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所有 |
宋鸿兵:中国学霸为何在西方频频受挫? |
原创:宋鸿兵 宋鸿兵观天下 2019年2月22日 ■ 文 | 宋鸿兵 前不久看到一篇《纽约时报》的文章,题目是《那些在美国大学里痛苦挣扎的中国留学生》,看完之后深受震撼。文章虽然是去年年底发表的,但揭示出的问题却长期存在。这篇文章介绍了一位在哈佛大学读博士的女孩在第8年突然内心崩溃,每天早上一醒过来心脏就砰砰直跳,课堂讨论时说话变得语无伦次,她意识到自己患上了焦虑症。在她身边的很多中国留学生都有类似的心理问题。 据另一项统计,45%的中国留学生报告自己有抑郁症的症状,29%的人表示自己有强烈的焦虑症。这个比率实在高得吓人,因为美国大学生的抑郁症和焦虑症比例约为13%。不仅是美国,在其他国家留学的中国学生也普遍存在类似问题。最极端的情况下,还有一些人甚至选择了自杀。 文章分析了这种抑郁症和焦虑感的来源,比如语言文化的差异、很难获得导师的信任、害怕失败、担心对不起父母、经济压力等等,但最主要压力还是来自于学业。 都说国外是博雅教育,学术风气自由开放,其实越是自由开放,学术标准反而更加严苛。我们在节目中曾讲到过,西方的自由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严苛的法律秩序之上,绝不是我们所想象的自由是想干啥就干啥,这是继承商业文明的国家普遍存在的原则,在学术领域也不例外。 为什么很多留学生在国内的应试教育中是响当当的学霸,但在西方通识教育的体系下,却会产生了强烈的挫败感呢?这篇文章认为,这是因为中国的教育是典型的结果导向,而西方的教育非常重视分析过程和逻辑推理。缺乏演绎逻辑的基础训练,使中国留学生很难适应西方的博雅教育。 中国40年来发生的巨变相当于西方的400年,但经济上10倍的暴涨,对社会心理的冲击烈度也相当于西方社会的10倍,让所有人都陷入强烈的焦虑和无所适从的状态,生怕被时代的大潮所抛弃。现在是穷人焦虑,富人也焦虑,学生焦虑,家长更焦虑。 前两天和一群朋友吃饭,大家每年年底都要聊聊这一年的感受和心得,这次聚会时突然发现,10个人中间竟然有3个人有抑郁症和焦虑症。这真是让我大吃一惊,这些人在外人看来都是年轻有为,奋发向上,朝气蓬勃,永远都在MBA和五道口各种充电学习。管理数万人企业的强势老板,一个是一进北京的总部就冷汗直流,喘不上气来,另一个则是整夜整夜的失眠,无法入睡,还有一位很成功的投资人必须吃抗抑郁的药才能控制情绪。为什么?就是工作压力太大,过于追求完美,还有就是在朋友圈里生怕被别人比下去。 其实,无论是焦虑的留学生,还是焦虑的企业家,他们身上都有一种共同的特质,这就是个性十分好强。但是,好强和自强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性格。好强的人争的是别人的评价,自强的人则只在意自我的评价。好强的人貌似自信,其实自卑,自卑的根源在于缺乏内在的价值体系,而不得不依赖外界的评判标准。 自强的人不在乎别人怎么说,他们内心深处都有强大的价值罗盘。这些人从骨子里就不认为任何人有资格来评评判自己。 我们的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培养了大量的好强型人,但却很少能创造出自强型的人才。好强的人,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他们的动力是来源于外界的评价,如果不能取得外界的好评,立刻就会陷入深深的挫败感,从而进入焦虑和抑郁的状态。 自强的人正相反,他们的动力源自内心,他们热爱学习是出自对知识本身的强烈兴趣,他们在工作中奋力拼搏,那是因为工作本身就是他们的天赋之所在,自强的人也会遭遇挫折和失败,但他们能够越挫越奋,因为他们认定这是自己的人生使命,世界上再也没有其他更有意义的事了,他们在继续努力的过程中享受到了更大的乐趣。 对于好强的人,做并非是自己天赋的事情,一切努力都是一种痛苦,他们必须忍耐,直到突破忍耐的极限而内心崩溃。 而对于自强的人,一切努力都会得到更强烈的乐趣,而乐趣根本不存在极限。 所以,培养学生自强的个性是教育的首要目的。他们不会因为社会大潮的剧烈变化而失去自我,他们对焦虑和抑郁具有天然的免疫力,他们在人生的起伏中拥有超级的定力,这是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的重要前提。 如何才能培养出自强型的学生? 首先是认清自我。我相信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身上都有某种与众不同的天赋,找到自己的天赋就是最大的人生使命。而教育的核心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发现他们身上的天赋。有的人很幸运,能够在青少年时代就找到了自己的天赋。因为成功存在着人自身无法控制的机遇,但无论最终在事业上是否取得了世俗眼里的成功,他们每天做的都是自己乐在其中的事,这种人生就会过得充实而完满。 也有的人是在人到中年时,才突然发现自己的天赋,他们会毅然决然地放弃在外人眼里的成功事业,无怨无悔地去开拓自己新的生活,成败已经不再重要,追求自己的人生使命压倒了一切,这叫不枉此生。 当然,最不幸的人是到了六七十岁,仍然不知道自己的天赋究竟是什么,也许他们的事业也曾经历过辉煌,但他们自己的内心却寂寞而苦闷,因为他们无法抗拒没有完成人生使命的失落感。 其实,独处和静思是一种发现自我的修炼。在独处时,关掉手机,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扰,让自己的内心平静下来,然后不断追问自己到底是谁,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使命究竟是什么,什么才是自己的天赋。 所谓天赋,就是人很小的时候就展现出来的独特之处,比如回忆自己的童年时代最早的记忆是什么,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又是什么,长辈们曾经提到过的与众不同的事情,人们最终能够做成的事业,往往与早年性格中展现出的特殊偏好有关。每个人如果把自己青少年时代和成年以后,所做过的所有最让自己骄傲的事情全部记录下来,基本就能看出自己身上的某种特质。 现在的教育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在不断的考试比拼分数的重压之下,让学生们产生出严重的焦虑情绪,焦虑好比是强烈的腐蚀剂,它不断侵蚀学生记忆中的对自己特殊才能的信念,经过好强的老师和家长们十几年的高强度的信念腐蚀,把学生从天生的自强倾向异化为好强的个性,性格软弱的学生在好强的比拼之中不断遭受挫折,最终变成了自暴自弃。 经过教育体系的长期而残酷的个性摧残,只有那些性格最倔强的学生能够保存对自己特殊才能的信念,而他们在走出校园进入社会之后,将经历更为强烈和更为持久的腐蚀,最终在社会中能够保持自强性格的人已经寥寥无几。 独处就是一种除去应试教育腐蚀化的艰苦努力,让人回归自我,找到初心,不断探索自己的天赋和发现人生使命。 教育第二个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国的老师们常说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西方的教授说中国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不足,社会经常批评学生进入工作后的创新能力太差。在我看来,学生如果没有建立起自己独立的思想体系,他用什么来独立思考?又如何进行批判性思维?又能依靠什么来进行创新? 恰如中国建国以来的工业化进程,首要工作是必须先建立完备的工业体系,然后才能实现技术积累,而后才有工业化的扩散,才能批判性地消化和吸收进口技术,最终才可能发展创新经济。 在教育中,培养学生建立自己独立的思想体系,这是高于一切知识内容教学的战略目标。在我们的大学生中,有多少人具备自己独立的思想体系?当今世界的工业竞争,早已不是工厂与工厂之间的竞争,而是产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的竞争,是体系对体系的竞争。 要培养面向全球,面向未来的人才,就必须明白世界未来的人才竞争,并非是某种专业技能的竞争,而是人与人之间思想体系的全面竞争。 那么,一个人如何才能建立自己独立的思想体系? |
|||
2019-2-22 10714 | |||
|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
京ICP备16017448号 |
技术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