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所有 |
同样是社会主义道路,为何在中苏之间产生了不同的结果? |
作者 蒋校长 |
100多年前,在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中诞生了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他首创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并在一段时间内高速发展。在二次大战中,他付出巨大的代价,击败了德国法西斯军队,为二战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苏联在二战后成为两个超级大国之一,拥有令人惊悚的核力量,走上社会帝国主义道路。在他经历了74年历程后,由于内外矛盾,终于轰然倒下。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经历了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又一个社会主义大国,至今70年。前三十年,中共用自己的努力,构建了国家安全体系,同时打下了工业化的基础。后四十年,完成经济体系转型。疯狂发展四十年,完成了连自己都不敢相信的巨大成就,现在是坐二望一,以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大国的面貌震惊世人。 两个社会主义大国,发展是那样不同,这里面有些什么值得总结的东西?太多了。本文拟就两国历史中形成的不同的文化基因(或者说是一种民族特性)做一个探讨。 苏联是从沙皇俄罗斯帝国中诞生的,在俄罗斯历史中,至今被俄罗斯人感怀的著名历史人物就是彼得大帝。我没说错,即便在斯大林时期,斯大林也是把彼得大帝当做一个标志性人物看待的。 在彼得大帝之前,俄罗斯在欧洲不过是一堆极端落后的斯拉夫公国,13世纪中叶被蒙古征服,建立了金帐汗国统治俄罗斯。16世纪初莫斯科公国终于击败蒙古军队,建立自己的统治力量,然后又过了一百年才是彼得大帝的时代。 换句话,俄罗斯在彼得大帝之后才算有近代文明,而这种文明一直伴随着战争和扩张。当然,彼得大帝对俄罗斯的再造功不可没,他把不断扩张注入了民族基因。从那以后,历经叶卡捷琳娜二世几代沙皇的努力,“奋六世之余烈”,建立起庞大的俄罗斯帝国。 彼得大帝的一个遗愿和亚历山大二世沙皇的一句话被历代沙皇,甚至是苏维埃领袖铭刻在心。彼得大帝看到海权时代的核心在于控制出海口,因此一直致力于为俄罗斯夺取出海口;而亚历山大二世的一句话是:俄罗斯只有两个盟友——陆军和海军。这注定了其在民族基因里具有首要地位。 沙皇的扩张一直持续到皇权覆灭,直系后裔都没留下一个。而随后立国的苏维埃政权,骨子里还是凭实力说话,外交,那只是实力的表达方式。当斯大林卧薪尝胆,使苏联的实力恢复到欧洲强国的时候,即便德国没有进攻苏联,他也会考虑发起攻击收复失去的领土。二战后期,苏联红军一路攻入柏林,顺便把中东欧收入囊中。 然后挥师东指,在极短时间内调集百万大军,灭掉关东军,顺手又把沙皇失去的远东良港——旅顺军港和中长铁路收入囊中。而这一切,早在半年前的雅尔塔会议中就被罗斯福和斯大林安排好了交易。斯大林对这个交易非常满意,这使苏联在远东铁路的终端收获了一个不冻港。这难道不是彼得大帝的作风和写进整个民族骨子里的文化基因吗? 顺便说一句,俄罗斯的版图在地图上看着巨大,其实并不真实: 高纬度国家实际都没那么大。人们平常看到的地图,采用的是墨卡托投影制成的,它采用的是相同角度的圆柱形投影,造成了很多国家大小被拉伸失真。 按说既然是社会主义国家,就应该互相平等相待。但是苏联不是这样,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只是他的跟随者,大事必须听从莫斯科的命令。 其实不管南斯拉夫还是东欧其他国家,一直对苏联的计划经济制度有点水土不服,对来自苏联的指令心怀不满。他们是搞过市场经济的,因此总有搞点改革的想法。南斯拉夫不受苏联控制,在国内搞市场化经济试验,效果不错;但是匈牙利的改革想法被扼杀。到了1967年,更是发生了布拉格之春,苏联调动了华约的力量联合出兵,把捷克的改革政府直接推翻。 对于斯拉夫人来说,历史上就不具备搞市场化经济的基因,直到现在改成市场经济快三十年了,也不见经济有什么起色。那么当年为什么不容许小兄弟搞些改革,自己也可以看看有什么可学习的价值呢? 这就是俄罗斯的文化基因不容许了。这几百年来,这个民族的文化一直是崇尚力量,崇尚强人。小弟给老大哥提供经验?没有的事。而小弟有离心倾向,那是一定要拍死的。 在苏联内部也一样。一直是中央领导层决定发展计划,而且这计划一直偏重于重工业和军工业,从彼得大帝以来就没变过。相比之下,苏联还算重视民生,不过在民生过了吃饱穿暖阶段也就无所作为了。苏联的轻工业一直未能很好地发展,但是在经互会体制下,自有其他小兄弟予以补充,倒也够用。那么,维护住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市场,成为苏联领导层的重要目标,加上其文化基因的作用,调动武力镇压小兄弟的改革试验,也就可以理解了。 苏联当年的武装力量,从正常经济状态是难以理解的。它有500多万兵员,5.3万辆主战坦克,6.3万辆装甲车,2.9万门火炮。海军有79艘导弹潜艇,268艘攻击潜艇,各类作战及辅助舰只超千艘。空军有700多架中远程轰炸机,战斗机和攻击机5000多架。他可以用他的钢铁洪流一周内推平欧洲,除非对方动用核武器;他的核武器能够把人类文明毁灭几十次,但是其实一次就够了。 这么多的军备能产生可持续的经济意义吗?除了能够卖军火?从国家安全的角度讲,裁掉一半也没人敢于威胁他。但是从另一方面说,他又有经济意义,比如前面说的,如果小兄弟试图脱离苏联的控制,还真得掂量一下会不会被这强大的武装力量碾压! 其实苏联和俄罗斯帝国有一点相似。阿富汗战争吸尽他的精血。毛主席曾经入木三分的把这种行事方式称为“社会帝国主义”,正是对这种扩张的基因的准确描述。 缺少好的民生产品本是苏联的瘸腿,应该补足。不过好在苏联是一个跨大洲的大国,自然资源禀赋优良。有一些自己生产不了的轻工产品,也可以靠卖资源来交换。而苏联后期其实已经开始蜕变,不再重视民生,而更在意与美国争霸。为了更好地争霸,夺取优良的出海口就是他们追求的目标。 当年苏联拿到手的中国旅顺港,被毛主席又要回来了;支持越南统一使苏联获得了越南金兰湾的使用权。不过从他的全球战略来看,如果能在印度洋获得一个出海口,那也是梦寐以求的。阿富汗战争提供了这种可能性,结果阿富汗战争也拖垮了苏联。 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于民族文化的潜在影响,从赫鲁晓夫开始,逐步脱离社会主义方向,蜕化成一个社会帝国主义国家。而历史给出了答案,当戈尔巴乔夫放弃了社会主义理想,转而追求北欧“民主社会主义”形式时,苏联民众也抛弃了他们。 其实社会主义虽然是工业化以后产生的理论,但是历史上也有很深的根基,仅仅是因为生产力不足,使他只能存在在理想中。苏联使社会主义理想得以实现,但他骨子里的扩张基因也毁了苏联。 反观中国,早在2000年前的秦汉时代,就基本完成了帝国的扩张。秦汉以后,极少向外扩张,而把更大的精力放在改善内部统治上。汉代陈汤那一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多么霸气的语言,不过后世很少如此霸道。这也许是秦汉之际的扩张,已经达到当时生产力所能支撑的极限。中国不再扩张的明确证据是,明清之际,当年的一些周边朝贡国遇到国内局势不稳时,向中国求救,中国出兵帮他们稳定局势后都没有顺势占领,而是班师回朝。 从秦汉以后,中华民族在以儒家文化为主的发展中,走向一种靠文化的凝聚力统一大国的道路。这种文化凝聚力是如此强大,即便是外族入侵,最后也是被中华文明消融了,暴力基因在民族文化的发展中冲淡了。 所以看历史,中华民族不崇尚强人,而更崇尚明君;不崇尚暴力,而更崇尚仁德。“史记·商君列传”里就说:“恃德者昌,恃力者亡。”中国的文化基因中,强调“和而不同”,施政中讲究“外儒内法,济之以道”,而且以王道为主,杂以霸道。中华民族的文化更加内敛,更加自省。这一点与欧美文化截然不同,更与俄罗斯文化拉开差距。 从精英思想来看,中国的知识分子以儒教为师,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里的“平天下”可不是用暴力,而是“明明德于天下”,以德服人。所以在中华文明所及之处,形成一个儒教文明圈。这个圈子的形成不靠战争,就是靠的先进文明的影响和渗透。 当欧洲从被千年宗教黑暗打断的历史中走出来时,通过文艺复兴重建了文化体系,而引发欧洲的“百家争鸣”,借以打破宗教的黑暗。而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通过百家争鸣构建了中华文化的体系,并在2000多年的演进中得以不断摸索实践完善,在除了科学技术领域之外的其他领域都有丰富的积淀。 这个比较大致不差,也就是欧洲的文艺复兴与中国的百家争鸣作用近似,但是晚了1500年。而俄罗斯文化更有些偏门,偏重科学技术的引入,缺乏人文科学的丰富发展,结果在扩张中保留下了更多的暴力因素。 因此在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中,虽然开始以苏联为师,但已经有了中国特色,这与中国的文化传承有莫大关系。而在总设计师的反思过后,更开始转向“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进程中,更加讲究不拘泥于理论,而更加实事求是。 历史中的文化因素看起来与社会主义实践无关,因为社会主义理论产生于近代。其实两者有很大关系,毕竟一个民族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不是凭空进行的,也不尽然是少数精英的推动,而是在历史影响中平衡众多因素的合力前行的,是多种因素的合力,也反映了一种“路径依赖”。 而在中国,历史文化极为丰富,也更具备一些与社会主义相近的理论。比如“不患寡而患不均”,“民可载舟,亦可覆舟”,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中国,从历史文化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是有基因的。 |
|||
2019-2-10 2488 | |||
|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
京ICP备16017448号 |
技术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