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所有 |
巨头观察:微软、苹果、万达为什么? |
微软为何没在中国学会免费? 文/信海光 [编者按]:MSN是微软一款失败的产品,这已是众所周知,但MSN的失败在中外之间意义又有不同,在中国以外,MSN与Skype最终合并,但它仍然有过亿的用户,其湮没是公司战略选择的结果,可算是小失败,或者说没有取得伟大的成功。但中国,MSN的消失则尤为可惜。因为在相当一段时间内,MSN曾经笼络住过亿高端用户之心,在腾讯的QQ越来越慢,越来越重,越来越铜臭味的时候,很多人认为依旧简洁的MSN可能会最终将企鹅打败。 8月28日,中国的MSN用户收到一封微软Skype官方发来的邮件,被告知,Messenger服务将于2014年10月31日关闭,建议用户迁移至Skype,迁移后的原Message账户及联系人不会丢失。随后媒体从微软方面证实,MSN中国旗下业务之一 Messenger即将在10月31日关闭,取而代之的是Skype。 MSN(本文中MSN均指MSN Messenger)终于要和中国用户说再见了,不过对用户来说,其中并没有太多离别的悲伤,因为早在去年初微软因收购Skype而宣布停止MSN的用户服务,将之于与Skype合并的时候,中国用户就已经有过一次告别。尽管当时微软中国区反复声明“中国区例外”,但其实大多数用户心里都明白,中国区独木难支,最后的告别终将来临。 或许当初微软宣布中国区例外的时候确实仍有几分真心,而非有意拖延,因为当时中国仍有数千万高端用户,实现翻盘的机会虽然渺茫,但也并非为零。只可惜,在接下来的十八个月里,微信崛起之势越加迅猛,逐渐据有垄断地位,使MSN最后复活的一道缝隙也被封堵。 MSN是微软一款失败的产品,这已是众所周知,但MSN的失败在中外之间意义又有不同,在中国以外,MSN与Skype最终合并,但它仍然有过亿的用户,其湮没是公司战略选择的结果,可算是小失败,或者说没有取得伟大的成功。但中国,MSN的消失则尤为可惜。因为在相当一段时间内,MSN曾经笼络住过亿高端用户之心,在腾讯的QQ越来越慢,越来越重,越来越铜臭味的时候,很多人认为依旧简洁的MSN可能会最终将QQ打败。当然,后来大家都失望了,仍旧是企鹅垄断了中国的即时通讯市场,腾讯成为互联网巨头。 MSN为什么会失败,从宏观上看有其宿命的一面,尽管它有过亿的用户,但相对微软的核心产品windows来说,MSN不过是一个小工具而已,借助操作系统带来的垄断地位,微软把MSN做起来不过举手之劳。而得来轻松,失去容易,微软从来就没有在MSN身上花费过太多功夫,后娘养的孩子最终没有拉扯成才,也属正常,在微软旗下,有大量的这种产品,比如邮箱、浏览器、新闻门户等,放在别家都能够成就一番霸业,它自己却毫不在意,可见有所得必有所失乃世间金律。 MSN与Skype都是即时通讯工具,为什么微软宁肯花费85亿美元收购Skype也不重点栽培自家产品,主要是因为Skype的视频通话业务是可以收费的,有成熟的商业模式,而MSN却是免费的,一时还见不到钱。 如果不是愚钝,那就是傲慢,似乎微软从来没有意识到,在中国有一款叫QQ的即时通讯工具,它虽然也是免费的,但却成功的建立了商业模式。大概七八年前,当QQ越来越赚钱的时候,中国的用户就非常好奇微软为什么不向腾讯学习QQ的商业模式,利用免费汇聚起来的人气提供增值服务。我们当时认为微软不差钱儿,有原则,不屑于在MSN上挂游戏赚钱。MSN放弃商业利益之争,这很好,但问题是,不差钱的MSN同时也放弃了服务竞争,它虽然简洁但同时也简陋,没有中国用户习惯使用的视频通话,离线发送、断点续传、截图、群组等各种功能,使大量用户不得不将之忍痛割爱。 据说,所有进军内地的互联网企业都会遭遇一个中国魔咒,最终都被本土对手踢出局外,中招的包括雅虎、ebay、谷歌、MySpace等,而形成魔咒的原因各种各样,与前述所列相比,最可惜的就是MSN,因为像雅虎、ebay,它们本来就没有占据一个牢固的市场地位,失败也属应然,只有MSN属于功败垂成。 微软85亿美元收购Skype众皆呼有钱有魄力,但不知盖茨如何看待腾讯凭借QQ在中国挣下的这番家业,微软目前的市值是3700亿美元,而腾讯市值折算成美元,是1500亿,一个QQ在中国就能创造这般价值,微软曾经用户遍布全世界的MSN,是多么的可惜啊! 财技用尽后 苹果还剩什么? 豪门世族商业精选 2014-9-3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苹果股价见顶后的急剧跌势若可归因于“乔布斯溢价”消失,那么去年4月触底后反弹近倍,却又如何解释? 美国苹果公司新总部的巨型沙盘模型被公之于众。 苹果公司铁定9月9日举行产品发布大会,选址总部所在地加州库比蒂诺市佛林特演艺中心。在“果粉”眼中,此举饶具深意。佛林特演艺中心乃苹果赖以成名的产品Macintosh计算机(Mac机)“出生”之地。 苹果发布会设在如此隆重之地,到底是决策大员“摆架子”,还是投资者引颈以待的革命性产品终于在Mac机诞生之地横空出世,一周后自有分晓。苹果股价连日走俏,上周五收报102.5美元,相当于一拆七前每股717.5美元,突破2012年9月19日702.1美元收市高位。 老毕相信,在许多人看来,苹果股价过去两年大伏大起,跟乔布斯离世后苹果已失去“点石成金”之能大有关系。 股价上涨,why “教主”与世长辞,苹果源源不绝的创意彷佛随风而逝,这些年一直没有足以跟iPod、iPhone相提并论的革命性产品公诸于世。乔布斯在生时最后一项得意之作iPad,看来亦成不了许多人寄以厚望的game-changer(游戏改变者)。从集团业绩越来越依赖iPhone可见,市场批评库克治下的苹果创意今非昔比,并非先入为主有欠公允的偏见。 问题是,苹果股价见顶后的急剧跌势若可归因于“乔布斯溢价”消失,那么去年4月触底后反弹近倍,却又如何解释?股价见底后的五个季度,苹果有哪一季不在吃老本,除了围绕外形规格档次价钱改头换面外,推出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产品? 大家若认同苹果于产品领域无大建树,该股从去年4月18日的56美元(经拆细调整),升至上周五收市的102.5美元,回报83%,凭的又是什么? 财务圣手 乔布斯在世期间,苹果专注产品开发,既不派息又不回购。教主2011年去世,苹果2012年7月宣布17年来首次派发股息,同年9月推出三年内回购100亿美元股份的计划。翌年,回购规模加码至600亿美元,今年进一步增至900亿美元,管理层同时决定把股份一拆七,令散户更易“入场”。连同多次调高的季度股息,苹果“回馈”股东计划涉及金额已高达1300亿美元。 换句话说,乔布斯从1996年“回巢”至2011年辞世,15年来一直不屑为之的财务手段,库克上场后招招用齐。在死硬派“果粉”和认定苹果以财务手段代替创意取悦股东乃“死路一条”的投资者眼中,这种转变是苹果盛极而衰的一大征兆。可是,从股价表现着眼,市场显然不认同悲观派的看法。 花旗集团做了一项甚具启发性的研究,对象为苹果与“回购天王”IBM,比较基准则为两家科技巨企的自由现金流(FCF)。结果显示,在苹果股价去年4月跌至谷底时,集团的自由现金流收益率(FCF yield, FCF/市值)高达10%;IBM略低,但亦接近9%。 数字意味着两巨企由营运产生的现金流,在扣除必须的资本开支后,可供自由调配运用的部分(即自由现金流),相对自身市值半斤八两。 然而,若以剩余自由现金流收益率(surplus FCF yield,计算方法为FCF-股息与回购开支/市值)作比较基准,两家公司的情况便大不相同。 去年4月苹果股价触底,集团的剩余自由现金流收益率,跟自由现金流收益率无甚分别,同为10%左右;反观IBM,剩余自由现金流收益率连1%亦不到,远低于接近9%的自由现金流收益率。 这中间的关键,在于IBM的FCF绝大部分已透过股息和回购派发给股东;苹果其时虽已启动“回馈股东”计划,但用于派息和回购的开支,于计划执行初期仅占集团FCF的一个小部分。 经过股息/回购两度加码,苹果的剩余自由现金流收益率,已从去年4月的10%大幅降至目前仅1%左右,跟IBM所差无几。所以如此,全因苹果迟至2011年仍不派息不回购,2012年踏出第一步后回不了头,2013年透过股息和回购归还股东的资金高达330亿美元,相当于集团FCF的88%! 苹果股价去年4月触底至今劲涨83%,IBM同期仅录得1%升幅,与苹果管理层在伊坎(Carl Icahn)等“大鳄”软硬兼施下“善待股东”,迫使集团在这方面与IBM并驾齐驱,足以解释苹果何以革命性产品欠奉,股价过去年余仍能翻上一番。 问题是,苹果这头超级现金牛,可供企业狙击手“抽水”的空间已不多,源于surplus FCF的套利机会所剩无几。现在才买入苹果,恐怕只能寄望管理层创意重临了! 万达电商怎么做 王健林想清楚了? 豪门世族商业精选 2014-9-3 来源: 虎嗅网
万达、百度、腾讯,三个在电商领域的失败者,在O2O领域能否逆袭还是未知数,主导此次合作的并已在电商领域夭折一次的万达究竟有没有想好该怎么做? 万达联合百度、腾讯做O2O的消息一出,各路英雄尽显YY本色,其实,虽然WBT联手尝试O2O具有标志性意义,但现在就如此乐观还为时尚早。三个在电商领域的失败者,在O2O领域能否逆袭还是未知数,最关键的是主导此次合作的并已在电商领域夭折一次的万达究竟有没有想好该怎么做? 不卖商品卖服务,这是万达的老本行 在发布会上,王健林特别的强调“万达电商卖服务,不卖商品”,定位是“全球最大的O2O电商”。这句话基本出现在所有的新闻稿里,似乎业界对王健林的这句话反向很强烈,觉得万达终于找对了方向。 其实,万达过去做的商业地产模式不也是不卖商品,卖服务么?万达电商与万达商业的主要思路没有差,万达不是一家主要玩供应链的企业,而是“卖流量”的商业地产公司,只是这个“流量”与网络流量有差别,指人流量比多优质地段。 过去有人将淘宝天猫模式类比为商业地产模式,其实万达才是商业地产的老玩家了,万达电商所说不卖商品卖服务,根本不是什么新鲜事,而是商业模式的延伸。万达与阿里的“矛盾”冲突点也是这里,大家都是卖“流量”的公司,竞争关系更明显,合作或合资也难以解决利益分配的问题,所以,万达更愿意拉拢两个强有力的合作伙伴来制衡阿里对线下的侵蚀。 2C端:积分O2O成万达电商运转的核心纽带 据万达CEO董策介绍,万达电商将打造国内最大的通用积分联盟,同时万达、腾讯和百度三方将建大数据联盟。 不难看出,万达联合腾讯百度组建O2O企业的核心在于“积分联盟体系”,这是与苏宁等传统企业以供应链为O2O核心的商业模式的最大区别。对于万达的商业地产模式来讲,对消费者的控制能力将决定生死,所以万达希望通过利用网络服务,完善万达的线上线下的整合服务能力,以此来带动万达O2O的竞争力。积分的作用本来就是提高粘性、促进使用,通过与百度、腾讯结盟,三方共同将积分的作用最大化,既能线上使用腾讯百度的增值服务,也能在线下万达广场体验式使用,通过三方的积分联盟,盘活各自的积分系统,并增强三方的使用黏性。 很明显,对于2C端,积分是万达O2O运转的核心纽带,其他所谓的折扣、一卡通等手段都是很常规的线下通用手段,而其他的万达酒店、电影院、KTV、度假区等的网络化,只是顺应时代的技术升级,与大家想象中“膜拜”的O2O还有很大差距,这一点马化腾的“万达电商是利用互联网把庞大的线下资源变得智能化,将传统智能化”的言论有很准确的概括。 2B端:万达互联网商业化的目标是卖数据 对于2B端,万达的目标是卖流量,更准确的说是卖数据,BAT现在都愿意将自己称为一家数据公司,万达是想做依托传统消费行业的数据服务公司。 以目前的形式看,纯粹的商业地产模式已经不足以支撑万达高昂的市场租金,为了留住商家,万达需要提供更具价值的商业地产服务体系,通过新的附加商业服务来留住商家,这就需要将万达商业系统全部网络化,而万达的网络技术不足,要将庞大的万达商业系统真正完成网络化需要N年之久,到那个时候市场已经什么样了是未知数,时间成本太过高昂了,万达承担不起,所以需要强有力的合作伙伴,而且越多越好。 现在,找来百度、腾讯两大在国内互联网举足轻重的巨头协助,更容易的解决技术难题,同时还有强大的流量注入,这为万达的商业地产模式提供了更强的议价能力。以万达的实际需求来看,百度和腾讯或许只出很小的一部分钱,更多的是以技术和流量作价入股,而万达则负责出钱和线下资源。 对于2B来讲,最在乎的就是流量,万达在握有实体客流量的同时,又掌握了O2O的网路流量,这让商家难以拒绝。阿里卖数据给商家,万达同样也可以卖数据给商家,而且万达的数据可以融合消费者线上线下的消费信息,深挖其中潜藏的数据价值可能还要胜过阿里单纯的网络数据。 账号互通 用户身份形成线上线下闭环 万达电商的O2O规划中,还有一点值得关注,那就与百度、腾讯的账号互通,若实现互通,用户的身份信息形成线上线下的闭环。此前,用户在线上和线下的信息是相互脱离的,而O2O建立在移动互联网基础上,更高级的精准营销需要结合LBS和线下数据,这样用户在网上干过什么,买过什么,看过什么,再结合用户线下去过哪些地方,看过什么电影,吃过什么东西,买过什么衣服,数据的价值就更大了。 账号互通带来了营销O2O价值,这与前文万达卖数据给商家以及积分O2O是相通的,而且是重要前提,只有先账号互通之后,其他的工作才能顺利开展。 BT在合资公司中的作用是什么?技术、资金、流量? 百度和腾讯在合资公司中的作用是什么也是个大问题,是提供技术、资金、或是流量?还是三者都有? 合资公司的问题很难说,万达不差钱,更缺技术和流量,百度和腾讯都可以给技术和流量,但是他们付出这些想得到的是什么?事实上,百度想让他的移动搜索链接人和服务的实用性更强,而腾讯想让微信的O2O入口价值更强,无论百度和腾讯都需要庞大的线下商业数据和实体服务做支撑,这正是万达能提供的。 很明显,阿里是三方共同的敌人,所以三方合作进行O2O尝试,联手抑制阿里的O2O发展势头。不过,如此高调,对百度和腾讯未必是好事。 王健林在发布会上表示:“有人说我们成立两年,不是,我们才开始试行,软件之类都没有研发出来,明年才会正式上线。需要有两三年的时间,快一点一两年。”万达电商短时间内不会有实际成果出现,更多的还会像之前的万达电商一样处于摸索徘徊期,一两年之后的O2O市场会是什么样了现在难以预料,万达电商可能根本已经没有那么多时间了。 万达当然愿意高调宣传拉拢了百度和腾讯,因为这能塑造万达O2O的领先形象,不过这对百度腾讯未必是好事。O2O竞争除了线上企业与线下企业之间有明显的对立竞争关系外,线下企业与线下企业之间同样有着激烈的竞争关系。 百度和腾讯选择了万达,那与万达有着竞争关系的其他传统零售企业更有可能接受阿里的招募,马云可能现在做梦都在笑这件事情,这将促进阿里与其他零售集团的合作谈判。 并不是说百度腾讯与万达合资做企业了,就不能与其他零售企业合作,但有了这个行业标志性的案例在前,阿里“教育”其他零售企业合作就省事了许多。 支付是巨头竞争的核心 万达同样渴望控制支付工具 事实上,三巨头的合作关系也并非那么亲密无间无懈可击,三家都清楚的知道O2O支付工具的价值,微信支付、百度钱包都是直指O2O市场而来的,万达又何尝不是渴望着有自己的支付工具。 王健林曾表示:“等万达足够壮大,或者我们投资了一家银行,就可以由这家银行和我们统一发卡。我给电商公司提一点要求,现在就要琢磨创新一种更便捷、更快速、更有用的 一卡通。” 其他事情做来做去,最后最赚钱的还是金融项目,而要做金融服务,一定要掌握着一个强有力的支付工具,支付宝就是最好的例子,所以,未来三家的合资电商公司,主推谁的支付工具是无法回避的尖锐矛盾问题,虽然理论上可以三家的支付工具都用,但最终的实际操作层面肯定会侧重一家,这是不可避免的。 虽然万达O2O的问题还有很多,但整体值得期待,不过,还是别抱太大希望,以免受不了刺激。万达与腾讯百度合资的模式或成为阿里拿来借鉴的模式,现在大阿里就是有钱,即将上市融资200亿美元,拿出来50亿美元就可以将国内主要的几家零售企业投资个遍了,不过,在进行这种疯狂举动之前,还需要有一个成功案例,现在在杭州武林商圈的尝试或是一个开始,不过,阿里的O2O发展前景同样不好说,京东就更不值得一提了。 |
|||
2014-9-11 3109 | |||
|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
京ICP备16017448号 |
技术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