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全球精英学院 |
资中筠:新公益助推资本主义改造 |
作者 资中筠 |
核心提示:新公益事业并不只是慈善公益而已,它代表着社会发展的趋向,而且是占领制高点那些精英们的深刻觉悟。 【按】“这本著作初版于2003年,题为《散财之道》,2005年、2012年又出版了第二、第三版,改名为《财富的归宿》。此次再行增订修补,名为《财富的责任与资本主义演变》。 三个书名确实代表了我对公益事业领域认识的深入。”9月9日,著名学者资中筠携新书《财富的责任与资本主义演变》在金融博物馆举行首发式,并与北京大学张维迎教授、阿拉善生态协会会长任志强先生展开对话,探讨美国公益事业百年来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公益事业发展的启示,腾讯思享会现场报道。资中筠认为资本主义既得利益阶层已经深刻地意识了到社会危机,并且开始通过新公益推动社会改良,倡导共富共荣,因为只有社会整体的购买力才能支撑起这个市场。 以下为资中筠发言实录: 著名学者、国际政治及美国研究专家 资中筠 美国的现代公益基金会是“散财”的榜样 资中筠(著名学者、国际政治及美国研究专家):1992年我最初的想法是研究20世纪的美国,结果发现有一个领域是我们都不大注意的,就是美国的现代公益基金会。它从20世纪初开始发达起来,对社会的影响非常大。另外一个角度,我是想研究美国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我去了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档案馆,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关于中国的文化部分的资料很多。中国20世纪上半叶所有的教育文化事业几乎都有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影子,我们的第一代院士在研究工作的关键时期都得到过这个基金会的资助,这使我大吃一惊。 我的思考成熟和收集资料是十年的过程,到2003年才出书。2003年出的书叫《散财之道》,主要是说人能聚财,但怎么能最好地把钱花出去呢?美国这些基金会给我们做出了榜样。当时正好是国内的公益基金会开始发展的时候,我没想到这本书出版以后在国内的影响这么大。 2005年出第二版,我又换了一个名字叫《财富的归宿》,我的想法是取之于社会,还之于社会。不管通过什么途径积累了这么多的财富,应该回归社会。回归社会的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公益基金会。之后我就想搁笔了,因为时政性的研究工作是非常累的,我精力和时间都不够了。我就想以待来者,我们国家已经注意到这个领域了,以后一定会有很多研究出现。后来我发现确实有些专家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是,还没有出现我想象的有关最新发展的系统著作。去年我和乐平基金会一起去美国考察。对我来说是大开眼界,开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对现在所谓的“新公益”有了认识。 美国20世纪的繁荣源于世纪初的进步主义运动 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实际上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以美国为代表,包括欧洲很多国家。上一个时期的变化是100年以前,欧洲是在19世纪中叶,各种社会改良思潮开始发展的时候。在美国是20世纪初形成的进步主义运动。没有那种大的改革,美国不可能有20世纪的繁荣富强。这个大的改革,其中一部分是资本家拿出钱来做公益,大财团带领了所谓捐赠文化的方向。 现在资本主义进入了新的阶段,它又发生了很多矛盾。我们常常说美国兴衰的问题。我在80年代曾经讲过,是不是衰落,其中一个指标就是看世界的优秀人才的自然流向是不是还是到美国。如果还是这样,不管经济有多么困难或者发生什么曲折,它不会衰落。经过20多年,证明了它又进入了信息时代,并没有衰落。我现在看很多专家的文章把美国衰落作为不容置疑的前提,说以后美国就是会衰落,中国就是会崛起了。我觉得现在优秀的人才还是在往美国流动。但是,我还想加一个指标,就是它的精英们能不能认识到社会的弊病,它的纠错机制是不是还存在,能不能主动进行比较深刻的改良。 新公益是美国重要的改良途径 我觉得新公益在美国的出现确实是很重要的改良途径。这个新的思想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经过二三十年的试错,发展到今天已相当成熟,规模相当大。什么叫做“新公益”?它是非常复杂的。概括起来讲,过去的公益认为是纯粹的、无偿的捐赠,一些人把钱捐出来做一些对社会有利的事情,完全是非盈利的。现在的“新公益”觉得这样是不够的,要用市场机制把盈利和非盈利放在一起,以做企业的方式做公益。它把各种人联合在一起,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智慧的出智慧,会管理的教大家做管理……形成一个具备创新机制的强大联合体。最最古老的慈善是农业社会的产物,工业社会的产物是现代基金会,现在是信息化社会、后工业社会产生的新的公益方式。 新公益将使资本主义面临深刻改造 新公益对社会的意义就是对资本主义的改造。美国人自己用的就是资本主义的演变。在我们国家,力量最强大的是党和政府。但是在美国资本的力量是最强大的,资本可以做很多好事,促进社会的繁荣。但是,如果不能规范和驾驭它,资本也会肆虐,出现很多很大的问题、泡沫和危机。他们自己意识到必须用比较好的办法来驾驭资本。 在贫富悬殊如此扩大的情况之下,金字塔尖1%的人也没好日子过,他们的好日子是行之不远的。因为不能只靠少数富豪买豪宅和奢侈品来支撑市场,必须仰仗社会整体的购买力的支撑,所以社会需要“共富共荣”。共富共荣并不是让有钱人拿出钱来救济穷人,而是要把穷人变成消费者、创业者。什么叫“包容性的资本主义”?就是把资本主义扩大,把当资本家的门槛降低,使很广泛的人都能够创业,能够变成企业家,使小企业变成中企业、大企业。当然,它有很多途径,包括公益创投、影响力投资等,都是创业伙伴的观念。 这个深远的意义就是资本主义将要面临一次深刻的改造。改造的动力其实是全社会的动力。第一次美国进步主义运动的时期,最早是工会的劳工运动,然后是知识分子提出各种理论,再是开明政客被选进议会后出台一些方案,包括老罗斯福这样的开明政治家,最重要的是揭露社会弊病的舆论。 既得利益阶层主动提倡社会改良 现在的动力也是上下结合的,但更加体现在社会精英的觉悟上。前年的占领华尔街运动是底层的一些表现,就是让上层的人都知道底层有这么多的不满。这比以前的运动要弱得多,它没有组织、纲领和领导,甚至没有真正的具体诉求,起不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它至少可以起到警示的作用。 我们常常认为既得利益阶层是不愿改良的,其实他们深刻地意识到社会危机而认为迫切需要改良的。我看到他们在一起开会,提出各种各样的方案。像比尔·盖茨、巴非特、英格兰银行总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等,他们深刻地批判这个社会,尖锐程度远远超过我们国家最左派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我们说到的,他们都知道,而且他们有数据和科学的分析,觉得这个社会这样下去是不行的。他们自己觉悟到必须改革,知道可以运用资本的力量进行改革。 改造资本主义的动力是成熟的公民社会 这种改革不是既赚钱又做慈善,是非常艰苦细致的,要一点点地修改法律。比如英格兰银行总裁提到英国现在正在修改《金融法》,对于一个银行总裁的职责都有改变。它有两个方向,一个是金融业不能离实体经济太远。2008年的金融危机有一个原因是金融衍生品跟实体经济的距离越来越远。另外一点,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不能再忽悠老百姓,要有一定的规矩,要对普通人负责。 他们的动力是成熟的公民社会。成熟的公民社会的特点是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主人,很多事情都是自己在做。我们在研究美国的时候,眼睛不能专门看着华盛顿和华尔街。每一个州、每一个市,他们都各自为政,进行五花八门的改革。但是,它是向着平等共融,多一点人可以发财的方向来发展的。这是很重要的启示。 新公益时代追求“代际公平”,不“拼爹” 这完全不是从道德方面来说他们大公无私,应该说这些人很有远见。他们的生活都过得非常好,但以后要怎么办?他们要想好几代人所想。所以他们提出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代际公平。就是说你不能拼爹,即使你是“富二代”也不能享受特权,一定要有一个机制使得每代人都有同样的起点。他们提出在财富分配方面相对平等,机会方面绝对平等。财富的绝对平等会使社会失去活力,它一定是有差距的,但差距不能太大。“富二代”的机会不能永远都比“穷二代”多很多,否则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这些社会改良机制就体现在他们发明的各种各样的新公益中。这种新公益是要用企业和市场的办法,不是无偿捐赠。公益事业可以赚钱盈利,这是非常大的改革。但是,一定要有很多规矩、认证和标准,并不是一句话,既可以赚钱又可以做慈善,绝对不能这样理解。 另外,也不能否认无偿捐赠的公益事业,因为新的公益事业其中有一部分是靠无偿捐赠的。比如比尔·盖茨的基金会可以投资一个社会企业,三年不让这个企业还钱。被投资的企业应该去赚钱,自己造血循环。最开始的无偿捐赠还是必要的。卡耐基、洛克菲勒这些人的思想还是一以贯之的。 现在我们国家引进外国的东西是相当快的,很多报刊都提到创投公益、创客室,我在书中叫做“工作坊”。我的担心是没有按照严格的规范来做这个事情。美国有非常成熟的公民社会,严格、规范的法律,冒名顶替不是那么容易的。在我们这个社会不是说做不成,也有人做成了,但都是挺艰难的。 任何群众和政府都不应该“逼捐” 刚刚讲到逼捐的问题。现在很多企业家积累了很多财富,是很愿意做公益的。但是,我们要明白公益事业有几个特点。第一是民间性,政府的不算。不能把钱拿出来又归回政府,变成政府财政的一部分,那完全是本末倒置的。第二是自愿性,每个人有权利不捐,你不应该逼他,任何群众和政府都不应该逼捐。第三是自主性,捐出来的钱,我要看到它的效果。不能像捐给某些官办基金会,我不知道你拿着这些钱去了什么。 这几点在我们国家比较难以做到。因为我们的公众有一个习惯思维就是刚刚说的逼捐,看到谁有钱,就觉得他必须捐出来。通过什么途径捐给谁,怎么使用,有什么效果,人们不管,反正你捐了就行了。 公益事业应该使更多人能自力更生 另外就是均贫富的观念。公益事业是对社会的回馈和改良,使更多的人能够自力更生。我们比较熟悉的小额贷款在中国已经比较普遍了。你是穷人,在大银行贷不了款,我可以贷给你很少的钱,让你去创业。 还有就是做这件事情的志愿者。并不是让大家饿着肚子,什么都不要。这个理念是不对的。社会组织跟企业一样是很复杂的,它的工作人员的素质应该是比较高的。因此,他应该是有报酬的全职工作人员,不是说业余时间贡献几个钟头。真正的公益组织是提供就业机会的,美国的NGO组织提供了很大一部分的就业场所。我们的基金会法规里提到只有10%的资金可以用于行政开支,这是行不通的。其结果就是很多人被逼着做手脚,用别的方法来报账。 我希望大家能够纠正一些误区,并且认识到外部社会正在发生非常深刻而有长远意义的变化。虽然我们现在已经改革开放很多年,每年出去几十万留学生,但主流观念还是非常封闭的,各种陈腐的观念还是很多。比如说外国基金会就是要和平演变我们,其实他们是和平演变自己。中国这么大的国家,不能脱离世界潮流而单独存在。(腾讯文化 陈菲 编辑整理) |
|||
2019-2-7 1757 | |||
|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
京ICP备16017448号 |
技术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