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球精英学院    
潘维 | 大学为什么要培养理想主义

潘维: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比较政治学理论与方法》

来源:观察者网

关键字: 大学教育,理想主义,集体主义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潘维

【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潘维教授的这篇演讲洋洋洒洒,讨论了什么是理想主义、为什么理想的种子要在青年时代播种、如何让大学鼓励青年有理想,极富激情和感染力。

本文节选自《理想主义与大学》,收入作者新著《士者弘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3月出版)。《士者弘毅》是潘维教授继畅销10万册的《信仰人民: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政治传统》之后的又一思想文集。】

今天我想讨论两件事。第一,什么是理想主义?第二,为什么大学要培养理想主义?

一、 什么是理想主义?

在英文里,理想主义与唯心主义是一个词,都是idealism。这个词属于哲学范畴,意思是说,对人而言,思想精神是第一位的,是至高无上的。我在这里讨论的理想主义,虽然与哲学意义上的唯心主义不完全是一回事,但有密切关联。这里首先谈理想主义的定义,或者说关于理想的三个特征。

第一,理想不是现实。理想主义的词根是idea,是观念。ism是至上的意思,就成了“主义”。如果去掉表示“至上”的后缀词-ism,就是idea,就是观念。观念不是现实,理想不是现实,这是关于理想的第一个特征。

第二,理想意味着善良完美的观念,是利他主义精神。因为是perfect idea,所以是ideal。如果不是善良完美的观念,而是一般的idea,就很难“至上”,很难成为“主义”。所以,idealism是ideal加上后缀-ism,不是普通的idea加-ism。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的柏拉图是古希腊世界里最著名的唯心主义者,他的著作集中讨论“善”,即“good”。从11世纪到18世纪,欧洲流行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的核心内容是绝对精神,是absolute。absolute的含义与柏拉图的good几乎是一样的,即完美的善良、绝对的善,也就是孔子讲的“至善”。在那个时代,唯心主义者是这样证明上帝存在的:因为上帝完美无私,所以上帝存在。如果上帝不存在,怎么会有完美无私这种观念呢?在那个时代,善良完美为“真”,代表“真理”,就是perfect。

“理想”就是ideal,不是关于个人私生活的,而是完美的道德观念,是大公无私。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都是在为他人做自己生命之内无法完成的事。夸父、精卫、愚公的作为是利他的。他们被后人传颂千年,因为他们展示了追求理想的生命,展示了生命的完美。

idealism通常都攻击私有观念,攻击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柏拉图穷其一生,鼓吹“理想国”。理想国是个道德国家,没有私有制。比柏拉图早生120多年的孔子也有这样的思想。他说: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对孔子而言,天下归大众公有乃是“大道”。大道之下的社会,选择德高能干的人来领导,讲求人与人之间的信用与社会和睦。在天下无私财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不以血亲关系为意。因此,老者能颐养天年,壮者能人尽其才,幼者能学有所长,残疾者能生活无忧。从此,世上再无怨女旷夫。人们开发自然资源,不是为聚敛私财,为的是物尽其用。人们努力工作,不是为了自家,而是出自道德。在这样的社会,不会有窃财越货之盗、叛乱戕仁之徒。当此外出无须闭门的时代就是“大同社会”了。大同社会就是大道,是最大的道理。这种理念显然是遥远的。但孔子这段话,被谱写成歌曲,传唱至今。这理想是完美的,所以是永恒的。这理想到了马克思的时代,成就了一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运动死了,但那伟大理念不会死,因为那理想是善良完美的。所以,理想是道德的、完美无私的,与今日所说的“真善美”相类。理想是道德的,是无私地去为社会做贡献。这是关于理想的第二个特征。

第三,既然是完美的道德观念,理想就不大可能成为现实。实现了的理想,就不是理想了,新的苦恼就出现了。所以,理想是很难实现的观念,经常是穷尽一生的努力也无法实现的完美观念。正因为其道德上的完美,就难以实现,至少不是在个人有生之年能实现的。这是关于理想的第三个特征。

概括起来,理想有三个特征。第一,理想不是现实;第二,理想是完美善良,是大公无私;第三,理想是难以实现的,尽毕生的努力也难实现。

我们今天处在一个现实主义的时代,是理性时代,不是浪漫时代。“理性”指的是“对代价的敏感性”,是accounting,是算得失账,是盘算个人的付出和个人的收益。对今人而言,神不存在,上帝不存在,天堂不存在。既然生命不过百年,生命内的物质享受就是一切。所以,个人的物质得失最重要,理想是不重要的。那么,为什么还要在大学里讨论理想,鼓励理想主义呢?

二、 为什么大学要培养理想主义?

这就要先解释什么是“大学”。

直到20世纪开始,要在我国当“知识分子”,就要熟读“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上学就是读“四书五经”,考试也考“四书五经”。

“四书”的第一本是《大学》,“大学”指的是最大的学问。我们把university译为“大学”。university的词根是universe,是宇宙。university的意思是环宇普遍的学问道理,包括了自然及社会科学知识和道德人文知识这两大类。人文不是科学,却也是知识,是与科学同等重要的知识。我们中国传统的“大学”不包括科学知识,只有道德人文知识。加上科学,中国的“大学”与university就一致了。西方的university原来也不包括科学,而是哲学、神学等人文知识。神学、哲学演变到今天就是人文学科,英文称作“humanities”。在今天的西方,科学与人文构成知识的两大基本类别。

中国传统的“大学”讲什么?《大学》开篇的第一句就讲了“大学”的宗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用今天的话说:学问的最大目的有三个,而且是有因果关系的。(1)光大高尚的品德;(2)全心全意去为人民服务;(3)追求“至善”这一理想境界。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是“仁”。什么是“仁”?“仁者爱人”。爱人是大爱,不是小爱,不是私生活里的情侣之爱,而是爱祖国,爱人民,全心全意为“社会”服务。为社会服务,社会至上,就是社会主义。孔子的政治理想是,人们要克制自己争权夺利的私欲,恢复周朝的尊卑礼仪,也就是“克己复礼”。他的政治理想没能实现。在春秋之末战国之初,乱邦林立,礼崩乐坏,孔子的理想当然不可能实现。他的“大道”,讲经济平等、共产主义天下大同,更是伟大的理想,也因此是永恒的理想。

为什么把无私地为社会服务当作“至善”?为什么“至善”被称为“大学”?我讲三个理由。

第一,人类社会需要理想主义、集体主义、利他主义。当这种人文精神衰落了,就只剩下科学了,这个社会就被功利主义左右,被物质主义垄断,就堕落成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什么是人类社会?彼此关联的人群构成社会。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来源于社会,却并不维护社会,并不能使社会上的人互相帮助、相亲相爱。相反,个人主义承认强者胜出,弱者成为社会的失败者,活该被强者奴役。

大家可能知道亚当·斯密(Adam Smith)。1776年他出版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阐述了一个道理:一只看不见的手,指挥着自私自利的人们在不知不觉、毫无意识和目标的状态下,为社会的财富积累做了贡献。这个道理经常被我们的经济学家们引用,为自私自利辩护,并且宣扬自私自利。然而,亚当·斯密并不仅仅写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这一本书,他写过两本书,几乎同样有名。他在1759年出版了《道德情操论》。

在《道德情操论》里,亚当·斯密回答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民族发达,有的民族落后?他首先解释说:自私自利是人的普遍本性,但是人还有另一个本性,就是获得“社会”的认可、尊重。这种欲望是独立于个人功利(utilitarian)欲望的。他称这种被社会认可的欲望为“同胞之情”,就是fellow feelings。fellow feelings指的是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受道德观念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帮助别人。这种道德情操从哪里来?他说是造物者种植在人的心灵里的,是planted by the Author of Nature,为的是拯救人类的灵魂,使人类能永恒、永续。没有永恒的精神,人类是不能永恒的。既然“同胞之情”对保持人类社会关系的和谐至关重要,所以,追求永恒高于追求个人私利。接下来,他就回答了问题:为什么有的民族落后呢?他说,所有的民族都需要fellow feelings来获得进步和发展。但很不幸,只有一小部分民族能拥有这种高贵的情操。比起个人主义,同胞之情并不是普遍存在的。所以,只有一小部分社会能从社会组织的野蛮阶段进步到文明阶段,成为文明社会(civilized society)。人人自私只是野蛮社会的机制。

《圣经》里有这样的说法,“Many are called,few will be chosen”,就是说,上帝召唤了很多人,但只选择了极少几个。道德情操是举世皆知的,但能拥有这种道德情操的只是极少数,以道德情操为本的民族极少。

为什么到1700年为止,我国文明在世界上领先了两千年?我国有孔子,孔子以道德情操为“大学”,让所有的社会精英去研究和遵循“大学”,成就了中国的道德治国,成就了“礼仪之邦”。

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科学追求的都是发现和解释客观规律,也就是追求理论。然而,德国的歌德曾说过一句非常发人深省的话,“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长青”。人文学科的历史比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科学更久远,意义不在社会科学之下。有了价值思辨,有了人类生活的描述和记录,人类文明才有了灵魂。人文知识让我们能品味酸甜苦辣,感受痛苦与快乐,懂得耻辱和光荣。

当然,只有人文,没有实用的科学也不行,就成了泛道德主义。南宋的理学大师朱熹要“存天理,灭人欲”。他只讲道德,不讲满足人之物欲的科学,便失之虚伪。缺少现实主义,南宋无力抵抗外来入侵是情理中的事。所以,《礼记》又记述了孔子对“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的私有时代的政治理解,以及强调道德灌输和上下尊卑的制度礼仪设计,体现了强烈的现实主义。

我在今天强调理想主义,不是来争论道德理想与科学精神哪个更重要。今天的人文精神衰落了,特别是在培养精英的北京大学衰落了。人文精神被商人精神取代,北京大学向商学院靠拢,才引发了我在这里的话题。缺少了人文精神,我们的社会就堕落,我国社会就不团结,就重新回到一盘散沙的状况。强大的国家是团结的国家,是有精神的国家,是有集体主义精神的国家。

为什么把无私地为社会服务当作“至善”?为什么“至善”被称为“大学”?我的第一个解释是:“社会”的进步需要利他的道德情操,也就是理想主义。除了学习实用的科学知识,大学生要为服务于社会做准备。大学生要有服务于公共生活的精神,成为我们社会关系中积极健康的力量。

因此,把无私地为社会服务当作“至善”,把“至善”称为“大学”,第一个原因就是社会进步的需要、社会团结的需要。

第二,既然讲究集体主义的“至善”是“大学”,是大学问,那么就只有社会精英才可能掌握。或者说,具有了这种精神的人就是社会精英。社会精英未必有正式大学训练的经历,更不一定是考试分数最高的那些人。士兵雷锋、淘粪工时传祥都是精英,因为他们是我国社会精神的楷模。罗马统治末期(大约公元500年),英格兰出了个大英雄,率领民众抵抗日耳曼撒克逊人入侵,他被称为“亚瑟王”。在爱听故事的欧洲人中广泛流传着关于他英雄业绩的传说,但学者们怀疑这传说有多真实。对此,丘吉尔是这样评论的:

这些事情并非虚构。如果我们能目睹这些历史片段,就会觉得学者们所研究的这个问题像《荷马史诗》和《圣经》旧约一样,有事实根据,又有神圣的想象。那全是事实,或者说应该全是事实,因为那故事比事实更壮丽,更动人,早已构成人类精神遗产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们从此知道,当他们为自由、秩序和尊严而斗争的时候,即使牺牲了,他们的光辉业绩会博得永恒的纪念……为世世代代的正直同胞树立榜样。

我们不追究《雷锋日记》里的细节是否真实。为世人所知的雷锋是精神世界的楷模,他使我们的社会比过去更文明、更亲切了;也使我们知道,缺少了雷锋精神的社会是多么堕落、多么冷酷。

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英雄。英雄是精英中的精英。英雄的基本特点是:他们不是自私自利的“小人”,而是胸怀远大理想,以天下为己任,并为之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变不可能为可能,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那些人。美国商界的英雄不是那些赚了很多钱的人,而是那些赚了钱,却将这些钱全部奉献给社会进步事业的人。连商人都如此有理想,美国成为强大的国家就是自然的了。企业是不可能永恒的,但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永恒的,让世世代代的人所敬仰。我们人类不是因为有了企业之间弱肉强食的竞争而成为人类,我们是因为有了人类的精神,也就是人文精神,才成为人类,才有了人类社会。正因为如此,政界的英雄都是那些一心一意为社会进步做出个人牺牲,领导社会走向团结和胜利的人。对这些人,我们称之为“伟大领袖”当红军长征即将结束时,人员只有三万,衣不蔽体,连皮带都吃掉了,更不用说枪支弹药的捉襟见肘。但在那个时候,毛泽东写下了“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这样的诗句。长缨几乎子虚乌有,但蒋介石这条苍龙有数百万军队却是真实的。所以,毛泽东拥有的是浪漫的理想,是不顾一切,要把小农的中国变成像苏联那样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的理想。在这样的理想感召之下,就会有精兵强将,就会聚拢全中国最出色的人才,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当周恩来去世的时候,联合国秘书长决定在联合国下半旗志哀。有人反对说,那是没有先例的,因为周不是国家第一领导人。然而,秘书长回答说,如果任何一个国家的第二领导人能没有子女,身后没有一分钱存款,数十年如一日为本国的独立、强大和进步服务,我也为他下半旗。我们中国有毛泽东、周恩来这样出色的政治领袖,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是中华文明的骄傲,他们来自我们文化的深厚底蕴,来自“大学”,就是大学问。

能够坚持理想的成年人是极少数。理想使他们坚强、弘毅,百折不挠,成为英雄。培育先进稻种的袁隆平,最初没有科学院研究员的地位,没有研究资金,无怨无悔默默耕耘了数十年,终于成就了惊天动地的事业,为中国和世界的粮食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是我国农学家的楷模。袁隆平的成功,当然是理想主义在起作用,理想主义使他成为百折不挠的英雄。作为思想家,马克思是百年世界里的第一人。他以自己的理想批判市场,批判资本主义,批判国家,批判私有制度,批判家庭。他生前从没得到过任何官方的承认,没有大学教职,没有女王的奖励,甚至没有祖国。他终生勤奋,在学术领域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王国。在我们的国际关系领域,半个世纪以来,做出最重大知识贡献的是肯尼思·沃尔兹(Kenneth Waltz)。他创造的是现实主义理论,但他对知识的追求绝对是理想主义的,他终生追求最出色的理论,一生勤奋研究,像亚当·斯密那样只写了两本书,一本是博士论文,另一本在退休前十年才出版。在生活上,沃尔兹在美国名校的政治学教授里是比较困难的,他只靠固定工资活着,还要养活不工作的太太和三个孩子。在现实生活里,他像马克思那样坐了一辈子冷板凳,然而对国际关系的学术世界,他几乎是永恒的。在去年美国政治学年会之余,教授们议论今天给学生的国际关系必读书单。谈论的问题是,百年之后,哪一本还会继续列为必读书?对所有的书大家都有争论,但只有一本大家没争论,那就是沃尔兹的《国际政治理论》。缺少了贡献社会、追求完美知识的理念,就没有沃尔兹。没有普及于美国大学里乃至西方世界的理想主义精神,就没有出色的美国乃至西方学者。

现实生活会摧毁理想,摧毁理想主义。然而,如果大学不鼓吹理想主义,如果我们不是在大学播撒理想的种子,我们就不会有精英,不会有百折不挠的英雄,不会产生知识泰斗,我们中国社会的质量就会比较低。

大学是培养精英的地方。北大希望能培养出精英中的精英,希望这里能出领袖人才。然而,缺少了理想,缺少了人文精神,这里就很容易成为培养废物的地方,甚至频繁出现自杀、精神抑郁症。

因此,把无私地为社会服务当作“至善”,把“至善”称为“大学”的第二个原因是:那是英雄的品德,是领袖的要素。大学只讲分数,不讲“至善”,就不会是培养精英的地方,那里的“精英”经常只是分数的奴隶。

第三,讲究集体主义的“至善”是“大学”,大学问要从青年时代养成,成为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什么要着重在青年时代讲究“理想”?为什么理想的种子要在青年时代播种?因为理想不是现实,现实会蹉跎理想,摧毁理想。许多人在年轻时有远大理想,但多数人在成家、工作或者遭受挫折之后就成为现实主义者,甚至变成庸庸碌碌、争权夺利的“小人”。

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大学里鼓励学生参与社团活动,鼓励集体主义,讲授理想,与学生一道憧憬人类社会的光明前途。教授们懂得社会的黑暗,但他们批判黑暗,鼓励大家追求光明。我们不在大学生中散布个人主义的甚至反社会的灰色阴暗情绪。为了社会的进步,为了改善社会,我们培养积极乐观的情绪,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培养未来的社会公共生活的积极参与者。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当年,过去的成年人对我这样的过去的青年,曾经这样讲。可当时的我没有感觉。而今,作为今天的成年人,我对今天的青年也这样讲。为什么?因为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显然已经成为目前社会的主导力量,是社会的中流砥柱。我们的昨天,我们昨天的理想,决定了中国今日社会的现实。当我在这校园里呼唤找回理想主义的时候,那反映了我对中国今天社会现实的痛苦反思。看着那些今天正在办理退休手续的我的老师们,我才省悟到:当我退休之时,在座的诸位将是社会的中流砥柱。如果你们今天对现实不满,那么,你们的理想就是祖国的未来。我希望这未来不是更堕落,而是更美好。

昨天的《北京晚报》登了一张半版的照片。说是一个叫刘路菲的63岁退休乡镇干部,业余研究永定河历史,发现某地应有一座建于1891年的大王庙,纪念永定河1890年决口。该庙1958年就被拆除了。从1993年起,他遍访当地知情者,收集了大量资料,为大王庙复建奔走了10年,矢志不渝。他的努力有了回报。下个月大王庙复建工程将结束,成为永定河东岸一个免费对市民开放的博物馆,里面藏有他收集了40年的永定河资料。因为有了刘路菲这样的理想主义者,我们的社会变得更美好。他的理想主义,显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退休后才养成的。

有人说:我不会是什么精英,也担不起中国兴亡的责任。我只想嫁到美国,在一个富裕的家庭里当家庭主妇,打理house,养两个孩子一条狗,相夫教子。这是我在北大拼命读书考试,考TOEFL,考GRE,读双学位的现实主义目的。我见过不少这样的人。然而,我看到她们中相当大的一部分,积极参与美国的社区生活,培养了出色的孩子,赢得了全社区人的尊敬,为中国人赢得了声誉。而且,她们努力要孩子们学习中文,在小学、中学、大学里回击美国人对中国的偏见,要他们维护自己母亲的祖国。看到了吗?在和平时期,她们是中美关系的纽带。当中美发生严重冲突,甚至战争的时候,在美国的大批华人——她们出色的子女们,就给祖国的生存带来更多的希望,带来更多胜利的希望。这就是大学生活里理想主义的重要性。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比较有理想的青年,决定祖国比较理想的未来。

如何让大学鼓励青年有理想?关键在教授们。为什么大学被称为象牙塔?我们从犹太知识分子的来源说起。在两三千年以前,犹太人部落养活一种人,专门抄写《圣经》。他们每天沐浴焚香,只抄一页,为的是不出错。久而久之,他们便能解释《圣经》,于是在部落里很有地位。这样“有闲”的学者是怎样生活的?在犹太社区暴富的时候,社区只给他们一碗饭,让他们能吃饱。在社区最困难的时候,大家都吃不饱,甚至面临饿死的威胁,可社区依然要给抄写《圣经》的人一碗饭,让他们吃饱,以便饥荒后存活下来的犹太人能继续享受祖先积累的文明知识。这就是知识分子“铁饭碗”的历史来源。也就是说,因为铁饭碗,他们与社会有某种程度的隔绝,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他们不为财富而生活,不为财富而折腰,靠传承文化的理念活着。这样的人受整个犹太社区尊重。在犹太人知识分子那里,没有“学而优则仕”,更没有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所以,世界上的大学问家,包括马克思和爱因斯坦在内,犹太人居多。犹太知识分子独立,所以思想的触角没有禁区,左中右的大学问家都有。犹太人出色,今天的美国对外政策几乎被犹太人控制住了。非如此,无法解释美国的中东政策。犹太人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他们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精神功居第一。有了这样的教师,就有了这样的文化,就有了人数极少却这样成功的民族。

在美国社会里,犹太人的比例不足2%,但他们出色、抱团,在美国大学里占主导地位,是规则的制定者。在美国当政治学教授要经历什么训练呢?4年的大学,2年的职业训练(硕士),或许还有若干年的工作经历,然后是6~8年的博士。但这么久了还拿不到铁饭碗,也就是终身教职。大学教职任上还要再考验6~7年。四十几五十岁了,早已生儿育女,一心一意追求知识的理念经受住了考验,再不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挣钱,这时候才能挣到宝贵的铁饭碗,享受一种“知识分子”的生活方式,也享受社会平均水平的工资。因为教授是这样培养出来的,理想主义在美国代代相传,美国成为世界上理想主义势力最强大的地方,或者说,在那里的老百姓中,“天真无邪”的人口比例最大。美国的成功与理想主义,与大学、与理想主义的大学教授密切相关。如果我们对今天的青年不满,那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青年们相信什么,那是因为成年人让他们相信什么。我这代人的青年时期正值“思想解放”,想法非常不同,不像美国社会里有个天下一统的“社会主流价值观”。所以,你们的思想也非常庞杂。我在这里说的话,当然只代表我自己。但是你们年轻人的思想,是“成年人”思想的折射。

我来概括一下。为什么大学的重要内容是鼓励青年有理想,鼓励集体主义?第一,没有理想主义就没有社会进步;第二,没有理想主义就没有精英和英雄;第三,没有理想主义就没有理想的青年,没有我国理想的未来。


2019-3-23点击数/观注度 11116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