想的实干青年,到强调按经济规律办事,实行现代化的科学经营管理的中国改革开放窗口企业的负责人;从一个忠实的中国改革开放经济路线执行者,到一个共和国国家领导人。追寻他的思想历程,不是用简单的革命主义者,或者红顶商人可以来描述,也许他的心灵路程,与所创造的事业意义,还需更长时间才能提炼与认识,但他所树立的榜样却极具现实意义。 有人说中国缺乏企业家生长的土壤,缺乏一个诞生世界级企业家的思想源泉与信仰基础。但是认真了解荣先生所走过的道路,体会他所留下的思想遗产,回顾他一生事迹的点滴,我们这些后来者应该会找到中国企业家精神代表者的力量。中国企业家必须要适应与学会在不同时代、政治、文化中生存的本领;中国企业家必须具有审时度势,把握时代变迁,抛弃过去开创未来的决心;中国企业家不但要适应中国国情,还要有面向世界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管理体系与制度能力。如果我们设想一下荣先生所处时代,所经历的事件,以及最后岁月为推动中国改革开放,建立中国现代企业所付出的努力与艰辛,我们今天所面临的许多问题,都可能找到解决它的精神动力。 在中华民族复兴的未来征程中,在建设中国伟大企业的道路上,我们的旗手虽然离我们而去,而他的旗帜却永远飘扬。他所开创的路,正是中国企业家精神的未来;当我们疲惫的时候,在我们抱怨种种弊端的时候,追思一下荣老。我们要继续把他的旗帜高举起来,把他开创的事业坚持下去,这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游梅园 忆德公 引言:荣毅仁父辈在办事业的实践里所体现的企业经营之道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直到今天,依然是现代企业学习的榜样 文/王 石 10月26日,荣毅仁先生逝世。这使我怀念起年初的一段经历。 今年3月份,探访华东的几家公司,过无锡时尚有半日闲暇,得无锡同事推荐游览梅园。梅园是荣毅仁的父亲荣德生在1912年开始修建的,它与苏州邓尉、杭州超山并称为江南三大赏梅胜地,满山的万余株梅花在寒风中怒放,非常好看。这一次初春探梅,欣赏美景之外,更深刻感受到了一个世纪前,中国民族企业家荣德生的眼界、胸襟和气度。他在办事业的实践里所体现的企业经营之道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到了今天,依然是现代企业所学习的榜样。 梅园不同于一般意义上小桥流水的江南私家园林。它除了有江南庭园一年无日不看花的秀美,更有一种博大的气势,依横山而临太湖,建造之初,荣德生就以为天下布芳馨,与众人同游乐为目的,对公众开放,体现了荣老先生的博大胸怀。 创业:注重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 来到梅园乐农别墅门前,3具保存的石磨非常引人注目。这石磨是1902年3月,荣氏兄弟在无锡的保兴面粉厂开设之初购买的主要机器设备。当时,在天津、上海、广州、芜湖等地的10余家面粉厂中,运用最先进的设备就是这种法国石磨。 办纱厂时,荣氏兄弟对设备和技术则更为重视,他们不但重视购买先进机器设备,而且重视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养。1919年荣氏兄弟筹股兴建纺织产业的申新三厂,他们定购了赫华特细纱机3万锭,从美国定购了1600千瓦发电机组两套,以及萨克洛威细纱机2万锭,还购买了轧花机80台,英国迪更生和赫斯特来型号布机500台,其规模之大、设备之新,为当时内地华商纱厂之冠。 为了使用新机器和推广新技术,他们重视对技术人员的培养。荣德生不惜重金,为各厂聘用了一批学有专长、经验丰富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在二十年代就做到了工程师厂厂有。此外,1926年,荣德生先后派副经理荣鄂生及总管薛明剑去日本参观学习;抗战前,又派技术人员赴日本明治纺绩会社见习日本纱厂的保全、保养工作法。荣德生还经常请纺织界的名人、专家来厂演讲,并创办了申新纺织总公司职员养成所等职业技术学校,提高工人的技术操作能力。 荣德生对先进技术的高度重视,不禁让人联想起清末另一个著名的企业家胡雪岩。胡雪岩时代,国内湖州与南浔的丝的质地天下无双,如果能够引进先进工艺,提高质量,必能与国外产品相抗衡,取得稳定发展。但胡雪岩虽进入丝业,但从未致力于投资新式工厂、改良工艺、提高品质,而是留恋于囤积居奇、大进大出的生丝投机,他在丝业贸易中的投资动辄百万,但却从未正式建立一个高技术含量的新式企业。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他并不算是一个企业家,而只是一个丝业流通领域的商人。之后,胡雪岩想利用囤积来控制洋丝厂的货源,想用这点来打败西方工业的侵略,但最后却因欧洲蚕丝的丰收和内部联盟的解体,导致了他彻底失败的命运。在办事业这点上,荣德生与胡雪岩对待先进生产力的不同的眼界导致了他们完全不同的结果。 经营:诚信为本,品牌为先 进入乐农别墅的3间房,我们深刻体会到了荣德生先生成功的经营之道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荣氏集团的几十年的经营成功,依赖于遵循简简单单的重于诚信的商业原则。诚信并不全是现代西方工业的舶来品。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观念,就是诚信的涵义。荣德生先生曾经说过:古之圣贤,其言行不外《大学》之明德,《中庸》之明诚,正心修身,终至国治而天下平。吾辈办事业亦犹是也,必先正心诚意,实事求是,庶几有成。经营事业,信用第一。乐农别墅里有一幅荣德生先生书写的对联心正思无邪,意诚言必重,表明了他诚信为本的心迹。 荣氏兄弟有着强烈的品牌意识和质量意识,在两个行业创立了自己的优质品牌形象,面粉业的兵船牌,棉纱业的人钟都是当时行业的最高品质代表,不管是从外部包装还是内部品质,都完全可与国外的品牌竞争,并有部分出口国外。荣德生也在《乐农自订行年纪事》中写道:布甚佳,到处乐用。茂、福新粉销之广,尝至伦敦,各处出粉之多,无出其上……仍思力谋扩充,造福人群。 正是对质量和品牌信誉的重视,使得荣氏在面粉和棉纱业内稳定快速地发展扩大,成为名副其实的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 与中国传统的商帮不同,荣氏兄弟非常注重积累资本后的运用和企业的规模扩大。中国的传统商帮,由于传统封闭的视野和思想的局限,他们所有的积累仍然集中在流通领域,不注重投入实业,没有做到商业资本向产业资本的转换。荣氏兄弟则将积累的财富尽量投入旧企业的更新与新企业的开设。对外竞争,非扩大不能立足,造厂力求其快,设备力求其新,开工力求其足,扩展力求其多。从1916至1931年的16年间,荣氏兄弟不断办新厂,买旧厂,整个集团的纺织企业平均20个月拥有一个,为家族产业的规模打下基础。 与其它商帮类似,荣氏兄弟有着一些他们共有的优秀品质,胡雪岩的胡庆余堂也在经营中奉行诫欺,注重材料品质、注重销售方式、讲求施恩于众、维护民族利益;但相比他们的善权谋,荣氏兄弟则通过自己的实践,更彻底地展现了一个真正的企业所应有的经营信念,概括起来就是重技术、爱人才;重诚信、立品牌;重交流、善学习;重发展、善积累。这些朴素的理念到了21世纪的今天,仍然是现代企业发展的精神所在。 社会责任:为天下布芳馨,以城市发展为己任 财富积累的同时,荣德生为天下布芳馨的信念并不仅仅体现在建造一个梅园和办好几个工厂,荣氏兄弟不但为造福桑梓投入毕竟精力,而且在家乡发展规划上有着非凡见识。 对无锡的城市规划和发展,荣德生先生有他独到的见解。还在1912年,荣德生写了《无锡之将来》,抗日战争胜利后又写了《今后的无锡》,对无锡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许多有远见的主张。他认为,繁荣无锡不仅是繁荣京(宁)沪,复苏江苏之先决条件,而且影响直接、间接将远及全国;他提出发展无锡之最大障碍是,市区缺乏有规模之大动脉;无锡东邻苏州、西毗常州,大运河、宁沪铁路贯穿境内,要利用这一地理优势,把苏锡常打成一片,建设雄踞京(宁)沪线,人口数百万、影响直接间接远及全国的大无锡。他还提出,要充分利用无锡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发展旅游事业;建设资金不足,政府可通过有偿出让土地使用权的办法进行筹集,变为现金以资运用。 如今,无锡的城市规划与发展都无一例外地印证了荣德生先生当年的远见卓识,作为现代的房地产开发商,不禁为近百年前荣老先生对城市规划的眼界与胸怀天下的气度所深深折服! 走出乐农别墅,不免感慨:企业创业中对技术和人才的重视、发展中对诚信的坚守和对品质的追求、成熟后对社会发展的责任和贡献,这些荣德生先生在一个世纪前的办事业的实践中所体现的精神与追求,至今也仍然是中国企业发展所应遵循的方向吧。 在梅园香海轩,荣德生先生的铜像后的廊上挂着一幅楹联,概括了荣氏家族品质与气节,借此表达对荣德生老先生和荣毅仁先生的尊敬及缅怀之情-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作者系万科企业集团董事长) 荣毅仁 给当代企业家留下了什么? --访中国企业联合会会长陈锦华 引言:毛主席曾经对荣毅仁讲了这样的话: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掌握自己的命运。我认为这句话在荣毅仁的一生当中得到了体现 文/本刊记者 杜 亮 荣老追悼会当天新华社发了一个他的生平,应该是对荣老的盖棺论定,其中讲了一条:他是中国工商界的一面旗帜,既然是旗帜当然有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11月14日上午,陈锦华在全国政协机关接受《中国企业家》杂志采访时指出。陈锦华是现任中国企业联合会的会长,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上世纪50年代后期,荣毅仁到纺织部任副部长,陈锦华是纺织部政策研究室主任。对于荣老,76岁的陈锦华至今印象深刻。 《中国企业家》:您与荣毅仁共事的时候,有哪些值得回忆的事情? 陈锦华:那个时候对他的印象,现在想起来,比较突出的是,他关心政治、注意政策。我举个例子,那时候部里写报告,如果里边有这样的话,根据中央有关精神,来开什么会,来进行贯彻;如果出现这样的字句,他一定要把我找去,问我中央指示精神的内容是什么?中央是什么政策?要给他解释一下。讲了以后,他一听如果中央精神是关于工作上的事,而不是党内的事,他就提出,你把文件送给我看看。如果不是党内机密文件,我们请示党组书记钱之光之后就送给他看了。 再讲一个例子。他这个人还是比较爱动脑子的。当年我们对资产阶级实行的是赎买政策,是用定息的方式进行赎买。有一次他找到我,和我议论赎买政策,讲他的理解。他跟我说,赎买政策是非常好的。因为赎买这个词最早是马克思提出来的。他认为中国不仅在理论上讲清了这个道理,而且在实践上是成功的。他对党的政策的理解不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是要从理论上找到一些依据。 《中国企业家》:在业务管理上,他有什么特点? 陈锦华:从业务上来讲,他还是想多做事情,工作比较热心,态度比较科学,比较实事求是。他到纺织部以后部里给他的分工是管生产,当时生产当中,全国有个广泛涉及的大问题,就是大跃进、浮夸,不讲科学,不实事求是。有人要是讲究质量或者讲究效益,就被视为右倾、保守。 当年纺织工业碰到最大的问题是原料的问题,就是棉花不够。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找棉花以外的原料来搞纺织,野杂纤维,各种各种的麻,各种各样的毛,通过这样的办法来扩大纺织原料的来源,当时中央都同意这种做法。他抓这个事情,自己带队到湖南、四川、山东等地调查。调查回来之后他正式提出了报告,认为野杂纤维是有的,中国这么大总是有的,但是纤维的性能是不一样的,有的比较粗,有的比较细,有的比较长,有的比较短,用到纺织上来,应当是能粗则粗,能细则细,能穿则穿,能用则用,提出这么几句话是很不容易的。当时的舆论,现在叫炒作,说野杂纤维好的不得了,什么方面都可以用。这件事体现的就是他的科学态度。 还有一件事情我觉得也是很好的。当年中国纺织品出口,包括丝绸、毛料、羊毛衫,主要对象是苏联、东欧国家,那个时候西方对我们封锁,我们的东西出不去,或者不愿意出去,我们要从苏联进口东西,拿什么跟它交换?只有拿我们的农产品,纺织轻工产品跟他们交换。后来中苏关系闹僵了,这些东西它不要了,我们的产品就出不去了。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把纺织品出口转到资本主义国家去。要转到西方市场去,这个差别是很大的。因为我们已经和西方断绝关系十多年了,要把我们的产品做到资本主义市场上,适合他们的需要,品种、质量、花式都要做很大的转变。那个时候我们就专门派人到香港搜集样子到国内来仿做,再卖出去,这个事情是荣毅仁主管的。现在想起来,这个转变对我们后来的改革开放,对今天中国纺织品占到全球贸易额40%、成为世界第一纺织大国都有很大影响,很多基础都是那个时候打下来的。 《中国企业家》:改革开放以后,您对荣老和中信有什么印象比较深的事情? 陈锦华:改革开放以后我和他接触就比较少了。我印象比较深的是邓小平对他讲的,勇于创新、多做贡献,我觉得他就是这么做的。这里边最突出的是勇于创新。在创办中信的过程当中,我了解比较多的是中信投资建设仪征化纤公司。当时要建仪征化纤国家没有钱,当时纺织工业部找荣毅仁帮着想办法,荣毅仁就以中信集团的名义到海外去融资贷款,贷到了2亿美元,当时2亿美元可是一个大数字。中信的投资占仪征化纤30%的股份,国家占70%。仪征化纤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化纤原料和化纤生产基地。我认为在这件事情上他是有开拓性贡献的。仪征化纤开工的时候他去了,讲了三句话,融资以后要选好,建好,管好,提了三好,所谓选就是搞的东西,要是国家所需要的;选好之后,要把它建设好;建设起来之后一定要管好,要使企业有效益。这是很在行的意见。 《中国企业家》:荣毅仁作为一个跨越两个时代的企业家,与同时代的其他企业家相比,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陈锦华:我给他概括了8个字:爱国有为,敬业创业。爱国有为意思是说他真正在做事情,也做成了一些事情,而且是国家需要的大事。荣毅仁是很敬业的,敬业当中还有创业的意识,创业的精神。如果讲爱党,走社会主义道路,可能政治色彩浓厚,但从爱国的角度来讲,从敬业和创业来讲,则是没有什么政治色彩的。过去他对纺织工业的贡献,从公私合营前的加工订货到统购包销,到改革开放年代创建中信公司,都是有创意的。荣毅仁不守旧,一直注意学习进取。老一代的工商业者作为大老板,他的作为是领先的,最突出的。 荣毅仁不太追求个人享受。我们有一次在一起闲聊,他说逛百货大楼被小偷偷了,可能也就几十块钱吧。我们就跟他讲,小偷偷了中国最有钱的人,但是拿到手的却是最少的。现在很多大款发了财之后,刚刚有一点积累就买几千万元、上亿元一栋的别墅,这种消费完全是腐败性的消费,你这个钱为什么不能拿来进行矿井的改造?为什么不能扩大实业投资?他的父亲荣德生有句名言: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我感觉这些东西是值得后人学习的。现在有一些人,可是倒过来了,享上等福。 《中国企业家》:解放以前,荣毅仁那一代被称为民族资本家或民族企业家,现在对民族的概念好像提的少了,您怎么看? 陈锦华:现在是强调经济全球化,融入国际社会,是否需要强调民族工业那也不一定。但老一代民族工商业者的这种精神,民族情结我认为还是值得提倡的。什么是民族精神,就是爱国主义精神,要爱国,把中国搞强大,你花天酒地把钱都花掉了,拿什么爱国?我认为这些人之所以有这样的表现,和他们个人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没有经历社会变迁的磨炼,没有经历解放以后在那种艰难的情况下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磨炼。现在应该讲,创业的大环境还是比较好的,中国在向上发展。企业家们应该抓住机会做好自己的事业。 《中国企业家》:毕竟荣老创业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的企业家阶层都是改革开放以来崛起的,有国有企业的企业家,也有民营企业的企业家,对他们很难用一个标准要求。 陈锦华:这是对的,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使命,但是爱国应当是永恒的主题。爱国,就要积极作为,要有创业精神,要顺应潮流,与时俱进,这些都是不过时的。当代的中国企业家需要的民族精神,就是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中国的崛起,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合作做贡献。毛主席曾经对荣毅仁讲了这样的话,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掌握自己的命运。我认为这句话在荣毅仁的一生当中得到了体现。今天的企业家,同样要认清社会发展的规律,掌握自己的命运,同自己的祖国融合在一起,共创美好的明天。 |
|||
2014-9-3 70667 | |||
|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
京ICP备16017448号 |
技术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