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所有  
长和系一代不如一代,最正常不过的事

来源:搜狐号

关键词:财务报告准则 李超人 长江塑胶厂 华资

继中国中药、58同城、蒙牛、京东与中国交建之后,上周第六家中资巨头惨遭沽空机构狙击,这次被猎杀的竟是多年的华人首富李嘉诚旗下的长和系。

长话短说, 沽空机构GMT Research(下称GMT)公开质疑长和2018年报净利润与现金流不匹配,主因是与收购意大利电讯商Wind Tre相关的会计调整,加上2015年重组的残余影响,推动长和2018财年利润增加了约132亿港元。另外,通过将部分资产视为待售资产,长和可能隐瞒了与待售资产相关的577亿港元债务。

总结的意思是长和通过激进的会计方法,试图为公司带来更高的市场评级,以及获得比原本更廉价的信贷。

面对GMT的攻势,长和拳打太极式的官方回应,”公司经审核财务报表严格遵守适用香港财务报告准则”,并没有直面GMT的质疑。

在华人世界中,李嘉诚通常被描绘为一个商业天才,依靠对交易天生的敏锐,不停扩大自己的财富版图,一度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如今,GMT,仅仅是活跃于香港、美股市场的一个小沽空机构,就敢于猎杀李嘉诚。

无论债务隐瞒的真相如何,背后至少说明:曾经属于李超人的时代,真的早已谢幕。 而长和系也注定一代不如一代。

一代香港传奇

李嘉诚在商界的 68 年,堪称是一部传奇的香港商业史。

自 1950 年开始,这位祖籍广东潮州的香港人,从钟表学徒起步,趁着香港崛起的历史机遇期,白手起家,一举成为名动天下的塑胶花大王,随后在香港楼市起飞的数十年中,大举杀进地产、港口、零售、能源、通讯、医药等行业,建立起了庞大的商业帝国。

李超人的一生,正如新加坡李光耀所评价的那样:“李嘉诚没有创造出令人称道的产品品牌,更多是买和卖。”

1. 英治时代:打造“塑胶花商业帝国”

1940 年,12 岁的李嘉诚,因为躲避战乱,逃离到香港,成为舅舅钟表作坊的一名学徒,战乱结束后,政局相对稳定的香港,一度成为资本追捧的天堂,数百万移民人口涌入,香港俨然成为冒险者的淘金圣地。

上世纪五十年代,当李嘉诚决定创办长江塑胶厂时,洞察到了塑胶花的市场潜力,就在正式创业七年之后,李嘉诚飞赴意大利考察,最后将西方的生产模式,成功的嫁接到长江塑胶厂,也一度让其跃居为当时全球最大的塑胶花巨头,李嘉诚因此也被称为“塑胶花大王”。

从白手起家,到第一次逆袭,很好的为李嘉诚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

商业传奇,也才刚刚开始。

2. 英资与华资的交替期,进军地产

中国目前的高房价,饱受诟病,但如果对比上世纪的香港楼市,或许只能说:高房价,只是区域经济崛起中的必然现象,如今我们正经历的,香港人早就刻骨铭心。

从1968年开始,香港政府开始启动新市镇开发计划,带动香港经济强势复苏,GDP快速增长,每年都超过10%,被称之为香港奇迹。

在这种背景下,楼市迎来繁荣,低价房价快速上涨,一时出现供需两旺的局面;

1971 年,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地产成立,一年后,改名为长江实业挂牌上市。

长实上市后,在大家都不看好的逆势下,李嘉诚不计代价的疯狂拿地,事后回想起来,如果当时李嘉诚对形势判断有误,有可能赔光所有家底。最终,李嘉诚的豪赌笑到了最后:1977年,因为前期的“广积粮,高筑墙”,长江实业首次成为香港最大的地主。

读过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重农抑商一直是政府用来治理国家的主要经济政策。从秦朝耕战治国,汉朝崇本抑末,到宋元专卖乃至明清“海禁”。这些政策的核心都是重农抑商这一思想的体现。虽然在各个社会时期,也有一些豪商巨贾。但整体价值观氛围都是劝农桑,励稼轩。

重农抑商这一思想出现乃至形成金科玉律,表面原因是由当时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决定的。农人耕种,有食。桑人养蚕,有穿。但造成这一思想盛行的根本原因是民众乃至社会各个阶层对一个问题的认知。这个问题就是,社会财富来自哪里。所有人,无论是哪个时期,哪个阶级的。他们对财富来源于哪都有一个共识:是土地造就了一切财富。

而这金科玉律也适用于80年代开始急速发展的香港。

1986年,港币随着美元贬值,银行利率大幅降低,甚至出现罕见的负利率,导致大量的投机资金,疯狂涌入楼市,房价被一路推高,连续大涨12年一直到97香港回归。

以李嘉诚为代表的地产巨头,在这波罕见的大牛市中,更是轻松实现了资本的指数级别增长。

即使是后来席卷亚洲、横扫香港的金融风暴,向内地、新加坡和英国拓展房地产业务的李嘉诚,却安然躲过一劫,只留下高位接盘的购买者,站在一地鸡毛的满目疮痍中,茫然四顾。

在 1999 年亚洲金融危机结束之后,李嘉诚首次成为亚洲首富,之后,李嘉诚多次成为亚洲首富,并连续 20 年成为香港首富。

至2009年,李嘉诚旗下“长和系”的总市值高达1万亿港元,相当于同期香港经济总量的50%,盈利更是高达两千多亿港元,增加了70倍。

而这期间,香港GDP增加了不到一倍。

这也意味着,财富在加速向李嘉诚家族集中时,房价高涨的争议和贫富差距的加大,也引发了香港社会剧烈互撕。

高房价下,香港年轻人的绝望

香港的房价有多高呢?

据国际公共政策顾问Demographia公布,香港连续8年成为全球最难负担楼价的城市,一个家庭不吃不喝19.4年才能买得起一间30平米的住房,这个数值远远抛离东京、纽约、伦敦等国际大城市。香港普通楼盘一平米售价20万是常态,甚至还有80万的神盘。

房价的飞涨,带动房租价格的飙升。

以李嘉诚为代表的香港地产商,为了满足年轻人的需求,开发出了劏房、棺材房、笼屋、太空舱、水管屋等奇葩住所。

大多数刚毕业的大学生,毕业之后,迫于严峻的现时,也只能住进这种俨然看似牢笼的“家”,尤其是在全港十八区里最贫穷的——深水埗:

这些看似牢笼,价格却高出天际(每尺约 0.09 平方米最高租金可达 300 港元)的笼屋,劏房,棺材房,是港漂们流离在这个城市最后的希望。

整个香港仅仅才7500万人口,却至少有20万香港人,被这种阴暗、让人窒息的棺材房套住。

试想一下,这是一幅怎样的人间绝望?

在这种状态下,当人们再去谈论靠地产发迹的李嘉诚时,从创业的角度,虽然他依然是不少年轻人的楷模,但更多的,恐怕是对高房价、高房租下生活不易的抱怨。

就在2013年4月,数百名码头工人罢工,聚集在长江实业集团的总部长江中心,要求李嘉诚表态加薪。

今年3月,长和财报告公布后,香港市民呼吁设立李嘉诚税”,要求在这位首富身上拔毛,以解决香港的贫富差距等问题。把钱留在企业家手里,相比交给政府,对社会的意义更大。对此李嘉诚一笑置之,并回应称这正是他多年来加大海外投资的原因。

半个世纪以来,大家只要提到李嘉诚,无不伸出大拇指赞叹“李超人”。但如今,香港人最喜欢用的词是“地产霸权”。

这一转变背后折射的是:一路高歌猛进的香港楼市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没有时代机遇的东风加持,即使是李嘉诚自己,都很难成为“下一个李嘉诚”。

后面两次严重的投资失误,或许是对上述判断最好的佐证。

战略性失误:看衰中国,押注英国

投资,从来都是高风险的商业行为,即使老练、稳健如李超人,一旦判断失误,也难以避免巨亏的宿命。

而这个失误,就是:疯狂抛售内地投资性物业套现,猛砸千亿资金抄底欧洲。

疯狂套现

2011年开始,李嘉诚就开始陆续抛售香港、内地投资性物业套现;

2013年,出售广州西城都荟广场和上海东方汇金中心;

2014年,出售南京国际金融中心大厦、北京盈科中心、上海盛邦国际大厦和重庆大都会;

2015年,出售香港地产盈晖荟,减持港灯股权;

2016年,出售陆家嘴世纪汇项目;

2017年,出售香港的电讯核心业务。

......

近6年,长和系已经出售逾2000亿港元内地和香港资产。

在加速从中国撤离的同时,长和系更是疯狂斥资斥资逾2000亿港元在海外市场扫货:

2012年开始收购英国配气网络WWU公司和Kinrot;

2013年收购奥地利Orange和荷兰废物处理公司AVR;

2014年收购Park N Fly的温哥华业务;

2015年收购英国Eversholt Rail公司和葡萄牙风力发电公司lberwind;

2016年收购赫斯基能源在加拿大输油资产的65%权益;

2017年,收购澳洲能源公司DUET、加拿大建筑设备服务公司和德国能源管理供应商ista。

......

其中李超人抄底的主阵地,是早已被脱欧闹得乌烟瘴气的英国;李嘉诚在英国的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电信、零售以及基础设施领域。

2010年、2011年,李嘉诚先后以90.3亿美元、38.7亿美元收购英国电网与水务业务;

2012年7月,又耗资30.32亿美元收购英国管道燃气业务。

......

截至2015年,李嘉诚已控制英国天然气近30%的市场、电力分销25%的市场和供水约5%的市场。

有数据显示,李嘉诚在英国的总投资已达到520亿美元(约4034.47亿港元)

英国媒体甚至评价其已经 “买下了英国”。

一向精明的李嘉诚,抛弃中国,抄底英国,主要是李嘉诚当时认为,中国经济近几年出现了转型升级信号,下行压力逐步加大,而且房价虚高,是最好的卖点。

对比当时的欧洲,2012年的时候,刚刚才经历了欧债危机的欧洲市场,普遍偏低资产价格。此时不进军欧洲,更待何时?

高抛低下的背后,折射的是:李嘉诚看衰中国,做多欧洲。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

英国脱欧的黑天鹅来袭后,英镑暴跌,资本市场一片狼藉,这对于重金押注英国的李嘉诚而言,无疑是投资生涯中最惨烈的败笔。

天时、地利、人和、智慧、缺一不可后无来者

从曾经的钟表学徒,李嘉诚能逆袭成今日的香港首富,不仅仅是个人的天赋使然,更重要的是他有幸身在并不仇富,且对私有财富充分尊重的香港,而香港在中国经济崛起中极其特殊、独一无二的位置也让他的商业智能有了如鱼得水的施展空间。

天时地利人和,好的社会大环境造就了这位当年勤奋睿智的年轻人,但这些必然与偶然,未来或许再难复制。

而长和系放弃中国转战半死不活的欧美,也代表了公司正式进入弃增长,保财富的阶段。

长和系一代不如一代也是最正常不过的事了。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2019-5-26点击数/观注度 3134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