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微
来源:反做空研究中心
原编者按
本文是北京紫竹论坛第一期(4月3日)上的一个演讲主题,演讲者为金微,北京财经媒体记者,他的发言主题是《14万孕妇基因案背后的舆论与法律争议》,主要谈论的话题是他与华大基因在基因外流案中的经历。作为一次“现象级”传播的事件,本次论坛没有邀请到华大基因方面来到现场,但本文发表后,欢迎华大基因报名来参加我们后续的论坛,讲一讲他们为什么这么做的理由及依据。
同时,我们也欢迎媒体界的朋友以及公关界和上市公司的朋友,能够多多给我们提供选题建议,这样我们能够谈论更加深入和广泛的问题,能够进一步提升国内企业、公关公司、媒体等有关机构正确应对舆论的水平。我们也欢迎有关企业赞助我们的论坛,具体报名方式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反做空信息中心(fanzuokong99)”或其他平台“反做空研究中心”账号留言或私信进一步洽谈。
基因外流案是近期的一个舆论热点,这个事情一定程度与我有关。我作为记者,在报道中成了新闻当事人,因为用自媒体号写这个事,引爆舆论也惹来一系列麻烦,包括法律诉讼等。今天在坐的大部分是媒体人,我把事件来龙去脉给大家讲一讲,大家可以做一个评判,究竟是我作为一个媒体人失误,还是华大基因真的有问题?
我简单介绍下自己,我从业新闻工作有十来年,目前在北京的财经媒体,主要报道金融,不过我过去偶尔在社会公共领域发声,也无意中制造了几起大的舆论事件,包括转基因安全讨论、铁路资产低估案、和颐酒店事件、女记者跳楼事件等。作为记者,关心公共问题是正常的,有些公共舆论事件又与自身利益有直接关系。
为何我关注基因去哪儿了?
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现在流行的各类基因检测,包括无创DNA产前检测,很多医院都有,我们做了这些基因检测、获得了报告,基因去哪了?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这个事件是怎么回事?2018年10月4号美国学术期刊《细胞》杂志发表一个文章,关于14万孕妇基因研究的论文,标题是《无创产前基因组学研究揭示多种复杂形状的遗传关联,病毒感染模式以及中国人群历史》。华大基因当时发了通稿,名称叫《华大基因发布最大规模中国人基因组学大数据研究成果》,真正引起我关注的是新华社的报道,里面有一些关键信息,《最大规模的中国人基因组测序》,他是用无创产前基因组做的检测,对14万孕妇进行收集,测序对象除汉族以外还包括55个少数民族,这里面还有一句话,还发现了中国人基因组中独特的DNA病毒分布。因为这个报告在一个小圈子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主要是生物科技圈。但是我们主流社会不太关注这个,不知道这个东西跟我们有关系。
我知道我这个问题与我们有切身利益,但是没什么媒体报道。我不是这个口线的记者,没法报道啊。等了一段时间,10月24日,科技部突然公布包括华大基因在内的6家企业基因数据泄露的通报,我认为时机来了,借着科技部处罚的由头,重点说14万孕妇基因外流事件。
我当时提出质疑:这涉及到大规模的人群采集,这些孕妇对于自己的基因用来研究是否知情,有无批准,有无数据外流,这是我文章质疑的核心。尤其是基因外流,因为多个国家科学家参与了这项研究,尤其是新华社报道中明确提到老外都感慨第一次有这么大的样本数据。更直接的理由是:14万孕妇基因的分析都发到国外论文上了,这就涉嫌基因外流。当然我在这个文章传播过程中添加了一些其他元素,才能让内容流通起来。
这个文章是2018年10月26日凌晨发出来,第二天早上起床时就刷屏。当时有些担心,打算删了,但后来华大基因就发声明了,腾讯公众号把我的文章和华大声音并列了,没法删。华大基因同时向我发律师函,说我刻意关联、制造恐慌等,宣布要起诉我。到了晚上事情有一些反转,我的文章引起了深交所的关注,要求华大基因说明14万孕妇基因大数据是否与外方机构有合作,深交所特意提到“样本和数据是否存在向外方机构或个人泄露”,一下子问到关键点。当时媒体报道说华大基因向自媒体发函,深交所向华大基因发函,等于第一步双方打了平局。
为何有了千万级传播量
这个事件能炒的起来,舆论能发动起来,是有社会基础的,比如朋友圈刷屏,加上崔永元转发,形成了千万级的阅读现象,包括你搜百度关键词都有几百万的阅读,这背后是有原因的,至少是刺到了社会神经。根本不是什么谣言自媒体的问题,如果说是谣言,他是没办法广泛传播的。这里面涉及的问题非常多,基因科技发展迅速,但带来很多问题。就像其他科技一样,飞速进步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法律法规、隐私保护等问题。
从技术层面解构这个舆论现象,这里面涉及一些元素,有基因检测、生物科技、基因数据,有学术研究、生物医药,民族安全,国家安全等问题。这个舆论涉及的问题是非常广,而且又针对上市公司,所以问题比较复杂。现在大家看到的,很多媒体说这是自媒体造谣案,根本不是,而是华大基因刻意制造的说辞。
这个事之所以能炒的很大,因为华大基因不断地加戏。他先后多次在他的官方微博头条撕我,你们看这个是他微博头条,连续发了好几篇。他这样做的目的实际上是要引导舆论,有点恐吓吧,律师函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引导舆论的作用,发了律师函以后,媒体设置议题就沿着华大基因来做了,大家可以看看,华大基因方做的一些传播,比如说这都是媒体报道的,这是拿律师函作为新闻的由头,说记者金微恶意造谣,等于先把我定性为谣言自媒体,当初国家正在整治谣言自媒体,所以给我扣上谣言自媒体,对我进行各种恐吓。
还有这些报道,他嫁接人民网、经济日报等报道,人民网是批了谣言自媒体,然后华大基因就嫁接人民日报,再配合律师函,说我是谣言自媒体,深圳法院立案起诉,各种手段进行舆论攻击等。说白了就是恐吓你,当然也是要恐吓大众。(公关界公关的第一媒体是人民网,一般是无论通过什么方式,只要人民网发了,其他媒体都可以转。——注)
这个事件我觉得没有瞒过一些财经媒体,当时北京时间、南方都市报、财经等对这个事情做了几个报道,他们聚焦的核心问题也是:一个是基因有没有外流,第二个知情权问题。北京时间把14万孕妇案件的来龙去脉说了一下,深挖。财经杂志除了说这个事情,还认为华大基因上市前把科技部处罚结果隐瞒了,招股书没有提到这一点。
南方都市报当时也做了一个报道,结果也收到律师函了。他们提到基因取样的时候,一般肯定是要有知情权的,但是华大基因这个过程做的非常含糊,南方都市报特意援引了一位基因领域专家的说法。这个事件基本上形成了一个舆论场,有正方、反方,像一个舆论迷局一样。
因为话题涉及的问题多,尤其是上市公司,你可以设置很多议题,基因科学等,所以媒体报道处于非常乱的局面,各种自媒体,包括公关文章都很多。
10月底,华大基因又在微博上说,不打口水战,不泄私愤,让我法庭见。我那时候压力挺大,国家正在整治自媒体,我在微博上发了一个声明《华大基因,我不是谣言自媒体》,算是为自己正名,然后我很快收到正式起诉书了,深圳法院效率非常高,因为才宣布起诉,我很快就接到法院电话了。我啥都没准备,怎么打官司,所以我就提管辖异议。
作为被批判对象上南方周末
11月8日是记者节,我的名字第一次登上南方周末。我们本科是新闻系,有些南方周末情节嘛,不过我是以被批判的对象登上南周的。
南方周末花了三个版来报道这个事件,包括头版的《基因泄密的明与暗》,还有一篇南方周末专访华大基因CEO的专访,标题叫《华大基因CEO尹烨自辩:把我们往卖国贼写,能不生气吗?》。我文章里面没有提到卖国贼,是他自己想象的。我里面提到了基因武器,中国国防报也提到了一个文章,14万孕妇基因风波事件,以这个由头来写这个事件。南方周末和中国国防报关于基因武器都有说法,这也是舆论场的关键点。
大家都是媒体人,这个问题关系重大,所以舆论会持续关注,一些周报类媒体连续报道,从消息报道再到深度报道,当时法制周末、中国经济周刊都有一些深度报道,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国际媒体开始介入了。
11月14号法制周末发了一篇文章《基因安全之患》,也是针对基因外流问题。当时还引用了人类遗传办公室主任田宝国的一句话:“我们的基因是放任自由的状态。”11月15日,英国Nature杂志同样发了一篇深度报道:《中国打击遗传学违规行为》,里面重点采访了14万孕妇基因论文的作者,为华大基因背书的意图比较明显。同时,还批判中国的政府部门,说科技部的处罚是“羞辱”。
因为华大基因一直紧追我不放,我也没办法,说实话压力也挺大的,我只能再次发表文章,澄清我对这个事件的立场。到11月20日,再次写了一篇文章《民族基因的事儿,华大基因的起诉》,因为没有媒体会报道我,我只能在个人小号、微博上发。
再到11月27号盐田法院直接把我的管辖异议申请驳回了,因为驳回之后还可以再上诉,再打一次,又上诉到深圳高院。这一阵,事情还没完,华大基因的创始人汪建接受《人物》采访又说到14万孕妇,还是那一套话,基因没有外流,说我是造谣,说正在立案起诉我。这等于他们的CEO、创始人都出来说话,左右舆论。
华大基因在整个过程中,动作不断。案子在司法流程中,他们又向有关部门举报我了,对我来说压力非常大,我是持证记者,向主管部门举报的,上面来函调查我了,我写了情况说明。而华大基因一边打官司走司法程序,一边暗地里借行政手段来干预。
法庭上的三个问题
从2018年10底到今年3月14号开庭,很多时间基本上在应对官司,为了打这个官司,这几个月工作也有些耽误。主要是基因问题非常专业复杂,比如说EPS基因、点位基因等,我需要了解我国法律在基因研究这块的规定,我翻译了不少外文资料,这些都作了公证。
关于3月14日的庭审,焦点还是这个问题,华大基因以我是名誉侵权为由来起诉我,我要证明我没有侵权,当然不仅要证明我没有侵权,还要证明我的质疑是有合理性的,比如基因外流、知情权,他要做出合理解释。总之,我准备的1万多字的证据,足够我把这个事情来龙去脉研究清楚。
打官司也是比较有戏剧性的,打了一天,3月14号上午9点开始打,因为内容比较多,质证就花了半天时间。质证过程中出来一个问题,原告的律师他把证据目录搞错了以后,我们就追着不放,结果主审法官不知道怎么处理,因为这个案子他提交了400多页的证据目录,我也准备了几百页,两方上午就争论起来,火药味挺浓。
我觉得打官司好,能把这个事情说清楚,究竟是我的错还是华大基因有问题。当时去了20多个人,旁听席坐满了,这里面提到一个核心问题就是知情权,华大基因展示的就是知情权的告知书,他这个知情权实际上华大基因检测中心告知书,但是他把这个数据拿过去以后,是在所有的华大基因系里面的公司用,我们律师就抓住这点,认为这根本没有保证孕妇知情权。而且知情权针对三倍染色体检测,没有说有科学研究。大概第八条下面有一个很小的字,可用于研究。所以这个事情出来以后,很多孕妇都来找我说他们也做过,但是从来不知道自己的基因被拿去做研究了,他签了这个东西,相当于一个霸王条款,你要做检测必须签这个,谁会拿着放大镜一一对照说这里面有几个字是可用于研究?根本没法保证。
第二个问题,国外怎么做这类研究?他们有详细告知,包括试验目的、试验内容等。而国内研究就是一张纸来保证你的知情权,而且不是针对这个研究,是在你做无论DNA基因检测时留的一个后门。为什么这样做?华大基因研究院的作者当时写了一篇文章,全面解读还原这个过程,里面有一段话,如果在国外做同类的实验他得花8个亿进行受试者检测,或者知情告知,但是在国内就是一张纸,你还得倒贴钱,你的基因数据就归我了。
第三个问题,论文的核心,我们是说中外合作项目是国际合作项目,华大基因否认是国际合作项目,他说论文里的国外作者是顾问。当时新华社报道很清楚,国外学者尼尔森说他第一次看到有这么大的数据,他是看到这些数据才能做出这些研究。所以在庭审过程中,有一个证据的原文就讲是怎么认定的,这个论文很长,里面有一些关键性的东西,20多个作者,13个都是外方合作机构,而且明确提到一句话:“这些作者对本研究是有同等的贡献。”我们律师在法庭上就连续质问关于国外作者、同等研究等问题。基本上,我们的律师就是用原告的几个证据把他驳倒了,驳得他们哑口无言,等于直接用他们的证据完成“反杀”,我们的证据是没有开始用。
当时有个旁听者的记录《华大基因起诉记者金微庭审纪实》,把这个庭审过程即时写出来,基因数据有没有外流,我当时有些质疑性的态度,但是从原告提供的证据来说,是很支持我这个观点的,因为这些国外作者只要填写一份邮件就可以拿到数据了。
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在中国做这项研究?这是他自己说的,我如果要研究同类的项目肯定要花很多钱,但是在中国因为没有法律法规,基本上是空白,所以基本上是零成本就拿到了这么多孕妇数据,跟国外合作研究。
基因研究背后的商业逻辑
庭审结束之后,法官把我留在现场谈和解的事情,但走出法院没多久,华大基因就发声明,要求我道歉,这不是颠倒黑白吗?本来这个案子我在庭审完全占优势,但是他们发的声明好像是我已经输了,要我道歉。他们是上市公司,这么一发,舆论又炒起来了,所有的门户网站都是华大基因的声音。
很多媒体继续在报道这个案子,南方都市报报道的稍微客观一点,用了我的话,但是也有不客观的。这不是什么自媒体造谣案,是关乎中国人基因大数据的例子,他们利用强大的舆论。因为现在有自媒体,我就简单发了一个声明。我虽然是记者,但在强大的上市公司面前,我也容易被湮没。
后来庭审记录,有些刷屏,新浪有转载,但又被删了。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看一下庭审记录。关于这个案子,一审刚审完,现在还没结束,我知道科技部介入了这个事情,所以我申请了信息公开申请。科技部是在2018年介入了这个事件,让华大基因提交关于14万孕妇基因的内容,至于信息公开申请,科技部只是答复说是其下属机构接收的,说这个材料属于非正式的,没有公开。
这个事情很复杂,牵涉的问题很多,我卷入这个案子也费了很多精力,但是既然到这步了,没办法,只能扛到底。华大基因如果继续起诉,作为被告,我的证据还没有出场。
14万孕妇基因大数据背后的逻辑是什么?这几年生物科学快速发展过程中,基因数据是有商业价值的,包括健康跟踪、疾病研究、药物开发都需要,包括科学研究都需要这些数据。当然也不排除基因武器。我们国家这块因为立法比较空白。
我提出一个问题:14万孕妇基因大数据也好,包括华大基因通过无创检测收集到的数据也好,都是非常庞大的,不是14万的问题,是几百万、几千万的数据都在一个上市公司里面。他是以国家基因库为名进行的,但国家基因库深究起来其实是华大基因的。这个问题,我们在法庭上也说,他们说是国家基因库,但运营方在华大基因,这些数据还是归属于上市公司。
这里面存在一个问题,上市公司对于这些数据有没有拥有权,国际合作怎么开展,民族基因隐私是不是民族基因的密码,这是我的观点。包括南方周末当时写的文章也比较清楚:中国56个民族、14亿人口,孕育了极其丰富的民族遗传资源和典型的疾病遗传资源,可以研发出针对新靶点、新作用机制的首创新药。人类遗传资源的流失,轻则帮助跨国药企开发药物独占市场;重则危及国家安全。”
重大公共事件上要保留一点质疑
关于基因数据的商业价值,这里有一个案例,美国直接对帕金森病人的基因数据进行交易了,这是公开报道的,不是我们凭空想象的。
这里还是涉及到我们国家的法律法规问题,今年两会上也有一些两会代表提出了,包括数据泄露要保护,这是院士说的,就是你有一些基因数据的话,实际上是锁定人群的。两会代表提出要对基因进行立法,这背后关键问题反映我们国家的立法缺失,我们的基因资源是比较宝贵的,但是相等是处于灰色地段,你怎么用,你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所以大家都在用。很多国外机构都在用我们的基因数据。
现在是信息社会,任何人、公司都是一个媒体,都在发声,真相越来越难辩驳。基因案背后,其实是一场舆论战。华大基因作为一个上市公司,他首先就是不断的制造舆论,舆论战最重要的就是命名权,他把这个关于公众利益的事情命名为自媒体造谣案,以名誉侵权起诉我。我就是个普通的公民,我本来就是对这件事情质疑,所以我把这个事定为14万孕妇基因案。我在法庭上也问华大基因的律师,我哪一句话造谣了,你指出来,他说是我误导了监管机构,让监管同样信息了我所说的。
我为什么会发现这个问题?10月初14万孕妇基因报道出来,我就看到不少网友的反馈,正好后来我收到美国华人科技家的邮件,进一步关注了。这个事件的质疑,不是我个人的质疑,而是社会已有的质疑,只不过没有传递到主流媒体上。社会是处于一个信息不对称的状态,媒体扮演了重要角色。你要了解一件事,要看媒体报道了什么,忽视了什么。比如基因编辑儿事件,当初媒体是以科技成果、重大喜讯的形式发布,但绝口不提的是社会伦理、试验合规性等问题,最终还是因为几百名科学家联名反对信才引起社会舆论的质疑。
14万孕妇基因事件,媒体最初也报道了,但那是通稿,都是公司准备好的,媒体只不过当了个传声筒。现在公司都有专业的公关团队,他们会输出更多的内容,很多事件是被裹挟在信息的洪流中的,越来越多的内容输出是受资本控制,受利益引导,所以说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是扭曲的,很多真相是被掩盖的,有时候你很难从新闻通稿上发现问题的。你看到的真相,都是别人预设好的。我认为在重大公共事件上,我们还是要保留一些质疑精神,不要任由信息洪流所裹挟。
温馨提示:本文引用数据,均为官方数据,或为公开报道,未使用任何内幕消息
原标题:当事记者谈华大基因外流:重大公共事件要保留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