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所有  
粤港澳大湾区:高层祭出的大动作,或将深刻改变世界

来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1

读懂粤港澳大湾区

1. 影响11个城市,7000万人

大湾区共包含广东省9个城市(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珠海、中山、惠州、肇庆、江门),加上香港、澳门形成“9+2”的城市格局,约56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着近7000万人口,广州和深圳是仅有的两个人口破千万的城市。

这里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按经济总量计算,2018年广东省GDP总量接近10万亿,占全国总量约10%,而这9个城市经济总量又占广东省的85%,人口占全省的52%,可谓举足轻重。

2. 大湾区建设要跨越社会制度壁垒

现任国家领导人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有四部曲: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和长三角一体化。

粤港澳大湾区与其它3个不一样。雄安高冷,海南底子薄,长三角缺乏神秘感;最受关注的,当然是粤港澳大湾区。

雄安是一张白纸,人口少,规划再酷,跟普通人的切身关系不大,它带来的主要是国家自豪感;

海南从来就不缺国家级规划,从经济特区到国际旅游岛再到自由贸易港,有点疲了,兴奋感没那么强了;

长三角一体化是迟早的事,即使没有上升为国家战略,市场的原动力也必然推动一体化进程。

粤港澳大湾区不一样:若没有顶层设计,则跨越不了社会制度的壁垒。《人民日报》评论说:「大湾区是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条件下建设的,国际上没有先例。」这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受普通人关注的一个原因,跟湾区内7000万人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3. 大湾区的目标

目前世界上有著名的“三大湾区”,即东京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与这些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在经济总量和经济活力上都不遑多让,完全可以相提并论。

比如在人口、进出口总额、占地面积、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等方面,粤港澳具有不小优势,与世界三大湾区基本打个平手。此外,2016年,粤港澳的经济总量就已经超过旧金山湾区和纽约湾区,按照目前的增速,未来的5年左右,粤港澳就能超越东京湾区成为全球经济总量最大湾区。

但是,粤港澳在人均GDP、第三产业比重、世界500强企业总部数、创新能力等方面,还与三大湾区有着巨大差距。有差距就有提升空间和发展潜力,这也是高层提出粤港澳联动,打造世界大湾区的初衷和目标。

4. 对标世界三大湾区,粤港澳优势是?

东京湾区以工业主导,纽约湾区依赖金融,而旧金山湾区偏重科技,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发展更为均衡。

完备的制造业产业链,世界范围内最一流的金融资源,看齐硅谷的科技创新环境,几大优势集于一身。在新一轮政策利好的促进下,粤港澳大湾区若能进一步形成合力,完全有希望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增长极。

所以,它的使命是“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一开始,就着眼全球竞争,是代表中国的国家队。

2

产生哪些关键影响?

5. 香港是龙头城市

任何一个世界级湾区,都少不了中心城市的引领作用。

粤港澳涉及“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因此,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四大城市均为中心城市;但是龙头城市是香港。

再确定一遍:龙头城市是香港。

在整个规划文本中,提到“香港”102次,“澳门”90次;然后,“广州”41次、“深圳”39次……毫无疑问,港澳是大湾区规划的重中之重。为什么?明明深圳GDP超越了香港。

规划纲要中这样布局: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充分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深化内地与港澳合作,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增进香港、澳门同胞福祉,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让港澳同胞同祖国人民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编制本规划。

从普通人的微观视角来看,香港拥有全中国最高级的教育和医疗资源,香港的豪车便宜得令人跌破眼镜;对于企业家和创业者而言,香港拥有极具诱惑力的税收优惠制度。尽管深圳GDP在2017年超越香港,高科技产业已经甩开了香港,但香港还是令人向往,深圳的生活丰富度与高级感还是不如香港。

就香港本身而言,这几年发展的有些慢了,香港特首已经说了多次“香港社会不应该、也不可以再内耗,争议不断,裹足不前”。

没有大陆,就没有香港,反之则不成立。香港要走得顺,必须更充分融入中国整体发展。

6. 深圳、澳门、广州的目标

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促进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广州: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引领作用,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

深圳:发挥作为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

对于深圳,还有一个很大的作用是鼓励制造业发展。《纲要》提出:“以深圳、东莞为中心在珠江东岸打造在全球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电子信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深圳在土地极为匮乏的当下,仍然坚持保留30%的工业用地面积,凸显了制造业对深圳经济发展的卓越功绩,以及在未来继续扮演重要的产业升级功能的意义,连“产业空心化”非常严重的香港都要强力推进“再工业化”,可见制造业对于深圳经济的长远发展的重要现实意义。

7. 两个最重要的方向:科技、创新

在“规划纲要”中,“创新”出现了139次,“科技”出现了74次。

中央政府确认整个大湾区要“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香港的优势是有几所高水平、国际化的大学,出现过“光纤之父”高琨这样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真正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孕育出世界级企业的,还是深圳。但深圳有明显的短板,就是大学、研究院所的实力不如香港、广州,而东莞、佛山、中山、珠海则可以提供完备的产业链条和生产基地。

世界顶级城市群的竞争,说到底是“金融中心”、“科技中心”的竞争。美国东西海岸之所以繁荣,是因为东海岸金融发达,西海岸科技发达,这是美国称霸世界的本钱。同样,香港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加上香港的大学和深圳的企业,也足以产生更大影响力,所以规划纲要提出建设“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

8.重点培育5G、生物医药等33个新兴产业

《规划纲要》称:将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发展壮大为新支柱产业,在新型显示、新一代通信技术、5G和移动互联网、蛋白类等生物医药、高端医学诊疗设备、基因检测、现代中药、智能机器人、3D打印、北斗卫星应用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重大产业项目。

此外,围绕信息消费、新型健康技术、海洋工程装备、高技术服务业、高性能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及其关键环节,实施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

《规划纲要》称,将培育壮大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形成以节能环保技术研发和总部基地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带。

同时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和共享经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发展。促进地区间动漫游戏、网络文化、数字文化装备、数字艺术展示等数字创意产业合作,推动数字创意在会展、电子商务、医疗卫生、教育服务、旅游休闲等领域应用。

9. 打造一小时生活圈

《规划纲要》指出,要构建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在港口、空港和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上加强互联互通,打造“1小时生活圈”。

 “1小时生活圈”是指构筑大湾区快速交通网络,通过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等,力争实现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目前,广东正在按照国家的要求在编制粤港澳大湾区城际轨道的规划,今年上半年可以出台,助力实现“轨道上的大湾区”。

10. 七个重要节点城市同样受益

根据《规划纲要》,有7个重要节点城市: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

上述城市是明显的制造业为主的城市;广州和深圳的服务业占比正逐渐扩大,香港和澳门更为极端,服务业占比都超过了92%。正是这一特点,使得粤港澳有着很好的产业耦合性。

在产业布局方面,内地9城可以弥补港澳地区的“工业空心化”,港澳地区则可以金融服务业反哺内地;另一方面,核心城市与两翼的城市可以实现协同发展,珠海和中山、深圳和东莞、广州和佛山,都能形成很好的产业互补。

虽然制造业优势巨大,但不足的是,很多领域处在价值链的底端,附加值不高。比如火热的手机行业,即便珠三角是手机生产的重要基地,也有着众多手机品牌,但普遍没有核心技术,只能在制造端争取一点微博的利润。

幸好,这一局面正在被打破。以华为、格力、大疆为代表的企业,正在突破技术壁垒,已在世界市场中有了一定的竞争力。

随着大湾区规划的出台,人才、劳动力、技术、资金等要素流动不断加强,合力不断增强,“世界新硅谷”的目标,就在不远处。

3

更深层次的意义

11. 增进港澳民众对祖国的认同

大湾区除了对中国整体经济发展、区域竞争的影响,还有一点十分重要:对于融合香港,解决对岸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规划里也说道,“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内涵”。

香港社会这些年对大陆态度发生了很多出乎我们意料的转变,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香港部分公众对大陆认识了解不够,对大陆认同感还不够。说到对岸,这些年大陆千辛万苦做了很多工作,但还没最终解决。

对于同胞,肯定是“软措施”优先于“硬手段”。

大湾区“五大定位”里包括: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在大湾区的框架下,实现粤港澳在制度层面深度整合、融合,也能够促进大陆制度完善发展。

而同时,通过优质生活圈建设,比如,港澳居民可以更方便在广东就业、买房、就医、上学,有利于港澳地区民众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祖国大陆,增进认同。

12. 为解决对岸问题提供新路径

港澳深度整合,会给对岸产生示范带动效应。

可以简单看下,下面这张图:

在大湾区的东北方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再往北是长三角。也就是说,海峡西岸经济区南联大湾区、北接长三角,两头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

有了大湾区制度上的尝试、磨合,加上这条巨大的经济带吸引,也许就是解决对岸问题的钥匙。

回顾历史,不论是中国古代王朝更替,还是美国南北战争、德国和意大利统一,国家的统一充满了暴力和血腥。

所以,通过粤港澳大湾区探索出一条新路,这不仅是我们民族的幸事,更是人类文明的幸事。

所以,大湾区给予多少期望都不过分。

13. 最基本的共识:市场起决定作用

细节会真正解放生产力。我们已经是“一国”了,就要更从技术层面着眼解决问题。不同的制度是眼下的障碍,但未尝不是机会。不同的制度在一起,融合、碰撞,现在的障碍可能转变成优势。这不是谁吃掉谁,而是可以在制度的融合中调试出更优的选择。

比如前面说到香港高校质量不错数量也多,但是招生都招不满,临近的广东却好学校不够多,这就很浪费。能不能整合香港和大陆的科技、弄一个大平台?这都是技术层面的问题。

最重要的是,市场要起决定作用。不要规定某个城市要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这应该是市场形成的。深圳的科技就在向东莞转移,因为土地贵了。

政府可以规定不要污染,可以去做好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和法治的规则均等,比如劳动力、公共服务的自由流动。其他的则要让市场去决定。这应该成为共识。


2019-2-22点击数/观注度 9806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