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标杆华为     
标杆研究:富国银行金融危机中的大赢家

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随后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在此次危机中,美国有数百家金融机构破产倒闭,花旗银行、美国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也遭受重创。但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富国银行却以其优异的表现为世人瞠目。富国银行凭什么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表现得如此靓丽?

金融危机“因祸得福”,跻身美国银行业“第一阵营”

金融危机爆发前,富国银行尽管业绩表现一直较为优良,但仍只能屈居美国银行业“第二阵营”,与花旗银行、美国银行等业界大鳄有着不小的差距。以2006年为例,富国银行资产总额仅为美国银行的33.02%,为花旗银行的25.58%;净收入为美国银行的39.84%,为花旗银行的39.09%;不良贷款率比美国银行高出0.5个百分点,比花旗银行高出0.45个百分点。 而经历了此次危机,富国银行凭借其优异表现,不仅大大缩小与花旗银行、美国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的差距,甚至在多项指标上还超越花旗银行、美国银行,一举跻身于美国银行业“第一阵营”。2008年,富国银行资产总额达到1.31万亿美元,净收入26.55亿美元,同期花旗银行、美国银行的资产总额和净收入分别为1.94万亿美元、-276.84亿美元;1.82万亿美元、40.08亿美元。同年,富国银行净资产回报率是美国银行的2倍多;资本回报率是美国银行的近3倍之多,而同期花旗银行相应指标为负值。在信贷资产质量控制方面,2008年,富国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04%,美国银行和花旗银行分别为1.96%、3.21%。2008年,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下跌33.82%,花旗银行股票价格则重挫77.43%,根本没有能力分红派息。美国银行股票价格表现略好,但也下挫66.09%,现金股息仅0.01美元/股。而富国银行股票价格仅微跌3.28%,现金股息更是达到0.34美元/股。2008年末,富国银行市值一跃成为全球第5,超过美国银行和花旗银行,居美国第2。

富国银行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逆势奋起并成为业界翘楚,并不是仅凭借其良好的运气。事实上,从1852年成立至今,富国银行多次在紧要关头规避了风险,抓住了机遇,从一个地区性的小银行演变为全球银行界巨头之一。

富国银行业务收入结构

富国银行成长稳定、规避风险,其业务收入结构模式是关键。经过不断调整,自2001年以来,富国银行逐步形成三条业务主线:社区银行、批发银行和富国理财,而其中又以社区银行业务为主。

2008年,富国银行社区银行美国本土的经营机构达到6610家,占到富国银行美国本土经营机构总数的67%。富国银行社区银行业务发展较为稳定,是富国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对富国银行净收入的贡献度一直在60%以上。相比较而言,富国理财业务收入受市场影响就要大得多。2008年,富国银行净收入同比下降67.05%,其中社区银行业务净收入同比下降44.61%,批发银行业务净收入同比下降43.36%,富国理财业务净收入则为负值。这种明确的市场定位和较为稳健的经营方式,使富国银行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并得以发展壮大。 从富国银行、花旗银行和美国银行三家银行的经营盈利情况来看,富国银行盈利较为稳定,美国银行和花旗银行波动都较大。三大行盈利发生变化,并非基于净利息收入因素。金融危机前后,三大行各自净利息收入变化不大,但三大行非利息收入变动就大不相同。金融危机前,美国银行、花旗银行非利息收入均超过了净利息收入。而2008年,美国银行、花旗银行非利息收入都出现大幅下降,花旗银行非利息收入甚至还出现亏损,富国银行非利息收入保持平稳。非利息收入的巨大变动,导致了三大行不同的盈利状况和在金融危机中的不同命运。

由于富国银行立足社区银行业务,所以其议价能力相比较而言要高于花旗银行和富国银行。2007年和2008年,富国银行净息差比美国银行分别高出1.75个百分点和1.77个百分点,平均贷款分别是美国银行的44.42%与43.75%;净利息收入则分别是美国银行的60.89%和55.43%。尽管贷款收益率比美国银行高,富国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却控制得很好,同期不良贷款率甚至低于美国银行。而2008年花旗银行非利息收入出现亏损,主要是ICG(机构客户)业务非利息收入出现高达270亿美元的巨额亏损。这表明,机构客户业务风险并非比中小客户业务风险小。

富国银行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富国银行是一家提供全面金融服务的银行,开展商业银行、保险、私人银行、投资、经纪等多项业务。但在经营上,富国银行有自己的侧重点。美国次贷危机始于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富国银行作为美国最大的零售抵押贷款发放者,却抵御了次贷危机的冲击,其重要一点就是富国银行经营上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与花旗银行、美国银行“洞察力+创新=成功”的经营不同,富国银行更加倾向在传统业务领域扩展市场竞争能力。

“居者有其屋”是美国历任政府的重要行政行为。为鼓励、促进住房市场发展,2001年以来,美国联邦基准利率不断下调,房贷标准大幅降低。市场也在住房抵押贷款基础上衍生出数额巨大的CDO等众多金融产品。就在市场一致看好房地产市场发展和房贷业务发展前景,众多金融机构为抢占市场,降低房地产信贷标准门槛之时,富国银行并没有参与在当时看来几乎没有什么风险的金融业务。

富国银行很少提供低于信贷评分、资不抵债、可信度低甚至没有证明的抵押贷款,不提供选择性可调整利率贷款,基本上不参与高杠杆金融衍生业务,并在2006年卖掉大量抵押贷款。尽管2004-2006年,富国银行失掉2%-4%抵押贷款市场份额,仅2006年就失掉600亿-1200亿美元抵押贷款市场份额,但与因次贷危机导致的竞争对手2007年减值准备高达1630亿美元相比,富国银行2007年计提损失仅14亿美元。2007年,富国银行持有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仅比2006年微增4.2%,持有的私人部门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甚至还在减少。富国银行在次级房贷市场的重大“不作为”有效隔离了次贷危机的侵袭,使富国银行成功抵御此次危机。

富国银行风险文化

富国银行成功躲避次贷危机冲击并非单凭偶然和幸运,长期以来养成的良好风险文化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帮助富国银行避免了花旗银行等那样的重大损失。从富国银行多年经营实践情况来看,富国银行风险文化的核心体现在坚持责任、坚持操守。与众多竞争对手业务拓展以产品和收入为中心相比,富国银行在业务开展时更多的是从顾客角度出发。 以住房抵押贷款业务为例,2004年,富国银行就提出“负责任的住房贷款发放原则”,“负责任是我们发放贷款的唯一路径,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帮助顾客实现拥有住房的梦想,更重要的是做那些对顾客有益的事情,使他们拥有住房并且可以永远保持自己的住房”,并严格按照执行。当诸多金融机构在利润的诱惑下,向不具有偿付能力的顾客发放贷款,鼓励顾客去购买住房的时候,富国银行坚持从顾客的角度出发,以是否能给顾客带来利益作为贷款发放的重要标准之一。当2007年的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上,在浮动利率贷款的利率提高之前已经有近1/2的这类贷款成为坏账,次贷危机开始出现苗头,财务发生困难的贷款者有将近一半的人不联系其贷款银行,遗憾地错失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富国银行给他们的那些在支付方面有困难的顾客都发送短信息:“赶紧联系我们!”当顾客联系上富国银行后,银行派出专门客户经理同顾客一起,根据顾客的实际情况,帮助这些顾客寻找解决措施或可替代的方案以避免住房押贷款丧失赎回权。正是富国银行在面对利润的诱惑时能够坚持自己的责任和原则,超越合规的稳健经营和管理风险,不断向顾客提供高品质的服务,才得以在危机中独善其身。

富国银行风险文化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非常注重贷款的分散化发放,并认为这是降低贷款风险的重要途径,主要包括贷款发放规模的控制、发放行业的分散化以及发放对象地理位置的分散化三个方面。以住房抵押贷款和商业贷款为例,2007年,富国银行不动产贷款呈现高度的区域分散化,贷款余额最多的10个州,除富国银行总部所在地加利福尼亚以外,其他各州的发放比例都小于5%。商业贷款的投放对象也呈现高度的行业分散化,发放贷款额最多的10个行业中,比例最高的小企业贷款也仅仅占11.4%,其余均低于5%。 富国银行风险文化还体现在,它是美国财务上最保守的银行,因此才能涉及最少的次级房贷业务,也才能在2008年并购规模相当的美联银行。但富国银行并不是真正的保守,在具体经营中,富国银行不断为顾客创造更完整、更丰富的金融产品,是美国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最多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之一。

对银行业的启示

富国银行用150年左右的时间由一家地区性的小银行打造成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型金融机构。剖析其发展历程、业务开展、盈利结构、风险控制等,对我国那些在资产规模上已处于全球前列,但业务开展、盈利模式等高度同质化的大型商业银行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是要具有持久竞争力,绝对要以客户而非产品和利润为中心,并将这一宗旨真正落到实处。当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也大都提出以客户为中心,但是并未能很好的一一贯彻,多数时候还是将自己置于客户之上。从我国经济金融日益融入全球化来看,我国的商业银行只有真正将客户的需要和利益放在首位,在未来的国内外的激烈竞争中才不会被客户和市场所抛弃。

二是创新不是坏事情,但要坚持自己的特色,要有自己核心业务和产品。比如,尽管理财业务非常重要,市场好的时候盈利也很多,但富国银行始终以社区银行业务为主。金融创新日益丰富,没有任何一家金融机构能够回避或逃避金融创新,但是金融创新也并非人云亦云,而是应该在坚持既有的传统和特色的基础上的创新。

三是要重视中小企业客户,不要盲目追求大客户。富国银行的实例说明,中小客户业务风险并非就比大机构客户业务风险大。花旗银行在金融危机中损失惨重,主要是大机构客户业务受损严重。

四是要时刻清醒和清楚经营银行是“清苦”活,要有“清苦”意识。在当前金融衍生品市场高速发展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某些特定金融机构一夜暴富的神话到处可见,但是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同样有大量这样的金融机构因交易失败而破产。因此,大型金融机构还是要坚持稳健经营,不可“眼红”某些小金融机构的一时成功而盲目追随和模仿,以防荒废主业和误入歧途。

五是开展新业务时,不要轻易跟风,要坚持自己的判断,要力争做到少赚不赔。对于一些一时难以把握的新业务,不要有侥幸心理,更不能赌,否则,结果只能是一败涂地

2014-10-6点击数/观注度 3426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