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所有 |
皇太极为何成四大贝勒之首?又如何分析明朝灭亡走向? |
作者 历史大学堂 来源 凤凰网知之 |
1 皇太极,是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第八子,母亲是赫纳拉氏,名孟古,是叶赫贝勒布斋和纳林布禄的妹妹。皇太极刚出生的时候,努尔哈赤非常高兴,于是就给他取了“皇太极”这个尊贵的名字。由于努尔哈赤与皇太极的生母孟古感情甚笃,喜欢她只知侍奉丈夫而不干预政事,所以皇太极从小就深受努尔哈赤的喜爱。 在皇太极十二岁的时候,最爱他的母亲孟古因病去世了,年仅29岁。正是由于早年丧母的缘故,所以皇太子从小学会了如何在这残酷的帝皇家生存。加上皇太极比较争气,才识过人,所以深受努尔哈赤的宠爱。努尔哈赤经常带着他一起狩猎和征战,所以他骑射非常娴熟。 1612年(万历四十年),皇太极随父征讨海西女真乌拉部,连克乌拉六城,建立赫赫战功。1616年(后金天命元年),努尔哈赤建立“大金”国(史称后金),称大汗,同时封次子代善为大贝勒、侄子阿敏为二贝勒、五子莽古尔泰为三贝勒、四贝勒皇太极为四大贝勒。 1618年(天命三年),随努尔哈赤攻打明朝时,献计袭取抚顺(今属辽宁)。次年,在萨尔浒之战中,与诸贝勒率兵大破明军西路杜松部、北路马林部,与代善破东路刘綎部。不久随父攻取明开原、铁岭,灭叶赫部。由于皇太极的赫赫战功,加聪明才略,努尔哈赤有事经常会与皇太极商量,慢慢皇太极就成了四大贝勒之首。 1626年,努尔哈赤因病去逝,由于努尔哈赤没有确立继承人,所以一时间后金出现了权力的真空,这给了四大贝勒留下了到底选择谁继承努尔哈赤汗位的难题。当时争夺汗位的主要是两股势力,一是以阿巴亥为首的多尔衮系,另一个是以皇太极为首的四大贝勒系。 阿巴亥是努尔哈赤晚年最喜爱的妃子,她接连给努尔哈赤生了三个儿子:多尔衮、阿济格和多铎。努尔哈赤死时,只有阿巴亥一人在场,据说努尔哈赤临死前对阿巴亥说要立多尔衮为汗位继承人,让代善辅政。这句话真假就不得而知了,但是四大贝勒绝非等闲之辈,尤其是皇太极。 在四大贝勒中,谁最有资格继承汗位呢?首先排除阿敏,因为他是努尔哈赤弟弟的儿子,所以没有资格。三贝勒莽古尔泰,母亲衮代地位低,不受宠爱,加莽古尔泰为人鲁莽,脾气暴躁,所以可以排除。接下来看大贝勒代善,有一次,阿巴亥大妃给皇太极、代善送粥,皇太极没有接受,而代善居然接受了。最后有人告知努尔哈赤,努尔哈赤重罚了代善,所以就可以排除代善了,只剩下皇太极一人了。 皇太极很会笼络人心,给四大贝勒许下了一起执政的承诺。加上四大贝勒对多尔衮未立寸功就可以继承汗位非常不满,所以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和三贝勒莽古尔泰一起拥护皇太极继承汗位,并且逼迫阿巴亥大妃为努尔哈赤殉葬。 1626年,农历九月一日,皇太极在大政殿即汗位,焚香告天,宣布次年为天聪元年。 2 皇太极又如何精准分析明朝灭亡前走向的? 清太宗皇太极在去世前几年表现出强有力的战略眼光,将明朝冲击得愈发被动,他不断派遣阵容强大的士兵入关,深入腹地,重挫明朝有生力量,在根本上将其动摇。一方面,又在关外宁、锦一线与明军展开激烈角逐,终于成了规模最大、震惊全国的松锦决战。这是继努尔哈赤指挥的萨尔浒之战后,皇太极对明亡清兴的另一大手笔,可谓父子在对明朝整体战略攻势上的强大发力,大明这棵颓然老树已经在根本上被动摇。 崇德五年(1640)的正月,督察员官员向皇太极递交了一份奏折,围绕整体战略上提出三个着力点: “一攻打燕京,此刺心之着也;二直抵关门,此断喉之着也;三先得宁锦门户,此剪重枝伐美树之着也。” 皇太极原则上接受了后一的建议,但是他想的更为大胆,把义州(辽宁义县)选作屯兵、进攻锦州的后方基地,因为这里土地肥沃,前后均可纵深,有利于屯田开荒,于是任命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多罗贝勒多铎为左、右翼主帅,率军往义州城驻扎屯田,仅仅几十天,就将荒无人烟的田野变成“修城筑室,俱已完备,义州东西四十里,皆已开垦。”以此与明军坚守城池不出做长期较量。《清太宗实录》 果然在一年多的围困的较量下,皇太极的屯田结出了厚厚的粮食,而明朝的锦州城内已经是“城内粮尽,人相食,战守计穷”,终于不战而城破,主帅洪承畴在逃跑时“马失前蹄”被俘,洪承畴被俘后,锦州守将祖大寿,便走出内城,率众出降。塔山、杏山也相继落入清军之手,明军的锦宁防线,实际上已不复存在。 接下来皇太极便对这个数次投降而又逃跑的祖大寿和洪承畴进行“诛心”,许多满洲人认为祖大寿违背大凌河誓言,要把他处死,但皇太极不改初衷,最终使得祖大寿完全投降。而面对洪承畴时皇太极破费精力。起初,他坚决不降,并破口大骂。皇太极派范文程劝降,他还是骂不绝口,恰巧房梁有积尘落到他的衣服上,他几次轻轻将尘拂去。 范文程回来对皇太极说:“洪承畴不会死的,他如此爱惜衣服,更何况对自己的生命呢!”于是皇太极亲自去他住的地方,脱下自己身上的貂裘大衣给他穿,慢慢问道:“先生不会感到寒冷吧?”洪承畴茫然望着皇太极,许久感叹说:“真命世之主也!”于是叩头请降。《清史稿》 皇太极非常高兴,当天赏赐给他很多东西,并在宫中设宴祝贺。满洲将领非常不满意,认为对这个反复无常的降将如此优厚,实在过分。问皇太极说:“洪承畴是被捉的一名囚犯,皇上为何待他这样优厚?” 皇太极回答说:“我们这些人抛家舍业究竟为了什么?”大家说:“想得中原呵!”皇太极笑着说:“比如行人,你们都是瞎子,瞎子得到一个引路的,我怎么不快乐呢?”《清太宗实录》 众将听到这里,都非常服气,至此,皇太极成功开始挖了大明王朝的墙角,由此引发了明朝将领投降的热潮。 此后松锦战役的胜利,更是重创明朝,皇太极“统全军而注之孤危之地”,其制胜在于根本一条,断粮道,掘壕筑垣。此后所有人都似乎看到了夺取明朝江山的曙光,连对清朝很不感冒的朝鲜也已经看到了未来大局:“明朝之运,亦已衰矣。”由于受到巨大鼓舞,清朝“诸王将帅,争请直取燕京”。 许多人甚至希望早日打完好回老家,崇德七年(1642)九月,松锦决战刚结束,满洲高级将领一起向皇太极上奏,建议趁此实际,迅速全面发兵“率大军直取燕京,控扼山海关,大业克成。” 与这些人想法并不相同,此时皇太极显示出了不同的军事战略水平,他批示说:“尔等建议,直取燕京,朕意以为不可。”接着他把明朝比作一棵大树,无论有多大气力,有多着急,绝不会一斧子就把大树砍倒,而是从大树两旁一斧斧地砍下去,打了一定程度,这棵大树自然自己倒下。后来的历史表明,皇太极的战略完全准确,“朕今不取关外四城,岂能即克山海关?今明国精兵已尽,我兵四围纵略,彼国势日衰,我兵力日强,从此燕京可得矣。”此时还没有对后来吴三桂打开山海关的考虑,从某种程度来讲,清朝得天下实在是太容易了。 崇德七年,皇太极临死的前几个月,在送出征的将士到郊外,他似乎已经预测到明朝关内“流寇”的强大影响力,他已经对如何开展舆论战做出了准备,告诉他们说:“你们如遇‘流寇’,就说你们看到明朝政治紊乱,激而成变,我们来征,也是如此,并要求严加与这些人产生冲突,不得误杀他们,就是一二个人也不行。”皇太极这点的远见比李自成激怒吴三桂就高出数倍,最终也为吴三桂倒戈埋下了伏笔。 正当皇太极准备大举进发宁远、山海关时,猝然离世,未能见到大明王朝这棵大树如何“扑倒”。 文:赵立波 参考文献:《清太宗实录》、《清史稿》 |
|||
2019-2-4 1770 | |||
|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
京ICP备16017448号 |
技术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