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精良的谋划,没有过硬的军纪,没有挽救危亡的后招,这都是为将者的过失。胜不足喜,败亦深远。为将者不把最基本的为将技能做好,终究是要吃大亏的。李广难封也就理所当然了。
我们听说过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典故。李广又为何如此呢?真如汉武帝所说的,李广命运不好吗?我还是同意司马光《资治通鉴》上的论点,李广用兵挥洒自如,但不注重士兵基本战术纪律的训练。这样,李广运气好,可能会有光辉的战绩。但一旦面对势均力敌的对手,就容易吃大亏。同期的名将程不识在个人军事素养上可能不及李广,但程不识治军非常严谨,这使得他可以立于不败之地,这样的将领才是大国重器。
就是以上的原因,我对韩信的军事胜利并不是非常信服。作为一位军事统帅,能够让人夺了兵符,这都是致命的失误。而韩信屡次三番的被刘邦戏耍,这就能反映出韩信在治军上存在问题。至于他的几次胜利,由于对手策略的失误,实际上并没有展开非常精彩的攻防战,这对主帅的综合能力判定还是打了一定折扣的。
在治军上,真正让西汉军队正规划的是平定七国之乱的周亚夫。他的细柳营是西汉的王牌部队。汉文帝视察部队时,周亚夫所部表现出来的严谨、统一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再加上他具有一定的战略眼光,因而他可以称得上合格的军事统帅。但周亚夫是个标准的军人,并不懂政治上的那一套,不会揣摩皇帝的心意,最后弄得含恨自杀的下场,甚是可怜。我倒觉得汉景帝做的有些过分,把周亚夫作为托孤重臣其实未尝不可。但梁王刘武先死一步,作为对头的周亚夫也难幸免。也应了那句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内乱平定了,军人就岌岌可危了。汉朝罢黜了太尉官职,实际上将军事指挥权收归皇帝所有。汉武帝的时代到来了。
李广的个人军事素养的缺失,令他失去了在汉武帝时代建功立业的机会。他几次被包围,很能说明问题的。他所统率的部队,在侦查、训练等方面存在缺陷。在另一点上,李广做得很好,那就是军队战斗力的提升上。李广不是汉军主力,但他的部队即使遇到强大的匈奴主力,基本上可以做到损失相当,这证明了这支部队的战斗力。但李广做了四十年二千石的高官,自身能力还是原地踏步,这就不是上天决定的因素了,还真是性格决定命运。
李广的孙子李陵和李广是一脉相承的。李陵所统率的步兵,几乎可以称之为汉朝的特种部队。李陵不想作为李广利的副手,做押解辎重的重任。反而要当先锋,孤军深入。到了弹尽粮绝的时候,作为军人其实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杀身成仁。无论怎样为李陵开脱,丧师辱国的耻辱是不能抹杀的。作为大国将领,不能谨慎持重,终究会犯下大错,误国误民。因而,在我心中,李广不是好的将领。
与李广不同,卫青、霍去病表现了另外一种面貌。李广的优点是能够与士兵同甘共苦,能够激发士兵的潜力,奋死拼杀。霍去病和李广是完全相反的。霍去病并不体恤士卒,他吃的、穿的都要用最好的。他的军队有严明的等级制度,能够在他的号令下健步如飞。霍去病统帅的又是汉军中精华中的精华,这种严格的奖惩制度将他所部的能力发挥到最大。几乎每战都有斩获,跟着他的将领就有肉吃,这让他的部队独步天下。这是简单做到的吗?并不是的。在史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霍去病总能找到匈奴部队的老窝,实行我们今天称之为斩首行动的计划。这就能说明霍去病在部队指挥、训练上的高超造诣。霍去病是天之骄子,可惜天妒英才,早早逝去。这样也好,留下纯粹的背影。从这点上来说,他又是分外幸运的。
汉军真正的中流砥柱是卫青。他具有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素质。军队交给他,才是最放心的。他有周亚夫的风采,能够驾驭将领,严明军纪。同时,卫青又是懂政治的,谨守自己的本分,懂得收敛自己的锋芒。在汉朝军队的战斗力与日俱增的情况下,作为军队主帅要做的就是用正道击敌,慢慢消耗对手,获取战略优势。卫青不会轻易犯险,这是大国主帅的责任担当。上天赐予了霍去病,和卫青相得益彰,他们合力消灭了匈奴主力。使得匈奴由盛而衰,等到了匈奴的内乱。但卫青和霍去病过早死亡,还是使得巫蛊之乱上演。这是另一种迷失吧。
另一位令我印象深刻的主帅则是在汉宣帝时期大放异彩的赵充国。赵充国在汉武帝时期崭露头角。作为敢死队长建立功勋,有勇武的气概。作为军事长官讨伐匈奴,则代表了他的统帅能力。真正精彩的是他平定羌人叛乱中的表现。他运用政治、经济、外交多种手段,分化瓦解羌人。对羌人招降纳叛,用屯田法巩固胜利果实,最后获得完全胜利。这是为将的风采,既能打遭遇战,又能处理复杂局面,能够根据环境变化应时而变,做到以上几点,当为后世楷模。
项羽说过一句有名的话,天亡我也,非斯人也。对于很多人,这句话并不适用。战国时的李牧可以这样说,项羽、李广则不能这样说。上天是垂青项羽、李广的,给了他们功成名就的机会。但他们太过随性,把战争视同儿戏。但战争是国家大事,是要死人的。如果没有精良的谋划,没有过硬的军纪,没有挽救危亡的后招,这都是为将者的过失。胜不足喜,败亦深远。为将者不把最基本的为将技能做好,终究是要吃大亏的。李广难封也就理所当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