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球精英学院    
白云先生:孔子为什么没有成功

原创:至道学宫

在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礼崩乐坏。在一个礼崩乐坏的社会,孔子高举王道的大旗,呼吁大家克己复礼,希望大家一起努力,来结束动乱,让天下重归于安定。后来的结果,我们都知道了,天下并没有结束动乱,依然是不可控制的滑向更加动乱的深渊之中。

我们说孔子未成功,很多人可能会不同意,认为孔子之道,在后世的几千年,称为中国的正统思想,怎么能说他没成功呢?本文说的未成功,我们需要界定一下,是说孔子生前,以克己复礼恢复王道,这件事没有获得成功。

为什么没有成功,后世对这件事的解释,众说纷纭。今天,我们来回答这个问题。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一下《三略》中的一段经文。

夫能扶天下之危者,则据天下之安;能除天下之忧者,则享天下之乐;能救天下之祸者,则获天下之福;故泽及于民,则贤人归之;泽及昆虫,则圣人归之。贤人所归,则其国强;圣人所归,则六合同。求贤以德,致圣以道。贤去,则国微;圣去,则国乖。微者危之阶,乖者亡之征。

上略讲用兵,圣人在衰世,怎么任贤擒敌,平定天下。中略讲用权,怎么使用权力和控制权力,长久地保持天下的安定和富强。只使用权力,还不足以让天下从衰世复归于盛世,要复归为盛世,只能依靠道德。德衰则世衰,德盛则世盛。所以,下略主要讲用德。

用兵、用权、用德,如果把衰世的天下,当作一个病人的话,是先去邪气,再扶正气。正气培养得差不多了,如果想要以后都不再生病,就需要法天则地,培养和天地之德相一致的正常生活方式。正气是不可能一直靠扶的,长期的正气,还是得靠养。

三略通过这三步,用兵祛邪,用权扶正,用德养正。就可以把一个生病的天下,治理成一个健康的天下。

帝道社会衰落,变成王道社会,王道社会衰落,变成霸道社会。这是从健康到生病。要治愈社会,必然也是从霸道社会,复归为王道社会,再从王道社会,复归到帝道社会。这是从生病到康复。如果一个社会,虽然不乱了,但是长期处在霸道社会,这也不是长久之计,只能说是病邪被压制住了,但是没有被根本地消灭,一旦君权无法压制病邪,天下还会走向动乱和生病。

天下病了,谁能把天下危在旦夕的病治好,能给天下人提供一个安定的社会,谁就可以成为天下之王。是谓,夫能扶天下之危者,则据天下之安。

能除天下之忧者,则享天下之乐。危亡的问题解决了,社会开始安定了下来。接下来,天下所忧者,不外乎孤寡贫贱等事。让大家富裕起来,让大家能够成家立业,生儿育女,这样就解决了天下之忧的问题。君王如果能解决这个问题,他就能享有一个安乐的天下。

富足而安乐的天下,要想长期地保持下去,就需要以德教化天下,让百姓复归于婴儿,天下从此不再动乱,天下无病,人也无病。并且还要时刻保持,禁绝和消灭破坏这种状态的人和事,这样就可以长久地天下无病。

这是从生活条件的改善,提升到了上合于天伦,下合于人伦,齐天地之福。是谓,能救天下之祸者,则获天下之福。这就是复归于帝者社会了。

故泽及于民,则贤人归之;泽及昆虫,则圣人归之。如果君王大兴德教化育天下,他的德泽被于百姓,则贤人都会受其感召而前来辅佐他。如果君王进一步能化育天下万物,他所统治的天下,可以复原成天地所创造的天下。说明君王之德,已经比于天地,这时候,通天彻地的圣人,就会受君王之德的感召,前来辅佐他。

贤人为君王做事,他们善于管理,可以让天下富强起来。是谓,贤人所归,则其国强;通天彻地的圣人,辅佐君王治天下,他们则能够以天地之德,德养天下万物。是谓,圣人所归,则六合同。

同智相谋,同德相致。君王之德可以王天下,就可以以王德得到贤人的辅佐。君王之德,可以帝天下,则可以得到圣人的辅佐。是谓求贤以德,致圣以道。

反过来,如果王德衰,贤人就会离开,离开了贤人的辅佐,国家就会走向衰微;是谓,贤去,则国微。如果帝德衰,则圣人就会离开。离开了圣人的辅佐,天下就会违背天地之道。是谓,圣去,则国乖。微者危之阶,乖者亡之征。这句话是说,如果一个国家,贤人都走了,国家也衰微了,接着国家就会出现危险了。如果圣人走了,天下失道,国家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讲解完了这段经文,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所处的乱世,刚好是世道从王道社会,往霸道社会转型的转折点上。孔子开的治世药方,是通过德教,也就是王道仁政,以及礼教和乐教,让大家自觉的克己复礼,就能让天下恢复成王道社会。

然而为什么孔子没有成功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贤人之政,降人以体;圣人之政,降人以心。体降可以图始,心降可以保终。降体以礼,降心以乐。所谓乐者,非金石丝竹也;谓人乐其家,谓人乐其族,谓人乐其业,谓人乐其都邑,谓人乐其政令,谓人乐其道德。如此,君人者乃作乐以节之,使不失其和。故有德之君,以乐乐人;无德之君,以乐乐身。乐人者,久而长;乐身者,不久而亡。

贤人治理国家,是通过使用权力,和控制权力,用礼赏来驱动大家做事,得天下人之体,而用天下之力。是谓,贤人之政,降人以体。而圣人治理国家,则是通过施德布德,通过得人心,而用天下之力。是谓圣人治国,降人以心。

天下安定,短期内容易,要长期保持就很难了。降天下人之身,可以让国家得到治理。降伏天下人的心,才能永保太平。是谓,体降可以图始,心降可以保终。

贤人治理国家,是通过使用权力和控制权力,用礼赏来驱动大家做事,得天下人之体,而用天下之力。是谓,贤人之政,降人以体。而圣人治理国家,则是通过施德布德,通过得人心,而用天下之力。是谓圣人治国,降人以心。

天下安定,短期内容易,要长期保持就很难了。降天下人之身,可以让国家得到治理。降伏天下人的心,才能永保太平。是谓,体降可以图始,心降可以保终。

降伏人的身体,让大家按照一套社会运行法则伦理法则,和交往规则,共同生活,参与共同生产,社会良好运转所依靠的这套伦理法则就是礼。如果这套机制,礼崩坏了,社会也就要乱了。

所以,要让国家更稳定,把天下治理得更美好,就需要从礼,进一步升级到乐。这里的乐,和孔子说的礼乐的乐不太一样,儒家讲的乐,是指乐教。本段经文中讲的乐,是指人们生活在太平盛世,生活美满幸福,自然而然地所表现出的自足自乐的身心状态。

所谓乐者,非金石丝竹也。这句经文,指出了《三略》中的乐与儒家礼教乐教的区别。前者是快乐的乐,后者是音乐的乐。

让人乐,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是指要让人乐其家,首先得让人都能找到对象,都能成家。谓人乐其族,得让人能够生儿育女,子孙兴旺。谓人乐其业,家里人丁兴旺了,得把大家组织起来,从事经济生产,得让大家能有就业劳动的机会,能够家庭兴旺。

谓人乐其都邑,地方经济生产比较兴旺,政府不能赋税太重,让百姓能够充分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实现普遍富足的生活。

谓人乐其政令,君主能够让人成家,能生儿育女,能子孙兴旺,能安居乐业,都能过上普遍富裕的生活,这样的话,百姓就会对君主的统治感到满意,也就是乐其政。可见,乐其政是结果,而不是原因。得让百姓日子过好了,他们自然而然地就会乐其政。而不是强迫百姓先乐其政,再去追求美好的生活。

能做到乐其政了,君主推行德教,人们才能知道荣辱,才能做到知礼义廉耻,谓人乐其道德。等到百姓都能乐于接受教化,民德与民风被正过来了,君主才能推行乐教,巩固民德民风。也就是,如此,君人者乃作乐以节之,使不失其和。本句经文中的乐,才是乐教的乐。如果没有德教推行的成功,靠乐教来直接推行德教,是没有效果的。大家饭都吃不上,还用乐教来教化人,显然是无效的。

这里要注意,音乐并不是我们现在人听着玩用来娱乐的,音乐在中国的文化上是用来进行教育的,是一种极其高级的教育,是用五音之正直接贯通人的五脏,让人五气得正。只是听听歌,一个熊孩子就变好了,一个坏人就改邪归正变成正人君子了。一个正人君子,听了音乐则持续升华自己的德行,人人都能如此,整个天下都洋溢和弥漫着正气。

我们现在讲的风气这个词,实际上就是乐教术语。我们讲世风日下,也是指乐教崩坏。采风,也是乐教术语。我们讲伤风败俗,是指乐教被败坏了。屈原作离骚和楚辞,也是为当地百姓的乐教,写的歌词。诗经,乐府诗,唐诗宋词,其实也都是为乐教而作的歌词。由此可见,乐教对人们的影响有多么的大。只是后来懂得真正的音乐的人,越来越少了。时至今日,我们现在的音乐,五音皆不得其正,用古人的话来说,这样的音乐是禽兽之音,非但不能教化人,还会让好人变坏。乐教彻底崩坏了,这个事叫做乐坏,或者叫乐崩。

礼崩乐坏,是不能单纯依靠礼乐本身来恢复的。得让人能安居乐业,先过上好日子,才能再推行礼教和乐教。这么看的话,孔子复礼的操作是缺乏前面部分工作做基础的,直奔结果,而希望得到这个结果,所以无异于要建立一座空中楼阁。礼教和乐教,都得以人民普遍的幸福生活做基础,才能建立起来,并且可以用以巩固大家的幸福生活,不会因为道德和风气的败坏,而出现混乱和隐患。这样就可以保持长久的可持续的幸福生活。

故有德之君,以乐乐人。有德的君主,是靠让百姓乐家乐族乐业乐政乐德。孔子说,未见好德如好色者,这句话很有意思。好色是乐家的第一初级阶段,说明那时候的社会,大家普遍过得比较穷,财富分化严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连成家都很难。乐家得先有家,有家得先好色,好色并不是淫乱,而是指对找对象的渴望。如果连第一步乐家都无家可乐,那么还要让人乐德,这么高级阶段的追求,就是强人所难了。

要让人能够自发自愿地好德乐德,必须得从前面的阶段,一步步地升级到乐德。就跟盖楼一样,得先盖第一层,再盖第二层,直到最后竣工,这个竣工阶段,才是好德乐德。孔子没有办法通过打击占用了太多社会资源的权贵阶层,让百姓实现共同富裕,来解决前面的问题,他只是直奔最后一个问题,让大家直接好德乐德。而大家日子过得都水深火热的,还要让人乐德,大家不仅不情愿,而且还会非常愤怒。饭都吃不上,你还让我们弄那么虚无缥缈的无用之事,走走走,你走吧,我们不想看见你。这才是孔子周游列国一直不得志的原因。

如果一个人,能解决百姓活命的问题,能解决成家的问题,解决生儿育女安居乐业的问题,能全心全意地为百姓服务,能解决百姓幸福生活的问题,百姓舍了命都会跟着他拥戴他。而历史上很多君主是反过来的,不解决问题,就妄图让百姓服从他和爱戴他,这显然是本末倒置了。

无德之君,以乐乐身。无德的君主,他们会脱离群众,也不会全心全意地为百姓服务,进而走到百姓的对立面,不管百姓死活,压榨百姓,用以自我荒淫,这就是以乐乐身。

乐人者,久而长;如果君主能够这样一步步地让百姓从乐家到乐德,民德就能重新归厚,这样的天下,才能长久地太平安乐。反过来,如果一个无德的君主,统治天下,只是争夺百姓的利益,服务于自己,追求奢靡荒淫的生活,这样的君主,很快他统治的天下就会灭亡。是谓,乐身者,不久而亡。

本文引用的是韬略课程系列课程中的两段经文。我们通过学习《三略》中的两端经文,可以解释,为什么孔子周游列国却没有成功。也给出了天下治乱的根本原则。《三略》这本书,对很多历史上长期纠缠不休的根本性的问题,都给出了正确的解答和阐述,并给出正确的对策,不愧是古今战略第一书。

关于《三略》一书的更多内容的讲解,详见韬略课程第三期。

韬略课程《三略》开课了


2019-3-29点击数/观注度 10139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