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家战略    
人民海军大建史(9):造大驱论技术,造航母讲战略

作者:胡诌施佬

随着中国海军的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特别是新一代的导弹驱逐舰、护卫舰开始进行批量建造之后,至少在中型水面舰艇的规模和现代化水面舰艇的数量上,中国海军已经迅速从本世纪初的“仅有一小批现代舰船的近岸海军”升格为“有现代化舰队的近海海军”,但对于立志走向大洋的中国海军来说,航空母舰这样的舰队核心虽然必不可少,但却长期是装备体系中的一个“盲点”。

中国从上世纪70年代首次探讨研制航空母舰的“707”项目开始,在90年代之前曾经组织了两次自行研制航母的技术论证,第一次的论证意义更多在于给船舶工业系统和海军做了一次有关航母的科学普及;第二次论证则是中国在1985年考察了澳大利亚退役航母“墨尔本”号之后,针对本国舰艇工业和航空工业有针对性的一次摸底。

当时的中国海军并没有完整建造一艘正规航母并为其配备舰载机的技术能力,而引进西方退役航母改建或者引进“鹞”式舰载机的设想在1989年之后在政治上也不再具备可能性。1995年,刘华清上将曾参观一次国内国防成果展览会,看到一个航母模型,大叫一声“好,我就要这个东西!”,但90年代中国海军有限的经费都用于驱护舰和潜艇力量的现代化和对台军事斗争准备中,因此实际上也没有建造航母的经济能力。而这时候,后来被称为引进乌克兰的“三大舰”中最大的“瓦良格”号出现在了中国人眼前。

从“瓦良格”到“辽宁”舰

有关苏联海军1143.6型重型载机巡洋舰“瓦良格”号在苏联时期的设计、建造和苏联解体后的停工,以及1993年“瓦良格”号停工后黑海造船厂厂长马卡洛夫面对来访的俄罗斯和乌克兰两国总理说出的一番需要“苏联、党中央、国家计划委员会、军工委员会和九个国防工业部”才能建成该舰的“真相”,已经有无数的文章予以介绍。而这样一艘航母从乌克兰来到中国的经历及其今日的处境,并非如同想象中一样是“行云流水”轻松而来。

“瓦良格”号1992年年初停工后,与哈尔滨工程大学有业务交流的乌克兰尼古拉耶夫造船学院和有教授向中方联系,提议由中国接收该舰。中方得到消息后,在1992年3月初就派出了以造船工程学会、舰船研究院、国防科工委、总参谋部、海军司令部、造船工业部门组成的考察团对尼古拉耶夫进行了为期3周的考察,仔细了解了“瓦良格”的情况。当时的考察团对于状态良好,已经完工60%,大量设备已经安装,许多设备已经在仓库内的“瓦良格”的意见很一致:最好能够将半成品的航母、船厂仓库内的相关设备、技术图纸资料以及建造航母的骨干力量全部引入国内,并在国内完成航母的建造。

但当相关结果和意见向上汇报后,虽然当时的领导层对于购买航母并无明确反对,但并未形成正面决策,反馈是航母采购事关重大,还要研究研究。不过在解放军内部,关心中国航母发展的力量也一直在关注着这艘航母的情况。1995年5月,刘华清上将的秘书姜为民同志奉命带队前往乌克兰公干,检查引进燃气轮机项目的执行情况。刘副主席令曹刚川同志和贺鹏飞同志传达指示:增加对“瓦良格”号的考察项目,仔细察看记录,以鉴定其购买价值。由于乌克兰当时经济崩溃,尼古拉耶夫造船厂没钱发放工资,厂内偷盗航母设备变卖成风,后来考察的“瓦良格”舰上设备状况每况愈下,已经失去了1992年时那种“全部采购”后在国内续建的可能性。

之后有关“瓦良格”的采购则超出了正常的国家间采购形式,1997年开始由香港创律集团开始主导了采购行动。从1997年到1998年的一年多时间里,香港创律集团的子公司澳门创律旅游娱乐公司通过竞标买下了“瓦良格”,并于1999年6月开始拖航回国。在经过被土耳其扣留,中国政府与土耳其进行长达一年半的交涉谈判等风波之后,2001年11月,“瓦良格”号再度启航,穿越土耳其海峡,于2002年3月抵达大连。

“瓦良格”号回国后,各方面组织专家对该舰进行全面的勘验,在对船体结构、动力、电力、装置、电子武器等各方面摸清底细的情况下进行了评估,尽管当时的“瓦良格”已非1992年时那样的完好状态,但评估认为 “瓦良格”号仍然具备续建的可能。不过在当时的中国船舶工业部门内部,对于中国的第一艘航母该如何发展还有不同的意见。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分歧,不在于是否以“瓦良格”的舰体设计作为中国航母的原型和基础,而是是否要以“瓦良格”本舰直接开始续建一艘航空母舰。

当时的“瓦良格”舰尽管舰体主结构完好,动力系统主要设备也都没有遭遇严重破坏,但已经在乌克兰和土耳其以无人保养的状态下放置了近10年,寿命多少受到影响;舰上的其他设备则已经基本无法使用,需要全部拆除;“瓦良格”原设计所需的苏制备件也无从全面筹措,需要重新设计,但又限于原始设计的掣肘,无法完成所有需求;因此造船工业部门有意见认为,基于深入考察“瓦良格”后进行改进设计,重新建造一艘全新的航空母舰是最好的选择。

不过后来的情况发生了变化,2003年9月14日,军委主席江泽民同志登上了“瓦良格”号航母,参观并询问了情况。2003年9月,在海军机关和船舶重工集团、中航一集团的组织下,进行了中国发展航空母舰的论证。2004年,总部和国防科工委向国务院和有关部门提交了续建“瓦良格”号航母的报告。而是否续建“瓦良格”号的问题就摆上领导人的面前,在军委主席江泽民同志的支持下,2005年4月26日早上,“瓦良格”在大批拖轮的护航下,被缓缓地拖进了不远处大连造船厂第一工场2003年竣工的30万吨级船坞,“瓦良格”号航母续建工程当年正式启动。

“瓦良格”号续建,采用了成熟国产设备和新研设备相结合的方式,尽量采用国内已有成熟设备和技术进行续建和改造,用一些新研制的设备系统来弥补空白。续建改造中,中国海军修复了舰上的动力系统,拆除了全部无用的俄式电子设施和武器系统,并对舰艇内部舱室做出结构优化和重新布置,同时,用国产有源相控阵雷达和电子战系统等一系列国产电子设备,搭配自主研发的1130近程防御系统和红旗-10近程舰空导弹系统以及反潜火箭深弹系统,重构了舰上的电子设备和武器系统。

在飞行甲板布置上,15000平方米的飞行甲板设置了固定翼飞机跑道和数个直升机起降区,并设置四道阻拦索和一道阻拦网,设置了光学助降系统、雷达无线电助降系统、外部指挥塔台及降落指挥塔台,此外还有调度区和多个勤务作业区。舰载机则以中航工业参照俄制苏-33研制的歼-15作为战斗机,同时配备直-8反潜机、直-8预警直升机和直-9搜救直升机。

为了配合航母的改造,测试和试验,中国海军还在广州黄埔造船厂建造了排水量近2万吨的88号生活保障船,用于保障参加实验的舰员、专家、工程人员和设计者的生活起居;在武汉建造了等比例的水泥航母上层建筑,用于舰艇甲板调度的测试;在葫芦岛海军机场设置了滑跃起飞平台,供未来的舰载航空兵训练。

2012年9月25日,经过十次海试后, “瓦良格”号航空母舰被中国海军命名为“辽宁”舰,正式交付海军。2012年11月22日,歼-15原型机首次在辽宁舰上进行着舰测试和起飞测试。2013年6月18日,歼-15再次在辽宁舰起降并进行首次驻舰飞行;同年,歼-15量产机被证实已经正式上舰服役。

2015年12月24日,新一批歼-15舰载战斗机在海军辽宁舰渤海某海域进行舰机融合训练,舰载机驻泊数量、单日飞行架次、起飞和回收效率均有进一步提升,多批歼-15舰载战斗机飞行员成功完成舰上起降并通过航母资质认证,标志着舰载战斗机舰上起降技术从探索研究向部队应用取得了关键性突破。

2018年5月24日,中央电视台在军事报道节目中公布中国航母舰载机突破了夜间起降技术。2018年5月31日,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证实,辽宁舰已经初步形成体系作战能力。

航母护卫与航母奶妈

在中国航母项目推进的同时,有关为航母提供直接护卫任务的大型水面作战舰艇的研制也提上了议程,大型驱逐舰的型号则被定为055型。2005年左右,055项目启动预先研制,2009年12月20日,055型驱逐舰通过海军立项审查,随后开展研制,并在上海江南造船厂展开首舰建造。2017年6月28日,055型首舰在上海江南造船厂下水。在经过一年多的舾装后,2018年8月,该舰进行了首次试航,并于2019年3月30日启程前往青岛,参加海军建军70周年纪念活动。目前,该型舰已经至少开工8艘,其中有3艘下水,1艘服役。

与中国很多型号一样,055型也有一个可以上溯的历史型号,那是1968年与051型导弹驱逐舰上马时论证的代号为055的大型导弹驱逐舰。该型舰在上马之时带有浓厚的“跃进”色彩,最早计划采用柴燃动力系统,并配有门类齐全的武器,包括反潜深弹、反潜导弹、反潜鱼雷、反潜直升机、反舰导弹、防空导弹、大小口径火炮、三坐标雷达、综合通信系统等。由于项目论证不充分,各类装备都无法按照需求研制出来,虽然考虑过引进英国燃气轮机和瑞典产的可变距桨,但后来因故未能延续下去,1981年,国防科委和国家机械委联合决定,将055型导弹驱逐舰从正式型号研制改列为预先型号研究。

与最早的055型研制相比,本世纪的中国舰艇工业在全方位的装备领域都取得了相当大的突破。动力系统上,随着2004年完成第一阶段国产化、2011年完成第二阶段国产化,国产化率达到95%以上的GT-25000燃气轮机的研制成功,大型导弹驱逐舰的动力系统有无问题已经完全解决,而着力提升GT-25000燃气轮机可靠性的第三阶段国产化工作,则又为055型使用全燃动力提供了更好的条件;武器系统上,随着新一代大型通用垂直发射系统的应用成熟以及相应的海红旗-9B舰空导弹,鹰击-18A/B对面攻击导弹的相继研制成功,为大型驱逐舰承担相应的作战使命创造了条件,而多种新一代有源相控阵雷达系统以及相关综合射频技术的成熟,则为大型驱逐舰处理好电磁兼容与作战性能提供了保障。

055型导弹驱逐舰舰长178米,宽21米,排水量超过13000吨,使用4台GT-25000燃气轮机作为主要动力,装备112单元通用垂直导弹发射装置,H/PJ-45型130毫米舰炮、1130近防武器系统、红旗-10舰空导弹,可以搭载两架直升机/无人机,舰上有多套不同波段的有源相控阵雷达,组成综合射频系统,将诸如塔康天线、敌我识别器天线、超短波天线、数据链天线、导航系统天线和电子战天线进行集成化、共形化和平板阵列化,统一整合到上层建筑和一体化隐身桅杆上。

在055项目出现之初,外界将该型驱逐舰单纯视为052D系列导弹驱逐舰的放大,主要关注该舰增加的垂直发射系统带来的战斗力提升,以及从全燃动力取代柴燃交替动力提升驱逐舰机动性能,尤其是驱逐舰伴随航空母舰编队遂行作战任务的能力。不过随着有关055型相关细节以及解放军新一代武器装备研制计划的披露,有关055型导弹驱逐舰的设计定位与扮演角色也有了更深刻的体现。

一方面,055型作为大型驱逐舰,在航母编队中要承担起类似美国海军巡洋舰一样的防空中枢作用,依靠先进的远程有源相控阵雷达和综合射频系统,与航母的舰载预警机一道进行空情监控,为舰载机防空作战提供情报支撑,同时依靠舰上大基数的远程舰空导弹进行区域防空作战;另一方面,055型作为舰队中具备能够搭载大量导弹的型号,自然也要携带包括远程超音速反舰导弹,远程对陆攻击巡航导弹以及未来将要服役的临近空间高超音速反舰导弹等攻击性武器,执行对陆攻击和远程反舰作战。从这样的角度看,055型导弹驱逐舰显然要在海军中,尤其是中国海军的航母编队里担当重要的位置。

另一型与航母紧密相关的大型舰艇,就是中国海军专门为航母补给任务研制的901型综合补给舰。该型补给舰的建造时间差不多就在903A型综合补给舰开工之后不久,因此其用途并非单纯的为补充海军补给能力的不足,而是为航母编队的作战和训练需求专门设计的重要产品。由于航空母舰吨位巨大,舰上有数千人规模的舰员和舰载机部队成员,还有为数不少的舰载机需要进行保障,无论是单纯的物资消耗量还是所需要的各类油水、给养、弹药、物资、备件种类都要比一般的驱护舰编队要大得多,且对物资补给的速度要求也更高。加上航母经常要保持20节以上甚至接近30节的高速航行,对伴随编队的综合补给舰也提出了更高的航速需求。

满足这一切的需求的901型补给舰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吨位巨大,该型舰舰长241米,款32米,吃水10.8米,正常排水量46000吨,满载排水量达到48000吨,远超中国海军此前批量装备的903/903A型综合补给舰,比当年从乌克兰引进后续建的908型综合补给舰也要大超过1万吨;为了保持与航母编队同步行动,该舰使用了功率巨大的柴油机组,保障其最大航速在20节以上;为了满足航母编队大量物资的转运,901型补给舰内部的物资转运系统采用了高度自动化的设备,确保整个转运过程基本实现无人化和自动化,达成效率的最高;为了提升补给速度,901型补给舰的左右舷补给站设计并不完全对称,专门用于为航母补给的左舷有2座干货补给站和2座液货补给站,右舷则为2座液货补给站和1座干货补给站。

从规格上看,该型舰已经完全超出了普通国家海军的综合补给舰,而与美国海军的“供应”级、“萨克拉门托”级一样是专门保障航母的“快速战斗支援舰”,而这种舰型,全世界除了美国海军外,此前还没有人发展过。目前已经有两艘901型综合补给舰“呼伦湖”和“查干湖”相继入役,在规模上足以支持中国海军的航母编队进行远洋行动部署。

国产航母的进退缓急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海军规划航母计划的时候,就已经将搭载弹射起飞、阻拦着舰型舰载机的大型平甲板航空母舰作为本国航母的主要发展方向。因此虽然上世纪90年代引进“瓦良格”号并决定续建之后,出于加快航母研制进程,尽快形成战斗力的考虑,“辽宁”舰选择继承苏联航母的发展道路,使用滑跃起飞、阻拦着陆形式。对应的歼-15战机的研制也参照苏-33。但无论是从充分发挥舰载机的作战潜力来看,还是从增加航母舰载机出动数量和强度来看,弹射起飞的舰载机毫无疑问都要有更好的表现。也正因此,中国海军在发展滑跃起飞舰载机的同时,从未完全停止过弹射起飞型舰载机的研制。

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考察“墨尔本”号时接触了蒸汽弹射器之后,本国关于蒸汽弹射器的研制探索就已经开始进行,而在新世纪电磁弹射器成为美国新一代航母的弹射系统的选择之后,国产电磁弹射器的相关研制工作也随即开始。使用弹射器起飞的歼-15舰载机则在歼-15战机投入量产的同时有条不紊地展开了研制,为了承受弹射器起飞时巨大的牵引力和加速度,尽管理论上歼-15的主起落架可以直接承受弹射器的力量,但处于测试需要,试验用的歼-15战机进一步增强了起落架的强度。

按照船舶工业部门的一些看法,在完成“辽宁”舰续建工程之后,中国实际上已经掌握了6万吨级航空母舰建造的全部关键技术,虽然在续建工程中并没有涉及航母舰体的建造,“辽宁”舰的动力系统也是以苏制动力系统为主体修复而来,但国内确实已经掌握了航母舰体相关的建造技术和材料技术,与苏联航母动力系统性能接近的蒸汽轮机动力系统国内也在051B/C的研制和对“现代”级相关设备进行技术摸底时也已经掌握。考虑到航母的技术难度大,产品复杂程度高,建造周期长且耗资昂贵,船舶工业的设想是“毕其功于一役”,直接上马建造大甲板带弹射器航空母舰。

但作为航母的使用者的中国军队而言,航母的选型和建造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同时还是一个战略问题,而在2010年前后的中国面临的地缘战略矛盾显然还是相当突出:台海区域的形势虽然已经向中国大陆方向倾斜,但境外势力可能的武装干预不仅仍然存在,其强度还可能对台海产生巨大的影响;朝鲜半岛局势依然扑朔迷离,且有进一步紧张化的可能……如果直接上马弹射型航母,将导致该舰形成战斗力时间过长,而同时海军仅有的一艘“辽宁”舰无法满足全部的需求。综合这些考虑和军委首长的意见后,建造一艘在“辽宁”舰基础上全面实现国产化,同时进行一系列改进的航母也就提上了日程。

这就是被称为002项目的首艘国产航母目前总体设计和技战术指标的由来。首艘国产航母的整体尺寸与“辽宁”舰差距不大,整体结构虽然有所调整,但舰型、动力系统以及甲板的整体布局都没有变化。针对此前“辽宁”舰的使用经验,国产航母力所能及地缩短了舰岛的长度,并调整了部分飞行甲板的边缘轮廓,增大了飞行甲板的可用面积;调整了弹药升降机的结构和数量;增设了甲板上的弹药抛弃口;增大了航空舰桥,便利了舰上航空作业指挥……经过改进设计的国产航母于2013年11月开工,2015年3月开始坞内建造,并于2017年4月26日下水,2018年5月13日清晨,首艘国产航空母舰离开码头进行首次海试,截止今年4月22日,首艘国产航空母舰已经完成了5次海试,并在造船厂内完成了甲板防滑层的全面涂装,距离服役只有一步之遥。

由于“辽宁”舰在此前的服役过程中,已经摸索了一整套航母和舰载机的训练流程,中国海军的舰载机部队也已经正式组建并形成战斗力,因此可以预见,有了“辽宁”舰的铺垫,首艘国产航母在交付入列后的战斗力形成过程可以大大缩短,而随着第二艘6万吨级航空母舰的服役,中国海军也将正式成为实打实的世界第二海上作战力量。更加令人振奋的,则是作为中国海军航母发展的“阶段性目标”,第二艘国产航母,也就是首艘使用弹射器的国产航空母舰也已经开工建造。

从第一任海军司令租用农家渔船视察海军部队,到国家领袖检阅海军扬我国威,这一切的改编用了整整70年,比起那些依靠单纯购买、胡乱规划建造甚至依靠“积攒”发展起来的海上力量,有着强大船舶工业实力和经济基础作为后盾的中国海军是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发展走到今天的。对于我们这一代目睹了中国海军快速发展的人而言,未来虽然充满挑战,但也无疑是令人憧憬的,毕竟我们正要见证一支强大的海军力量,走向更好的明天。


2019-4-23点击数/观注度 3855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