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资本中国 |
明天系、安邦系们从嚣张到被修理,一个新的时代才拉开序幕 |
原创: 王德培 福卡智库 导读 如果说当年批准金控试点,只是作为金融改革的一部分,寄托了借用金融资本杠杆促进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的美好期待,而如今金控集团的异化已远远超出了预想。 知道明天系吗? 曾是中国民营金控28大族系之首,被媒体形容为“一个非常神秘的金融控股集团,拥有众多的影子金融机构”。根据媒体披露,顶峰时期明天系旗下金融机构资产规模超过3万亿元,是世界首富贝索斯个人净资产的3倍。 如今明天系千亿资产、旗下多家公司股权已转手或寻买家,尚在处置中。 知道安邦吗? 曾经号称万亿安邦帝国,单是旗下安邦人寿,起步注册时资本就高达37.9亿元,6年间注册资本扩张到307.9亿元。 2018年2月保监会开始对安邦为期一年的监管,掌门人吴小晖被判18年,没收财产105亿元。 知道恒赢证券吗?恒大集团旗下公司,申请券商牌照被“劝退”,恒大集团官网对自身的定位撤掉“金融”的提法。 还记得当年互联网巨头那句振聋发聩的口号吗?“颠覆传统金融”!如今已改为“不做金融,只做科技”。 这般变化背后,曾经四处扩张、极度嚣张的金控资本不但在收敛、收缩,而且进入了苦日子。 而这源起于去年以来的一场前所未有的监管整肃。 去年年初开始,国家层面就加大对金控集团监管、整治的力度,今年监管的态势依旧没有放松:中国人民银行4月16日公布的2019年规章制定工作计划显示,2019年将制定《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拟将符合一定条件的、非金融企业投资金融机构形成的金融控股公司纳入监管范围。 另一个将要制定的细则是《关于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互联网金融公司或可上榜。此外,近期不少监管人士预计今年会有问题机构退出。 金控资本的苦日子远未结束。 01金控集团泛滥与任性 今日金控集团的苦日子都源于彼时泛滥与任性。 2002年,国务院批准光大、中信和平安试点综合金融控股集团,由此开启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的序幕;2005年,“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完善金融机构规范运作的基本制度,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 金融危机之后,随着流动性泛滥,资产价格膨胀,从大型央企、金融机构、产业集团、互联网公司到地方政府,出于综合化经营、产融结合、资本运作、解决地方债务等各种目的,对“金控”趋之若鹜,金融控股公司遍地开花,野蛮生长。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成立了超过60家金控平台,其中民营金控有28大族系,涉足融资租赁、P2P、小额贷款、第三方支付等领域的公司更是数不胜数。 由于金融控股公司业务领域多元、资产规模庞大、组织架构复杂,实际上已成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 以“明天系”控股公司为例,其持股的金融机构曾多达44家,其中银行17家、保险9家、证券8家、信托4家、基金3家、期货2家、金融租赁1家;其所控股的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合计超过3万亿元,相当于我国一家中型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同时由于其业务活动相互交叉、关联,其业务复杂程度又高于一般的金融机构,具有明显的系统重要性特征,甚至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试想,当金融控股公司同时掌握银行、信托、基金、券商和产业,那么通过不同种类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交易,他们既可以自己在银行募集资金,自己做通道,再经过不同的资管计划实现多重嵌套,这样不花集团控股公司一分钱,就可以让自己的产业部门有充分的现金流。 02金控集团的异化 但在分业监管背景下,金融控股存在监管空白、监管主体不明确的情况,金控集团就出现了上述做法,在坐享制度红利的同时,进行市场投机和监管套利,获得高额利润;还凭借金融资本控股产业资本,或产业资本“脱实向虚”,加大金融和实体经济的风险传递;利用垄断地位进行加杠杆式投机,扰乱社会经济,甚至结成利益集团,染指政治。 一个极为典型的案例是,成立于2004年的安邦,从一家初始注册资金5亿元的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在短短6年间发展为资产将近2万亿元保险集团,手握财险、寿险、健康险、养老险、银行、金融租赁、资管牌照,在股市、汇市、银行等金融领域呼风唤雨,特别借“股灾”、“汇崩”,在股市、汇市双线作战,同时以天价收购境外资产,实现资本的跨境转移,让外汇储备承受偌大威胁。 而在操作手段上,则是6名个人投资者用5.6亿元的资金,投资于49家号称总注册资本达到24亿元的企业,再通过层层类似“幼蛇吞巨象”的控股方式,撬动对安邦98%的股权、600多亿元的注册资金和接近2万亿元的资产。 如果说当年批准金控试点,只是作为金融改革的一部分,寄托了借用金融资本杠杆促进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的美好期待,而后金控集团的异化已远远超出了预想。 03从杠杆式撬动变杠杆式投机 虽然大背景都是金融从分业走向混业的大势所趋,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必然融合,但令人遗憾的是,在此过程中出现的金控集团并没有成为大投行的载体,反而向各个领域介入,如租房。 躲在链家、自如背后的资本核心就是贝壳金控,据披露,其交易业务中产生的平台资金流转量达3750亿元,可以对比一下,多年蝉联房企第一宝座的碧桂园,2019年1-4月的销售额为2380亿元,P2P行业独角兽公司“陆金所”2018年资产管理规模为3694.14亿元。 可见,当中国最大的房产中介跨界金融服务,楼市杠杆之王呼之欲出。同时,也没分化出真正意义上的投行。 在中国概念中,投行只是一种业务,主要指的是证券的发行和承销,并购重组的财务顾问等,也就是券商的投行部(小投行范畴)。 但在西方欧美国家,投行的概念更大,指的是资本金、净资产较小,以中介服务为主体的金融企业,包含承销、保荐、财务顾问、直接投资、资产管理、研究、经纪等各种业务。 不仅如此,现实中的所谓投行也出现了异化,由于从杠杆式撬动变成杠杆式投机,且随着监管的收紧,以及大环境的萎靡,无钱可投的投行,正处于峭壁的边缘。 由于中国股市“看天吃饭”,当IPO减少、再融资规模一落千丈、二级市场低迷导致并购重组收缩以及债券融资缩水,毫无疑问,这一切都在影响券商的投行收入,而更为实际的冲击是,投行的从业人员开始过剩,去产能已在路上,降薪、减员、离职正在悄然发生。 04亟待升级 事实上,目前对金控的打压只是在“止损”,尚未找到更好的方式充分发挥金融正面的、积极的功能,目前仍是国家或大型集团用产业引导基金的方式担当着杠杆撬动的职责,因此,投行的作用无法回避,向大投行的升级也迫在眉睫。 对于中国而言,金融从开始更多的是管控式、政策式的推动发展,因此不可能走西方商业银行——投资银行——金融控股的经典道路,再加上产业资本染指金融,互联网横插与加速,只能在长期磨合中走出一条拧巴的道路,最大达到投行功能泛化。 而对于当下的投行而言,单纯将角色定位为赚取佣金的中介机构已经不能适应大金融的需求,或将站在投资人的角度去选择好的拟上市企业,将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现阶段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急需的具有良好持续发展能力的好公司推向资本市场,让宝贵的资本更多配置在中国当前国民经济急需急缺的行业和领域中,让中国投行实至名归。 |
|||
2019-5-20 14775 | |||
|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
京ICP备16017448号 |
技术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