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柏鉴人物     
风云四十年:香江再无李嘉诚

关键词:成功学,房地产,风云四十年,李嘉诚,李嘉诚撤离,李嘉诚远走英伦

作者:格隆汇·阳光下的魔法师

【“风云四十年”系列】1978-2018,风云四十年。四十年中,许多中国企业潮起潮落;聚光灯下,风云人物们的命运起起伏伏,他们中有些人留在了史册上,有些人则留在了人们的心里。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格隆汇隆重推出“风云四十年”系列,让我们一起看看四十年来那些商界一线的风云人物们。

题记:“没有你,对我很重要。”——张麻子

6月29日,90岁的李嘉诚在汕头大学2018届毕业典礼上作了题为《建立自我 追求无我》的主题演讲,并宣布他将从汕头大学校董事会名誉主席的位置上卸任,当日许多汕大学子表示,希望李嘉诚将来能“常回家看看”。此情此景,让人不胜唏嘘。

李嘉诚于1978年前后成为香港商界第一人,从那时起,一直到2018年5月10日他宣布正式退休,这之间恰好四十年。这四十年中,他踏准了香港经济的每一步节奏,遂成亚洲首富,然而今天,李嘉诚选择远走英伦,这其中是否有什么不得不离去的理由呢?

有关于李嘉诚的文章多如牛毛,但人们对李嘉诚的认知依然是一鳞半爪,难窥全貌。最适合隐藏一片树叶的地方是森林,信息爆炸的年代里,真相很难寻觅。但尽管很难,今天笔者仍然打算做一次尝试,尝试在广袤无垠的信息森林里去寻找关于那片树叶的消息。

1

1928年7月,李嘉诚生于广东潮州潮安县北门街面线巷。其父李云经是一位读书人,但奈何家道式微,无法入大学读书,只好在莲阳懋德学校做了一名教员。数年后,抗战爆发,潮州沦陷,李家辗转入香港投亲,但李云经却于1943年冬染恙而逝。

根据网络流传最广的说法,后来的故事是:李嘉诚不到15岁就辍学工作,每天工作16个小时。到了1950年,22岁的李嘉诚用自己省吃俭用攒下来的7000美元创办长江塑胶厂。1957年,李嘉诚在英文版《塑胶》杂志上看到意大利某家公司的塑胶花在欧美市场热销的消息,意识到塑胶花也会在香港流行,于是他到意大利考察,回港后率先推出塑胶花,随即成为热销产品,长江塑胶厂从此由默默无闻的小厂一下子蜚声香港塑胶界。塑胶花为李嘉诚带来数千万港元的盈利,长江厂成为世界最大的塑胶花生产厂家,李嘉诚则成了“塑胶花大王”。

显然这是一个被加工过的商业童话,其中不实之处相当明显,但这段故事也体现了古老的东方式狡黠。

考虑到1950年的时代背景,7000美元的购买力可谓相当惊人。在那个时代,一个身处大陆的精壮劳力每天全负荷工作所得也不过几美分而已,当时的香港虽然相对富裕,但7000美元的出资额度也会给一户普通人家造成极大的困扰,他们甚至要砸锅卖铁外加举债才能勉强凑到这样一笔钱。即便李嘉诚真的从14岁开始每天工作16小时,并且每天不吃不喝,也不足以让他在22岁就拿出这么大一笔钱来,所以这段故事只是故事而已,大家不要当真。

然而,一位缺乏幽默感的中国经济观察家——英国人史塔威尔在一本题为《亚洲教父:香港、东南亚的金钱和权力》的书中写道:

“在香港,亚洲首富李嘉诚总喜欢说自己是教师的儿子,其父1940年身无分文来到了香港。他的香港长江集团官方网站声称:‘为了扛起维持家庭生计的责任,李先生不到15岁就辍学,在一家塑料贸易公司找了份工作,每天工作16小时。1950年,他的勤奋、谨慎以及追求完美的精神让他有了自己的公司——香港长江实业。’事实上,李嘉诚读过几年书,后来在一个富有的舅舅那里工作,舅舅的家族拥有香港中南钟表有限公司。后来他成为重要的二流大亨,他的事业得以继续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可说是因为他娶了老板的女儿。李嘉诚所经营的企业事实上是属于他岳父的,李嘉诚只是进一步发展了企业。据李嘉诚的一位老朋友透露,李嘉诚的岳母也给了他额外的经济支持。”

这位古板的英国人过于较真,一点都不讨人喜欢,但他所陈述的内容大致靠谱。李嘉诚的舅父庄静庵于1935年来到香港,40年代创立中南钟表公司,1950年涉足瑞士钟表,并于1955年取得瑞士乐都表、得其利表的经销权。在那个年代的香港,庄静庵就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他在钟表业界享有盛名。60年代,庄静庵的出口业务增长迅速,他兴建了11层高的厂房楼宇,在当时就是富甲一方的成功人士40年代李嘉诚父子举家来投庄静庵,一家人的生计都靠庄氏维持,所谓“不到15岁就辍学”、“扛起维持家庭生计的责任”云云都不过是随口说说罢了。

尽管存在一定的“履历造假”成分,但李嘉诚绝非泛泛之辈。他的起步离不开舅父的助力,但他的成功绝非偶然。他是一位深谙中国文化的商界大师,甚至这段可疑的官网履历本身都有很深的用意:中国人最喜欢听“白手起家”的富豪故事,因为它特别亲切,三言两语之间,就能让正在炎炎烈日下搬砖的你我产生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心理共鸣,仿佛只要每天搬完两车砖,自己也能成为一代大富豪。这就是心灵鸡汤,以前我创业的时候也是这样每天熬上一大锅,因为没有它很多人就活不下去。

50年代的李嘉诚走的是传统制造业路线,尽管他在塑胶行业相当成功,但他日后的名声并非由塑胶铸就,真正让他走向巅峰的是房地产。与房地产相比,塑胶花对他的财富贡献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那么,我们把“塑胶花大王”的故事先放下,一起来看看地产大亨李嘉诚对香港的深远影响。

2

1958年,李嘉诚在港岛北角建起了第一幢工业大厦,正式介入地产市场;1960年,他又在柴湾兴建了第二幢工业大厦。初涉地产之后,李嘉诚立刻对塑胶花这样的低端制造业很快没了兴趣,他的商业重心开始向地产转移。

1967年,香港发生暴动,地价暴跌。李嘉诚以低廉价格购入大批土地储备,这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凭借这一轮赚到的巨额收益,长江实业得以在1972年成功上市,当时这只股票被超额认购65倍。

凭借着左手地产,右手股市,李嘉诚终于在70年代中期登顶,成为香江商界第一人。1978年,总设计师与李嘉诚会面,从那时起,李嘉诚不仅是香港商界的领袖,而且还是大陆官方与香港商界的对话人。一个人到了这个位置,想不发财都不可能,这就是所谓的富贵逼人。

随后,在香港房地产起飞的数十年间,李嘉诚先后进入地产、港口、零售、能源、通讯、医药等行业,组建起了庞大的商业帝国,并用从香港赚到的钱去海外不断购买资产,其商业版图遍及全球。

然而,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在李嘉诚笑傲香江的同时,也为日后香港经济的痛点埋下了病根,其中最大的痛点就是地产。

香港面积1106.34平方公里,截至2017年末,总人口740.98万人,人口密度全球第三。香港的房价按尺计算,大约10.8尺为一平米,2017年末港岛房价大约在2万港币一尺左右,实可谓寸土寸金。在香港,现在仍然有很多人住在“棺材房”里,在面积不过4平米的空间里,一家老小的所有生活都将在这里展开,据说最小的“棺材房”只有1.4平米。

香港虽然是个弹丸之地,但并不缺地,时至今日,香港仍有超过70%的土地尚未开发。如果按照正常的经济规律运作,香港的楼价应该很便宜才对,那么,香港楼市为什么搞成了这样呢?其主要原因在于,香港有意严控土地供给,几十年来都像挤牙膏一样一点一点地供给土地,造成土地供需失衡,而房子又是人类的刚需,楼价自然就飞天了。

90年代,大陆房地产行业在面临德国模式、新加坡模式、香港模式等诸多选择时,最终选择了最能赚钱的香港模式,所以今天楼市成了中国社会的毒瘤。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李嘉诚只是个商人,又不是香港的决策者,他只是赚钱而已,这些事和他有什么关系呢?这样想很正常,其实香港人以前也是这么想的。

1980年-1990年是李嘉诚在香港呼声最高的时代。当时电视剧《狮子山下》正在热播,香港人认为,李嘉诚就是白手起家的典范,他有了钱到全世界收购资产,这是香港资本的荣耀,他就是狮子山精神的化身。但是到了九十年代中期,香港人却不这样想了。

九十年代中后期,香港房价高涨,贫富差距极大,李嘉诚的商业帝国让香港人越来越厌憎。李嘉诚拥有的私宅物业总量占到了全港的1/7;和黄至今在香港葵涌港拥有 12 个泊位,处理港口近一半的集装箱;百佳超市占据了全港70%的零售超市份额……香港人每天为李嘉诚的企业打工,然后把李嘉诚付给他们的工资在李嘉诚提供的消费渠道里还回去。所有的香港人都是李嘉诚商业帝国里的螺丝钉,他们就像《黑客帝国》里那些躺在营养液里的人体电池一样,其生存意义就是为这一家一姓的商业帝国提供能源供给,这就是中国最早的蚁族。

服从于李氏家族利益的不仅是香港人,甚至连台风临近香港时都要变弱,因为李嘉诚需要香港人在台风天气里继续为他工作。

3

2011年,新加坡的华裔总统李光耀对李嘉诚曾有这样一番评价:

李嘉诚可有制造一件营销世界的商品?没有。他投资地产、收购港口、超级市场、电讯公司,全靠和垄断结盟,所以他十分成功。然而他不过是顺市而行,什么行业当红便进入该市场。”

李光耀的评判戳中了李嘉诚的要害。

李嘉诚没有创造过令人称道的产品品牌,他的经济行为就是买和卖,但他每次总能在最低的时候买进,在几乎最高的时候卖出,他是靠高超的交易能力行走江湖的。李嘉诚虽然曾经多年蝉联华人首富,但他与比尔盖茨、扎克伯克、贝索斯、马斯科完全不是同一类人,他很会赚钱,但他没有什么创新能力,他没能对人类社会产生过与其名声相匹配的正向推动力。

李嘉诚是一个顶级炒家,他在四十年的时光里踏对了香港经济的每一步节拍。但是,投资界都知道,想踏准节奏是很难的事情,能看准未来三天的走势就足以富甲一方,李嘉诚为什么能看准香港经济四十年中的每一步呢?他是来自未来的穿越者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正如李光耀所说的那样,李嘉诚的成功“全靠和垄断结盟”。正因为与垄断结盟,从前的香港就是“李家城”,四十年中无论港督特首怎么换,这座城市一直就是“李家城”。

以李嘉诚为代表的香港富豪们大都不从事出口行业,因为做这类生意要面对国际竞争,即使订单源源不断,但利润远不能和垄断相比,至于经营制造业工厂,那更是不值一提的蝇头小利。塑胶花不可能成为李嘉诚大业的支柱,唯有垄断才能造就超人。于是,他们的兴趣点都集中在房地产、港口码头、电信服务、公用事业、赌博娱乐、物业发展这些领域,因为这些项目拼的是政商关系,而不是创新能力。一旦建立了牢固的政商关系,这些领域就会成为日进斗金的铁打营盘。

黄四郎们的碉楼就是这么建成的。

已故的经济学自由学派旗手弗里德曼曾认为,香港是全球经济最自由的地区,这让许多熟悉香港的人感到很迷惑。当年香港的起家于走私,这本就不是什么秘密,但不能因此认为它就是一个完全自由化的经济体。香港的对外贸易确实很自由,但它的内部经济一点都不自由,地产、港口、公用事业等各行各业都被寡头垄断,甚至为了阻止竞争,李嘉诚曾不让家乐福的运货车进入长江实业拥有的物业地区并打断水电供应。由此可见,他们本质上都是些寻租者,他们的利润来自于政府特批的特许经营权,来自于垄断,所以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建立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

李光耀对香港模式的差评确有道理。新加坡的土地面积是719.1平方公里,比香港还要小,总人口567.5万人,人口密度比香港还高,但是新加坡这个更小的弹丸之地却有虎牌啤酒、星展银行、新加坡航空、悦榕庄酒店、虎标万金油、嘉德置地集团等世界知名品牌。新加坡人的幸福感也比香港人要高。

而李嘉诚们热衷的是什么呢?2014年有媒体报道,位于北京中央别墅区温榆河板块的誉天下别墅,1993年长江实业就作为大股东之一参与开发该地块,2003年长实全资拥有该项目,2008年别墅才开始一期上市,最后完工时间预计是2018年。也就是说,长实在用四分之一个世纪开发一个地产项目,而项目则从当年的荒芜之地,变成了千万级别的别墅区。

囤地,才是他们最拿手的事业。

2015 年,李嘉诚担任董事局主席的长江实业、和记黄埔联合公布重大重组方案,新成立的长江和记、长江实业将选择英属开曼群岛作为注册地,这意味着它们理论上已不属于香港。与此同时,2015年李嘉诚加大对欧洲的投资,特别是对英国的投资,英国约四分之一的电力分销市场、近三成的天然供应市场、近7%的供水市场都属于李嘉诚。

不知道若干年后,伦敦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李家城”。

4

结 语

2015年9月,网络上出现大批声讨李嘉诚从中国撤资的文章,里面甚至有人喊出“别让李嘉诚跑了”这样带有强烈文革色彩的话,一时间舆论沸腾。罗天昊们的愚蠢言论不值一驳,但这其中折射出的社会情绪或能解释李嘉诚为什么要走。

垄断固然极其暴利,但构建垄断体系却非常艰难。香港是一个极小的城市,但就是在这么个小地府,李嘉诚也差不多花了七十年左右的时间才构建出这么庞大的垄断体系。相对于这套体系而言,3000亿元资产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撤资就意味着这辈子创下的最大基业毁于一旦,从此后一切都要靠下一辈人在异国他乡重新来过。李泽钜的基础虽然比1940年逃难到香港的李嘉诚强大得多,但他面临的难题本质上和少年李嘉诚并无差别。

李嘉诚撤资其实有他不得不为之的理由,那是因为他的垄断模式已经穷途末路,无法维系。

在香港人心中,李嘉诚代表着香港最辉煌的时代,他是香港的荣耀,年轻人奋斗的目标。然而香港人心里也一样明白,他不仅是香港的荣耀,还是香港的痛点,他创造的城市商业体系让香港的年轻人再也没有奋斗的意义。无论他们是多么的勤奋,多么的谦卑,多么的聪明,多么的努力,哪怕他们从14岁就开始每天工作16个小时一直做到90岁,也不会让他们成为下一个李嘉诚。

香江再无李嘉诚,然而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理想的自由市场里,就不应该有垄断这种经济怪胎。如果非有不可,也请用科技或者纯经济手法来实现局部垄断,这种没有丝毫创新能力却依靠政商关系建立的寡头式垄断算什么呢?不过就是出老千而已。

许多人在为李嘉诚的离去扼腕叹息,其实大可不必,这对他自己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李嘉诚有一句名言:“不赚最后一个铜板。”这是一句细思极恐的话,它乍看之下似乎非常宽厚,但一个要赚光你身上倒数第二个铜板的商人其实不但精明,而且极其贪婪。他之所以不赚最后一个铜板,那是因为最后一个铜板通常是它主人的性命,你若想去拿,就得有与对方性命相搏的准备。李嘉诚身家亿万,富可敌国,他没有必要和任何人性命相搏,所以离去是他最好的选择。

在电影《让子弹飞》的最后,有这样一段对话:

张麻子:你觉得是你对我重要,还是钱对我重要?黄四郎:应该是我重要?张麻子:你再想想。黄四郎:不会是钱吧?张麻子:你再想想。黄四郎:还是我重要。张麻子:你和钱对我都不重要。黄四郎:那什么对你重要?张麻子:没有你对我很重要。

李嘉诚代表了一个时代,他的离去就是一个时代的落幕。

斯人已去,不必挽留。


2019-3-21点击数/观注度 2817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