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柏鉴人物     
柏鉴人物|杨振宁

原标题:二战后最伟大的科学家被严重低估误解!国人欠他一个公正和道歉!

原创: 戍天九思  戍天九思

戍天九思”原创第242期

西方媒体对得起霍金,但中国媒体对得起杨振宁吗?

其实,我们真对不起杨振宁,他是一个被严重低估和误解的科学泰斗,国人欠他一个公正和道歉!试想:在美国对华贸易战和科技冷战、呼唤科技创新的大背景下,我们如果连像杨振宁这样的科学泰斗都容不下、宽容不了,我们还奢谈什么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中国迫切需要培育一个尊重科学、鼓励创新、宽容理性的好土壤!只有国人少一些空谈、指责和情绪化,多一些实干、宽容和理性,中国才有可能涌现更多的任正非、马伟明、潘建伟、马云、马化腾式的领军人才,才可能真正吸引全球战略大才!

杨振宁是当之无愧的二战后全球最伟大科学家

如果要按贡献大小和地位高低给历史上的物理学家分档,第一档一定是三个人——牛顿、爱因斯坦、麦克斯韦,他们都是物理学奠基人,地位不可撼动。

再往下数就是物理界“黄金年代”人物,即在1905年-1925年,一大批年轻物理学家纷纷出场,最终打下了量子力学的理论基础。这些人中最著名的是:玻尔、狄拉克、海森堡、薛定谔、泡利……个个名字都如雷贯耳。

那么,杨振宁处在哪一档次呢?杨振宁和 “黄金年代”的大佬处在同一梯队,而且排位很靠前的。他属于那种刚好错过了最大的风口,却依然做出了史诗级成就的人。

2000年,世界著名的《自然》杂志把杨振宁评为影响世界千年的TOP20物理学家。请注意这是千年。该榜单排名不分先后,杨振宁是唯一在世的物理学家,我们最熟悉不过的霍金都未能进入这个榜单。按照美国物理学界的权威评价,杨振宁是继爱因斯坦和费米之后,第三位物理学全才。诺贝尔奖获得者赛格瑞称杨振宁是“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杨振宁50多年的科学成就,主要集中在伊辛模型、Bethe假设、规范场、核反应中的角分布等物理学4大领域共有13项世界级贡献。这4大前沿领域都是杨振宁在西南联大上学时教授提醒并引导上路的,其中前两个属于统计物理,是西南联大的王竹溪教授提示引路的;后两个问题和对称有关,是西南联大的吴大猷教授提醒引路的。此外,杨振宁理论物理的伟大成就还得益于他深厚的数学功底,这与他的父亲杨武之这个美国芝加哥大学数学博士的家庭熏陶密切相关。

杨振宁的物理学成就,不仅体现在1957年他和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奖的“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理论,该理论创下了100多年来诺贝尔奖史上获奖速度最快仅12个月的纪录,足见这项成就的重大突破性。

杨振宁的科学成就,还体现在他开创了一个引领物理学新时代的全新领域:先后有7个诺贝尔奖是直接利用杨振宁提出的“杨-米尔斯方程”拿到的;有几十个诺贝尔奖,是和杨振宁提出的理论有关;还有6个“数学界的诺贝尔奖”,也就是菲尔兹奖研究的对象,是杨振宁提出的“杨-米尔斯方程”和“杨-巴克斯特方程”……。这些由杨振宁开创的领域中含金量极高的奖项,都是他伟大的证明。可以说,杨振宁的研究成果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二战后物理学的研究范式。

杨振宁被严重低估误解的四件事

我们大多数中国人对杨振宁大师的了解不外乎四件事:

第一,他和翁帆年龄相差54岁的婚姻。人们对此非议很多。其实,杨振宁在爱情上一直是很保守的。他的原配夫人是国民党高级将领杜聿明之长女杜致礼,俩人1950年结婚,一直相濡以沫,直到她2003年10月去世,婚姻长达53年。

而杨振宁和翁帆最早于1995年认识,当时翁帆是汕头大学负责接待杨振宁夫妇的大一学生,翁帆给杨振宁夫妇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直到杜致礼去世半年后即2004年3月,杨振宁才收到翁帆的信,之后发展到打电话,邀请到家里做客,9个月后俩人结婚。迄今这已经是一场历经15年考验的幸福婚姻。

杨振宁称翁帆是“上帝恩赐的最后礼物”,延长了他高质量的生命和科研生涯,俩人还合力出版了《曙光集》和《晨曦集》。正是有翁帆的精心照料,杨振宁才可能深度参与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建设并找人找钱,90多岁还能参加学术活动,给本科生上基础课,上电视台节目。可以说,翁帆使杨振宁这个国宝级人物至少延长了20年时间为国家发挥余热,于国于民于己都是大大的好事。

第二,他晚年才回到清华,还恢复了中国国籍。网上传言:杨振宁在祖国最需要他的时候没有回来,直到80多岁才回来养老,占尽了好处。而事实上,杨振宁对中国的贡献非常之大。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

一是架起中美两国交流的桥梁。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后中美关系开始解冻,美国护照取消了对中国的禁令,杨振宁从此开始频繁往返于中美两间。当时,中国的高层盼着和杨振宁深谈,希望多了解真实的美国。而杨振宁回到美国后,也在美国各地的演讲中给美国人讲他看到的新中国。特别是杨振宁在70年代的多次回国,每次都被要求列一张“亲友会见名单”。当时,名单中很多人都是正在劳改的科学家,但只要会见后,这些人就可能得到解救不再关押,有的甚至可以继续从事和科研相关的工作。比如,邓稼先夫妇就是因为在会见名单中才被放回北京的。可以说,杨振宁的会见名单改变了不少科学家的命运,从一定程度上也挽救了中国科学事业,他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发挥了无语伦比的特殊作用。

二是以科学家身份建言献策。杨振宁作为世界顶尖级科学家最大的贡献,就是几十年来深深影响了中国领导层对科学界的政策,这不比任何实际参加科研贡献来得小。从1971年开始,杨振宁差不多每年都要回中国待上一、二个月,去各个学校演讲,和科术界座谈,给政府提出建设性意见。比如,翻译出版《科学美国人》杂志是杨振宁1973年见毛泽东时提出的建议,今天大家都还受益于他。1978年3月,杨振宁倡导在中科大创建少年班。

三是创建清华高等研究中心。他的作用主要是找人、找钱在找钱上:他为了创立高等研究中心基金会,卖掉了自己在美国的房子,把这100多万美元捐给了基金会。还号召“对冲基金之王”詹姆斯·西蒙斯给清华捐了一栋小楼——陈赛蒙斯楼。在吸引人才上:杨振宁的作用相当于爱因斯坦之于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杨振宁来到清华后,用个人影响力和私人朋友圈招募到很多牛人,有些就留在了清华,有些即便没有任教也经常来做学术交流。今天,在理论物理、数学、理论计算机科学、密码学、理论生物学、理论天体物理这些方向上,清华都是国内水平最高的机构。在凝聚态物理这个大分支和冷原子这个小分支上,现在清华已接近世界顶尖大学的水平。2004年82岁的杨振宁还给清华物理系一年级的130个同学,上了整整一个学期的基础物理,而杨振宁50多年的学术生涯在美国只教过一年的书,可见大师给本科生上基础课出于什么样情感和寄托。

清华老校长梅贻琦讲“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清华因为有像杨振宁这样的大师引领引路,从而加速成为世界顶尖大学,这是清华之幸、国家之幸。

第三,他极力反对中国建造高能粒子加速器。而美籍华人顶级数学家丘成桐却公开赞同建设,因此引起媒体格外关注。笔者认为,杨振宁毕竟是专业人士,他的意见应该说更加符合中国国情,这恰恰体现了他的务实、担当和勇气。其实,杨振宁的第一次反对是1972年提出的,当时在北京饭店举行“高能物理发展与展望”座谈会上讨论建设高能加速器的计划,会上多数人赞同,但杨振宁舌战群儒、坚决反对。

他反对主要理由是不符合中国国情。当时,中国还很穷,应该把钱花在刀刃上。建高能粒子加速器的起步价是1亿美元,而且规划的加速器还是10年前别人淘汰的技术,如果把这1亿美元分给计算机、生物学、机械制造,不但能培养更多的人才,还可以直接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提升人民生活水平。这是只有了解物理学全局的人才能提出来的。由于杨振宁的反对,该项目拖到了科研经费稍微充裕些的1984年才开工,经费也减少到2000万美元,省下了80%的钱。而杨振宁因此成了一些人眼中很不受欢迎的人。

第四,他和李政道的恩恩怨怨。可以说,“杨李之争”不是客观事实是与非的争论,而是两位著名科学家性格上的冲突在具体事件上的放大。其实,两位大师13年卓有成效的合作,才是更值得关注的。他俩的矛盾主要有两件事:一是论文署名先后顺序之争,二是诺贝尔奖贡献之争,本质上是主角之争。虽然杨振宁和李政道先后都是吴大猷教授的学生,1946年正在国内读大二的李政道随国民政府的考察团到美国之时,杨振宁已经在读博士第二年,接近教授的水平。正是在杨振宁的提携下,天资顶尖的李政道才成长得很快,从大三到博士毕业只用了4年。李政道博士毕业后,杨振宁还帮他找工作,但李政道事业一度不顺,最终还是杨振宁把李政道调到高等研究院来和自己共事,两家还是邻居。

对比俩人在物理学上的地位和成就,在1952年之前,在两人的研究方向、研究内容上,杨振宁占绝对主导地位。1957年两人合作获诺奖后,客观上双方学术地位的差距就不再那么大了,还像过去那样维持师兄师弟的关系也就很难了。后来,俩人绝交后,李政道没有再取得大的成就,而杨振宁还持续取得了一系列比获诺奖更大更重要的成果。

综合俩人前前后后的地位和成就,笔者也认为:在1957年的诺贝尔奖中杨振宁应该是主要贡献者。主要有三个方面依据:

一是杨振宁是李政道的科学引路人。虽然在杨李二人13年23篇合作论文中,李政道排在第一位的占22篇,杨振宁排第一的只有1篇,但科学共同体认为杨振宁发挥了主导作用,是师兄带师弟那样的关系,杨振宁更多的是出课题、出点子、出方法。

二是诺贝尔奖获奖课题不仅是由杨振宁提出来的,而且还是他终生研究的四大领域之一。

三是1962年两人绝交后,李政道后来的学术贡献就不大了,而杨振宁后来还取得了比获诺奖更重要的像“杨-米尔斯方程”和“杨-巴克斯特方程”等系列研究成果,并由此改变了后来几十年物理学界的研究范式。到1980年后,李政道就再也没机会翻盘了,因为他永远也改变不了前后三代物理学家对杨振宁才是主角的印象。

为什么杨振宁会被恶搞误解?

不是每一代人都有机会和伟大的科学家生活在同一时代,我们能和杨振宁这样的科学大师生活在同一时代,是我们这代人的幸运,这种幸运不应被忽视和辜负。但是,很多人压根不了解他的科学成就,却被网上许多真真假假的文章误导,纠结于他的生活隐私和花边八卦,最终形成了对这位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的误解误读,这实在是太不应该,也不能不说这是一个本应避免的悲剧。

为什么网上会有那么多误解甚至恶毒攻击杨振宁的文章呢?笔者认为,这是因为靠抢人才起家的美国绝对不能容忍世界一流人才回流中国!也绝对不能容忍中国复制美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成功经验!现在,我们从美国封杀中兴、华为的伎俩中也不难看出美国当年的险恶用心!

原来美国早在1894年GDP就是世界第一了,但是,值到二战后得到了一大批世界顶尖科学家,才艰难地超越欧洲、走上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道路,也实在得之不易。

为什么这样讲?1927年,第五次索尔维会议留下了一张著名的照片,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普朗克、薛定谔、居里夫人等,几乎被这张照片“一网打尽”。照片中共有29名科学家,绝大部分都是欧洲人,只有2名美国人,可见当时美国在国际科学界的地位和份量。还比如,德国仅1938年就获得了60%的诺贝尔奖项,足见德国是实实在在的人才和科技强国。

但是,二战爆发后,只有美国远离战火,为了躲避战乱和希特烈对犹太人的迫害,像爱因斯坦这些科学大牛纷纷来到美国。加之,美国在二战结束时还启动了抢人才的“回形针行动”当时就从德国抢走700名顶尖科学家,到1990年10月德国统一时,累计超过1600名德国顶尖人才被抢到美国。如,物理学家海森堡、核物理学家费米、航天专家冯·卡门、导弹之父冯·布劳恩、航空专家奥海因。这样,美国才渐渐超越欧洲,成为世界科学研究和创新力的中心。目前,美国获得诺奖的共有377位,排名世界第一,占全球获诺奖总人数的45.3%。

试想:靠抢人才起家的美国怎能容忍世界一流人才回流中国!杨振宁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回到中国(1971年是第一个访问新中国的美籍知名学者,1998年任清华大学教授,2003年底回中国定居,2017年恢复中国国籍),必定成为美国重点打击的对象!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在中国代理人恶搞杨振宁就成为一种必然,而前些年的中国互联网正是一片乱局。于是,他们会时不时制造一些无事之事或花边八卦,引发网上舆情,不知不觉在年轻人的潜意识中,种下了鄙视权威、人身攻击和内部分裂的种子。当前,中国迫切需要清除网上雾霾,大力培植尊重科学、尊重知识、鼓励创新、宽容理性的好土壤!

因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是不可能真正强大起来的,只能是大而不强。强起来靠创新,创新靠人才。

精选留言

腾龙:杨振宁的确是科学巨匠,他的科研成果惠及了全世界,但首先是为资本主义服务的。大家对其评价是基于同时代的邓稼先、王淦昌等科学的。中国的国家安全是靠邓稼先、黄旭华他们支撑起来的,不是爱因斯坦、奥本海默、杨振宁等科学家。

作者:评价一个科学家,不仅要看他对国家的贡献,也要看他对全人类的贡献,而且更需要宽容和理性。一个人贡献有大小,品格有高低,不能以完人和无私奉献标准来评价所有人!


2019-6-27点击数/观注度 3189
 
咨询电话 13910949198 (李桂松)
北京市平谷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平谷园1区-21594(集群注册)
京ICP备16017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3178号

技术支持